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第八章生态文明
- 格式:ppt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9
《生态文明》讲义一、生态文明的概念生态文明,简单来说,就是人类在遵循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文明形态。
它强调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要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协调,以达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生态文明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紧密相连。
它不仅关乎我们当下的生活质量,更决定着子孙后代的未来。
二、生态文明的重要性1、保障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我们的生存离不开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和安全的食物。
如果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这些基本的生存需求都将受到威胁。
比如,严重的水污染可能导致饮用水短缺,土壤污染会影响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空气质量差会引发各种呼吸道疾病。
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我们才能有健康的身体和稳定的生活。
2、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过去,一些地区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增长,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导致生态失衡,最终反过来制约了经济的长远发展。
而生态文明理念引导下的经济发展,注重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既能创造经济效益,又能减少对环境的损害,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3、维护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地球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每个物种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生态环境的破坏可能导致许多物种灭绝,打破生态平衡。
生态文明的建设有助于保护生物的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使大自然的生态系统保持稳定和活力。
4、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源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导致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问题。
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减少能源消耗、增加森林植被等,可以有效地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
三、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1、人口增长与资源需求的矛盾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加,对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有限的资源如何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比如,土地资源的紧张、水资源的短缺等,都给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巨大压力。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重点: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5、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6、生态文明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①1979年,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应当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才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1981年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开辟了道路。
②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明确肯定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
③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提出新的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1987年邓小平再次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利,就可以利用。
④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从理论上破除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制度属性的陈旧观念,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⑤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丰富内涵①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
毛概第八章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背景下提出的重要理论,是指导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继承和创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毛概第八章对于科学发展观的阐述强调了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毛概第八章指出,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人民群众的福祉为代价,需要注重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加强社会公平和正义,为每个人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还强调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毛概第八章强调,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主题和任务。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创新发展的要求。
创新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毛概第八章强调,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创新、制度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在新时期,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创新发展的要求,为中国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
科学发展观的实施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全党同志要提高政治站位,提高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水平,增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全社会要加强科学发展观的宣传教育,形成共建共享的社会氛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第八章(五)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一、单项选择题1.建设生态文明是(D)。
A.权宜之计 B.关系人民福祉的应急之策C.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之计 D.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之计2.生态文明反映的是(D)的和谐程度。
A.人与人 B.人自身 C.人与社会 D.人与自然3.(A)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A.生态文明 B.物质文明 C.精神文明 D.政治文明4.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的是党的( A )。
A.十八大 B.十七大 C.十六大 D.十五大5.(B)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
A.顺应自然 B.尊重自然 C.保护自然 D.利用自然6.(A)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A.顺应自然 B.尊重自然 C.保护自然 D.利用自然7.(C)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
A.顺应自然 B.尊重自然 C.保护自然 D.利用自然8.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C)。
A.基本方针 B.基本政策 C.基本国策 D.基本路线9.(D)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
A.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 B.高度发达的生产力C.良好道德 D.良好生态环境10.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把( D )放在首位。
A.预防为主,源头治理 B.利用自然力修复生态系统C.利用自然 D.节约自然11.在环保工作中,把(A)放在首位。
A.预防为主,源头治理 B.利用自然力修复生态系统C.利用自然 D.节约自然12.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把(B)放在首位。
A.预防为主,源头治理 B.利用自然力修复生态系统C.利用自然 D.节约自然二、多项选择题1. 生态文明与(ABC)一样,都是历史范畴。
A.物质文明 B.精神文明 C.政治文明 D.自然界2. 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ABCD)。
A.主动保护自然 B.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C.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 D.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现了(ABCD )的思想。
有关生态文明的毛概论文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对于解决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发展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有关生态文明的毛概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有关生态文明的毛概论文篇一《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政策分析》摘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初级阶段。
当前,要以环境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以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为抓手,重点发展绿色经济、完善体制机制,抓好节能减排,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恢复重要生态系统生机。
在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基础上,尽快建立和完善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动态性和创新性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一、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规律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成果的总和。
也就是说,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
从历史上看,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种类型。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
建设生态文明不是否定工业文明,而是强调先进的工业文明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们在享有现代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又能保持和享有良好的生态文明成果。
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生态文明的兴起是人类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工业文明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也为人类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危机。
选择生态文明道路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已成为21世纪中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二、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势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初级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制定了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等基本国策,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出了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1.毛泽东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观点,《论新阶段》2.中共七大正式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
(2)紧密联系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问题。
(3)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4)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两者关系:两大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5.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6.1997年,十五大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概念,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7.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9.“四个全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
10.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11.实事求是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1)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2)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3)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性质)2.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地主阶级、官僚资本主义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利用国家政权力量而发展起来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第八章科学发展观知识点重点归纳1. 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和特点科学发展观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指向的一种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取向。
科学发展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继承性与创新性结合:科学发展观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在创新中发展。
•问题导向:科学发展观强调解决实际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特别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全面思考:科学发展观注重全面统筹,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全面进步和全面协调相统一。
2.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包括:•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建设是国家发展的中心任务,发展是硬道理,没有发展一切都是空谈。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关注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既要注重经济发展,又注重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建设。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包括:•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摆在首位,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注重统筹经济发展、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在全面协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让人民在发展中获得更多福祉。
3.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和实践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实践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是国家发展的中心任务,要注重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坚持全面协调发展:各个方面的发展要实现全面协调,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协调发展。
•坚持可持续发展: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勇于改革创新,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
毛概考试重点_十八大生态文明第一篇:毛概考试重点_十八大生态文明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中央在这时及时地提出这个鲜明的概念,正是标志着我们党在建设现代化社会的思路正在转变,提醒着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推进我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工作,也就是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规律来治理国家,治理我们方方面面的工作。
生态文明的含义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从政治上来说: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与文明建设的支撑点,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生态文明将使人类突破民族、国家、阶级的藩篱,强调整个人类对地球的共同责任和义务,在更广泛领域形成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共同保护和建设地球家园;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从经济上来说: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往往是生态环境最易遭到严重破坏的时期。
第八章第五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一、单项选择题1.( D)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程度。
A.物质文明 B.政治文明 C.精神文明 D.生态文明2.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 ( A) 的关系A.人与自然 B.人与社会 C.人与人 D.人与身心3.( A)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A. 十八大报告B. 十六大报告C. 十七大报告D. 十七届六中全会4.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做好生态保护工作,建设( D)经济。
A.物质B.节约C. 消费D.循环5.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到(B)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A.2015B.2020C. 2025D.20506.( C)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
A.保护自然 B.顺应自然 C.尊重自然 D.改造自然7.(B )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A.保护自然 B.顺应自然 C.尊重自然 D.改造自然8.( A)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
A.保护自然 B.顺应自然 C.尊重自然 D.改造自然9.近代以来,随着改造自然能力的大幅提高,人类开始轻视自然、藐视自然,甚至以征服者、占有者的姿态面对自然,这是属于(C )范畴。
A.保护自然 B.顺应自然 C.尊重自然 D.改造自然10. 深刻认识到一切物种均有生命,均有其独特价值,均是自然大家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是属于(C )范畴。
A.保护自然 B.顺应自然 C.尊重自然 D.改造自然11. 建设( D),把祖国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丽家园,既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A.物质文明 B.政治文明 C.精神文明 D.生态文明12.下列不属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的是(C )A.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B.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C.拉动内需,形成消费型社会D.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13. 下列不属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和重点的是( C)。
第八章课后习题答案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形成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答:理论意义: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从理论上讲,社会发展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相互影响,密不可分。
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同样必然要求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
人天合一。
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更是如水与鱼般生死攸关。
所以我党才适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
现实意义:可从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的经验教训来分析。
我国发展中曾经产生的重快轻好、重GDB轻民生、重眼前轻长远、重财富轻环境、重经济发展而忽视政治思想道德协调推进的偏差,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问题和矛盾,使我们深切感受到,五位一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不仅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那些重大的创新和突破?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在所有制结构理论和实践方面又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其他所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能够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初阶阶段的的现实要求有机统一起来,这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和创新,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党对所有制理论的与时俱进,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初阶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阶阶段所有制结构的认识不仅在理论上有了重大的突破和创新,在实践中也使我国进入了公有制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