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战后国际金融与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5
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深,国际金融体系作为全球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从金本位制度的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诞生与瓦解以及现代金融体系的构建等角度,探讨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
一、金本位制度的建立金本位制度是国际金融体系最早的形式之一。
其核心思想是以黄金作为货币的背书,确保货币价值的稳定性。
这一制度首次出现在18世纪。
当时,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了金本位制度,并通过将货币与固定的黄金比例挂钩,实现了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流的相对稳定。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诞生与瓦解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金融体系发生了重大的演变。
1944年,美国在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村召开了一次国际货币与金融会议,会议的最终结果是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该体系的核心是以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但其与黄金之间并无直接联系。
然而,布雷顿森林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面临着日益凸显的困境。
由于美国无法维持自身经济与国际货币责任的平衡,导致了美元的贬值,加剧了全球通货膨胀的压力。
最终,在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将金钱与黄金的直接兑换关系完全解除,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告瓦解。
三、现代金融体系的构建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国际金融体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现代金融体系构建的核心是自由汇率制度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建立。
自由汇率制度使得各国货币的汇率由市场供求决定,减少了政府对货币的干预。
而IMF的成立则为各国提供了贷款和资金援助的渠道。
此外,国际金融体系也借鉴了一些新的理论和实践,如国际资本流动自由化、金融创新和跨国公司等。
这些因素进一步促进了国际金融体系的发展和演变。
总结: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经历了从金本位制度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再到现代金融体系的过程。
金本位制度保证了货币价值的稳定,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但无法应对挑战而瓦解,而现代金融体系通过自由汇率制度和IMF等机制的建立,更加灵活和稳定。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与影响I. 前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货币体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任何关于国际金融的讨论都需要考虑它对投资、商业和贸易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及其对全球财经的影响。
II. 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因无法应对其与盟国签订的巨额赔款,引发了一系列债务危机。
为了阻止这种情况再次发生,华盛顿会议于1922年召开,讨论国际货币问题。
在此会议上,参与国商定了奥斯曼法案,建立了金本位制度。
到了二战后期,盟军占领了德国和日本,成为经济强国。
战后,美国及其盟国签署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硬性将美元与黄金挂钩,并且允许其他国家以美元兑换黄金。
这标志着世界货币体系的进一步发展,美元成为世界储备货币。
但在1971年,美国因应付越南战争开支及家内的通货膨胀,宣布停止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解体。
自1970年代以来,货币体系已经演化成为一种由多个主要货币共同管理的联合体系,其中美元依然是最重要的储备货币。
III. 国际货币体系的现状目前,全球主要贸易伙伴和国际组织都使用美元作为外汇储备和交易货币,其他货币包括欧元、日元和英镑,但美元的份额仍然占主导地位。
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性不断地推动全球把货币流动化和货币货物紧密结合起来。
事实上,随着全球网络化和数字化的不断演变,不仅是国家,公司和个人,都在构建一种类似于全球货币体系的支付结构,如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的出现也在不断地挑战着现有货币秩序。
IV. 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1. 货币储备国际货币体系中,某些主要货币被用作外汇储备,具有稳定价格和高流动性,可以用于国际交易。
世界各国都在保有外币储备作为唯一途径来平衡自己的贸易平衡,在货币储备上的消耗变得越来越大,国家奉行的政策也应该更多地考虑到这些外汇储备的变化。
2. 跨境贸易国际货币体系对跨境贸易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很少有国家能够专注本国市场,大多数公司都将目光放在了国际市场。
国际金融体系与国际货币体系发展趋势一、国际金融体系的概念及特点国际金融体系是指由国际货币制度、国际金融机构和国际金融市场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所构成的复杂体系。
国际金融体系是国际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到全球经济的发展。
国际金融体系的特点包括货币流动性强、资本流动性强、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高等。
二、国际金融体系的历史演变国际金融体系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后期的金本位制度。
20世纪初,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金本位制度崩溃。
随之而来的是布雷顿森林协议的诞生,美元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作为全球支付与结算的重要货币,国际金融体系开始进入固定汇率制度时期。
1971年布雷顿森林协议解体后,国际金融体系进入了浮动汇率制度时期。
三、国际货币体系的概念及特点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国际之间进行货币交换所采用的货币制度。
国际货币体系主要有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两种。
其特点是可以促进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提高货币的流动性,推动全球经济发展。
四、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演变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可以归纳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世纪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金本位制度。
第二阶段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黄金汇兑标准体系。
第三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第四阶段是1971年布雷顿森林协议解体后至20世纪末的自由汇率体系。
第五阶段是21世纪以来的多元化货币体系,其中人民币国际化逐渐成为一个重要趋势。
五、国际金融体系与国际货币体系的互动关系国际金融体系和国际货币体系密不可分,两者之间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国际经济形势。
固定汇率制度时期,国际金融体系主要以布雷顿森林为代表,其特点是货币稳定、国际贸易增长迅速。
浮动汇率制度时期,国际金融体系的特点是集权的国际货币政策体系变成了分权的国际货币政策体系,同时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也影响到了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
六、国际金融体系和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趋势国际金融体系和国际货币体系的未来发展将会更加多元化与国际化。
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世界经济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经济领域并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
其核心内容是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世界经济的权力分配状况。
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取决于各个国家或国家集团经济实力的彼此消长。
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战后初期到60年代末的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80年代末以来世界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
总之,在战后短短的50多年中,世界经济格局经历了从一极到多极的演变过程。
(一)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1.原因:经过二战,战败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的经济完全被破坏;英、法等战胜国经济实力大大被削弱;苏联在战争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唯独美国经济在战争中不仅未受到破坏,反而大大地膨胀起来。
2.美国经济在战后初期具有绝对优势的表现(1)1948年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占56.6%,出口贸易占32.5%,黄金储备占74.6%,是世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纽约成为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
(2)美国拥有最大的经济规模和市场,领先的科学技术,大大高于其他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美国正是凭借自己的巨大经济实力和优势,夺取了世界经济霸权。
△3.美国夺得世界经济霸权的基本步骤(1)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1944年7月,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了有44个国家参加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两个附件,即《布雷顿森林协议》,确立了美元在战后国际金融领域的中心地位。
(2)缔结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1947年,美、英、法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从形式上看,它只是一个有关关税和贸易准则的国际性多边协定,但一直起着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活动中使用的货币规则和机制。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国际货币体系不断演变。
本文将介绍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历程,并分析当前主要的国际货币体系。
1. 金本位制度在19世纪中后期,贸易和金融的国际化程度逐渐提高,国际货币体系开始形成。
金本位制度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体系,它将货币与黄金挂钩,即货币的价值由黄金决定。
1875年,拉丁货币联盟和北欧货币联盟发行了共同的金本位货币,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国际货币体系。
2. 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协议是1944年由联合国成员国签署的一项协议。
该协议规定美元以及其他几种货币将保持固定的汇率,而美国政府将兑换任何国际储备美元为黄金。
这意味着美国的金本位制度成为全球的货币标准。
布雷顿森林协议的实施时间持续了25年,但由于美国政府迅速增加了发行的货币数量,导致黄金储备的外流。
1971年,美国宣布暂停将美元兑换为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终止。
3. 浮动汇率制度1970年代后期,各国货币政策之间的冲突和美国经济衰退导致了新的货币制度的诞生——浮动汇率制度。
浮动汇率制度是指汇率的变化由市场供求决定,而不是像固定汇率那样由政府来干预。
它可以使汇率更加灵活,并且可以使国家在货币政策上更加独立。
4. 多种货币体系并存目前,多种货币体系并存,其中两种最重要的货币是美元和欧元。
美元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储备货币,影响着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
欧元是欧洲货币联盟国家的共同货币,已成为欧盟第二大储备货币。
此外,人民币也逐渐成为国际贸易和金融中交易的主要货币之一。
在国际经济中,各种货币体系的演变都是由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活动的发展而来的。
随着全球化加速进行,国际货币体系必将继续演变,我们期待这种演变能够为世界经济的繁荣贡献更多的力量。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与未来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国际货币体系作为国际经济合作的基础,也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探究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历程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1.1 金本位制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金本位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金本位制是一种将货币与黄金相联系的货币制度,国家的货币发行量应与其黄金储备的规模相匹配。
这种制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较为稳定,但随着各国货币政策的不协调,加之战争导致黄金储备的流失,金本位制逐渐瓦解。
1.2 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会议上诞生。
该体系以美元为基础货币,国际储备货币被转换为美元,并以此换取黄金。
所有成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汇率稳定,国际贸易取得大量发展。
但随着美国在60年代后期面临经济危机和越南战争的挑战,其往来国家开始对美元失去信心,同时也增加了兑换黄金的压力,布雷顿森林体系于1971年宣布过时。
1.3 浮动汇率制1973年,Bretton Woods体系瓦解后,国际货币体系转向浮动汇率制。
这种制度下,货币汇率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与官方干预无关。
在浮动汇率制的框架下,国际金融市场开始迅速发展,交易量不断扩大。
然而,汇率波动给国际贸易带来不利影响,且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也增加了风险。
二、未来发展趋势2.1 全球货币多元化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趋势将是全球货币多元化。
当前,主要货币包括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但在新兴国家和地区,如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和南非等,货币国际化的速度也在加快。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未来其他货币也可能成为国际货币。
2.2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区块链技术的崛起预示着货币系统将进一步变革。
比特币及其他数字货币已经开始为一些贸易和投资提供了有效的替代品,区块链技术也被广泛认为可能成为下一代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
2.3 新多边主义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也将更多地与新多边主义紧密相连。
国际货币体系的形成和演进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各国之间的货币关系,以及为维持这些关系所建立的一系列制度和规则。
因为国际贸易、跨境投资等活动需要各个国家之间进行金融结算,所以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对于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和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国际货币体系的形成和演进。
一、黄金标准时期(1870 - 1914)黄金标准时期是国际货币体系的第一个重要时期,它在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得到广泛应用。
在黄金标准下,各个国家的货币都以黄金为基础,货币与黄金之间的兑换比率是固定的。
这样一来,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支付可以明确地用黄金来结算,这就为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但是,黄金标准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黄金的稀缺性,将其作为货币的依据极大限制了货币发行量的扩张。
另外,在19世纪后期,新的金矿发现使得黄金的相对稀缺性逐渐减小,这就意味着贸易和金融的增长已经超过了黄金的供应量。
因此,在20世纪初期,黄金标准体系开始崩溃。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 - 1971)第二个重要时期是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4年,联合国货币和金融会议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规定世界各国货币都要依据美元来进行兑换,并且美元是可以兑换黄金的。
这样一来,所有货币都间接地与黄金联系了起来,并且美元成为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
然而,在这个体系中,美元占据了显著的地位,这就使得美国在成立之初就面临了巨大的贸易顺差。
美国为了维持这个体系,必须在国际间保持充足的黄金储备,并且美元与黄金的兑换比例必须在长期稳定不变。
但是,由于美国政府在越南战争等军事支出上的大量支出,使得美元所需要背负的金融责任已经难以维持。
因此,1971年8月,美国宣布暂停美元对黄金的兑换,布雷顿森林体系也随之走向了终结。
三、自由汇率时期(1971年至今)自由汇率时期是国际货币体系的第三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体系中,货币相对黄金的联系已经缩小,各国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基本上都是浮动的。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与趋势分析随着国际经济的蓬勃发展,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和趋势备受关注。
国际货币体系是指不同国家之间货币的交流和流通方式,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政治意义。
本文将从国际货币体系的起源、演变和趋势分析三个方面,来探讨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与趋势。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起源国际货币体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历史悠久的贸易往来时期。
在古代,丝绸之路的贸易中,用银、铜等贵重金属作为流通货币。
中世纪的贸易中,宝石、贵金属和战利品等被用作流通货币。
但是,在中世纪以前,没有一个国际货币体系的概念。
到了20世纪,随着众多国家之间贸易的频繁发生,货币贬值引发的问题日益突出。
为此,各国开始寻求建立一个国际货币体系。
最初的国际货币体系是金本位制度,即以黄金作为国际货币储备和结算货币的主导货币体系。
二、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然而,黄金提供的货币储备不足以支撑增长迅速的全球贸易。
因此,在20世纪30年代晚期,货币周期波动、股市崩盘和失业率的加剧,使得各国政府开始尝试建立固定汇率制度。
这样的制度要求各国货币与黄金挂钩,保持固定的汇率,人民币与美元相对稳定。
这时的货币体系,被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由于经济增长和全球通胀导致黄金储备下降,加之美国大幅度印发美元,布雷顿森林体系在196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困难。
美国在越南战争期间印钞票的继续增加,导致美国的黄金储备过少,国际投资者对欧元和美元的需求大幅下降。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取消美元与黄金的挂钩,使得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告破产。
接下来,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真正的浮动汇率体系,同时以美元为主导的新货币体系。
三、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趋势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趋势是多元化和充分流通。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经济体量的快速增长,各国渴望减少与美元、欧元等少数货币的依赖。
因此,国际机构积极推动发展人民币、卢布、卢布、印度卢比和巴西雷亚尔等地区性和新兴货币。
此外,数字货币正在成为一种趋势,诸如比特币、以太币等虚拟货币在全球扩大使用。
国际货币体系及其发展与演变1. 国际货币体系概念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国际间结算所采用的货币制度,即国与国之间进行支付的系统规定、做法与制度,是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国际贸易的发展逐步形成的。
2. 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与演变国际货币体系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历史时期:第一个时期为1870年到1914年的金本位时期;第二个时期为1945年1973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时期;第三个时期是1976年牙买加协议以来的国际货币多元化和浮动汇率时期。
2.1 以英镑为主导的国际金本位制货币体系在近代以来英国是西方国家中率先崛起的资本主义大国,最先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和第一次科技革命。
以蒸汽机的发明及其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是历史无代价地馈赠给资产阶级的一份“厚礼”。
在1760年之后的不到一百年的历史中,英国实现了以机器大工业为主体的工厂制度取代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厂手工业的革命,并且随着殖民扩张政策的推行,英国很快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19世纪三四十年代,基本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英国成为了世界经济的中心,处于世界工业、贸易、金融、和海运的中心的地位。
在此背景下,建立起了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制货币体系。
世界上首次出现的国际货币制度是金本位制度,大约形成于19世纪80年代末,结束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
金本位是以一定重量和成色的黄金作为本位币,并使流通中各种货币与黄金间建立起固定兑换关系的货币制度。
在金本位制度下,黄金具有货币的所有职能,如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1816年英国率先颁布了《金本位制》,大约半个世纪以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才相继在国内实行了金本位制,国际金本位制度大致形成。
国际金本位包括金币本位、金块本位和金汇兑本位等三种具体类型。
(一)金币本位制:金币本位制是金本位制的最初形态。
其理想的情况,是纯粹金本位制度。
具有以下三个特点:①黄金充当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与调整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了多次演变与调整。
这一演变的主要原因是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以及一些金融危机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与调整。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主要以黄金作为基础,在英镑和美元的主导下运作。
然而,这一体系在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后出现了严重的动荡。
为了应对经济衰退,国际货币体系在1930年代进行了调整,采取了保护主义政策和货币贬值的措施。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布雷顿森林体系应运而生。
这一体系以美元为中心,在美国所持有的黄金上建立了固定的汇率。
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美国经济衰退和高通胀的问题,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瓦解。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暂停美元与黄金的兑换,结束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后,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一段不稳定的时期。
各国开始采用浮动汇率制度,货币的价值由市场供求决定。
这种制度虽然有助于适应市场的波动,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包括金融风险的增加和汇率波动的不可预测性。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了一系列的调整。
其中最重要的是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其目标是促进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IMF通过提供紧急贷款和政策建议等方式,帮助了许多国家度过了金融危机。
此外,随着全球经济的进一步一体化,一些地区开始探索建立共同货币的可能性。
欧盟是最成功的例子之一,欧元成为了许多成员国的共同货币。
然而,这种共同货币体系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包括经济差异和主权问题。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国际货币体系也面临了新的挑战。
一些国家提出了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以反映新的力量平衡。
例如,中国提出了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想法,以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总之,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与调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全球经济和国际政治的影响。
经济发展中的国际金融体系和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国际金融体系和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一直是经济学领域的关注焦点。
本文将探讨经济发展中这两个体系的演变,并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 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国际金融体系是指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机构、市场和资金流动所构成的系统。
它的演变可以追溯到现代国际贸易的起源,随着贸易的发展,国际金融体系逐渐形成。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阶段:(1)古代和中世纪:在这个时期,贸易往来主要是通过物物交换和货币贷款实现的,没有建立完整的金融体系。
然而,随着古代帝国的兴衰和大航海时代的到来,金融体系逐渐发展起来。
(2)现代金本位时期:19世纪到20世纪初,一些国家采用了以黄金为基础的金本位制度。
这种制度下,货币与黄金挂钩,国际收支通过黄金流动来调节。
然而,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经济衰退,金本位制度逐渐被放弃。
(3)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的产生标志着现代国际金融体系的建立。
根据协议,美元被设定为国际支付和储备货币,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
然而,由于美国的贸易逆差和世界范围内的通胀压力,布雷顿森林体系于1971年瓦解。
(4)自由浮动汇率体系:1971年后,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自由浮动汇率时期。
各国货币的汇率在市场供求关系下自由浮动,国际资金流动更加自由。
这个体系仍然存在至今,但也面临诸多挑战,例如金融危机和资本流动的波动。
2.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全球范围内货币的流通和交换体系。
它的演变主要是受到国际金融体系的影响,以下是几个重要的阶段:(1)金本位和固定汇率制度:在现代金本位时期和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国际货币体系主要运作在金本位和固定汇率制度下。
国际贸易主要依靠黄金和美元作为储备和支付货币。
(2)多种储备货币制度: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国际货币体系逐渐多元化。
除了美元之外,其他货币如欧元、日元和英镑也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这种多种储备货币制度的出现,增加了国际经济体系的稳定性。
国际金融市场和货币体系的演变近些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与进一步的经济发展,国际金融市场的演变日益显著。
尤其是在21世纪的新经济时代,许多新的市场和货币体系的出现,为国际金融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将探讨国际金融市场和货币体系的演变,以及其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和趋势。
一、20世纪的金融市场和货币体系20世纪是金融市场和货币体系发展的重要时期。
两次世界大战对国际金融市场和货币体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国际金融市场基本停滞,货币体系也仅仅是以黄金为基础的金本位制度。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金本位制度开始崩溃,各国开始对外货币和政策进行干预和控制,从而导致了通货紧缩和经济危机的加剧。
1930年代初期,随着经济萎靡不振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金本位制度彻底破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一种以美元为基础的固定汇率制度,该制度在1960年代后期开始发生重大变化,进而崩溃。
二、21世纪金融市场和货币体系21世纪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和货币体系呈现出了明显的新趋势,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市场和货币体系。
其中,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崛起,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崛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崛起,既有带来全球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一面,也有带来全球金融动荡和风险的一面。
当前,在全球的金融体系中,美元作为主要的货币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但是一些新的货币体系的崛起,特别是人民币的崛起,正在打破这个局面。
近年来,人民币逐步获得了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认可和使用,并逐步扩大了在全球贸易和投资中的份额。
人民币国际化对于全球金融体系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三、数字化金融市场的兴起数字化金融市场的兴起是21世纪的一大新趋势。
数字化金融市场是利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来构建的一个金融服务平台。
与传统的金融市场相比,数字化金融市场更具普惠性和开放性,同时也更加高效、安全和透明。
数字化金融市场可以帮助用户快速获得资讯和服务,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同时也可以降低金融交易和服务的成本。
第六章战后国际金融与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练习题一、名词解释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特里芬两难牙买加协议国际支付体系黄金总库十国集团互惠信贷协议对称性调节汇率目标区二、简答题1.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一个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必须具备哪些条件?3.国际储备货币多样化的优缺点是什么?4.特里芬两难为何构成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致命缺陷?三、论述题1.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是什么?2.储备货币多样化和汇率制度多样化对中国的利弊如何?四、思考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问题上争论的焦点是什么?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国际货币制度、国际货币金融机构及由习惯和历史演革形成的约定俗成的国际货币秩序的总和。
传统的约定俗成的国际货币惯例与做法是基础,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货币制度是传统做法与惯例的法律反映,而国际货币机构则是一种协调与监督。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存在于1946-1973年之间的一种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其内容是以《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的,可以概括为双挂钩,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必须与美元建立固定的比价关系,它是一种固定汇率制度。
特里芬两难:指美耶鲁大学教授特里芬提出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这一内在矛盾在国际经济学界称为特里芬两难。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建立在美国一国的经济基础上的,以美元一国货币作为主要的国际储备和支付货币,如果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那么国际储备资产就不能满足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就会发生美元供不应求的短缺现象;但如果美国的国际收支长期保持逆差,那么国际储备资产就会发生过剩现象,造成美元泛滥,进而导致美元危机,并危及布雷顿森林体系。
特里芬两难决定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不稳定性和垮台的必然性。
汇率目标区:英国学者威廉姆逊等人提出的关于汇率制度的改革方案,指通过协商规定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的目标幅度,幅度可达10%,当汇率波动超越目标区里,就实行干预。
其旨在既扩大汇率的灵活性,又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性。
牙买加协议:指1976年1月所谓“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会议上,就有关国际货币制度的汇率制度、黄金处理、扩大借款额度、增加会员国在国际货币基金中的份额,修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条款等问题达成的协议。
此次条款修改的主要内容为:第一,承认现行浮动汇率制的合法性;第二,削弱黄金在国际货币制度中的地位;第三,扩大特别提款权的使用。
国际支付体系:国际金融交易方式的总称,即持有不同国家货币的不同国家居民间的支付,其包括各种不同的汇率制度、外汇管制以及与国际消偿力有关的诸问题。
黄金总库:是美国、英国、法国、前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瑞士8国中央银行于1961年10月达成的共同出资以维护金价稳定和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常运转的一项协议。
十国集团:即指参加“借款总安排”的10个出资国,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前联邦德国、日本、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瑞士。
十国集团又称“巴黎俱乐部”。
互惠信贷协议:是指美国与其他4个国家签订的彼此间在规定的期限和规定金融幅度内利用双方的货币来干预外汇市场和稳定汇率的一种协议。
对称性调节:指在以美元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清算条件下,如果单由储备货币顺差国担负国际收支调节的任务,那么发生持久性逆差的国家美国就可利用积累债务的方式来解决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而如果单由美国担负国际收支的调节,其在储备缩减的情况下,就要立即调节国际收支的不平衡,而顺差国家则可以继续积累储备,不受政策改变的压力,但作为储备中心的美国要承受很大的负担,所以,美国主张逆差国和顺差国都要调节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即所谓调节的“对称性”。
二、简答题1.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国际货币体系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各国货币比价的确定;第二,各国货币的兑换性与国际结算原则;第三,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第四,黄金、外汇的流动与转移是否自由。
2.一个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答:一种健全的国际货币制度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它只有对特定的国际储备货币充满信心,才能保持货币体系的相对稳定;第二,国际清偿力的适量。
国际储备要在国际管理下,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增长而扩大,既不能过多,也不能太少。
过多会引起世界性通货膨胀,太少要发生国际清偿能力不足的问题。
第三,它必须有一个调节机构,纠正各国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且国际收支的调节要富于效率,调节成本要较低,调节成本的分配要较均匀,调节的方式要对称,调节要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3.国际储备货币多样化的优缺点是什么?答:目前多种储备货币体系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它对美元是一种约束,在调节不同储备货币的供应方面,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多种储备货币体系使世界清偿力的增长能摆脱对美元的过分依赖,从而使世界清偿力有比较充分的来源。
但储备货币的多样化也使国际金融市场的汇率风险增大,汇率风险增大又使短期资本移动频繁,这增加了各国国际金融和储备资产管理的复杂性,也使国际清偿力总量供应的调控更加困难。
4.特里芬两难为何构成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致命缺陷?答:所谓特里芬两难是指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特里芬提出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这一内在矛盾在国际经济学界称为特里芬两难。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各国政府积累的美元储备可向美国兑换黄金。
这就意味着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建立在美国一国的经济基础上的。
美国黄金储量的大小以及美元币值的稳定是维持该货币体系的基础。
但由此就产生了一个巨大的矛盾,即:如果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那么国际储备资产就不能满足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各国由于缺乏美元作为国际支付手段,就会产生美元供不应求的短缺现象;但如果美国的国际收支长期保持逆差,那么国际储备资产就会发生过剩,造成美元泛滥,各国由于对美元的币值缺乏信心从而将美元兑换黄金,进而导致美国黄金外流,黄金储备枯竭,引发美元危机,并危及布雷顿森林体系。
特里芬两难决定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不稳定性和垮台的必然性。
三、论述题1.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是什么?答:从现象上看,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直接原因是:(1)美元停兑黄金。
1971年8月,美国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对外兑换黄金,支持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一大支柱已经倒塌。
(2)固定汇率波动幅度扩大。
1971年12月,十国集团达成“华盛顿协议”,实行美元小幅度贬值,并扩大的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波动幅度。
1973年,西方国家最后达成协议,实行浮动汇率制度。
至此,支撑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另一支柱也完全垮台。
从根本上看,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是:(1)布雷顿森林体系本身存在不可解脱的矛盾。
特里芬两难决定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不稳定性和垮台的必然性。
(2)主要发达国家国际收支的极端不平衡。
二战初期,美国国际收支持续出现巨额顺差,美元币值稳定,国际信誉良好。
从50年代后,其他发达国家国际收支连年出现顺差,使美国的黄金储备源源外流,美国完成对外承担的以美元向其兑换黄金的义务日益感到困难。
(3)主要发达国家利率及通货膨胀程度的悬殊。
通胀程度不同,导致资本的国际间流动,在固定汇率制下,对实际利率水平较高的国家的货币形成了沉重的通胀压力,各国不愿为此做出牺牲,从而实行浮动汇率制。
2.储备货币多样化和汇率制度多样化对中国的利弊如何?答:对于我国而言,持有多种储备货币体系的产生有其有利的一面,首先,多种储备货币对美元是一种约束,使我国随着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而积累的大量的国际清偿力能摆脱对美元的过分依赖,从而使我国的国际清偿力有比较充分的来源。
在调节不同储备货币供应方面,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储备货币的多样化也使资产价值风险得以分散。
与此同时,储备货币多样化使得国际金融市场价值风险增大,汇率的频繁波动又使短期资本移动频繁,这增加了储备资产管理的复杂性,也使国际清偿力总量供应的调控更加困难。
牙买加的汇率制度使得我国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要使国内价格体系与国际价格体系接轨,必须实施灵活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
四、思考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问题上争论的焦点是什么?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问题上存在尖锐的对立与矛盾。
其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国际收支的调节。
发展中国家认为国际收支调节应遵循对称、有效、公平的原则,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很大程度上来看由于外部的原因,单靠发展中国家自身的努力难以奏效,因而发达国家应对此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
而发达国家则指责发展中国家只注重筹措资金,而不注重国际收支的调节。
(2)关于国际资金的转移。
发展中国家指出:首先,应增加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提供官方发展援助的实际数额。
其次,多边金融机构的贷款应予以增加。
再次,确定一个有效的战略,来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外债问题。
最后,关于特别提款权的分配,要与发展援助相联系。
而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上述要求,持不同或完全相反的态度。
(3)关于汇率制度。
发展中国家不赞成目前的浮动汇率制度,因为其影响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发展,加剧世界市场商品价格的波动,从而使发展中国家受到损失,此外,汇率波动会增加它们的外债负担与储备管理的困难。
而发达国家认为,恢复固定汇率制度的条件尚不具备,在目前的世界经济条件下,浮动汇率制度是灵活或行的。
(4)国际货币事务的民主化。
发展中国家认为,随着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全球相互依赖加深,这就要求所有国家都参加国际货币事务的管理,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国际货币事务的重大问题,一直由美国和少数发达国家所控制,发展中国家强烈要求改变这种独断专行的做法。
从上述所列的四个方面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问题上的一系列矛盾与斗争是很尖锐的。
这个矛盾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存大。
发展中国家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沿着合理的方向前进,使其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