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精全练习
- 格式:docx
- 大小:26.03 KB
- 文档页数:6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原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作者】常建(708年—765),籍贯邢州(根据墓碑记载),后游历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字号不详。
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
后移家隐居鄂渚。
天宝中,曾任盱眙尉。
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
【主题思想】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赏析】首联“清晨入古寺”一句,一点时间,二点此寺是古寺,唯其是古寺才使得作者清晨起游,其向往之情可见一般。
第二句“初日照高林”继写入寺所见,作者没有写古寺佛殿的宏伟与庄严,而是去写那初升的太阳和耸立的高林,这不仅能给人以清新明丽之感同时还有一种幽静之意,“高林”一词还与“古寺”相照应。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借一斑以窥全豹的方法”。
具体说就是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当然,这两句在结构上也是浑然一体,“初日”上承“清晨”,“高林”照应“古寺”。
宋代的葛立方说得好,“平淡而到天然处,则善矣。
”首联交待了古寺的环境,颔联作者采手用移步换景之手法写禅房的幽景:“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幽处的禅房在浓密的花木之丛中,“深”字写出了禅房的幽雅宁静,这岂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至境吗?欧阳修对此两句是称赞不已,他说:“吾尝喜诵常建诗中的‘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林深’,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
”这一联抓住了禅房幽深淡雅的特点,写出了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淡泊情怀。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题破山寺后禅院练习题一、填空题1.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所作,诗中描绘了______的景象。
2. 诗中“曲径通幽处”一句,形象地表现了______。
3. 常建在诗中通过“潭影空人心”表达了______的心境。
4. “万籁此都寂”一句,反映了诗人在______时的体验。
5. “但余钟磬音”中的“钟磬”指的是寺庙中的______。
二、选择题1. 题破山寺后禅院的作者是谁?A. 李白B. 杜甫C. 常建D. 王维2. 诗中“曲径通幽处”所表达的意境是:A. 寺庙的繁华B. 寺庙的宁静C. 寺庙的破败D. 寺庙的热闹3. “潭影空人心”一句,诗人想表达的是:A. 潭水的美丽B. 潭水的清澈C. 内心的宁静D. 内心的忧愁4. “万籁此都寂”中的“万籁”指的是:A. 寺庙的钟声B. 寺庙的磬声C. 所有的声音D. 寺庙的诵经声5. “但余钟磬音”所表达的是:A. 寺庙的宁静B. 寺庙的喧嚣C. 内心的孤独D. 内心的欢愉三、简答题1. 简述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2. 分析“曲径通幽处”一句在诗中的作用和意义。
3. 诗人在“潭影空人心”一句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4. “万籁此都寂”和“但余钟磬音”两句在诗中构成了什么样的对比?5. 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宗教情感?四、论述题1. 论述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在唐代诗歌中的地位和影响。
2. 从文化和宗教的角度分析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的深层含义。
3. 论述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创新之处。
五、诗歌鉴赏题阅读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诗歌鉴赏文章。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 山寺后禅院2. 寺庙的幽深3. 内心宁静4. 禅院寂静5. 宗教乐器二、选择题1. C2. B3. C4. C5. A三、简答题(略)四、论述题(略)五、诗歌鉴赏题(略)。
《题破山寺后禅院》练习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2010年二模徐汇卷7.诗中的“万籁”是(2分)8.下列正确的一个选项是()(2分)A.诗人在颔联中运用了对仗的手法,抒发对竹径、花丛、树木等美景的赞叹。
B.颈联写出诗人身处自然环抱的佛门,心中尘世杂念受到洗涤的空灵心境。
C.尾联笔锋一转,点明悠扬的乐器声给如此寂静的禅院带来了灵动的生机。
D.这首诗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了诗人一心参禅朝圣的愿望。
2010年市调研B卷7.从体裁看,这是一首五言(2分)8.下列不正确的一个选项是()(2分)A.“通幽处”写出环境的凄清,表现诗人心情的落寞。
B.“钟磬音”是以声衬无声,突出禅院的安静。
C.这首诗描写了古寺肃静、幽深的环境氛围和美好的山水。
D.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2011年二模卢湾卷7.诗中的“万籁”是8.下列对于《题破山寺后禅院》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这首诗以清晨游寺后禅院为线索,描写了古寺的曲折脱俗、鸟语花香。
B.颔联中“幽”和“深”两字写出了后禅院因少人问津而显得荒凉冷僻。
C.颈联中“空”字表现出诗人面对清澈潭水,俗念全消的自由、超脱之感。
D.诗歌表达了诗人进入深山古寺后,时有发现,流连忘返的愉悦兴奋之情。
2011年二模静安卷7.诗中的“万籁”是8.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初日照高林”一句中初升的太阳令整个画面显得活泼而富有生机。
B.“潭影空人心”的含义是清澈的潭水能令人忘却所有的事情,内心只余空白。
C.“但余钟磬音”,这里凸显钟磬的声响主要是为了点出“古寺”,首尾呼应。
D.作品中自然界的山水花鸟与古寺禅房和谐地融为一体,给人以清幽脱俗之感。
2012年一模松江卷7.诗歌中最能体现古寺环境氛围的两个字是“”“”(2分)8.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首联交代了时间和地点,突出了诗人出游之心切。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声。
(1)请用形象的语言描述第三联的内容;(2)自选角度对该联进行简要赏析。
(3)颔联两句为千古名句,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认为“欲效其语而久不可得”,你认为这两句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诗人在取景摄物上有何妙处?(4)这首诗描写的是禅院景象,诗人心中有无禅意?请列举诗人所写景物之一二或通过诗人所写的诗句略加说明。
[参考答案]:(1)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歌唱;潭水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顿时摆脱一切烦恼。
(2)欣赏角度提示:A,山光水色,使人赏心悦目的形象美。
B,“悦”“空”等关键字的语言美。
C,寓意于景,融情入景的表达技巧美。
D,评价该联的思想内容。
(3)表现了幽深空灵的意境,“竹径”为一条虽美、却又极平常的小路,然而它通向的却是幽深的“禅房”。
此意境之妙不在摹景之美,而在于令人如临其境,唤起身经其境的无限回味。
(4)诗人心中是有禅意的,如“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二句,听见鸟儿在湖光山色之中飞鸣欢唱,看见水潭的清澈透明,似乎自己的心也变得空明而无杂念。
(上面仅为一例,也可从其他诗句或景物出发,只须点出“人内心的明净而无尘垢”即可。
此题以表达“有禅意”为标准,但如果有考生认为无禅意,只要能言之成理也可。
)相关试题2.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4.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5.诗的最后两句隐含的一个成语是,由这两句,我们很容易想起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维的诗句,。
6.“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24、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回答下列问题: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1.颔联写了什么?答:2.简要用两句话说一说颈联所写的内容。
答:3.尾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你能再举出你学过的一首诗来吗?答:答案:1.破山寺后禅院幽深,寂静的环境。
2.写山光之美,潭水之清。
3.衬托。
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拓展阅读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回答下列问题:蜀僧抱绿绮(l),西下峨嵋峰。
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2),余响入霜钟(3)。
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注】(l)绿绮:古代著名的琴。
(2)流水:《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霜钟:《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钟鸣。
”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1.这首诗写听琴,并没有着重写弹奏技巧和琴声,而是把重点放在描写______ _____,从_____(正或侧)面表现音乐的高妙。
2.颈联两处使用典故,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点明自已也是通晓音律之人,“霜钟”的传说点明物候时令,此外,这两处的用典还有更深层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_答案:1、听者(或作者自己)的惑受上;侧(面)。
2、作者具有济苍生的抱负,也期待着同样能得到人生的知音(意思对即可)。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词阅读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明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8.诗的颔联、颈联写出了环境、的特点,“空人心”的意思是指禅院的景色使人内心。
(3分)
9.诗的尾联动静关系处理得很巧妙,请结合诗句分析。
(2分)
8.(3分)宁静,幽美(突出“静”和“美”之意即可),杂念顿消(纯净、安然,意思对即可)
9.(2分)“静”是指“万籁俱寂”,“动”是指“钟磬音”,用钟磬音的悠扬不绝衬托环境的幽静,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
(意思对即可)
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迎燕◇葛天民
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1)“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1.颔联写了什么2.用两句话说一说颈联听写的内容.3.尾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与你初中学过的用了同一种手法的一首唐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首唐诗的题目是什么1.破山寺后禅院幽深,寂静的环境.2.写山光之美,潭水之清.3.衬托.《鸟鸣涧》鉴赏《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
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画打下了基础。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
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宋欧阳修曾感慨地称赞道:"我常喜诵常建诗云:‘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故仿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唯难工也。
"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
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
“曲径通幽”之美学在中国古典园林上有广泛运用。
《题破山寺后禅院》练习题《题破山寺后禅院》练习题《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文学家常建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远的哲理,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一些练习题的方式来探讨这首诗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练习题一:请简述《题破山寺后禅院》的主题和意境。
《题破山寺后禅院》的主题可以概括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诗中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祥和的画面,山寺后的禅院被自然环境所包围,形成了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
这种境界不仅仅是一种景观,更是一种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通过这幅画面,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
练习题二:请分析《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在《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常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意象,以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
首先,诗中出现了“破山寺后禅院”这一修辞手法,通过“破”字的使用,使得禅院的位置更加隐秘而深邃,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其次,诗中出现了“破屋无人入,清泉石上流”这一意象,通过对禅院周围环境的描绘,传达了一种宁静和超脱的意境。
最后,诗中还出现了“绿杨荫里白沙堤,青天有月来几时”这一意象,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练习题三:请解读《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哲理和人生意义。
《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意义。
首先,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自然美的赞美。
这种敬畏和赞美可以使人心灵得到净化,从而达到内心的宁静和超脱。
其次,诗中通过对禅院的描绘,表达了对心灵修行的向往和追求。
禅院被描绘成一个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地,这种境地使人能够超越尘世的纷扰,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最后,诗中通过对时间的思考,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时光易逝的思考。
诗中的“青天有月来几时”一句,表达了对时间的不确定和对生命的珍惜。
练习题四:请谈谈你对《题破山寺后禅院》的感受和理解。
《题破山寺后禅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题破山寺后禅院练习题一、诗歌原文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二、题目类型1、诗句理解题(1)“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幽”“深”二字有何妙处?(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意境分析题(1)整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诗人是如何通过描写景物来营造这种意境的?3、主题探究题(1)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表现手法题(1)诗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举例说明。
(2)“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三、诗句理解题答案与解析1、“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答案:诗人在清晨时分走进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高的山林。
画面中展现出宁静、清幽的氛围,古老的寺院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庄重而神秘。
解析:“清晨”点明时间,给人以清新之感;“入古寺”表明诗人的行踪,引发读者对寺院内部的好奇;“初日照高林”描绘出阳光洒在山林间的美景,烘托出寺院的宁静与庄严。
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幽”“深”二字有何妙处?答案:“幽”字写出了小路的幽静、深远,“深”字则突出了禅房周围花木繁茂的景象,两个字生动地描绘出后禅院清幽宁静的环境。
解析:“幽”强调了路径的曲折和幽静,让人感受到一种深邃的宁静;“深”形象地表现了花木的浓密,暗示这里少有人至,更增添了几分神秘和静谧。
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答案: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愉悦和宁静,以及对自然美景的陶醉和对尘世纷扰的超脱。
解析:“山光悦鸟性”描绘出山林的美景让鸟儿感到快乐,侧面反映出诗人也被这美景所感染;“潭影空人心”中,清澈的潭水倒映着周围的景物,使人的心灵仿佛得到了净化,忘却了一切烦恼和杂念。
四、意境分析题答案与解析1、整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答案:整首诗营造了一种清幽、宁静、空灵的意境,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禅意的深邃。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班级:姓名:资料内容:【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精品习题及答案】【原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作者】常建(708年—765),籍贯邢州(根据墓碑记载),后游历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字号不详。
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
后移家隐居鄂渚。
天宝中,曾任盱眙尉。
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
【背景】常建,唐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弟,太历时曾任盱眙(今江苏省盱眙县)尉。
一生仕途不得意,常游览名山胜景以自娱。
此诗是诗人游览破山寺后禅院时所作。
诗中着力描写后禅院景物的幽静,表现了作者淡泊的襟怀。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始建于南齐。
禅院,寺僧居住修行的地方。
【主题思想】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破山寺后禅院环境幽静深远,正如常建诗中所写“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诗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及人生的启示。
3、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心灵愈发沉静的句子: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二、选择题:1、对《题破山寺后禅院》理解正确的一个选项是( B )A、诗人在颔联中运用了对偶的手法,抒发对竹径、花丛、树木等美景的赞叹。
B、颈联写出诗人身处自然环抱的佛门,心中尘世杂念受到洗涤的空灵心境。
《题破山寺后禅院》1.选出对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有误的一项(A项这两句没有使用移步换形,而是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
)A.“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描绘出一幅幽雅宁静的景象。
B.“钟磬音”是以无声写有声,突出禅院的安静。
C.这首诗描写了古寺肃静、幽深的环境氛围和美好的山水。
D.这是唐代诗人常建游历破山寺写的一首题壁诗,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_后禅院__”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曲折幽深的小路和___幽静迷人___的后禅院之景。
3.从写作手法角度,说说后两联的妙处。
两联运用拟人、以声衬静等手法,从而有声有色、有情有态地描写了景物,渲染了佛门禅理的涤荡人心、怡神悦志,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4.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误,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
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
“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
“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
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
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5.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6.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_曲径通幽 __”,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_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_____7.下列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尾联两句以动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
故选D)A.首联两句看似平淡毫无诗意,但明确地交待了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的情景。
B.颔联用“曲”“幽”深”富于表现力的几个词语,写出禅房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C.颈联“悦”字表现作者此时此刻完全消除俗念的内心感受,写出了诗人获得愉悦的精神状态。
D.尾联以静衬动,用仅有的禅院钟磬之音衬出万物之音都消尽的安静,更突出作者向往清静佛门的情感。
8.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出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曲折的小路两边,竹林茂密修长,通向幽深之处,后禅院花木扶疏,高低掩映,景致又浓又深。
9.品读全诗,说说作者观赏破山寺的景物后,触发了怎样的感情。
诗歌描写的清晨寺后禅院清幽脱俗的景致,使作者消除了私心杂念,心如止水,空明纯净,寄托了自己避世的情怀,向往佛门清净的倾向。
(意对即可)10.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山光悦耳鸟性,潭影空人心”展示的画面诗人为我们展现了这一一幅图景:只见艳阳高照,天地生辉,在阳光灿烂的美丽山色中,活泼的小鸟在茂林修竹之间欢快地、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禅房前面是一池清澈见底的水潭,蓝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间,给人以洁净空明、心旷神怡之感。
11.诗中“万籁此都寂”和“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这里采用了以声(动)衬静的写法,以钟磬的袅袅清音衬托山寺后禅院的幽静。
12.《题破山寺后禅院》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全诗抒发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意对即可)13.诗的颔联、颈联写出了环境__宁静幽美(突出“静”和“美”之意即可)___的特点,“空人心”的意思是指禅院的景色使人内心___涤荡人心_(杂念顿消、纯净、安然,意思对即可)____。
14.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3分)“诗眼”分别是“悦”“空”。
“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
“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
“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
(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15.第三四句表现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清幽;(或清静、幽静)的特点。
第五六句表现了作者欢悦;(或宁静、安详、空灵等意思均可)的心情。
16.有版本“曲”作“竹”,你认为是“曲径”还是“竹径”好,为什么?赞同“曲径”,因为“曲”宇传达出幽深、藏而不露的意味,富有暗示性,而“竹径”一词则过于落实,限制了读者的联想与想像。
还有,“竹径”太直接说出了小径的物象,“曲径”道出了小径的曲折迷离,表现了佛寺净地特有的清幽和深邃。
17.诗中的“万籁”是_自然界的一切声音__。
18.下列对于《题破山寺后禅院》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项中“鸟语花香”有误,与古寺肃穆幽深的特点不符;B项中“荒凉冷僻”有误,“幽”与“深”写出的是古寺的清幽;D 项中“愉悦兴奋之情”有误,诗人欣赏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的是自己遁世无门、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A.这首诗以清晨游寺后禅院为线索,描写了古寺的曲折脱俗、鸟语花香。
B.颔联中“幽”和“深”两字写出了后禅院因少人问津而显得荒凉冷僻。
C.颈联中“空”字表现出诗人面对清澈潭水,俗念全消的自由、超脱之感。
D.诗歌表达了诗人进入深山古寺后,时有发现,流连忘返的愉悦兴奋之情。
19.这首诗中写出环境幽静的一联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20.破山寺后禅院的环境特点是“_幽 _”,作者的心境是“__悦___”。
(各用诗中一字概括)21.请用形象的语言描述“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内容。
美丽的山色使鸟儿欢悦,静静的潭影使人杂念顿消22.“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中“但”的意思是只,整句话运用了以声衬静(以动写静)的手法,表面上是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之情。
23.颈联中的“空”字写得极好,请赏析。
(2分)“空”,使人心空灵(1),表现出幽静、脱俗、自由的禅院荡涤了诗人心中的尘世烦恼,诗人俗念顿消,心胸豁达。
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24.诗中描写美丽的山光使鸟儿欢悦,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的句子是:“__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_。
”25.诗的颔联描写了后禅院环境__清幽 _的特点,表达了作_忘却世俗、寄情山水__的情怀。
26.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首联所展现的画面。
一个明媚的早晨,我独自走进古老的寺院。
只见那初升的太阳,映照着高高的树林。
27.这首诗写出了后禅院___幽静__的环境和诗人__淡泊(隐逸)__的情怀。
28.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D错,尾联两句以动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A.首联点出了出游的时间和地点。
B.诗人以清晨游破山寺后禅院为线索,描写了古寺的肃穆、幽深、宁静。
C.“山光悦鸟性”,其实是在写诗人之乐。
D.尾联以静衬动,映衬山寺宁静的气氛。
29.本诗末句“但余钟磬音”中“但余”的意思是_只剩下30.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尾联两句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A.首联点明出游的时间、地点,“初日”照应“清晨”。
B.颔联描绘出一幅翠竹、小径、花木、禅房互相掩映的幽深的画面。
C.颈联写出了诗人摆脱尘世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的喜悦心情。
D.尾联写钟磬齐鸣,表现出古寺禅院的热闹和繁盛。
3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句是(B项表述错误,颔联“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形象地描绘了山寺的美妙、幽深和清寂。
)A.首联点出了时间和地点。
B.颔联绘出一幅竹花繁盛的热闹环境。
C.颈联以鸟儿之乐,表现诗人的怡然自乐。
D.尾联以有声衬无声,突出了禅院的幽静。
3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项中“颈联抒写了诗人恍若隔世的观感”说法错误。
应该是表现了诗人的怡然自乐。
)A.首联点明出游时间、地点、环境。
B.颔联营造了禅院幽雅宁静的意境。
C.颈联抒写了诗人恍若隔世的观感。
D.尾联寄托了作者追求隐逸的情怀。
33.“万籁此都寂”的“此”指破山寺后禅院34.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项理解错误,颈联以鸟儿之乐,表现诗人的怡然自乐。
)A.首联写景使人感到古寺之静穆。
B.颔联描绘了禅房的美妙幽寂。
C.颈联以鸟儿之乐反衬诗人之苦。
D.尾联以有声衬无声突出禅院的幽静。
35.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这首诗描绘了禅院幽静、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景象36.品味词语,赏析颈联中“悦”和“空”字的妙处。
“悦”有“使……高兴、喜悦”的意思;“空”有“空明”“空灵”的意思。
“悦”“空”两字是此联的诗眼(核心),山光使鸟儿怡然自得,潭影使人们心中的杂念顿时涤除。
“悦”既有鸟儿的欢悦,也有诗人从山光潭影中感受到的欢愉之情;“空”既写出了后禅院景致的幽静,更表达出了诗人超脱尘俗的情感。
37.这首诗隐含的两个成语是:___ 曲(竹)径通幽万籁俱寂 __。
38.颔联中“深”字历来为人称道,写出你的理解。
(1)颜色深或答幽深,(2)写出了禅院中花繁盛的样子,(3)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
39.结合具体词语谈谈颈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悦”使……欢悦;“空”使(人心)空明纯净。
(2)性情如飞鸟向往自由(3)心境如止水万事皆空。
(意思对即可)40.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古寺、初日、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水41.诗的最后两句隐含的一个成语是__万籁俱寂。
据你所学,同样是表现环境优美的成语还有__鸟语花香、芳草如茵__。
42.请对“山光悦耳鸟性,潭影空人心”从表现的内容上或表达的情感上做点赏析。
曲径幽静,花木掩映,天光、山色、澄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
或诗中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表达远离世俗,融入自然的情感。
点评:我们首先要知道诗歌的写作手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如联想、想象、动静结合、衬托对比、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实写虚写、借景抒情等。
对于内容的理解,则要根据诗文大意及景物特征等综合分析。
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
不管选择哪个角度,都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43.下面哪句诗的写法与“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不相同?(A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C.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D.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44.下列对本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C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A.首联点明诗人出游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入寺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