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文化习俗
- 格式:docx
- 大小:502.33 KB
- 文档页数:3
印度有哪些风俗习惯印度有哪些风俗习惯印地语是印度国语,英语为官方语言和商业用语。
印度各地大小寺庙和殿塔比比皆是,进入寺庙大殿都要脱鞋,但允许穿袜子。
有时能够在大殿旁租用套鞋,穿上即可入殿。
进入锡克庙时,头上必须罩一块洁净的布,如手绢等。
虔诚的印度教徒有早睡早起的习惯。
每天清晨冲完凉后做祷告,然后才开始工作。
教徒们常在河水(特别是“圣河”恒河)中沐裕他们相信,入河沐浴,可以洗刷过错。
牛被印度教教徒视为“圣兽”,印度教不准吃牛肉,印度虽有养牛业,但只能提供牛奶、黄油及牛粪作燃料,喝牛奶允许的,也有少数地方用牛牛做民间运输和耕地。
在印度的一些城市、乡村里,老牛、病牛、残牛比比皆是,牛可以到处自由游荡,神圣不可侵犯。
这么多的牛,成为国家的一个负担。
印度僧侣每年还要举行一次仪式,叫“波高”,表示对牛的尊敬。
他们还和商人举办了许多“圣牛养老院”,将那些年迈体弱,不能自己觅食的老牛收养起来,一直到老死。
信奉伊期兰教的印度人不吃猪肉,虔诚的教徒不喝酒。
正统的锡克教徒不剪发,头上缠着头巾。
他们不吸烟,也不吃牛肉。
正统的穆斯林妇女一般不见男客,但邀请印度人参加社交活动时,也应邀请他们的妻子。
进行商业谈判时,他们会自自然然地说:“你们的资本比我们的多,所以,这一笔费用该由你们支付”。
外国商人和印度人谈生意的时候,就常常因遇到这种场面而闹得啼笑皆非,钱较多的人,或是较受欢迎的人应该付钱--他们认为这是“顺理成章”的事。
印度是一个讲礼节的民族,又是一个东西方文化共存的国度。
有的印度人见到外国人时,能用标准的英语问候“你好”有的则用传统的佛教手势--双手合十。
印度教徒见面和告别多施双手合十礼,并互相问好祝安。
行礼时要弯腰触摸长者的脚。
印度人在双手合十时,总是把双手举到脸部前才算合十。
这种招呼,显得比握手高尚、文雅,令人有一种“仙风道骨”之感。
你必须注意的是,切莫在双手合十的时候,也同时点头(外国人在印度常有这种动作,容易引起当地人的嗤笑),那就破坏了亲切和气的气氛,显得有点不伦不类了。
印度有什么风俗习惯印度是一个人口很多的国家,印度的歌舞比较出名,无论是在电视里还是在生活中,印度人都比较爱唱唱跳跳,那么印度人平时都会有哪些风俗习惯有什么呢?下面是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印度的宗教习俗印度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
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锡克教均起源于印度。
此外,主要的世界宗教如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等在印度都有信徒。
(一)印度教印度教是公元前2000年随着雅利安人进入印度而兴起的。
印度教没有单一的信条,多数印度教徒是多神论者,他们崇拜三大神:“创造神”梵天,“保护神”毗湿奴和“破坏再生神”湿婆。
这些神象征宇宙间各种力量。
印度教的主要经典有《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和四部吠咤经等。
印度教认为人类灵魂永存,宣传因果报应和人生轮回,即所谓灵魂的转世。
虔诚的印度教徒一般愿望是获得解脱,即脱离生死轮回,在一种永恒的状态之中获得安息,这种状态叫做梵我合一、印度教还主张非暴力,不杀生。
在印度众多宗教中,印度教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影响最大,印度现有印度教信徒约8亿多。
(二)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是印度主要宗教之一,某某某人数仅次于印度教徒人数,约1.3亿人。
伊斯兰教是在公元11世纪后随着某某某入侵印度而传来的。
13世纪初至19世纪中叶,某某某势力曾先后在北印度建立了德里苏丹国和莫卧尔帝国,某某某教成为居统治地位的宗教和思想体系之一、但由于印度复杂的社会和历史原因,印度一直未能形成一个某某某为主体的国家。
伊斯兰教是一种严格的一神论教,只相信一个真主(安拉),主张该教信仰者亲如手足、一律平等和建立无种姓等级的社会。
印度是世界上某某某三大生活和文化中心之一、印度某某某与印度其他人种属同一血统,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主要分布于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北方邦、阿萨姆邦、西孟加拉邦、喀拉拉邦和比哈尔邦等地区。
(三)佛教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至5世纪的古代印度,由乔达摩·悉达多创立。
他被佛教徒敬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印度民俗文化范文印度是一个拥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的国家,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已经传承了几千年。
以下是关于印度民俗文化的一些介绍。
宗教与信仰印度是一个多元宗教国家,主要宗教有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锡克教、佛教和耆那教等。
这些宗教对印度人民的日常生活、习俗和传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印度教是印度最主要的宗教,影响了许多方面的印度文化。
印度教信仰有许多神祇,人们会参加各种宗教仪式和庆典,如浴礼、祭祀、举行宗教节日等。
庆祝印度教节日是一种传统的习俗,比如排灯节、色彩节、妇女节等。
婚姻与家庭印度的婚姻和家庭制度非常重要。
大多数印度人是通过包办婚姻结婚的,家庭成员往往会在婚姻决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婚礼通常是盛大而庄重的场合,会持续几天甚至几个星期。
婚礼上有各种仪式,如喂饼干、戴花环、挖耳洞等。
印度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多代同堂居住。
在大多数印度家庭中,三代人住在一起,通常由长者担任家庭的领导地位。
这种家庭结构有利于家庭之间的合作和支持,也有助于传承和维护家庭的价值观和传统。
服饰与食物印度的传统服装非常丰富多样,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服饰。
男性通常穿着卡拉,这是一种长袍,女性则穿着莎丽。
莎丽是一种长长的衣服,可以用各种颜色和花纹装饰。
印度的传统食物也非常丰富多样。
米饭是印度人主要的食物之一,通常搭配各种蔬菜或肉类食品。
印度人喜欢辛辣的食物,以及丰富的香料和调味品。
印度有许多美食,如咖喱、印度煎饼、炒面和印度饼等。
音乐与舞蹈印度的音乐和舞蹈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印度音乐是以拉格曼首领,包括印度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
印度的舞蹈形式多样,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舞蹈风格。
著名的舞蹈形式包括卡塔克舞、巴拉坎纳蒂亚姆舞、印度传统剧场舞蹈等。
节日和庆典印度是一个充满节日和庆典的国家,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日和庆典。
一年中的节日数量非常多,通常与宗教有关。
排灯节是印度最重要的节日之一,用灯笼照亮房屋和街道来庆祝。
色彩节是一个喜庆的节日,人们在街上彼此抛洒彩色粉末,庆祝春天的到来。
印度的民俗文化与传统艺术印度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民俗文化和传统艺术融合了古老的传统和多元的地域特色。
这些文化传统不仅深刻影响着印度人民的日常生活,还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学者。
本文将重点介绍印度的民俗文化和传统艺术,并展示它们对印度社会和世界的重要意义。
第一节:印度的民俗文化印度的民俗文化是指印度人民传承的各种传统活动、庆祝仪式和日常生活中的习俗。
这些民俗文化在不同的地区有所不同,但在整个国家范围内都能看到一些共同的元素。
1. 印度的宗教活动:宗教在印度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印度是多教派共存的国家。
印度人民热衷于参加不同的宗教仪式,包括信奉印度教、佛教、锡克教、伊斯兰教等等。
例如,印度教寺庙中的节日庆典,佛教徒的禅修,锡克教徒的朝拜和伊斯兰教的清真寺集会等等。
2. 印度的传统婚礼:印度婚礼是一项精心策划和庆祝的活动,通常持续几天。
在婚礼中,可以看到各种传统服饰和习俗,以及音乐和舞蹈表演。
不同地区的婚礼可能会有不同的仪式和传统,但庆祝和社交交流是所有婚礼的共同特点。
3. 节日庆典:印度有许多传统节日,例如排灯节、哈利、合瓦利节等。
这些节日标志着印度历史和文化的重大事件,人们在这些日子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放焰火、举办游行、准备特别的食物和观看传统表演。
第二节:印度的传统艺术印度以其独特和多样化的传统艺术而闻名于世。
这些艺术形式在印度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代表了他们的价值观和信仰。
1. 印度舞蹈:印度有许多种类的传统舞蹈,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舞蹈形式。
其中最著名的包括卡塔克舞、巴拉坎纳蒂亚姆舞、印度古典舞以及印度民间舞蹈。
这些舞蹈形式通过优美的动作、手势和表情来讲述故事和传达情感。
2. 美术:印度的传统美术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广泛涵盖了绘画、素描和雕塑。
印度画家常常以神话故事和宗教场景为题材,使用明亮的色彩和复杂的图案来表达他们的创意和想象力。
3. 音乐:印度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并被认为是全球最古老的音乐传统之一。
印度文化习俗范文印度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习俗。
以下是一些关于印度文化习俗的介绍。
1.印度教和印度文化:印度教在印度是主要的宗教之一,印度教的教义和信仰深刻地影响了印度的文化习俗。
印度教徒通常会将一束鲜花和香熏或蜡烛拿到寺庙里,用于祭拜神明。
他们也相信吉祥物能为他们带来好运和保护,因此他们经常佩戴如十字架、小孩子的项链、特殊的红线等。
2.特色服饰:印度的传统服饰非常多样化,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北部地区,男性通常穿着称为“Kurta”的长袍和“Dhoti”或“Pajama”等裤子,女性则穿着“Saree”等传统服装。
而在南部地区,男性通常会穿“Lungi”或“Veshti”,女性则穿“Saree”或“Langa Voni”。
3.华丽的婚礼仪式:印度的婚礼被认为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因此在婚礼仪式上花费的时间和金钱都非常多。
婚礼通常在一个特殊的场地举行,参加者穿着传统的服饰,庆祝者可以高声唱歌、跳舞以及参与各种仪式和游戏。
婚礼期间的饮食也非常重要,宴会通常包括各种传统印度美食。
4.印度传统音乐和舞蹈:印度有许多独特而美丽的传统音乐和舞蹈形式。
比如,印度的古典舞蹈形式有卡塔克舞(Kathak)、奥迪夫舞(Odissi)、巴拉坎纳提亚姆舞(Bharatanatyam)等。
这些舞蹈形式都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通常通过精确的手势和身体动作表达故事和情感。
5.瑜伽和冥想:瑜伽和冥想是印度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几千年来一直被视为身心健康和内心平静的重要方式。
印度是瑜伽的发源地,人们可以在印度各地的寺庙和瑜伽学校学习和练习瑜伽。
冥想也是印度文化中的一部分,被用来帮助人们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冥思默想。
6.华丽的庆典和节日:印度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和庆典,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意义和庆祝方式。
其中一些著名的节日包括排灯节(Diwali)、哈里舍尔生日庆典(Holi)、达沃斯佳节(Durga Puja),以及圣河恒河的一年一度的淹没仪式(Kumbh Mela)等。
印度的风俗一、风俗:1、在印度的传统上十分重男轻女,因为女儿结婚时,父母必须准备一笔丰富的嫁妆,如果没有嫁妆,女儿是嫁不出去的。
印度人庆祝孩子出生与平安成长的方式,就是到寺庙进行“普迦仪式”、唱颂祈祷文,然后和亲朋好友举行餐宴。
印度小孩出生后,父母都会找人为他们占卜,孩子的名字多半取自英雄或神祇。
孩子的生辰八字尤其受到重视,因为这可以决定孩子未来的婚姻对象。
2、葬礼印度教徒死亡时,都会在河坛举行火葬仪式。
印度教徒去世后,家人会以黄色或白色绢布包裹尸体,然后放在两根竹制担架上,以游行方式抬到河坛火葬地点。
二、禁忌1、印度人大多信仰印度教,中上层人士吃素者很多,越是身份的人草食者越少(也吃鸡蛋、黄油、牛奶,印度教徒中的肉食者禁食牛肉鱼。
但印度教徒忌在同一食盘中取食,伊斯兰教进饭馆就餐时,应按照菜谱食猪肉、牛肉,印度有许多素食饭馆和旅供给肉食。
2、按照传统观念,10岁至50岁女性不得进入神庙朝觐,原因是这一年龄段女性有经期,会“玷污”神庙,这一传统禁忌1991年获得喀拉拉邦高等法院支持。
扩展资料:原始社会的印度:在讷尔默达河谷地区发现的一些零散的早期人类化石(后定名为讷尔默达人)表明至少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印度已有人类居住。
讷尔默达人的系属分类未定(直立人或智人);对于其生存年代从距今20万年到50万年不等。
旧石器时代晚期大约开始于4万年前,结束于1.5万年前。
中石器时代对应地质学上的全新世。
中石器文化广泛分布于次大陆各地及斯里兰卡;在斯里兰卡发现了最早的中石器时代遗址,而最北的遗址发现于兴都库什山脉,那里的文化看起来是同一地区旧石器文化的直接发展。
大约自公元前6000年以后起印度各地进入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文化的分布范围更加广泛。
印度新石器文化总体来说晚于两河流域文化。
印度的金石并用时代,或称为红铜时代,但金属也已经进入人类生活。
金石并用时代的文化主要发现于恒河与亚穆纳河河间地,以及拉贾斯坦、旁遮普和古吉拉特。
印度的习俗和礼仪印度是一个多元化和庞大的国家,拥有各种不同的地区、宗教和语言群体。
因此,印度的习俗和礼仪也是非常多样和丰富的。
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将为您介绍一些印度最重要的习俗和礼仪。
在印度,人们通常用双手来向他人问候和传递东西。
这是一种示意友好和尊重的举动。
同时,用右手吃饭和给予礼物是印度文化中的常规。
左手被认为是不洁的,所以在公共场合或与他人交流时,最好使用右手。
印度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和庆典。
其中最著名的是排灯节(Deepavali)。
这个节日在每年的十月或十一月举行,标志着光明战胜黑暗。
人们在这一天会点亮彩灯、燃放烟花,并互赠礼物和美食。
另一个重要的节日是哈里·哈·布拉提( Holi)。
这是一场色彩斑斓的庆典,人们彼此泼洒彩色粉末和液体,以庆祝春天的到来。
在印度,宗教仪式和礼拜也是非常重要的。
印度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有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众多宗教。
不同的宗教有着不同的礼仪和规定。
在印度教,人们通常在寺庙中向神灵祈祷,献上花朵和香。
在清真寺中,穆斯林人士会进行祷告,然后朝麦加举行礼拜。
在基督教,人们通常在教堂参加弥撒或礼拜仪式。
印度的婚礼仪式也是非常隆重的。
在印度,婚礼通常是一个多天的庆典,包括各种传统仪式、宗教仪式和派对。
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婚礼仪式,但大多数婚礼都包括穿着华丽的传统服饰、进行祭祀仪式、交换婚戒和庆祝派对。
婚礼被认为是家庭和社区的团结之事。
除了这些传统的习俗和礼仪,印度人还非常重视尊重和礼貌。
在与人交谈时,问候对方并称呼他们的合适称谓是必要的。
遵循社交礼节和尊重他人的观点是印度文化中的重要特征。
印度文化习俗一、印度风土人情简介印度共和国位于亚洲南部,南亚次大陆中心。
西北与巴基斯坦接壤,东北与中国、尼泊尔、锡金和不丹为邻,东与缅甸和孟加拉国毗连,南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隔海相望,东南濒临孟加拉湾,西南面阿拉伯海,南连印度洋,北倚喜马拉雅山。
为亚、非、欧和大洋州海上交通枢纽。
印度人口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
独立以来,印度人口由农村大量向加尔各答、德里、马德拉和孟买等大城市移动印度全民有大小民族几十个。
主要民族有:印度斯坦族、占全国人口的46.3%二、语言与宗教全国约有180种语言,700多种方言。
分属印欧语系、达罗毗荼语系、汉藏语系和南亚语系。
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
印度主要宗教有:印度教(占82.7%)、伊斯兰教(占11.2%)、基督教(占2.6%)、锡克教(占2%)。
此外还有佛教、耆那教、袄教和犹太教,信徒各占1%左右。
山区一些部落民族信仰原始宗教。
三、礼仪与习俗印度人与友人见面很讲礼节,通常是双手合掌,表示致意。
合掌时,对长辈宜高,对平辈宜平,对幼辈则低,以分别示以尊敬、对等和关怀。
迎候佳宾则敬献花环,表示由衷的欢迎。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人在赞同或同意对方意见时,往往是摇头而不是点头。
印度殡葬火葬:通常选择圣河河畔举行;水葬,把尸体推入水中,任其随波逐流漂走;天葬或野葬,把尸体丢在野外或林中,让秃鹰啄食或野兽饱餐,穆斯林则实行土葬。
社会重男轻女,穆斯林女子一般很少抛头露面,更不与陌生人随便交往,也不可同异性握手。
妇女多在前额中央点上吉祥痣,喜欢佩带项链、胸饰、耳环、鼻圈、戒指、脚镯等饰物。
四、印度禁忌印度的禁忌很多,由于宗教不同,地区不同,禁忌也有差异。
带普遍性的禁忌有:睡觉时,不能头朝北,脚朝南,据说阎罗王住在南方;晚上忌说蛇;节日活着喜庆的日子里忌烙饼;婴儿忌照镜子,否则会变成哑巴;父亲在世时,儿子忌缠自头巾、剃头;3和13是忌数,因为湿婆神有3只眼睛,第三只眼睛是毁灭性的,13是因为人死后有13天丧期;妇女在怀孕期间,忌做衣服、照相;忌用左手递接东西。
印度文化习俗一、印度风土人情简介印度共和国位于亚洲南部,南亚次大陆中心;西北与巴基斯坦接壤,东北与中国、尼泊尔、锡金和不丹为邻,东与缅甸和孟加拉国毗连,南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隔海相望,东南濒临孟加拉湾,西南面阿拉伯海,南连印度洋,北倚喜马拉雅山;为亚、非、欧和大洋州海上交通枢纽;印度人口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独立以来,印度人口由农村大量向加尔各答、德里、马德拉和孟买等大城市移动印度全民有大小民族几十个;主要民族有:印度斯坦族、占全国人口的%二、语言与宗教全国约有180种语言,700多种方言;分属印欧语系、达罗毗荼语系、汉藏语系和南亚语系;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印度主要宗教有:印度教占%、伊斯兰教占%、基督教占%、锡克教占2%;此外还有佛教、耆那教、袄教和犹太教,信徒各占1%左右;山区一些部落民族信仰原始宗教;三、礼仪与习俗印度人与友人见面很讲礼节,通常是双手合掌,表示致意;合掌时,对长辈宜高,对平辈宜平,对幼辈则低,以分别示以尊敬、对等和关怀;迎候佳宾则敬献花环,表示由衷的欢迎;值得注意的是,印度人在赞同或同意对方意见时,往往是摇头而不是点头; 印度殡葬火葬:通常选择圣河河畔举行;水葬,把尸体推入水中,任其随波逐流漂走;天葬或野葬,把尸体丢在野外或林中,让秃鹰啄食或野兽饱餐,穆斯林则实行土葬;社会重男轻女,穆斯林女子一般很少抛头露面,更不与陌生人随便交往,也不可同异性握手;妇女多在前额中央点上吉祥痣,喜欢佩带项链、胸饰、耳环、鼻圈、戒指、脚镯等饰物;四、印度禁忌印度的禁忌很多,由于宗教不同,地区不同,禁忌也有差异;带普遍性的禁忌有:睡觉时,不能头朝北,脚朝南,据说阎罗王住在南方;晚上忌说蛇;节日活着喜庆的日子里忌烙饼;婴儿忌照镜子,否则会变成哑巴;父亲在世时,儿子忌缠自头巾、剃头;3和13是忌数,因为湿婆神有3只眼睛,第三只眼睛是毁灭性的,13是因为人死后有13天丧期;妇女在怀孕期间,忌做衣服、照相;忌用左手递接东西;在市场上陈列的花怀,禁止人们用鼻子嗅或用手摸,有上述行为将受到人们的厌恶;在印度忌吹口哨,特别是妇女;在饭店、商店等服务性行业中,克人若用吹口哨的方式来招呼侍者则被视为冒犯他人人格的先礼行为;头是印度人身体上最神圣的部分,故旅客不可直接触摸他们的头部;千万不要拍印度孩子的头部,印度人认为这样会伤害孩子;即使在朋友家里,也不要赞场孩子,许多印度人认为这种赞场会引起恶人的注意;印度人禁止穿戴皮革制品腰带、表带、鞋、衣服,特别是在圣地,因为印度教徒不杀牛,穆斯林不刹猪,耆那教徒不须杀人和动物或昆虫;进入印度的庙宇或清真寺,要脱去鞋子,要跨过门槛而不能踩着门槛而过;光脚进寺庙,事先要在入口处洗好脚以表示礼貌;凡进入回教寺庙者,均不能穿短裤或无袖背心,也要求脱鞋;凡进入锡克教寺庙者,必先戴上头巾或帽子,然后脱鞋才可进入;。
印度风俗习惯有什么印度风俗习惯有什么印度人身份悬殊,有等级制度,很重视身份。
甲某高乙某的等级,甲乙就不能平起平坐,要求相当严格。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印度风俗习惯解读,希望对大家有用。
印度风俗习惯详情印度是一个讲礼节的民族,又是一个东西方文化共存的国度。
有的印度人风到外国人时,能用标准的问候“你好”有的则用传统的佛教手势--双手合十。
印度教徒见面和告别多施双手合十礼,并互相问好祝安。
行礼时要弯腰触摸长者的脚。
印度人在双手合十时,总是把双手举到脸部前才算合十。
这种招呼,显得比握手高尚、文雅,令人有一种“仙风道骨”之感。
你必须注意的是,切莫在双手合十的时候,也同时点头(外国人在印度常有这种动作,容易引起当地人的嗤笑),那就破坏了亲切和气的气氛,显得有点不伦不类了。
在印度,迎送贵宾时,主人献上花环,套在客人的颈上,妻子送丈夫出远门,最高的礼节是摸脚跟和吻脚。
现在,城市中男女见面已多实行握手,表示亲热时还要拥抱。
在大多数地方,男人相见或分别时,握手较普遍。
男人不要和印度妇女握手,应双手合十,轻轻鞠躬。
男人不要碰女人,即使在公共场合也不要和女人单独说话,妇女很少在共场所露面。
印度人认为吹口哨是冒犯人的举动,是没有教养的表现。
他们认为把孩子放在浴盆里洗澡是不人道的。
因为不流动的`水为死水,孩子浴后会遭灾、夭折的。
印度人喜欢谈论文化方面的成就、印度的传统以及外国的事和外国人的。
印度妇女喜欢在前额中间点有吉祥痣,其颜色不同,形状各异,在不同情况下表示不同意思,它是喜庆、吉祥的象征。
印度男女多有配带各种装饰品的习惯。
印度人身份悬殊,有等级制度,很重视身份。
甲某高乙某的等级,甲乙就不能平起平坐,要求相当严格。
在印度的孟买,60%的人是素食主义者因此,宴请印度商人时,事先必须确认对方的习俗,是否是素食主义者。
在印度,你若要进入印度教的寺庙,身上绝不可穿以牛皮制造的东西,穿上牛皮制造的东西,会被视为犯了禁戒,皮鞋、皮表带、皮带、手提包等牛皮制品,都不得入其寺门。
印度的传统节日庆祝印度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
这些节日不仅是印度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社交和宗教活动。
下面将介绍一些印度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包括庆祝的方式、背后的意义和相关的风俗习惯。
1. 深夜:排灯节(Diwali)排灯节,又称为“光明节”,是印度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通常在每年的十月或十一月举行,为期五天。
在排灯节期间,人们会点亮千百盏灯笼和蜡烛,装饰房屋、庭院和街道。
这象征着胜利、光明和希望的到来。
人们还会互赠礼物、煮特色食品,并举行烟花表演。
排灯节是一个让人们欢聚一堂、庆祝生活和传统的节日。
2. 春季:洒彩节(Holi)洒彩节是印度春季的一种欢庆节日,也是国内外游客最熟知的节日之一。
节日期间,人们会玩耍于城市和乡村的大街小巷,用各种鲜艳的粉末彩色相互洒扑。
这是一种展示团结友谊和庆祝春天到来的方式。
洒彩节也有宗教意义,人们在节日中祈求好运和祝福,并举行大型集会和节庆活动。
3. 舞蹈与音乐:果拉邦节(Garba)果拉邦节是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地区的音乐舞蹈节日,主要在纳瓦拉特里时期举行。
购邦是一种传统的舞蹈形式,人们手持彩色绸带,围绕丰收的供品和神庙转圈跳舞。
这个节日被认为是庆祝女神戴尔吉的胜利和归国的时刻。
果拉邦节期间,人们可以尽情欢乐地融入音乐与舞蹈的海洋。
4. 牛车节:拉克什姆普尔庆典(Rath Yatra)拉克什姆普尔庆典是印度东部奥里萨邦举行的盛大节日,也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牛车节之一。
这个节日纪念了印度教中的神祇“贾坎纳-巴拉巴”(Jagannath Balabhadra)的神话故事。
在节日中,巨型的神吉祥物被放置在装饰华丽的牛车上,由信徒们拉动穿过城市的主要道路。
这是一场狂欢的庆典,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信徒和游客。
5. 跨文化节日:圣诞节(Christmas)尽管圣诞节的起源并非印度本土,但它在印度也受到广泛的庆祝和重视。
印度的基督教社区会举行各种宗教活动、礼拜和庆祝活动,迎接耶稣基督的诞辰。
跨文化管理作业印度服饰与饮食文化印度是一个有着丰富文化的国家,曾经可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它,在今天文化历史的长河上,依然是一股洪流。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代表性的服饰,像中国有旗袍啊,中山装啊,日本有和服等等,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等等。
接下来本文主要介绍印度的服饰文化和饮食文化。
一.服饰部分:服装印度妇女以其多姿多彩,充满活力的面料,精致的装饰着称,它创造的女性身影。
对印度妇女的服装最吸引人的风格之一是纱丽。
纱丽(又称纱丽服)是印度、孟加拉国、尼泊尔、斯里兰卡班级:B1081 学号:31 姓名:李小平等国妇女的一种传统服装。
用印度丝绸制作的莎丽一般长5.5米,宽1.25米,两侧有滚边,上面有刺绣。
通常围在长及足踝的衬裙上,从腰部围到脚跟成筒裙状,然後将末端下襬披搭在左肩或右肩。
在民间,口口相传的众多民族传说里,就有着一段关于纱丽由来的故事。
说是古代的印度,有一位小有名气的织布能手,他不但懂得织出精美绝伦的布匹绸缎,而且也拥有制作美丽走俏衣裳的绝世技艺,在当地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人比得上他,十分令人艳羡。
他在长年累月的织布、裁剪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于是他不再满足于寻常的服饰,想求得新的突破,却苦于缺乏灵感而不能得心应手。
有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奇异的梦,梦见一个哭泣的女子,她黯然神伤的眼泪,闪耀着丝质般的荧光;她瞬间变幻的表情,仿佛轮回的鲜艳色彩;她秀美飘逸的长发,缠绕身上如同霓裳;她轻盈娇俏的身形,浑然绢绸抚摸一般的柔顺。
醒来的织匠犹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于是,他仔细研究女性的体态,加上自己的奇思妙想,终于织出了一种新型的服饰材料,无需一针一线,只要裹在女性身上,就是一件娇艳动人的衣裳,他将其命名为“纱丽”。
能工巧匠编织而成的上好纱丽,一下子便受到了人们的竞相追捧,流传广远,直接促进了印度织造丝绸业的发展。
随着色彩,面料种类繁多,和装饰品,纱丽服可以穿到节日和政党,或者只是一个偶然的日子。
休闲纱丽服,不仅经济实惠,但他们也有精美的醒目抽象仿乔其作出版画。
印度传统民俗文化印度是个多元传统文化的国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许多奇怪的风俗。
对其它国家的人而言,这是耍蛇人和骑象者的故土。
有些风俗很受欢迎,但有些风俗却让人很难接受,一起来看看印度传统民俗文化吧。
印度传统民俗文化1. 结婚驱魔印度妇女的一生中要经历许多仪式,印度的人们非常相信神灵和一些超自然的力量。
在这个迷信盛行的国家里,许多人的思想和精神都是带着迷信色彩不论有没有受过教育。
他们认为,如果有的女孩出生在占星术所谓不吉之日、不祥之时,可能天生带有邪恶的灵魂会为她未来丈夫带来厄运,这样的女孩被叫做“Mangalik”。
相信这个迷信说法的人都不会娶这样“克夫”的女子,但她们也不是没有结婚的机会,这些女孩的第一次婚姻要给一棵树或一只动物(大部分是狗)。
不止如此,有些先天畸形(如唇裂、齿裂)的女孩可能会被这样对待,因为他们认为这也是恶魔的标志之一。
2. 包办婚姻包办婚姻是一种古老的习俗,由父母为其子女决定下半辈子生活的伴侣。
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已经抛弃了这一陋习,但印度仍然保留着。
新郎、新娘般不般配是由父母、远房亲戚甚至是邻居决定的。
新郎可能还有点话语权,但是女孩子就完全只有听天由命的份。
这个风俗是非常愚蠢的,因为它冒着断送两个人一生幸福的风险。
他们无法确定能不能在以后的生活在互相磨合。
3. 陪嫁嫁妆是任一场包办婚姻里最糟糕的部分,在印度许多地方,女人都要从自己娘家带嫁妆到男家。
陪嫁的东西包括沉重的家具、珠宝、现金、汽车或摩托车,某些情况下可能是房产。
陪嫁这一习俗并不会因婚礼的结束而停止,贪心的新郎家还会为了索求更多嫁妆折磨、拷打自己的新娘。
女方家长无奈之下只得满足他们的要求好让自己的女儿能过得好一点,当地新闻里时不时就会出现为了嫁妆而杀人的新闻。
为了现金和首饰,刚过门的新娘可能会被折磨、火烧、杀害。
有时候,新娘父母看到自己女儿悲惨的下场悲痛难忍说要自杀。
4. 童婚童婚是印度儿童的祸根。
虽然早在1929年印度就禁止童婚,但在一些农村地区,童婚仍然是个重大遗留问题。
印度文化习俗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印度文化习俗
一、印度风土人情简介
印度共和国位于亚洲南部,南亚次大陆中心。
西北与巴基斯坦接壤,东北与中国、尼泊尔、锡金和不丹为邻,东与缅甸和孟加拉国毗连,南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隔海相望,东南濒临孟加拉湾,西南面阿拉伯海,南连印度洋,北倚喜马拉雅山。
为亚、非、欧和大洋州海上交通枢纽。
印度人口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
独立以来,印度人口由农村大量向加尔各答、德里、马德拉和孟买等大城市移动印度全民有大小民族几十个。
主要民族有:印度斯坦族、占全国人口的
46.3%
二、语言与宗教
全国约有180种语言,700多种方言。
分属印欧语系、达罗毗荼语系、汉藏语系和南亚语系。
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
印度主要宗教有:印度教(占82.7%)、伊斯兰教(占11.2%)、基督教(占2.6%)、锡克教(占2%)。
此外还有佛教、耆那教、袄教和犹太教,信徒各占1%左右。
山区一些部落民族信仰原始宗教。
三、礼仪与习俗
印度人与友人见面很讲礼节,通常是双手合掌,表示致意。
合掌时,对长辈宜高,对平辈宜平,对幼辈则低,以分别示以尊敬、对等和关怀。
迎候佳宾则敬献花环,表示由衷的欢迎。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人在赞同或同意对方意见时,往往是摇头而不是点头。
印度殡葬火葬:通常选择圣河河畔举行;水葬,把尸体推入水中,任其随波逐流漂走;天葬或野葬,把尸体丢在野外或林中,让秃鹰啄食或野兽饱餐,穆斯林则实行土葬。
社会重男轻女,穆斯林女子一般很少抛头露面,更不与陌生人随便交往,也不可同异性握手。
妇女多在前额中央点上吉祥痣,喜欢佩带项链、胸饰、耳环、鼻圈、戒指、脚镯等饰物。
四、印度禁忌
印度的禁忌很多,由于宗教不同,地区不同,禁忌也有差异。
带普遍性的禁忌有:睡觉时,不能头朝北,脚朝南,据说阎罗王住在南方;晚上忌说蛇;节日活着喜庆的日子里忌烙饼;婴儿忌照镜子,否则会变成哑巴;父亲在世时,儿子忌缠自头巾、剃头;3和13是忌数,因为湿婆神有3只眼睛,第三只眼睛是毁灭性的,13是因为人死后有13天丧期;妇女在怀孕期间,忌做衣服、照相;忌用左手递接东西。
在市场上陈列的花怀,禁止人们用鼻子嗅或用手摸,有上述行为将受到人们的厌恶。
在印度忌吹口哨,特别是妇女。
在饭店、商店等服务性行业中,克人若用吹口哨的方式来招呼侍者则被视为冒犯他人人格的先礼行为。
头是印度人身体上最神圣的部分,故旅客不可直接触摸他们的头部。
千万不要拍印度孩子的头部,印度人认为这样会伤害孩子。
即使在朋友家里,也不要赞场孩子,许多印度人认为这种赞场会引起恶人的注意。
印度人禁止穿戴皮革制品(腰带、表带、鞋、衣服),特别是在圣地,因为印度教徒不杀牛,穆斯林不刹猪,耆那教徒不须杀人和动物或昆虫。
进入印度的庙宇或清真寺,要脱去鞋子,要跨过门槛而不能踩着门槛而过。
光脚进寺庙,事先要在入口处洗好脚以表示礼貌。
凡进入回教寺庙者,均不能穿短裤或无袖背心,也要求脱鞋。
凡进入锡克教寺庙者,必先戴上头巾或帽子,然后脱鞋才可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