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尹师鲁第一书全解
- 格式:ppt
- 大小:5.95 MB
- 文档页数:36
第10课 与尹师鲁第一书抓一把土,抓一把沙,建一座亭,再放入一杯酒,你与我对酌其间,醉得我忘了年华。
古书里的斜阳、亭影,我只是微微捡起一些碎片,就读出了你的岁月。
一壶酒领风骚,六一居士名存千古,北宋早已于历史谢幕,你却永远在人们心中驻足。
一切都是瞬息。
风吹日晒,侵蚀着古老的亭子,朱砂消失,瓦片破碎,刻着“醉翁亭”的横额岌岌可危,燕翅下传唱的你的故事,叮叮当当地穿越历史千年。
数不尽的古迹,无数的亭,无数的风声,唯见醉翁亭永立古今。
(选自百度文库)欧阳修的文章,常常是从平易近人处出发,从入情入理的具体事物出发,从极平凡的道理出发。
及至写到中间,或写到最后,其文章所含欧阳修改文章钱惟演是当时有名的文人。
他手下的许多幕僚大都很会写文章。
有一次,钱惟演在西京修建了一所驿舍,叫尹师鲁、谢希深和欧阳修三个幕僚各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情。
三个人把文章写好了,拿出来互相观看,谢希深的文章七百字,欧阳修的文章五百多字,只有尹师鲁的文章三百多字。
尹师鲁的文章短小,文字却十分精练,叙事清晰,而且结构严谨。
欧阳修看了,很是钦佩,就带了酒去拜访他,向他讨教。
两人讨论文章的写法,整整一夜没有睡。
欧阳修知道了自己文章的缺点,就认认真真地重写了一篇。
重写的文章比尹师鲁的还要少二十几个字,内容却更加完整。
尹师鲁看了以后,不由得对人称赞欧阳修说:“欧阳修进步真快,简直是一日千里!”欧阳修总结自己的写作经验,说:“写文章要有三多,看得多,做得多,还要跟别人商量多。
”(选自历史典故《欧阳修提倡新文风》)想到欧阳修,想到他一生坎坷的命运,我的心抖了一下,或许命运真有某种宿命般的暗示,他这一生虽也曾有过官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的短暂辉煌,而更漫长的岁月都是在一贬再贬的贬官生涯中度过的。
自他二十出头高中进士任西京留守开始,一贬夷陵,二贬滁州,以后便接二连三地再贬扬州、颍州、应天府、亳州、青州,年过花甲时仍难免遭受诬谤,由刑部尚书贬至蔡州。
欧阳修《与尹师鲁第一书》译文及赏析一、基本解读这是一封朋友之间的书信。
写于宋仁宗景禧三年(1036)秋。
这一年因上书论救革新派人士范仲淹,先被贬至郢州。
其后欧阳修因《与高司谏书》获罪,被贬夷陵县。
这封信是到夷陵县后写的。
前半部分(1~4段),从分别时自己受骗失约说起,详尽地叙述了自己离京赴贬所一路上的情景以及对老朋友的挂念。
后半部分(5~8段),集中恳谈了自己被贬后的思想。
一是不后悔自己“极愤而切责”的行为,变为“得罪虽死,不为忘亲”;二是决定直面人生,勇对逆境,既不“戚戚怨嗟”,也不“傲逸狂醉”,向老朋友提示了自己坚守正道,始终不渝的心迹。
二、参考译文。
我顿首请安,师鲁十二兄书记:前不久在京城分手的时候,你吩咐我派人到河边相送。
我接受你的嘱托,派了一个老仆人出城相送,他回来却说没有见到你乘的船只。
当天晚上,我收到了你亲手写的便条,才知道你停船在河边等待,怪我不派人相送赴约。
我这才知道是那个仆人懒得前去送行,用谎话来搪塞我。
我动身之时,御史台的官员使出各种苛刻手段来催促我动身,比不上催你动身的人那么宽厚懂礼,因而使得我惶恐急迫,不知如何是好。
因此,我没有在京城给你留下书信,只好再三托付王君贶给你写信顺带告之我的情况,接着就向西出发了。
开始我想走陆路去夷陵,因为天气太热,又没有马匹,便只好走水路。
我沿汴河前进,再渡过淮河,泛舟长江,一共五千里,经过一百一十天才到达江陵。
途中没有寄信的地方,不知道君贶是否曾给你写信说明我的情况。
等我来到荆南后问明当地人,他们说距离郢州只有两天的路程,我这才赶忙给你写信加以问候。
又见到我哥,听他介绍:有人见到师鲁你经过襄州,算起来你已到达郢州很久了。
师鲁你现在是高兴还是忧愁这不问我便能知道,急于问候的是,你分别后身体是否平安?以及家里人如何看待这件事,不会有人苦苦埋怨吧?六郎的病好了吗?我在路上走了好久,但这些水路都是我往日曾游历过的,处处有老朋友和亲戚加以款待,又没有遇见大风大浪。
欧阳修《与尹师鲁第一书》译文及赏析一、基本解读这是一封朋友之间的书信。
写于宋仁宗景禧三年(1036)秋。
这一年因上书论救革新派人士范仲淹,先被贬至郢州。
其后欧阳修因《与高司谏书》获罪,被贬夷陵县。
这封信是到夷陵县后写的。
前半部分(1~4段),从分别时自己受骗失约说起,详尽地叙述了自己离京赴贬所一路上的情景以及对老朋友的挂念。
后半部分(5~8段),集中恳谈了自己被贬后的思想。
一是不后悔自己“极愤而切责”的行为,变为“得罪虽死,不为忘亲”;二是决定直面人生,勇对逆境,既不“戚戚怨嗟”,也不“傲逸狂醉”,向老朋友提示了自己坚守正道,始终不渝的心迹。
二、参考译文。
我顿首请安,师鲁十二兄书记:前不久在京城分手的时候,你吩咐我派人到河边相送。
我接受你的嘱托,派了一个老仆人出城相送,他回来却说没有见到你乘的船只。
当天晚上,我收到了你亲手写的便条,才知道你停船在河边等待,怪我不派人相送赴约。
我这才知道是那个仆人懒得前去送行,用谎话来搪塞我。
我动身之时,御史台的官员使出各种苛刻手段来催促我动身,比不上催你动身的人那么宽厚懂礼,因而使得我惶恐急迫,不知如何是好。
因此,我没有在京城给你留下书信,只好再三托付王君贶给你写信顺带告之我的情况,接着就向西出发了。
开始我想走陆路去夷陵,因为天气太热,又没有马匹,便只好走水路。
我沿汴河前进,再渡过淮河,泛舟长江,一共五千里,经过一百一十天才到达江陵。
途中没有寄信的地方,不知道君贶是否曾给你写信说明我的情况。
等我来到荆南后问明当地人,他们说距离郢州只有两天的路程,我这才赶忙给你写信加以问候。
又见到我哥,听他介绍:有人见到师鲁你经过襄州,算起来你已到达郢州很久了。
师鲁你现在是高兴还是忧愁这不问我便能知道,急于问候的是,你分别后身体是否平安?以及家里人如何看待这件事,不会有人苦苦埋怨吧?六郎的病好了吗?我在路上走了好久,但这些水路都是我往日曾游历过的,处处有老朋友和亲戚加以款待,又没有遇见大风大浪。
第10课与尹师鲁第一书欧阳修改文章钱惟演是当时有名的文人。
他手下的许多幕僚大都很会写文章。
有一次,钱惟演在西京修建了一所驿舍,叫尹师鲁、谢希深和欧阳修三个幕僚各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情。
三个人把文章写好了,拿出来互相观看,谢希深的文章七百字,欧阳修的文章五百多字,只有尹师鲁的文章三百多字。
尹师鲁的文章短小,文字却十分精练,叙事清晰,而且结构严谨。
欧阳修看了,很是钦佩,就带了酒去拜访他,向他讨教。
两人讨论文章的写法,整整一夜没有睡。
欧阳修知道了自己文章的缺点,就认认真真地重写了一篇。
重写的文章比尹师鲁的还要少二十几个字,内容却更加完整。
尹师鲁看了以后,不由得对人称赞欧阳修说:“欧阳修进步真快,简直是一日千里!”欧阳修总结自己的写作经验,说:“写文章要有三多,看得多,做得多,还要跟别人商量多。
”(选自历史典故《欧阳修提倡新文风》)想到欧阳修,想到他一生坎坷的命运,我的心抖了一下,或许命运真有某种宿命般的暗示,他这一生虽也曾有过官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的短暂辉煌,而更漫长的岁月都是在一贬再贬的贬官生涯中度过的。
自他二十出头高中进士任西京留守开始,一贬夷陵,二贬滁州,以后便接二连三地再贬扬州、颍州、应天府、亳州、青州,年过花甲时仍难免遭受诬谤,由刑部尚书贬至蔡州。
他一生历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一生都与各种讥谗、误解、中伤、诬陷、诽谤如影相随。
如果换一个人,不知死过多少回了,也不知会对这个世界怀有怎样的刻骨仇恨和阴沉变态的心理了,然而欧阳修一生都无怨无悔,宽容豁达而充满诗意地活着,甚至可以说,他在不断的失败中又最完美地实现了自我。
对一个人的领悟往往要从他人生的第一个出发地开始,回溯他最初的精神源头。
现在我已走近了这个源头,我感觉这是一种内心的抵达,不是为了来看风景而是为了探访一个人的心灵。
眼前的祠堂多少显得有些苍凉和破败了,听说欧阳修的少年时代就是在这里度过的,但整个祠堂并不属于他,而属于一个家族。
第10课与尹师鲁第一书唐风宋韵生查子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赏析:这首词描写了作者昔日一段缠绵悱恻、难以忘怀的爱情,抒发了旧日恋情破灭后的失落感与孤独感。
此词既写出了伊人的美丽和当日相恋的温馨甜蜜,又写出了今日伊人不见的怅惘和忧伤。
在写法上,它采用了去年与今年的对比性手法,使得今昔情景之间形成哀乐迥异的鲜明对比,从而有效地表达了词人所欲吐露的爱情遭遇上的伤感、苦痛体验。
这种文义并列的分片结构,形成回旋咏叹的重叠,读来一咏三叹,令人感慨。
思考:这首词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什么?哲言睿语文风严谨的欧阳修有一次欧阳修替人写了一篇《相州锦堂记》,其中有这样两句:“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
”交稿后,他又推敲了一下,觉得不妥,便派人骑快马将稿子追回,修改后再送上。
来人接过改稿,草草一读,很是奇怪:这不还和原稿一模一样吗?仔细研读后才发现,全文只是将“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改成了“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快马追回的只是两个“而”字。
但反复吟诵后,才发现个中妙处。
原来,改句中增加了两个“而”字,意义虽未改变,但是读起来语气由急促变为舒缓,音节和谐,增加了语言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作者名片欧阳修(见第6课《六一居士传》)背景扫描宋仁宗景祐三年,范仲淹直言政事,贬饶州。
余靖、尹洙上书反对,也被贬逐。
欧阳修在余靖家听到司谏高若讷讥讽范仲淹的话,义愤填膺,致书高若讷。
高若讷将此信上奏朝廷,朝廷贬欧阳修为夷陵令。
蔡襄于是作《四贤一不肖诗》,传诵一时。
四贤,指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一不肖,指高若讷。
欧阳修的这封信是答复尹洙询问的,把言事得罪朝廷视为固然,不以迁谪之情萦怀。
在贬所勤官慎职,不作穷愁的文字,更凸现了泰然的心境。
全文行文朴实,如同叙家常一般,充满着温馨和理解,对于同遭贬的朋友而言,这便是最好的鼓励和支持了。
相关知识欧阳修提倡“诗文革新”的主要措施1.竭力推尊韩愈,强调继承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
10 与尹师鲁第一书一、读准字音见绐.(dài) 君贶.(kuànɡ) 茶荈.(chuǎn) 砧.斧(zhēn) 鼎镬.(huò) 俟.(sì) 二、一词多义(1)书⎩⎪⎨⎪⎧在路无附书.处(名词,书信)史册所以书.之者(动词,记载,书写) (2)师⎩⎪⎨⎪⎧相师.成风(动词,效仿)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名词,老师)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3)见⎩⎪⎨⎪⎧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介词,被)又见.家兄(动词,见到)路中来,颇有人以罪出不测见.吊者(用在 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4)绝⎩⎪⎨⎪⎧沿汴绝.淮(动词,渡过,横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形容词,与世隔绝的)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动词,断绝)佛印绝.类弥勒(副词,非常)(5)道⎩⎪⎨⎪⎧不知君贶曾作书道.修意否(动词,说明)会天大雨,道.不通(名词,道路)孔孟之道.(名词,思想,学说)伐无道.,诛暴秦(名词,道义,正道)道.芷阳间行(动词,取道)(6)虽⎩⎪⎨⎪⎧修行虽.久(副词,虽然)虽.韩文公不免此累(连词,即使) (7)当⎩⎪⎨⎪⎧当.与高书时(读dānɡ,处在某个时间)但问所言当.否而已(读dànɡ,恰当) (8)非⎩⎪⎨⎪⎧非.他,盖惧责人太深以取直尔(动词,没有)盖已知其非.君子(动词,不是)此又非.也(形容词,错误,不对) (9)使⎩⎪⎨⎪⎧约使.人如河上(动词,派)使.知事有当然而不得避尔(动词,让)使.有而一人就之(连词,假如,如果) (10)如⎩⎪⎨⎪⎧约使人如.河上(动词,到……去)怪不如.约(介词,按照,遵从)又闻夷陵有米、面、鱼,如.京洛(介词, 像,如同)(11)以⎩⎪⎨⎪⎧乃知留船以.待(表目的,来)但深托君贶因书道修意以.西(以,相当于 “而”,表顺承)以.大暑,又无马(介词,因为)果以.此行为幸(动词,以为,认为)非以.朋友待之也(介词,以……身份) (12)而⎩⎪⎨⎪⎧而.还言不见舟矣(连词,表转折)非以为奇事而.诧人也(连词,顺承)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连词,表顺承)则趋而.就之(连词,表修饰)(13)然⎩⎪⎨⎪⎧然.士有死不失义(副词,然而)然.吾辈亦自当绝口不可及前事也(副词,不过)安道亦以为然.(形容词,是这样,对) 三、词类活用(1)但深托君贶因书道修意以西.(名词作动词,西去) (2)始谋陆.赴夷陵(名词作状语,从陆路) (3)非以为奇事而诧.人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诧) (4)日.知进道而已(名词作状语,天天) (5)益慎职.,无饮酒(名词用作动词,做好本职工作) (6)往往有亲旧..留连(形容词作名词,亲戚和老朋友) (7)盖惧责人太深以取直.尔(形容词作名词,忠直的声誉) (8)自言我为大.不为小.(形容词作名词,大事、小事) (9)然师鲁又云暗.于朋友(形容词作动词,不了解,不清楚) 四、古今异义(1)师鲁十二兄书记..古义:指办理文书及缮写工作的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