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数的认识
- 格式:ppt
- 大小:1.26 MB
- 文档页数:38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1课时《数的认识》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整数、小数、分数的概念,并能正确读写。
- 掌握数的分类,包括正数、负数、零。
- 能够在数轴上表示数,并进行简单的比较。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对数的感性认识。
- 利用数轴,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的相对大小和位置。
-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教学内容1. 数的概念:- 整数:像 -3, -2, -1, 0, 1, 2, 3 这样的数。
- 小数:有小数点的数,如 3.25, 0.5。
- 分数:分子和分母组成的数,如 1/2, 3/4。
2. 数的分类:- 正数:大于零的数,如 1, 2, 3。
- 负数:小于零的数,如 -1, -2, -3。
- 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数。
3. 数轴:- 介绍数轴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数轴是一条直线,用来表示数的位置和大小。
- 在数轴上表示数,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的相对大小和位置。
教学方法1. 讲授法:- 对数的概念和分类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数的定义和性质。
2. 实际操作法:-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如用小石子表示数,来加深对数的理解。
3. 小组讨论法:- 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数的性质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步骤1. 引入:-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温度计、尺子等,引出数的概念。
2. 讲解:- 讲解整数、小数、分数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理解数的概念。
3. 实际操作:- 让学生用小石子或其他物品,表示不同的数,加深对数的理解。
4. 小组讨论:- 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数的性质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5. 总结:-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数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作业布置1. 课后作业:- 完成课本第6单元第1课时的练习题,加深对数的理解。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数的认识》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数的认识》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分数、小数、百分数的认识和运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能够进行分数、小数的互换和运算,能够运用分数、小数、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分数和小数的基本概念,对分数、小数的运算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运用分数、小数、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理解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提高学生运用分数、小数、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能够进行分数、小数的互换和运算,能够运用分数、小数、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能够进行分数、小数的互换和运算,能够运用分数、小数、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分数、小数、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情境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学习卡片等手段,直观展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分数、小数、百分数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合作交流: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
六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数的认识】知识点总结六年级数学下册复习【数的认识】知识点总结【整数】整数:自然数和0都是整数。
自然数我们在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叫做自然数。
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
0也是自然数。
注:0是最小的自然数,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负数:在正数前面加上“-”的数叫做负数,“-”叫做负号。
整数包括:正整数(1、2、3、4、……)零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负整数(-1、-2、-3、-4……)注:零的作用表示数位。
读写数时,某个单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用0表示占位作用。
作为界限。
如“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界限”。
计数单位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
其中“一”是计数的基本单位。
10个1是10,10个10是100……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这样的计数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数位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它们的位置称为数字。
整数的读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读。
读亿级、万级时,先按照个级的读法去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亿”或“万”字。
每一级末尾的零不读取,其他位数的几个零只读取一个零。
整数的写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写,哪一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整数的改写与省略一个较大的多位数,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它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有时还可以根据需要,省略这个数某一位后面的数,写成近似数。
⑴ 准确数:在实际生活中,为了计数的简便,可以把一个较大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改写后的数是原数的准确数。
⑵ 近似数:根据实际需要,我们还可以把一个较大的数,省略某一位后面的尾数,用一个近似数来表示。
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看尾数最高位上的数是几,比5小就舍去,是5或大于5舍去尾数向前一位进1。
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就叫做四舍五入法。
注:改写不改变数的大小整数大小的比较: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看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大,那个数就大;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看下一位,哪一位上的数大那个数就大。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1《数的认识》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整数和分数的概念,掌握正负数的基本运算。
2. 能够运用数轴表示数,并理解数轴上的点与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3. 掌握数的分类和性质,包括质数、合数、奇数、偶数等。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空间观念。
2.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1. 整数和分数的概念2. 正负数的基本运算3. 数轴的表示和应用4. 数的分类和性质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整数和分数的概念,数的分类和性质。
2. 演示法:通过数轴演示数的关系和运算。
3. 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探索数的性质和规律。
4. 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整数和分数的概念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整数和分数的概念。
2. 讲解:讲解整数和分数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 练习: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整数和分数的理解。
第二课时:正负数的基本运算1. 引入:通过实际问题,引出正负数的概念。
2. 讲解:讲解正负数的定义,以及正负数的基本运算规则。
3. 练习: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正负数的理解和运算能力。
第三课时:数轴的表示和应用1. 引入:通过数轴的引入,让学生理解数轴上的点与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2. 讲解:讲解数轴的表示方法,以及数轴上的点与数的关系。
3. 应用: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数轴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课时:数的分类和性质1. 引入:通过数的分类,让学生理解数的性质。
2. 讲解:讲解质数、合数、奇数、偶数的定义,以及它们的性质。
3. 练习: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数的分类和性质的理解。
数的认识-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数的概念和数的用途。
2.能够准确地数数并按照一定顺序排列。
3.能够使用一些简单的数学符号和术语进行描述和计数。
二、教学重难点1.数的概念和用途。
2.数数并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能力。
3.使用简单数学符号和术语进行描述和计数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数的认识通过数学游戏或问题,让学生感受数的存在和作用,引导学生认识数的概念和用途。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展示一些自然界中存在的数字,如花朵的数量、树叶的数量、水滴的数量等。
2. 数数和排列1.数数让学生学会用简单的语言和手势进行数数,并能够正确地数出一些有规律的序列。
如求出从1数到10的数字,或是说出自己班级同学的数量等。
2.排列在学会数数的基础上,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数值。
如从小到大排列一组数字,或是按照字母顺序排列自己同学的名字等。
3. 简单数学符号和术语的使用教师可以教授一些简单的数学符号和术语,如加减号、倍数、约数等。
教学中可以通过配套的题目和练习让学生能够熟练使用这些符号和术语。
四、教学方法针对数的认识、数数和排列、简单数学符号和术语的教学目标,建议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 游戏和故事法通过一些贴近生活的有趣问题或游戏,引导学生自觉学习数的概念和使用,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2. 合作学习法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小组内的学生相互协作,共同解决数学问题。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
3. 竞赛和比赛法可以在教学中穿插一些竞赛或比赛环节,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五、教学反思数的认识是六年级数学下册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打好数学基础的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尽可能充分地了解学生的数学水平和认知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掌握好数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同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实际的数学问题和练习,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提高教学效果。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1.1 数的认识 - 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数的概念,掌握数的分类和性质。
2. 培养学生对数的敏感性,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 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数的概念和分类。
2. 数的性质和运算。
教学难点1. 数的概念的理解。
2. 数的性质的应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数的概念、分类和性质。
2. 演示法:通过实物、图片等展示数的概念。
3.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对数的认识。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1.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数的概念。
2. 引导学生思考数的分类。
二、新课讲解1. 讲解数的概念:数是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符号。
2. 讲解数的分类:自然数、整数、有理数、实数等。
3. 讲解数的性质: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等。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判断一些数的类型。
2. 让学生运用数的性质进行计算。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数的概念、分类和性质。
2. 强调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数的概念、分类和性质。
2. 提问检查学生对数的认识。
二、新课讲解1. 讲解数的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
2. 讲解数的运算性质: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等。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进行数的运算练习。
2. 让学生运用数的运算性质进行计算。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数的运算方法和运算性质。
2. 强调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数的概念、分类和性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 学生能够运用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数学思维能力。
3.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
教学延伸1. 让学生探讨数的其他性质和应用。
2. 让学生进行数的运算比赛,提高他们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注:本教案仅供参考,实际教学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
)在以上的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数的性质和运算”部分。
数的性质和运算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至关重要。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总复习:第2课时数的认识(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回顾和掌握数的读写方法,特别是大数的读写。
2. 强化学生对计数单位的概念,理解十进制计数法。
3. 培养学生能够正确比较数的大小。
4. 深化对因数、倍数、质数的理解,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数的读写- 介绍数的读写方法,包括阿拉伯数字和中文数字。
- 强调读写大数时的规则,例如每四位一级,以及中文数字中的“亿”、“万”等单位的运用。
- 通过例题,让学生练习读写不同位数的数字。
2. 计数单位- 解释十进制计数系统,介绍不同计数单位(如个、十、百、千等)。
- 演示如何使用计数单位进行数数和表示数值。
- 练习:让学生用计数单位表达不同的数值。
3. 数的大小比较- 讨论比较数的大小的原则,包括比较相同位数和不同位数的数。
- 举例说明,如何通过比较最高位开始,确定数的大小。
- 练习:提供一系列数值,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
4. 因数、倍数、质数- 复习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强调它们之间的关系。
- 解释质数的定义,并提供一些常见的质数例子。
- 练习:让学生找出给定数的因数和倍数,以及识别质数。
教学方法1. 讲解与示范- 使用清晰的语音和板书,解释数的读写方法和计数单位。
- 通过实际例子,展示如何比较数的大小。
2. 互动讨论- 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分享他们对数的读写和大小比较的理解。
-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互相检查对方对因数、倍数、质数的理解。
3. 练习与应用- 提供多种练习题,包括读写数、比较大小、找出因数和倍数等。
- 让学生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应用所学知识。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和讨论。
2. 练习完成情况- 检查学生的练习题完成情况,评估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际应用- 通过学生的实际应用情况,评价他们对数的读写和大小比较的理解。
教学资源- 教科书- 练习题- 黑板或白板- 计数单位卡片教学步骤1. 复习导入- 快速回顾上一课时的内容,特别是数的读写方法和计数单位。
数的认识(3)1、什么是倍数?什么是因数?(举例说明。
)举例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2、能被2、3、5整除的数有各什么特征?3、根据一个数能否被2整除,把自然数分成什么?什么是奇数和偶数?4、根据一个数因数的个数,可以把自然数(0除外)分成什么?什么是质数与合数?5、什么是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举例说明)6、找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提示:列举法、短除法、分解质因数)什么是互质数?求12和20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6、与因数和倍数相关的知识点较多,你能用一个图来表示它们之间的联系吗?一、判断说理。
1.两个不同的质数的积一定是合数。
()2.同时是3和5的倍数的最小两位偶数是30. ()3.两个奇数的和一定是偶数,两个偶数的积一定是偶数。
()4.要使224是3的倍数,至少要加上4.()5.两个数都是合数,又是互质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90,这两个数是6和15.()6.三个连续自然数(不含0)相乘的积,一定是3的倍数。
()二、填空。
1、一个自然数除以2、3、4、5结果都余1,这样的数有()个,最小的是()。
2、一个数既是21的倍数,又是21的因数,这个数是()。
3、三个连续偶数,中间一个是m,另外两个分别是()和()。
4、18和36的最大公因数是();12和42的最小公倍数是()。
5、20的因数有(),其中奇数有(),偶数有(),质数有(),合数有()。
7、如果A=2×3×5, B=3×5×7.那么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7、小华每3天去给王奶奶打扫一次卫生,小丽每4天去一次,小青家离得远,她每6天去一次。
如果3人2014年2月26号同时去王奶奶家,那么三人下次在王奶奶家相遇是()月()日。
2、一块长24分米,宽18分米的布数,要裁成最大的正方形,并且没有剩余,可裁成多少块?3、一堆糖果,如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还剩3块;如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还缺1块;如果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还缺1块,这堆糖果至少有多少块?4、现在苹果320个,梨240个,甜橙2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