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辅导《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讲义13
- 格式:doc
- 大小:58.00 KB
- 文档页数:3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专题一美国金融危机。
【解题思路】(1)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2)新自由主义是美国金融危机的思想根源。
(3)中国政府面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基本主张。
(4)中美两种宏观调控的本质区别。
【答案要点】(1)华尔街金融危机表明,以美国为代表的经济社会中的各种问题,根本矛盾仍然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西方发达国家虽然可以通过改革和调整一次次缓和这些矛盾,但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种矛盾,反而使这种矛盾扩及全球范围,具有传播更快、周期更短、破坏性更强的特点。
华尔街金融危机突显了金融资本的贪婪和欺诈,攫取最大利润是由资本主义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本性所造成的,而不是什么"道德批判"的问题。
美国往往借金融全球化之机,运用汇率、美元、债券、抵押债券等种种金融手段向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转嫁危机。
(2)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主要观点:①主张非调控化,推崇市场原教旨主义,反对国家干预,过分纵容投机。
②主张私有化,宣扬"私有产权神话"的永恒作用,反对公有制。
③主张全球自由化,维护美国主导下的自由经济,反对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④主张福利个人化,强调保障的责任由国家向个人转移,反对福利国家。
美国过分崇拜市场自由,反对国家干预市场,放任过度的市场投机,是导致华尔街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
(3)中国政府面对美国金融和世界经济危机的基本主张是:第一,金融危机,责任在美国,是美国政府缺失监管和华尔街放纵金融投资甚至欺诈的结果,是由美国为代表的西方金融体制所造成的恶果和灾难。
西方尤其是美国政府应该对此深入反思、承担责任,任何嫁祸他人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第二,中国的首要任务是保持本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中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本身就是对"世界救市"的最大贡献。
第三,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相互依存日益加深,金融和经济危机虽然根在美国,但是包括美国在内,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单独解决这次由美国波及到世界的金融和经济危机。
第二章当代世界政治2.1复习笔记一、影响当代世界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1.当代世界政治行为主体(1)世界政治的含义世界政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世界政治是指全球范围内的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和政治发展规律。
狭义的世界政治大体与国际政治在内涵和外延上一致,它是指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主体行为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2)当代世界政治的行为主体当代世界政治的行为主体可以分为三类:主权国家、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①主权国家是最基本、最重要、最活跃的国际行为主体,也是政府间国际组织建立、活动和发展的基础。
②政府间国际组织,是以主权国家为成员,以各国合法政府为代表进行组织和活动。
它们在协调国家间关系,解决国际和地区矛盾与冲突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③联合国是当代世界代表性最广泛、规模和影响最大、活动领域最宽、在全球范围内最具权威性的国际组织,是最重要的国际讲坛和开展多边外交的场所。
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全球的发展中发挥着其他国际组织、任何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所不能取代的重要作用。
在当今世界,联合国是处理国际事务、解决国际争端的最权威、最具合法性的机构。
④进入21世纪,国际政治行为主体日益多元化。
不仅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包括国际政党组织、国际范围的政治运动等,成为公认的国际政治行为主体,而且国际经济组织、跨国公司乃至个人等也被一些学者视为国际政治行为主体。
2.重要因素当代世界政治发展是多元行为主体相互联系、相互矛盾、相互作用、对立统一的结果。
影响其发展的因素错综复杂,有主要因素也有次要因素,有持久因素也有临时因素。
(1)国家利益利益关系是当代世界政治中影响各个国际政治行为主体行为的最根本要素。
而对各国来说,国家利益始终是国家对外行为的最基本动因和优先考虑的要素。
国家利益始终是当代世界政治中发挥作用最持久、影响力最大的因素。
(2)国家实力任何一个国家都会努力捍卫和谋求自身的利益,但是由于各国的实力大小不一样,捍卫和谋求自身利益的方法、手段也不一样,从而对世界政治产生不同的影响。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名词解释1.世界经济格局世界经济格局,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活跃于世界经济领域的国家或国家集团等各种力量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和形态。
其核心内容是大国或大国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世界经济的权力分配状况。
2.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发展的客观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
它一般是指由于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超越一国领土界限的大规模活动。
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这样一种竞技状态,也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动,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过程。
3.综合国力综合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强弱和国际地位高低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制定国家战略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制定和推行国家政策的基本依据4.雅尔塔体制反法西斯同盟的主要国家:美国、苏联和英国为了处理战败国问题,重新安排战后世界政治秩序,先后召开了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为战后世界秩序勾画出一幅蓝图。
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形成了关于战后世界政治秩序的基本方案,实质上就是美国和苏联两个大国安排战后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体制。
5.杜鲁门主义两极格局对峙时期,政治上表现为社会主义阵营高举和平民主的大旗同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的斗争,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采取除了直接武装斗争(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
6.马歇尔计划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实现对欧洲政治和经济的控制,为美国控制日本打下基础。
7.时代主题时代主题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内,反映世界主要矛盾及其表现形态的特征,并对未来世界的发展具有全局性战略意义的问题。
8.国际秩序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世界格局为基础的国际社会中,行为主体处理彼此间关系的原则、手段和相应保障机制的总和。
9.尼克松主义为了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总统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对外战略,即所谓的“尼克松主义”。
当代政治经济学讲义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1.世界经济从出现到现在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其中第二个时期是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时期。
B,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形成时期。
C,过渡时期经济体系形成时期。
D,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对立时期。
E,新经济时期。
2.国家间建立和发展正常关系的主要基础是A. 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相近B.政治经济制度基本相同C.相互尊重领土完整、主权平等和不干涉内政D.经济相互依赖3.当今世界存在的发展问题,其核心是A.西方国家的发展B.发展中国家的发展C.东方国家的发展D.发达国家的发展4.为维护自己的国防独立,1966年退出了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的国家是A、英国B、联邦德C、法国D、意大利5.)当今,东西关系的实质是( )A,和平问题B,发展问题C,战争问题D,革命问题E,生态问题6.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纲领性文献之一A.《关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宣言》B.《世界第三理论》绿皮书C.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D.不结盟理论7. 20世纪90年代初的世界政治格局转换的最鲜明特点是( )A,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后发生的B,美国战胜苏联的结果C,在和平条件下苏联一极的崩溃D,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8.美国总统制的特点是A.总统由全体公民选举选举人团而产生B.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C.总统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D.总统由选举委员会任命9.南南合作的主要机构是( )A,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B,石油输出国组织C,南方首脑会议D,七十七国集团E,西非经济共同体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长期困扰世界的中东问题,其核心是( )A,宗教问题B,水源问题C,石油问题D,巴勒斯坦问题E,民族问题11.“布拉格之春”是出现在捷克的A.一个持不同政见者的地下组织B.一场音乐会C.一场社会主义改革运动D.一个反对派论坛12,原东欧国家中没有完全照搬苏联政治经济模式的国家是( )A.波兰B.南斯拉夫C.匈牙利D.民主德国13独立国家联合体是A.国家的一种形式B.超国家的政治经济实体C.非常松散的国家之间的联合形式D.设立权力有限的中央政权机关14. 亚太经合组织的性质是( )A.超国家一体化组织B.关税同盟C.自由贸易区 D. 地区经济论坛15. “雅尔塔体制”的实质是A、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B、维护战后世界和平C、确立战后世界秩序D、美苏等大国划分势力范围16.东欧剧变最早发生的国家是A.罗马尼亚B.波兰C.匈牙利 D.阿尔巴尼亚17.影响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主要障碍是A.1999年5月美国轰炸中国驻南使馆B.西藏问题C.台湾问题D.知识产权问题18. 80年代中期,中国适时地调整了外交政策,改变了A.“一边倒”方针B.反对帝、修、反的方针C.“另起炉灶”方针D.“一条线”方针19.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是( )A.马歇尔计划的实行B.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C.杜鲁门主义的出台D.1948年第一次柏林危机的发生2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局部战争主要发生在A.欧洲B.社会主义国家之间C.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D.亚非拉地区二、多项选择题(每题4分)1.联合国的主要作用表现在( )A.推动核军控和裁军B.促进经济、社会发展C.建立世界政府D.推动非殖民化2.普京总统上台后,俄罗斯对外政策中的突出特点是( )A,重新确定俄罗斯的大国地位,维护俄国的国家利益B,加快独联体一体化进程,巩固俄在这一地区的盟主地位C,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强调“利益均衡,既合作又抗争”D,积极发展对华全面友好合作关系E,有重点地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特别是与南亚、中东国家的关系3. 当今世界经济的特点是A、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B、区域集团化趋势迅速发展C、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运行D、新科技革命产生深远影响4.知识经济的特点主要有( )A.智力型经济B.信息化经济C.创新型经济、D。
一、两极格局解体(一)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演变1.第一阶段:战后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基本步骤:①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②建立以贸易自由化为基本原则的贸易体制,成立关税及贸易总协定③推行一系列“援助”计划,如马歇尔计划以及通过提供“两个安全网”(“军事安全网”和“经济安全网”),加强对欧洲、日本经济的控制;推行“第四点计划”,对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实行新殖民主义政策④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和技术封锁2.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主要原因:①国际金融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初受到了巨大冲击,1971年12月、1973年3月美元两次宣布贬值,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②发展中国家石油斗争引发的能源危机,打乱了国际贸易旧有的价格体系③美国逐渐陷入了经济增长缓慢和通货膨胀、失业严重的困境,日本、西欧的经济发展比美国快,美、日、欧各国的经济实力消长明显表现:①伴随着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衰落,欧共体和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两大新的经济中心,世界经济中美国一国独霸的局面开始向美国、欧共体、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过渡②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实力也有很大的增强,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③这个时期,在拉丁美洲和亚洲出现了一些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并且形成了一支新兴的经济力量3.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表现: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美日欧三大区域经济中心的较量越来越复杂激烈,直接推动了西欧、北美、亚太经济区域化的发展,形成了三大区域组织相互依赖、矛盾斗争的新格局(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雅尔塔体制(1)雅尔塔体制的缘起:是美、苏、英三大国首脑主要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
其中最重要的是雅尔塔会议。
三次会议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最终达成一系列的协议或协定,构成了雅尔塔体制。
雅尔塔体制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国际力量对比的状况。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考研教育网考研人的网上家园考研政治辅导《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讲义14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十、联合国等主要国际组织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挑战(一)联合国的建立1944年8月至10月,中、美、英、苏在美国华盛顿郊外的敦巴顿橡树园大厦举行会议,描绘了联合国的基本蓝图。
余下的分歧在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得到了解决。
1945年4月25日在旧金山召开了《联合国宪章》制宪会议,6月26日参加会议的50国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10月24日开始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
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中国共产党的代表董必武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在宪章上签了字。
(二)联合国的发展历程及宗旨、原则联合国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间最大的一个国际性组织,至今,联合国已有192个成员国,第三世界国家占78%以上。
《联合国宪章》第一章的第一条和第二条,规定了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
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安全”,“制止侵略行为”,“发展国际间的友好关系”,“促成国际合作”等。
联合国遵循下列原则:各国主权平等,各国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各国不得使用武力和武力威胁来侵犯他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联合国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际国内管辖的事件,等等。
联合国宪章为战后世界勾勒了一种理想的国际秩序,即用集体安全制度取代传统的军事结盟政策,用大国一致原则以维护国际和平与防止战争,用国际组织保证小国安全以及实行大小国家平等的民主原则。
宪章置主权平等原则为其首要原则,也就是说,联合国是一个由主权国家构成的世界性组织,尽管它具有相当大的权威性和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进行干预的合法权利行为能力,但它毕竟不是超国家政府,无权干涉其成员国的内部事务。
(三)联合国的主要机构联合国有6个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是主要审议机构,由全体会员国组成,每个会员国有一个投票权,大会每年举行一次,主要讨论有关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合作的问题,并向安理会提出建议。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资料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一、联合国有哪些组织机构联合国设有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联合国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联合国秘书处等6个联合国主要机构。
二、联合国这些机构的主要功能分别是什么?1、联合国大会由全体会员国组成,每年举行一届常会。
根据《宪章》规定,大会有权讨论《宪章》范围内的任何问题或事项,并向会员国和安理会提出建议。
2、安理会由中、法、俄、英、美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按地区分配原则选出的非常任理事国组成。
《宪章》规定,安理会在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方面负有主要责任。
3、秘书处由秘书长和联合国工作人员组成,其职责是为联合国及其所属机构服务,并负责执行这些机构所制定的方案和政策。
4、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的主要职能是:协调联合国及各专门机构的经济和社会工作;研究有关国际间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卫生及有关问题;就其职权范围内的事务,召开国际会议,并起草公约草案提交联合国大会审议;其他联合国大会建议执行的职能。
5、托管理事会是联合国实行国际托管制度的主要机构。
适用于国际托管的土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尚未独立的前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地和战后割离自敌国的土地。
分战略托管地和非战略托管地两种。
理事会由管理托管地的联合国会员国、不管理托管地的安理会理事国和联合国大会选举的其他不管理托管地的会员国(任期3年)组成。
1994年,最后一个托管国——美国管理下的太平洋岛屿战略托管地密克罗尼西亚群岛中的部分岛屿独立,至此,世界上所有托管地区都已获得独立或自治,托管理事会的使命已完成。
但它修改了其工作规则,在情况需要时还将履行其职责。
6、国际法院主要功能是对各国提交的法律争端根据《联合国宪章》规定以及有关条约及公约做出判决,或对联合国其他机构提出的法律问题提供咨询意见。
国际法院是民事法院,只受理主权国家之间的争端,它没有刑事管辖权,不能审判个人,例如战犯。
按照有关规定,只有当事国一致同意提交国际法院的法律争端,国际法院才能做出裁决。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资料《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指导导论学习要点:一、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行为体1、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行为体的涵义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行为体,是指能够独立地参与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事务,具有影响世界经济政治能力的经济政治实体。
2、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行为体的特征(1)具有独立性,不为其他组织所控制和左右,能够独立地制定、实施自己的对外经济政治政策,自主地开展对外经济政治交往活动。
(2)具有影响世界经济政治、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并拥有影响世界经济政治的物质手段。
(3)是一实体,具有相对稳定的组织形式。
(4)参与世界经济政治活动,发生跨国行为。
二、国家利益1、国家利益的涵义国家利益是指满足国家生存与发展所需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条件。
2、国家利益的重要作用(1)国家利益是国家从事对外交往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国家利益是判定一国外交政策好坏、外交工作得失的重要尺度。
(3)国家利益是国家间关系和世界经济政治演变、发展和变化的动因。
3、国家利益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的标准和尺度(1)主权标准,即国家维护和发展主权的国家利益是正当的与合理的。
(2)阶级利益和民族利益统一的标准,即国家维护、增进阶级利益与民族利益统一的国家利益是正当与合理的。
(3)符合人类社会共同利益、进步利益的标准,即国家维护、发展国家利益时,不能损害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和进步利益,妨碍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互利标准。
国家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必须尊重他国利益,实现互利。
三、综合国力1、综合国力的涵义综合国力,也称国力、国家力量,是衡量国家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全方面发展的主要指标。
2、综合国力的战略价值(1)它是衡量国家行为体在国际社会中地位高低的尺度。
(2)综合国力是国家推行外交政策、影响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主要手段。
(3)综合国力也是国家制定外交政策、国家战略的重要依据。
重点与难点:1、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行为主体、国家利益和综合国力三个重要的概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要点加强版1.当代世界经济的主体:国家跨国公司国际经济组织2.当代经济的三大支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3.1948 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WTO (中国2001/12/11入世)4.影响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科技资源各国的制度与文化环境5.当代世界的突出特点与主要矛盾①全球分工与协作体系发生重大调整②国家主权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和挑战③“马太效应”愈加明显,不同国家发展水平的差距迅速拉大④经济全球化使一些全球性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且更加难以解决,世界经济因而受到严重影响和干扰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推动世界经济不断增长、实现繁荣的同时,也带来对现状的强烈冲击,导致一些矛盾与问题愈演愈烈。
6.硬实力:人口领土自然资源军事软实力:国民素质科学精神科技文化民族文化价值观念政府决策力外交目标国际信誉7.联合国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1945/6/26 宪章日1945//10/24 联合国日联合国正式成立6个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主要审议机构)安全理事会(掌握实权包括5个常任理事国中俄英美法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秘书处1971年26届联大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历任秘书长赖伊(挪)——哈马舍尔德(瑞典)——吴旦(缅甸)——瓦尔德海姆(奥地利)——德奎利亚尔(秘鲁)——加利(埃及)——安南(加纳)——潘基文(韩)8.雅尔塔体制导致了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9.冷战出现的国际背景①二战使世界舞台上的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发生急剧变化,欧洲丧失了传统的中心地位②美国崛起成为世界头号强国③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社会主义强国④美国为谋求世界霸权,实现全球战略,是苏联为主要对手,向苏联发动了全面的冷战,并为此组织了强大的西方阵营⑤苏联对美国发动的冷战予以坚决的回击同时也组织了东方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了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与斗争10.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西方国家如何发动冷战乔治凯南(遏制理论之父/冷战之父)的8000字电报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丘吉尔的富尔顿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杜鲁门主义的出笼标志着冷战的开始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是西欧各国在经济和政治上屈从与美国北约的成立标志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最终形成第四点计划的实施将美国的势力扩展到了亚非拉地区武装西德11.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建立“欧洲救国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 制定“莫洛托夫计划” 建立“经互会” 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建立华约组织武装东德12.两大阵营斗争表现:政治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孤立和包围的遏制冷战政策经济方面,两大阵营的斗争主要表现为封锁和反封锁的斗争军事方面,北约、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峙意识形态领域,主要表现为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和社会主义国家反演变的斗争13.冷战影响①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抗,没有爆发世界大战,但造成欧洲局势长期动荡②美苏没有直接动武,但东西方两大阵营的争夺十分激烈③把欧洲、德国一分为二④利于第三世界的崛起,为其提供广阔的战略空间14.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两大阵营分化与国际力量重组:①发展中国家崛起②美欧日三足鼎立③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促使社会主义阵营解体④美苏争夺世界霸权15.美国经济运作模式的基本特点①美国经济有一种别国无法比拟的创新机制,这套创新机制的运作使美国社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远比其他国家强大,这是美国经济实现持续增长与繁荣的重要原因(文化/金融/法律)②美国产业结构非常先进,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例越来越小,而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已经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从传统工商经济的时代过渡到知识经济的时代③美国经济的宏观调控机制与微观竞争机制紧密结合,独具特色,使市场经济既能长期保持活力,又能实现稳定运作。
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1.1复习笔记世界经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它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在经济相互联系中所形成的一定的国际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各国、各地区的国民经济是世界经济的基础,反过来,世界经济状况会对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一、战后世界经济的演变“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形成一个密切联系的大系统,经历了从一国独霸到多种力量并存竞争的演变过程。
1.战后初期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1)美国经济霸权建立的基础①战后初期美国的经济霸权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逐步确立的;②美国在二战中远离战场,使它没有像其他国家那样遭受战火的破坏,战时《租借法案》的实施为它的军火生产和过剩的农产品打开了销路;③战时美国的生产能力大大膨胀,这为美国争夺世界经济霸权提供了物质基础,使美国得以按照自己的设想构筑战后世界经济体系;④二战后缺乏能与美国相匹敌的,形成有效制约的综合力量。
苏联只是一个政治军事大国,经济实力和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比较有限。
一枝独秀的压倒性优势,为美国争夺世界经济霸权提供了物质基础,使美国得以按照自己的构想构筑战后世界经济体系。
(2)美国经济霸权的建立①重建国际金融、贸易秩序a.在国际金融领域,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建立起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b.在国际贸易领域,美国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
1947年,美国筹组了一个多边性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它作为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补充,连同“布雷顿森林协定”,被统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美国制定的实现其经济霸权的体制。
②培育和开拓世界市场a.培育和发展发达国家市场。
在欧洲实施“马歇尔计划”。
在日本实施“道奇路线”;b.对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美国实施“第四点计划”,推行新殖民主义政策。
③排斥相异经济体,为体系内国家提供安全保障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形成了一个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技术封锁。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
考研教育网考研人的网上家园
考研政治辅导《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讲义13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例题:
1.2007年第30题(选做题Ⅰ):
中东区域示意图
材料1:截止2005年底,世界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12000亿桶,其中中东地区为7247亿,占世界石油储量的62%。
迄今已探明石油储量居世界前列的5个国家为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连酋都位于波斯弯地区。
中东地区石油产量的2,出口量约占世界总出口量的2/3。
材料2:二战后中东局势就动荡不安,各种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此起彼伏,其中仅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就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战争。
而1980年9月发生了两伊战争,整整打了8年。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更是轰动了世界。
时至2003年3月,美英对伊拉克发动了一场先发制人的战争,迅速占领了伊拉克。
2006年7月,黎以之间再次暴发大规模冲突,至于小规模冲突从未间断过,军事政变、内战和恐怖暗杀等暴力事件也时有发生。
可以说,在战后的世界上,没有哪个地区象中东那样经历了如此长期和频繁的战争和冲突。
结合地图和所给材料分析中东地区持续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
[答疑编号5948010302]
『答案要点』
(1)从地图中可以看出,中东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连接处,占据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围绕其外缘或深入其内陆,为中东地区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联系提供了便利。
从黑海进入地中海的通道、连接地中海和红海的苏伊士运河及波斯湾进入阿拉伯海的咽喉要道都具有重要的国际战略意义。
因此,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使其必然成为各种势力争夺的场所。
在冷战时期,中东一直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的地区。
冷战后,美国更是将夺取中东控制权视为其“世界新秩序”的重要一环。
(2)中东地区是世界能源的供给中心,是西方国家经济赖以生存的主要能源供应地,这里的能源运输线是西方的“生命线”。
因此,谁控制了这一地区,谁就掌握了世界经济的命脉,进而左右国际关系的进程。
(3)错综复杂的民族和宗教问题也是影响中东稳定和发展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重要因素。
九、西方干涉主义的新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在国际事务中的战略需求,经常凭借其经济、军事优势,以各种名义对别国发动战争。
仅20世纪末以来,就连续发生了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
这几场战争充分暴露了西方大国对外奉行干涉主义的本质,利比亚战争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值得注意的是,同上述历次战争相比,西方国家在对利比亚等西亚北非国家的干预行动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第一,以联合国的名义发动战争。
北约于1999年发动的科索沃战争,是打着“人道主义干涉”的旗号,并没有得到联合国的许可。
2003年,美国总统布什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不仅没有得到联合国的授权,甚至连美国的重要盟友法国和德国等西欧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