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六单元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第28课《早期西学东渐》优质课件3华东师大版第三册
- 格式:ppt
- 大小:4.47 MB
- 文档页数:18
第六单元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第28课早期的西学东渐第六单元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第28课早期的西学东渐一、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1. 知道利玛窦来华的基本情况。
了解早期西学东渐的内容和特点。
2. 阅读、归纳、整理史实;认识、分析问题实质。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利玛窦来华的有关史实,学会认识中西不同文化差异下相互融洽的方法。
2. 通过归纳整理早期西学东渐的有关内容,学会分析早期西学东渐实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异质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世界同一的发展趋势。
二、重点难点西学东渐的实质三、教学过程唐朝时期中国文化如何西传?略。
第28课早期的西学东渐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西学东渐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明末清初;第二个时期是鸦片战争以后。
在明末清初的一波西学东渐中,传教士扮演著相当重要的角色,当时主要以天主教耶稣会为主的传教士们(较晚亦有方济各会、多明我会等的教士),在试图将天主教传入中国的同时,引介了西方的科技学术思想,译著了大量的西方学术相关书籍。
一、传教士来华1、背景新航路开辟后,随着欧洲传教士东来,我国与西方思想文化进行了大规模的直接接触和交流;16世纪中期的宗教改革,天主教在西欧、北美势力缩小,为了扩张势力,天主教建立了耶稣会,向东方发展。
插图《大三巴》2、在中国传教的奠基人——利玛窦插图《利玛窦》《利玛窦墓碑》利玛窦简介请大家阅读教材,思考:利玛窦能够在中国成功传教的原因有哪些?(1)利玛窦向明朝皇帝进献《坤舆万国全图》(世界地图)、八音琴、自鸣钟等,受到召见,获准留居北京传教。
(2)利玛窦认识到要在中国立足,必须适应中国国情,为此他改变固有的传教方式,实行入乡随俗的调和策略。
他说汉语,穿儒服,遵行中国礼仪,允许中国信徒祭祖尊孔,尽力迎合中国的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
(3)同时注意打通官场关节,争取地方官员和朝廷的支持,并且宣传西方科学知识,赢得一部分开明封建士大夫的好感。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第六单元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第28课早期的西学东渐[教学目的]1.知道利玛窦来华的根本情况;理解早期西学传入在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方面的内容;掌握早期“西学东渐〞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积极意义。
2.通过对传教士的代表人物利玛窦来华传教历史的学习,掌握早期西学东渐的背景和状况;通过对利玛窦和徐光启、李之藻的史实探察,感知早期西学东渐的特点和意义;通过大量历史信息的冲击,根本归纳整理早期西学东渐的历史,可以正确分析早期西学东渐的相关评价。
3.通过传教士来华和西学的传入历史的学习,认识交往是人类历史开展的特性,是人类历史活动的重要内容,树立平等对话是人类交往的正确方式。
理解异质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是民族开展的趋势,推动文化的进一步开展。
抑制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意识,抛弃妄自菲薄、崇洋媚外的意识,形成正确的中外交往意识和世界意识。
[重点与难点]重点:西学的传入难点:评价西学东渐说明:1.传教士来华始自唐朝以前,但超出宗教内容,进展科学文化传播是在明末。
因此,从历史意义上讲,西学传入是鲜明的特征。
从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看,对明末知识分子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对以后历史开展和对今天现实的警示意义上讲,早期西学东渐也是具有突出的时代意义。
2.从知识积累上看,学生还没有东西方文化交往的历史储藏。
从历史的复杂性来看,一是涉及到精神文化领域的交往,层次较高,其次是新航路发现、殖民、基督教传播、科学文化交流等内容穿插在一起,头绪比较多。
从西学东渐这件事情来看,发生在真正的世界历史出现的时代穿插口,纵横理解和评价的难度自然增加。
[教学设计]1.悠久历史联接东西双方---导入新课:回忆历史引导解决什么是西学东渐,不仅导入新课,而且提醒学生关注西学东渐的内容打破了古代东西方交往的传统和藩篱,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同时运用马可波罗这样已经学过的内容又可直接导入传教士来华背景的学习,培养学生通过时间是是线索来把握历史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