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起源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12
第五章大豆第一节概述一、大豆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一)大豆的营养价值大豆子粒约含蛋白质40%、脂肪20%、碳水化合物30%。
大豆蛋白质是“全价蛋白”。
(二)大豆的工业利用(三)大豆的其他用途二、大豆的起源和分布(一)大豆的起源大豆起源于我国,已为世界所公认。
汉代司马迁《史记》中即提及轩辕黄帝时“艺五种”(黍稷菽麦稻),菽就是大豆。
大豆应起源于黄河流域。
(二)我国大豆的分布和种植区别1. 北方一年一熟春大豆区东北各省,内蒙古及陕西、山西、河北三省的北部,甘肃大部,青海东北和新疆部分地区。
(1)东北春大豆区。
(2)华北春大豆区。
(3)西北黄土高原春大豆区。
(4)西北春大豆灌溉区。
2. 黄淮流域夏大豆区山东、河南两省、河北南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关中平原、甘肃南部和山西南部、北临春大豆区,南以淮河、秦岭为界。
(1)黄淮平原夏大豆区。
(2)黄河中游夏大豆区。
3. 长江流域夏大豆区河南南部,汉中南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西北部,江西北部,湖南,湖北,四川大部,广西、云南北部。
当地生长期长,一年两熟,品种类型繁多。
4. 长江以南秋大豆区本区包括湖南、广东东部,江西中部和福建大部。
5. 南方大豆两熟区包括广东、广西、云南南部。
三、世界和我国大豆生产概况(一)世界大豆生产概况美国占38.3%;巴西占17.5%;阿根廷占11.6%;中国占11.4%;世界四个大豆主产国的单产为:美国2 617㎏/hm2,巴西2 500㎏/hm2;阿根廷2 465㎏/hm2;中国1 782㎏/hm2。
世界大豆总产量为15 983万t,美国大豆的总产量为7 503万t,占46.9%,巴西3 450万t,占21.6%;阿根廷2 120万t,占13.3%;中国1 515万t,占9.5%。
(二)我国大豆生产概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尽管我国的大豆种植面积时有波动,但由于单产的提高,使大豆总产维持相对稳定。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豆的单位面积产量不高,其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品种的产量潜力低,而在于生产条件较差,栽培技术推广不够。
大豆来源的知识解释
大豆,也被称为黄豆,是一种重要的农作物,其来源和历史与中国文化紧密相连。
大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据考古学家研究,中国黄河流域地区是大豆的原产地。
在中国古代,大豆被广泛种植,并成为了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大豆不仅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品,还是一种多功能的农作物。
它的种子富含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是人们日常饮食中的重要来源。
此外,大豆还可以加工成各种豆制品,如豆腐、豆浆、豆腐干等,这些食品在中国及亚洲其他地区广受欢迎。
大豆的种植技术也经过了长时间的积累和改进。
在中国古代,农民们通过不断试验和实践,培育出了多个适应不同环境的大豆品种。
这些品种具有不同的生长习性和产量表现,使得大豆可以在更广泛的地区种植。
大豆在中国文化中也有着特殊的地位。
它不仅是一种食物,还象征着丰收和富足。
在古代文献中,大豆被多次提及,并被视为重要的农作物之一。
此外,大豆还与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相关联,如春节时的年糕、中秋节的月饼等,都少不了大豆制品的参与。
总之,大豆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作物和文化符号,其来源和历史与中国文化紧密相连。
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美食,还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在现代社会,大豆仍然是中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全球范围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国产普通大豆与进口转基因大豆区别1、大豆概括1.1、大豆起源:大豆已有四、五千年的栽培历史。
栽培大豆是由野生大豆进化而来的。
我国是栽培大豆的原产地国外所种植的大豆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我国引去的。
1.2、分布:我国大豆栽培历史悠久,地域广阔,东南至台湾、海南,北至黑龙江黑河、呼玛,西至新疆阿勒泰、塔城都有栽培;除内蒙古、甘肃、青海及新疆、四川西部的一些高原寒冷干旱地区则无栽培;我国的大豆生产主要集中在三个地区:一是东北春大豆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及内蒙古,产量约占全国的40%-50%,是我国大豆生产基地;二是黄淮流域夏大豆区,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5%-30%,包括河北、河南、安徽、山东等省;三是长江流域夏大豆区,包括江苏、湖北等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0%-15%。
分布上呈东北高油大豆和黄淮海高蛋白大豆共同发展的趋势。
产量最多的省份为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等8个省。
1.3、各产地大豆指标名称水分(%)粗蛋白(%)粗脂肪(%)阿根廷豆11.0—12.033.5—34.518.5—19.5白巴西豆11.5—12.535.0—36.019.0—20.0红巴西豆11.0—12.036.0—37.020.0—21.0美西豆9.0—10.033.5—34.518.0—19.5美湾豆11.0—12.034.5—35.519.0-20.0东北蛋白豆12.5—13.535.0—36.018.0—19.0东北由13.0—34.0—317.0—1豆14.0 5.5 8.5河南豆13.0—16.036.0—38.016.5—17.52、大豆品质:2.1、蛋白质,脂肪形成和积累的规律性大豆籽粒油分与蛋白质含量之和约为60%。
这两种物质在形成过程中呈负相关关系。
油分和蛋白质的形成都需要现成的光合产物—糖。
凡环境条件利于蛋白质的形成,籽粒蛋白质含量即增加;反之,环境条件利于油分形成,则油分含量增加。
大豆的故事大豆,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自古以来就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中东地区,当时人们已经开始种植和食用大豆。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豆逐渐传播到其他地区,成为许多国家的主要农作物之一。
本文将讲述大豆的起源、传播、品种、营养价值以及在人类历史和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一、大豆的起源大豆起源于中东地区的两河流域(今伊拉克一带),最早的栽培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
据考古学家发现,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种植和食用大豆,而且还用豆荚制作了各种工具和装饰品。
在古代印度次大陆,大豆也得到了广泛的种植和应用,如印度教的神像上常常雕刻有大豆的形象。
此外,大豆还在古代中国、希腊、罗马等文明中得到了推广和发展。
二、大豆的传播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大豆逐渐传播到其他地区。
在公元前1世纪,张骞出使西域时,将大豆带回了中国。
此后,大豆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种植和应用,成为了中国人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
同时,大豆也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了欧洲和亚洲的其他地区。
在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开始大规模种植大豆,并将其作为军队的军粮。
此外,大豆还通过非洲和美洲大陆的探险家和殖民者传播到了新世界。
三、大豆的品种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在大豆的培育过程中发现了众多的优良品种。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大豆品种包括:美国大豆、巴西大豆、阿根廷大豆、中国大豆等。
这些品种在产量、抗病性、营养价值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例如,美国大豆通常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和较低的脂肪含量;而巴西大豆则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和较高的产量。
此外,还有一些专门用于制作豆腐和豆浆的豆品种,如黄豆、青豆等。
四、大豆的营养价值大豆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
其中,蛋白质是大豆的主要营养成分之一,占总重量的20%左右。
此外,大豆还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钙、铁、锌等矿物质以及维生素B族和E族等维生素。
因此,经常食用大豆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心血管疾病、改善肝脏功能等作用。
大豆的历史大豆起源于中国,中国学者大多认为原产地是云贵高原一带。
也有很多植物学家认为是由原产中国的乌苏里大豆衍生而来。
现种植的栽培大豆是从野生大豆通过长期定向选择、改良驯化而成的。
大豆起源于中国,从中国大量的古代文献可以证明。
中国自古栽培,至今已有5000年的种植史,全国普遍种植,在东北、华北、陕、川及长江下游地区均有出产,以长江流域及西南栽培较多,以东北大豆质量最优。
于1804年引入美国;20世纪中叶,在美国南部及中西部成为重要作物。
世界各国栽培的大豆都是直接或间接由中国传播出去的。
由于它的营养价值很高,被称为“豆中之王”、“田中之肉”、“绿色的牛乳”等,是数百种天然食物中最受营养学家推崇的食用。
大豆种植季节大豆种植分为春播、夏播两种。
春播于清明前后进行,收获期为9月份(农历的8月)。
夏播于麦收后进行,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收获。
另有东北的大豆播种期稍晚一些,但收获期相关无几。
在5厘米土层日平均温度达到10~12℃时开始播种,中低海拔地区3月底至4月初为适宜播种期。
穴播,行距27~33厘米,穴距17~20厘米,每穴播三四粒种子,浅播薄盖(盖三四厘米厚)。
栽植密度应根据品种特性及水肥条件而定,早熟品种每667平方米栽3~4万株、中熟品种栽2.5~3.5万株、迟熟品种栽2万株左右。
豆腐的制作方法先把豆子洗净,浸泡适当时间,再加一定比例的水磨成生豆浆。
接着用特制的布袋将磨出的浆液装好,收好袋口,用力挤压,将豆浆榨出布袋。
一般榨浆可以榨两次,在榨完第一次后,将袋口打开,放入清水,收好袋口后再榨一次。
生豆浆榨好后,放入锅内煮沸,边煮边要撇去面上浮着的泡沫。
煮的温度保持在九十至一百一十摄氏度之间,并且需要注意煮的时间。
煮好的豆浆需要进行点卤以凝固。
点卤的方法可分为盐卤、石膏及葡萄糖酸内酯三种。
盐卤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镁,石膏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钙,葡萄糖酸内酯是以淀粉为原料转化而成的。
用盐卤的话,1斤干黄豆制成的浆约需用氯化镁15克,用温水化开即可点浆。
我国大豆起源和历史发展研究
大豆是我国传统的农作物之一,其起源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大豆在我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大豆起源、历史演变、生产情况等方面对其进行探讨。
一、大豆的起源
大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野生大豆生长在中国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地。
大豆是我国自主培育的一种农作物,对于世界范围内的农业和食品生产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
二、大豆的历史演变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种植大豆的记录。
在这一时期,大豆主要被用作油料和饲料。
在唐朝时期,人们开始将大豆用于食品加工。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豆的种植范围逐渐扩大,在我国的南方也开始广泛种植。
在清朝时期,大豆已经成为了我国的主要农作物之一。
三、大豆的生产情况
目前,我国是全球第一大大豆生产国。
大豆的种植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以及黄淮海平原等地区。
大豆种植主要分为早稻、中稻、晚稻三个季节,其中早稻种植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等地,晚稻种植则主要分布在江苏、安徽、湖南等地区。
四、大豆的研究与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大豆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目前,我国食品加工领域对于大豆的利用越来越广泛,大豆可以被用于豆腐、豆浆、豆饼等食品的制作中。
同时,大豆的营养价值也得到了极大的关注,研究表明大豆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多种营养物质,对人体健康有着很大的益处。
总之,大豆作为我国的传统农作物之一,具有着重要的历史渊源和生产价值。
大豆的研究和发展将促进我国的农业和食品工业的进步,同时也将带动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精心整理一、栽培大豆起源于中国是国内外学者所公认的栽培大豆起源于中国,早已为国内外学者所公认。
正像《美国大百科全书》所指出的:“中国古文献认为,在有文献记载以前,大豆便因营养价值高而被广泛地栽培。
同时在公元2000年前大豆便被看作是最重要的豆科植物。
”《苏联大百科全书》更明确指出:“栽培大豆原产于中国,中国在5000年前就开始栽培这个作物,并由中国向南部及东南各国传播,于16世纪进入欧洲。
”苏联着名的学者瓦维洛夫在《主要栽培植物的世界起源中心》一书中指出:“第一个最大的独立的世界农业发源和10“大豆的,本(● 1712● 1740● 1790● 1873 ● 1840● 1822● 1910● 1915● 1929年美国已种植大豆400万亩。
● 1941年二战期间,美国由于缺乏食用油,开始大规模种植大豆。
到1944年美国大豆种植面积达6000多万亩。
1972年美国大豆种植面积达4.28亿亩,产额达到1,234亿斤。
二、关于栽培大豆起源地的几种假说栽培大豆起源于中国,早已为国内外学者所公认,但是,栽培大豆究竟起源于中国何地何时却是众说纷纭的问题。
我们在这里对主要的几种假说作以下介绍并加以评论:1.黄河中下游起源说有的学者根据古代文献、考古文物、栽培大豆品种资源和野生大豆的分布,对栽培大豆的起源进行了分析(1985),提出栽培大豆起源数千年前,最早记载栽培大豆的地区是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西、陕西等地。
还有学者从农业的起源、以及古代文献、考古资料等方面对大豆起源进行分析以外,还联系野生大豆的分布和性状演化作了分析(1989),他们在全国野生大豆资源考察中发现黄河中下游的陕西、山西、河南,不仅野生大豆分布普遍,而且群落大,类型最为丰富,在野生的环境中,有多种进化程度的野生、半野生大豆存在。
因此,认为栽培大豆的主要起源地应该是黄河中下游地区。
2.河北东北部及东北中南部起源说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北方地区不仅有考古发掘最早的大豆实物,最早的文字记载,而且也是我3.4.,加栽培大豆起源于黄河中下游的假说,所引用的古代文献和考古资料是不全面的,不准确的。
但是,他们对野生大豆群落大、类型多、有多种进化程度的野生、半野生大豆存在等情况的调查和分析,以此来证明栽培大豆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假说,是有一定说服力的。
栽培大豆起源于河北东北部及东北中南部的假说,早在战国时代的《逸周书·王会解》中就已有此说法。
其中所说的“山戎菽”,就说的是:在周王灭商后不久,就有山戎人给周王贡献“山戎菽”之说。
而山戎人就是东北夷的一支,他们居住在河北的东北部和东北的部分地区。
这段战国文献的记载说明,“戎菽”是原产在山戎地区的。
从近代西方和东方的学者来看,也早就有人主张栽培大豆起源于河北东北部和东北地区的。
例如,西方学者Hymowitz(1970)认为:大豆于公元前11世纪左右出现于中国华北的东部,中国东北很可能是第二个大豆的基因中心(多样性中心),而且在这个地区,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有最大的机会进行混杂和杂交,从而产生了半野生大豆。
日本学者福田(1933)认为:中国东北是大豆起源中心,根据是:(1)半野生大豆在中国东北分布极广,而在其他地方则不多见;(2)中国东北地区的大豆品种很多;(3)东北的大豆品种有很多具有明显的原始性状。
栽培大豆“多中心起源”的假说,其根据之一是古代文献,吕世霖说:“在我国古代文献中,黄河流域、华南地区以及四川等地均有栽培大豆的记录。
”其实,在古代文献中记载大豆最早的文献是《诗经》,要按照《大雅·生民》中后稷种豆的诗篇来看,黄河流域种豆的历史应当在4000年以上,而记载四川种豆最早的文献则是西汉王褒的《僮约》,大约距今有2100年;至于“华南地区”种豆的文分布,,进化,28°以存在的。
这种差异的标准,成的,在不同的光照、温度、水分条件下,都会形成不同的生态类型的大豆,这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具体来说,在日照较长的高纬度地区(例如华北和东北),只能形成短日性较弱的生态类型的大豆;而在日照较短的低纬度地区(例如长江以南地区),只能形成短日性较强的生态类型的大豆。
因此,短日性强弱,不能成为大豆起源的依据。
我们认为,栽培大豆的起源是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从自然选择来说,不同的自然条件,特别是不同的温度、光照、水分条件会产生不同生态类型的栽培大豆。
这是由生物有机体和环境条件是一个统一体的基本原理所决定的。
从人工选择来说,人们在不同的耕作栽培制度下,要选择适宜的大豆生态类型。
如在黄河以北的农业区或东北地区,人们只能选择适于一年一熟的春大豆这一生态类型,以便实行一年一熟的豆谷轮作;在黄淮流域地区,人们只能选择适于麦—豆—秋杂轮作复种二年三熟制的夏大豆生态类型;在长江流域地区,人们只能选择适于稻豆轮作复种一年二熟制的夏大豆类型;在华南地区,人们只能选择适于稻稻豆轮作复种一年三熟的秋大豆生态类型。
这是为当地当时人们的耕作栽培水平所决定的。
由此可见,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一定会产生不同生态类型的大豆,这是由生物有机体与环境条件相统一的基本原理所决定。
因此,在研究栽培大豆起源于何地何时问题时,不涉及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与大豆生态类型的关系,是不能解决栽培大豆起源的地点和时间问题的。
同样的,不同地区不同的耕作栽培制度,也同栽培大豆的生态类型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因此,研究栽培大豆起源的地点和时间问题,(1)(2);(3)(4)地区无霜期(东北95—黄淮180—长江210—3104500—550015—171000—15001200—22005月下旬9月下旬夏大豆三、中国野生大豆的地理分布野生大豆是被人类驯化为栽培大豆的物质基础,因此,在讨论栽培大豆起源问题时,我们有必要首先来研究一下野生大豆的地理分布问题。
我国从1978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野生大豆资源考察,到1985年结束,前后7年的时间,共考察了1189个市县,其中821个市县有野生大豆的分布,占考察市县数的69%,共采收不同类型野生大豆种子6200余份。
这次考察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参加人员之多,搜集材料之丰富均是空前的。
从考察范围来看,北起黑龙江的漠河镇(北纬53°28′),南到海南岛南端的崖县(北纬18°),东起黑龙江的抚远县(东经134°20′)及东部沿海岛屿,西到西藏的吉隆县(东经85°)。
考察结果表明,我国野生大豆分布范围是北起黑龙江省呼玛县依西肯一带(北纬53°左右)南到广西的象州(北纬24°)和广东的英德(北纬24°10′),东起黑龙江的抚远(东经134°20′),西到西藏察隅县的上察隅区(东经97°)。
其垂直分布是:东北地区分布的上限,在海拔1300米左右;黄河及长江流域的上限在海拔1500—1700米;西藏的海拔上限在2250米;云南省宁蒗县的海拔上限为2650米。
在我国除青海、新疆及海南三省区没有找到野生大豆外,其余省区均有野生大豆分布。
从我国野生大豆的地理分布情况来看,我国绝大多数地方都有野生大豆的分布,由此可见,对我国大多数地区来说,野生大豆的有无并不是栽培大豆起源的限制因素。
因此,我们首先将野生大豆的1.(1)以外,:“戎菽,起源的时间和地点的话,栽培大豆起源于四千年前的关中地区。
(2)关于荏菽、戎菽和山戎菽根据《逸周书·王会解》中的记载,在周王灭商后不久,大会诸候及四夷时,各地人民向周王贡献的贡品中,就有山戎人给周王贡献的“山戎菽”。
如果说,山戎菽就是戎菽,戎菽就是荏菽,那么“戎菽”的原产地就应该是山戎地区。
山戎是东北夷的一支,居住在河北东部和东北的部分地区,其着名特产就是“戎菽”。
《管子·戒》中有:齐桓公“北伐山戎,出冬葱及戎菽,布之天下”的记载。
这说明在春秋时期,齐桓公北伐山戎以后,才使戎菽传布天下各地的。
如果说“戎菽”在周初起源于山戎地区的话,那么栽培大豆就应该起源于三千年前的河北和东北地区。
(3)关于中国之种和戎国之豆的疑问唐孔颖达在为《诗经·大雅·生民》作疏时,发现先秦文献中有关大豆起源的问题互相矛盾的情况。
于是他提出了“后稷种谷,不应舍中国之种而种戎国之豆”的疑问,并且说:“即如郭(郭璞,曾为《管子》作注)言,齐桓之伐山戎始布其豆种,则后稷之所种者,何时绝其种乎,而齐桓复布之”,孔颖达认为,后稷种豆不仅在山戎人贡献“戎菽”之前,而且也在齐桓公北伐山戎之前:如果说,后稷种的大豆不是中国之种,而是戎国之豆,就在时间先后和迟早的顺序上弄颠倒了。
孔颖达所说的说,“戎国之豆”(4)采菽,“采,菽”对举,西周时代(5)关于《周礼》和《逸周书》中大豆分布的记载《周礼·职方氏》中记载了当时“九州”的物产,特别是作物分布的情况。
在扬、荆、豫、青、兖、雍、幽、冀、并这九州中,只有豫州和并州才有“菽”的分布。
豫州相当于现在的河南全省,而并州则包括现在河北省和山西省的部分地区。
《逸周书·职方解》中记载的九州大豆分布情况同《周礼·职方氏》所载完全相同。
现将两书所载九州作物分布情况列表如下《周礼》的成书年代是有争议的,最早不早于西周,最迟不迟于战国。
而《逸周书》的成书年代则比较肯定为战国时代,但其中所记,包括西周至春秋战国的史事。
从表4.1中可以看出,在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九州中只有豫州和并州有“菽”的分布,其余七州都没有“菽”的分布。
这说明华北平原乃是“菽”的集中产区。
《周礼》和《逸周书》中九州的作物分布表州别《周礼》中的作物分布《逸周书》中的作物分布备注扬州其谷宜稻其谷宜稻荆州其谷宜稻其谷宜稻豫州其谷宜五种其谷宜五种郑玄注:黍稷菽麦稻青州其谷宜稻麦其谷宜稻麦兖州其谷宜四种其谷宜四种郑玄注:黍稷稻麦(6)经过秦汉水北方肾豆彘由此可见,在中医学中也是把大豆视为适于北方栽培之谷的。
(7)关于《淮南子》中北方宜菽和河水宜菽的论述西汉刘安撰《淮南子》一书中有《地形训》一篇,此篇曾联系五方的自然条件和七条重要河流,从生态学的角度,论述了五方的作物分布和七条重要河流的适宜作物。
第一,五方的自然特点和五谷的分布我们根据《淮南子·地形训》中关于五方的自然特点和五谷分布的论述,制成下表:五方的自然特点和五谷分布五方自然特点五谷分布东方川谷之所注,日月之所出其地宜麦南方阳气之所积,暑湿居之其地宜稻西方高土川谷出焉,日月入焉其地宜黍北方幽晦不明,天之所闭也,寒水之所积也其地宜菽中央四达风气之所通,雨露之所会也其地宜禾从《淮南子·地形训》中所论述的五方的自然特点和五谷分布的情况来看,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是各有其适宜生长的作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