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心理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心理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

【摘要】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也就是说健康的人要有强壮的体魄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并能与其所处的社会及自然环境保持协调的关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而资料显示,多于76%的疾病有情绪因素引发,属于情绪性疾病,正所谓“病由心生”。本文将通过实例阐述心理健康状态、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并阐释给出一些调节情绪和心理状态的方法。

【关键词】情绪健康与疾病头痛高血压糖尿病

【正文】

一、健康与疾病的定义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健康是生活质量的基础;健康是人类自我觉醒的重要方面;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有着丰富深蕴的内涵。

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地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并引发一系列代谢、功能、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症状、体征和行为的异常。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一定的原因造成的生命存在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体的形态和(或)功能发生一定的变化,正常的生命活动受到限制或破坏,或早或迟地表现出可觉察的症状,这种状态的结局可以是康复(恢复正常)或长期残存,甚至导致死亡。

二、心理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健康是福,没有健康将一事无成。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即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良好三个方面。而在一定条件下,许多人却在健康与患病之间的某种状态上徘徊,心理失去平衡,抑郁、焦虑,恐怖等,生理活力降低、适应能力不同程度上减弱。

我们知道人体的疾病分为生理性的疾病和心理性的疾病。生理性的疾病会因人体的体质不同各表现各异,而心理性的疾病则与人体的性格、脾气、精神状态以及心理暗示等等相关。相比起生理性的疾病而言心理性的疾病治疗起来的困难程度更大。

而研究表明,长时期的紧张和压力对健康有四害:一是引发急慢性应激直接损害心血管系统和胃肠系统,造成应激性溃疡和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加速血管硬化进程和心血管事件发生;二是引发脑应激疲劳和认知功能下降;三是破坏生物钟,影响睡眠质量;四是免疫功能下降,导致恶性肿瘤和感染机会增加。

先来看看下表。

资料显示,大部分的疾病有情绪因素引发,属于情绪性疾病,正所谓病由心生。“病由心生”这句话取自《病由心生》的书名(约翰·辛德勒医生【美】),书中说道:“到医院就医的病人中有76%患有情绪性疾病,病由心生。”

而由于情绪状况与人体健康的重要关系,现已发展成单独学科,称作“情志医学”。对情绪与健康的关系,祖国医药学有多种论述,例如致病因素分为内因、外因,而内因即指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各主不同脏腑。如喜伤心、怒伤肝、思虑伤脾等。常说的“吓得屁滚尿流”,实际可认为是“恐伤肾”所致。情绪与健康的密切关系,被医药学视为养生的突出内容,有“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之说。

三、结合具体疾病分析

1、偏头痛

偏头痛是反复发作的一种搏动性头痛,属众多头痛类型中的“大户”。发作前常有闪光、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等先兆,同时可伴有神经、精神功能障碍。它是一种可逐步恶化的疾病,发病频率通常越来越高。

偏头痛的患者往往会发现,每当激动、焦虑、担忧、生气、工作不顺利或遇到挫折时,往往会出现头痛或使原有的头痛加重,其原因何在?研究发现,在人的大脑中存在着一位主管情绪活动的“边缘系统”,它能接受到身体各种感觉的刺激,进而引起相应的情绪反应;同时,边缘系统中还含有大量的神经递质,在致痛和镇痛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人们情绪波动时,所产生的感受就会被边缘系统接纳。边缘系统进一步将信号传向更高级的神经中枢,使体内分泌出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致使血液中的致痛物质浓度上升,进而导致人体血流加速,心跳加快,血压升高,部分脑血管扩张,于是,在临床上就表现为头痛。另外,精神抑郁或情绪不稳定的人,其植物神经功能往往也不稳定,结果导致血管的舒缩功能不稳定,在此基础上的不良的精神和情绪刺激便引起头痛的发作。

研究证实,头痛的发生亦与人的个性相关,情绪不稳定的人极易引起头痛发作,而偏头痛病人常有固执、猜疑和争强好胜的性格特点。所以偏头痛病人需要培养自己豁达大度、宠辱不惊的胸怀,不苛求十全十美,不把任务的目标定得太高,宽以待人,遇到挫折时不灰心丧气,不怨天尤人,加强工作的计划性、条理性,注意劳逸结合,可减少偏头痛的发作。

2、高血压

高血压这类疾病既可由生理性引起,也可由心理性引起。而且有关研究表明,由于人体的情绪所引发的高血压的症状及病情要更加复杂,治疗起来的过程更漫长。

研究表明,人如果长期处于绝望状态,容易导致高血压。该研究首次揭示了情绪与高血压之间的相关性。这是一项不涉及其它已知高血压病因的独立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情绪的确会影响人体的心血管功能。

当人体处于一种消极的、被动的、负面的状态时,人体的收缩压处于大于或等于165

毫米汞柱或者舒张压大于或等于95毫米汞柱的状态,这种状态就处于高血压状态。而这种因为情绪所引起的高血压状态会使心脏病的发病率及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大大升高。由于目前在研究和医疗方面,主要重视的是导致高血压的生理因素,而心理因素则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近年来的多项研究报告均表明,情绪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绝望、抑郁及愤怒等消极情绪对高血压的影响日趋严重,以较强的攻击性方式发泄的极度愤怒会增加罹患高血压的危险。

由此可见,情绪对于疾病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生理性的病变对高血压病情的影响。人体的情绪好坏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了人体的生命长短。我们如果要想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或许要从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开始。

乐观情绪是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基础,而保持内环境稳定又正是高血压病患者自身精神治疗的要旨。高血压患者要学会放弃,在学会放弃的同时思考多个问题。给自己定的目标要适当,放慢节奏,做事不要太急于求成的心态,正确对待自己的高血压病,情绪上一定要保持乐观,要容忍别人。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看待问题。精神上要力排各种消极因素,以顽强的斗志、饱满的情绪、开阔的心怀与疾病斗争,自觉主动地配合治疗,才能促进高血压病的康复。

3、糖尿病

科学研究发现,不良情绪和精神因素也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人们知道,糖尿病的基本病理在于胰岛素的分泌不足或相对不足。糖尿病与胰岛素的功能有关,而胰岛素分泌的多少除了受有关内分泌激素和血糖等因素的调节之外,还直接受植物神经功能的影响。植物神经的最高中枢的大脑边缘系统。人的情绪主要受大脑边缘系统的调节,因而心理因素可通过大脑边缘系统和植物神经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当人处于紧张、焦虑、恐惧或受惊吓等应激状态时,使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间接地抑制胰岛素的分泌、释放。如果这种不良心理因素长时期存在,则可能引起胰岛β细胞的功能障碍,使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倾向最终被固定下来,进而导致糖尿病。而且不良情绪因素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主要见于中、老年人,因为他们本身就有内分泌功能的减退,胰岛β细胞数量逐渐减少,功能下降。已经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如果出现前面所说的那种紧张、焦虑、恐惧或受惊吓等应激状态,血糖也会短期内升高,而且控制血糖也会更难。

4、哮喘

研究证明,心理因素可诱发或加重哮喘,患者在焦虑、困扰或愤怒时,哮喘会频繁发作。有人对640名不同年龄哮喘病人的统计分析表明,有心理因素引起哮喘发作者占30%。焦虑、抑郁和愤怒等消极情绪,可促使人体释放组织胺及其它能引起变态反应的物质,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