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图案
- 格式:pptx
- 大小:47.89 MB
- 文档页数:52
金字塔在埃及和美洲等地均有分布,古埃及的上埃及、中埃及和下埃及,今苏丹和埃及境内。
现在的尼罗河下游,散布着约80座金字塔遗迹。
大小不一,其中最高大的是胡夫金字塔,高146.5米,底长230米,共用230万块平均每块2.5吨的石块砌成,占地52000平方公尺。
石块之间没有任何黏着物,靠石块的相互叠压和咬合垒成。
国王哈夫拉的金字塔前,还矗立着一座象征国王权力与尊严的狮身人面像。
埃及金字塔是古埃及的帝王(法老)陵墓。
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数量众多,分布广泛。
开罗西南尼罗河西古城孟菲斯一带的金字塔是占有集中的一部分。
埃及金字塔群狮身人面像,位于埃及吉萨的金字塔墓区,头像部分一说是古埃及法老哈夫拉按自己的肖像塑造,也有观点认为是雷吉德夫根据父亲胡夫的肖像建造。
此像高二十米,长五十七米,算上两个前爪,全长七十二米。
面部长约五米,宽四点七米,鼻子长一点七一米,嘴大二点三米,一点九三米。
它头戴“奈姆斯”皇冠,两耳侧有扇状的“那姆斯”头巾下垂,前额上刻着“库伯拉”(即cobra:眼镜蛇)圣蛇浮雕,下颌有帝王的标志--下垂的长须,脖子上围着项圈,鹰的羽毛图案打扮着狮身。
狮身人面像胡夫金字塔是古埃及金字塔中最大的金字塔。
塔高146.59米,因年久风化,顶端剥落10米,现高136.5米,相当于40层大厦高。
大小不等的石料重达1.5吨至50吨,塔的总重量约为684万吨,它的规模是埃及至今发现的110座金字塔中最大的。
它是一座几乎实心的巨石体,成群结队的人将这些大石块沿着金字塔内部的螺旋上升通道往上拖运,然后逐层堆砌而成,十万多个工匠共用约20年的时间才完成的人类奇迹,当年埃菲尔铁塔还未建成时胡夫金字塔还曾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
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是埃及第四王朝法老哈夫拉建造的金字塔。
在它初建成时,即公元前约26世纪中叶。
哈夫拉金字塔原高146.5米,因顶端剥落,截止2004年,高136.5米,底面呈正方形,每边长约230多米,占地面积约80亩。
四大文明古国图片埃及:埃及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
自上而下由红、白、黑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白色部分中间有国徽图案。
红色象征革命,白色象征纯洁和光明前途,黑色象征埃及过去的黑暗岁月。
埃及国徽埃及国徽为一只金色的鹰,称萨拉丁雄鹰。
金鹰昂首挺立、舒展双翼,象征胜利、勇敢和忠诚,它是埃及人民不畏烈日风暴、在高空自由飞翔的化身。
鹰胸前为盾形的红、白、黑三色国旗图案,底部座基饰带上写着“阿拉伯埃及共和国”。
[尼罗河风景尼罗河风景尼罗河是埃及的生命线,是“埃及的母亲”。
它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是非洲第一长河,也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全长6670余千米。
它由发源于乌干达维多利亚湖的白尼罗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的青尼罗河,在苏丹首都喀土穆汇合之后流入埃及。
从南到北纵贯埃及东部,在埃及境内一段长达1530千米,确是具有舟楫、灌溉之利的重要的水利资源。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埃及,就是在尼罗河的哺育下,发展了其光辉灿烂的古文化。
埃及金字塔建于4500年前,是古埃及法老(即国王)和王后的陵墓。
陵墓是用巨大石块修砌成的方锥形建筑,因形似汉字“金”字,故译作“金字塔”。
埃及迄今已发现大大小小的金字塔110座,大多建于埃及古王朝时期。
巴比伦:古巴比伦王国梦幻般的巴比伦空中花园巴比伦空中花园遗址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
旗面为红色,长宽比例为3:2。
左上方缀黄色五角星五颗,四颗小星环拱在一颗大星的右面,并各有一个角尖正对大星的中心点。
1、4颗黄星对齐,2、3颗黄星对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秆下垂,并把齿轮分成上下两部分。
秦朝伟大开拓者—汉武帝汉朝印度:印度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
自上而下由橙、白、绿三个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白色长方形中心绘有24根轴条的蓝色法轮。
橙色象征勇敢和自我牺牲精神,也是教士法衣的颜色,舍身为国的英雄们的颜色;白色象征纯洁的真理;绿色表示信心,代表人类生命所依存的生产力。
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风格家具详解⼀、古埃及家具公元前15世纪1、风格形成古埃及是奴⾪制专制国家的典型代表,具有从法⽼到⼤⾂、平民、奴⾪这样⼀个等级森严的⾦字塔形的社会性结构。
埃及艺术是为法⽼和少数贵族服务的,法⽼专制⼀⽅⾯禁锢了艺术的创作⾃由,确⽴了种种艺术规范;另⼀⽅⾯也导致了古埃及艺术的统⼀风格和宏伟巨作的产⽣,最终使埃及艺术保持了稳定的传统,形成了⾃由独特的风格。
另外,埃及⼈对“死后⽣活的崇拜”这⼀特殊的宗教信仰也深刻影响着他们的艺术风格,⼈死后将到⼀个另⼀个永恒的世界去⽣活,现实世界只不过是⼀个短暂的过渡,只要保存好死者的⼫体让其灵魂有所归宿,⼈就会永远快乐的⽣活。
埃及的艺术很⼤程度上是围绕着⼈死后的⽣活⽽展开的,埃及家具风格也是在此背景下形成的。
古埃及属于政教合⼀的王国,宗教信仰与王权的崇拜总是结合在⼀起的,把⾄⾼⽆上的法⽼奉为神灵,想象为⼈兽的混合体,这也是渊源于原始埃及⼈对动物的崇拜,当时凡动物都是埃及⼈的“神”,各个部落,都有其某种动物为标志的“图腾”。
埃及艺术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以可以维护政权的各种“神”为主体。
家具作为活⼈和死去的⼈“⽣活”中的主要器具,常常⼜见各种神化了的动物,如:以鹰头男⼈为形象的象征智慧和保卫王权的“荷鲁斯”神、太阳神、母⽜形象的哈托尔⼥神、马头、马脚、狮头、狮⾝⼈⾸、鹅头、鸭头等或整体或局部地出现在家具上。
借喻统治者坐卧于“神体之上⾂民和奴⾪必须俯⾸贴⽿”。
古埃及家具装饰图案在特征上以直线占优势,多将家具的腿雕刻成⽜蹄、马脚和狮⽖状,动物腿脚采⽤双腿静⽌时的⾃然姿势,放在圆柱形⽀架上。
采⽤⼏何或螺旋形植物图案装饰,⽤贵重的图层和各种材料镶嵌弧形座位的凳⼦;折凳的四腿,如剪⼑状分两组交叉,脚部常采⽤鸭嘴图案的雕刻装饰;宝座两边常采⽤全⾝的狮⼦雕刻以作装饰;其他椅塌的兽形腿多呈动物⾛路时的姿态,作同⼀⽅向⾏进的⽅式安排。
2、风格特征古埃及的贵族们,在古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686---2181年,包括第四王朝到第六王朝)就开始使⽤椅⼦、凳⼦和床等家具,并在上⾯饰以⾦、银、宝⽯、象⽛、乌⽊等,还做了细致的雕刻,如1925年出⼟的古王国时期,也就是公元前2600年第四王朝的赫特菲尔斯⼥王的黄⾦床和座椅等。
【原创】古埃及的转换:中王国时期> 《站立河马》,公元前1961–1878,11.2×20×7.5 cm,彩陶中王国时期第一位法老,尼布赫帕特拉曼图霍特普二世(Nebhepetre Mentuhotep II)在政治动乱的第一个过渡时期后统一了埃及的两个部分,结束了位于下埃及的埃拉克雷奥波利斯和上埃及的底比斯之间长达一百年的战争。
紧接着就迎来了长达近400年的文化繁荣。
> 《三只化妆容器》,公元前1850–1775,石膏中王国时期约为公元前2030年-公元前1650年,从第十一王朝中期到第十三王朝,艺术、文化、宗教和政治传统率先发展起来,而古王国此时还在恢复和重建。
这个转型时代通过230件伟大的、引人注目的杰作于10月12日在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作为一个重要的国际性展览展现给众人——古埃及的转换:中王国时期(Ancient Egypt Transformed: The MiddleKingdom)。
这些艺术作品制作得十分微妙和精致,从大型的石头雕塑到精致的珠宝,大部分是来自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经典收藏,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关于中王国时期的藏品尤为丰富,还有一部分展品是来自北美和欧洲的37个博物馆和展览。
这是第一个全面展示中王国时期艺术和文化的展览,同时,观众们还会看到很多从来没有在美国展出过的极有特点的艺术品。
> 《鱼形吊坠》,公元前1878–1749,3.9×1.6 cm,黄金包裹未知材古埃及雕刻、绘画与建筑等艺术策展人阿德拉奥本海姆(Adela Oppenheim)说:―古埃及文化具有惊人的延续性,就像他们的某些基本原则一直持续了数千年。
‖但是这次艺术品的展览展示了古埃及文化如何始终保持不断在一个框架里灵活地进化。
新想法并不是简单地取代早期的概念,他们是被推陈出新的产物,创造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迷人的社会。
阿布辛拜勒神庙前的拉美西斯二世雕塑面前这四座是拉美西斯二世像,最深处圣地内并排数座从右至左依次是:拉·哈克提神、神格化了的拉美西斯二世、阿蒙·拉神和普塔哈神。
奈菲尔塔利的阿布·辛博神庙阿布-辛博神庙位于距埃及南部阿斯旺省以南三百公里处可说是努比亚的心脏.再往南就是苏丹了,是埃及南疆一片人迹罕至的荒漠,在这个地区聚集了许多伟的古埃及法老时代的建筑.古埃及人沿着高160多米的山体开凿成了高达60多米的阿布·辛博神庙,建立了古埃及文明的伟大丰碑。
阿布-辛博这座神庙最初供奉的是Amon Ra, Jarmakis Ptah三大神,但后来却成了拉美西斯二世的神庙了.神庙正面的四座拉美西斯二世坐像神情安详,他脚下站立着他的女儿们和他最宠爱的女人Nefertari ,这位女人对他帮助很大,可惜红颜薄命.整个神庙高约33米,宽37米,纵深61米.神庙内壁刻满了精美的图案,预示着古埃及法老时代的辉煌日薄西山,人类文明最灿烂的一章告一段落。
自拉美西斯之后,法老埃及气数已尽,王朝四分五裂,外族随后统治埃及。
神庙建于公元前1290年~公元前1224年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在位的时期。
最大的一座神庙伸进山崖55米。
附近拉美斯的妻子尼菲拉丽较小的神庙内,有6尊挺立的雕像,其中4尊是拉美西斯,2尊是尼菲拉丽,每尊都高达10米。
1813年前神庙还无人知晓,因为它们被埋在沙里。
1817年神庙被发掘出来,此后便一直是旅游者向往的胜地。
神庙内有精心雕刻出的一尊尊雕像,墙壁和天顶上饰有色彩鲜明的浮雕图案。
这座神庙曾经一被沙漠掩埋,我们得感谢瑞士人(约汉.路德维希),是他在1813年5月22日一个偶然的发现了它.1817年8月1日,一位意大利人刨开了部分沙土,钻进了神庙,随他之后来了许多旅游者,考古学以及建筑学的专家们,他们都被眼前所见惊呆了,自此,阿布-辛博神庙得以重见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