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涉江采芙蓉》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4
《涉江采芙蓉》原文、译文、赏析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注释:芙蓉:荷花泽:湿润的洼地遗:送译文:踏过江水去采莲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
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妻。
回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飘流异乡两地相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
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
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
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
诗中的“还顾望旧乡,第路漫浩浩”,不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么?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无疑了。
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岂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份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
我们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
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
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
倘若倾耳细听,你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
镜头迅速摇近,你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般头的女子。
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
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
《涉江采芙蓉》原文翻译及分析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涉江采芙蓉》原文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1 原文翻译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显得那么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111 词语解释涉江:渡江。
芙蓉:荷花的别名。
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芳草:这里指兰草和其他香草。
遗(wèi):赠。
远道:远方。
还顾:回顾,回头看。
旧乡:故乡。
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
同心:指夫妻感情融洽,心意相通。
112 原文赏析这首诗开篇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江南水乡采莲图,“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营造出了充满生机与浪漫的氛围。
然而,“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笔锋一转,表达出采花之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
她采下美丽的芙蓉,却不知能送给远在他乡的心上人。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诗人通过描绘主人公回望故乡,只见路途遥远的情景,进一步烘托出思乡怀人的忧伤。
那漫长的道路,仿佛象征着他们之间难以跨越的距离。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直接点明了主旨,两颗相爱的心却分居两地,只能怀着忧伤度过一生。
这种无奈和痛苦,令人感同身受。
12 诗歌主题这首诗主要表达了游子思乡、爱人相思的情感。
诗中的主人公身处异地,采花欲赠却无人可送,回望故乡却路途遥远,充分展现了离居之苦和相思之深。
121 艺术特色1211 借景抒情诗中通过描绘江南水乡的美景,如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等,以乐景衬哀情,更加突出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和忧伤。
1212 虚实结合既有主人公采花的现实场景,又有对远方爱人、故乡的想象和思念,虚实相生,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深沉。
1213 反复咏叹“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的重复,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同时也加深了读者对美好景象的印象。
涉江采芙蓉原文及翻译
第一篇:
涉江采芙蓉原文及翻译
大家好,今天我来给大家分享一首古诗《涉江采芙蓉》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翻译:在江边采摘莲花,有很多芬芳的兰草。
这样采摘,意味着抛弃了它们,而我的思绪却飘在遥远的路上。
这首诗是唐朝著名女诗人王昌龄所作,用非常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离愁别绪。
其中“涉江采芙蓉”一句更是成为了经典,被许多人视为古代文学中的高峰之一。
在翻译这首诗时,要注意沉浸在作者的遥远思绪中,感受她的离愁别绪。
在用词上,王昌龄巧妙地把芙蓉、兰草、远道这些词语妥帖地安置在诗中,以表现出她的思想。
第二篇:
涉江采芙蓉的写作重点和用词分析
这首古诗《涉江采芙蓉》以其简洁优美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意境,一直为许多文学爱好者所钟爱。
今天,我来给大家分析一
下这首古诗的写作重点和用词分析。
首先,这首诗的写作重点在于表达作者王昌龄的离愁别绪。
采芙蓉、兰草和远道这些词语都在原文中得到了很好的利用,适时而恰当地表达了作者此刻的离愁别绪。
同时,通过抛弃采摘物这个行为,更加突现了她内心的矛盾和离别的苦痛。
其次,这首诗的用词也非常巧妙。
芙蓉和兰草作为婉约词,代表了浓郁的江南气息;而“远道”则表现出了作者离别的痛苦和思念之情。
此外,诗中出现的矛盾心理也是该诗的特点之一,不仅将江南的风情和作者离乡的痛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同时也呈现了作者的韵味。
综上所述,这首诗堪称唐代文学中的珍品,以其轻盈流畅的节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后人读者心中的永恒经典之作。
《涉江采芙蓉》原文和译文导读: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注释:芙蓉:荷花泽:湿润的洼地遗:送译文:踏过江水去采莲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
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妻。
回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飘流异乡两地相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
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
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
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
诗中的“还顾望旧乡,第路漫浩浩”,不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么?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无疑了。
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岂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份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
我们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
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
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
倘若倾耳细听,你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
镜头迅速摇近,你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般头的女子。
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
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
高一下册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5篇)《诗》之《涉江采芙蓉》教案篇一教学过程一、文学常识(结合注释了解)《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积累要点:1、是东汉一批文人五言诗的选辑。
南朝梁代的文学家萧统(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太子。
531年三月,游后池,乘船摘芙蓉,姬人荡舟,落水后被救出,伤到大腿,未及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
主持编撰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将风格相近的十九首诗合在一起,收入其《文选》并题为《古诗十九首》,诗歌没有题目,一般以每首诗的第一句为题目。
2、刘勰《文心雕龙》誉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称之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二、范读课文,正音,圈点重点字词三、合作探究1、诗歌表达的情感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忧伤之情,痛苦惆怅之情。
2、到底是谁思念谁?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男性还是女性?“所思在远道”——妻子思念丈夫。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丈夫思念家乡的妻子。
因此,本文抒发的是分居两地的夫妻相互思念的“忧伤”之情。
注:朱光潜认为是女性,这诗可纳入“闺怨诗”范畴。
3、诗歌中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方式:采芙蓉。
目的:“遗”远方的丈夫。
附录:相思·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赏析:后两句曲笔,本来是自己思念对方,却写愿君多采撷,用此物来寄托相思。
将感情写得含蓄深沉而委婉。
4、“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一句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侧面烘托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涉江采芙蓉》原文和翻译译文1、《涉江采芙蓉》原文和翻译译文《涉江采芙蓉》原文和翻译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解释:芙蓉:荷花泽:湿润的洼地遗:送译文:踏过江水去采莲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
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妻。
回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飘流异乡两地相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
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
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
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
诗中的“还顾望旧乡,第路漫浩浩”,不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么?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无疑了。
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岂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份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
我们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
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
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
倘若倾耳细听,你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
镜头迅速摇近,你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般头的女子。
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
高一下册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4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内容是壶知道为您带来的4篇《高一下册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诵读理解诗歌。
(知识能力)2.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过程方法)3.通过诵读、理解,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难点1.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描绘出采莲思人的画面感。
2.理解中国古典诗歌中思乡怀人的“哀伤”和“美丽”。
教学方法对话探讨法多媒体演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初中和小学已经学过很多中国古典诗歌,古人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也善于用丰富的诗歌内容和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远的如《诗经》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近的唐诗有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宋词有李之仪的“我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元曲有徐再思的“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二、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三、介绍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吟读、译读、背读、阅读。
1、吟读:体会情味(方式:听录音、尝试读出情味)要求:a)声音要有起伏。
b)节奏比较自由。
c)读出一点古人的味道。
教学过程:(1)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正音。
(2)提出要求,请一位学生按照要求吟读一遍。
朗读指导:五言诗的断句: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本诗采用二三字格式断句,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3)全班齐读。
2、译读:理解内容(方式:师生探讨、学生分享)要求:a)将古诗译为现代散文b)尽量做到字句优美c)用解释扩展的方法来解释,即将有的字解释一下,把有的意思扩展一下,加入一些自己想象的画面和情感的词语。
《涉江采芙蓉》说课稿《<涉江采芙蓉>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涉江采芙蓉》。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涉江采芙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
本单元所选诗歌主要是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作品,这些作品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东汉时期的文人五言诗,出自《古诗十九首》。
这首诗以简洁质朴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相思怀人的情境,抒发了游子思乡、爱人相思的真挚情感。
二、学情分析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在初中阶段积累了一定的诗歌鉴赏知识和方法,对诗歌的基本要素,如意象、意境、抒情方式等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于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对于诗歌中蕴含的深层情感和文化内涵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和深入。
此外,由于时代背景和生活经验的差异,学生可能对古人的情感表达和思维方式感到陌生,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启发。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把握诗歌的意境。
掌握诗歌的抒情方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歌中蕴含的相思之情,感受古人对爱情和亲情的珍视。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掌握诗歌的抒情方式,如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等。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芙蓉”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
体会诗歌中“对写”手法的妙处。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诵读,把握诗歌由欣喜到忧伤的情感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想象和口头作文,把握诗歌意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借小组讨论,探究诗歌抒情主人公角色
二、教学重点
1.诗歌跳跃性含蓄性的把握(抒情主人公的角色变化,以及“涉江”“兰泽”“还顾”等词所蕴含的深意)
2.想象的训练
三、教学难点
借小组讨论,探究诗歌抒情主人公角色
四、课型
新授
五、课时
1课时
六、教学手段
黑板、粉笔
七、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李清照词:“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三句话把思念远在外地的丈夫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同类型的思念诗。
二、诵读、释义
1.请学生默读,注意课本中的注释
2.检查字词理解
请一学生读“采之欲遗谁”句,正音,“遗”读“wèi”。
“遗”的意思:赠送
“远道”的释义
3.抽查学生朗读,学生评价
4.老师指导(预设,如果学生评价能分析到最好)
全诗能表现作者情感的词语是哪个?——“忧伤”
是不是从头到尾都是“忧伤”的?从哪里开始转变情感?
“涉江”两句是欣喜的,“采之”两句转变情感,变为“失落”,之后伤感情绪越来越重。
整首诗情感的变化是“欣喜——失落——忧伤”,所以在读的时候应该体现出这种情绪的变化。
5.学生再读。
(每4小组为一组朗读,比比看,哪个组读得更好)
三、想象画面,把握意境
1.指导想象
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我们脑海中自然会出现一幅幅的画面,比如他归家后的生活场景,我们会想象“榆柳”是如何遮蔽房屋的,而“桃李”又是如何摘种在房前的。
我们会想象村落是如何在薄雾中若隐若现的,想象炊烟是如何袅袅升起的。
《涉江采芙蓉》一诗只有8句话,更需要我们展开想象,去构画场景,这样才能深入诗歌,体会到诗歌的味道。
2.学生想象
要求学生闭目想象1分钟。
3.学生展示想象结果(抽三四个学生回答即可)
4.老师指导纠正学生想象不合理之处。
要注意的地方:
“江”可能学生会想象成小溪流、小池塘。
“兰泽”可能学生理解成“湖泊”。
注意字词“还顾”“漫浩浩”中隐含的情感,注意“离居”中流露的愁怨。
5.时间允许的话,老师读自己的下水作文。
6.学生再读诗歌。
四、品味探究
1.采芙蓉为什么要涉江?难道不可以就近采摘吗?
学生可能会分析到“芙蓉”意象含义。
与“兰泽”相比,其他地方的芙蓉不如此地,诗歌如是描绘“兰泽多芳草”。
“江”一般是大河、比较湍急的河采称之为“江”,可见采摘的艰难。
抒情主人公为什么还要去呢?可见思念的人在自己心目中的份量,以至于他(她)可以不顾危险前去采摘。
要采就采最好的,才显得情意深重。
在湍流的江河中为了心中那个思念的人,不顾一切的独自前去
采摘,是多么的惊心动魄。
而危险还在后面,“兰泽”是沼泽地,一不小心就会陷进去,但主人公仍旧不顾这些,进一步地说明了他(她)心中思念的那个人一定是值得他(她)去冒险的。
就为这一点执念,我们也得感叹了。
2.一般古人出远门的是谁?(男子)那么“所思在远道”与“还顾望旧乡”两句是否矛盾?
讨论,选代表发表意见。
古人有赠送花草的习俗,无论男女。
或表示留恋之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或表示爱慕之情,《诗经邶风静女》中有“静女其娈,贻我彤管”,“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西周曲》(《荷塘月色》中有):“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莲子”双关。
采来“莲子”送给思念的人。
本诗抒情主人公如果理解为女子,那么“还顾”句可以理解为女子对远在外地的丈夫的想象。
想象丈夫在远方也与我一样,想念着我,这样就更增添了诗歌的忧伤之情。
忧伤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而且丈夫也一样。
这实际上是诗歌的跳跃性,视角发生了变化。
古人多用这种手法,如李清照词:“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也是想象丈夫在外地想念我的名句。
杜甫“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本来是自己想念妻子,却想象妻子在远地思念我。
如果理解为男子,也合情合理。
总之,这首诗把思念之情写得惊心动魄,写得绵长幽深,让人品之不尽,嚼之不厌。
难怪前人评价《古诗十九首》为“五言之冠冕”。
3.课堂背诵诗歌
五、课后作业
1.巩固背诵这首诗
2.课后阅读《西北有高楼》
六、板书设计
整首诗情感的变化是“欣喜——失落——忧伤”
七、小结
这首诗把思念之情写得惊心动魄,写得绵长幽深,让人品之不尽,嚼之不厌。
难怪前人评价《古诗十九首》为“五言之冠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