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语言的发展(新、选)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10
0—3岁儿童言语发展特征131—36个月儿童言语发展特征31—36个月儿童有了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他们已经能说出较为复杂的句子,也能够与周围的人进行较为复杂的交谈,是一个熟练的“发言人”了。
下面就由言语理解、言语表达和言语交际三个方面展开该阶段的发展特征。
1.言语理解发展特征(1)喜欢听故事,并且喜欢模仿故事里的人物角色,这也是其不断扩大词汇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2)出现过度规则化现象。
儿童有时候会将新的语法词素过度地应用到成人言语的规则之中,这就是过度规则化现象。
(3)能理解并正确回答成人提出的各种问题,如“谁”、“什么”、“哪儿”、“为什么”等等。
能够理解一些介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并开始能理解一些表达时间的词语。
2.言语表达发展特征(1)词汇量激增。
儿童在近36个月的时候,知道的词大概达千个,其语言的丰富性可想而知,早已经不是那个自编“小儿语”的儿童了。
并且人称代词“我”、“你”等运用较为熟练,2岁半时,儿童代词使用量已经达到他实用各种词类比例的13.6%,远远超过了2岁时的5.7%,另外,数词、量词的出现频率增多,语气词的出现频率有所减少。
这些说明,这时候的儿童语言已经向成人的表达靠近。
除此之外,儿童还喜欢问“为什么”,在得到答案的同时来扩充自己的词汇量。
(2)能说出完整的句子。
儿童的词汇量越来越丰富,能够用成人的说话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句子的构成日趋复杂,出现了较为复杂的完整句子。
句子的含词量已普遍达到5—6个单词,其中陈述句依旧占有很大比重。
同时,复合句也渐渐出现在儿童的语言中,如联合复句、连贯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等等。
语法日渐复杂,体现了他们较为成熟的语言能力。
儿童语言中的80%能被陌生人听懂,虽然仍然会参杂一些错误,但是语言中的语法复杂程度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并与成人的口语相似。
(3)说话的过程中会伴随“破句现象”。
这个阶段的儿童,词汇量大增,其1由湖北省直属机关第一幼儿园何小燕老师整理运用句子的能力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在说话的时候,常常有结巴不流畅的情况出现。
儿童语言发展的主要表现1. 儿童语言发展的阶段儿童语言发展是指儿童从出生到成人期间,逐渐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过程。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儿童语言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1 准语言阶段(出生至6个月)在这个阶段,婴儿通过感知和模仿来建立对声音和语调的认知。
他们开始注意到周围环境中的声音,并逐渐能够区分不同的声音质地和音调。
此时,他们会开始发出各种声音、呻吟、哭泣等,这些都是他们尝试使用声音来表达自己需求的方式。
1.2 单词使用阶段(6个月至2岁)在这个阶段,婴幼儿开始学习并使用单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他们会通过观察和模仿周围人的口型、动作来学习发音,并逐渐理解单词与所指物之间的关系。
最初,他们可能只能说出一些简单的词汇,比如“爸爸”、“妈妈”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词汇量会不断增加。
1.3 句子构建阶段(2岁至4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学习如何构建句子来表达更复杂的意思。
他们会逐渐学会使用动词、名词、形容词等不同的词类,并通过语法规则来组合这些词汇。
此外,他们也开始使用一些简单的疑问句和否定句来进行交流。
1.4 语言运用阶段(4岁至成年)在这个阶段,儿童已经基本掌握了语言的基本规则和用法,并能够流利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
他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并参与到更复杂的对话和讨论中。
2. 儿童语言发展的主要表现2.1 发音能力在儿童语言发展初期,由于口腔肌肉和听觉系统尚未完全发育,他们可能无法准确地发出成人所使用的所有音素。
因此,在这个阶段,儿童可能会出现一些发音错误或替代现象。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语言能力的发展,他们的发音会逐渐接近成人水平。
2.2 词汇量和语法能力随着儿童语言能力的提高,他们的词汇量也会逐渐增加。
在单词使用阶段,儿童通常能够掌握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汇,并能够正确地使用它们。
而在句子构建阶段,儿童开始学习如何组合单词来构建更复杂的句子,并逐渐掌握一些基本的语法规则。
2.3 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随着语言发展的进展,儿童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语言教育】16-18个月儿童语言的发展到了这一个阶段,您就会发现,孩子就像计算机一样,不断地从外界吸收新的信息并“贮存”起来,新掌握的词语层出不穷。
您甚至可以和他进行“对话”了。
您会感到吃惊,他确实有一种“吸收的心智”(蒙台梭利语)。
婴儿的机械记忆能力是非常强的。
一、语言发展的特点1.语言理解方面16~18个月的儿童能够听懂日常生活中简单的话。
对于有方向性的命令式语言,不用借助任何手势或面部表情就可以完全理解了。
如9个月时您对他说“宝宝,过来”,必须伸出双手迎接他,他对这句话的理解更多的是凭借您“双手迎接”的动作。
而现在您只要说出这句话就行了,不用凭借动作或面部表情,因为他已经能理解您的指令式语言了。
2.语言表达方面孩子已会对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事物进行命名,如把拨浪鼓叫作“咚咚”,把猫叫作“喵喵”等。
但是,他在命名或使用新词时会出现一种“泛化”现象。
比如,他会把所有的四条腿动物都叫作“狗狗”,把所有的圆形物体都叫作“球”。
这表明他的语言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另外,这一阶段,有的孩子说话时还有“小儿语”。
他的小儿语中有旋律和抑扬顿挫的音调变化,在某些情况下很像成人说话。
有时,他还喜欢模仿成人没有意义的话。
二、父母指南:跟他谈周围的一切孩子渴望了解和学习周围的一切,您应该告诉他大家正在做的事情,如妈妈在打扫房子、爸爸在看报纸、宝宝在玩球等。
每当孩子接触新事物、体验新情感时,您都要教他说有关的词语,跟他谈谈他看到、听到和做着的事情。
还可以谈谈最近发生的或不久就要发生的事情,但一定要用短小简单的句子。
千万不要错过机会--跟他说话!三、适宜的教育活动1.自制“小图书”从现在开始,您的孩子可以拥有自己的图书了。
您可以自己做一本,如有合适的也可以买一本。
书里面最好是孩子熟悉的人和物的图画。
这本书将很有效地增加孩子的词汇量,而且您会发现您的孩子会时常向别人“炫耀”他拥有的这本书。
您可以在他的“小图书”中贴上全家人的照片,贴上家里的玩具、宠物以及各种常见物品的照片或图片。
一、语言的发展阶段
正常儿童语言的发展经过发音、理解和表达三个方面。
三个方面一环套一环,一岁以前儿童主要是咿呀作语和初步理解阶段,一岁以后开始学说话,先说单词,然后组成句子,逐步完善。
语言的发展离不开听觉器官,发音器官和大脑功能的完善。
任何一项功能的异常均可出现语言障碍。
因此对语言发展缓慢的儿童,应首先检查是否有听力障碍或者发音器官的器质性损害。
以便尽早佩戴助听器或手术治疗。
而对智力上落后的儿童的语言障碍,则必须进行早期训练,才能提高其发展水平。
二、语言发展进程
2个月:可以发出几个单元音,a、i、o等,能与成人交流发音。
4个月:会出笑声,大声叫,能咿呀作语,主动对人和玩具发出咕噜声。
6个月:喜欢对熟悉的人发音,出现唇辅音,会模仿咋舌音,叫名字开始反应。
8个月:能发出重复音节“mama”、“dada”等。
10个月:能够咿呀学语,对成人的要求有反应,会招手“再见”,或拍手“欢迎”。
12个月:听懂几样物品的名称,有意识地叫“爸爸”“妈妈”,会学动物的叫声。
15个月:能说出6个左右的词,会指自己的身体部位,开始出现难懂的话。
18个月:能说10~20个词,用言语辅以手势和表情表达需要。
21个月:能说出20~30个词,会说“不要”、“我的”,能说出几个图画的名称,能将2~3个词组合起来。
2岁:能说3~4个字组成的简单的句子,会用代词“我”、“你”。
2岁半:会说6~8个字的复合句,不再说出难懂的话,能说短的歌谣。
3岁:会说姓名、性别,说2~3中颜色的名称,能回答成人的简单问题。
浅谈小班幼儿语言的发展小班幼儿语言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建立的过程,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
下面我就从这四个方面来谈谈小班幼儿语言的发展。
首先是听的发展。
幼儿在0-3岁的时候,他们的听觉系统逐渐成熟,可以听到周围的声音并产生反应。
在这个阶段,幼儿会通过听觉来感知和理解周围的环境,慢慢的形成对声音的识别能力。
在小班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播放各种儿歌、故事和音乐等音频,让幼儿进行听觉训练,培养他们对声音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听觉能力。
其次是说的发展。
幼儿在2-3岁之后,开始能够进行简单的语言表达,用短句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在小班幼儿园,老师可以通过与幼儿的互动交流,引导他们进行语言表达。
同时,可以通过让幼儿参与各种角色扮演和游戏活动,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接下来是读的发展。
在小班的幼儿园中,教师可以通过阅读绘本等方式,培养幼儿对文字的兴趣,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
同时,可以教授一些简单的汉字和拼音,让幼儿通过认识汉字和拼音的形式,逐渐提高他们的识字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阅读活动,如图书角、故事会等,让幼儿有机会接触各种不同类型的读物,丰富他们的阅读经验。
最后是写的发展。
在小班幼儿园中,幼儿可以通过画画等方式进行写的训练。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线条和图形的描绘,提供一些简单的写字练习,让幼儿逐渐形成正确的书写姿势和写字习惯。
此外,可以通过进行一些手指操、手指握笔训练等活动,提高幼儿的手指灵活性和手眼协调能力,为日后的写字能力奠定基础。
总的来说,小班幼儿语言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引导。
通过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训练,可以全面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学习生活。
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个体差异,根据每个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兴趣爱好,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策略,为他们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和资源,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幼儿的语言发展幼儿的语言发展是其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在这个阶段,幼儿会逐渐习得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而且,语言对幼儿的认知和社交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影响因素和如何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一、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1. 早期语言习得幼儿在出生后的头几年内就开始学习语言,通过模仿和重复的方式来习得语言。
在这个阶段,他们主要通过听觉来辨识和学习语言。
2. 语言习得的逐步完善随着幼儿的成长,他们会逐渐掌握语法规则、句式结构和词汇量的增加,从而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3. 语言交流的增多随着语言能力的提高,幼儿会更加主动地进行语言交流,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互动,从而培养社交技能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影响幼儿语言发展的因素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影响幼儿语言发展的重要因素。
家长的语言模式、家庭氛围和亲子互动方式都会对幼儿的语言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 社交环境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社交环境也对语言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与同龄人的互动和交流,幼儿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
3. 个体差异每个幼儿的语言发展速度和方式都有所不同,这可能与其遗传基因、身体健康和认知水平等因素有关。
因此,需要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来进行个性化的语言发展指导。
三、如何促进幼儿语言发展1. 提供丰富多样的语言输入家长和老师可以给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语言输入,如阅读绘本、讲故事、唱歌等,帮助幼儿扩展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2. 创设语言激励环境在幼儿成长的环境中,可以设置一些语言激励活动,如语言游戏、角色扮演等,激发幼儿对语言的兴趣,促进其语言发展。
3. 鼓励幼儿进行语言互动鼓励幼儿与他人进行语言交流和互动,促使他们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培养其社交交往和表达能力。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帮助他们建立起健康的语言能力和沟通技巧,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幼儿的语言发展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为幼儿的语言成长提供最好的支持和指导。
宝宝的语言发展阶段从宝宝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开始与世界建立语言交流的关系。
语言对于宝宝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不仅是思维表达的工具,更是社交互动的桥梁。
在宝宝的语言发展过程中,有几个关键阶段需要家长们的关注和引导。
1. 听觉阶段:0-6个月在出生后的几个月里,宝宝主要通过听觉来感受和理解语言。
在此阶段,家长可以通过说话和唱歌来引起宝宝的注意力,并与他们进行大量的语言互动。
宝宝会开始注意到语音的不同,学会区分高低音和音调的变化。
家长可以将一些简单的词语和句子反复念给宝宝听,例如“妈妈爱你”、“宝宝好聪明”,这样可以培养宝宝对语言的兴趣。
同时,还可以放一些音乐给宝宝听,或者给他们听一些儿童故事,这些活动可以开发宝宝的听觉和语言感知能力。
2. 吐字阶段:6-12个月在6个月左右,宝宝的听觉和嘴巴肌肉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他们可以开始尝试模仿发声。
这个阶段宝宝会发出一些类似于“咯咯”、“呀呀”等的音节,这是宝宝学习语言的初步尝试。
家长可以在这个阶段提供一些简单易懂的单词给宝宝模仿,例如“妈妈”、“爸爸”、“宝宝”等。
与此同时,还可以与宝宝进行更多的互动,用简单的词语来描述周围的事物,例如“这是一只大象”,“我们在公园玩耍”等。
宝宝会通过模仿和听觉记忆来逐渐掌握语言的基本要素。
3. 词汇阶段:12-24个月宝宝在12个月左右进入词汇阶段,开始有了自己的词汇量。
在这个阶段,宝宝通常能够说出一些简单的单词,例如“妈妈”、“爸爸”、“奶奶”等。
家长可以适时引导宝宝发音,并给予鼓励和肯定。
同时,家长可以为宝宝提供一些启发性的玩具和图书,帮助他们认识更多的事物和词汇。
与宝宝进行交流时,可以使用简单的句子结构和重复的语言模式,这样有助于宝宝理解和学习语言。
4. 句子阶段:2-3岁当宝宝进入2-3岁的阶段时,他们已经可以使用更完整和复杂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在这个阶段,宝宝能够组织简单的句子,表达清晰的观点。
家长可以通过与宝宝进行有趣的对话和故事讲解,来提高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的语言发展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对于幼儿来说,语言发展是他们认知和社交能力的基础。
在幼儿时期,他们通过不断的听、说、读、写的练习,逐渐建立起丰富的词汇量和表达能力。
本文将探讨幼儿的语言发展过程,包括早期的语言习得和后期的语言能力提高。
一、早期的语言习得在幼儿的早期,大约在出生后的头几个月,他们开始进入语言习得的阶段。
这个时期,幼儿主要通过听觉来感知周围的语言环境。
他们会倾听周围的声音,并尝试模仿这些声音。
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逐渐能够分辨出不同的语音,并开始模仿简单的音节和单词。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幼儿会逐渐掌握更多的语音,并开始形成简单的语言表达。
他们通过模仿和重复的方式学习说话,并不断尝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这个阶段的语言习得是基于幼儿身边的环境和亲密关系中的交流。
二、语言能力的提高随着幼儿逐渐成长,他们的语言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在幼儿园或儿童教育机构的帮助下,幼儿开始接触更多的语言资源和学习机会。
他们通过课堂教学、与老师和同伴的互动来扩展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这个阶段,幼儿的语言发展呈现出快速而显著的变化。
他们能够理解并使用越来越复杂的句子结构,并开始使用丰富的词汇来描述自己的经历和想法。
同时,幼儿也能够逐渐掌握语言的语法规则和语用能力,例如恰当地运用礼貌用语和表达感谢。
除了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外,幼儿还开始接触阅读和写作。
通过阅读图书和绘本,他们能够获得更多的语言输入,并且逐渐理解书写的规则和形式。
同时,幼儿也会开始尝试书写自己的故事和观察,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思维和情感。
三、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方法为了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有几种方法是值得家长和教育者关注和实践的。
1. 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在幼儿成长的环境中,接触到丰富的语言资源是尤为重要的。
家长可以为幼儿提供高质量的绘本和听故事的机会,帮助他们扩展词汇量和语言理解能力。
2. 多样化的互动与对话:与幼儿进行互动和对话时,要多给予他们表达的机会,鼓励他们说话并尊重他们的意见。
学前⼉童⾔语的发展学前⼉童⾔语的发展 语⾔的发展可以表现在三个⽅⾯:语⾔形式、语⾔内容以及语⾔运⽤能⼒的发展上。
⼀、学前⼉童语⾔形式的发展 ⼀、学前⼉童语⾔形式的发展 语⾔形式是指⼉童语⾔中的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和系列规则。
⼉童对语⾔形式的获得包括对语⾳和语法的获得。
(⼀)语⾳的发展 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 1.逐渐掌握了本族语⾔的全部语⾳ 1~1.5岁的⼉童开始发出第⼀个类似成⼈说话时⽤词的⾳,到6岁时,⼉童已经能够辨别绝⼤部分母语中的发⾳,也基本上能发准母语的绝⼤部分语⾳。
3~4岁是⼉童语⾳发展的飞跃阶段, 4岁的⼉童基本上能掌握本民族全部语⾳。
⼉童学习语⾳的过程,先后有两种不同的趋势。
起初是扩展的趋势。
婴⼉从不会发出⾳节清晰的语⾳,到能够学会越来越多的语⾳,是处于语⾳扩展的阶段。
3~4岁内的⼉童,相当容易学会世界各民族语⾔的发⾳,所以有⼈称这个年龄段的⼉童为“国际公民”。
⼉童掌握母语(包括⽅⾔)的语⾳后,再学习新的语⾳时,出现了困难,年龄越⼤,学习第⼆语⾔的语⾳,更多受第⼀语⾔语⾳的⼲扰。
这个时期就处于语⾳的收缩阶段。
研究发现,幼⼉发⾳的错误,⼤多数发⽣在辅⾳,⽽且集中在zh、ch、sh,z,c,s,l等⾳。
幼⼉发⾳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 (1)⽣理上的原因。
3~4岁幼⼉由于⽣理上不够成熟,不能恰当的⽀配发⾳器官。
困难在于不善于掌握发⾳部位和发⾳⽅法。
幼⼉发出元⾳错误较少,错误往往在辅⾳。
这是因为辅⾳要依靠唇、齿、⾆等运动的细微分化。
3~4岁幼⼉由于唇和⾆的运动不够有⼒,下颚不够灵活,因⽽发出辅⾳时往往不能作出明显的分化。
(2)语⾔环境。
幼⼉之所以不能正确掌握发⾳部位和发⾳⽅法,除了受⽣理成熟的影响外,还有其他原因。
语⾔环境是影响幼⼉正确发⾳的重要因素。
⽅⾔对4岁以上幼⼉发⾳的影响更为突出。
调查说明,城乡幼⼉发⾳的正确率有较⼤差异。
这种差异在3岁时不显著,4~5岁差异较⼤,是环境,特别是教学条件影响的结果。
儿童语言发展规律(一)引言概述:儿童语言发展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了解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对于家长、教育工作者和许多其他专业人士来说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孩子的语言发展。
正文内容:1.听力和语音发展:- 孩子的听觉能力在出生后迅速发展,可以从早期开始对声音做出反应。
- 学习语音的过程包括模仿成人的声音和口型,并逐渐掌握发音的技巧。
- 游戏和歌唱等活动可以促进孩子的听力和语音发展。
2.词汇和词语理解:- 儿童在早期开始学习词汇,并逐渐理解和运用不同的词语。
- 学习词汇的过程中,孩子会先学习常见的物体和人物名称,然后逐渐扩展到动词和形容词等词类。
3.语法和句子构造:- 儿童在语法上的发展是逐步进行的,从简单的主谓结构到复杂的从句和复合句结构。
- 孩子通过模仿和积极参与对话来学习语法规则和句子构造。
4.语言交流和社交技能:- 孩子在语言发展中逐渐学习如何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交流意见。
- 社交技能的培养包括学会倾听、回应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理解他人的意图和情感。
5.言语和阅读发展:- 孩子的语言发展与阅读技能有密切关联,语言发展良好的孩子通常更容易学会阅读和写作。
- 通过与孩子共享故事、阅读绘本和讨论书籍,可以促进孩子的言语和阅读发展。
总结:了解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对于提供有效的支持和教育非常重要。
孩子的听力和语音发展、词汇和词语理解、语法和句子构造、语言交流和社交技能,以及言语和阅读发展等方面都是值得关注的。
通过积极的互动和鼓励,我们可以帮助孩子顺利地走上语言发展的道路。
第六章儿童语言的发展基础知识:1、语言产生的准备;语言理解的准备。
2、语音的发展;词义的发展。
3、句子的发展;语言技能的发展。
基本理论:1、环境论。
2、先天决定论。
3、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
基本技能:1、掌握语言产生的准备、语言理解的准备、语音的发展、词义的发展。
2、学会掌握句子的发展、语言技能的发展、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
第六章儿童语言的发展教学目标与要求:本章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儿童是如何掌握如此复杂的语言结构和语用技能的,对于该问题的了解,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珍贵资料,如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儿童语言讲稿矣教材编写等方面提供很多帮助。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儿童获得语言的基本规律和特征,例如儿童年龄同语言发展的关系,儿童思维能力和语言发展的关系,儿童环境和语言发展的关系等。
再次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儿童语言获得理论。
教学主要:以讲授和自学相结合。
儿童语言发展又称语言获得,指的是儿童对母语的产生和理解能力的获得。
主要指口头语言中的说话和听话。
言语是双向的活动过程,包括对语言的接受和发出。
但是在儿童言语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两种过程并不完全是同步的,感知和理解语言先于语言表达的发生发展。
换句话说,儿童语音知觉发生发展在先,正确语音发生发展于后。
语言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所有生理发育正常的儿童都能在出生后四至五年内未经任何正式训练而顺利地获得听、说母语的能力,其发展的速度是其他复杂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所不能比拟的。
研究儿童语言发展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为:1、通过对儿童语言获得的研究可以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提供依据,为思维和语言关系这个理论问题提供资料;2、语言发展研究的结果还可为幼儿语言教材的编写和语言教学提供依据,并可用作诊断儿童个体语言发展速度和水平的指标。
第一节语言准备期语言准备期也称前语言期。
一般把儿童出生到能够说出的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词之前这一时期划为前语言时期。
具体可分为产生和理解两个方面的准备。
一、语言产生的准备(0-1岁)1、反射性发生阶段:5周后,婴儿的哭声逐渐带有条件反射的性质,出现了分化的哭叫声。
在这一时期中,婴儿还没有言语能力,即既不能说出任何词语,也听不懂任何词语,但是能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
起初发出的声音比较单一,以后通过模仿使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富于变化。
这一时期所发出的声音只是用于表达婴儿的饥、渴、喜、痛等感觉,或是某种要求和欲望,还不是代表特定含义(概念)的语音符号,所以仍属于巴甫洛夫所说的第一信号系统而非第二信号系统。
正如桂诗春教授所指出的:“婴儿的哭叫声源于他的不舒服感觉。
这些声音大都是尖声和鼻化元音,发自嘴的前部,且伴以脸部紧张表情。
母亲很快就能根据其哭声的形式不同而辨别其原因,如肚饿、疼痛、过冷和过热等等。
除了不舒服的声音外,婴儿还会发出表示舒服感的声音,这是一种松弛的、较深沉的、没有鼻化的鸣鸣声(cooing)。
接着出现的是某些辅音。
……最早发出的辅音大概有wa,la,nga,ha,ma,na等等。
但这些声音还不能说是有交际意图,因为它们还不是一种灵活的、有目的的行为。
”桂诗春教授这一段关于婴儿发声原因的分析是很有见地的,但是最后关于“婴儿声音没有交际意图”的论断却值得商榷。
尽管婴儿的声音不是有目的的行为,我们认为还不能由此就断定这些声音没有交际意图。
在桂诗春自己编著的“新编心理语言学”第4章(第138页)中就给出了这样的事实:根据儿童语言学家的观察,即使出生仅3个月婴儿的“鸣鸣”声也会引起母亲或保姆的注意;而当成人作出回应时,婴儿就会产生更像言语的声音,而且婴儿在发出这种声音后,还会继续等待成人再回应,彼此之间的反应和对话过程很相似。
可见,从3个月左右开始,婴儿就有通过声音来和成人建立某种沟通方式的意图——这就是一种交际意图。
当然,这种意图还是很初步的,没有明确目的的,或者说,只是一种本能行为。
2、牙牙语阶段:牙牙语就是类似成人语言中所使用的那些音节的重复。
无意义的,不能被理解的。
5个月左右:出现呀呀语9 个月起:呀呀语的出现率达到高峰以能重复不同音节的发音还能发出同一音节的不同音调。
1 岁左右:呀呀语的出现率开始下降。
大多数儿童开始产生第一个被理的词。
呀呀语的作用:牙牙语的作用不在于通过牙牙语掌握特殊的感觉运动技能,也不在于具体的发某个音以便以后使用,而是通过牙牙语学会调节和控制发音器官的活动。
通过呀呀语,学会调节和控制发音器官的活动,这是以后真正的语言产生和发展所必需的。
3、语音的形成分为四个阶段:出现嗓音出现阿咕声出现喃喃语声开始发出语音二、语言理解的准备1、语音知觉:几个月的婴儿已具备了语音范畴知觉能力,即能分辨两个语音范畴之间的差别。
语音范畴知觉:大多数知觉为连续性知觉。
范畴知觉实验:先听一个人工合成的b音,一段时间后,婴儿对此厌倦,吸吮速率下降,用两种方式改变VOT(voice onset time)①改变VOT,使b变成p音②改变VOT,但仍和b属于同一范畴研究表明,1个月大的婴儿就能在吸吮速率的变化上表现出对b和p两个属于不同音位范畴辅音的辨别能力(范畴间的辨别而非范畴内的辨别)作用:使声学提示转化为语音特征;只有忽略大量语音范畴内的变异,才能使语言理解成为可能。
2、语词理解:8-9个月,因而已经听懂成人的一些语言,表现对语言作出相应的反应。
如“狼和羊”。
言语准备期一般也称为“咿呀学语(babbling)期”,婴儿长大到5、6个月左右就开始进入这一时期,并将持续半年左右。
桂诗春指出:“婴儿最初的咿呀学语往往是在吃饱后仰卧在床上进行的。
这时嘴里有唾液,很容易会作出吞咽的动作,于是就学会发后辅音如gu、ga、ka、cha、ra等等。
婴儿在吮奶时不光要使用嘴唇,而且还要用舌头顶住上齿龈,并随着吸奶把舌头放下。
如果婴儿一边做这个动作,一边呼气,就会发出ta、da、la、na等辅音。
”以后婴儿将逐渐习得其它的辅音和元音。
元音习得顺序一般是从前元音开始,然后依次是中元音和后元音;辅音则相反——先是软颚音,然后是齿龈音和双唇音,最后才是齿音和颚音。
在这一时期,儿童将学会语言系统所涉及的各种音素。
不少心理学家还发现,到此为止(即到咿呀学语阶段结束止),或是在此之前,世界各民族儿童所能感知和发出的各种音素都是相同的(这是儿童先天具有语音感知和辨析能力的又一证据);但是从此以后(或是稍稍在此之前)即开始分道扬镳——各民族的儿童逐渐变得只能感知和发出本民族语言的所有音素了。
在言语准备期中,婴儿虽然还不能说出词语,但已开始能对话语进行初步的理解,例如,当婴儿听到“把苹果给妈妈”的话语时,能做出拿苹果给妈妈的反应。
此外,婴儿还能通过简单的体态语和手势与成人进行交流,例如,举起双手表示要大人抱,用嘴巴做吮吸动作表示想吃奶;手势则以“指向”为多,一般是食指伸直,其它四指弯曲,指向的功能是提出请求或指认事物,对指向的正确反应是瞧所指物,而不是看食指。
据李宇明教授的研究,对于这一时期后半段的婴儿来说,能大致理解(即能基本听懂意思,但还不能够表达出来)的词语约有200个左右,其中名词性的词语和动词性词语大致各占一半。
这是第二信号系统开始建立时期,可见,婴儿开始具有初步言语能力是在这一时期的后半段,即在11或12个月前后。
应当指出,在咿呀学语后期,婴儿不仅逐渐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各种音素,还开始习得更复杂的发音方式——音素或音位的组合(即音节和词),也就是说,婴儿开始能说出单个的词。
这样就为下一个语言发展阶段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第二节语言发展期一、语音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儿童已能以主动方式参与言语交际活动,即不仅能听,而且能说。
但是这个时期儿童所使用的语言还是不成熟、不完整的、属于幼儿的特殊语言,这种特殊语言的发展又可以划分为独词句、双词句和电报句等三个子阶段。
按照“语觉论”的观点,儿童天生就有语义知觉能力——即对语音和语义进行辨识的能力;如上所述,李宇明的研究也证实了这点——7至12个月的儿童已能听懂200个左右词语,并能理解较简单的句子。
在这一时期儿童之所以只能用片断的词语或电报句来说出自己的意思,而不能用完整、连贯的句子来表达,只是由于掌握的词语和语法规则的数量还很有限,并不是因为对所要表达的整个句子的语义理解有问题。
例如,为了表达“我想要妈妈抱”和“希望姐姐陪我玩车车”这两个完整的句子,在幼儿的不同年龄段有这样三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1岁至1岁半左右往往是说“抱”(或“抱抱”),“车”(或“车车”)——独词句阶段; 1岁半至2岁左右往往是说“妈妈抱”,“玩车车”——双词句阶段; 2岁至2岁半左右往往是说“我妈妈抱”,“姐姐玩车车”——电报句阶段。
对于这样的独词句、双词句或电报句,若孤立地看,是有歧义甚至让人无法理解的,但在一定的交流背景下(即有一定的上下文语境),并伴随儿童的手势、体态、表情则儿童用这类不完整的语言和别人交流将不会有什么障碍。
两岁半以后,由于儿童的实践活动(游玩、学习等)日益增加,和别人的交际范围逐渐扩大,言语能力随之得到迅速的发展,对本民族口头语言的掌握逐步熟练与完善。
在20世纪的90年代初,我国心理学家曾对十个省市两千余名学前儿童掌握的总词汇量进行统计,结果表明:3~4岁儿童常用词有1730个,4~5岁儿童的常用词有2583个,5~6岁儿童的常用词有3562个。
与此同时,儿童对本民族语言的语言规则的掌握及语言现象的了解也日益增加。
语言学家李宇明教授曾以“疑问句系统”这一语言的子系统为例,对我国1至5岁的婴幼儿的语言发展作了深入研究(之所以选择“疑问句”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提问是个体与社会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儿童通过理解问话和回答问题,可以迅速提高理解话语、重组知识经验、表达思想感情等多方面的能力,所以疑问句在儿童的语言与思维发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李宇明的研究结论指出:“三岁以后儿童的问句体系进入完善期。
在这一时期,儿童的各种问句格式都逐渐出现,反问句和特指疑问词的非疑问用法大量涌现,句法组织渐趋流畅。
特别是到了四岁以后,原因问句大量使用,表明儿童的因果意识逐渐加强;并且出现了较多的‘求解性’问句。
这说明儿童问句的功能已经发展成熟,今后的重要任务是问句语用的发展。
”李宇明的研究虽然只涉及疑问句这一种语言子系统,但是如上所述,这一子系统在儿童语言与思维发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与代表性,所以对这一语言子系统的学习与掌握过程,应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儿童对整个本民族语言的学习与掌握过程。
换句话说,根据李宇明的研究结论,我们可以认为:儿童到4岁以后,对本民族口头语言的各种句型的掌握都已经逐渐趋于完善与成熟,今后主要是向“语用”方向进一步发展。
事实上,当今的语言学界(不管是中国还是全球的语言学界)都承认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任何一位四、五岁的幼儿都能无师自通地很好掌握包含数不清语法规则变化的本民族口头语言”(只是对于“儿童为何能够只用几年时间就无师自通地掌握本民族口头语言”这样一个问题,目前语言学界还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和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