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盗版书
- 格式:docx
- 大小:114.77 KB
- 文档页数:2
从法律上说,盗版可定义为:未经许可而复制他人享有著作权的作品的行为。
这里所说的许可,包括著作权人的自愿许可,依据法律规定由权威机构颁发的强制许可,以及法律明确规定的法定许可等。
总之盗版行为是以营利为目的,严重侵犯著作权的行为。
以下可视为盗版行为屡禁不止的具体原因:1.社会法制意识薄弱: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不够围绕中国的盗版问题一向存在着相当多的争议,其实,在为盗版辩护的人士的表述中,都差不多触及到了这个问题,可惜表达的都不够清楚,以我之见,在中国知识产权的问题中也存在着观念的冲突,不过,构成这一冲突的价值观念不是生命价值而是文明进步这一普遍价值。
很简单,如果完全奉行知识产权的价值观念,则中国人吸收文明成果的速度必然会下降,比如电脑的普及率肯定不如现在这么高,可速度快了,又必然是以对知识产权价值观念的牺牲为代价的。
在这里,知识产权应予维护的观念与应用先进文明成果的迫切心情和正当性形成了激烈冲突。
其实,中国加入《巴黎公约》、《伯尔尼公约》等知识产权保护公约并承担起打击盗版的国际义务,是中国作为一个国际成员在国际舞台上博弈的结果,但是,当国际义务转化为对国内行为具有约束力的相关法律时,却可能因为欠缺权威性而在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
因为,任何一种法律只有在具有公认权威的前提下才可以有效,而知识产权保护作为一种价值观并没有为绝大多数中国人所接受,这是盗版的市场基础依然故我,盗版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
从西方历史来看,只有当人们意识到,对知识产权的藐视将压抑创新活动从而损害自身利益时,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才会深入人心。
问题是,现阶段的中国是知识成果的净输入国,短时期内人们只看到盗版所带来的方便和廉价,而看不到由此造成的压抑创新活动带来的长远利益的损害,应该说,这是当前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所面临的根本问题,其原因在于全球化条件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知识产品输出和输入上的严重不对称。
可以预想的是,由于这一严重不对称的状况在短期内不太可能出现重大逆转,在我国普遍确立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遭遇很大阻力。
盗版出版物调研报告盗版出版物调研报告一、引言近年来,盗版出版物问题日益严重,给出版业和知识产权保护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了解盗版出版物的现状,本次调研将以样本调查和图书市场观察为主要方法,分析盗版出版物产生的原因和对社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调研结果1. 盗版出版物现状通过对多家图书市场的观察发现,盗版出版物在市场上占比较高,并且数量呈上升趋势。
大部分盗版出版物以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读物为主,其中网络盗版问题较为突出。
2. 盗版出版物的原因(1)利润驱动:由于盗版出版物的成本较低,具有一定的市场需求,而且售价相对较低,从而吸引了一部分消费者。
(2)法律监管不到位:由于法律对于盗版出版物的打击力度不够,使得盗版行为较难受到有效的制止,从而导致盗版出版物滋生。
(3)版权意识淡薄:部分公众对版权意识淡薄,对于盗版出版物的购买行为缺乏辨识力,以为价格低廉的出版物就是合法的产品。
3. 盗版出版物对社会的影响(1)对出版业的冲击:盗版出版物的存在严重侵犯了出版业的合法权益,对出版机构的利益产生了损害,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2)对创作者的伤害:盗版出版物使得创作者的劳动成果无法得到合理报酬,严重损害了创作者的创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3)对社会文明进步的阻碍:盗版出版物的泛滥使得社会文化水平降低,滋生了低劣的文化产品,对社会的文明进步带来了阻碍。
三、解决方案1. 加强法律监管:制定更加严厉的法律法规,加大对盗版出版物的打击力度,取缔盗版出版物的生产、销售和传播渠道。
2. 增强版权保护意识:通过宣传教育等途径,提高公众对版权保护的意识和认知,增强消费者的版权观念,从而减少盗版出版物的市场需求。
3. 推动数字化发展:加强数字化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推动出版行业向数字化转型,提供正版数字产品,有效遏制盗版出版物的存在和传播。
4. 建立联合打击机制:加强出版行业、执法机关、知识产权部门等的合作,建立联合打击盗版行为的机制,加大打击盗版出版物的力度。
大学校园,盗版书新“重灾区”?!第一篇:大学校园,盗版书新“重灾区”?!大学校园,盗版书新“重灾区”?!大学校园里,体育馆,寝室楼下,图书馆前,转角遇到的不仅仅是你的真命天子或天女,这次更多应该是——盗版书!从学生教材到考试用书,从“成功学”到“厚黑学”,从言情小说到学术名著,高校校园里的盗版书种类之丰富、受众之广泛,令人咂舌。
常常有这样的声音萦绕耳边,“快来看看,书便宜卖啦,一本10块,两本15!”,寝室楼下,看到多名男子当街这样叫卖着,校园中突然有了乡村集市的“格调”。
甚至现在都无需开金口,不少同学早已是常客,“又有书卖!”,“正好想买那本书的,好便宜啊!”。
老板甚至大大方方地说,“都是盗版书,但是盗版的质量真的很好,基本没有错字,印刷质量也好”。
某次笔者在这些盗版书的老板中看到过学生面孔,可见这的确极具“影响力”,还为学生创业提供新平台。
学生,原来都是驻足在一个个书摊前看书的爱书人们,这也没什么奇怪的。
只是不知是真的连基本的判断都没有还是为了一时的便宜,一时的需要。
原来的盗板书往往藏在书店的一角,现在怎么就越来越明目张胆了呢?甚至大张旗鼓!多少次想问巡逻人员,难道你们不知道最危险的事就是在大学里公然售卖盗版书吗?岂能任其逍遥法外!怎么可以让“盗贼”如此猖狂地贩卖“赃物”呢?盗板书最危险之处就是它对知识的“贱卖”,这种“贱卖”又可以和蔑视知识等同起来。
盗版书代表着你可以用低于它自身的价值来廉价获取知识,代表着默许抄袭之风,代表着一种急功近利不良风气。
你可以今天廉价买到盗版书,明天你同样可以买到毕业论文,学术论文,也许后天突然发现所有的学术作品都“纯属雷同”了。
稍微思考一下,盗版书和学位论文抄袭、抄作业、学术腐败本质一样,都是对别人的非法窃取!盗版猖獗,就是在暗示大学生们完全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让自己获得非我的成果,这恰恰是大学生最危险的东西!没有原创,只有死水一潭!盗版书其实是在潜移默化地告诉大学生们知识就是这一本盗版书,廉价,不受到人们的尊重,这对他们的学术和学问研究是多么大的打击啊!当那些曾经不懂得尊重他人成果的人在未来受到同样的不尊重时,他们才会懂得,一个尊重文化版权的国度才是真正的大国,更是适合我们大学生发展的国家。
盗版图书屡禁不止的原因及打击盗版图书的解决办法盗版图书是严重侵害知识产权的行为。
盗版行为,不仅是侵害了作者的著作人身权,如发表权,还侵害了作者以及著作权人的著作财产权,如复制权和发行权。
然而,这样一种严重侵犯公民权利的行为,在全世界各国范围内,都处于屡禁不止的状态。
就对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相对较好的欧洲国家来说,西班牙的盗版率最高,其盗版率在百分之八十左右,最低的国家当属英国,盗版率为百分之二十五左右。
在对知识产权保护极为重要的欧洲国家的导报行为都屡禁不止,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刚刚起步的中国来说,这样的状况不言而喻。
中国是盗版问题的重灾区,特别是由于图书是广大文化消费者的主要消费对象,这就导致盗版图书在中国的出现和猖狂变得更加突出。
在图书市场的任何角落,盗版书就像是病毒一样,只要有适合的营养场所,它就会无孔不入,直到把整个图书市场搞的乌烟瘴气。
盗版图书不仅在微观层面的存在而且在宏观层面的各类大中小城市也是普遍存在。
以郑州市为例,有人通过对郑州市图书市场的调查得出以下结论:经过对调查所获得资料的整理,我们对郑州图书市场的盗版现象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盗版图书的种类。
什么书好卖就盗版什么,是图书盗版的最基本特点。
在郑州图书市场发现的盗版书种类繁多:有文学书,有工具书,有大中专教材,有各类考试用书。
特别是考试用书,几乎每种考试用书都不能幸免被盗版的厄运。
二是盗版的速度,而且盗版之神速更令人瞳目结舌。
2000年以来,每年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的盗版书都是先于正版书在市场上出现。
2002年律师考试用书同样是正版书未发行,盗版书就已在郑州面世。
这种速度简直令人不可思议。
三是盗版书的发行方法。
在郑州图书市场上书市场上,盗版书几乎占图书发行量的60%以上,有些考试书甚至达到90%以上。
四是盗版的数量。
2003年9月20日,金水区新闻出版局在祭城镇西胡庄查处了一个盗版窝点,盗版书装了20卡车,经清点竟然有100种20万册,案值600万元。
为什么人们会选择盗版而不是购买正版产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盗版问题愈发严重。
许多人选择通过盗版途径获取所需产品而回避购买正版,这引发了人们对盗版现象的思考。
为了解释这一现象,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价格因素在当今这个物价飞涨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成本不断增加,经济负担不断加重。
正版产品往往价格较高,消费者要购买所需产品需付出较大代价。
相比之下,盗版产品价格极具吸引力,这样的低价无疑是引诱消费者选择盗版的主要原因之一。
虽然这样的选择涉及道德和法律的问题,但由于经济压力的加大,一些消费者选择了盗版。
二、便利性和效率盗版产品往往具有简单快捷的下载或获取方式,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或其他渠道轻松地找到所需的内容。
而正版产品可能需要购买、等待发货或到实体店购买,在购买过程中产生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消耗让一些消费者望而却步。
此外,盗版产品的普及程度也可为每个人提供更多的选择,而正版产品的供应可能有限。
从便利性和效率的角度来看,盗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消费者对商品获取的期待。
三、社会影响虽然盗版产品价格低廉、获取方便,但它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却不容忽视。
盗版行为违反了知识产权法律,侵害了原创者的权益。
盗版市场的繁荣对正版产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将进一步削弱创新能力,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如果大家都选择盗版而不购买正版产品,正版产业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因此,为了保护知识产权,维护良好的创新环境,我们应该拒绝盗版,选择购买正版产品,从而为创造性产业的繁荣作出贡献。
四、心理因素人们选择盗版产品还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有些消费者认为正版产品与高档、奢华等概念联系在一起,代表着特殊的身份和地位。
他们可能会将正版产品视为炫耀财富和个人品味的方式。
然而,这种心态并不适用于每个人,一些消费者可能更关注产品本身的实用性和性价比,而非是否具备品牌认可度。
心理上的这种差异导致了人们对于正版和盗版之间的选择取向的分歧。
综上所述,人们选择盗版而不购买正版产品的原因是多样且复杂的。
盗版《新华字典》为何屡屡摆上学生书桌图书市场,这些年十分混乱,鱼虾混杂,泥沙俱下,只要一不留神,就有可能买到盗版的。
原来以为盗版的书籍只是那些文艺类畅销书,因为只要有一本好小说畅销,世面上立刻就有了大量盗版书,纸张粗糙,印刷差,错字病句到处都是,使读者想骂都找不到地方。
于是,作家们为维权不断声明啦打假啦,折腾得身心疲惫,还没有效果。
但是,没有想到的是连政府采购的《新华字典》也出现盗版,这就离奇了。
5月5日,据央视的《每周质量报告》曝光,湖北省教育厅政府采购《新华字典》320万册,由政府拨款、湖北省新华书店中标、湖北崇文书局出版。
该字典中标价格竟然高于零售。
更离谱的是,这个版本字典居然无主编,只是拼凑起来的盗版书。
据辞书出版界的专家说,湖北免费发放给学生的《新华字典》存在着2‰的错误,这个数字是国家规定的20倍,超过国家规定销毁规定的4倍。
要命的是,这样的盗版《新华字典》已经发放了320万本,还有60万本正在印刷中。
免费为学生发放《新华字典》,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出台的一项教育惠民的政策。
2012年10月,国家财政部和教育部联合发出通知,将《新华字典》纳入“国家免费提供教科书范畴”,明确自2013年春季开学起,将为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新华字典》。
今年1月,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出通知,要求各地新闻出版部门积极配合教育、财政部门做好免费《新华字典》的政府采购工作,同时必须严格把关,确保学生拿到品质优良的正版《新华字典》,不得以其他工具书替代。
屡屡发文要求,可见重视程度非同寻常。
但就是这样重视,在各地的执行过程中还是出现了问题,把经念歪了,学生们盼来的居然是一本错误百出的盗版《新华字典》。
假设一个地方出错,还可以看作个别现象。
而多个地方都出现盗版,就是普遍现象了。
在湖北之前,已经有云南、河北、黑龙江等地向学生发了盗版字典。
各地不得不忙着救火,用不同版本的字典替换盗版的《新华字典》发放给学生,挽回影响。
高等数学盗版教材盗版教材是指未经版权方授权并制作的非法教材,其损害了正版教材的权益,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和不便。
在高等数学领域,盗版教材的存在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本文将就高等数学盗版教材的具体情况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第一节:高等数学盗版教材的泛滥现象随着网络和数码设备的普及,盗版教材的制作和传播变得更加容易,从而导致盗版教材在高等数学领域迅速泛滥。
盗版教材非法制作并贩卖,比正版教材价格低廉,吸引了一部分学生和家长的购买。
另外,盗版教材还可能与正版教材非常相似,使得学生很难分辨,从而购买了盗版教材而不自知。
第二节:高等数学盗版教材带来的问题1. 教材质量无法保证:盗版教材的制作质量无法与正版教材相媲美,可能存在错误、疏漏和不完整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给学生带来困扰和误导。
2. 练习题质量参差不齐:正版教材通常经过专家团队编写并经过反复验证,练习题的设计恰当,既能理清知识点,又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而盗版教材的练习题质量无法保证,可能会给学生带来混淆和困惑。
3. 缺少在线资源支持:正版教材通常会提供在线教学资源和习题讲解,使得学生可以在课外拓展学习,而盗版教材无法提供这样的支持,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限制。
第三节:解决高等数学盗版教材问题的对策1. 加强版权保护意识:学生、家长和教师都应当加强版权保护意识,明确知道盗版教材的危害,不买盗版教材,不传播盗版教材。
2. 加大打击力度:政府和版权方应当加大对盗版教材制作和贩卖的打击力度,通过法律手段严惩盗版教材的制作者和销售者。
3. 提供高质量的正版教材:教材出版社应当加强对高等数学教材的编写和审核,保证教材的质量和准确性。
同时,可以通过附带在线资源来增加教材的价值和吸引力,从而减少学生对盗版教材的需求。
4. 加强教育宣传:学校和相关机构应当加强教育宣传,提高学生对盗版教材的认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教材版权和知识产权。
结语:高等数学盗版教材的存在和泛滥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和风险。
中国盗版书最早在什么时候泛滥现在每年有大量图书出版上市,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浩如烟海的“盗版书”,其实盗版书很早就已产生。
那么,盗版书最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市面上泛滥的呢?隋唐时期,印刷术的早期形式雕版印刷得以发明,盗版书与民间印刷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唐代民富国强,印刷术在民间也迅速发展起来。
例如,德宗在位时期(780至804),市场上出现了可以作为商人交易凭据的印刷品“印纸”。
国内现存最早的印刷品《金刚经》卷子,据说是咸通九年(868)由一个叫王玠的人出资刊印的。
从后世发现的敦煌卷子里,可以看到“京中李家于东市印”的医学著述、成都府樊家印行的历书等。
在吐鲁番地区,还出土了印刷于武周时期(690至705)的《妙法莲华经》等许多佛教经卷(现藏日本书道博物馆)。
“盗版书”与唐代兴起的一股市场风潮有直接关系。
史料显示,在印刷术发展的基础上,“历书”到唐代逐渐以印刷本形式流行起来。
这种书籍与现在各种“日历”类似,每年一版,标识年、月、日等,不过还有提示农民四时耕种、起居行止等方面的内容,为民间百姓居家生活所亟需。
这种东西本来应该先由司天监发布,然后官府统一印刷、供应,但是由于市场广阔,官方印刷业一时难以覆盖,严重供不应求。
结果,不少私人印刷业主乘虚而入,大量盗版私印“历书”。
文宗大和九年(835),东川节度使冯宿上报朝廷,说是在剑南东、西两川及淮南道等地区,发现有大量民间私印“历书”“日鬻于市”,充斥了市场,甚至每年还未等到司天监发布颁行,民间私印的新年“历书”“已满天下”。
可见这时候“盗版书”已经泛滥成灾了。
还有史料反映,当时民间“盗版书”因技术水平有限而常出问题。
《唐语林》卷七记述了一个案例。
当时京城动乱,皇帝逃到剑南一带,官印“历书”不能普及,导致在江东一带私印“历书”泛滥。
然而这些“历书”印刷粗劣,竟然出现不同印家印刷出来的“历书”所标识的大、小月相互矛盾,百姓邻居依据不一,各执己见,甚至发生纠纷。
由于后果严重,朝廷多次下令“禁断”私人印刷“历书”,但是没有明显效果。
浅谈盗版现象盗版现象如今是风行盛世,政府对其累禁不止,这是源于它坚实的市场基础。
从需求方面看,它的市场基础在于盗版品的消费价值高于正版品的消费价值;从供给方面看,它的市场基础在于盗版品的生产价值高于正版品的生产价值。
盗版品的存在,并不象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有害无利。
其实,盗版品究竟会增加福利还是减少福利,取决于时期的长短、竞争的最后趋势以及政府反盗版的严厉程度。
我认为,政府应该以最大限度的减少而不是消除盗版的负面影响为目标,以运用竞争机制为导向,采用包括修改版权保护法规在内的多种措施,在权衡盗版成本和反盗版成本的基础上,实行适时适度的反盗版策略。
任何经济现象的存在都有其市场基础,这种市场基础既包括市场需求基础,又包括市场供给基础。
盗版现象的存在也具有它深厚的市场基础。
那么第一点——盗版存在的需求基础。
尽管“盗版”首先给人的感觉就是它绝非一个好东西,应该消灭,但是在一片喊打声的同时,消费者却在行动上给予了实际的支持,这就是盗版现象的市场需求基础。
在盗版市场上,存在市场需求是其最根本的基础。
在明知商品真假的条件下,理性或有限理性的消费者之所以更多的选择盗版品而不是正版品,最直接的原因在于盗版产品的消费价值高于正版品的消费价值。
什么是商品的消费价值呢?我们知道,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要考虑两个因素,一个是价格,一个是质量。
如果某个商品的质量太差,即使价格很低,可能也不会有人问津;反之,如果某件商品的价格太高,即使质量很高,恐怕买主也是寥寥无几;但是,如果某件商品的价格很低,而其质量又比较好,购买者肯定会很多。
显然,购买者并不是单独地看待价格的高低和质量的好坏,而是综合的分析价格与质量的关系,即质量—价格比,它可以作为消费者所考虑的商品价值。
因此,可以这样说,消费者购买盗版品的直接原因在于盗版品的质量—价格比远高于正版品的质量—价格比。
在消费者看来,虽然盗版品的质量比正版品低,但是相差的程度非常有限,比如说,人们一般使用的Microsoft Office办公软件或现在流行的windows7电脑操作系统,除去普通老百姓一般很少使用的一些功能外,盗版品与正版品在质量或使用价值上几乎没有什么差异。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盗版书?
类别:新闻版次:A18 版名:文娱新闻2012年03月19日
43221332089584306.jpg
IPAD2中的苹果应用商店显示《盗墓笔记》全集可免费下载。
新华社发▲
苹果商店
通过收入分成跟盗版者共同获利
盗版作品泛滥苹果遭遇围“啃”
新一代IPAD产品火爆销售之时,苹果公司却涉嫌盗版侵权。
近百部文学作品,在没有得到任何授权的情况下,被摆在苹果应用商店出售,甚至免费下载。
日前,22位中国知名作家向苹果公司集体维权。
国家版权局相关负责人3月17日表示,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苹果应用商店确实存在盗版侵权嫌疑,但尚需相关部门确认后才能作出最终判断。
“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通过上传下载盗版产品,苹果应用商店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盗版利益链,是什么助长了一个国际知名公司如此行为?
靠《盗墓笔记》成名的作家南派三叔是位忠实的“果粉”,拥有苹果全系列的产品,但他却被苹果应用商店伤了心。
南派三叔说,从两年前至今,苹果应用商店里关于他的盗版作品一直有增无减。
任海涛是中华书局法务部负责人,同时也是全国古籍出版反侵权盗版联盟秘书长。
他告诉记者,苹果应用商店盗版的不仅仅是畅销书,古籍出版业未能幸免。
一套正版《二十四史》的售价近3000元,但在网上的盗版产品则完全免费。
数字出版商也是苹果应用商店里盗版的受害者。
魔铁数盟是一家民营数字出版商,先后在苹果应用商店推出《明朝那些事儿》、《盗墓笔记》等多部畅销电子图书。
磨铁数盟总经理毕建伟说,仅就《明朝那些事儿》一书向苹果的投诉至少有四五次。
“烦不胜烦!”记者调查发现,除图书作品被盗版,苹果应用商店里还有其他形式的盗版作品,比如漫画等。
作家麦家告诉记者,他的成名作《解密》写了整整11年。
可几乎在一夜之间,这部呕心沥血的作品的盗版就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苹果应用商店里。
“苹果作为知名品牌公司还做这样的事情,让我们很受伤”。
目前,一些作家和出版机构发起成立了作家维权联盟,召集22位作家,共有95部作品涉嫌被苹果应用商店侵权。
其中包括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何马的《藏地密码》,韩寒的《青春》、《他的国》等畅销书,索赔金额超过千万元。
“三七分成”曝出苹果商店利益链
中国作家集体维权后,苹果公司媒体公关负责人黄昱娜于3月15日给媒体发了一封电子邮件称,作为一个拥有知识产权的公司,苹果理解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当苹果接受到投诉时,都会给予及时和恰当的回应。
然而,版权所有者们却对苹果的回应并不满意。
去年11月22日,磨铁数盟曾向苹果公司提交了盗版申诉,28日苹果才回复受理,12月17日,苹果才将盗版作品撤下。
对这样漫长的处理过程,毕建伟非常不满:“即使在出版机构提交正版版权文件后,苹果依然无法杜绝新的盗版出现。
”
面对版权所有者铺天盖地的投诉,苹果公司虽然不断地删除盗版,但为何一直“屡删不止”?从事苹果应用商店图书出版程序开发的林先生向记者揭示了苹果不为人知的一面。
林先生成为苹果图书程序设计者已有两年时间。
他说,靠上传盗版出版物牟利是圈子里公开的秘密。
苹果公司与应用程序开发者的合作模式是根据下载量的收入进行三七分成,苹果拿三成,开发者得七成。
“在苹果应用商店个人开发者里,有一套上传的机制和流程,但是对于版权,则相对比
较宽松。
通常在审核阶段,基本上是默认版权正当。
在中国区域,我看到有很多直接上传的盗版,也能通过审核。
”林先生说。
林先生告诉记者,尽管盗版开发者的应用最后被下架,但那只是应用下架而已,开发者还可以继续用原来的账号上传盗版,苹果不会对开发者进行追诉。
随后,林先生演示了上传应用程序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苹果应用商店的系统没有出现要求提供版权证明材料的提示。
在他看来,苹果只是把中国作为硬件销售的一个市场,对版权的维护远远滞后于国外。
苹果公司通过应用商店“大把捞金”之时,版权所有者却在蒙受巨大损失。
毕建伟说:“以《明朝那些事儿》为例,我们平均每天销售约60个付费量,也就是每天360元,如果存在4个盗版,那每天盗版的收益就是4×360等于1440元。
按照一年计算,盗版销售收入有50多万元。
作为平台方的苹果可以获得三成,也就是15万元,而盗版开发者将获得35万元。
”
盗版免费图书对实体书销售市场影响更大。
如果一个月的盗版下载量是8万次,纸书平均定价25元,每月影响的收入约200万元,一年下来就是2000多万元。
“这样的侵害程度基本超过我们公司一年的整体收入。
”毕建伟认为,苹果应用商店这种经营模式,原因在于吸引更多的用户,通过收入分成跟盗版者共同获利,实际上成了盗版的帮凶。
抵制网络盗版应勇敢说“不”
苹果涉嫌盗版的行为严重损害了版权者的利益。
但事实上,损害作家利益的盗版现象不只出现在苹果商店里,近年来频发的网络盗版侵权行为已经让原创作者防不胜防。
去年3月,数十位作家联合声讨百度文库,称百度文库收录的很多作品根本没有取得他们的授权。
南派三叔表示,如果不有效地杜绝网络盗版,将对中国文化产业造成巨大冲击。
作家维权联盟发起人贝志诚则认为,针对网络盗版行为,版权所有者应该增强维权意识,无论面对哪种盗版者,都应勇敢说“不”,决不能纵容姑息。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平说,所有“点击下载”的盗版行为存在于服务商身上,苹果也只是提供硬件设施的服务,就如同一个传统卖场或超市仅提供场地,忽略了场地上究竟卖的是什么货品一样。
当然苹果作为一个具有版权意识的公司,不应该忽略自己的监管义务,有必要承担共同侵权的责任。
她建议,对于盗版应该有堵有疏,一旦发现就应重罚,对于目前尚不明确的盗版范畴需要及时完善法律法规。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