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2
- 格式:docx
- 大小:23.12 KB
- 文档页数:6
长城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认识“崇、峻”等 8 个生字,会写“嘉、隔”等 13 个字,能正确读写“长城、蜿蜒”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长城的特点,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
3、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了解长城的特点,体会长城的雄伟气势。
2、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去过长城吗?(此处可以停顿一下,观察学生的反应)如果没去过,那也一定听说过吧!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走进这举世闻名的长城。
(板书课题:长城)(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或向老师、同学请教。
2、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出示生字词,指名读、齐读)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三)精读课文,感受长城的雄伟1、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长)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长城的长?(“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引导学生想象长城的长度,感受其雄伟。
指导朗读,读出长城的长。
2、学习第二自然段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高大坚固)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长城的高大坚固?(“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
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
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结合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
指导朗读,读出长城的高大坚固。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长城的长和高大坚固的特点,感受到了长城的雄伟气势。
长城第一课时教案
长城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掌握长城的基本知识和构造特点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
1.长城的历史背景
–讲述中国古代对抗北方民族入侵的背景
–引导学生思考长城修建的目的和意义
2.长城的主要构造特点
–讲解长城的长度、高度、宽度等基本信息
–介绍长城的材料和修建工艺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长城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学习内容
–使用图片、地图等教具展示长城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构造特点
3.激发思考
–提问学生:为什么古代修建了长城?长城有什么作用?4.小组合作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研究长城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构造特点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和合作,共同完成一份小组报告5.分享成果
–让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报告,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
–同时鼓励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提问,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6.概括总结
–教师进行总结,概括长城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构造特点
–强调长城的重要意义和保护价值
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对长城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构造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培养了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同时,通过思
考和讨论,学生们也对长城的意义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认识。
这将为后续的学习和探索打下坚实的基础。
《长城》教学设计《长城》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的理解文本中梦的含义二、课型与课时说读课,一节三、预习要求1、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收集有关长城的资料,如有关长城的图片、历史、传说、诗歌等。
从而认识长城,积累知识。
四、教学设计(一)感悟文本,分享梦师: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流沙河的诗歌《理想》,懂得了人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才不会迷失方向;学习了《袁隆平的寻梦园》,理解了他为实现自己伟大梦想而奋斗终身的精神,学习了《航天女英雄》,感受了她勇于为梦想而献身的优秀品质。
今天我们一起来分享作家刘雨田的梦想。
请大家看着屏幕动情地朗读课文。
(课件:不同季节长城风景图片,徒步长城沿途风景,如大漠、戈壁、悬崖、大河、丝绸之路等,全文字幕以朗读语速出现)师:作者刘雨田小时候的梦想是什么?生:读书当作家,走遍祖国山河。
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师:好!刘雨田是怎样去实现他的梦想的呢?生:读了很多中外名著。
生:小时候走遍了家乡;读中学时远征北京、武汉;工作后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再后来用两年时间步行走完了万里长城。
师:是的,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了,但为什么又在结尾说:我的梦也还在继续着?请同学们用他所以他的梦还要继续的句式说一句话。
(课件显示这个句式)生:他只是一个探险家,还没有完成作家的梦想,所以他的梦还要继续。
生:他只是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山川,但还有很多地方没去,所以他的梦还要继续。
生:大西北资源丰富,但还贫穷,他要为开发大西北作出贡献,所以他的梦还要继续。
师:是啊,他还要继续读书,继续行走,为建设祖国作出贡献,去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
(二)体味内涵,研究梦师:课文中讲的是长城万里行,为什么全文始终贯穿着我的两个梦?这就是我们研究的第一个问题,先自行研究,再同桌或小组合作帮助。
师:好,有研究成果了,我们来交流。
生:有了这两个梦,才有去实现这个梦的长城万里行。
生:有了这两个梦,长城万里行才显得更有意义。
生:有了这两个梦的交代,第25段我将尽快写出我沿途的观感,帮助人们认识大西北,热爱大西北,开拓大西北才显得自然而不突然,这也是作者在实现他的第一个梦。
(完整版)《长城》优秀教学设计介绍《长城》是一部非常有名的电影,它讲述了中国古代修建长城的故事。
这部电影不仅展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还展现了中国人民勤劳聪明的品质。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电影,以下是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
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修建长城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分析电影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探讨电影中所传达的价值观和主题- 提高学生的观影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教学设计第一课:历史背景介绍- 使用图片、视频和故事等多媒体材料,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修建长城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中国人修建长城?长城的作用是什么?这对中国人民有什么意义?第二课:电影欣赏与分析- 组织观看《长城》这部电影,并提供中文字幕以帮助学生理解。
- 分析电影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场景,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元素如何展示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
第三课:价值观和主题探讨- 分组讨论电影中所传达的价值观和主题,例如团结合作、勇敢无畏等。
-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价值观和主题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应用,并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联系起来。
第四课:总结与评价- 学生以小组形式总结他们对电影的理解和感受,并展示给全班。
- 引导学生评价这部电影在传递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方面的效果,并讨论其他可能的观点和解读。
总结通过这份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理解《长城》这部电影所传达的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
他们能够分析电影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并思考电影所传达的价值观和主题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这将提高他们的观影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同时也带来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更深入的认识。
长城第一课时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长城的起源、形成和作用。
2.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和相关图片。
2. 彩色地图和长城的模型。
3. 课堂小组的奖励和奖品。
教学活动设计:
1. 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一张长城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猜测这是什么地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目标。
2. 正文(25分钟)
2.1 学生阅读(10分钟)
教师将长城的起源、形成和作用的文本材料分发给学生,让学生静读,并在课堂上给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阅读理解。
2.2 小组合作探究(10分钟)
将学生分为四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为一个古代国家代表团。
给每个小组一幅彩色地图,并要求他们根据文本内容在地图上圈出长城的位置,并标注长城的起点和终点。
最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发现,并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些位
置。
2.3 教师讲解和补充(5分钟)
教师在学生汇报后,给予肯定和改进意见,并补充一些关于长城的重要信息。
3. 结束(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设计一个小游戏来检验学生对长城的理解。
例如:快速问答,根据提示来回答问题等。
最后,教师给予课堂小组奖励和奖品。
《长城》教学设计优秀4篇篇一:《长城》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教学流程:整体阅读本单元:1、这一单元我们重点学习什么,请同学们阅读本单元的学习提示。
2、交流:主题是《我国的世界历史遗产》3、你所知道的我国的世界历史遗产有哪些?4、走进《长城》课后的阅读资料袋。
5、这一单元的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其中的三个世界历史遗产,分别是: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这节课让我们先走进伟大的长城。
第一课时一、谈话揭题1、说说你对长城的了解: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被列为世界文物保护遗产之列毛泽东:不到长城非好汉2、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长城,对长城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温馨提醒:这课书的生字挺难的,同学们一定要想办法读准2、交流、反馈出示词语:/蜿蜒盘旋、崇山峻岭(读准音、看课文插图理解词语的意思)垛子、瞭望口、城堡、射口(看图指导他们的位置样子及其作用)屯兵、嘉峪关(简单的介绍一下)气魄雄伟(放在阅读教学是理解)3、指名分读课文,读完一段,简单的说说这一段向我们介绍了什么?(使学生初步知道课文主要学了些什么?)三、书写生字,1、同桌检查,互帮互助2、重点指导:旋、隔、嘉四、课堂练习:作业本:1、2、3题第二课时一、导入:师: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我国世界遗产的第一扇窗口:长城吧。
二、细读,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1、自由读全文,画出最能高度概括长城的一句话。
2、出示: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17.长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盘旋、城成、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魄雄伟的特点,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 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预习生字新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盘旋、城成、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熟练地朗读课文,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
3.学习作者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和表达的方法与列数字、作比照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出示图片,激发兴青1.多媒体出示长城的图片,欣赏图片,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欣赏这一组图片。
师:这就是闻名中外的长城,象征着中华民族的长城,华夏儿女为之骄傲的长城。
从秦代到明代,从明代到现在,千百年的岁月过去了,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但长城依旧巍然屹立在中国的领土上。
师:今天我们从图片中领略了它的风采,请你们用一个字或一个词、一个句子来说说你眼中的长城。
2.学生说感受。
(美、长、壮观、雄伟、气势磅礴等)师过渡:长城就是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吸引着中外游客。
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走近一一(长城),了解一一(长城)。
(师板书:长城)师:作者眼中的长城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至IJ——82页。
二、初读感知1.出示并读生字词,检查预习情况。
崇山峻岭、盘旋、嘉峪关、城砖、隔开、城墙、屯兵、堡垒、打仗、扶着、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指导书书写“魄”)2.作者眼中的长城又是怎样的呢?课文哪一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美之情?师出示最后一段话:“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J 师:“气魄雄伟”是什么意思?(形容长城的气势非常浩大。
《长城》教学设计《长城》教学设计精选2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长城》的背景和历史,了解其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分析和解读《长城》这首诗的意境和主题。
3.让学生能够通过创作和表达,感受《长城》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内容: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关于长城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长城》的兴趣和好奇心。
2.背景讲解:给学生介绍《长城》的背景,包括它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以及诗人对长城的理解和感受。
3.阅读欣赏:带领学生一起朗读《长城》,并逐句解释和讲解一些难懂的词语和短语。
4.理解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筛选出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并将分析结果展示给全班。
5.创作表达: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长城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首相关的诗歌、散文或绘画作品,并分享给同学。
6.反思总结:让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体会,分享自己对长城的新认识和感悟。
教学方法:1.图片和视频展示法:通过展示关于长城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对长城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2.导入讨论法: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和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主题,提高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
4.创作表达法:通过创作诗歌、散文或绘画作品,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和感受长城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在阅读欣赏环节中对《长城》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创作作品评价:评估学生的创作作品质量和对长城理解的深度。
3.个人反思:评估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认识和总结能力。
教学资源:1.长城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长城》的诗歌原文和翻译。
3.学生创作的诗歌、散文或绘画作品。
延伸活动:1.组织学生参观真实的长城,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长城的宏伟和壮丽。
2.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合作,设计和制作关于长城的展板或手抄报,展示给全校师生。
3.邀请长城研究专家或文化传承者来校进行长城文化讲座或交流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长城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长城》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长城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
2. 能够阅读理解课文《长城》。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描述长城的特点。
教学准备
1. 课文《长城》的教材和课堂练册。
2. 大白纸、彩色笔和贴纸。
3. PPT 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1. 使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长城的壮丽景色,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长城,了解他们对长城的认知程度。
研究(20分钟)
1. 介绍长城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可以通过简单的语言和图片来讲解。
2. 分发课文《长城》,让学生阅读并标注重要信息。
3. 学生小组讨论课文内容,并回答相关问题。
4. 整体讨论,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关键词汇。
拓展(10分钟)
1. 利用 PPT 或图片展示长城的特点,如高低起伏、长而绵延、宽度不一等。
2. 让学生利用大白纸和彩色笔,画出他们对长城特点的理解,鼓励他们用贴纸来表达。
巩固(15分钟)
1. 分发课堂练册的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整理学生答案,澄清常见错误。
3.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答案和思考过程。
小结(5分钟)
1. 总结课堂内容,回顾学生学到的知识点。
2. 鼓励学生主动总结长城的特点,并展示他们的作品。
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堂练册的剩余题。
2.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长城的更多内容,并做简单笔记。
参考资料
1.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2. 附加资料:长城的图片、视频资料。
《长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播放《国歌》,让学生说说老师为何播放的理由,从而导入新课。
(1)是的,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正像国歌里面唱的“筑成我们新的长城!”那样)。
两千一百多年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抵御外来侵略,下令修筑长城。
现在我们看到的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蜿蜒一万两千余里。
(2)板书课题:17、长城2.让学生谈谈对长城的认识(汇报搜集关于长城的资料)。
3.老师给以肯定,并用PPT展示有关长城的资料。
资料袋:八达岭长城建于海拔约六百米高度之处。
城墙的平均高度为约为八米,上宽约六米,下宽近七米,其墙基全由千余公斤重的花岗条石砌成,上部采用大型城砖砌筑,内填泥土和石块,因此墙身高大坚固。
4、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名人怎么评价长城的吗?(出示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以色列前总理拉宾等名人留言,让学生对长城怀着一种崇敬与自豪的心情来学习。
)看了这些名言你有什么想法?(有一种骄傲、自豪的心情)5、设疑:同学们,长城究竟是一处什么样的建筑,让那么多伟人都来赞美呢?现在带着你的骄傲,带着你的自豪,我们一同走进课文, 请打开课文第17课,默读一遍课文。
二、学习生字,初读课文(检查学生自学预习情况)。
1.学习会认的字(指名学生认读生字及组成的词语)。
chónɡ jùn wān yán jiā yùzhuān duŏ崇山峻岭蜿蜒盘旋嘉峪关城砖垛子tún lĕi qiào nínɡ pò屯兵堡垒陡峭凝成气魄2.通过辨析生字,指导学生写字。
长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兼顾语文学习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之达到和谐统一。
根据这一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自读自悟教学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去想、去议、去说,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
【情景说明】《长城》是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十七课的内容,这篇课文的后两篇课文分别是《颐和园》、《秦兵马佣》,这三篇课文共同反映一个主题:中国的“世界遗产”。
选编这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城,感受其宏伟气魄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主要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蜿蜒盘旋、崇山峻岭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学习本文观察和写作的方法。
4、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教学重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认识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
一、情景引入1、2003年,杨利伟在太空看到的唯一人造工程是什么?大家知道吗?现在让我们来欣赏一组图片。
对,是长城板书2、想不想听听各国领导人是怎样评价长城的?出示:看了图片,听了这些国家元首对长城的评价,你想说什么?(伟大、奇迹)带着崇敬的心情读好课题,齐读。
二、梳理长城引:大家读得很有气魄。
让我们走进长城,领略它的绵远悠长,领略它的高大坚固。
1、打开书读课文,边读边用心感受。
要求:不漏读,不错字。
2、检查词语:刚才老师发现黑板上的这些词语,大家很容易读错。
出示词语:……指名认读,齐读。
指导难读难记的字。
解释难以理解的词语。
指名分段读课文。
3、再次快速浏览课文,说说长城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长城第一课时教学活动设计第一课时教学活动设计活动一:观察与描述1. 引导学生观察一张长城的图片,让他们描述看到的内容。
2. 提问学生关于长城的外貌特征,例如:长城的形状、颜色、材料等。
3. 引导学生用易于理解的语言解释长城的外貌特征。
例如,长城是一道长长的墙壁,用石头和土堆建成,呈现出黄色或灰色的颜色。
活动二: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1. 向学生介绍长城的地理位置,包括长城所在的国家和地区,以及长城的总长度。
2. 让学生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例如长城的起源、修建的目的以及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3. 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解释长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例如,长城位于中国的北部,是为了保护中国免受外来入侵而修建的,有着悠久的历史。
活动三:长城的功能与意义1. 向学生介绍长城的功能,例如长城作为军事防御工事的作用,以及作为交通和贸易线路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长城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意义,例如长城作为中国的象征,以及对国家团结和民族自豪感的贡献。
3. 引导学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长城的功能和意义。
例如,长城是中国古代人们为了保护自己免受侵略而修建的军事防御工事,也是连接不同地区以及促进贸易的重要通道,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活动四:长城的保护与传承1. 向学生介绍长城的保护现状,包括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努力以及旅游开发对长城的影响。
2.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保护长城,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3. 引导学生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长城的保护和传承。
例如,政府和社会组织致力于保护长城的原貌,同时也努力开发旅游资源,以便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长城的美丽。
活动五:创造与表达1.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长城的想法和感受,可以通过绘画、写作、手工制作等方式。
2.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创作与长城相关的作品,并与同学分享。
3. 引导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对长城的理解和热爱。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学生将能够对长城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17 《长城》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3、教师准备有关长城的课件。
六、教学过程:教师行为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活动1(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1.你了解有关长城的传说有哪些?说出来与伙伴们一起分享。
2.(出示图片),提问:长城的位置在哪儿?它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它.(板书课题:长城)3.出示《长城》课件,欣赏祖国八达岭长城。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2.学生齐读课题。
●通过启发谈话,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利用图片和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利用阅读期待,可以激发学生乐意阅读的欲望。
教学活动2(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播放有长城的配乐,学生伴着生动的画面、美妙的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读后思考:你从这篇课文中知道了什么?3.开展“我会读”的竞赛。
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后评议。
4.讨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1)学生认真朗读课文。
2)同桌交流问题答案。
●通过听读、自读、互读、赛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不仅强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读书活动中分享学习的快乐,提高“我会读”的自信心.5、板书设计:长城《长城》远景图(蜿蜒盘旋像长龙)长长城的起止长度(一万三千多里)板书简洁明了,易让学生了解长城的特点。
长城外侧的垛子(了望口和射口)城台高大坚固教学活动3(三)有关长城法制内容渗透长城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它是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现已成为我国重点文物保护遗址。
我国对文物遗址制定了相关的法律保护,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课件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一章第二条第一款内容及第十二条:“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文物受国家保护:")有关法制内容的渗透,让学生初步了解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内容》,懂得保护祖国文物的意识,从小树立主人翁责任感。
《长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石步小学尹祥蓉【教学目标】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魄。
2、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壮丽的特点,初步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们的智慧和力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长城的雄伟气势和高大坚固的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查找长城和世界遗产相关资料。
老师: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课前听歌曲《长城》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检查生字词预习2、了解主要内容,学会概括内容方法。
三、细读课文,感悟特点。
(一)展示插图,学会按照顺序观察事物。
1、出示远景图,同学们观察图片。
这幅图是从什么角度来观察的。
2、出示近景图,同学们观察图片。
这幅图是从什么角度来观察的。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长城的雄伟壮丽1、自由朗读全文,说说这两幅彩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
由此可知作者是按照(由远及近)顺序来观察长城的。
2、指导朗读,学习相关写作手法(三)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
1、文中哪些地方表现长城的高大坚固,体会设计的巧妙,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2、指导朗读四、体会写法,学以致用。
1、引导学生总结写法,并进行小练笔。
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看图写话。
请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运用上比喻、列数字和用熟悉的事物作比较方法,介绍我们的桂花园。
五、总结六、板书设计高大坚固近(整体部分)。
《长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二、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体会文章的写作顺序及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
二、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三、教学难点:四、体会文章的写作顺序及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
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交流感受师:上课之前,老师想问问,你们谁去过长城?(举手多)嚯,你们都去过呀,那谁给大家说说,你见过的长城是什么样子的?(举手少)××,你来给大家说说,你见过的长城是什么样子的?师:说得真好(简练,准确,感受深),老师今天也给你们带来一个关于长城的小短片,咱们一块儿看看(播放视频)师:看了短片,你有什么感受?生1:我感觉到长城气势雄伟生3:我觉得长城真美啊生2:我觉得长城真的好长呀师:看得出来,你们对长城很喜欢呀,作者和你们一样,也不禁发出了感慨,找一找,是哪句话呢?生:这样气魄雄伟的建筑,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读出气势)你读的可真好,将作者的赞叹读了出来,大家学着他的样子,读一读!(没读出)你找的可真准,要是能把作者的赞叹之情也读出来,就更好了,谁再来!2、导入新课师:那作者为什么将长城称作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呢?我们一起跟随作者的脚步来走近——长城。
(板书:长城)打开你的语文书,自己来读一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将句子读通顺。
生自由读文。
(师巡视检查坐姿,读书姿势)(二)学习新课1、学习生词师:刚才你们读得可真认真,今天啊,咱们改变一下以往的学习方式,我想请你们从文中找一找描写长城的生词,看老师提示!(ppt出示:远看长城,近看长城,长城的修建)生画词(2min)汇报交流(师相机出示词语)师:你们找的都很准!自己学习是不是也很简单呢!来读读你们自己找出的生词吧!开火车读,齐读。
《长城》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蜿蜒盘旋、崇山峻岭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长城的气势和自豪感。
3、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4、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5(大12312达岭条石城砖垛子了望屯兵堡垒呼应陡峭智慧凝结气魄雄伟奇迹)指名认读,齐读。
指导难读难记的字。
解释难以理解的词语。
3、再次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每段分别讲的是什么?(第一自然:远看长城——长、有气势;第二自然段:近看长城——高达坚固;第三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四自然段:赞美长城是世界上“伟大的奇迹”)4、媒体显示长城远、近图,仔细看图,说说你从两幅图上各看到了什么?⑴这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麽不同?并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左面一幅是远景,右面一幅是近景。
从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⑵长城修筑在什麽地方?(崇山峻岭之间)⑶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长城有什麽特点?(长和高大)⑷浏览课文:找出两幅图对应的自然段。
(第一、二自然段)三、图文对照,学习第一段1、朗读课文的第一段并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长城的长?23么好处?4嘉峪关。
之誉。
7、长城这样的气魄雄伟,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这种气势表达出来吗?齐读第一段。
四、对照图片,学习课文第二段1、从远处欣赏完了长城,现在让我们走到八达岭脚下,从近处去感受一下长城的高大坚固。
先读读这些词语,媒体显示:垛口、了望口、射口、城台、堡垒、屯兵2、默读课文:边读边找一找,说一说垛口、了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哪里?分别有什么作用?3、学生上台指点解释这些词语意思,并说说作用适当点拨。
4、思考:你从哪里看出长城高大坚固、结构合理的?⑴建筑材料: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⑵城墙顶上:很宽,可以五六匹马并行。
⑶城台:56五、结课12、背诵34板书设计。
《长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长城的气势和自豪感。
4、学会网络查询资料。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重点:
如何指导学生理解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
2、难点:
理解文中的名词。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同学们,到过长城吗?想不想去看看?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先去领略一下长城的风光。
(大屏幕展示八达岭长城风光图)看了以后,你们有什么感受?
是啊!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它和意大利的比塞塔、埃及的金字塔,都是举世闻名的伟大建筑。
因此,长城吸引着许多中外游客,许多中外游客游览了长城后,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感叹,让我们一起来诵读一下:
媒体显示:
1、“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建造出这样一座长城!”
2、“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
3、“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
同学们,这是三位游客到了长城之后的感慨,你们万万想不到,这些发自肺腑的赞誉之词,分别是出自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以色列前总理拉宾之口。
听了这些了不起的国际名人对长城的赞美,老师心中不由得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的伟大奇迹呢?让我们打开课文,细细读读课文从课文中去找到答案,好吗?
二、图文对照,初读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
⑴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⑵想一想:
每段分别长城的哪个方面?
2、仔细看图,说说你从两幅图上各看到了什么?
⑴这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麽不同?
(上面一幅是远景,下面一幅是近景。
)
⑵长城修筑在什麽地方?
(崇山峻岭之间)
⑶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长城有什麽特点?
(长和高大)
⑷浏览课文:
找出两幅图对应的自然段,想一想其它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
三、图文对照,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段:
从哪里可以看出长城的长?
2、媒体显示第一句理解:
崇山峻岭、蜿蜒盘旋。
3、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这个句子把长城比做什么?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
(这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介绍了长城的总貌。
“崇山峻岭”说明了长城修筑的地理环境,“蜿蜒盘旋”写出了长城随山势而走向的雄伟气势。
因为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样比喻更显示了长城的气魄雄伟。
)
4、你还可以把长城比做什么?
练习:
远看长城,像()
(让学生发挥想象,形象地叙述长城的样子,如:像一条彩
带,在群山中飘舞;像灰色长龙,飞舞在崇山峻岭之间;像条玉练,镶嵌在碧绿的地毯上等等。
)
5、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朗读句子,显示长城经过的示意图。
随机介绍:
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明初的建筑物,再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嘉峪山东南边脚下,是长城的终点。
八达岭:军都山的一个山峰,在北京市的西北,是着名的游览胜地,全国中点文物保护单位。
6、看着地图,找一找长城经过的省市:
是啊,长城绵延万里,途径了我国的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北京、河北等十多个省市,据说宇航员在太空中拍摄到的照片中,其他建筑物都是模糊不清的,只有中国的万里长城清晰,可见长城的气势磅礴。
7、长城这样的气魄雄伟,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这种气势表达出来吗?
齐读第一段。
四、对照图片,学习课文第二段
1、从远处欣赏完了长城,现在让我们走到八达岭脚下,从近处去感受一下长城的高大坚固。
先读读这些词语,媒体显示:
垛口、了望口、射口、城台、堡垒屯兵
2、默读课文:
边读边找一找,说一说垛口、了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哪里?分别有什么作用?
3、学生上台指点解释这些词语意思,并说说作用适当点拨。
(互相呼应:补充作用)
4、思考:
你从哪里看出长城高大坚固、结构合理的?
⑴建筑材料:
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⑵城墙顶上:
很宽,可以五六匹马并行。
⑶城台:
每个三百米就有一座,用于屯兵和传递信息。
5、假如你就是一个小导游,带着一群游客来到了八达岭上,你将怎么样给大家做介绍呢?请再仔细读课文,准备解说词。
6、学生上台介绍,并媒体显示。
五、学习第三自然段
1、听着小导游的解说,我们也似乎亲身来到了长城。
作者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想到了什么呢?媒体显示这句话。
说说这些带点的词语有什么好处?
2、媒体显示: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朗读这句话。
多少:表示无数。
包含作者无限感慨;“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之长,与开头”一万三千多里“相呼应。
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的不容易。
整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3、你从哪里看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
(条石、举例感觉二三千斤重、建筑的地方、让学生充分感受修筑长城的不容易。
)
4、是啊,万里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而成,让我们带着无限崇敬和赞美之情再读这句话。
男女分角色朗读这两句话。
六、总结全文,发表感想
同学们,这样气魄雄伟、高大坚固的万里长城就是劳动人民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这样简陋的条件下,用血汗和智慧凝结而成的,怪不得连世界伟人都赞叹她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
假如,你也亲身来到了八达岭脚下,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你会怎么赞叹呢?屏幕显示长城背景出现句子:我站在长城上,踏着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此时此刻,我不禁想大声赞叹:……
七、作业
自主搜集有关的长城历史、传说、故事、图片资料等,在第二课时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