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手术缝合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4.51 MB
- 文档页数:35
剖宫产术腹腔内与腹腔外缝合子宫切口两种方式的比较【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腹腔外缝合子宫切口的临床价值。
方法剖宫产术中腹腔外子宫切口缝合193例(1组)与剖宫产术中腹腔内子宫切口缝合(2组)454例,就两组产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程度,术后肠粘连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两组产妇术后疼痛程度、术后肠粘连差异无显著性(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
结论剖宫产术中腹腔外子宫切口缝合与腹腔内子宫切口缝合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的优点,剖宫产术中可采取腹腔外子宫切口缝合的方法。
【关键词】剖宫产术;子宫切口缝合;妇科外科手术为了探讨剖宫产术中腹腔外缝合子宫切口的临床价值,我们将2005年4月~2006年12月剖宫产术中腹腔外缝合子宫切口193例与2005年4月~2006年12月剖宫产术中腹腔内缝合子宫切口454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均为我院住院产妇,年龄21~37岁,孕周37~42周,APTT 28~45s,无妊娠严重合并症,无手术史共647例。
其中剖宫产术中腹腔外子宫切口缝合193例(1组),剖宫产术中腹腔内子宫切口缝合454例(2组)。
1组年龄28.42±2.32岁(21~37岁),平均孕周38周(37~41周);2组年龄为27.53±2.48岁(23~39岁),平均孕周39周(37~41周),两组在年龄、孕周、APTT上差异均无显著性。
产妇术前均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无手术禁忌证,且无高危妊娠。
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1.2 手术方法按新式剖宫产[1]结合《妇产科手术学》[2]的方法和步骤常规剖宫产方法娩出胎儿及胎盘后,擦净宫腔,1组采取将子宫娩出腹腔外,用湿盐水垫包住子宫,并进行有效子宫按摩,用微乔线缝合子宫,缝合方法不变。
2组采取常规方法即子宫位置仍然在腹腔内缝合子宫。
其他步骤均按我院常规剖宫产方法。
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32例1.2 方法1.2.1 观察组采用纱布垫压迫、按摩子宫、药物治疗,观察5~10min均无效,立即实施子宫背带式缝合术。
将子宫托出腹腔,双手加压按摩观察出血控制情况,以估计使用此种缝合法成功的可能性。
如果子宫出血能被控制,则按如下程序操作[1]:用带有2号络制肠线或1号可吸收缝线的70mm圆针,从子宫切口右下缘下方3cm,并距右侧缝3cm处穿入子宫。
此针在子宫切口上缘上方3cm,并距侧缘约4cm(因为子宫上段渐变宽)处穿出。
带针的肠线越过宫底,并压在距右宫角约3~4cm的宫底处。
被送到后侧的针线在与前侧进针点同一水平处垂直地穿入子宫后壁。
由助手尽力压迫,帮助拉紧肠线,从后壁在与右侧相应的标志处穿出。
穿到后方的肠线像右侧一样垂直地绕过宫底与前方,压在左侧宫底,并将针线在与右侧相对应处穿入宫腔,再在前方距切口左下缘下放3cm处出针。
用两手加压拉紧肠线两端,尽可能避免损伤而达到加压目的,在这样的压迫下,检查子宫出血是否被控制。
如果获得了良好的止血效果,即可由助手压迫子宫,术者将肠线打4~5个结,以确保张力。
最后按常规方法关闭子宫切口与腹壁。
1.2.2 对照组采用按摩子宫,热盐水纱布垫压迫出血部位,宫体、静脉应用缩宫素,静脉应用止血药物,出血部位8字缝合,按传统术式行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及宫腔填塞纱条。
1.3 疗效评定标准[2]有效:阴道流血量≤50mL/h,子宫收缩良好,质硬,出血逐渐减少或停止,生命体征平稳,尿量正常;无效:阴道流血量>50mL/h,子宫收缩不良或顽固性子宫收缩乏力,质软,出血不能控制,生命体征恶化,尿量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价目前尚无一种绝对有效的方法,能够预测和处理剖宫产产后出血,宫腔纱条填塞的缺点是感染及再次出血,若操作不当易造成宫腔内继续出血而阴道不流血的止血假象。
子宫动脉及髂内动脉结扎控制出血的有效率仅42%,侧支循环建立后仍有再出血的可能性,而且此种手术的创伤较大,技术要求高。
剖宫产手术两种不同切口缝合法的效果比较陈程发表时间:2018-10-08T10:14:28.957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5期作者:陈程[导读] 结论:对剖宫产手术产妇实施腹部横切口皮内缝合能缩短其手术、住院及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减少其术中出血量,确保切口更加美观,减轻产妇疼痛感,促进切口愈合,让其早期康复,改善预后,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浏阳市妇幼保健院 410300【摘要】目的:研究剖宫产手术两种不同切口缝合法的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剖宫产手术产妇6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实验组、常规组各31例,常规组采用传统腹部术式切口经皮缝合,实验组实施腹部横切口皮内缝合,两组产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切口美观度及切口愈合情况对比。
结果:与常规组比,实验组产妇上述各项时间均较短,切口愈合率较高,术中出血量少,P<0.05。
结论:对剖宫产手术产妇实施腹部横切口皮内缝合能缩短其手术、住院及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减少其术中出血量,确保切口更加美观,减轻产妇疼痛感,促进切口愈合,让其早期康复,改善预后,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部术式切口经皮缝合;横切口皮内缝合;剖宫产手术;切口愈合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逐渐呈上升发展趋势,相应的手术患者对切口愈合美观度提出更高的要求。
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分娩方式就是剖宫产手术,其自身具有创伤性,分娩过程中较为重要的环节就是手术切口缝合,结合产妇实际情况采用科学合理的缝合方式对促进其术后康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临床上对剖宫产产妇切口缝合往往采用传统腹部术式切口经皮缝合与腹部横切口皮内缝合两种方式,前者缝合方式导致产妇术后切口痕迹弯曲不平,对切口愈合效果造成直接影响,极易造成伤口感染,甚至可能有瘢痕,后者缝合方式能有效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切口愈合效果显著,因此在临床被广泛应用[1]。
为分析剖宫产手术两种不同切口缝合法的效果,本院展开研究,如下:1 资料和相关方法1.1资料选2016年11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剖宫产手术产妇62例,随机分组各31例。
剖宫产术新技术:宫颈提拉式缝合术在宫
颈出血中的应用
引言
剖宫产术是一种常见的分娩方式,但在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发生
宫颈出血的情况。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的技术:宫颈提拉式缝合术。
本文将探讨这一新技术在宫颈出血中的应用。
宫颈提拉式缝合术的原理
宫颈提拉式缝合术是一种通过牵拉宫颈组织并缝合的技术。
它
的原理是在剖宫产手术中,当发现宫颈出血时,通过使用特殊的缝
线和缝针,将宫颈组织牵拉并缝合,以止血和修复宫颈损伤。
宫颈提拉式缝合术的优势
相比传统的止血方法,宫颈提拉式缝合术具有以下优势:
1. 快速止血:宫颈提拉式缝合术能够迅速止血,减少术后出血
的风险。
2. 修复宫颈损伤:宫颈提拉式缝合术可以修复宫颈组织的损伤,提高术后的恢复效果。
3. 减少并发症:通过及时止血和修复宫颈损伤,宫颈提拉式缝合术可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宫颈提拉式缝合术的应用
宫颈提拉式缝合术适用于以下情况:
1. 剖宫产手术中出现宫颈出血的患者。
2. 宫颈组织损伤较严重的患者。
结论
宫颈提拉式缝合术是一种新的技术,在剖宫产手术中出现宫颈出血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快速止血和修复宫颈损伤,它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然而,对于特定的患者群体,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来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
Note: This response is a sample and should be reviewed and verified by a medical professional.。
剖宫产术缝合技术及材料选择专家共识(完整版)剖宫产术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产科手术,可用于处理难产和高危妊娠。
为了规范剖宫产手术的实施,___于2014年制定了《剖宫产手术的专家共识》,提出了剖宫产手术指征、术前准备及手术步骤等方面的建议。
缝合是剖宫产术的关键环节,手术并发症与切口缝合密切相关。
目前,对于剖宫产切口的缝合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规范。
因此,结合___相关缝合技术与材料选择专家共识的基础上,制定本共识,以规范剖宫产术的缝合技术及材料选择。
剖宫产术的缝合可分为子宫切口缝合、壁层腹膜、腹壁肌肉及筋膜缝合、皮下脂肪及皮肤的缝合。
其中,子宫切口缝合的目标是恢复解剖结构、止血、降低切口感染风险。
现有证据表明,子宫切口双层缝合优于单层缝合,连续单纯缝合优于锁边缝合。
子宫切口缝合推荐使用连续单纯双层缝合。
具体方法是,从术者对侧开始,Allis钳夹好切口顶部,对齐子宫切口上下缘,多使用1-0可吸收线,从一侧子宫切口顶端外0.5~1.0 cm开始全层连续单纯缝合子宫肌层全层,尽量不穿透内膜,注意对合,针间距约1.5cm,针与切缘间距约0.5 cm。
缝合至切口顶端,最后一针扣锁缝合或单独缝合打结,注意超过切口顶端0.5~1.0cm。
子宫切口第二层缝合从术者侧向对侧将子宫体部浆肌层(含子宫肌层外1/3~1/2及反折腹膜)使用1-0可吸收线做连续缝合,进针应在第一层针距间,缝到对侧后与第一层保留的缝线打结(也可以单独打结)。
缝合完毕后常规检查切口是否有出血,如有出血需缝合止血。
目前国内大多使用1-0合成可吸收缝合线作为子宫切口缝合材料。
该材料具有抗张强度大、柔韧性好、操作方便、对组织损伤小、反应小等优点,在缩短手术时间、促进子宫切口愈合等方面明显优于铬制肠线、丝线等。
在同等条件下,含抗菌剂的可吸收缝线更受推荐,因为它可以有效降低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并减少线结反应和切口疼痛。
2016年WHO《预防手术部位感染(SSI)全球指南》和2017年美国疾病防治中心(CDC)《关于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指南》均推荐各类手术中使用含抗菌剂的缝线,以降低手术部位感染风险。
剖宫产术中子宫切口两种缝合方法的对比及体会武利民【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剖宫产术中分别采用扣锁缝合、连续缝合两种缝合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8月收治的100例剖宫产术孕妇分别按照不同的切口缝合方法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实验组(50例,采用切口连续缝合方法)和对照组(50例,采用切口扣锁缝合方法),对比两组效果.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术后恶露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对孕妇进行1年时间随访,实验组孕妇月经不调率(8%)、假腔切口率(2%)明显低于对照组18%、8%.结论剖宫产术中采用子宫切口连续缝合优于扣锁缝合,可缩短缝合时间,远期形成憩室可能性较小,且对月经量影响较小,更值得广泛推广应用.【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7(009)031【总页数】2页(P99-100)【关键词】剖宫产术;子宫切口;连续缝合;扣锁缝合【作者】武利民【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江苏扬州 225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4.2剖宫产术技术越来越成熟,在妇产科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是目前大部分孕产妇选择的主流手术方式[1]。
子宫切口缝合是剖宫产术最关键的技术之一,目前临床有多种缝合方式,但是关于选择哪种最合适的缝合方式仍然存在诸多争议[2]。
为选择剖宫产术中最佳的子宫切口缝合方法,本文对比分析了我院2014年1月-2016年8月收治的100例剖宫产术孕妇分别采用切口连续缝合以及扣锁缝合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8月收治的100例剖宫产术孕妇,本次选取对象均为足月单胎,分为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实验组孕妇年龄21~38岁,平均(26.2±4.3)岁;孕周37~41周,平均(40.1±0.9)周。
对照组孕妇年龄21~37岁,平均(26.1±4.1)岁;孕周37~42周,平均(40.2±0.5)周。
皮肤减张闭合器缝合与传统缝合对剖宫产术后切口美观度及瘢痕形成情况比较分析【摘要】本研究旨在比较皮肤减张闭合器缝合与传统缝合在剖宫产术后切口美观度及瘢痕形成情况上的优劣。
通过对两种缝合技术的介绍和分析,我们发现皮肤减张闭合器缝合在术后创口美观度和瘢痕形成方面表现更佳。
其减少了皮肤张力,有利于创面愈合,最终使得术后瘢痕更加细腻、平整。
我们得出结论,皮肤减张闭合器缝合在剖宫产术后切口美观度和瘢痕形成情况上具有明显优势,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这一研究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助于提升患者的手术体验和术后效果。
【关键词】关键词:皮肤减张闭合器缝合、传统缝合、剖宫产术、切口美观度、瘢痕形成、比较分析、优势、研究结论、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是一项关键的手术步骤,直接影响到术后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传统缝合技术在剖宫产手术中长期被广泛使用,但其在切口美观度和瘢痕形成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研究表明,传统缝合在切口愈合过程中容易引起皮肤凸起和不均匀的瘢痕形成,给患者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关于皮肤减张闭合器缝合和传统缝合技术在剖宫产术后切口美观度及瘢痕形成情况方面的比较研究还较少。
本研究旨在对两种不同缝合技术在剖宫产术后切口美观度和瘢痕形成情况上的差异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为临床手术提供更准确的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通过比较皮肤减张闭合器缝合与传统缝合在剖宫产术后切口美观度及瘢痕形成情况上的差异,探讨皮肤减张闭合器缝合技术在提高手术切口美观度和减少瘢痕形成方面的优势,为临床剖宫产手术提供更好的技术选择和指导,提高患者术后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通过本研究,还可以为临床医师提供更有效的手术方案,为妇产科手术的发展和创新做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对于患者来说,术后切口美观度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到其心理和生活质量。
探究不同缝合技术对切口美观度的影响,有助于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术后护理和心理支持。
剖宫产子宫下段切口不同缝合方法的比较研究目的探讨子宫下段切口全层单层缝合和双层缝合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因社会因素选择剖宫产的孕妇200例。
根据子宫切口缝合方式分为A组(全层单纯连续缝合)及B组(单纯连续缝合子宫肌层再连续褥式缝合浆肌层),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子宫复旧时间,术后体温异常及子宫切口愈合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子宫复旧时间,术后体温异常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手术时间(45.257.26分钟),显著低于B组(50.968.15分钟),P<0.05。
术后42天随访A组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55%)显著高于(31%)。
P<0.05。
结论子宫切口双层缝合法缝合虽然手术时间上相对较长,但从远期疗效上对减少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优于单层缝合法。
标签: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缝合方法;子宫切口愈合近年来,我国的剖宫产率一直居高不下,随之而发生的剖宫产相关并发症也在增加,如子宫复旧不良,子宫切口愈合不良,再次妊娠时的子宫切口疤痕妊娠,子宫破裂等。
如何减少手术并发症,解除患者痛苦及有利于患者再次妊娠分娩方法的选择是我们共同面对的课题。
本文对200例剖宫产孕妇子宫切口的缝合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不同的影响,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随机抽取在我院因“社会因素”行第一次剖宫产的孕妇200例,年龄22-35岁,孕周37-42周,均分为两组。
A组采用单层单纯连续缝合,B组采用单纯连续缝合子宫肌层再连续褥式缝合浆肌层,每组100例。
A组孕妇平均(26.23.6)岁,平均孕周(39.52.2)周,B组平均(25.73.5)岁,平均孕周(38.82.4)周。
两组孕妇年龄,孕周,孕次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均采用新式剖宫产术,麻醉方式为腰硬联合或连续硬膜外麻醉。
剖宫产术新技术:宫颈提拉式缝合术在宫颈出血中的应用摘要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剖宫产术技术,即宫颈提拉式缝合术,并探讨了其在宫颈出血中的应用。
该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宫颈出血,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母婴安全。
本文将介绍该技术的操作步骤、疗效评价以及注意事项。
引言剖宫产是一种常见的分娩方式,然而,宫颈出血是其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传统的缝合方法在控制宫颈出血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发展一种新的剖宫产术技术,来解决宫颈出血问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宫颈提拉式缝合术的操作步骤1. 患者准备:将患者放置在手术台上,进行麻醉。
2. 剖宫产:通过经典的剖宫产手术方式,完成胎儿的取出。
3. 宫颈提拉:在确保胎儿已经完全取出的情况下,将宫颈用专用器械进行提拉,使宫颈暴露。
4. 缝合操作:使用可吸收缝线,按照一定的缝合顺序,对宫颈进行缝合。
这种缝合方式既能够有效地控制宫颈出血,又能够保证宫颈的结构完整性和功能恢复。
5. 结束手术:完成缝合后,检查缝合线的紧密性,并进行必要的止血处理。
确保手术区域无出血现象后,结束手术。
宫颈提拉式缝合术的疗效评价通过对一定数量的患者进行宫颈提拉式缝合术,并进行长期随访观察,发现该技术在控制宫颈出血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疗效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出血情况:相比传统缝合方法,宫颈提拉式缝合术明显降低了宫颈出血的发生率。
- 术后恢复:患者术后疼痛感明显减轻,恢复较快。
- 并发症减少:该技术能够减少由于宫颈出血引起的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如感染等。
注意事项在进行宫颈提拉式缝合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操作技术:医务人员需要经过专门培训,掌握该技术的操作要领和技巧。
- 安全性:在进行宫颈提拉时,需要注意不要过度拉伸,以免引起其他并发症。
- 术后护理: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及时处理并发症。
结论宫颈提拉式缝合术作为一种新的剖宫产术技术,在控制宫颈出血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效果。
然而,该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新技术实践:宫颈提拉式缝合术在剖宫产术中的宫颈出血治疗概述本文旨在介绍宫颈提拉式缝合术在剖宫产术中治疗宫颈出血的新技术实践。
宫颈出血是剖宫产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的宫颈出血可能导致不良后果,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患者康复至关重要。
技术原理宫颈提拉式缝合术是一种应用于剖宫产手术中的治疗宫颈出血的新技术。
该技术基于以下原理:1. 宫颈提拉:在剖宫产手术中,通过使用专用器械将宫颈向下拉伸,使其暴露在手术区域,便于医生进行操作。
2. 缝合:在宫颈暴露后,医生使用缝合线对宫颈进行缝合,以止血并修复受损的组织。
实践步骤以下是宫颈提拉式缝合术在剖宫产术中治疗宫颈出血的实践步骤:1. 术前准备:确认宫颈出血病例并评估手术风险。
准备所需的器械和缝合线。
2. 手术操作:在剖宫产手术中,当发现宫颈出血时,使用专用器械将宫颈向下拉伸,使其暴露在手术区域。
3. 缝合处理:在宫颈暴露后,医生使用缝合线对宫颈进行缝合,确保止血并修复受损的组织。
4. 注意事项:在进行宫颈提拉式缝合术时,医生应注意操作技巧和力度,以避免进一步损伤宫颈组织。
优势和注意事项宫颈提拉式缝合术在剖宫产术中治疗宫颈出血具有以下优势:1. 简单易行:该技术相对简单,容易掌握和操作,不需要复杂的器械和设备。
2. 有效止血:通过缝合宫颈,可以有效止血并修复受损组织,降低宫颈出血的风险。
3. 提高手术安全性:宫颈出血是剖宫产手术中的一种常见并发症,通过采用宫颈提拉式缝合术,可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1. 该技术需要医生具备一定的操作技巧和经验,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2. 宫颈提拉式缝合术可能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医生应在实施前对患者进行充分评估,并告知患者可能的风险和利益。
结论宫颈提拉式缝合术是一种新的治疗剖宫产术中宫颈出血的技术,在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患者康复方面具有潜力。
然而,需要医生具备相应的操作技巧和经验,并注意患者的个体差异和潜在风险。
剖宫产术子宫切口连续单层缝合与连续套锁缝合的效果比较发表时间:2015-01-06T15:30:52.61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22期供稿作者:张琼[导读] 比较连续单层与连续套锁缝合剖宫产术子宫切口的效果。
张琼(四川省邛崃市医疗中心医院四川邛崃 611530)【摘要】目的比较连续单层与连续套锁缝合剖宫产术子宫切口的效果。
方法根据缝合方式将本院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的125例剖宫产妇分为单层组(62例)和套锁组(63例),分别接受连续单层缝合或连续套锁缝合子宫切口,分析两组的时间指标、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恢复情况。
结果套锁组的手术时间和术后恶露时间均高于单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套锁组的切口假腔和月经不调的发生率分别为12.70%(8/63)和38.10%(24/63),均高于单层组的3.23%(2/62)和24.19%(15/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产后出血率及月经复潮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连续单层缝合的操作简单,子宫切口愈合及复旧较好,可降低切口假腔和月经不调发生率,可在剖宫产切口缝合中进行推广。
【关键词】连续单层缝合连续套锁缝合剖宫产术子宫切口【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2-0188-02 随着剖宫产的普及和术式成熟,目前剖宫产率升高,但如何降低剖宫产并发症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妇产科医生的关注重点[1]。
切口缝合是剖宫产的关键技术,但目前缝合方式较多,如何选择目前尚未有统一标准[2]。
故本研究比较连续单层与连续套锁缝合剖宫产术子宫切口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病例来源于本院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的125例剖宫产妇,年龄范围为21~34岁,平均年龄为(25.72±11.24)岁,孕周为37~41周,平均(39.62±5.25)周。
改良式B-Lynch缝合术在剖宫产产后出血中的应用发表时间:2012-11-21T15:52:22.07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3期供稿作者:刘育新[导读] 改良式B-Lynch缝合术操作简单,效果确切,且能保留子宫,是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有效方法。
刘育新(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人民医院妇产科江苏阜宁 224400)【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式B-Lynch缝合术在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30例因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性出血的病例用改良式B-Lynch缝合术治疗,观察其止血效果。
结果所有病例治疗后宫缩好转,出血减少,无晚期产后出血,治疗产后出血效果较好,且子宫复旧及月经恢复情况均正常。
结论改良式B-Lynch缝合术操作简单,效果确切,且能保留子宫,是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剖宫产产后出血改良式B-Lynch缝合术【中图分类号】R714.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3-0008-01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是全世界孕产妇死亡的最主要原因,而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又居产后出血之首位。
及时有效的处理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保留子宫对产妇很重要。
我科在2009-2011年近3年时间内收治产妇分娩8645例,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性出血的病例30例用改良式B-Lynch缝合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妇产科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对30例在剖宫产产后出血及可能出血的产妇使用改良式B-Lynch缝合术。
(1)年龄24-39岁。
(2)孕周 37-42周。
(3)产次:初产21例,经产9例。
(4)出血原因:巨大儿7例(其中1例合并羊水过多),双胎妊娠4例,娠高血压疾病4例,疤痕子宫5例(剖宫产手术史),胎盘粘连4例(其中巨大胎盘1例,胎盘浅肌层植入1例),胎盘早剥1例,产程延长5例。
(5)出血量:600ml以下5例,600-1000ml 9例,1000-1500ml 13例,2000ml以上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