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5G的综合业务接入区演进方案
- 格式:pdf
- 大小:1.88 MB
- 文档页数:5
面向5G承载的综合业务接入区建设随着5G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综合业务接入区的建设变得尤为重要。
综合业务接入区,简称CSP(Converged Service Area),是指在5G网络中为用户提供多种综合业务接入服务的区域。
在CSP中,用户可以通过不同的终端设备,如移动手机、物联网设备等,来获取不同类型的业务服务,如高速互联网接入、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
首先,面向5G承载的综合业务接入区建设需要有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
5G网络相较于4G网络,具有更高的传输速率、更低的时延和更大的连接密度。
为了支持这些特性,需要在综合业务接入区域内建设更多的5G基站,并提供更多的光纤网络覆盖,以提供稳定、高速的数据传输服务。
此外,还需要安装大量的物联网设备,以实现智慧城市和智能家居等业务。
其次,综合业务接入区建设需要考虑用户的需求和体验。
为了让用户能够更好地享受到5G网络带来的各种优势,综合业务接入区应提供多样化的业务服务。
例如,通过5G网络,用户可以实现高速互联网接入,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视频直播、在线游戏等活动。
此外,综合业务接入区还应提供智能家居服务,让用户可以通过手机远程控制家居设备,如智能灯光、智能锁等。
同时,综合业务接入区还应提供智慧城市服务,如智能交通管理、环境监测等,以提高城市的管理效率和居民的生活便利性。
再次,综合业务接入区建设需要注重网络安全。
随着5G网络的普及,网络安全问题也愈发重要。
综合业务接入区应采取一系列的手段来保护用户的隐私和数据安全。
首先,应加强用户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确保只有合法用户才能接入综合业务接入区。
其次,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监控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阻止网络攻击。
而且,综合业务接入区还应加强数据加密和传输安全,确保用户的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窃取或篡改。
最后,综合业务接入区建设需要与相关产业链合作。
5G网络的建设需要各个环节的协同合作,包括网络运营商、设备供应商、应用开发商等。
综合业务接入区的建设亦如此,需要各个环节的合作和支持。
电信行业5G网络覆盖与升级改造方案第1章项目背景与目标 (3)1.1 5G网络发展概述 (3)1.2 项目背景分析 (4)1.3 项目目标与意义 (4)第2章 5G网络技术概述 (4)2.1 5G关键技术 (4)2.1.1 高密度小区技术 (4)2.1.2 大规模MIMO技术 (5)2.1.3 波束赋形技术 (5)2.1.4 网络切片技术 (5)2.2 5G网络架构 (5)2.2.1 接入网架构 (5)2.2.2 核心网架构 (5)2.2.3 回传网络架构 (5)2.3 5G频谱规划 (5)2.3.1 低频段频谱 (5)2.3.2 中频段频谱 (5)2.3.3 高频段频谱 (6)2.3.4 跨频段频谱协同 (6)第3章 5G网络覆盖需求分析 (6)3.1 覆盖区域划分 (6)3.1.1 城市区域 (6)3.1.2 郊区及乡村区域 (6)3.2 用户需求预测 (6)3.2.1 人口增长趋势 (6)3.2.2 业务发展需求 (7)3.2.3 竞争态势 (7)3.3 网络容量与覆盖分析 (7)3.3.1 网络容量分析 (7)3.3.2 网络覆盖分析 (7)第4章 5G基站规划与设计 (7)4.1 基站类型与选型 (7)4.1.1 基站分类 (7)4.1.2 基站选型原则 (7)4.2 基站布局策略 (8)4.2.1 覆盖目标 (8)4.2.2 布局原则 (8)4.2.3 布局方法 (8)4.3 天线系统设计 (8)4.3.1 天线类型 (8)4.3.2 天线设计原则 (8)4.3.3 天线安装要求 (9)第5章 5G网络设备升级改造 (9)5.1 设备选型与配置 (9)5.1.1 基站设备选型 (9)5.1.2 核心网设备选型 (9)5.1.3 无线接入网设备配置 (9)5.2 设备升级方案 (9)5.2.1 基站设备升级 (9)5.2.2 核心网设备升级 (9)5.2.3 无线接入网设备升级 (10)5.3 网络功能优化 (10)5.3.1 网络覆盖优化 (10)5.3.2 网络功能提升 (10)5.3.3 网络运维管理 (10)第6章 5G核心网建设与升级 (10)6.1 核心网架构设计 (10)6.2 控制面与用户面分离 (11)6.3 核心网设备升级 (11)第7章 5G传输网络规划与优化 (11)7.1 传输网络架构设计 (11)7.1.1 网络架构概述 (11)7.1.2 核心层设计 (12)7.1.3 汇聚层设计 (12)7.1.4 接入层设计 (12)7.2 传输设备选型与配置 (12)7.2.1 设备选型原则 (12)7.2.2 设备配置 (12)7.3 传输网络优化策略 (13)7.3.1 网络功能优化 (13)7.3.2 网络覆盖优化 (13)7.3.3 网络运维优化 (13)第8章 5G网络覆盖与信号优化 (13)8.1 覆盖空洞分析 (13)8.1.1 覆盖空洞识别 (13)8.1.2 覆盖空洞原因分析 (13)8.2 信号优化策略 (13)8.2.1 天线调整 (13)8.2.2 基站参数优化 (14)8.2.3 新技术应用 (14)8.3 室内覆盖解决方案 (14)8.3.1 室内分布系统设计 (14)8.3.2 室内信号源优化 (14)8.3.3 室内外协同优化 (14)8.3.4 智能优化策略 (14)第9章 5G网络安全与可靠性保障 (14)9.1 网络安全策略 (14)9.1.1 安全架构设计 (14)9.1.2 认证与授权机制 (14)9.1.3 安全协议与算法 (15)9.2 隐私保护与数据安全 (15)9.2.1 用户隐私保护 (15)9.2.2 数据加密与完整性保护 (15)9.2.3 数据安全存储与处理 (15)9.3 网络可靠性保障措施 (15)9.3.1 网络冗余设计 (15)9.3.2 故障检测与隔离 (15)9.3.3 网络恢复与优化 (15)第10章项目实施与运维管理 (15)10.1 项目实施计划 (15)10.1.1 项目目标与范围 (15)10.1.2 实施策略与原则 (15)10.1.3 实施阶段划分 (15)10.1.4 关键时间节点 (16)10.1.5 资源配置与人员安排 (16)10.1.6 质量控制与验收标准 (16)10.2 网络运维管理体系 (16)10.2.1 运维组织架构 (16)10.2.2 运维管理流程 (16)10.2.3 运维管理制度 (16)10.2.4 运维技术支持 (16)10.2.5 安全保障措施 (16)10.2.6 优化与升级策略 (16)10.3 项目风险管理及应对措施 (16)10.3.1 风险识别与评估 (16)10.3.2 风险分类与等级划分 (16)10.3.3 风险应对策略 (16)10.3.4 风险监控与预警机制 (16)10.3.5 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 (16)10.3.6 风险管理培训与宣传 (16)第1章项目背景与目标1.1 5G网络发展概述自21世纪初以来,移动通信技术经历了从2G到3G、4G的快速发展。
——————————收稿日期:2019-09-030引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物联网业务的快速增长,使传统通信网络却处于进退两难尴尬境地:一方面,为了应对爆发式增长的数据流量,需要加大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这不仅耗费大量的投资成本,同时也造成包括无线机房、无线设备、传输设备、后备电源、空调等设备重复投资和能源消耗;另一方面,网络的扩容,数据流量增长并没有给运营商带来相应的收入回报,实际收入增长缓慢。
同时,以高清视频、网购、VR/AR 、网联无人机等为代表的新型互联网业务均需更低的网络时延从而确保更好的用户体验,这类业务单纯提升速率已不能满足不同场景下的低时延需求,还必须将内容进一步下沉至边缘网络,因此,兼顾业务时延和计算能力需求,构建MEC 核心能力,分场景灵活部署MEC 是未来运营商拓展新业务模式,提升产业价值的重要解决方案。
在面向RAN2020的演进过程中,接入网侧新引入面向5G 规模演进的C-RAN 架构部署方案5G Scale EvolutionC-RAN架构,从而构建实时功能与非实时资源的灵活部署,功能模块化,协同弹性化,RAN切片化的能力。
虚拟化、集中化、可编排等方面的突破性创新不仅有利于实现MEC下沉部署,而且可支持多样的5G业务应用以及灵活、自动化的运维管理需求;另一方面,通过采用BBU集中化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基站机房数量,降低能耗,提升站点主设备及配套资源利用效率,而且有利于协作化、虚拟化技术的部署实施,实现资源协作,提高频谱效率,以实现低成本、高带宽和灵活度的运营方式[1-2]。
现阶段,如何提前开展面向5G 系统演进及业务部署的C-RAN组网架构部署规划是运营商需要迫切考虑的问题。
1C-RAN规划概述1.1C-RAN原理架构C-RAN通过集中化的基带处理、高速的光传输网络和分布式的远端无线模块,形成集中化处理(Cen⁃tralized processing)、协作化无线电(Collaborative Ra⁃dio)、云计算化(real-time Cloud Computing Infrastruc⁃ture)的绿色清洁(Clean)无线接入网构架。
5G核心网的演进思路1.引言移动核心网两端分别连接无线网RAN和Intemet,为数据和语音服务提供Internet连接,确保连接的QOS质量要求,管理用户的移动性和计费等功能。
核心网分为控制面和用户面,控制面承载信令或者控制消息,用户面也叫数据面或者转发面承载数据流量。
5C核心网采用基于服务的架构,控制面和用户面彻底分离,使得核心网更加灵活、弹性和高效。
2.5G核心网网络架构2.1整体架构介绍5G核心网架构基于NFV和SDN等新技术为用户提供数据连接业务服务,包含AMF,UPF和SMF三个功能模块。
5G核心网网元除了UPF 之外的都属于控制面,UPF属于用户面。
用户面采用传统架构和接口,控制面网元全部都采用了服务化架构设计,网元之间使用服务化的接口进行交互。
控制面和用户面之间的接口N4目前还是传统接口,控制面和无线网以及控制面与终端之间接口N2和N1也是传统接口。
2.2主要网元和功能介绍(1)AMF:接入及移动性管理功能AccessandMobilityManage-mentFunction。
类似于MME,负责用户的接人性管理,移动性管理、安全上下文管理等功能。
(2)UPF:用户面功能UserplaneFunction(UPF),类似于PGW-U,负责用户面处理。
(3)AUSF:鉴权服务功能AuthenticationServerFunction,类似于HSS的AUC功能,生成鉴权向量,负责对用户的3GPP和非3CPP 接入进行认证。
(4)NEF:网络能力开放功能NetworkExposureFunction(NEF),类似于SCEF,负责网络能力的收集、分析、重组和开放。
(5)NRF:网络功能注册NFRepositoryFunction(NRF),全新网元,类似于增强的DNS,负责网络功能的注册、发现和选择。
(6)NSSF:网络切片选择功能NetworkSliceSelectionFunction (NSSF)。
电信运营商行业5G应用场景创新与推广方案第一章 5G应用场景概述 (2)5.1 5G技术发展背景 (2)5.1.1 国际竞争加剧 (2)5.1.2 我国政策支持 (3)5.1.3 产业需求驱动 (3)5.1.4 消费领域 (3)5.1.5 产业领域 (3)5.1.6 公共服务领域 (3)5.1.7 交通领域 (3)5.1.8 其他领域 (4)第二章智能家居 (4)5.1.9 市场概述 (4)5.1.10 市场现状 (4)5.1.11 5G技术特点 (4)5.1.12 5G智能家居解决方案 (4)5.1.13 政策引导 (5)5.1.14 技术创新 (5)5.1.15 市场拓展 (5)5.1.16 宣传推广 (5)第三章工业互联网 (6)5.1.17 引言 (6)5.1.18 发展趋势 (6)5.1.19 概述 (6)5.1.20 应用场景 (6)5.1.21 政策引导 (7)5.1.22 技术创新 (7)5.1.23 市场推广 (7)5.1.24 安全保障 (7)第四章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 (7)第五章智能交通 (9)5.1.25 我国智能交通概述 (9)5.1.26 智能交通发展成果 (9)5.1.27 5G车联网 (9)5.1.28 5G自动驾驶 (9)5.1.29 5G公共交通 (9)5.1.30 政策引导 (10)5.1.31 技术创新 (10)5.1.32 产业协同 (10)5.1.33 市场推广 (10)5.1.34 人才培养 (10)第六章智慧医疗 (10)第七章教育信息化 (11)5.1.35 发展背景 (11)5.1.36 发展现状 (12)5.1.37 在线教育 (12)5.1.38 智慧校园 (12)5.1.39 个性化教育 (12)5.1.40 远程教育 (12)5.1.41 政策支持 (13)5.1.42 技术支持 (13)5.1.43 应用推广 (13)5.1.44 合作共赢 (13)第八章文化娱乐 (13)第九章公共安全 (14)第十章电信运营商5G应用场景创新与推广总体策略 (16)5.1.45 角色概述 (16)5.1.46 角色定位 (16)5.1.47 消费领域 (17)5.1.48 行业应用 (17)5.1.49 公共服务 (17)5.1.50 政策支持 (17)5.1.51 技术研发 (17)5.1.52 市场拓展 (17)5.1.53 品牌建设 (17)5.1.54 人才培养 (17)5.1.55 国际合作 (18)第一章 5G应用场景概述5.1 5G技术发展背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通信技术不断迭代升级。
面向5G演进的数字化室内分布系统研究作者:郭帅罗松华来源:《中国新通信》2021年第01期【摘要】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5G技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如何立足于5G技术,有效提升与优化数字化室内分布系统整体效果,成为业内广泛关注的焦点课题之一。
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5G室内分布系统必要性,分析了移动通信室内分布系统现状。
在探讨面向5G网络室内演进方案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实践经验,分别从提升网络升级效率等多个角度与方面,探讨了5G时代室内分布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向,阐述了个人对此的几点浅见,望对数字化室内分布系统的实践有所裨益。
【关键词】 5G演进数字化室内分布系统方法控制引言: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升,经济发展成效持续改善,对5G移动通信室内分布系统产生了更为强烈的现实需求。
当前形势下,必须宏观审视数字化室内分布系统的现状及问题,精准把握5G技术的核心与关键,综合施策,切实强化数字化室内分布系统的效能。
本文就此展开了探讨。
一、5G室内分布系统必要性在现代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背景下,传统移动通信技术已经难以适应快节奏、高强度的移动通信需求,5G通信技术应运而生,为数字化室内分布系统的构建与优化带来了新鲜活力。
长期以来,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5G室内分布系统的应用与创新,在标准规范建设、技术过程控制、覆盖效果评价等方面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为高质高效地推进数字化室内分布系统性能优化提供了基本遵循与方向引导,在室内分布系统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现实成就,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实践经验,为新时期数字化室内分布系统实现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与活力。
同时,广大企事业单位及科研咨询机构等同样在创新数字化室内分布系统模式,优化5G技术应用流程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与探索,效果显著,促使数字化室内分布系统的覆盖范围规模更大、效果更好、覆盖更广[1]。
尽管如此,受主客观等多方面要素的影响,当前5G数字化室内分布系统依旧存在诸多短板与不足,网络运行速度与运行质量相对较低,系统的整体维护效率有待提升,远端单元功耗相对较高,等等。
——————————收稿日期:2021-01-050引言互联网业务和IT 技术的快速发展,正改变消费者的理念和行为,并推动所有行业与企业的数字化进程,实时、按需提供、永远在线、自助服务等已逐渐成为数字时代新的用户体验标准[1]。
运营商作为通信服务提供的主体,其业务内容和服务对象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构建以DC 为核心的全云化网络以满足未来业务的发展诉求,已成为业界的广泛共识。
5G 标准的完善和商用的加速推进,对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5G 业务包含高速率、大连接和低时延等场景,将使移动通信深入到行业领域,业务的不确定性要求网络架构具备差异化服务和灵活的资源调度能力;另一方面,IT 技术的快速迭代驱动网络不断变革,5G 系统架构借鉴IT 领域“微服务”的设计理念,采用服务化架构(SBA )将网络功能拆解为独立的NF (Network Function ),对外提供自包含、自管理、可重用的网络功能服务[2],服务间在业务功能上解耦,并通过统一类型的服务化接口实现调用,使网络具备敏捷部署、弹性伸缩和灵活编排能力。
运营商正在进行5G 网络建设,构筑敏捷、开放、弹性、灵活的全云化网络是运营成功的基础。
云原生(Cloud Native )技术作为云计算的最新成果,必然成为网络云化过程中的核心理念。
结合电信业务需求和面向云原生的5G 核心网云化架构和演进策略5G Core Network Cloudification Architectureand Evolution Strategy Based on Cloud-native关键词:云原生;微服务;容器;网络云化;5G 核心网doi :10.12045/j.issn.1007-3043.2021.03.003文章编号:1007-3043(2021)03-0012-04中图分类号:TN915文献标识码:A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摘要:云原生技术在云计算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并加速推动企业上云进程。
2020(Sum. No 206)2020年第02期(总第206期)信息通信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S面向5G 承载的城域PTN 向SPN 演进分析王挺,辛向军(天元瑞信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75)摘要:目前我国5G 商用网络部署已近在咫尺,根据5G 实验网对SPN 技术的验证情况,中国移动已经明确采用PTN 演 进SPN 网络作为5G 承载网,本文立足现阶段PTN 网络现状,从5G 发展各阶段的需求特征出发,讨论分析PTN 向SPN 网络演进发展步骤,分阶段建设思路。
关键词:5G;SPN;PTN 网络演进中图分类号:TN929.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131( 2020 )02-0202-04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of metropolitan area PTN to SPN network for 5G bearerWang Tmg,Xin Xiang Jun(TianyuanRuixi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Shaanxi Xi'an 710075)Abstract : At present, China's 5G commercial network deployment is close at hand. According to the verification of SPN tech nology by 5G experimental network, China Mobile has explicitly adopted PTN evolution SPN network as 5G bearer network.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PTN network, from the 5G development stage. Starting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business requirements, discuss and analyze the evolution steps of PTN to SPN network, and build ideas in stages.Keywords : 5th-Generation> Slicing Packet NetworksPTN network evolution0引言在5G 以前的移动通信时代,主要解决人的各类通信需求,5G 提出增强移动宽带(eMBB)、超高可靠超低时延通信(uR-LLC)、大规模物联网(mMTC)三大类业务场景,主要解决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连接的多样化场景,不同业务场景在带宽需 求、网络质量、时延、连接数、同步等指标的差异巨大。
中国移动综合业务接入区达标活动指导手册目录一、综合业务接入区定义........................................ - 3 -(一)综合业务接入区网络结构 ................................................................................... - 3 -(二)网络元素 ............................................................................................................... - 3 -1.综合业务接入区 ....................................................................................................... - 3 -2.微网格 ....................................................................................................................... - 4 -3.汇聚节点 ................................................................................................................... - 4 -4.分纤点 ....................................................................................................................... - 4 -5.主干接入光缆 ........................................................................................................... - 5 -6.配线光缆 ................................................................................................................... - 5 -7.联络光缆 ................................................................................................................... - 5 -二、建成标准.................................................. - 5 -三、综合业务接入区评分指标.................................... - 6 -(一)综合业务接入区评分指标定义及规则 ............................................................... - 6 -1.机房 ........................................................................................................................... - 7 -2.分纤点 ....................................................................................................................... - 8 -3.主干光缆 ................................................................................................................. - 10 -四、综合业务接入区考核....................................... - 13 -五、综合业务接入区管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2020/09/DTPT——————————收稿日期:2020-07-29面向5GC 的核心网接入控制网元演进思路浅析Control Network Elements for 5GC0前言对全球大多数正在运营4G 网络的通信运营商来说,5G 网络的商用部署进程都将是一个与4G 系统长期并存,逐步替代的过程,尤其是在5G 网络部署的初期阶段,5G 覆盖尚不完善,其与4G 系统的互操作,可以为5G 用户提供更好的业务连续性体验。
因此,如何简化4G/5G 网元互操作的复杂性,正是当前各大运营商在5G 网络部署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难点问题。
网元融合部署,减少网元和外部接口数量,是降低网络复杂性的重要手段。
4G/5G 核心网融合涉及的网元范围较广,本文仅针对接入控制面网元MME 和AMF 的融合部署进行分析,从MME 和AMF 在网络中的功能分析入手,结合4G/5G 网络互操作的标准进展和未来网络融合演进的趋势,对实现MME/AMF 集中化部署目标架构的不同路径进行分析和讨论。
1MME 和AMF 的关系众所周知,在第4代移动通信网的核心网中,MME 网元是LTE 接入网络的控制节点,它负责空闲模式的UE 的定位,传呼过程,包括中继MME 是负责信令处理部分。
它在终端的承载(bearer )激活/关闭过程中起到40关键作用,不但为终端初始化连接到移动网时分配提供服务的网关,还负责用户的移动性管理、和HSS 交互实现对终端的鉴权认证等功能。
在演进到5GC 网络架构时,借鉴IT 领域的“微服务”理念,3GPP 提出了全新云原生架构——服务化架构(SBA ),将4G 核心网MME 网元原本承担的接入控制和移动性管理功能独立形成了5GC 中的接入和移动性管理功能(AMF ),并将其原本承担的会话管理功能从MME 中分离出来,与GW 网元中的控制部分功能合并,形成了5GC 中的会话管理功能(SMF )。
由此可以看出,在对无线网络的接入控制方面5GC 中的AMF 与EPC 中的MME 网元有大部分功能是重合的。
Network World •网络天地Electronic Technology & Software Engineering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1【关键词】5G 承载 综合业务 接入区 建设1 前言5G 发展是十三五规划战略的重要任务,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 商用牌照,中国进入5G 商用元年。
5G 的频率比4G 更高,单站覆盖距离更短,连续覆盖所需基站数量将成倍增长,且5G 设备功耗远高于4G 设备,运营商应提前部署接入光缆网和局站资源以满足5G 建网需求。
本文重点研究综合业务接入区的建设模式,对接入机房和接入管线基础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并做好储备,为5G 网络演进打下坚实基础。
2 综合业务接入区概述综合业务接入区指为满足基站、专线、家庭宽带等业务接入需求,结合行政区域、自然区划、路网结构和客户分布,将城市区域或发达乡镇等业务密集区,划分为多个能独立完成业务接入和汇聚的区域。
2.1 综合业务接入区网络元素2.1.1 综合业务局站综合业务局站是指负责综合业务接入区内各类业务汇聚的节点。
每个综合业务接入区原则上设置1个综合业务局站,局站内设置OLT 、BBU 集中点、IPRAN A/B 、传输、汇聚交换机等接入和汇聚设备;接入光缆围绕综合业务局站组网。
2.1.2 接入网机房接入网机房是综合业务局站的补充,主要作为C-RAN 的小集中点设置4G BBU 和5G CU/DU 设备,也可以设置OLT 、IPRAN A 等设备就近接入宽带或专线业务。
2.1.3 光节点光节点是接入光缆上用于分纤和接入用户的分纤设施,分为主干光节点和配线光节点,形态主要是无源的光交接箱/间。
用户就近接入光交接点,实现业务的快速响应。
2.1.4 光缆主干光缆指主干光节点与综合业务局站、主干光节点之间的光缆。
配线光缆指配线光节点到主干光节点之间的光缆。
面向5G 承载的综合业务接入区建设文/陈捷2.2 综合业务接入区覆盖范围以综合业务局站为业务核心点,结合城市行政区域、以及现有网络架构,按综合业务局站覆盖范围,将城市建成区和发达乡镇划分为若干个综合业务接入区。
关于综合业务接入区的规划设计与建设思路摘要:根据某运营商现网情况及业务发展需要,对本地光缆网进行分析,引入综合业务接入区的概念,提出网络发展目标及研究确定光缆网建设原则、策略。
关键词:本地光缆网;综合业务接入区1前言随着宽带尤其是FTTH的快速发展,固网宽带接入的范围和带宽都将大幅增加。
同时,随着3G向LTE阶段的演进,移动网节点数量也会大量增加,从而导致对光缆网的需求也越来越强。
鉴于此,电信运营商必须构建结构合理、容量充足的本地光缆网。
2某运营商本地光缆网资源分析本地光缆网主要分为三层结构: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
某运营商目前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光缆网络,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宽带及基站建设速度的加快,现有光缆网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⑴核心、汇聚层光缆在承载核心层、汇聚层业务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承载了一些跨区域客户接入业务;多条光缆同路由敷设,消耗大量管孔资源;非核心层系统占用纤芯较多,造成核心层光缆纤芯利用率偏高。
⑵主干节点、汇聚节点数量少;管道覆盖率低,连接度不够;城区购买管道管孔较少,利用率高;基站节点及汇聚层机房租用率高,存在退租现象。
⑶部分汇聚节点无保护路由,存在单路由安全隐患;由于前期规划汇聚层光缆纤芯过小或纤芯使用不当造成相同段落重复建设,造成投资浪费。
⑷城区、县城接入光缆容量不足,不能满足FTTH及移动业务发展的要求。
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对现有光缆网进行统一规划,并按规划严格实施,才能逐步建立起层次分明、结构完善、面向全业务的光缆网。
3综合业务接入区概念3.1 本地光缆网目标架构针对上述问题,必须以有效支撑全业务经营、发展为目标,明确本地光缆网的总体建设目标和发展策略,充分考虑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用户密度、业务发展策略等因素,统筹移动、固网宽带、大客户等各层面的接入需求,分层分区进行网络规划。
综合业务接入区是指为满足基站、WLAN、集团客户专线、家庭宽带等各类业务接入需求,结合行政区域、自然区划、路网结构和客户分布,将城市区域或其它业务密集区(如发达乡镇),划分成多个能独立完成业务汇聚的区域。
面向5G 的综合业务接入区演进方案甘康宁1,林银2,安春波2(1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西有限公司,南宁 530028;2 华信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杭州 310014)摘 要 C-RAN架构由于其诸多优越性,是5G网络的理想建网方式,本文分别从机房和网络拓扑、光缆和光交箱资源两个方面,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际案例测算,探讨了针对5G的C-RAN组网需求下,综合业务接入区的演进方案。
关键词 5G前传;C-RAN;光纤直驱中图分类号 TN91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5599(2019)04-0088-05收稿日期:2018-07-205G 时代即将来临,由于5G 的频谱特性,其基站建设规模将远超当前4G 基站数。
C-RAN 通过集中并池化部署BBU 和拉远建设RRU,可有效减少机房数量,提高建站速度,降低建设成本,且能提升站点协作能力,提高频谱使用效率,是5G 无线接入网的理想建网模式。
综合业务接入区是以行政区和客户分布为依据划分的满足域内基站、WLAN、专线以及家庭宽带等各类业务接入,并进行收敛汇聚的传输基础资源区块。
前期的综合业务接入区规划与建设中未涉及5G 需求,因此针对当前5G C-RAN 建网需求,综合业务接入区需提前进行优化和规划。
1 C-RAN 架构下的5G 前传网络5G 系统将4G 系统的BBU 和RRU 拆分成CU (集中单元)、DU(分布单元)和AAU(有源天线处理单元),其中AAU 至DU 之间的传输网络为前传。
前传解决方案可采用多种方式,包括光纤直驱、有源和无源WDM、WDM PON 系统、微波方式等。
光纤直驱是最简单的前传方案,AAU 至DU 之间通过光纤直连。
此方案无需额外新增传输设备,避免新增设备时延,具有低成本、低时延的优势,但光纤消耗量大、无保护手段。
采用无源WDM 系统,是将AAU 至DU 的链路承载在无源WDM 系统上。
该方式最大优点为节省光纤资源,缺点是无保护手段、无网管监控、维护界面不清晰、故障点增加。
有源WDM 的设备本身成本和配套要求高,WDMPON 系统目前处在规范中,微波系统在前传速率满足上待进一步开发。
因此本文的前传解决方案以光纤直驱为主。
采用C-RAN 部署无线网络后,根据DU 所带AAU 基站数(集中度)不同,可分大集中、中集中和小集中3类。
无论采取何种集中方案,综合业务接入区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如何调整当前综合业务接入区架构以满足C-RAN 嵌入;二是现网光交箱和光缆资源能否满足C-RAN 架构下的前传需求。
2 综合业务接入区演进方案2.1 综合业务接入区中C-RAN 架构的嵌入面向5G 的综合业务接入区C-RAN 架构嵌入需从两方面分析。
首先,在当前综合业务接入区中如何嵌入C-RAN 机房;其次,综合业务接入区的网络拓扑如何演进。
某移动市区平均每个综合业务接入区的主干光交数为7.4个,4G 基站(宏站与微站,室分站因天然具备集中条件不纳入)为40个,5G 宏站加密比例(相比4G 宏站数量增加比例)为25%、 5G 微站加密比例(相比4G 微站数量增加比例)为200%,接入区5G 基站平均为68个。
当C-RAN 集中度(单个C-RAN 机房收敛的5G 拉远站数量)为20时,平均每个接入区需要C-RAN 机房3.4个,取C-RAN 基站占比80%,则C-RAN 机房个数为2.7个。
根据上述分析,C-RAN 机房应嵌入至原综合业务接入区汇聚机房之下、主干光交之上的层级,如图1所示。
将C-RAN 机房通过次级主干光缆与原有主干光交相连,从而嵌入综合业务接入区网络中。
另外,随着全业务的迅猛发展,家庭宽带、中小政企客户接入数量急剧增加,家庭宽带业务的OLT(Optical Line Terminal,光线路终端)设备正在从汇聚机房逐步下沉,可与C-RAN 机房合设进行规划和建设。
2.2 综合业务接入区网络拓扑结构演进根据综合业务接入区中嵌入C-RAN 机房的分析,演进后综合业务接入区包含了汇聚机房、汇聚层光缆、C-RAN 机房、次级汇聚层光缆、主干光交、主干光缆、次级主干光缆、辅配光交、辅配光缆和接入光缆等元素,该结构在原有接入区模型上增加了C-RAN 机房、次级汇聚层光缆(C-RAN 机房之间组网)和次级主干光缆(AAU 上行汇聚)3个元素。
综合业务区架构由原3层演进为4层,即汇聚层、次级汇聚层、主干配线层、辅配线层。
接入区平面网络由原3层演进为4层,即微网格、主干网格、C-RAN 网格和接入区网格。
其中C-RAN 网格为新增网格,可通过合并若干主干网格得到。
演进后的综合业务接入区包含3个特征:适应5G C-RAN 架构;兼顾OLT 下沉需求,提高业务接入能力;图1 演进后的综合业务接入区网络拓扑模型有线接入网和无线接入网为一张光缆网结构,形成分区明确,接入有序,管理清晰的光缆接入网络。
2.3 C-RAN网格规划和纤芯测算2.3.1 规划思路演进后的综合业务接入区的C-RAN网格规划思路与综合业务接入区规划思路一致,“自下而上,先点后线”。
第1步:测算5G基站建设规模。
在4G规模基础上按不同站型取相应的加密系数进行计算。
建议对密集城区、一般城区和县城、发达乡镇和农村分场景进行5G建设规模的测算。
第2步:确定采用C-RAN模式建设的基站规模(NC )。
由无线专业确定C-RAN基站占比,NC=5G基站规模×C-RAN基站占比。
第3步:测算C-RAN网格数(即C-RAN机房数NC-RAN )。
针对单个综合业务接入区,NC-RAN=NsC/C-RAN集中度(NSC为单个接入区的C-RAN站点数)。
第4步:划分C-RAN网格。
将一个或多个主干网格归属为一个C-RAN网格,最终明确C-RAN覆盖的区域。
第5步:在C-RAN网格内,选择合适位置规划C-RAN机房。
第6步:以C-RAN网格为单位,结合5G业务需求和有线业务需求,测算辅配光缆扩容需求、辅配光交扩容需求、次级主干光缆纤芯需求、主干光交扩容需求,推出当前综合业务接入区改造方案。
2.3.2 5G光纤直驱方式前传纤芯需求测算方法2.3.2.1 辅配线光缆层平均纤芯测算设单个综合业务接入区辅配光交数为NG2,需新增数为NX2,则辅配光交总数为NSG2=NG2+NX2。
直接接入主干光交的基站数为NG1,C,直接接入C-RAN机房的基站数为NC,C,则一个辅配光交需上联C-RAN基站数为:每个AAU站点至辅配光交需6芯(1个AAU站按平均3个AAU计),同时预留后期站点扩容量20%,则AAU站点接入辅配光交的纤芯需求为:N AAU→G2=NG2,C×(1+20%)×6辅配光交至主干光交纤芯考虑为每个AAU站点预留1芯,则纤芯需求为 :N G2→G1=NG2,C×(1+20%)×(6+1)AAU站点至辅配光交成端需求放大20%,则辅配光交总成端需求为:F G2=N AAU→G2×(1+20%)+N G2→G12.3.2.2 主干光缆层独享方式纤芯需求测算次级主干光缆采用独享方式配纤方案如图1左侧主干配纤层所示,即每个主干光交建设直达光缆至C-RAN机房。
设综合业务接入区内主干光交NG1,主干光交至C-RAN机房的纤芯需求为(主干光交上行纤芯不再考虑预留):每个主干光交需成端上行和下行两个方向的纤芯,且使用的光缆芯数(此处所用光缆芯数规格一般为12的偶数倍)不低于实际纤芯需求数,因此每个主干光交的成端需求:F G1=2×N G1→C2.3.2.3 主干光缆层共享方式纤芯需求测算次级主干光缆采用共享方式配纤方案如图1右侧主干配纤层所示,即主干光交通过相邻光交逐段跳纤,直至将业务传送到C-RAN机房。
主干光交逐级上行至某一级主干光交或C-RAN机房的纤芯需求为:成端需求测算规则与独享方式相同,需考虑上、下行两个方向和光缆芯数规格,则逐个主干光交成端需求:FnG1=2×FnG1→l/n上述公式旨在为演进后综合业务接入区的纤芯和光(1)(2)(3)(4)(6)(5)交箱成端需求提供测算方法。
2.4 综合业务接入区改造方案演进后的综合业务接入区需针对5G 前传预留相应的光纤资源、光交成端资源,对于现网不满足5G 前传建设需求的,需对光缆和光交资源进行优化建设。
2.4.1 市区综合业务接入区改造方案市区综合业务接入区分业务密集区和一般城区两类场景,选取某移动接入区A(业务密集区)、接入区B(一般城区)为例测算纤芯和成端需求。
对于C-RAN 组网对辅配线层的影响,测算结果如表1所示。
由于AAU 基站就近通过辅配光交、主干光交或C-RAN 站收敛,集中度不影响辅配线层的接入和上行需求。
根据表1实例测算,在5G C-RAN 组网模式下,需对辅配线层做两方面改造:一是无论业务密集区还是一般城区,都需建设辅配上行纤芯;二是对于业务密集区的98芯成端需求,实际网络以288芯容量为主的辅配光交成端压力较大,需择机扩容或新增辅配光交分担业务。
一般城区成端压力较小。
对于C-RAN 组网对主干配纤层的影响,表2按C-RAN 集中度分别为10(小集中)、20(中集中)、30(大集中)3种类型,以独享配纤方案和共享配纤方案分别分析主干光交的纤芯和成端需求。
从独享配纤方案看,主干光交上行至C-RAN 机房的纤芯数量不受集中度影响(同辅配线层),一般建设96芯的独享光缆,可满足5G 建设需求。
对于共享配纤方案,受业务累积(主干光交逐级增加)影响,若C-RAN 机房下辖主干光交超过2个,则进出C-RAN 机房的纤芯需求快速上升。
独享配纤方案对主干光交的光缆成端压力小,共享配纤方案在小集中时(C-RAN 机房多)与独享配纤方案相同,但在中集中或更大规模集中时,主干光交的成端需求快速上升,成端压力偏大,需择机扩容主干光交。
独享配纤方案对现有主干纤芯资源和分配没有影响,但需要有足够的管道资源保证新建光缆。
共享配纤方案需要在现网主干配纤方案上,实施扩容建设,光缆成端压力大和光缆环网建设是共享配纤方案的建设难点。
综上所述,5G C-RAN 组网对当前综合业务接入区影响:一是对于辅配线层改造程度不大,只需建设辅配光缆(48芯左右),以及扩容或新建部分辅配光交;二是对于主干配线层,在管道资源充足条件下,建议选择独享配纤方案。
若选用共享配纤方案,则建议选择中、小集中模式,尽可能减少使用原主干光缆的共享纤芯,接入区5G 基站数(个)辅配光交带站数(个)辅配光交数(个)辅配接入纤芯(芯)辅配上行纤芯(芯)成端需求(个)A 17013223414898B604215202448表1 辅配纤芯、辅配光交成端需求测算注:共享配纤方案仅计算了主干光交与C-RAN 机房之间的配纤需求(最大需求),未计算中间光交的配纤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