科学与技术参考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29.50 KB
- 文档页数:2
科学与技术试题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1.科学是技术发展的 -------- 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它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2.高新技术通常是具有突出的社会功能及极高的经济效益,以最新的-----------_为基础,具有重要价值的技术群。
3.原子能释放的方式有三种:原子核衰变、原子核裂变和--------------4.现代化学的特点是:研究层面由宏观向微观发展;研究方法由定性向____发展;研究对象由静态向动态发展;研究结果由描述性向推理性发展。
5.宇宙的年龄大约在----------------- 亿年。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6.工业革命是于( )发生的。
A. 20世纪中叶 B.18世纪后期C.19世纪 D.21世纪7.三大合成高分子材料是( )。
A.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B.纳米材料、超导材料和稀土材料C.非晶态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和贮氢合金D.半导体陶瓷、工程塑料和特种橡胶8.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 )。
A.蛋白 B.酶C.细胞 D.氨基酸9.支持宇宙大爆炸理论的依据有( )、微波背景辐射、宇宙元素的丰度、宇宙的年龄等等。
A.星系红移B.星系兰移C.星系黄移D.星系绿移10.全球主要环境热点问题是温室效应、酸雨和( )。
A.臭氧层破坏 B.火山爆发C.洪涝灾害 D.沙尘暴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1.核裂变12.材料13.基因工程14.计算机病毒15.自然四、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16.什么是科学?17.简述电力革命的意义。
五、论述题(共30分)l8.新技术革命的意义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科学与技术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1.理论2.科学发现3.原子核聚变4.定量5. 150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6.B 7.A 8.D 9.A 10.A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1.原子核裂变,一般是指一个重原子核分裂成为两个质量为同一量级的碎块,并释放出能量的现象。
《科学与技术》形考任务三(1--4周)试题含参考答案本次形考任务包括填空题(4道,共8分)、名词解释(5道,共20)、简答题(1道,17分)、论述题(1道,25分)、小论文(1篇,30分)。
本次形考任务成绩占形成性考核成绩的20%,你有2次答题机会,请认真作答,确认完成后再提交。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8分)(如果以附件形式提交,请在输入框中输入“见附件”)..1..1.科学与技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
.2.高新技术通常是具有突出的社会功能及极高的经济效益,以最新的为基础,具有重要价值的技术群。
...简答题 (8 分).1.手段.2.科学发现.3.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4.蒸汽机的发明和被广泛运用..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如果以附件形式提交,请在输入框中输入“见附件”)..2..1.科学.2.技术3.电力革命.4.新技术革命.简答题 (20 分).1.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2.技术:①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
②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
.3.电力革命是指由于重大技术变革或发明创造所引起的技术发展中的飞跃性质变。
它引起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并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电力革命是生产技术的三次重大革命之一,其中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使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把生产力从铁器时代推进到机器时代。
而19世纪70年代电磁学的发展,电力被广泛应用于动力、照明、通讯以及自动控制,出现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从而把生产力推进到电力时代。
.4.新技术革命是指自20世纪40年代末以来兴起的技术革命,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航天空间技术为标志,迅速扩展到世界各地,涉及到科学技术各个重要领域和国民经济的一切重要部门。
国开电大科学与技术形考任务一参考答案科学和技术是紧密相连的两个领域。
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是人们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研究和认识。
而技术则是一种应用科学知识的方式,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设计和制造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
科学和技术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它们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科学为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技术则为科学提供了实验和应用的平台。
在高新技术领域,科学和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高新技术通常是具有突出的社会功能及极高的经济效益,以最新的为基础,具有重要价值的技术群。
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这些发现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也为技术的进步提供了理论基础。
工业革命则是技术发展的标志,蒸汽机的发明与使用是工业革命的重要里程碑。
电力革命是继工业革命之后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它以电能为动力,有效促进了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新技术革命也随之而来,将人类社会带入了信息时代的技术革命。
科学认识发展的动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存在于科学外部的,二是存在于科学内部的。
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科学为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技术为科学提供了实验和应用的平台。
在高新技术领域,科学和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密不可分,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科学的发展为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而技术的进步则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加精细、高效的工具和手段。
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已经成为当今“大科学”的重要特征。
读完《人类简史》,我深深感受到了人类历史的宏大和复杂。
作者以清晰的语言和深入的思考,将人类历史分为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科学革命三个阶段,一步步揭示了人类的进化和发展。
他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人类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变化和演化,让我对人类历史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科学与技术的重要性。
从认知革命开始,人类开始探索自然规律,发展出了语言、数学等基础工具,为后来的农业革命和科学革命奠定了基础。
国开电大科学与技术形考任务二参考答案题目 1.1.原子的范围是________m。
2.原子核的范围是________m。
3.夸克的的范围________m。
4.原子能释放的方式有三种,分别是原子核衰变、________、原子核聚变。
5.在原子能三种释放形式中,其中利用最多是________?6.核电站是利用________反响所放出的核能,驱动汽轮发电机组进展发电的设施。
7.三大合成高分子材料是塑料、合成纤维、______。
8.分子生物学诞生的标志是 ______。
9.蛋白质的根本构造单位是 ______。
10.核酸的根本单位是 ______。
【答案】:1. 原子的范围是 10-10m2. 原子核的范围是 10-14m3. 夸克的的范围 10-20m4. 原子能释放的方式是核聚变、核裂变、核衰变5. 其中利用最多是核裂变6. 核电站是利用核聚变链式反响所放出的核能,驱动汽轮发电机组进展发电的设施。
7. 三大合成高分子材料是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8.分子生物学诞生的标志是 DNA 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的确立。
9.蛋白质的根本构造单位是氨基酸,10.核酸的根本单位是核苷酸,题目 2.1.原子核2.核能3.纳米材料4.超导材料5.细胞全能性6.基因工程【答案】:1. 原子核原子核是原子中非常小的核心局部,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与正电荷。
2. 核力原子核中核子之间存在的作用力。
3. 纳米材料纳米材料就是用特殊的方法将材料颗粒加工到纳米级〔10-9 米〕,再用这种超细微粒子制造人们需要的材料4. 超导材料能产生电阻趋近于零现象的材料,称为“超导材料”。
5.细胞全能性细胞全能性指每一个细胞中都包含着产生一个完好机体的全套基因,在适宜条件下,能形成一个新的个体。
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指在基因程度上,采用与工程设计非常类似的方法,按照人类的需要进展设计,然后按设计方案,创立出具有某种新的性状的生物新品系,并能使之稳定地遗传个后代。
《科学与技术》课后练习答案(试题)科技复习提纲填空科学经历了不同的时代。
16世纪是以伽利略为代表的个体活动时代,17世纪牛顿为代表的皇家学会时代,18世纪到二战前是以爱迪生为代表的集体研究时代。
当今科学已进入了跨国建制时代。
18世纪末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指出:技术是为了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引入高技术这一名词,并于1986年3月制定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简称863计划,它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了极大推动作用。
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变异的普遍性、繁殖过剩、生存斗争与适者生存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电磁场理论揭示了光、电、磁内在联系。
工业革命的标志是蒸汽机的使用。
化工技术革命包括:化肥工业的诞生、人工合成染料、制药工业的诞生、安全炸药的发明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并列入21世纪重点研究开发的高新技术领域包括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空间、海洋技术等。
原子的范围是10-10m、原子核的范围是10-14m—10-15m、夸克的范围10-20m。
原子能的释放方式是:原子核的衰变、原子核的裂变、原子核的聚变。
其中利用最多裂变。
核反应堆是达到临界状态的装置,它的主要作用是维持核裂变反应持续下去。
核电站是利用原子核裂变反应所放出的核能,驱动汽轮发电机组进行发电的发电厂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主建设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装机容量300现代化学发展特点:研究层面由宏观向微观发展,研究方法由定性向定量发展,研究对象由静态向动态发展,研究结果由描述性向推理性发展。
基础分析化学的任务有: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三大合成高分子材料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细胞膜具有物质转运、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细胞和分子识别等重要功能。
根据与内质网的关系,核糖体可分为游离核糖体、附着核糖体两类。
核糖体是细胞中合成蛋白质的唯一场所。
细胞核的基本结构包括核膜、核仁、染色质和核液四个组成部分。
科学与技术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种物质不是单质?A. 氧气(O2)B. 氮气(N2)C. 二氧化碳(CO2)D. 氢气(H2)答案:C2.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主要是什么?A. 蛋白质B. 脂肪C. 淀粉D. 纤维素答案:C3. 以下哪个选项是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A.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B.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C.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D. 重物比轻物下落得快答案:B4. 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以下哪些因素有关?A. 电流的大小B. 导体的电阻C. 通电时间的长短D. 所有以上因素答案:D5. 以下哪种现象不属于基因突变?A. 染色体结构变异B. 染色体数目变异C. 碱基对的替换D. 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答案:A6. 以下哪种能源属于可再生能源?A. 煤炭B. 天然气C. 太阳能D. 石油答案:C7. 以下哪个选项是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主要作用?A. 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B. 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C. 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D. 调节生物体内的水平衡答案:A8. 以下哪种物质在化学反应中不会发生变化?A. 反应物B. 催化剂C. 生成物D. 溶剂答案:B9. 以下哪种现象是化学反应的典型特征?A. 颜色变化B. 放出气体C. 放出热量D. 质量守恒答案:D10. 以下哪种技术不属于现代生物技术?A. 基因工程B. 细胞工程C. 酶工程D. 酿酒技术答案:D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1. 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________、水和二氧化碳,通过叶绿体,在阳光的作用下,合成________和释放氧气的过程。
答案:光能;有机物12. 牛顿第一定律指出,如果一个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那么它将保持________或________状态。
答案:静止;匀速直线运动13. 在电路中,电压是电流流动的原因,而电阻是电流流动的________。
答案:阻碍14. 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________,它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科学与技术》作业3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恒星,星云2. 日冕,色球,光球3.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4.1946,ENIAC5.Intel 4004,1971,特德·霍夫6.达默,1952二、名词解释1. 星系。
由无数恒星和星云等星际物质构成的巨大集合体称为星系。
2. 地球圈层结构。
圈层结构是指地球从核心到外部由不同的圈层构成,每个圈层都有各自的物质成分、物质运动特点和物理化学等性质,厚度也各不相同。
但都以地心为共同的球心,这些圈层又被称为同心圈层,地球具有的这样的结构就被称为圈层结构。
3. 空间技术。
空间技术就是探索、开发和利用宇宙空间的技术。
4. CPU。
通常将运算器和控制器合起来称为“中央处理器”,简称CPU。
5. 计算机病毒。
它是指可以制造故障的一段计算机程序或一组计算机指令。
6. 计算机网络。
是以共享资源(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为目的而连接起来的若干台独立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三、简答题1. 简述大爆炸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宇宙大爆炸的过程。
大爆炸理论的主要观点是认为整个宇宙最初聚集在一个“原始原子”中,然后突然发生大爆炸,使物质密度和整体温度发生极大的变化,宇宙从密到稀、从热到冷、不断膨胀,形成了我们的宇宙。
最初那次无与伦比的爆发就被称为大爆炸,这一关于宇宙起源的理论则被称为宇宙大爆炸理论。
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大爆炸的整个过程大致是这样的:第一个阶段:是宇宙的极早期“太初第一秒”。
这个阶段的时间特别短,短到以秒来计。
宇宙处于一种极高温、高密的状态,除氢核——质子外,没有任何别的化学元素,只由质子、中子、电子、光子等基本粒子混合而成。
随着宇宙迅速膨胀,温度急速下降。
第二个阶段大约经历了数千年,是化学元素形成阶段。
此时宇宙间的物质主要是氦、氢等比较轻的原子核和质子、电子、光子等,光辐射很强,但没有星体存在。
整个宇宙体系不断膨胀,温度很快下降。
第三个阶段:是宇宙形成的主体阶段,至今我们仍生活在这一阶段中。
题目1.1.科学与技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
2.高新技术通常是具有突出的社会功能及极高的经济效益,以最新的为基础,具有重要价值的技术群。
3.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
4.工业革命的标志是。
【答案】:
1.手段
2.科学发现
3.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4.蒸汽机的发明与使用
题目2.1.科学
2.技术
3.电力革命
4.新技术革命
【答案】:
1. 科学
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科学是一种探索的过程,科学是一项全社会的事业。
2. 技术
法国思想家狄德罗指出: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
3. 电力革命
电力革命是继工业革命之后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它以电能为动力,有效促进了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
《科学与技术》形考任务三(2-3周)试题含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0分)(如果以附件形式提交,请在输入框中输入“见附件”)1.1.宇宙中最主要天体类型是和。
2.板块构造说的理论是在学说、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的。
3.世界上第一个微处理器是,诞生于年。
4.世界上第一个提出集成电路思想的人是。
答案(10 分)1.恒星星云2.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3.Intel4004诞生于1971年4. 杰克·基尔比。
二、名词解释(10分)(如果以附件形式提交,请在输入框中输入“见附件”)2.1.星系2.地球圈层结构3.CPU4.计算机病毒答案(10 分)1.星系是由数量巨大的恒星系及星际尘埃组成的运行系统,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单位。
星系的类型包括螺旋星系、棒旋星系、透镜状星系、椭圆星系和不规则星系等。
星系的大小差异很大,从只有数千万颗恒星的矮星系到有上兆颗恒星的椭圆星系都有。
星系中的大部分物质由多星系统、星团以及各种不同的星云组成。
2.地球圈层结构是指地球外部离地表平均800千米以内的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地球表层系统是由岩土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圈所构成的地表自然社会综合体,是地球圈层结构中的特定部分。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地震波,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体波传播速度较快,而面波传播速度较慢。
3.CPU是中央处理器的缩写,是一台计算机的运算核心和控制核心。
它由运算器(ALU)和高速缓存(Cache)以及实现它们之间联系的数据、控制和状态总线组成。
CPU是电子计算机三大核心部件之一,与内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共同构成了计算机系统。
CPU的核心数指的是CPU内核的数量,目前已有四核、八核甚至更多核心的CPU出现。
4.计算机病毒是一种人为编制的程序,能够自我复制并传播,对计算机的正常使用造成破坏。
根据运行时的表现,计算机病毒可以分为非常驻型和常驻型两种。
非常驻型病毒会在用户试图运行可执行文件时立即查找其他宿主并感染,而常驻型病毒则在用户运行时不会查找其他宿主,而是将其自身加载到内存中并在后台运行。
题目1.1.宇宙中最主要天体类型是和。
2.板块构造说的理论是在学说、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的。
3.世界上第一个微处理器是,诞生于年。
4.世界上第一个提出集成电路思想的人是。
【答案】:
1. 宇宙中最主要天体类型是恒星和星云。
2. 板块构造说的理论是在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的。
3. 世界上第一个微处理器是Intel 4004 ,诞生于1971年。
4. 世界上第一个提出集成电路思想的人是达默
题目2.1.星系
2.地球圈层结构
3.CPU
4.计算机病毒
【答案】:
1. 由无数恒星和星际物质组成的天体系统,如银河系和河外星系。
2. 地球外部圈层结构是指地球外部离地表平均800千米以内的圈层,包括大气圈、水泉和生物圈
3. 通常将运算器和控制器合起来称为“中央处理器”,简称CPU。
CPU是整个计算机系统的核心,它的特性大致上决定了微机的性能,因此往往是各种档次微机的代名词。
4. 计算机程序的一种,在一定条件下会不断地自我复制和扩散,影响计算机的正常运行。
一般是人故意设计的破坏性程序。
题目3.简述宇宙的未来。
(15分)
【答案】:。
科学与技术》形成性考核作业及答案科学发展的内部因素包括科学方法的不断完善和科学家的创新思维;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的变化,以及国际合作的推动。
2、技术与科学的关系是什么?技术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科学为技术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创新的思路,而技术则是将科学成果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工具。
3、高新技术的特点是什么?高新技术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产业化程度高、创新能力强等特点,能够对经济、国防和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4、电力革命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什么?电力革命的出现,使得电能成为主要的能源形式,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同时也带来了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挑战。
5、原子能的释放方式有哪些?原子能的释放方式包括衰变、裂变和聚变,其中裂变是目前利用最多的方式。
²,即质能关系式。
这个公式表明,质量和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等价关系。
这个公式的提出,揭示了物质的本质和能量的本质之间的联系,对物理学和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这个公式的应用,不仅在核物理学、粒子物理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实际的应用,比如核能的利用和医学放射性同位素的使用等。
XXX的质能关系式,是现代物理学的一个重要成果,也是科学认识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此外,核能的燃料资源相对充足,可以满足长期能源需求。
相比之下,传统能源如煤炭、石油等存在数量限制和环境污染问题。
同时,核能也是情节的能源。
核电站的建设和运行需要高度的安全措施和技术支持,确保核能的使用不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此外,核能的运行过程中不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小。
然而,核能也存在一些缺点和风险。
核事故可能会造成严重的环境和人类健康问题,如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和福岛核事故。
此外,核废料的处理和储存也是一个长期的问题,需要高度的技术和资金支持。
相比之下,传统能源的使用存在着较大的环境污染问题,对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
第一部分各章教学内容及例题解答—、教学内容1.理解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科学与技术的主要区别和联系。
2.了解科学技术认识发展的动因、科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条件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3.了解高新技术的范围及概况。
4.了解创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二、例题1.18世纪末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指出:“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
”A.规则体系B.规章制度C.评价体系D.规定答案A2.科学发展经历了不同的时代。
16世纪是以科学家伽利略为代表的时代;17世纪是以科学家牛顿为代表的皇家学会时代;18世纪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以科学家爱迪生为代表的“实验工厂"时代。
今天,科学已经进入了国际合作的时代。
答案:个体活动跨国建制3.高新技术答案:通常是指具有突出的社会功能及极高的经济效益,以最新的科学发现为基础,具有重要价值的技术群。
或者认为高新技术是指那些对一个国家经济、国防有重大影响,具有较大的社会意义,能形成产业的新技术或尖端技术。
4.科学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是什么?答案:要点一:科学发展以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动因有两个方面,存在于科学外部的,是社会的经济发展需要;存在于科学内部的,是科学认识本身的逻辑;它们构成了科学认识发展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要点二:恩格斯曾经指岀:“经济上的需要曾经是,而且愈来愈是对自然界的认识进展的主要动力。
”而经济上的需要,主要是通过生产实践来解决的,所以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古代,科学、技术和生产之间的关系,往往是生产实际的需要刺激技术的进步,再促进科学的发展。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生产一技术一科学,生产和技术的实践为科学理论的形成莫定基础。
从十九世纪下半叶以来,这种关系有了微妙的变化。
科学理论不仅是处在技术和生产的前面,而且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各种可能的途径,形成了科学-技术-生产的发展顺序。
这是由于工业和技术的长足发展,已经超岀了人们熟悉的范围。
科学与技术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它描述了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
请问,以下哪个选项正确描述了牛顿第一定律?A. 物体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B. 物体会保持静止状态C. 物体会改变其运动状态D. 物体会加速运动答案:A2. 以下哪个选项是描述电磁波的?A. 需要介质传播B. 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 只存在于地球表面D. 无法通过实验验证答案:B3. 在化学中,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遵循什么原则?A. 泡利不相容原理B. 能量最低原理C. 电荷守恒原理D. 质量守恒原理答案:A4. 以下哪个选项是描述DNA分子结构的?A. 线性结构B. 螺旋结构C. 环状结构D. 网状结构答案:B5. 以下哪个选项是描述光合作用的?A.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B. 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将化学能转化为太阳能C.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D. 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将热能转化为化学能答案:A6. 在物理学中,什么是能量守恒定律?A. 能量可以被创造或消灭B. 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C. 能量在封闭系统中总量保持不变D. 能量在开放系统中总量保持不变答案:C7. 以下哪个选项是描述相对论的?A. 时间是绝对的B. 空间是绝对的C. 时间与空间是相对的D. 质量是绝对的答案:C8. 以下哪个选项是描述量子力学的?A. 物体的运动遵循确定性原理B. 物体的运动遵循概率性原理C. 物体的运动遵循经典力学定律D. 物体的运动遵循电磁学定律答案:B9. 在生物学中,细胞分裂的过程包括哪些阶段?A. 间期、前期、中期、后期B. 间期、中期、后期、末期C. 前期、中期、后期、末期D. 间期、前期、后期、末期答案:C10. 以下哪个选项是描述基因工程的?A. 通过自然选择改变生物的遗传特性B. 通过人工选择改变生物的遗传特性C.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改变生物的遗传特性D. 通过杂交技术改变生物的遗传特性答案:C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1.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力 \( F \) 等于质量 \( m \) 乘以加速度\( a \),其公式为 \( F = m \times a \)。
《科学与技术》2023-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材料是人们用来制造有用物品的各种( )。
A.元素 B.分子
C.原子 D.物资
2.分子生物学诞生的标志是( )。
A.染色体复制
B.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的确立
C.核酸组成
D.遗传因子
3.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是地壳、地幔和( )
A.地貌 B.地心
C.海沟 D.内核
4.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是( )技术。
A.超导 B.微电子
C.纳米 D.生物
5.安全炸药的发明者( )。
A.爱因斯坦 B.达默
C.牛顿 D.诺贝尔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
6.科学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动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存在于的,是社会的经济发展需要;二是存在于科学内部的,是科学认识本身的逻辑。
7.原子核的半径约为 m。
8.基因是含特定遗传信息的核苷酸序列,是遗传物质的____功能单位。
9.当今新材料发展有以下特点:、智能型材料的开发、少污染或不污染环境、能再生、节约能源、长寿命等等。
10.作为高等动物的人类大约出现在万年前。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1.核力
12.纳米材料
13.基因表达。
科学与技术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14科学与技术作业一:一、填空题:1、科学发展经历了不同的时代。
16世纪是以科学家伽利略为代表的个体活动时代;17世纪是以科学家牛顿为代表的松散群众组织(皇家学会)时代;18世纪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发明家爱迪生的试验工厂为代表的集体研究时代。
今天科学已经进入了国际合作的跨国建制时代。
2、18世纪末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指出:"技术是为了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
"3、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4、工业革命的标志是蒸汽机的使用。
5、原子的范围是10-10 m、原子核的范围是10-14-10-15m、夸克的范围是10-20m。
6、原子能释放的方式是衰变,裂变,聚变,其中利用最多的是裂变。
7、核电站是利用原子核裂变反映所放出的核能,驱动器轮发电机组进行发电的发电厂。
1、现代化学发展的特点是精、深、细、多学科,综合化。
2、三大合成高分子材料是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
3、基础分析化学的任务有定性分析,定量分析。
4、细胞核的基本结构包括核膜,核仁,染色质,核液四个部分。
5、分子生物学诞生的标志是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6、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氨基酸,核算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根据碱基配对原则,与碱基配对的是G。
7、细胞融合技术属于细胞融合工程,多利羊的培育主要采用了细胞核移植技术1、宇宙中最主要的天体类型是恒星和星云。
2、太阳大气有三层,自外向里依次是日冕,色球和光球。
3、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是在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4、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1946年,名称为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
5、世界上第一个微处理器是Intel 4004,它诞生于1971年,它的设计者是美国科学家特德.霍夫。
6、世界上第一个提出集成电路思想的人是英国科学家达默,时间是1952年。
1、全球三大环境热点问题是温室效应与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材料是人们用来制造有用物塌的各种( D )。
A.元素、 B.分子
~、、、、
C.原子 D.物资
2.分子生物学诞生的标志是( B )。
A.染色体复制 B.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的确立
C.核酸组成 D.遗传因子
3.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是地壳、地幔和( B )。
A.地貌 B.地心
C.海沟 D.内核
4.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是( B )技术。
A.超导 B.微电子
C.纳米 D.生物
5.安全炸药的发明者( D )。
A.爱因斯坦 B.达默
C.牛顿 D.诺贝尔
6.科学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动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存在于科学外部的,是社会的济发展需要;二是存在于科学内部的,是科学认识本身的逻辑。
7.原子核的半径约为m。
8.基因是含特定遗传信息的核苷酸序列,是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
9.当今新材料发展有以下特点:结构与功能相结合、智能型材料的开发、少污染或不污染环境、能再生、节约能源、长寿命等等。
10.作为高等动物的人类大约出现在300 万年前。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1.核力
核力是原子核中核子之间存在的作用力。
12.纳米材料
纳米材料就是用特殊的方法将材料颗粒加工到纳米级再用这种超细微粒子制造的材料。
13.基因表达
基因表达就是遗传信息表现为生物性状的过程。
14.计算机语言
计算机语言就是一套计算机能识别的指令系统。
四、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5.简述爱因斯坦质能关系式及其意义。
爱因斯坦在关于狭义相对论的第二篇短文中论述了质量与能量的关系
论,它揭开了宇宙的一个巨大奥妙,为核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因此,这一质能关系公式
被后人称为“改变世界的方程”。
(7分)
16.简述大爆炸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宇宙大爆炸的过程。
“宇宙大爆炸理论”是现代宇宙学中最著名、也是影响最大的一种学说,它是到目前为
止关于宇宙起源最科学的一种解释。
大爆炸理论的主要观点是认为整个宇宙最初聚集在一个
“原始原子”中,然后突然发生大爆炸,使物质密度和整体温度发生极大的变化,宇宙从密到稀、从热到冷、不断膨胀,形成了我们的宇宙。
最初那次无与伦比的爆发就被称为大爆炸,这一关
于宇宙起源的理论则被称为宇宙大爆炸理论。
(8分)
根据大爆炸宇宙学模型的观点,宇宙演化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宇宙的极
早期;第二个阶段是化学元素形成阶段,大约经历了数千年;第三个阶段是宇宙形成的主体阶段。
(7分)
五、论述题(共30分)
17.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它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你是如何体会的?
(1)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首次
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人类应当享有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不损害、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是
指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以及长期延续的发展,它是一种健康的、公正的发展。
(10分)
(2)其中心思想可以表述如下: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这种发展应是不断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产、生活和发展,以及他们对于物质、能量、信息和文化的需求。
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是“公平”,这种公平体现在代际之间用公平的原则,去使用和管理属于全人类的资源和环境,每代人都要以公正的原则担负起各自的责任,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
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合作”,在国际社会和地区际之间应体现均富、合作、平等的原则,在空间范围内,缩短同代人之间的差距,不应造成物质上、能量上、信息上乃至心理上的鸿沟,以实现“资源一生产一市场”内部之间的协调和统一。
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协调”。
人类社会要营造“自然一社会一经济”支持系统适宜的外部条件,使得人类生活在一种更严格、更有序、更健康、更愉悦的环境之中。
(10分)
(3)可结合近几年频发的自然灾害,谈谈自己的感想。
(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