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史》导言__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 格式:ppt
- 大小:3.50 MB
- 文档页数:52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根据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教育部“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制定(朱栋霖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上)模块一:20年代文学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教学设计:课前布置重点文献预习。
课堂讲授从文献解读入手,表述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和发生过程。
知识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开端。
教学要点:人的观念与文学的发展。
中国文学现代化开端的具体表现。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西方思潮的内外在关系。
重点:1、重点文献:《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红楼梦评论》。
2、“人”的观念的演变,是贯穿与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3、中国文学现代化开端的具体表现。
4、推动中国文学现代化观念变革的代表人物及其历史贡献。
5、在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20年里各文体创新的努力及其局限。
难点:以“人”的观念的演变重新阐释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
思考题:1、为什么说“人”的观念的演变是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2、简述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具体表现及其特点。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教学设计:在重点文献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讲授和提问的方式分析“五四”文学革命的性质和过程。
知识点:《新青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
教学要点:五四文学革命的过程,内容,意义。
教学要求:五四文学革命产生必然性、历史价值和得失反思。
重点:1、重点文献:《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人的文学》。
2、五四文学革命的时代背景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3、五四文艺思潮与论争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4、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及新文学社团流派对五四文学的推动作用。
难点:五四文学革命的复杂社会背景及其发生的内在历史逻辑。
思考题:1、为什么说五四文学革命标志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确立?2、简介《文学改良刍议》与《文学革命论》的主要内容并比较二者的不同特点。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第一学期,每周4课时上编(1917-1949)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1、中国文学现代化起点的大致时间(1898年)2、民族生存危机引起传统思想根基的动摇和瓦解,严复、梁启超的反思。
3、回顾思想变化的背景原因:先是寻求社会组织的变化,继而影响到文化,从而影响到文学的变化过程。
4、“小说界革命”及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点出此口号是小说这一文类在近现代取得显赫地位的理论开端。
5、现代化发生阶段梁启超的功绩,“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口号的提出及身体力行。
6、略述戏剧观念的更新。
“言文合一”观念下最初的“白话文运动”及具有现代意义上文学观的王国维及周氏兄弟。
7、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20年(1898-1917)各类文体中成就最大的是政论、散文和小说8、小说的成绩,谴责小说的盛行(四大代表作品)。
四大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
吴趼人与“鸳鸯蝴蝶派”的关系。
民初初徐枕亚的《玉梨魂》,鸳蝴派的“五虎将”。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1、中国文学进入现代化的标志性事件:五四文学革命。
2、新文化运动与五四文学革命的关系。
新文化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国内外的形势。
3、创作实绩:小说,鲁迅、叶圣陶。
诗歌,胡适、郭沫若、沈尹默、刘半农4、陈独秀与《新青年》及“德先生”、“赛先生”。
《新青年》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作用和地位。
5、理论建设: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及“八事”。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及“三大主义”。
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中的观点及对新文学健康发展的意义。
6、外来文艺思潮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重要意义,简述五四时期外国文艺的类别及对当时创作的影响。
7、新文学社团与流派概述。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新月社。
其他流派的蜂起:语丝社、未名社、湖畔诗社等。
8、二十年代文学论争概述。
新文学阵营对林纾的批判。
新文学阵营与复古派《学衡》《甲寅》的对立。
9、略述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1、20 年代小说概况。
文学的现代化开端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中国文化与文学已开始了民族存亡背景下的外部与内部双重的现代化努力。
《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论证,许多观念的现代性变革,其起点在1898年前后发生。
甲午战争失败后,知识分子意识中的民族危机感日益强化,这对民族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严复的译著将西方19世纪主要思潮的一部分介绍到中国,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标举进化论思想的《天演论》。
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以近代科学的眼光来思考民族命运,从人类世界的发展历史中看到了古老的中华民族正面临被淘汰的民族危机,有了对自身的深深的不足感,于是有了强烈变革的要求,有了追随日本明治维新的想法,有了学习西方工业化国家的自觉。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2)中指出:“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
……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
……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
……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他所说的第二期的时间“从甲午战役到民国六七年间”,与中国文学的现代化的先导期基本一致。
这一历史阶段从社会的组织结构上寻求变革,必然要触动文化,带来文化机制的变化,从而影响到文学。
第一,法律对从事文学活动者和报刊繁荣的基本保障。
晚清王朝尽管在新政措施上左右摇摆,但还是颁布并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文化生产的法律。
1906年的《大清印刷物件专律》,1908年的《钦定宪法大纲》,规定给予臣民言论、著作、岀版等有限自由。
1910 年颁布《著作权章程》。
1911年颁布《钦定报律》。
同年《大清民律草案》完成,虽未及公布,但它是民国初年暂行民法典的蓝本。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更明确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并且先后颁布《中华民国出版法》《中华民国著作权法》《著作权法注册程序及规费施行细则》,这些法律从制度层面保障和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二,报刊、书籍等现代出版业的发展。
维新时期发生过作用的报刊传媒,在清末的十年里有了相当的规模,在民国更是大步地前进。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现代文学”部分绪论一、中国历史的分期与中国文学的分期(一)中国的历史分期古代:1840年鸦片战争前,分远古、中古、近古近代:1840年—1919年现代:1919年-1949年当代:1949年后(二)中国文学分期的几个概念中国文学:包含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文学。
古代(古典)文学:先秦——清朝末期的文学(1840年前)。
近代文学:1840年-1917年的文学,是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过渡时期。
是文学现代性的累积时期。
现代文学:1917年——1949年创作的文学(40年代前称“新文学”)。
也有的将1917年后的文学统称为现代文学,如朱栋霖编教材。
当代文学:1949年7月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以后创作的文学(5O年代后期提出这一概念,70年代前与新中国文学、“建国以来的文学”、“建国后文学”等名称可互指)。
近现代文学:一般指的是1840年后的文学。
现当代文学:是现代、当代文学的合称。
晚清以来中国文学:一般指1840年后的中国文学近百年来中国文学:一般泛指的是近现代、当代文学。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在80年代后期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将近代、现代、当代文学整合成一个整体看待,以揭示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关于现代文学课程:1932年周作人在清华大学讲新文学的源流,是现代文学作为学科研究的开始;1940年代,朱自清把现代文学作为中文系课程开设,一直延续至今。
现为中文及相关专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
二、中国现代文学释义(一)中国:民族性、传统性。
历史的传统文化和文学的承传(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具有中国的民族性。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影响艺术的三因素:种族、时代、环境。
(二)现代:现代性,时间上的不可逆性;文学中精神和思想的现代性;文学价值上的原创性;语言上使用白话文;文体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
(现代性是一种社会现象,标志着一种断裂或一个时期的当前性或现在性,它既是一个量的范畴,一个可以界划的时间断,同时又是一个质的概念,即根据某种变化的特质来标识这一时段。
《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等主编)学习参考资料(“20年代文学”部分)一、基本知识与基本概念[填空类知识]1、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1917年的大张旗鼓的文学革命兴起前的近20年,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期。
2、1898年前后,严复翻译的几部西书将西方19世纪主要思潮的一部分介绍到中国来。
其中,《天演论》(赫胥黎原著《进化论与伦理学》)把进化论思想带进中国。
3、发生于1917年的文学革命,既是清末民初20年来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历史准备的必然,也是外来文学思潮影响的结果。
4、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在上海创刊,标示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起点。
5、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辞《敬告青年》中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又于1919年1月声言《新青年》同人“拥护德谟克拉西(democracy,民主)和赛恩斯(science,科学)两位先生”。
6、1917年1月,《新青年》(2卷5号)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2月的《新青年》(2卷5号)上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7、1919年1月,北京大学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办了《新潮》月刊,一起提倡白话文,一批知识分子形成了新文学的统一战线。
8、1918年4月,胡适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一文,提出要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十个字作为文学革命的宗旨,稍后,周作人发表了《人的文学》、《平民文学》两篇重要文章阐述了新文学应当具有的思想内容。
9、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树人。
鲁迅是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时始用的笔名。
10、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鲁迅在故乡绍兴积极参加宣传活动,并根据生活实感创作了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短篇文言小说《怀旧》。
11、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记录了他对先驱者命运的深刻思考;他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点染而成的。
12、鲁迅前期的杂文收入《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和《而已集》这五本杂文集中。
《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等主编)学习参考资料(“20年代文学”部分)一、基本知识与基本概念[填空类知识]1、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1917年的大张旗鼓的文学革命兴起前的近20年,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期。
2、1898年前后,严复翻译的几部西书将西方19世纪主要思潮的一部分介绍到中国来。
其中,《天演论》(赫胥黎原著《进化论与伦理学》)把进化论思想带进中国。
3、发生于1917年的文学革命,既是清末民初20年来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历史准备的必然,也是外来文学思潮影响的结果。
4、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在上海创刊,标示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起点。
5、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辞《敬告青年》中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又于1919年1月声言《新青年》同人“拥护德谟克拉西(democracy,民主)和赛恩斯(science,科学)两位先生”。
6、1917年1月,《新青年》(2卷5号)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2月的《新青年》(2卷5号)上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7、1919年1月,北京大学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办了《新潮》月刊,一起提倡白话文,一批知识分子形成了新文学的统一战线。
8、1918年4月,胡适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一文,提出要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十个字作为文学革命的宗旨,稍后,周作人发表了《人的文学》、《平民文学》两篇重要文章阐述了新文学应当具有的思想内容。
9、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树人。
鲁迅是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时始用的笔名。
10、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鲁迅在故乡绍兴积极参加宣传活动,并根据生活实感创作了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短篇文言小说《怀旧》。
11、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记录了他对先驱者命运的深刻思考;他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点染而成的。
12、鲁迅前期的杂文收入《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和《而已集》这五本杂文集中。
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的条件朱栋霖以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的条件为标题,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条件和因素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变革为文学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社会变革为文学提供了新的题材和表现形式,同时也为文学家们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和创作空间。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为中国文学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推翻传统文化的束缚,倡导现代科学、民主和人道主义。
这场运动不仅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文学理论和创作方法,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探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些重要人物也为中国文学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胡适提出了“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的观点,呼吁用口语化的白话文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这种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成为了推动中国文学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之一。
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为文学现代化提供了土壤。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城市化的加速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社会变革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读者,也为文学家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动力。
国际交流与合作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推动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文学家们通过与外国作家的交流和对外国文学的借鉴,不断吸收西方文学的先进经验和创作理念,使中国文学在现代化的道路上更加迅速和自信。
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的条件是多方面的,它既与社会变革和新文化运动密切相关,也与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密不可分。
这些条件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展不仅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也为中国人民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文化视野和精神追求。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文学将会继续走向更加光明和辉煌的未来。
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的条件朱栋霖(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背景与条件1.西方文化的传入2.社会的变革3.文学流派的更迭三、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表现1.文学内容的现代化2.文学形式的现代化3.文学观念的现代化四、结论正文一、引言朱栋霖在《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的条件》一文中,探讨了中国文学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与条件,以及在此背景下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具体表现。
文章从西方文化的传入、社会的变革和文学流派的更迭等方面分析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原因,并进一步阐述了文学内容的现代化、文学形式的现代化和文学观念的现代化等方面的表现。
二、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背景与条件1.西方文化的传入自 19 世纪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西方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以及艺术形式等,给中国文学带来了全新的观念和方法,促使中国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发生变革。
2.社会的变革中国近现代社会经历了从封建制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历史变革。
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文学的现代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动力。
3.文学流派的更迭在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过程中,各种文学流派应运而生,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
这些文学流派的更迭,推动了中国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的革新。
三、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表现1.文学内容的现代化中国文学现代化在文学内容上表现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对人性的挖掘和对社会问题的揭示。
同时,文学作品开始关注个体的命运和生活,从而呈现出更加丰富和多元的面貌。
2.文学形式的现代化在文学形式上,中国文学现代化表现为对传统文学形式的突破,如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的创新。
此外,西方文学形式的引入,如小说、戏剧等,也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表现手法。
3.文学观念的现代化中国文学现代化在文学观念上表现为对传统文学观念的突破,如文学为人生的观念、文学自主性的观念等。
这些观念的变革,促使中国文学在创作上更加注重个性和独立性。
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的条件朱栋霖中国文学现代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学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一系列变革和转变。
它是一个较长时间的历程,发生的时间跨度大约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在这一时期,中国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
这些改革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得益于政治改革。
在辛亥革命后,中国废除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开创了中国近代史的新篇章。
这一时期,政治环境的变革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舞台。
作家们可以在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下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创作更为自由和多样化的作品。
经济的发展也为中国文学现代化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自19世纪末以来,中国开始进行自强不息的近代化建设,包括经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这一过程带来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消费的增加。
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资源用于文学的接受和创作。
此外,新兴产业的发展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多的题材和背景。
科技进步也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重要因素。
20世纪初,西方的科技和文化思想开始传入中国。
其中,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使得文学作品更易于传播和流通,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此外,新的媒介如报纸、杂志、广播等的兴起也为文学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也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随着中国的开放和接触西方世界的增多,传统文化开始受到了挑战和质疑。
这种文化上的冲击迫使中国文学界进行自我反思,寻找自己的发展道路。
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的探索中,中国文学不断进行着现代化的尝试。
综上所述,中国文学现代化是在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发生的。
通过这一进程,中国传统文学逐渐融入现代社会,并与时代的需求相结合,使得中国文学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