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教师二次成长论——卓越型教师的成长规律与成长方式》集中培训专题讲座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491.00 KB
- 文档页数:63
38主持人:陈文静治校方略研 究E-mail:**************2014年,教育部正式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卓越教师的选拔和培养正成为提高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的基础和关键。
宁乡市在建设教育强市政策的指引下,加强卓越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卓越教师成长机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效。
一、政策引路卓越教师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关怀和支持。
近年来,宁乡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方针,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力支持国家卓越教师成长这一重大工程,从三个方面深入关怀卓越教师成长。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
2018年3月,宁乡市出台了《首批卓越教师遴选方案》,首次公开遴选400人,对卓越教师遴选和认定的条件、待遇、工作的要求做出明文规定。
2019年9月,宁乡市政府办公室出台《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卓越教师在全市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将按全市专任教师总数4%左右的比例,建设一支卓越教师队伍;力争建设3个以上长沙市级名师工作室、5个以上长沙市级乡村中小学名师工作站、35个宁乡市名师工作室和15个宁乡市名师中小学农村工作坊。
”并在每年教师节期间,表彰50名名优教师、50名宁乡市学科教学能手、30名优秀班主任、10名优秀外语教唤醒教师的“二次成长”——宁乡市创新卓越教师成长的实践周知军师。
每年力争培养一批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专家型名教师、名优班主任、名优校长。
二是经费有保障。
宁乡市每年按照全市教师工资总额2%的标准预算教师培训经费,按时足额拨付到位。
市财政每年对卓越教师担任首席名师的名师工作室按照每个5万元的标准预算工作经费,全市35个名师工作室的卓越教师工作经费就达175万元。
同时,对全市第一批130名卓越教师和第二批61名卓越教师,市政府每年发放的补助不低于每人2000元。
三是加强绩效评价。
教育局将卓越教师培养成长情况纳入对各单位的年度考核。
从优秀走向卓越——谈教师的三项修炼【作者简介】吴加澍,义乌中学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浙江省著名物理特级教师,浙江省功勋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教师的成长规律老师要经历适应期,发展期,成熟期,(走向成熟)高原期——或停滞,或创新。
(唯有创新才能“追求卓越”)完整的教师生涯应该是这样完整。
李海林的“教师二次发展论”,他认为老师在第一次发展后会迎来高原期,同时伴随“高原反应”——倦怠,思维定势,创新感到困难,假性饱和等等。
经历后,再进入二次发展。
如果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一次专业成长是不够的,第一次是自发的。
而走向卓越的难度是大的。
两次成长是“质”的不同。
第一次成长是经验的积累,第二次重要靠理论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第一次主要表现行为方式的变化,第二次是思维方式,起决定性的。
◆怎样从优秀走向卓越有句口号,我表示质疑,那就是“打造名师,争创名校”。
打造名师真的有道理吗?名师是打造的吗?我的结论,名师是“修炼”出来。
它们之间差别在哪里?一个多半是靠外界的力量,要在长期的学术修炼中成长起来的。
比如——于漪老师:我做了一辈子语文老师,一辈子学做语文老师。
她的一课三备:钻研教材,独立思考;博览群书,融会贯通;课后反思,精益求精。
这就是一个老师的“修炼”历程,记住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来修炼。
◆优秀教师的三项修炼我想引用清朝诗人袁枚:“学如弓弩,才如箭镞。
识以领之,方能中鹄。
”其中红色的字分别代表教师学养,思维方式,专业目标。
1. 愿景修炼:不断追求卓越——行者2. 学术修炼:提升学术修养——学者3. 心智修炼:转变思维方式——智者如果能达成,这就是一个卓越型的教师了。
接下来我来谈谈这三个修炼。
一、愿景修炼:不断追求卓越1、卓越教师必经三境界。
从优秀走向卓越的最大障碍是什么?“优秀”是卓越的大敌。
这不是非议“优秀”,而是说一种自满的心态。
英国作家说:“只有平庸的人,才总是处于自己最满意的状态。
”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无不经过王国维曾经在《人间词话》中说过人生奋斗必然要经过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一个人在孤独之中寻找理想、寻找生命着落点的痛苦时刻;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一个人找到了值得为之奋斗的目标,全力以赴不惜一切代价而努力的过程;第三种境界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苦苦寻求和努力,发现自己想要的东西原来就在自己的身边或领悟后的心里。
从教学反思看教师的二次成长作者:李娜徐春娥来源:《神州·中旬刊》2018年第11期摘要:教师的成长经历两个阶段,从职初教师到骨干教师是教师的一次成长,从骨干教师到卓越型教师是教师的第二次成长[1],而教学反思在教师的第二次成长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通过教学反思研究教师二次成长的方法。
关键词:二次成长;教学反思李海林教授在《教师二次成长论——卓越型教师的成长规律与成长方式》中指出教师的成长存在着发展曲线图,即教师成长有三个阶段:第一次成长期、高原期、第二次成长期。
[2]教师的第一成长期是指新教师能够熟悉教材,掌握教学方法,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高原期是指教师在专业发展时遇到瓶颈,这个瓶颈对大多数教师而言有可能是终生难以跳出的一个阶段。
第二次发展期是指教师开始主动去搜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素材和案例,开始用各种教学理论来反思教学,然后开始成为某一理论的追随者,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和理论。
一、教学反思与教师的二次成长反思(reflection)一词本来属于心理学范畴,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引入教育领域,他在1933年出版的《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首次从教育学领域对反思进行了界定,他认为教学反思“是对与任何信念和假定性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他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思考”。
美国学者波斯纳(G.J.Posner)认为:“没有反思的教学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意识性不够、系统性不强、理解不透彻,容易导致教师产生封闭的心态,不仅无助于教师的成长而且可能阻碍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要想获得专业成长,教学反思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根据相关研究证明,在进行教学反思的过程中,普通教师和处于二次成长期的教师在教学反思中会有不同表现的,下面笔者就从一般来讲教学反思的三个思维过程来阐述。
一般而言教学反思包括三个思维过程:识别问题、描述情景、分析和重构。
[3]在识别问题过程中,普通教师会对教学过程中对其留下深刻印象的教学活动进行思考,丰富原有的认知及经验;而处于二次成长期的教师则会对教学过程中的某一固定的教学活动进行思考,引出他们所关心的中心问题。
卓越课程培训的心得体会优秀6篇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
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分享的6篇《卓越课程培训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卓越课程培训的心得体会篇一20xx年9月5日至6日,在旧营乡中心校听了邵征斌老师,邓英老师,管庆煌老师三位老师给我们带来的卓越课堂教学讲座,从他们三位老师的培训中,我有了较大的收获。
现将我从这次培训中的感受写下。
一、改变观念,提高卓越高效的意识不再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满堂问”等一些旧的思想观念。
新时代的老师应该追求一些新的教学意识:即教师如何教,如何管,从而改造学生的学习力。
现在的老师应该教授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应该教会学生自己学习的方法,让他们能够不在老师教授的情况下就能做到自主学习。
二、转变方式,用心经营课堂教学生学习方法,更要用心去钻研,不是所有的方法都适合学生,所以一节课不在于你教多少知识。
在培训中,讲到的查着工具读,划着重点读,写着感想读,记着内容读,练着习题读,思着问题读着实让我思维顿时开阔。
语言精练,却内容概括全面。
三、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教师的战场和舞台是课堂,教师的素质高低反映在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实践,将平时理念、观点融入课堂教学中,不断实践,理论,再实践,再提高教学质量。
多上课,上好课,上示范课,上有挑战性的'课。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又将问题解决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将自己的课堂当做实验基地,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并不断将教学研究的成果进行归纳和提升。
走进有效教学,创建卓越课堂,创新本校教研,这需要我们用心的去钻研,去实践,不断去学习,不断去创新,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新时代下的合格的教师。
卓越课程培训的心得体会篇二20xx年5月10日,全国知名教育专家、中国关心下一代教育专家委员会会长冯恩洪教授在临沂四中为我市几千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做了“卓越课堂—让三个面向走进课堂”专题报告会”。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教学名师“二次成长”问题的表征、原因与策略王林发,叶冬桃(岭南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广东湛江524048)摘要:《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的实施使教学名师的发展环境得到逐步改善,但教学名师"二次成长"问题依旧存在,主要有发展动力不足、成长特质缺失和成长保障不足三个表征。
导致教学名师"二次成长”受阻的成因有三点,分别是制度保障不足、成长内驱力缺失和成长环境不利。
基于此,促进教学名师"二次成长"的对策主要在于提升发展动力、增强成长特质和完善成长保障三方面。
关键词:教学名师;二次成长;改善对策中图分类号:G5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217(2020)04-0123-06收稿日期:2020-05-22基金项目: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18WZDXM022):教育生活史视野下中国教学名师'二次成长'问题研究(1978-2018)。
作者简介:王林发(1970-),男,广东湛江人,岭南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教学名师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叶冬桃(1998-),女,广东揭阳人,岭南师范学院教学名师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随着《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以下简称“万人计划”)的逐步落实,教学名师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教学名师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均高于普通教师。
但是,我们调查发现,教学名师的经济收入和工作条件改善并没有明显使他们的专业成长“更上一层楼”。
是什么原因影响与制约着教学名师的“二次成长”?教学名师的“二次成长”面临着哪些问题?我们从专业成长周期的视角对教学名师专业成长进行了研究,提出解决教学名师专业“二次成长”问题策略,以期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的全面落实提供参考。
一、教学名师“二次成长”问题的表征何谓教学名师“二次成长”?从“成熟型教师”成为“名师”、“明师”,即明日之师、明白之师、明辨之师,这就是所谓的“二次成长”,继续成长为科研型、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不断超越自己。
教师二次成长:从成熟到优秀作者:郑远雄来源:《新一代》2018年第17期摘要:从成熟教师到优秀教师,不是一个线性的、必然的过程,而是多种内外部因素相互作用、有机融合的结果。
本文首先阐述了优秀教师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教师二次成长之路。
关键词:教师;优秀;成长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分为五个阶段:适应期(力争成为合格教师)、扩充期(逐渐熟悉学生和教材,成为技艺型教师)、高原期(即将成为真正的教学能手)、创造期(业务能力很强,是真正的学者型教师)、示范期(成为专家型教师)[1]。
有些教师由于社会、家庭、自身等各种原因,遇见了专业发展的瓶颈。
此时,摆在教师面前的抉择有两种,一种是“停滞不前”,不能向优秀教师发展,一种是“老鹰的二次生命”式的蜕变,成为优秀教师。
一、优秀教师的特征(一)具有领悟力,能深度理解教材。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
”优秀的教师能深入理解教材的指导思想、客观要求、方式和方法,掌握教材各单元结构设置的顺序和体系,基于学生理解的难度,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的知识形式。
例如,如何使用演示、示例和类比来呈现主题内容,优秀的教师会更加注意对例题的组织,不仅仅体现在组织好教学活动的过程。
(二)具有诊断力,能迅速“把脉”学生。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了解病情才能对症下药;同样,优秀教师往往能通过“望闻问切”了解学情而后因材施教。
“望”就是善于观察。
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了解其中反映出的学情,及时进行教育,发现不足,帮助纠正。
“闻”就是合格的倾听者。
调查显示, 46.96%的学生选择“理解我所有的感受”,20.05%的学生选择“能给我一些帮助”,17.79%的学生选择“能让我放心地说”,三种选择排在前三,正好反映了学生的成长需求——理解需求,解决需求,安全需求。
[2]“问”就是善于沟通和提问。
融洽的交谈可以让学生跟上自己的思想和学习,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鼓励和帮助。
卓越教师培训心得体会卓越教师培训心得体会的范文有哪些?以下是PINCAI收集的关于《卓越教师培训心得体会》的范文,仅供大家阅读参考!范文一:卓越教师培训心得体会学一次,长一志,用一世。
这是我对培训学习后的感叹。
听专家讲座,感叹他们的博学多思,惊人的创意和精辟独到的分析。
观摩长沙市一中、宁乡一中,雷锋学校的课堂教学及训练,感叹名师的教学水平之高,理论知识之精,训练模式之神,训练方法之奇!培训短暂,但确实学到了不少知识,结识了一批新朋友,接受了一些新鲜观念,点燃了我们教育理想的火把,催我们前行,激励我们在教育这片沃土生根发芽。
细细回味几天的学习内容和多年工作的实践,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理念引领,深入人心对于一位老师来说,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有价值的理念引领,需要有前瞻性的眼光看问题,有利于我们找准发展方向,而不是盲目蛮干。
李海林博导论述“教学反思的五个层次”,吴军老师讲述“制定教学目标的四项原则”,马卫平博士阐述的“五问快乐体育”等等这些理念,就可以在我们实际工作当中加以运用,让这些理念穿行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指引我们理论联系实际把工作做实做好。
二、认识提高,目标确定培训过后,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反思过去的教学现象,应该认识到一些不足,如: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不够,要么过于小步子教学,包办代替现象严重,要么放手难收,缺乏指导,小组合作交流处于形式化的状态,耗时低效;学生学习缺乏规范;学生学习缺乏感悟体验或创造;重活动轻技能……教师为了追求某个现象,而顾此失彼,使教学发生偏颇。
面对这些问题,要“知不足,方进取”,要集思广益,确定好自己的发展目标。
有目标,效率高,目标不明,办事不行。
我们要联系实际,确定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
每一阶段要抓住某个重点,并持之以恒地实施推进,不断给自己提出要求,化压力为动力,不能混混而已,人要有所为,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一个又一个的目标迈进。
比如,这次在学校上研究课《少年拳》,我为自己确定:第一阶段做到课前要充分思考,预设教案,做到没有思考不进课堂(教学设计)。
李海林“教师二次成长论”——卓越型教师的成长规律与成长方式讲座学习笔记浙江省瑞安市教师进修学校陈国胜325200一、李海林“卓越教师的成长论”当今教师现状存在三种类型:职初教师、骨干教师、卓越型教师。
职初教师是指自己都做不好自己事情的教师;骨干教师是指自己能做好自己的事,不需要别人帮忙,也帮不了别人的老师;卓越型教师是指自己能做好自己的事,还能帮助别人,指导别人,让自己进步的老师。
教师的成长是很奇怪的,必须是在全校老师基数大的发展后,老师个人才主动的去自发展,自成长。
教师团队是呈金字塔式结构,以团队合作形式发展后,才能推出金字塔上的卓越型老师。
最后他得出四条结论:(一)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至少需要两次成长构成。
(二)一个教师要走向成功,仅有第一次成长是不够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第二次成长。
(三)当前教师成长遇到的瓶颈,不是第一次专业成长,而是第二次专业成长。
(四)某一些方式和途径,对教师第一次专业成长是有效的,但对二次专业成长则效果不大,或者无效。
二、李海林“教师成长三阶段论”教师成长有三个阶段:第一次成长期、高原期、第二次成长期。
(一)教师进入第一次成长期的标志1.熟悉教材。
这是教师第一次专业成长最基础的内容。
2.对教学的基本步骤与方法的掌握。
这是教师第一次专业成长最重要的内容。
3.对学生的关注。
这个阶段的老师开始形成所谓学生观。
4.有与同伴合作的强烈愿望。
其标志是校长和同伴的认可。
5.开始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
有的甚至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当作最大的成功指标。
(二)教师进入高原期的标志1.很难感觉到像前一个时期那样快速成长,相反,他发现自己很多事情都是在重复。
2.能保持中等状态的教学效果,但即使更努力,也没有明显的提高,不过一般情况下也坏不到哪里去。
他打了一个比方,两块萝卜放在一起煮,萝卜还是萝卜,味道没有改变,但放进一块骨头,味道就不同了。
3.工作内容和范围长期没有变化,自己也不知道还有什么事情可做。
听专家讲座有感对教师二次成长理解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默然回首,不觉从教已有13年来了,我自我感觉逐步从新教师、青年教师等走过。
少了往日的迷惘、困惑,少了新教师的激情,多了对自己教学的审视,要找到自己的短板,练好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前段时间参与了县局组织的两个讲座,其一是省报社丁昌桂总编的讲座,他提到了“教师的二次成长”:在经历了几年或十几年的教学生涯后,很多老师会出现工作的疲惫期。
这段时间中老师会迷失方向,会感觉自己所做的索然无味,也可说疲劳期。
由于时代种种原因,特级教师李吉林是在45岁以后,才逐步总结了自己的教学思想,最终成为名师。
无独有偶,在连云港师专冯伯虎教授的讲座中,也提到了教师的“二次成
长”。
两位专家的意见纵有有高深之处,也是偶然中的必然。
对于很多老师来说“做教师”可能是会一辈子的事情,我们为什么不做出影响力来呢。
无论从何种角度来提高自己都是对的,一开始不妨就抱着评职称的功力思想来做,做多了自然就喜欢了,教学上的任何事情都是如此。
老师们,遇到教学的困惑期,要思考怎样走出迷惘;遇到教学问题时,多思考怎样解决它,把自己的教学思路和困惑及时地记录下来,用的时候,信手拈来就是。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A434唤醒教师的第二次成长在QQ空间的动态里,看到了这样一段话:“其实让人焦虑的,不是忙也不是累,而是没有什么特别感兴趣的东西,也没有什么特别相爱的人,明知道自己该努力了,却又不知道该往哪里用力。
”这位朋友在小学工作,已经评了小高,也就是现在的中级职称。
在小学已经是很高的职称了,要往副高职称发展,又感觉有点距离。
各种教学竞赛奖,也经历了大大小小,拿了满满一摞荣誉证书。
在工作了二十多年后,忽然感觉到了人生的迷惘。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经有过这样的困惑,也不知道现在有多少同行正在经历这样的困境。
但我对于这句话却很有同感。
8月23日的下午,湖南省教师资格中心专家谢先国在讲到教师的二次发展理论时,我忽然就明白了这种困境的来源和突围的方向、路径。
他讲的是《卓越型教师的成长规律与途径》。
他认为,一个人有两种长相,一种是生理长相,另一种是精神长相。
而素养,就是一个人的精神长相,一个人的素养——学识、智慧、道德、态度、品格、思想、精神,一定会通过其言行举止和神态表情表现出来。
当教师在提升自身素质,逐步成长的过程中,会形成椭圆形结构,即职初教师和卓越教师是椭圆形两端,而绝大多数的骨干教师都处于椭圆形中间部分。
而在发展的实际情况中,大部分教师只能由职初教师逐渐成熟为骨干教师,最终再也难以跨越为卓越教师了,进而形成了碗式结构。
这使得很多的学校缺乏领军人物。
这种发展瓶颈的形成,是由于教师缺乏二次发展的契机,既没有二次发展的自觉,也缺少二次发展的外部刺激。
谢教授认为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至少需要两次成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第二次成长。
而很多的教师只是从职初教师逐渐成长为骨干教师就再也无法获得成长动力了,一直遭遇着自己的高原期,无法克服。
那么,与第一次成长相比,第二次成长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有这些标志:1、原先不太关注或不感兴趣的事物,开始成为重要的生活内容和工作内容。
不仅对教学问题感兴趣,而且对教材、对课程资源、对教学评价、对师资队伍建设、对一定区域内的教学管理问题开始感兴趣。
骨干教师二次成长中的五大转折——由一次暑期教师培训想
到的
万伟
【期刊名称】《中小学教师培训》
【年(卷),期】2010(000)002
【摘要】从职初教师到骨干教师,是教师的第一次成长,从骨干教师到卓越型教师,是教师的第二次成长.相比较第一次成长,教师的二次成长需要经历几个转折:成长动力从外在驱动转向内在需求;成长途径从经验积累转向理论学习;关注焦点从打磨教学到琢磨学生;教学反思从点状反思到系统探究;教学内容从处理教材到统整课程.只有围绕这几个关键的转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才能有效促进骨干教师的进一步成长.
【总页数】4页(P13-16)
【作者】万伟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苏中小学教学研究室,21001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在成长中突破,在成长中超越——评《寻求成长突破——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模式研究》
2.初中化学骨干教师培训模式的探究与思考--以合肥师范学院“市培计划”中合肥市初中化学骨干教师培训为例
3.名师工作室对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的效能研究——以数学骨干教师专业成长为例
4.名师工作室对中小学骨干教师培
训的效能研究——以数学骨干教师专业成长为例5.赢在转折点:“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骨干教师培训暨合肥市第九中学暑期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顺利开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