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校本课程
- 格式:pdf
- 大小:1.95 MB
- 文档页数:39
篮球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篮球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一、教学设计指导思想篮球运动是初高中学生非常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
此运动可以发展学生的奔跑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身体的灵敏性和弹跳力。
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拼搏精神,培养学生篮球活动的兴趣,有助于发展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
本课以高中新课标为依据,以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坚持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课堂上注重学生的自主学练为主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进步,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材分析三步上篮是篮球技术中的基本技术之一,也是初学者较易掌握,较为实用的技术,对于其它技术的掌握也有衔接作用,掌握了三步上篮技术可以说为篮球的进攻技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二(7)班学生。
共有67人。
大部分学生喜爱篮球运动。
对篮球活动积极性很高。
但对篮球活动的技术知识了解并不多。
本节课复习运球技术,并通过比赛形式加以巩固,同时学习三步上篮技术并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四、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发展学生的协调性、灵敏性,提高健康水平,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终生体育的意识。
2、技能目标:通过篮球三步上篮技术的学习,让85%的学生能完成这一技术动作,15%的学生能了解动作的内涵,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在学练中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一大二小三高跳的上篮动作。
难点:运球三步上篮动作的连贯性及稳定性。
六、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示范法,讲解游戏竞赛,引导启发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并通过教师的教学引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一种互帮互学,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
通过鼓励,放手学生思考、讨论、合作创新以及游戏竞赛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
篮球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为了进一步促进我校篮球运动水平,提高我校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和竞争意识;丰富学校的业余学习生活,并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并通过科学的、系统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技战术水平,为能在全县中学生篮球赛中取得好成绩而努力。
篮球校本课程教案教案标题:篮球校本课程教案教案目标:1. 培养学生对篮球的兴趣和热爱。
2. 提升学生的篮球基本技能,包括运球、传球、投篮和防守等方面。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掌握篮球的基本规则和技能。
2. 学生能够通过篮球活动提高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团队合作实现篮球比赛的目标。
教学重点:1. 篮球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提高。
2. 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培养。
3. 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的提升。
教学准备:1. 篮球场地和篮球设备。
2. 篮球教学视频和教学材料。
3. 学生的体育服装和篮球鞋。
4. 适当的篮球训练器材,如传球器、投篮机等。
教学步骤:引入:1. 通过播放篮球比赛视频或介绍篮球明星的事迹,激发学生对篮球的兴趣和热爱。
2. 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
技能训练:1. 运球技能训练:a. 示范正确的运球姿势和动作。
b. 练习基本的运球动作,如直行运球、换手运球等。
c. 强化运球技巧,如变速运球、过人运球等。
2. 传球技能训练:a. 示范正确的传球姿势和动作。
b. 练习基本的传球动作,如胸传、头顶传等。
c. 强化传球技巧,如快速传球、远距离传球等。
3. 投篮技能训练:a. 示范正确的投篮姿势和动作。
b. 练习基本的投篮动作,如站立投篮、跳投等。
c. 强化投篮技巧,如三分球、上篮等。
4. 防守技能训练:a. 示范正确的防守姿势和动作。
b. 练习基本的防守动作,如盯人防守、区域防守等。
c. 强化防守技巧,如拦截球、抢断等。
团队合作:1. 分组进行篮球对抗训练,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沟通。
2. 组织篮球比赛,让学生在实际比赛中应用所学技能并体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总结:1.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
2. 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锻炼篮球技能的重要性。
3. 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篮球比赛,展示所学技能。
小学校本《篮球》课程教材小学校本教材——篮球小学校本教材篮球1小学校本教材——篮球前言新课程改革进行的吐火如荼,大家对课程的整合各有自己的思路。
课程资源校本化是目前的一个趋势,但小学体育学科校本课程资源太少。
篮球作为深受青少年喜爱的运动,在经开区普及越来越广,但学校教学、训练目前还没有一套系统的适合小学生的篮球教材。
随着教材校本化的趋势,我们着力打造自己的学校体育特色。
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把握时代的脉搏,以敏锐的目光确定适合我校发展的运动项目,吸引学生的参与。
我们力图把学生从网吧吸引出来,用运动代替网络游戏。
让学生重新走向操场,走向自然。
在此应该特别感谢教育局领导和学校领导的支持,感谢共同努力的同事们,还要感谢那些为这项运动付出的可爱的学生。
2小学校本教材——篮球目录一、前言二、正文(一)篮球运动的开展史1、篮球的发明者。
2、场地和简单的竞赛规则。
3、目前经开区篮球赛事。
(二)运球1、根本持球姿势。
2、原地低运球。
3、原地高运球。
(三)传接球1、原地胸前传接球。
2、各种方式的传接球(四)行进间运球1、行进间高运球。
2、运球体前变向。
3、运球转身。
4、背后运球。
5、胯下运球。
(五)投篮1、原地投篮。
XXX校本教材——篮球2、行进间低手上篮。
3、行进间高手上篮。
4、急停跳投。
(六)联防和人盯人防守。
(七)篮球进攻战术。
后记XXX校本教材——篮球第一课篮球运动的发展史知识窗篮球是1891年由美国体育教师XXX姑娘博士发明的。
1892年,奈史姑娘制订了13条竞赛规则,主要划定是不准持球跑,不准有粗野动作,不准用拳击球,否则即判犯规连续3次犯规判负1分;竞赛时间划定为上、下半时,各15分钟;对场地大小也作了划定。
1893年定为每队上场5人。
1904年在第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第1次进行了篮球扮演赛。
1936年第11届奥运会将男子篮球列为正式竞赛项目。
女子篮球是1976年第21届奥运会上才列为正式竞赛项目标。
小学体育校本课程教材《篮球》
简介
本教材是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篮球》的教材,旨在帮助小学生
研究篮球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和爱好。
通过本教材的研究,学生将能够掌握篮球的基本规则、技术要领和
战术运用。
目标
本教材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在篮球运动中的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
通过研究篮球,学生将能够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
能力和竞争意识。
内容
本教材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 篮球基本知识:介绍篮球的起源、发展和规则,让学生了解
篮球的历史和基本规则。
2. 篮球基本技术:包括运球、传球、投篮、防守等基本技术,通过详细的动作解析和实践训练,帮助学生掌握这些技术的基本要领。
3. 篮球战术运用:介绍篮球比赛中常用的战术和战术要点,让学生了解如何在比赛中运用各种战术来取得优势。
4. 篮球比赛技巧:提供一些常见的比赛技巧和战术技巧,如快攻、反击、配合等,帮助学生在比赛中更加灵活和有效地应对各种情况。
使用方法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篮球水平,灵活运用本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结合课堂讲解、示范和实践训练,帮助学生逐步掌握篮球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同时,可以组织篮球比赛和训练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篮球技术和综合能力。
结语
本教材旨在培养小学生对篮球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他们的体育素质和综合能力。
通过研究篮球,学生将能够锻炼身体、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为将来的篮球运动打下基础。
中学篮球校本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篮球的基本规则、技巧和比赛策略。
2. 学生能了解篮球运动的发展历程,认识我国篮球运动的发展现状。
3. 学生能掌握篮球运动中的体能训练方法,了解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
技能目标:1. 学生能熟练运用运球、传球、投篮、防守等基本技术。
2. 学生能在篮球比赛中合理运用战术,具备一定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能通过篮球训练,提高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积极参与篮球运动,体验运动的快乐,培养热爱篮球的情感。
2. 学生能尊重教练、队友和对手,遵守比赛规则,树立良好的体育道德观念。
3. 学生能在篮球训练中培养团队精神,学会合作与沟通,增强集体荣誉感。
4. 学生能通过篮球运动,锻炼意志,增强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中学篮球校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篮球技能,培养运动兴趣,增强身体素质,同时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学生特点:中学生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对运动充满热情,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激发兴趣和引导。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篮球技能和综合素质。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体育道德观念,使学生在篮球运动中健康成长。
二、教学内容1. 篮球基本技术:包括运球、传球、投篮、防守、抢篮板等,依据教材相关章节进行系统教学,使学生掌握篮球运动的基本技能。
2. 篮球比赛规则:讲解篮球比赛的基本规则,如犯规、违例等,并通过实践让学生在实际比赛中运用。
3. 篮球战术:教授进攻、防守战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战术运用能力。
4. 篮球运动发展历程:介绍篮球运动的起源、发展,以及我国篮球运动的发展现状。
5. 体能训练:结合篮球运动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速度、力量、耐力等体能训练。
6. 运动损伤预防与处理:教授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简单处理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篮球》校本课程开发方案1. 项目背景篮球是一项受欢迎的运动,在学校中普及篮球运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体能素质和运动技巧。
为了促进学生对篮球的兴趣和参与度,我们制定了以下《篮球》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2. 目标和目的- 目标:通过篮球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学生对篮球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篮球技能和身体素质。
- 目的:通过教授基础的篮球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
3. 课程内容3.1 篮球基础知识- 球场布局和规则:研究篮球场地的布局和常见的比赛规则。
- 球队组织和角色:了解篮球比赛中不同位置的角色和责任。
- 常见术语和手势:研究篮球比赛中的常见术语和手势,以便与队友和教练进行沟通。
3.2 篮球基本技能- 运球:研究正确的运球姿势和基本的运球技巧。
- 传球:掌握准确的传球技巧,包括直传和斜传。
- 投篮:培养正确的投篮姿势和准确的投篮技巧。
- 防守:研究正确的防守姿势、盯人防守和区域防守技巧。
3.3 篮球战术和战术训练- 进攻战术:了解不同的进攻战术,如个人突破、快攻和配合进攻。
- 防守战术:研究不同的防守战术,如紧逼防守、区域防守和双人夹击。
- 团队配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战术配合能力。
4. 课程实施计划- 课程时间:每周两节课,每节课45分钟,共计一个学期。
- 教材和教具: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水平的篮球教材和道具。
- 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示范、实践和比赛练。
5. 评估和反馈- 评估方式:通过课堂观察、小组比赛和练测试等方式进行学生的评估。
- 反馈机制: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建议,鼓励学生持续进步。
6. 预期成果- 学生对篮球的兴趣和参与度增加。
- 学生篮球技能和身体素质提高。
- 学生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的培养。
结论通过《篮球》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我们将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研究篮球知识和技能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篮球水平,并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发展。
篮球校本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篮球的基本知识,掌握篮球运动的基本技巧。
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3.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篮球基本知识介绍篮球起源与发展篮球比赛规则简介篮球场地及设备要求2. 篮球基本技巧学习投篮:原地投篮、移动投篮传球:胸传、肩、地面传球运球:原地运球、行进间运球防守:盯人防守、团队防守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篮球基本技巧的掌握,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
2. 教学难点:篮球技巧的熟练运用,团队配合的默契。
四、教学资源1. 篮球场地一幅2. 篮球若干个3. 教学视频资料4. 篮球教学挂图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篮球运动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观看篮球教学视频,了解篮球基本技巧。
2. 技能学习(15分钟)投篮:教师示范原地投篮、移动投篮,学生分组练习。
传球:教师示范胸传、肩、地面传球,学生分组练习。
运球:教师示范原地运球、行进间运球,学生分组练习。
防守:教师示范盯人防守、团队防守,学生分组练习。
3. 课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篮球技巧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互相观摩,交流学习心得。
4.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篮球运动的重要性。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改进意见。
5. 课后作业(课后自主练习篮球技巧)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态度、纪律性等。
2. 技能掌握:通过分组比赛或个人展示,评估学生对篮球技巧的掌握程度。
3. 团队合作:评估学生在团队中的配合意识、沟通能力等。
七、教学策略1. 示范法:教师亲自示范篮球技巧,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动作要领。
2. 练习法:学生分组进行篮球技巧练习,教师巡回指导,提高技能水平。
3. 比赛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比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八、教学拓展1. 组织篮球比赛:校内比赛、校际交流等,提高学生竞技水平。
完整版篮球校本课程教材二0一二年八月目录前言 (3)第章篮球运动概述 (4)第二章中学篮球教学内容与教法建议 (6)第一节传接球 (6)第二节运球 (8)第三节原地单手肩上投篮 (11)第四节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 (13)第五节原地跳起单手肩上投篮 (15)第三章篮球战术 (16)第四章篮球主要规则 (21)篮球动作评价标准 (22)学生自我评价表 (23)前言一、说明本教材是结合我校“开发拓展型课程,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根据我校学生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和遵照有关规定,充分考虑本课程的特点而制定的。
(一)本教材适用对象为本校中学各年级学生。
本课程为拓展型课,属考查课程,总学时18学时,共进行一个学期的教学。
(二)本教材为试行,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并加以补充、修订、完善。
二、教学任务(一)贯彻教育方针,严格执行我校教学计划的规定,认真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
结合篮球游戏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组织性、纪律性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猛顽强的优良品质和思想作风。
(二)掌握篮球游戏的基本理论知识。
(三)发展学生身体及智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篮球游戏方法。
(四)培养学生初步具有创编篮球游戏和组织进行教学的能力;具有指导进行身体缎练的能力。
三、教学时数分配(一)教学时数本课程的教学总时数为18学时。
(二)各类教学内容的时数与比重时数与比重容教学内时数比重篮球裁判知识游戏化:理论11.11%2(1) 把裁判手势编成操部分裁判知识编成诗歌或顺口溜(2)双手胸前传接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技能33.33%6原地或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部分原地跳起单手肩上投篮传接球接行进间低手投篮─全场三对三教学比赛传接配合——半场控制球实践44.44%8二攻一配合──全场二打一部分半场人盯人防守──半场五对五比赛11.11%2考核其它.合计18100%篮球运动概述第一章一、篮球运动的概念篮球是中学生最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锻炼身体的综合效果好,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是初中体育教学的内容之一。
校本课程篮球教材内容简介:篮球是小学生最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锻炼身体的综合效果好,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是初中体育教学的内容之一。
篮球运动作为一个竞技运动项目,是以投篮为中心,以得分多少决定胜负而进行的攻守交替、集体对抗的球类项目。
篮球运动是1891年由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基督教青年会,学校体育教师詹姆士·奈史密斯发明的。
因篮球运动本身特有的魅力,深受人们喜爱,所以很快在全世界传播开来。
1895年传入我国天津,1932年成立了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简称国际篮联)。
1936年男子篮球运动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1976年第21届奥运会增加了女子篮球项目。
1992年第25届奥运会向职业篮球球员敞开了大门。
篮球运动在中国广为普及,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
对于体育教学中的篮球运动来讲,它就是一项集体对抗的球类游戏项目。
它的特点是集体性、对抗性、趣味性。
除了具有一般运动项目的锻炼价值外,篮球运动复杂多变的比赛过程,能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活性,进而提高大脑的分析综合能力和应变能力。
竞争对抗的游戏1形式,能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以及学生的顽强拼搏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心理自我调控能力。
比赛中的集体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篮球技能的掌握可以增加人的运动经验积累,能为今后学习其它运动项目提供一定帮助。
篮球运动具有极高的竞技、健身、娱乐和欣赏价值。
对于小学生来说,参加篮球活动,能在奔跑、跳跃的过程中,发展力量、速度、耐力和灵敏等素质;能在复杂多变的赛场上,提高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能在激烈对抗的环境里,磨练意志,发展个性;能在相互配合的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品质;能在观赏比赛的过程中,培养审美情趣,丰富课余文化生活。
这对于形成良好的身心素质,提高健康水平都有重要的作用。
学习打篮球得从基本动作开始。
基本动作是打篮球的基础,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基本动作才能使其参加篮球活动,所以,基本动作的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指导小学生学习篮球,要让他们多接触球,多学、多练、多思,形成一定量的技能储备。
因而,教材的教学内容仍以游戏为串编主线。
但是,小学生参与篮球活动,是把篮球当成学习、生活中一种锻炼和娱乐的手段,即他们只是想通过篮球活动锻炼身体,掌握更多的锻炼方法,满足娱乐和休闲的需要,也是改进生活方式的需要。
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篮球技、战术不是一种目的,而是一种手段。
小学篮球教材的教学,特别是小学学段的篮球教学,应降低技术规范和要求,淡化规则中的竞赛成分和规格,变竞技运动中2的篮球为游戏化、生活化、普及化的篮球,这样才能使全体学生都有条件、有能力参与这项运动。
目录一、篮球运动的概念二、篮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三、篮球运动的教学功能四、篮球教材内容选编的主要想法五、篮球教材主、辅栏内容安排六、篮球教学的目标、内容及要求1、篮球打沙包2、篮球打地球3、运球4、拍球比赛5、看谁传的快6、球停人停7、传三圈8、投篮进级9、示意球10、活动篮筐11、方格运球投篮12、换球接力313、曲线运球接力14、拍球比多15、运球接力16、传球比快17、四角抛接球18、投篮比准19、传球练习20、变换传球一、篮球运动的概念篮球是小学生最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锻炼身体的综合效果好,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是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之一。
篮球运动作为一个竞技运动项目,是以投篮为中心,以得分多少决定胜负而进行的攻守交替、集体对抗的球类项目。
二、篮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篮球运动是1891年由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基督教青年会,学校体育教师詹姆士·奈史密斯发明的。
因篮球运动本身特有的魅力,深受人们喜爱,所以很快在全世界传播开来。
1895年传入我国天津,1932年成立了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 (简称国际篮联)。
1936年男子篮球运动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1976年第21届奥运会增加了女子篮球项目。
1992年第25届奥运会向职业篮球球员敞开了大门。
篮球运动在中国广为普及,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
三、篮球运动的教学功能4对于体育教学中的篮球运动来讲,它就是一项集体对抗的球类游戏项目。
它的特点是集体性、对抗性、趣味性。
除了具有一般运动项目的锻炼价值外,篮球运动复杂多变的比赛过程,能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活性,进而提高大脑的分析综合能力和应变能力。
竞争对抗的游戏形式,能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以及学生的顽强拼搏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心理自我调控能力。
比赛中的集体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篮球技能的掌握可以增加人的运动经验积累,能为今后学习其它运动项目提供一定帮助。
四、教材内容选编的主要想法1、篮球运动具有极高的竞技、健身、娱乐和欣赏价值。
对于小学生来说,参加篮球活动,能在奔跑、跳跃的过程中,发展力量、速度、耐力和灵敏等素质;能在复杂多变的赛场上,提高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能在激烈对抗的环境里,磨练意志,发展个性;能在相互配合的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品质;能在观赏比赛的过程中,培养审美情趣,丰富课余文化生活。
这对于形成良好的身心素质,提高健康水平都有重要的作用。
2、学习打篮球得从基本动作开始。
基本动作是打篮球的基础,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基本动作才能使其参加篮球活动,所以,基本动作的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指导小学生学习篮球,要让他们多接触球,多学、多练、多思,形成一定量的技能储备。
因而,教材的教学内容仍以游戏为串编主线。
但是,小学生参与篮球活动,是把篮球当成学习、生活中一种锻炼和娱乐的手段,即他们只是想通过篮球活动锻炼身体,5掌握更多的锻炼方法,满足娱乐和休闲的需要,也是改进生活方式的需要。
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篮球技、战术不是一种目的,而是一种手段。
小学篮球教材的教学,特别是小学学段的篮球教学,应降低技术规范和要求,淡化规则中的竞赛成分和规格,变竞技运动中的篮球为游戏化、生活化、普及化的篮球,这样才能使全体学生都有条件、有能力参与这项运动。
3、篮球教材教学目标的确立(1)通过篮球活动,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改善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全面锻炼身体,发展身体素质,增进身心健康,增强体质。
(2)了解篮球运动的一般常识和基本竞赛知识,识记篮球基本动作要领及其简单练习方法,知晓篮球运动的锻炼身体价值;增进体育文化素养和比赛观赏能力。
(3)熟悉球性,增强本体感受;较熟练地掌握运、传、投等篮球基本动作,提高运动中控制球的能力和对抗状态下完成动作的能力,并逐步提高基本动作的综合运用能力,了解进攻和防守的方法,初步尝试和运用简单的攻防配合。
(4)使学生在篮球知识、技能的学练活动中,逐步形成对篮球活动的心理倾向,产生学练兴趣,形成自觉行为和锻炼习惯;在学练中发展学生个性,形成竞争意识和顽强拼搏的作风,培养运动美感和审美情趣;形成公平竞争的道德规范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五、教材主、辅栏内容安排小学各年级篮球教材,主要选编了各种原地的和行进间的基本动6作,让学生尝试在游戏化的对抗活动中将动作串联起来,并力求形成动作组合。
教材的主栏部分,均由基本动作和简单配合、球类游戏、教学比赛等三部分组成,教学时应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从熟悉球性学练入手和活动性游戏学练入手,以基本动作的学练为中心,使学生在游戏和比赛中,尝试运用所学的篮球基本常识和基本动作,使学生在学练中主动和同伴形成配合。
小学各年级篮球教材的辅栏部分,从体育文化的角度出发,介绍了篮球运动的基础理论知识(包含篮球运动的起源、发展、特点、比赛方法、基本规则等),打篮球的卫生保健知识(场地、器材卫生、运动卫生与运动中的生理心理卫生等),科学的锻炼方法(自学方法、趣味练习法、训练手段等),篮球小常识(包含趣闻趣谈、轶事、小故事等)等,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自学其中内容。
六、教学的主要思路建议教学过程中,教者要积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安排教学活动。
要针对不同水准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分层教学,确保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一定的动作技能;要以活动性游戏和小型竞赛为主要组织形式,让学生在游戏和竞赛中尝试运用基本动作和组合动作;要教会学生自学、互学、互评,创造自主学习、讨论学习的情境,形成协作学习的氛围;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篮球活动及其它体育运动项目的广泛兴趣,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要注意发展学生个性,形成主动学习精神,唤醒其创新意识。
要加强思想品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其团队精神。
7根据教材的教学特点,建议在篮球教学的过程中,还应注意运用以下学练法:1、采用多球学练法。
让学生多接触球,增进球感,同时,增加基本动作的练习次数,增大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
2、采用游戏学练法。
教学过程中,选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和项目特点的游戏,组织学生在趣味性的活动中学练基本动作,为提高教学效果服务。
3、采用竞赛学练法。
把基本动作的学练同组与组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单个动作或成套动作的比赛结合起来,营造竞争氛围,实现对抗教学;通过教学比赛,让学生尝试运用基本动作,激发其学练情趣和求知欲望。
七、篮球教学的目标、内容与要求(一) 教学目标1.了解篮球运动的锻炼价值,培养学生参加篮球运动的兴趣和爱好。
2.能在篮球的游戏和比赛中运用所学的篮球的基本技术和简单战术。
3.通过篮球活动,发展学生的灵活、机敏、反应快捷,以及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
4.在从事篮球游戏和比赛中,培养学生自尊、自信,与同伴合作及友好相处的精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二) 教学内容1.篮球的基础知识8(1) 篮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2) 篮球运动的特点与价值(3) 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4) 篮球运动规则简介2.篮球的基本技术(1) 双手胸前传接球(2) 体前变向换手运球(3) 原地或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4) 原地跳起单手肩上投篮(5) 行进间低手投篮(6) 传接配合(7) 二攻一配合(8) 半场人盯人防守(三) 教学要求1.培养学生参加篮球运动的兴趣和爱好。
2.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篮球运动特点,结合游戏和比赛学习基本技战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反应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自学方法。
3.教学中要使学生保持一定的负荷量、负荷强度和练习密度,要注重组合技术的掌握和运用。
4.教学中要教与学并重,给学生营造思维、创造的空间,并结合技术、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心理调控和适应能力。
以上目标、内容和要求,只是建议性的,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9八、篮球技术介绍篮球技术分为进攻和防守两大部分,各个部分都由许多技术所组成。
除了进攻与防守技术中均有移动和抢篮板球击外,其进攻技术有传球、接球、投篮、运球、突破等,防守技术有防守对手、抢球、打球、断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