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现状研究与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9
药品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药品需求的增加,药品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药品生产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
本文将从质量管理体系的定义、建设的重要性、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步骤以及质量管理体系的监督与改进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质量管理体系的定义质量管理体系是指一个药品生产企业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建立一套规范、科学、有效的质量管理制度,以保证产品质量符合规定标准、需求和期望,并能持续改进的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规范、管理和监督企业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活动,确保药品的生产、储存、销售过程中不存在质量问题,从而保障了患者的用药安全。
二、建设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1. 提升质量水平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有利于企业全面提升自身的质量水平。
通过标准化的管理流程和规范操作,药品生产企业能够规避和消除质量隐患,提高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减少质量缺陷的发生。
2. 提高市场竞争力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具备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能够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
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那些具备高质量的产品,而药品质量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因此对药品的质量要求尤为严格。
3. 符合法律法规要求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遵守法律法规,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药品生产企业必须符合国家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药品GMP认证的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是企业履行法定义务的重要手段。
三、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步骤1. 制定质量管理制度药品生产企业应制定适合自身的质量管理制度,并确保制度与国家法律法规和药品质量管理标准相一致。
制度中应包括质量目标、责任与权限、操作规范、内部审核等内容,旨在明确各个环节的职责和要求。
2. 实施质量控制企业应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产品在不同的生产环节中符合质量要求。
这包括原材料采购的选择与评估、生产过程控制、产品测试与分析、出厂前质量评估等,以确保产品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和要求。
关于加强高校学科建设管理的思考学科建设及其管理是一项关系着高校发展全局的重要工作。
本文从分析高校学科建设管理的涵义入手,指出了我国高校学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几点加强学科建设管理的建议。
[标签]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管理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如何加强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管理,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者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高校学科建设管理的涵义对于什么是学科建设管理,到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含义,但一般来说,高校学科建设管理被认为是高校领导及其主管部门对学科建设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监督等的一系列活动。
从学科建设管理的内容来看,它主要包括学科方向建设管理、学科梯队建设管理、科研管理、基地建设管理等。
同时,又由于高校学科建设管理是高校发展中一项长期的、根本性的战略任务,是运用规划、政策、人力、物力等因素使学科建设健康发展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这一意义上来看,它也包含了高校行政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各种分项的管理。
学科建设管理是一个广泛的群众参与和民主决策的过程,要让广大教师充分发表意见和看法,使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关心和爱护学科建设的成果,并保证学科基层与最高行政决策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加强民主决策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使学科建设沿着正确、健康、有序的轨道进行。
二、我国高校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一)我国高校现有的管理体制对学科建设不利具体表现在:一方面,这种体制对市场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反应迟钝,不能及时增减和改变专业,特别是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学位的授权点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很难应付自如。
高等学校在这种体制下,校长很难形成具有个性的办学思想,也很难使学校办出特色。
另一方面,这种体制容易加重本来已经存在的“学术部落”的封闭性,使“学术部落”内部成员门阶森严,相互关系变得微妙甚至紧张,创造性被压抑,学风趋向保守。
(二)我国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跨入21世纪后,尤其是加入WTO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对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偏多、偏细的现状不适应学科发展的综合化趋势,僵死的学校专业设置制度和结构模式也不能及时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使学科专业教育未能有效地发挥大学在知识、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中应有的作用。
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挑战与机遇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这个体系不仅仅是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更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不过,要建立起一个良好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中既存在着挑战,也蕴藏着机遇。
挑战一:制定合理的质量管理标准企业要建立一个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首先必须确定明确的质量管理标准。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因为质量管理标准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要考虑到产品的特点、生产的环境、员工的素质等诸多因素。
如果标准制定不合理,将影响到整个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效果。
挑战二:培训员工参与质量管理一个好的质量管理体系离不开员工的积极参与,而员工的参与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
然而,员工的培训不仅需要耗费时间和精力,还需要一定的成本投入。
另外,一些员工可能对质量管理缺乏足够的理解和重视,导致培训效果不佳。
挑战三: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并非一劳永逸的事情,而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企业需要不断地进行评估和审查,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改进。
但是,持续改进也需要企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缺乏长期的支持和维护。
挑战四:应对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市场环境不断变化,客户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这对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
企业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质量管理策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客户的需求。
然而,这种改变需要企业对市场的敏感度和反应能力,对企业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机遇一: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企业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满足客户的需求,增强竞争力。
一个良好的质量管理体系可以确保产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从而赢得客户的信任和口碑。
机遇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可以帮助企业不断优化生产流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通过质量管理体系,企业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减少废品率,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利润。
---------------------------------------------------------------最新资料推荐------------------------------------------------------2 我校科研管理与社会服务的现状与问题2 我校科研管理与社会服务的现状与问题 2. 1 我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介绍 2. 1. 1 我校十五期间科研管理工作基本情况在十五211 工程建设中,我校的科学技术工作大力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不断实施科技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科技实力和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十五期间,学校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一系列振兴计划,确立了加强基础科学和高新科技并举的原创性研究,为国家经济建设特别是重点行业、支柱产业、重大工程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的总体构想。
依托211 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基地,我校承担了大批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和课题,使基础科学和原创性研究不断取得重要突破,产生了一批标志性的科研成果。
与九五相比,十五期间,学校承担国家级科技攻关项目的能力和数量快速增长,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 973 项目等的成绩显著:2005 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13 项,其中面上项目 95 项(自由申请项目 80 项、青年科学基金 15 项),重点项目 10 项,人才基金 3 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2 项、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 1 项),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项基金 1项,重大国际1 / 19合作项目 1 项,科学部主任基金 3 项,经费达到 3345 万元。
而 2019年,全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数目仅为 48 项,1060 万元,五年增加了一倍。
十五期间,学校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 973 项目)也有较大进步。
2005年,作为课题负责人的有 4 项,课题参加者 2 项。
新质生产力下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浪潮,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压力和市场变革。
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借助新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是当前企业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挖掘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趋势新质生产力所带来的变革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对组织结构、管理模式、运营流程等方方面面的挑战。
企业需要认清发展趋势,及时调整策略,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二、强化内部管理体系建设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是企业组织运作的基础,需要不断完善和提升。
建立有效的内部管理体系,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是企业发展的关键。
三、注重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和留住人才是企业的永恒课题。
建立科学的培训计划和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创新潜力和工作热情,对于推动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四、借助信息化技术提升管理效率信息化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提高管理效率。
五、强化供应链管理,构建合作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在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企业已不再是孤立的存在,供应链管理的环节需要实现信息共享、资源整合,构建合作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
只有强化供应链管理,企业才能更好地应对市场的变化和挑战。
六、关注消费者需求,提升服务质量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必须把消费者的需求放在首位。
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口碑,是企业赢得消费者信任和忠诚的关键。
七、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化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需要遵循相关国际标准和规范,建立标准化的体系是保证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和持续改进。
企业应该积极推动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化认证工作,提升自身的质量管理水平。
八、强化风险管理,防范质量风险质量问题可能对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声誉危机,因此企业必须重视风险管理工作。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质量风险,保障企业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
强化创新意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工作全面协调发展编者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国家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作为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的光荣使命。
为大力推进北京高校科技创新,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服务,本刊特发表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3所学校关于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的文章,以期推动北京高校科技创新。
“十五”以来,北京理工大学认真贯彻中央“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持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以参与重大科技项目为牵引,以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赶超国内外先进水平为目标,以强化科技基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为动力,以凝聚和培养创新人才为保证,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全面提升学校的综合科技实力,推动学校科技工作协调快速发展。
学校通过“211工程”、“985工程”、科研保障条件建设、技术改造、科研基础能力建设项目的实施,不断强化和巩固国防特色和优势。
学校注重加强基础研究、高技术攻关、横向科技合作,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等方面的条件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成果转化能力与手段得到了实质性的增强,综合科技实力显著提高。
“十五”期间,学校在许多优势领域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计划任务,科技投入经费达26.70亿元,是“九五”年均科技投入经费的3.97倍。
在“十一五”计划的第一年即2006年,学校的科技投入经费达到近8亿元,获专利授权38项,鉴定科技成果43项,获部以上科技成果奖34项(其中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两项);发表学术论文3,231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论文1,555篇。
一、加强基础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学校始终把加强基础研究作为提升学校创新能力、积累智力资本、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大力支持基础研究和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十五”以来,学校通过设立校内基础研究基金、加大基础研究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设立专门机构加强基础研究管理等扶持机制和政策的实施,基础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现状与思考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剖析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现状,深入探讨其在科技发展、创新体系建设以及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方面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并结合当前国内外实验室发展趋势及挑战,对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历程、建设规模、研究领域分布、科研成果产出、人才队伍培养、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我们将深度思考如何进一步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战略布局、提升科研能力、促进开放共享、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关键环节,以期为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未来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与对策。
通过本文的研究,力求呈现一个立体而详实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全景,并以此为依据,探索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持续进步的有效路径。
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历程回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的重要基地。
回顾其建设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1984年1997年):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于1984年开始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
在这一时期,国家集中力量,在关键科技领域内优先布局,初步建立了涵盖多个学科方向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
至1997年,我国已成功建成15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不仅填补了国内诸多科研领域的空白,还在此过程中逐步探索和完善了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累了一定的建设和管理经验。
发展阶段(1998年2007年):进入新世纪,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技术需求的增长,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步入了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新阶段。
这一阶段的工作重心在于深化实验室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实验室的整体创新能力,并开始尝试引入更多元化的实验室建设类型,如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共建等多种模式。
通过进一步完善评估体系和绩效考核机制,实验室的研发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提高阶段(2008年至今):随着国家科技计划战略调整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国家重点实验室进入了全面提升阶段。
质量管理的发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质毘管理科学起源于欧洲,丙此歌洲是世界上质量管理科学发展最成熟的地区之一阴.自底量曽理被认识到以来*它逐渐发屣成为世界各公司的核心活动.而过屜质暈营理体系的诞生便产乩质园沿以系统化、从化.巫恒管理步入全而蔡统化发展。
现代科技弋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只有提高产品的廣戢才能持续发展•企业不应该只満足于通过IS3000标准认证.还養持续发展质戢体系管理;并建立电加系统*科学的体系,对产品实荷质最控制的意识*从有了商品活动以来就没有停【匕质最管理经过漫K 的发展,产生过许赛重要理论和力法.特别星二卜B1纪以来,质星普理发展迅速,开始出现了系统似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甌纵现近儿十年來的质駅晋理发此隹相关的管理学文献剎著作上一般将之分为四个祈段.如图21所示【测践2.1质罐管理寰艮的国牛阶段Fiji.?. 1 Four drvtrlupmtnl 总陶怙uFlhe ijUiiliiY niatu^diicnl1)爭后控制阶段一质鼠检验第一次瓷本匸义革侖以后,商品牛产疫生了口人变化*机器化人/产规植虽然山1快『商品生产和流逍,但是矛膚也随之而來。
大量的工卓产品,质暈得不到有散的控制,■旦机蛊览牛不昴规察的讪塞造成的商品质虽忸題是无法估U的.所此管理学者和金业家们创新了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決•从在的制:产中设置号门的质最檢验人曲從展到质s检验fe 旷我为一个部门,有专职从事质凰椅验前人员’产品质駅ft r最堆木的保证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咸本,减少牛产损先“质凰管理匸作由此进入了靈展的质童检验阶段°但此种方法只能剔除不合格品,不能降低不件格率.2)过程控制阶段一统订质鼠管理第二次毗界人战期间,岀于罕事方面的的需要,在美国昂先兴起了新的质量骨理方法。
他们的痔点是便用了大最的威量悴制图。
此种方■法可以降低不合格产品率”保证产詁质试的必宦r 炭円统讣的方法现幣申啲楼宦也护血-的、机賊的爾硏:亍验匚作建展为对过理的逹理*但山于数理统计知识只有少数数理铳计人龙韋握.生产尊相关人M的作0]槪忽略•畀M7<卡跖「:不沾和推卸的M屈•不醴龙仆体现数理统il任质屋宵理中的作用.二桩后,特别是20世界50年代以后.陆着计算机等高特尖产品的牛产和应HJ■社介宇产力和科宁技术咬匸口人变化.对于技术嘯倍醴产冷.空介逐站产砧的质就忙拧的愛展.ffi MT 对质量骨理援堆的认识笈生了变化,在卖际生产中ik逐渐证实了仅仅flat mt检验已不能譎&頂s拧制的要求在总结前扎的理论和h法的莘咄r, 1961年罪根谓姆提出余面陌H营理理论(TQM).将质虽控制过稈扩展列整个产品寿命周期.并且宪出强调了全员赛与质星控制的重蔓性” 19世紀七十年代.H本J#鼠专家田口玄一提出了一种新的质总理ife, It包插离线质量匸程学和在线质鼠T程学两部分*被称为"田口理论”•田口理论认为.“产品质凤甘先J6设U 出来的.其次才是制輕岀来的"E 此在质虽骨理的超翰预控阶段*控制的車贞在产n股计阶段.将质园控制从住产制造阶澱捉前到产昌的址初谁订阶艮"全面质駅管理阶段通过形战包播證业全体员工、全部T柞流釋的质St骨理丁作乘宪建立量用的质吊体系以保证产品满足用户需求“幷通过质駅体系来改善和提高流程质st实现金过程管理.便企业在投入与效益之间获舒平衔.亠伏息化阶段一过网质応管理体系国關标准与〕肛|篦和系统灼砒戍14- I IOdA I"年代從展制来的全面质凰停理理论’便西欧各国反羌国導发迟国家和企业不断制宦和改善新的国家标卅成行业标汛试图匹配全面质彊管理的发展.由于笄个国家和企业都是棊于本国或本金业的标非而制定的新标准•结果产生了各行业不同的,其至同行业也有巨大差别的质量新标准.二十肚纪七十年代匕为「解决不同标准带来的各种问题.国际麻准化31怨开始准备在国际上可以通用的质星管理标准.I9M 年5月'IR际标准优细织的MMttLUF技术委员会布加拿大成立W叫通过总第世界斧国质命齐坯络烁円駅年3月质就保讦技术荧远仝汎布/ isowoo猷冠列质童讦理际卅・并不断对其补充和完善.IS09000 jfc标准變到了相当爭的国家和地区的认可*纷纷以此标准揩导本国业业开屜质量管理工作㈣,质屋管理;K展到怡息化册段也促使『更烈劇学、全面的质呈管理控制体索的形城4 发聽随君讣算机科学的进趴国标対I名企业川断探索并使用各种计算机技术进祈頂耻管理。
科研单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工作现状科研单位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承担着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
然而,当前科研单位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竞争加剧、经费不足、成果转化困难等。
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科研单位的发展,也影响了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不足之处1.研究方向不够聚焦:当前,许多科研单位在选题时过于追求热点,缺乏长期规划和系统性的研究。
这导致资源分散,难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方向。
2.经费使用效率不高:科研经费的使用存在浪费现象,部分项目经费使用不符合预算要求,导致经费使用效率低下。
3.成果转化能力较弱:许多科研成果未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无法对经济社会产生实质性影响。
4.创新动力不足:受制于现有管理体制,科研人员创新动力不足,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三、政策及管理体制针对上述问题,政策及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关键。
建议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引导科研单位聚焦核心研究方向,提高研究质量。
同时,完善科研评价体系,鼓励科研人员进行长期、深入的研究,避免短期行为和浮躁心态。
四、人员素质与培训提高人员素质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途径之一。
应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提高科研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同时,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拓宽国际视野,提升国际竞争力。
五、技术创新与合作技术创新与合作是解决现有问题的有效手段。
应鼓励科研单位与产业界、高校等开展深度合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提升我国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六、实施数字化转型数字化技术为科研单位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应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能力。
同时,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优化科研流程,提高研究效率和成果质量。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还需注意保护知识产权和数据安全。
七、制定有效战略计划面对未来发展趋势,制定科学合理且可操作性强的战略计划至关重要。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产教融合已成为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产教融合是指产业与教育紧密结合,通过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技术创新等方式,实现教育与产业的协同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需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研究产教融合背景下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产教融合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产教融合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接触到实际工作场景,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产教融合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产教融合可以推动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产教融合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产教融合有助于提升高校的综合实力,产教融合可以丰富高校的教学内容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增强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产教融合还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优秀企业和人才参与高校的建设与发展,提高高校的国际影响力。
产教融合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产教融合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有助于打破传统教育体制的束缚,推动教育制度的创新和完善。
通过产教融合,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教育效率,促进教育公平。
研究产教融合背景下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对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高校综合实力以及推动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A. 研究背景产教融合是指产业界与教育界的深度合作,以实现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共赢。
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和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产教融合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为了适应这一趋势,各国纷纷提出了产教融合战略,以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建立出科学、合规、高效目标的研发质量管理体系的思考摘要:我国从2015年开始药品领域的改革,核心目标提升药品研发质量,在新的药品监管环境下,制药企业及药品研发机构已经能意识到研发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及研发质量管理体系搭建的必要性,但如何建立出符合科学、合规、高效目标的研发质量管理体系仍然是目前面临的问题。
本文就研发质量管理体系的搭建理念,遵守原则,注意事项等角度提供具体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研发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科学高效合规1建立药品研发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1.1国内政策法规的要求2015年中共中央提出“四个最严”:要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用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加快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坚持产管并重,严把从农田到餐桌、从实验室到医院的每一道防线。
自此,药品领域的改革拉开序幕。
《药品管理法》2019中提出第十八条开展药物非临床研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有与研究项目相适应的人员、场地、设备、仪器和管理制度,保证有关数据、资料和样品的真实性。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2020提出第八条从事药物研制和药品注册活动,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规范;参照相关技术指导原则,采用其他评价方法和技术的,应当证明其科学性、适用性;应当保证全过程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和可追溯。
《药品注册核查要点与判定原则(药学与生产)(试行)》2021提出药学研制现场核查(以下简称研制现场核查)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对药学研制情况(包括处方与工艺研究、样品试制、质量控制研究、稳定性研究等)的原始资料进行数据可靠性的核实和/或实地确证,核实相关申报资料的真实性、一致性。
1.2当前行业问题现状针对国家对药品研发的合规性的重视和关注及自身研发管理现状,越来越多的研发企业意识到建立研发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但研发质量管理体系没有明确的法规和指南可以直接引用,GMP不适用于上市生产前的产品,GCP和GLP等更适用于药物临床阶段, ICHQ10提出全生命周期的理念,但没有如何开展实施的具体措施,如何建立一套科学、合规、高效的质量管理体系,真正为研发服务,推进药品报批成为很多企业的困惑和难点。
质量管理体系学习心得五篇范文心得体会就是一种读书、实践后的所思所感,其实它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总结经验的方式,它有助于我们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学习与工作方式,从而让自己的内在得以提升。
以下是整理的质量管理体系学习心得,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质量管理体系学习心得范文一作为诚远公司铣工班组长在日常班组管理中,秉着“诚信、求实、造精品;规范、创新、求发展。
”的质量方针,始终将质量管控摆在首位,让“人人质量一百分”的理念深入人心,营造良好质量氛围。
带领制造一部铣二班组团队上半年人均质量问题数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6.8%。
一、与组员一起主动学习公司质量体系文件等,增强质量意识。
近期,根据集团公司科研生产“四个两”工作若干要求,公司从上至下深入学习,将《“四个两”2.0学习手册》发放至每位员工的手中,我们铣工班组利用班前会组织全员学习,在班组内营造出“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良好氛围。
二、保证产品质量,要求组员做到加工过程中的“三细心”1、细心看图。
加工前仔细工艺图纸,理解消化,严格按图纸、按工艺要求进行生产。
2、细心操作。
加工过程中要心无旁骛,保持思想高度集中,以免发生摇错刻度等低层次质量问题。
3、细心自检。
严格遵守产品质量“三检”制度,不触犯质量红线,对自己加工的产品进行细心的自检、自区分、自标识,控制不合格品充入其中,这是对自己加工的产品质量负责、诚信的体现。
三、注重质量信息反馈注重质量信息反馈,加强与前工序、现场工艺员的联系,通过班前会对昨日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给予通报强调,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质量问题。
四、严格执行部门绩效考核制度,奖罚分明对于质量问题频发人员,及时帮助他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质量问题的发生。
这样员工之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产品质量稳步提升,员工的技能水平也得到了共同进步。
质量与公司每个岗位密不可分,更是我们公司的生命,为了公司更好的发展,也为了我们更好的生活,我们每个员工心中心系质量,从自身做起,把好质量关,为打造公司一流精品而努力。
高校国防科研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高校是基础研究,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在国家的国防科技事业发展中应积极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高校在参与国防科研中存在着许多不可忽略的问题。
本文针对高校参与国防科研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对我国高校参与国防科研带来借鉴意义。
当今国际形势日益复杂,国防能力的强弱至关一个国家的安全及领土的完整,在维护国家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
随着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防科研生产开始向非传统军工行业开放,吸引了许多优质的社会资源,尤其是大学作为优势特色的基础研究力量,紧贴国防需求,更多地参与到这一领域,逐渐成为国防科研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1.高校发展国防科研的意义国防的极端重要性、武器装备追求独特和领先的属性决定了国防科技发展必然是一个高精尖、高强度、持续的自主创新过程,美国MIT的辐射试验室和雷达研究,加州理工劳伦斯实验室与核武器都是典型。
国内外历史表明,国防科研将大大促进学校的高水平建设,总的来说高校发展国防科研有以下意义:(1)国防科研促进高校学科建设的发展。
国防科研往往引领出领域内的高精尖学科,如一次世界大战发展了航空业,二次世界大战发展了的核工业,冷战期间发展了航天业等。
(2)国防科研促进高校人才的培养。
由于国防项目的高端性,往往能吸引众多知名科学家参与,为人才培养凝集力量。
例如原MIT所属的Draper实验室(军方支持),其中电子、机械、航空、数学、物理等科学家占80%以上,15年间培养了53.4万人次的专业人才。
(3)国防科研提高了高校综合实力。
国防项目一般属于综合性前沿课题,经费较多,像冷战期间,美国MIT,哈佛,密西根等名校的国防科研经费基本占到全校经费的一半,甚至更多。
雄厚的经费支持提高了学校的综合实力,综合实力产生的重大国防成果必然享誉世界,给学校带来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力。
(4)国防科研促进了高校学术交流合作。
通过参与和承担国防科研,高校加强了与军工企业、高校、军工科研院所、各兵种等国防研究力量之间的交流合作,为大学的学术科研水平始终能够保持领先提供了保障。
我国科研评价体系的现状与思考我国科研评价体系的现状与思考近年来,我国高校普遍建立起了对教师的科研评价体系,虽然该体系对教师在学术上的科学发展能起到促进和激励作用,但是由此而引发的学术不端、学术堕落和学术腐败现象也日益严重。
因此,科学地审视目前国内许多高校所实行的科研评价体系,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科研评价体系,对于增强教师科学研究的积极性,提高高校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高校科研评价体系的由来和发展现状1.1高校科研评价体系的涵义高校科研评价是指在一定科研目标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学校内科研活动及其投入产出情况进行价值判断,从而对科研活动进行管理、监督、预测和调控,并为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认识活动。
其目的是对教师的科研能力做出合理公正的量化评价,从而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推动高校整体科研实力的提升。
1.2高校科研评价体系的由来和发展现状我国高校的科研评价体系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大致经过了行政评价、同行评价、指标量化评价和国际科研计量评价四个阶段。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借鉴国外科研评价经验,采用以科研业绩和科研工作量为核心的高校科研评价体系。
该体系评价结果不但是衡量高校科研水平、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教师职称评审、岗位评聘和福利津贴的主要标准。
虽然这一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热情,推动了高校科研的发展,但也暴露出了诸多弊端,不仅未完全达到高校科研评价应有的考核、激励和约束目标,而且引发了诸如学术行为不端等众多伦理道德问题。
因此,改革现行高校科研评价制度,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公正、客观的科研评价体系,迫在眉睫。
2 国内高校科研评价体系的问题和原因分析2.1科研评价体系价值导向偏颇科学研究是一项以艰苦探索为基本特征的高度创造性的精神活动。
科研价值观则是人们在认识和处理科研问题时所持有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追求、价值信念、价值标准等的总和,对科研人员的思想和行为起着主导作用和激励作用。
我国高校科研管理体制的现状及对策范碧薇【摘要】高校科技创新不仅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发挥着关键作用.阐述了我国高校科研体制改革的历程和经验,分析了我国高校科研体制的现状,指出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中存在管理机构效能不高,激励机制有待完善,经费管理存在漏洞的问题,最后从创新科研管理体制、完善科技评价与考核体系、释放科研人员活力3个方面对我国高校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提出建议与思考.【期刊名称】《天津科技》【年(卷),期】2018(045)004【总页数】2页(P24-25)【关键词】高校;科技管理;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作者】范碧薇【作者单位】天津理工大学天津30038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71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进程中,高校既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又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推手。
而提升高校的创新力,其核心内容是提升科研创新力。
1 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与现状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我国从此走上了改革开放和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道路,高校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也进入全速发展时期。
回顾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有两对关系起主导作用:一是科技与经济的关系;二是科技与教育的关系。
这两对关系相互交错,时间上,在改革前期主要以科技与教育的关系为主,中后期科技与经济的关系逐步凸显出来;内涵上,前期主要停留在思想与观念层面,中后期进入到实际操作层面。
1.1 高校科研管理机构设置逐渐完善高校科研管理机构指的是在高校中科研管理工作职能部门,它是科研管理实施的主体,决定着学校科研管理的工作效能和服务质量。
部分高校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科研项目管理与科技成果转化的需要,自主成立了科研院和成果转化中心,对原有的管理机构架构和工作职能重新分配,有效提升了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
1.2 高校科技评价以及考核体系日渐科学高校科技评价与考核指的是高校根据特定的科技评价考核体系,依据科研人员在特定周期内取得的科技劳动成果,对科研人员的工作成果进行价值判断和考察。
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中的常见问题解析在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如何解析这些问题,是每个企业都必须认真思考的事情。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中的常见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1、缺乏管理层的支持缺乏管理层的支持是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如果管理层不理解和认可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那么员工很难在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中全力以赴。
2、员工培训不足员工在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如果他们缺乏必要的培训和培养,那么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
3、流程不规范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需要严格规范的流程,只有流程规范才能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和可靠性。
然而,很多企业在建设质量管理体系时,流程并不规范,导致质量管理效果不佳。
4、信息不畅通信息不畅通也是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常见的问题之一。
如果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信息闭塞,那么质量管理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就会出现沟通不畅、信息不及时的情况。
5、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在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中,绩效评估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如果企业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那么员工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执行力度会大打折扣。
6、资源投入不足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的支持。
然而有些企业在建设质量管理体系时,往往资源投入不足,导致质量管理效果不尽如人意。
7、质量标准缺失质量标准是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据,如果企业缺乏明确的质量标准,那么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就会缺乏依据和方向。
8、缺乏内部沟通内部沟通是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如果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沟通不畅,那么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就会出现困难。
9、风险管理不到位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需要对各种风险进行有效管理,然而有些企业在建设质量管理体系时,往往对风险管理不够重视,导致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受阻。
10、缺乏长期规划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需要有长远的规划和目标,如果企业缺乏长期规划,那么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就会流于形式,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高校科研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现状研究与思考摘要:目前我国从事装备科研生产的高校大多已经通过了gjb9001b-2009标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文章通过对各类具有代表性的高校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现状的调查与研究,总结高校科研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的现状,归纳出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几点思考,为高校发展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高校质量管理体系现状思考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146-03高校科研质量可以概括为高校科学研究的过程、体系和产品的特性满足顾客和相关方要求的程度。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共有近60所高校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
目前,质量管理体系在高校中长达9年的运行时间里,诸多问题逐渐显现。
第一,大部分高校是由于外部力量推动而开始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自身没有认识到提高管理水平的需求,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后,没有及时调整心态,只是把质量管理体系当成一种准入的资质,而没有使它成为提高、完善科研管理的工具,这就直接导致质量体系、管理“两张皮”的现象发生,对质量管理的认识不够深入,质量管理途径不一。
第二,部分高校为尽快拿到质量管理资质,在没有充分理解gjb9001b-2009 标准,试运行时间不充足的情况下,就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这就导致建立的质量体系与自身特点不完全适应,与实际情况脱节的情况经常发生。
第三,各高校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各自特有的科研管理模式,如何将质量管理体系机制与原科研管理模式相融合,成为促使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环节。
第四,当有管理问题发生时,各高校普遍缺乏管理流程的记录,不利于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
高校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首先是为了满足国家科研和科研管理的特殊性要求,其次是为了满足高校的自身要求。
本文针对当前高校装备质量管理中存在问题对全国已通过gjb9001b-2009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高校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进一步挖掘高校科研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对问题进行认真研究,提出解决的思路及方案,为下一步开展高校gjb9001b-2009的深入实践研究奠定基础。
一、调查研究的内容与方式为了更加真实客观的反映高校在gjb9001b-2009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我们针对各类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工作。
在调查对象的选取上,考虑到不同类型高校的特点,选取了教育部直属的重点高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防特色鲜明的高校,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军事特点鲜明的军事院校,如装甲兵工程学院、空军工程学院等、海军航空工程学院等;专业特色鲜明的高校,如杭州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
共发出调查问卷30份,收回24份,在问卷的设计上贴近gjb9001b-2009标准,结合高校质量管理工作实际,包含了以下内容:1.体系建设基本情况,包括了质量体系建设年限、从事质量管理工作的专职人员人数、体系覆盖的产品目录范围有多少类等。
2.质量目标的建立与实施,包括了校级质量目标中含有数值指标的条数、质量目标考核的频次、各部门的质量目标是如何制定的、如何体现对质量目标的改进等。
3.供方与外包方的控制,包括了合格供方和外包方的管控级别、合格供方评价的频次、如何对外包方进行监督与管理等。
4.产品实现过程的开展,包括了“六性”在产品实现的策划时是如何实施的、对于风险管理采取哪种方式进行、近3次质量体系三方审核是否出现过不符合项、设计开发阶段的设计输入评审采取的方式等。
5.产品检验与不合格品控制,包括了产品检验是否设立了专职的检验部门或检验人员、对于要求军检的产品的控制、对于质量体系内产品的合同的管理等。
另外还调查了高校从事质量管理工作最大的难点在哪儿,对于高校做好质量体系有哪些建议。
二、高校科研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现状分析通过对部分高校的调查与研究,总结目前高校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现状,对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时间、人员配备、覆盖产品数量以及合同管理和产品检验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
1.高校质量管理体系建立时间与产品范围现状分析。
通过对24所高校调研,进行了汇总,如图1所示。
图1(a)为高校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时间分布图,目前有96%的高校在4年以上,即经过了一个周期通过了gjb9001b-2009质量管理体系的综合评议,更有少数高校如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防特色鲜明的高校建立体系的时间达到了12年以上。
这说明高校科研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与发展已进入了稳定期。
图1(b)为质量管理体系覆盖产品的分布图,有只有29%的在5类以下,更有25%的高校在10类以上,说明高校质量管理的产品种类多,专业多,不同于企业单一产品或单一专业的管理模式。
2.高校质量管理人员现状分析。
企业和一些科研院所大多设置有专门的质量和检验部门,从事质量管理工作的人员更是多则几十人,少则十几人,而高校从事质量管理工作人员是少之又少。
通过调查,高校从事质量管理人员如图2所示。
有92%的高校管理人员在4人以下,更有34%的高校只有1人。
从事质量管理工作人员少与管理的产品范围多、专业多形成了极为突出的矛盾,难免使质量管理体流于形式,甚至出现为了取得证书而管理的情况,为了应付三方审核而管理的情况。
3.高校质量管理体系内产品合同管理情况。
质量管理体系覆盖产品的合同管理涉及到gjb9001b-2009标准的7.2条款,要求是对合同的要求进行评审,进行风险识别并有能力得到解决。
通过对高校合同管理方面的调查显示(如图3),有62%的院校在合同管理的部门管理,比如高校科研处的项目办等部门,而25%的院校已开始探索将这部分合同单独管理,由质量管理部门直接进行管理。
对于质量管理体系覆盖产品的合同管理将直接影响产品实现的整个阶段。
4.高校质量管理体系产品检验情况分析。
产品检验涉及到gjb9001b-2009的8.2.4条款,包括了进货检验、过程检验和产品的最终检验。
通过对各类高校的调查研究得出了一定的分布图(如图4所示)。
在各类高校中有25%的高校设有专门的检验部门,比如在科研处下设“产品检验科”等方式。
而还有38%的高校还没有专门的检验人员,各高校产品检验的发展不平衡。
5.高校质量目标的监督与考核情况。
质量目标的管理涉及到gjb9001b-2009标准5.4.1的内容,标准要求“在组织的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质量目标”,“应保持质量目标实施和评价的记录”。
通过对各类高校的调查发现,各高校均在相关职能层次上建立了质量目标,有的是学校统一进行分解制定,有的是相关部门自行制定。
在目标的考核与评价频次上分布如图5所示。
有88%的院校半年以上考核一次,其中更有38%一年才进行一次考核,大多质量目标流于形式,没有与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实际相结合。
综上所述,高校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第一,各高校质量管理工作发展不平衡。
其中,承担科研生产任务较多的重点大学、军工特色的院校建设质量管理体系的时间长、部门设置齐全、管理较规范,而承担任务较少的院校或质量体系建设时间不长的院校管理与标准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第二,高校质量管理具有独有特殊性。
具体表现在:(1)从事科研生产的人员大多还承担教学和其他科研任务,一人多岗,造成了管理不便;(2)质量管理体系所涉及的专业众多,与企业和研究所相比,高校具有专业多独特性,有的院校有十几种甚至几十种专业,给质量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3)专业的质量管理人员严重不足,高校质量管理人员包括兼职质量员大多只受过内审员培训,而对质量管理专业研究不够。
第三,人员少、任务重、责任大。
高校从事质量管理的人员大部分在2-3人,甚至有的院校只有1人,所调查的院校中只有清华大学在6人以上。
人虽然少,但大多院校质量管理部门还要进行许可证、资格证的管理甚至有的院校还要从事保密认证的管理工作,任务非常重,还要面对多专业的特点。
但是不管怎样,质量标准对于任何组织都是一样的,顾客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是一样的,所以责任重大。
第四,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贯彻不够。
质量管理八项原则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所表述的最基本、最通用的一般规律,可以指导一个组织在长期内通过关注顾客及其他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而改进其总体业绩的目的。
它是质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归根结底是质量文化的建设不够。
三、高校科研生产质量管理体系问题研究的几点思考虽然高校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是高校作为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在装备科研生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同时,高校也要严格遵守gjb9001b-2009标准的要求,为此笔者通过调查研究与分析后提出几点思考,供高校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参考。
1.充分理解和发挥“质量管理八项原则”的作用。
“质量管理八项原则”是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也是任何组织应该认真贯彻的。
对于高校目前的现状而言,重点做好“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这两项工作。
高校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离不开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投入,通过调查结果来看,学校设置部门较全面,人员配置整齐的在各方面做的都不错。
学校领导重视只是领导重视的一个方面,对于高校而言,大多实施“课题负责人制”,课题负责人应当作为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高度重视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工作。
“全员参与”是改变目前高校存在诸多问题的关键所在,部分高校从学校管理部门到各项目组只有有限的几个人在整理材料,为的只是应付检查。
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了培训、设备管理甚至负责质量经济性分析,没有发挥相应管理部门的职能,而项目组设计、工艺等分工不明,职责不清。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加强领导、全员参与。
2.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开展质量文化活动。
高校质量管理人员少、任务多,目前的现状短时间难以改变,但是通过开展质量文化建设可以丰富质量管理工作的内涵,提高全员质量意识,从而最终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从根本上解决质量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开展质量文化建设可以结合qc小组活动、质量知识竞赛等进行,也可以开展专题的文化建设,如工艺文化建设、检验文化建设等。
总之,通过开展质量文化建设活动可以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3.建设好“三支队伍”。
对于高校质量管理体系而言,重要的是要建设好质量员、检验员和内审员三支队伍,以解决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涉及专业众多等问题。
可以在每一项目组设立一个“质量组”,质量组由检验员、质量员和内审员组成,认证产品多的高校可以实现检验员的互检工作,从而实现全面专检,以确保检验质量。
要建设好这三支队伍,要从培训上下功夫,加强对质量员和内审员的质量管理体系知识的培训,从而使其具有一定的质量管理能力与审核发现能力。
加强对检验员检验知识和检验规范的培训,要使检验员明确身上的重担,明确检验的职责,明确检验的方法和依据,严格控制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