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的解剖及临床综合征(专业研究)
- 格式:ppt
- 大小:5.53 MB
- 文档页数:72
脑干的临床应用解剖及脑干综合征一、脑干的解剖结构脑干是连接大脑和脊髓的一条细长的神经纤维束,也是大脑神经系统的核心。
脑干可分为中脑、桥脑和延髓。
中脑连接着大脑和桥脑,桥脑连接着中脑和延髓,延髓连接着桥脑和脊髓。
脑干里有许多神经核团,负责着身体的一系列生理功能,如呼吸、循环、消化等。
二、脑干的临床应用1. 脑干电图检查脑干电图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脑干的功能和健康情况,以及发现在临床治疗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这项检查通常会在神经科医院或脑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检查者会通过放置电极或传感器来记录脑干的电活动。
这些电极会附在头皮上或可以通过耳朵进入脑干。
脑干电图检查通常在睡眠和清醒状态下进行,包括两个主要部分:标准脑干电图和震颤脑干电图。
2. 脑干损伤脑干受到损伤时,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神经功能障碍,包括呼吸困难、心律失常、消化不良、肌肉失调等。
部分病人表现出的障碍可能会影响他们的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威胁到生命。
对于脑干损伤的治疗需要根据不同的损伤类型、病因和病人个体差异进行个体化分析。
3. 脑干部位的肿瘤在脑干部位出现肿瘤时,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症状和治疗方案不同。
脑干肿瘤的症状可以表现为听力、视力、语言能力和肌肉活动的障碍。
脑干肿瘤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三、脑干综合征脑干综合征指的是由于脑干的病理损伤引起的失调症状。
脑干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上具有明显的多样性,详细的临床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准确的诊断病因。
1. 脑干上综合征脑干上综合征指的是脑干上节律产生失调或扰动所引起的症状和体征。
主要的表现包括呼吸节律障碍、心率不齐、呕吐、眼震等。
2. 脑干下综合征脑干下综合征指的是由于脑干下损伤或病理引起的症状和体征。
主要的表现包括眼球运动特别是垂直方向的运动障碍、吞咽障碍、下肢肌张力增高、多汗、多尿等。
四、脑干是连接大脑和脊髓的一条神经纤维束,也是大脑神经系统的核心。
脑干的临床应用解剖脑干(brain stem)自下而上由延髓、脑桥和中脑组成,位于颅底内面的斜坡上,上方以视束为界,下方经枕骨大孔与脊髓相连续。
脑桥和延髓的背面与小脑相连,它们之间的室腔称为第四脑室。
第Ⅲ~Ⅻ对脑神经附着于脑干。
一、脑干的外形(一)脑干的腹侧面1.延髓(medulla oblongata)长约3cm,是脊髓到脑的过渡部,上端借横行的延髓脑桥沟与脑桥为界,下接脊髓并与脊髓的沟、裂相连。
延髓腹侧面正中线上的纵裂称前正中裂(anterior median fissure),裂的两侧各有一条纵行隆起,称锥体(pyramid),它是由大脑皮质发出的锥体束构成。
在锥体下端绝大多数纤维左右交叉,形成锥体交叉(decussation of pyramid)。
交叉后的纤维在脊髓外侧索内下行。
在锥体外侧的卵圆形隆起是橄榄(olive),两者之间隔以前外侧沟(anterolateral sulcus),舌下神经由此沟出脑,在橄榄外侧的后外侧沟中,从上向下依次排列着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的根丝,三者根丝之间的界限不明显。
2.脑桥(pons)位于脑干的中部,其腹侧面膨隆称脑桥基底部(basilar part of pons),是由大量横行纤维和部分纵行纤维组成,基底部正中有纵行的基底沟(basilar sulcus),容纳基底动脉。
基底部向两侧逐渐缩细,移行为小脑中脚(middle cerebellar peduncle)。
在基底部与小脑中脚交界处有粗大的三叉神经根。
脑桥下缘借横行的延髓脑桥沟(bulbopontine sulcus)与延髓分界,沟内自内向外排列有展神经、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
延髓、脑桥和小脑的交角处,临床上称为脑桥小脑三角(pontocerebellar trigone),前庭蜗神经根恰好位于此处,因此该部位的肿瘤除造成听力障碍和小脑损害的症状外,还可压迫位于附近的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从而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