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第一、二节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67.00 KB
- 文档页数:5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社会公德和公共秩序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特点和要求,自觉加强道德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自觉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做维护社会公共的模范。
【教学重点】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公共生活中的主要法律规范。
【教学难点】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实践与养成;公共生活中法律意识的培养。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学内容】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第二节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第三节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一、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公共生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方面,维护一定的秩序是提高公共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
自古以来,人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手段多种多样,其中道德和法律是基本的手段。
公共生活领域越扩大,公共秩序就越复杂,道德和法律的作用就越突出。
在公共生活中知荣明耻,自觉履行道德和法律义务,是锤炼人的思想品德,提升人生境界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社会公共生活不断提高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特点和要求,自觉加强道德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自觉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做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模范。
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公共生活领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扩大,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日益成为社会成员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1.公共生活的含义一般而言,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事实上,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公共生活领域和私人生活领域都在不断地扩大,并且两者的边界也越来越明晰。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教学目的:阐明三大领域中道德与法律的具体要求及必要性、积极性;强化公德意识,遵守法律规范。
⇔教学重点:社会公德和国民公德或公民道德这两个概念的区别问题;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公共生活规范意识培养中的矛盾问题;网络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问题。
⇔教学难点:社会公德和国民公德或公民道德这两个概念的区别问题;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公共生活规范意识培养中的矛盾问题。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影音播放、学生讨论⇔学时安排:3学时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一)什么是公共生活?一般来说,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私人生活是人作为一种个体的存在物对社会的客观要求的表达,它往往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它包容和承载着个人的情感、个性、自由以及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达,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封闭性、独立性等特点。
在现代社会中,私人生活不仅受到法律的保护也逐渐得到社会伦理的合法性支持。
而所谓“公共生活”,实际就是不同背景、利益、兴趣的人们彼此在一起的生活。
它是社会文明发展的结果,体现了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物的社会本质的丰富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它强调对话、交流、共同参与、彼此分担和共享。
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则随着国家调控规范化、理性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工作之间闲暇时间的增多,及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也在迅速拓展。
(二)公共生活的特点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交往活动的扩展,社会公共生活的场所也在不断地扩大,从传统的医院、体育场、商店、公路、公共交通工具、车站、学校、影剧院、图书馆、码头、公园等扩展到人才市场、证券交易所等等,及至现在的网络世界。
2.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传统公共生活领域主要局限于“熟人社会”,而现代公共生活则更像是“陌生人世界。
”3.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如购物、歌厅娱乐、上网、健身等等。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一)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教案时间如白驹过隙般消逝,我们又将学习新的学问,有新的感受,何不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打算呢?老师应当怎么开展政治教学打算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5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根底第五章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盼望能对大家有所协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根底第五章教案1一、教学目标:【情感看法价值观目标】珍惜国家、集体、他人以及自己的财产。
【实力目标】能够鉴别合法财产与非法财产。
【学问目标】知道公民的合法财产和财产全部权的含义。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合法财产和财产全部权的含义。
【难点】区分合法财产,财产全部权。
三、教学方法案例法,探究法,探讨法。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课堂导入多媒体:出租车司机捡钱捐助的故事。
法院判决,司机把钱退回失主。
思索:如何评价出租车司机的行为和法院的判决行为?总结:主体——出租车司机,乘客王某。
客体——钱,患病学生。
结果——退钱。
这个问题涉及到这局部财产的全部权问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公民的合法财产举例:(1)建筑工人在施工场地捡到金元宝,私自带回家;(2)小明在路上捡到钱包据为己有;(3)小王的父亲是私营业主,年终缴税后,获得35万元收入;(4)某市长受贿310100元,视为家产。
思索:上述财产哪些属于个人全部?哪些不应当属于个人全部?为什么?总结:(1)依据全部权的不同,社会上的财产应当归属集体全部,国家全部。
(2)法律规定公民的个人财产: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储蓄、生活用品、文物、图书资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许公民全部的生产资料以及其他合法财产。
(二)什么是财产全部权1.提问:同学们是怎么支配自己的压岁钱呢?学生分组探讨,归纳:存银行一局部,捐款一局部,买自己想买的,放兜里随时能摸到等。
引导:在你处理这个压岁钱的这个过程中,其实就是在对压岁钱行使全部权。
压岁钱---占有权;用它买东西—运用权;存银行买国债所获利息—收益权;捐款---处分权。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二、教学内容1. 第五章导言:道德与道德建设。
2.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集体主义。
3.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4. 道德评价与道德选择。
5.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言:通过讲解道德的定义、功能和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道德建设的关注。
2.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集体主义。
(1)讲解集体主义的含义:集体主义是一种以集体利益为重,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价值观。
(2)阐述集体主义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是调整个人与集体关系的基本准则。
(3)引导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3.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1)社会公德:讲解社会公德的含义、特点和作用,引导学生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
(2)职业道德:讲解职业道德的含义、要求和发展趋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3)家庭美德:讲解家庭美德的含义、内容和要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培养家庭美德。
4. 道德评价与道德选择。
(1)讲解道德评价的含义、方式和标准,引导学生正确进行道德评价。
(2)讲解道德选择的意义、原则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在面对道德冲突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5.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1)讲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2)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道德建设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道德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道德原则和道德选择。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道德评价和道德选择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基本概念、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观和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重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2. 如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方面进行自我提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什么是思想道德修养?什么是法律基础?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 引导学生思考,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新课讲授1. 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解释思想道德修养的定义。
- 阐述思想道德修养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 分析思想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如道德观念、道德规范、道德品质等。
2. 法律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解释法律基础的定义。
- 阐述法律基础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分析法律基础的主要内容,如宪法、刑法、民法等。
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关系- 比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异同。
- 分析两者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相互作用。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融入到日常生活中?2. 每组选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强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二、案例分析1.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案例中涉及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问题。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2. 每组选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第二节社会主义法律精神一、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一)社会主义法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础上的法社会主义法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之上,是由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意志和利益的体现,是人类历史上新的历史类型的法。
(二)社会主义法的本质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的体现;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的体现;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的内容是由我国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二、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社会主义法的作用是法律对人的行为以及最终对社会关系所产生的影响,是国家权力运行和国家意志实现的具体表现,是社会经济状况的具体表现。
法的作用对象的行为和社会二部份,其中法对人行为的作用,许多学者谓之“规范作用”,法对社会的作用谓为“社会作用”。
1、规范作用法的宏观调控作用是指法通过界定人们的不同主体资格及其权利、义务归属和范围,将社会各种关系调控在一定秩序范围之内,是对社会。
法的指引作用是指法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和方向,将人们的行为导向合法轨道,主要有授权性、义务性、职权性指引三种行为模式,是对本人行为。
法的预测作用是指人们通过法可能预见自己或他人行为将会带来何种法律后果,是对人们的相互行为。
法的评价作用是指法作为人们的行为准则,为判断、衡量人们行为是否合法提供了标准和尺度,是对他人行为。
法的强制作用是指法具有国家强制性,其内容含有国家权威性的命令,对违法犯罪行为给予制裁、惩罚和警戒,是对违法犯罪分子。
法的教育作用是指法在调整人们的行为时,以一种精神力量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们的政治、法律、道德、文化等观念,是对一般人。
2、社会作用法的社会作用指法在宏观上对社会关系的确认、调整和保护的作用。
法的规范作用和法的社会作用是手段和目的关系,即国家通过法的规范作用的手段来达到法的社会作用的目的。
第一,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教案第二节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吸收借鉴优秀的道德成果,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发扬我们中国的革命道德,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
能力目标: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严格要修自身,修身习性,重视道德实践。
发扬中国革命道德,培养坚韧的个性,懂得吸收和借鉴优秀道德成果发展自己。
情感目标:对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产生崇敬的情感,以及培养自己可以学会古人的优秀道德传统,树立自信心。
发扬革命时期的革命热情,养成一种拼命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教学难点:发扬和培养中国革命道德【教学方法】以启发法、讲授法、提问法等为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跪孔子、诵经典,学“过”了的“国学”?【学生讨论】就当前文化复兴中的“尊孔读经”现象谈谈个人的看法。
二、讲授新课(一)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传统道德是历史上不同时代人们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的集中体现,是对道德实践经验的提炼总结。
1、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1)重视整体利益,降到责任奉献。
(2)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
(3)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
(4)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
(5)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践履。
2、中华传统道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
习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2)两种错误思潮A.复古论:认为道德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恢复中国“固有文化”,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道德体系。
B.虚无论:认为中国传统道德从整体上来说在今天已经失去了价值和意义,必须从整体上予以全盘否定。
(3)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否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