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农村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加强文化建设的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154.22 KB
- 文档页数:2
2021-0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关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思考毕俊(江苏省溧阳市社渚镇政法和社会事业局,江苏溧阳213341)摘要:随着社会繁荣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构建社会和谐与进步有着重大的意义。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主要途径,可以全面促进农村的文化和思想道德进步,为迈进国富民强的小康社会加大筹码。
本文主要阐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对于现代社会建设的重要性,以及目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农村建设;公共服务;文化建设中图分类号:G2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02-0208-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02.101文化是指引人们前进以及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旗帜,对于实现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都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必须加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力度和宣传手段,促使和谐文化的风气散播在新农村的每个角落,从而确保新农村的建设不断向前。
一、公共文化服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条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类社会一直受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大支柱的支持。
如果任何一个支柱薄弱或短缺,社会就会倾斜甚至崩溃。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与新农村建设息息相关,这取决于公共文化服务的特点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
公共文化服务是指与营利性文化产业相对应的,主要着眼于社会利益,以非营利为目的的公共文化,向全社会提供文化领域的竞争产品和服务,涵盖广播,电视,电影,出版,报纸,互联网,表演,文物,书籍和哲学以及社会科学研究等许多文化领域。
新农村建设的20个字要求中的大多数,即“生产发展,小康生活,文明乡村风貌,清洁乡村风貌和民主管理”都与公共文化服务息息相关。
新时期农村乡镇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摘要】本文主要围绕新时期农村乡镇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展开讨论。
在分别介绍了背景及问题,阐述了研究的重要性。
在重点探讨了乡村文化传承困难、农村文化消失风险、乡镇文化建设路径不清晰以及基层文化设施薄弱等问题。
最后提出了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的对策,包括完善政策支持、加强文化传承教育、建设基层文化设施等方面。
在对论文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建议措施。
通过本文的讨论,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于农村乡镇文化建设的重视,为实现乡村振兴目标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农村乡镇文化建设、传承困难、文化消失风险、建设路径、基层文化设施、对策、总结问题、未来展望、建议措施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在新时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随着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情况,农村乡镇文化建设的不足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农村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传统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和保护,导致了乡村文化传承困难的现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农村文化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消失风险。
乡镇文化建设之路不够清晰,缺乏长期规划和有效引导,导致了农村基层文化设施的薄弱现象。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提升农村文化软实力,已迫在眉睫。
中的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提出有效的对策来加以解决,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1.2 问题提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乡村文化传承困难。
随着城乡发展差距的拉大,农村传统文化逐渐凋零。
许多传统节日、习俗和文化活动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被边缘化,年轻一代对乡村文化的了解和传承意识逐渐淡化。
农村文化消失风险。
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文化面临着消失的风险。
一些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等文化遗产濒临失传,乡村文化的独特性和魅力被逐渐淡化和遗忘。
乡镇文化建设路径不清晰。
在现代文化冲击和城乡差距的背景下,乡镇文化建设面临着发展方向不确定、发展路径模糊的问题。
文化建设在城镇化建设中的实践与思考摘要:文化建设为当前国家发展文化展业的重要一部分,而弘扬发展民间特色文化,挖掘人文文化等让各个文化馆从中发挥着重要的承托作用,本文以建湖县文化馆为例简述有关文化发展与变化。
关键词:建湖县文化馆特色文化建湖位于苏北里下河地区,总面积1155平方公里,下辖16个镇区,人口80万。
建湖人文底蕴较为深厚,是南宋民族英雄陆秀夫、著名外交家乔冠华的家乡,全县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是全国文明县城、全国首批文化先进县、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第92位,在苏北率先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获得诸多殊荣,主要得益于地方党委政府在近年来城镇化建设进程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秉承“弘扬地方特色、凸现水乡风情”的理念,紧扣六大文化建设要素,助推城镇化建设良性、健康、快速发展。
1 凸现水乡文化建湖水域广阔、水网密集,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在城镇化文化建设中以水乡风情为主调,通过民风民俗,让人感受水乡小桥流水、芦苇风车等自然特色。
充分利用贯穿县城境内的西塘河和神台河的自然条件,融入历史文化遗存,尽显淮剧、杂技两大文化特色,建成绵延十多公里的“双河风光带”。
2010年由原先砖瓦厂两个废弃窑塘变废为宝,建成双湖公园,整个公园面积2000亩,其中水面面积1000亩,绿化面积1000亩,是苏北地区最大的综合生态公园。
2 弘扬特色文化建湖是著名的杂技之乡、淮剧发源地,独有的传统特色文化,在城镇化建设中得到发扬广大。
致力于打好“杂技”牌、“淮剧”牌,积极开展中小学淮剧、杂技艺术教育,成立江苏省杂技培训基地。
2011年,征地100亩,投入3.85亿元,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蔚为壮观的文化艺术中心矗立在城南新区,内含淮剧、杂技培训基地,演艺中心,淮剧大剧院等文化设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堪称典范。
日前,在文化部、省政府大力支持下,音乐杂技剧《西游记》横空问世,已登临美国林肯文化艺术中心演出。
淮剧广场遍布各镇区,每当夜幕降临,悠扬的淮调传遍大街小巷,是建湖人民特有的文化一景。
论城镇化进程中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摘要:当前我国进入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时期,城镇化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而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而然的一个产物。
在这一过程当中,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对于满足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城镇化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此,要加强基层公共文化队伍建设、加大基层公共文化的投入力度、丰富基层公共文化活动形式,以优质的基层公共文化来增强城镇化的动力。
关健词:城镇化;基层公共文化;精神文化需求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7-0203-01一、城镇化进程中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意义(一)满足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
这就必然要求通过多种方式来满足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求加强城镇化进程中的基层文化建设。
基层公共文化活动贴近居民的需求,更能针对城镇化进程中人口面临的困惑,更能找到满足其需求的途径。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居民如何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生活环境,如何更好地融入新的生活圈中,如何不断地提升自我,这些都是摆在原来的村民、现在的城镇居民面前的实实在在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发展基层公共文化建设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基层公共文化通过贴近居民的文化活动对居民的思想和观念产生影响,满足其精神需求,帮助其更好地适应城镇化的生活。
(二)推动城镇化进程顺利进行乡村文化和城镇文化或者说城市文化是有区别的,无所谓好坏,但不同的文化适应了不同的地域。
在快速推进的城镇化中,有些地方出现了土地城镇化了而人口实际上还没有城镇化的问题,这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普遍性。
究其原因就在于人的城镇化转变还没有顺利实现,而这一问题又是由城镇化过快而观念转变过慢造成的。
如何才能够帮助推进从村民到城镇居民的转变呢?发展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摘要:农村城镇化是现代化应有之义和基本之策。
在城镇化建设中,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城镇化理念,在实践中逐步弱化和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进行相关制度配套改革、多渠道筹集资金并管理好资金。
科学合理的规划城镇布局,构建个性化城镇,坚持“五个结合”,做大做强城镇支撑产业,解决好土地利用、户籍改革、生态环境等问题,构建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建设;生态;改革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无法改变的必然发展趋势,是现代化应有之义和基本之策。
一、转变思想观念,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城镇化理念深刻认识城镇化建设的科学内涵,农村城镇化要坚持“以人为本”思想,以人为中心,使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以确保满足当代和后代的需要。
城镇化建设一定要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城镇化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要求,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农民和农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不断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过程。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化文明向广大农村地区的蔓延是不可阻挡的,但是在发展中一定要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科学持续发展的主体正是城镇化文化建设的精神实质,只有二者充分的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建设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新城镇。
二、逐步弱化和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进行相关制度配套转变农村生产增长方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优化第一产业结构,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提高农村整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城镇化建设是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根本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