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时代下对教育目的的几点思考 教育资料

新时代下对教育目的的几点思考 教育资料

新时代下对教育目的的几点思考 教育资料
新时代下对教育目的的几点思考 教育资料

新时代下对教育目的的几点思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时代下的教育目的理论,只有通过社会实践的检验,才能发现弊端。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大门向世界开放,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文化多样化,人们的价值观念交相杂陈,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对新时代的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针对中国特色社会环境,教育目的至关重要。如今很多学校以“智育”为本,学校的工作重点是把科学文化知识如何更好的让学生掌握,教育目的受到偏颇,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圣地,人才不仅需要掌握将来在社会需要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因此学校在注重“智育”基础之上,更应加强“德育”的培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

1教育目的的内涵

教育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目的,所谓教育目的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以教育确定的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是社会通过教育过程要在受教育者身上形成它所期望的结果或达

到的标准,它对个人的教育目的起指导、调节等作用。

从有关教育书籍中查看教育目的的内容,其定义的概述未尽“向善”对国但其本质都是要把受教育者培养“向上”、相同,

家有用之才。

2新中国成立之今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过程

教育目的根据社会特定的时代变化而变化,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教育目的内涵发生三次变化,第一次是在建国初期以新民主义时期社会性质为教育目的规定,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方针。第二次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在教育指导思想上,明确提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三次明确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特定的时代下,教育目的的指导思想以社会发展环境而改变,社会环境的发展,教育目的所表现的内涵随之需要相应的改变。教育目的是变化发展的,只有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反之,如果教育目的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的教育所培养的,则缺乏创新意识,不能适应社会。

3教育目的的弊端

世间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性,都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教育目的也存在自身的矛盾性。国家规定的教育目的是否适应新世纪下的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突出个性的时代,学校是否依照国家的教育目的宗旨来培养学生,还是一味只追求升学率,以“智育”为首要目标,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是否以全面发展的观考出好分数。的文化层次,

点,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单纯以提升“智育”为目的。然而如今很多学校在教育目的上存在一定的偏颇,不能使教育目的顺应社会的时代发展,从而导致学生在智力因素快速的发展,而由于不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从而阻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

3.1新时代下学校在“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错位

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是以社会不断进步为根本目的,所有个人活动都是为社会这个大利益而开展。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是以个人需要作为基本点来进行教育活动,是为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个完善完整的人。

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很多学校高举“素质教育”的大旗,推行着“应试教育”的模式。从小学到高校在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两种理念的执行上,天枰倾向了社会本位论而忽视了个人本位论。学校从社会本位论的角度出发,所培养的人才都是要服务于社会的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如果只注重智育发展,难以使学生肩负起服务社会主义建设的责任。学校更多的是把培养学生的重心放在“智育”身上,升学率、就业率则体现学校的价值所在。教育是没有等级,而今天所谓的学校分资排辈,例如实验中学、重点中学、名校。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因为这些学校有很高的升学率。有的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把体育、美术、音乐,等提高身心发展的课程,用来补习科学文.

化知识,学校把升学率放在首位,而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很

多学校忽略“个人本位论”。

3.2学校培养的学术性人才和技术性人才的失调

有大学生抱怨现在上学没什么用,大学毕业出来意味着失业。虽然这种说法具有片面性,但对教育值得反思,是学校的教育目的导致如今社会就业压力的严峻性?网上搜集了关于普通型学

校与职业型学校的数量比例来看,远远大于职业型学校。普通高校每年大批量的扩招,而不改变教育目的,势必导致大学生毕业没有相应的技能找不到工作。国家培养的人才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不仅仅需要学术型人才,但也需要技术型人才。如今在软硬件齐全的情况下,却很难培育出像华罗庚、陈景润等一批杰出的科学家。每年毕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数字在直线上升,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率数字令人目瞪口呆,相对而言技术型人才,到社会上相对比较容易找到工作,缓解了就业压力,满足了社会的需要。

3.3教育目的下“德育教育”的缺失

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的思想,使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可见它的重要所在。古代圣人孔子的教育观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而要成为君子,首要条件是具有道德品质的修养。如今“德育”在很多学校课堂上其出发点偏离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的宗旨,而是按照教学所规定完成德育任务。在高校德育课程中,很多教师流于形式,片面灌输。各学科之间分离,在德育教育上不能形成教育合力。

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把德育融入到自己专业的教育上,自古以来,教师以“授业、传道、解惑也”。教师教书成为了真正的教书,

而不是育人。一起起关于大学生被骗被杀的事件,应该反思起来,大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思考问题应该更全面,然而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大学生会上当受骗。 4改进教育目的方法和路径合理的教育目的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改进教育目的就要有利于针对社会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及时改善教育目的,进而培养有用之才。学校应该辩证运用“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及时调整教育目的,深化教育理念,整合一切教育

资源,最后形成教育合力。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新人,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早日实现中国梦作出贡献。

4.1 学校认识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辩证关系

学校运用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需要认识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辩证关系,把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辩证地统一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的价值日益突出,学校在培养社会需要人才时,更要促进个人的发展。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张扬个性,突出自我已经是新时代的潮流。学校需要以“社会本位论”基础之上,更多的要以“个人本位论”的理念来培育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2学校顺应社会发展需,及时调整教育理念

学校应针对社会的发展需要,建立培养模式。及时了解社会动态,调研社会紧需岗位,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多开设一些关于技术方面的专业,来培养一批应用型人才。在国家教育目的的背景下,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多手段关注社会所需人才,进而调整培养模式,使学生学习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有用武之地。

4.3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德育发展

第一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教育合力,第二在学校中学校党委、教师、党组织建设、校园三风教育、学生生活和学习形成教育合力,从细处着眼、从细节入手,形成思想上共识、道德上共鸣,促进学生德育发展。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学校领导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狠抓落实,把培育德育与工作融为一体,要积极推进学校德育教育,将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每一细节之中,学校应注重德育的重要地位,不能流于形式。在学校教育中整合学科资源,加强德育与各学科之间的关系,使各学科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改变灌输教育,以生动形象,紧贴学生实际生活进行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善于进行自我教育,使德育行之有效的进耳、进脑、进心。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重塑和细化教育目的4.4

学校在国家教育目的、地方教育目的、学校教育目的的指导下,

进一步细化教育目的。(1)应该把教育目的与各专业要求相结合,细化到各个专业中去,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有选择性的实施教育。(2)教师深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聆听他们的建议与想法,使教育目的与学生的需要相结合,融合新的教育目的,使新的教育目的更加明确,近距离的贴近学生。在学生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的使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知行合一。

总而言之,没有教育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对于侧重于个性发展的“个人本位论”和侧重于培养社会性的“社会本位论”不能顾此失彼。如只注重社会性发展,就会抹杀个性、缺乏创新,阻碍个人的个性发展。如果只注重个性发展,而无视社会客观实际,即使知识渊博,也不能被社会所需要。因此要真正的把“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辩证结合起来,培育人。既要培养个人的个性发展,又要顺应社会时代的特色,为社会的发展需要来培养社会有用的人才。教育目的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学校应该顺应社会的发展需要,积极的调整教育理念,紧密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及时调整教育目的,以学生为本,以社会的发展需要相结合,以及在学校教育中,应该加强“德育教育”,培养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只有学校的教育目的以马克思全面发展为指导,学校才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使培养的人才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人,

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新时代下校园文化的意义和作用

新时代下校园文化的意义和作用 新时代下校园文化的意义和作用 [摘要]: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的亚文化,是多种文化因素的组成,包括着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包括着校园以及校园周围的环境,学生以及在在校工作者的主体消费方式和趋势;制度文化则是学校内的各种规章制度;精神文化则是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校风校纪。校园文化是学校课外师生共创的一种物质和精神的总和。 [关键词]:校园文化学校发展学生成长 1校园文化——学校的灵魂 校园文化毋庸置疑给学生和老师一种很强的感染力以及约束力,对学校的发展拥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冲击着学校的几乎每一个角落。 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载体和途径。大学的物质文化建设,体现在校园建设,学科建设,教学科研设备建设,学生住房建设等方面。阴阴葱葱的树木,或是高大的图书馆,都悄无声息的透出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走廊上学校的宣传品,学校获得的奖杯,刻在墙上的优秀学生榜,教室的座椅,图书馆墙上的箴言,实验室里的瓶瓶罐罐,这本身就有一种感染力。它们安安静静的诉说着这个学校的历史和演变过程。这样的校园环境,让身处其中的人不由自主的联想到严谨至上的学术风并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学习氛围。同时,也让人们感受到一种热情向上,充满朝气的青春气息。 制度文化是一种更有力的约束。学校的管理制度是办学,治学思想的主要载体。学校的管理往往要依靠着制度来完成。管理制度是务实的,某种程度上,也是精要的,它要准确的表达出对师生的要求,并且有着很强的操作性。硬性的规定决定了一个学校发展的基础,也是学校培养人才,要求人才的准则。制度文化是在制度的框架内,质量评估以及问责制更加完善,从管理者到职员,从学生到教师,每个人的严格遵守,才能促进学校稳定正常的发展。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

新时代的内涵与意义

新时代的内涵与意义 新时代本质内涵是什么? 1.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新时代的历史脉络;新时代的中国要举什么样的旗、走什么样的路的问题) 2.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新时代的实践主题;新时代要完成什么样的历史任务、进行什么样的战略安排的问题) 3.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新时代的人民性;新时代要坚持什么样的发展思想、达到什么样的发展目的的问题) 4.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新时代的民族性;新时代要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实现什么样的宏伟目标的问题) 5.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新时代的世界性;新时代的中国处于什么样的国际地位、要对人类社会作出什么样的贡献的问题) 进入新时代的意义是什么?

1.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3.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这“三个意味着”,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意义、政治意义、世界意义。 新时代社会矛盾的变化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 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从社会需求看。我们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只讲“物质文化需要”,已经不能真实反映人民群众变化了的需求。 从社会生产看。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再讲“落后的社会生产”,也已经不符合实际了。

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心灵的意义、力量与支撑

《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心灵的意义、力量与支撑》 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仪式令人们有所依傍 仪式帮助我们处理生活中的窘境 仪式唤醒我们心中的美好情感 仪式是心灵的港湾和力量的源泉 作者简介———————————————————————————— 洛蕾利斯?辛格霍夫 在大学里主修教育学、心理学和医学。最初从事社会和教育行业的工作,随后在出版社做了多年的编辑,在拉文斯堡出版社曾主管健康与家庭部门。 曾与家人在坦桑尼亚生活过一年半的时间,参与女性和儿童项目的建设。 目前是一名职业作家,生活在匈牙利。女性、儿童、家庭以及健康是她写作的重点。 内容介绍————————————————————————————仪式是什么?仪式也许就是: ??每天清晨闭目静思的那几分钟。想象自己站在山头,俯瞰今天的所有工作,一切都清晰可鉴,顿时充满斗志和力量。 ??每天与您的伴侣一起刷牙的那个时刻。一个眼神,几句言语,就能增进彼此间的熟悉感和亲近感,化解之前的矛盾。 ??每天下班后的半小时运动时间。这个过程中,抛洒的不仅是汗水,还有工作压力和烦恼。 ??每天晚上给孩子讲的两个故事。不管故事的内容是什么,这段与父母共处的时刻都让他们摆脱白天的杂乱,获得休憩和安稳,准备进入甜美的梦乡。 ??每天临睡前的一小段札记或思考。今天要感谢什么呢?是与老朋友相遇,还是可口的午饭?是与家人愉快的谈话,还是顺利的工作? 仪式,关乎美好,感恩,意义,珍惜。 良好的习惯能使我们心灵安稳,处事泰然,能更好地面对生活提出的要求。因此我们应该呵护仪式。借助这本小书,您将会重新发现日常生活、恋人关系和家庭中仪式的魔力。书中列举的例子将会指引您,为生活添加令人幸福满意的亮色。或许这些例子也能激发您的灵感,开始追求和营造生活中适合您的仪式。 简要目录———————————————————————————— 第1章日常生活的魔力时刻 瞬息万变的环境、紧张快速的工作、被高度浓缩的家庭生活……我们总是越来越忙,越忙越乱,越乱越不心安。 其实,只要你拥有一双善于发现、充满爱意的眼睛,一顿丰盛的早餐、两个甜蜜的亲吻、一段小小的亲子阅读,都会变成点亮生活的魔力时刻。 第2章心灵的稳固支撑 当萍水相逢的两个人因为爱走到一起,是婚礼见证了彼此的承诺和亲朋的庆贺;当心爱的亲朋与世长辞,是肃穆的葬礼和哀悼仪式承载着我们的伤痛和告别。 在从已知迈向未知的过渡阶段,仪式梳理我们的情绪,指引我们的位置和方向。 第3章个人生活中的仪式 有人吃早餐的时候一定要读报纸,到办公室一定先喝上一杯咖啡;有人永远是在餐馆的同一张桌子上吃午饭,回家的时候又总是走同一条近路。

新时代师德的重要内涵

新时代师德的重要内涵 对自己拥有一颗平凡心,对工作拥有一颗事业心,对学生拥有一颗责任心,这是新时代师德的三个重要内涵。 一、对自己拥有一颗平凡心 教师首先是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平凡人,是有七情六欲的平凡人。 从教师个人角度来说,拥有一颗平凡心,意味着,一是要安于平凡。教师的劳动是平凡的,但其中却又孕育着伟大。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阴的。”当教师,就要培养这种从平凡中见伟大的绿叶精神。二是淡泊名利。教师的工作性质是属于“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的社会型工作,而不是谋利的经济型或谋官的权力型。陶行知曾经对教师职业特征做过这样的分析:“教育者应当知道教育是无名无礼且没有尊荣的事。教育者所得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可言。”总之,在教师的岗位上,没有令人羡慕的地位和权力,没有显赫一时的声名和财富,也没有悠闲自在的舒适和安逸。因此!当教师就要努力排除追名逐利、拈轻怕重的市井心理的干扰,以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心情,去干实实在在的事情。 总之,教师是平凡的人,但平凡绝不意味着平庸和庸俗,教育工作需要伟大的品格和精神,人们对从事特殊职业的人,总是有特殊的要求。教师是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专业人员,对教师的精神和人品的要求显然要比从事其他职业的人要高得多。的确,教师是普通人。教师也要吃饭,也要住房,也要赡养老人和扶养子女;教师也有追求生活的权利,也有博取名誉、地位的权利,也有享受人生的权利。但教师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不同的是,他还需要有不畏清贫的品质、不急功近利的情操、不为名利诱惑的人格、甘做人梯的品质、把学生的成长视为自己成功的心态、钟爱孩子的激情、永不泯灭的童心、博大兼容的胸襟……这就是为什么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的原因。 二、对工作拥有一颗事业心 教书育人工作既可以是一份职业,又可以是一种事业。职业是人们用以谋生的一项工作,是一种谋生的方式;事业则是一个人的精神的寄托,是他一生执着地为之献身的目标和追求目标的活动。职业使人安身之命(命运),而事业使人安心立命(使命)。职业使人能够生活,而事业能够使人生活得有意义。教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是师德的核心,敬业意味着乐业和创业。 第一,乐业精神。乐业意味着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喜”、“爱”的情感。“优秀者”、“能手”、“骨干”都不是“逼”出来的,而是因为他们对所干的工作有乐趣,或者能找到工作的乐趣而产生对工作的极大的热情干出来的。正如“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一样,乐趣之于工作犹如爱情之于婚姻,一旦一个老师到了仅仅是靠毅力工作而感觉不到教育工作的乐趣的时候,那他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生涯也就结束了。真正的教育是发自内心的、充满激情的,是享受着工作的乐趣和幸福感的。这种乐趣和幸福感是职业道德,是教师工作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教师善待学生的根本支撑。 第二,创业精神。教师应该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但绝不能因此把学生成才与教师成长对立起来,实际上,学生成才与教师成才是双向的,相辅相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成才是学生成才的基础和前提,正所谓名师出高徒,毁灭自己,不是照亮别人的必要条件,并且简单地毁灭自己也不足以照亮别人。

开学典礼的仪式作用

浅析开学典礼的意义 【摘要】当今教育时代,在新学期伊始,各学校均会举行开学典礼。虽然各学 校开学典礼方式多样,但在开学典礼的流程和作用上终究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开学典礼作为一种学校仪式,具有一定的象征作用、规范作用和德育作用,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了很大支持和帮助。 【关键词】开学典礼;流程;作用 开学典礼的简介 《易·系辞上》有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开学典礼是于新学期开始隆重地举行的仪式。为学生搭起展现自我的舞台,每学期的开学典礼是总结上学期成绩,回顾上学期,对本学期的工作进行展开,新的学期新的开始。 中国现代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开学典礼是于1924年(甲子年)6月16日,黄埔军校举行开学典礼。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是中国现代第一所革命的军政学校,因校址设于广州黄埔,故称“黄埔军校”。 国民党改组之后,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就把建立黄埔军校,创建革命武装作为巩固广东、完成北伐的第一件大事。孙中山当时曾经痛切地说:中国革命所以迟迟不能成功的原因,就是没有真正的革命武装队伍,没有广大人民的基础;为完成我们的革命使命,所以我才下决心改组国民党,建立党军,实行工农政策。第一步使革命的武力与民众相结合,第二步使革命的武力成为人民的武力。这就是创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的主旨,也就是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的使命。 黄埔军校于1924年1月开始筹备,5月第一期新生入校。孙中山任军校总理,蒋介石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中国共产党先后派周恩来、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等担任军校的各种负责工作。 1924年3月,举行入学考试,经过严格挑选,录取学生350名,备取学生120名。成为第一期学员。 来自全国的教官和学生,包括共产党和国民党人共500余人在黄埔军校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孙中山亲临主持,并致开学词,正式宣告黄埔军校成立。黄埔军校的创办,为中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它培养了大批军事和政治工作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提供了干部力量。它对于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北伐战争起了重大作用,并为中国共产党后来独立地领导武装斗争造就了一批杰出的军事领导人。[1] 自此,中国现代的开学典礼开始初具模型,且许多程序如:主持人主持,校长致开幕词等等仍旧延续至今。当今时代的开学典礼,校方会根据自身学校的办学宗旨在程序上和内容上进行一定修整,如添加教育影片的观看,学生宣誓等等, [1]最早的开学典礼 [EB/OL].https://www.doczj.com/doc/5414761147.html,/link?url=8VcxTFkpVI1iSChIF4_BCyfihTOZWj-XmMzcWqG9XmUI6E74Tnc33A-hh9T Rcjqf7ihudPXSGtQl-YybRXYTaa

做新时代文明学生

做新时代的文明学生 新时代社会,是什么让平凡的生活变的不平凡,是什么让普通的人变得不普通,又是什么让人养成良好的习惯呢?是文明!在这美丽的世界里,文明之花处处开放,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做一个新时代文明的学生呢?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文明的现象比比皆是:在公交车上看到站立的老人,抱着婴儿的孕妇,不让座,置之不理;在校园内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说脏话,骂粗口;上学读书为了赶时间,走快捷路径,践踏草坪,横穿马路;为了贪图方便,随手随地乱扔垃圾、吐痰等等。这类事情太多太多,可能有些学生会说:“区区小事,何足挂齿!不就是随手扔垃圾,说脏话吗?干这种事的人多了!”可是,你知道吗?“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道理吗?文明习惯就是一点一点养成的,恶习也是一点一点养成的,如果不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不从自己做起,怎么能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呢?社会是大家的,文明社会是要大家一起努力才能创造出来的,而不是靠一个人的力量,如果大家都我行我素,不管不问,那还创造什么新时代的文明社会啊? 我们习总书记说“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我想作为学生更要做一个新时代的文明的好学生,在学校就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勤俭节约;在家里就要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热爱劳动;在社会上,就要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助人为乐。只有这样,让自己在生活中锻炼自己,磨练自己,才能成为一名新时代的文明学生!文明让我们懂得做人的道理,文明让我们了解说脏话的危害,文明让我们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肮脏,文明让我们改掉自己的恶习...... 文明像一个纯洁的天使,飞到哪里就要把快乐、幸福、整洁带到哪里。 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告别不良习惯,改掉恶习,争做“新时代文明的学生”吧! 争做文明中学生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是什么让平凡的生活变的不平凡,是什么让普通的人变得不普通,又是什么让人养成良好的习惯呢,是文明!在这美丽的世界里,文明之花到处开放,那么,当代中学生怎样才能成为一名文明好少年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不文明的现象:有些中学生在公交车上面对站立的老人置之不理;有些中学生在高谈阔论时不时冒出一两句脏话;还有些中学生只因为一些小事就大动干戈,恶语相向,这些不文明的行为举止严重影响了学校形象和社会正常秩序。有些同学可能会说:区区小事,何足挂齿,可你知道吗?“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只有从生活的点滴做起,才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成为一名文明好少年。 一个文明好少年,在家里,要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热爱劳动;在学校里,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勤俭节约;在公共场所,要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遵守秩序。在社会上,要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争做胸怀开阔,心理健康,勤奋自立,勇于创新的“小主人”。只有这样,每时每刻锻炼自己,发挥特长,才能成为一个文明好少年。 文明就像一阵风,轻轻地吹走那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文明更像一堵墙,挡住骂人的嘴打人的手;文明还是一个垃圾桶,把一切危害健康、污染环境的陋习通通扫除,是啊,文明就是一个天使,她飞到哪,就会把幸福、快乐、平安传播到哪。 同学们,“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让我们共同努力,从小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告别不良习惯,争做“文明好少年”,让一切疾病远离我们,让我们拥有更加文明、卫生、健康的生活,我们的家园才能变得更加美丽。 最后,让我们携起手来,带上文明之花,活跃在校园里,开放在祖国肥沃的土地上!

仪式教育及现代功能

仪式教育及现代功能 一、仪式教育的特殊效应及特殊意义 1.仪式教育的特殊效应 仪式教育是以仪式为载体进行知识、情感等传播的教育方式,表现为 人们通过一个个具体活动实现增长知识、增强才干和情感体验的过程。仪式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具有一些别的教育方式所没有的特殊效应, 仪式教育正是通过这些效应发挥其独到的作用:(1)氛围效应。仪式是 一定空间内的典礼形式,常常利用远距离、大空间、标语、彩旗等元 素营造出或欢快热烈或激动紧张或庄严肃穆的气氛。仪式的本质是通 过情境营造氛围,让氛围对人产生影响。与其他相对理性的教育形式 相比,氛围对人的感染是视听并举、情理交融、多渠道通达人的内心 世界的,因而仪式教育使得人们能获得多方面的感受。(2)直观效应。 仪式生动活泼,其过程每每将抽象的观念变成可感知的行动。感知是 人的综合能力的运用,不仅有眼前的触发,更有过往经验的参与,故 感知的东西见效快、印象深、效果好。(3)群体效应。“从众”是人类 普遍的心理。现今流行的学习型组织就是要形成一种趋同氛围,使个 人受组织的“裹挟”而学习。仪式教育正是组织学习的典型形式。仪 式中所有人都围绕同一主题活动,协调一致、紧密配合。高度的同一 会形成强大的群体压力,使人产生非理性控制的服从或其他从众行为,并相互感染、共同强化。(4)仿做效应。仪式中每一位参加者都是动作 行为的发出者。仪式动作不仅可以观摩,更多的时候需要当即发出。 而且很多场合参加者都是“这一个”———上台自己上,发言自己发———个体得到充分锻炼,其受教育效果比被动灌输要好得多。(5)综 合效应。仪式牵涉到人、物、时、空等很多要素,每一要素无一不是 民族文明的体现,同时也是参与者个体品位、风貌的展示。因此,仪 式教育对人的影响又是综合的。有些人可能在改变了人生观的同时也 注意到了现场环境细节,有些人可能既受到了精神洗礼,也提升了着 装水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