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文化活动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13.97 KB
- 文档页数:1
契丹辽文化
发源于赤峰境内的契丹民族,是中国古代北方草原的强族,她从公元四世纪始兴至十三世纪初西辽灭亡为止,共存在近千年,契丹民族所建立的辽王朝,自公元907年建国到公元1125年灭亡,是契丹社会经济文化大放异彩的时期。
她疆域辽阔,与北宁共存,占有中国半壁河山,所辖五京六府、156州城、209县,统治中国北方达二百余年。
终辽一世,统治中心始终在赤峰地区,因此赤峰境内辽代遗存丰富,出土文物甚多,是中外学者研究契丹、辽文化的中心,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灿的明珠。
巴林草原又是契丹族的发祥地,蒙古族的故土。
至今保留着众多的古迹文物。
有始建于公元1049年的辽释迦佛舍利塔,赛罕汗乌拉辽代称“大黑山”是“国人魂魄”归宿之地,是契丹皇朝首祭之神山,其奉祀程度不亚于中原人对中岳。
赛罕汗乌拉,林草茂盛,野兽众多,是皇家狩猎和“捺钵”之地。
这里有庆陵、怀陵等葬有辽太宗、穆宗、圣宗、兴宗、道宗等辽代五位皇帝、九位皇后、五十多个皇叔、驸马和大将的墓葬。
这里有辽代鼎盛时期的庆州、怀州、黑河州等城州遗志。
史记记载,(庆州)“塔庙廛楼,略似燕中(今北京)”,庆州在辽国上京诸州中尤为富庶,“辽国宝物多聚藏于此”。
辽庆州白塔和辽庆陵的浮雕是辽代塔寺雕刻艺术和墓葬壁画艺术的精华,最具特色。
辽代陶瓷是我国古代丰富多彩的陶瓷园林中的一朵奇葩。
辽代陶瓷多为本地烧制,其中的辽白瓷和三彩陶瓷因烘制和装饰工艺独特,在中国陶瓷制作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辽瓷中常见的盘口瓶、鸡腿瓶、鸡冠壶、三彩海棠盘、暖盘等器形颇具民族风格。
1/ 1。
契丹指中古出现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亦指这个民族所建立的政权。
契丹族源于东胡后裔鲜卑的柔然部。
她以原意为镔铁的“契丹”一词作为民族称号,来象征契丹人顽强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
历史文献最早记载契丹族开始于公元389年。
契丹文化是辽代文化的主体,在中亚与欧洲均有着广泛的影响,其遗俗遗风,历经金、元、清诸朝,以至今日,相沿不断。
在文化上,契丹人依照汉字创造了两种类型不同的文字,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
契丹族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民族,据史书记载,契丹原先没有文字,建立的辽王朝后,由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展的需要和民族意识的觉醒,曾参照汉字的形体结构,先后创制了两种契丹文字,即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用以记录契丹语。
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的区别不是因为字写得大小,而是因为创制时间的先后和拼音程度的强弱。
先创制的拼音制度不太完备的称大字,后创制的拼音形式比较完备的称小字。
公元920年春正月,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下令创制契丹大字,秋9月制成,诏令颁发。
这种大字是采用汉字加以简化或增添笔划而成的。
解放前辽庆陵出土的“哀册”上所写的文字,都是大字。
后来在庆陵壁画上和许多辽代陶器上,也发现这种契丹大字。
契丹小字,据史载是皇子迭刺创制的。
解放后,辽宁锦西县狐山辽萧孝忠墓所出土的墓志和义县、建平县所出土的铜器、银器上的契丹文字,就是这种契丹小字。
契丹文字使用了好几百年,但因通读不易,所以并没有深入民间,可是,它极大地影响了西夏和女真文字,是契丹族对文化的一大贡献。
契丹故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义县社火摘要“社火”是义县人民为了丰富生活所进行的一系列包括祭祀、庙会、汇演的一种民间聚集活动。
“ 社火”在义县又叫做“九龙十八会”,村民们在九道岭镇齐家子村药王庙前集合,展示自己的拿手好戏。
“社火”的活动多种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竹马舞和旱船舞。
这两个舞蹈是契丹向汉学习的重要依据之一,展现了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
关键词:义县社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引言义县位于辽宁省西部,是锦州市管辖下的一座县城。
虽地域狭小但历史悠久,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更是契丹人的故乡。
在这座悠久的历史古城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流传着“社火”这项古老的民间活动。
一、义县“社火”的起源“社火”是义县人民进行的一系列包括祭祀、庙会、汇演的一种民间聚集活动。
“社火”这一词早在宋代就出现过,对于其起源,现在学界普遍认为是来源于对古老土地与火的崇拜,认为“社火”是依托于人类发展史中的农耕文化。
“社火”在义县又叫做“九龙十八会”,村民们在九道岭镇齐家子村药王庙前集合,展示自己的拿手好戏。
至于义县社火本身和为什么祭拜药王,这些问题都没有明确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具有社火的本质特点,是对神灵祖先的祭祀活动。
[1]据《义县志》“民事志中卷第一册”记载在医巫闾山脚下凌、细河两这岸存在一个古老的民间众会——九龙十八会,众会的历史无人知晓,却当地人代代传承延续至今。
药王庙具有悠久的历史,相传建于辽代中期。
据《辽史》记载,辽太祖信奉佛教,曾在北京城内建造天雄寺。
《辽史简编》认为:“近圣宗时,皐太后萧燕之每岁,上月辄不食草茹,大修斋会及造寺。
”因此,义县作为萧太后的封地,多有辽所建之寺庙。
后多数毁于战乱或灾祸,现只存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奉国寺”,即现座落在古城宜州东街的大佛寺,始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年)。
药王庙清乾隆十八年( 1755年)复修。
庙内供奉药王、观音、三霄娘娘(即眼光娘娘、送生娘娘、子孙娘娘) 神像。
关于契丹早期文化来源,其一必须用墓葬和遗址中出土的文物资料来说明,其二用族属问题来说明是最具有说服力的,笔者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探讨,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1 对于几座墓葬的分析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考古人员在辽宁、内蒙古等地的墓葬中挖掘整理出不少文物,尤其是对出土陶器方面的研究是很有成果的。
比如通辽地区发现的乌斯吐火葬墓、扎鲁特旗乌日根塔拉土坑竖穴墓、荷叶哈达石棺墓、呼斯淖尔土坑竖穴墓、王家店古墓,以及辽阳一带发现的三道壕土坑竖立式木棺墓及柳条沟一号墓等,这些墓葬中出土了不少陶器等文物。
文章从典型的陶器分析,整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内蒙古、辽宁等地区陆续发现并发掘出不少辽代早期墓葬,虽然这些墓葬的丧葬形式和方法不一样,但是出土的文物却多有相同之处。
其中以陶器为主的有陶壶、陶瓶、陶罐等器物。
从器物的形式和特征来看,它们具有共同的文化特征,这些共同的文化特征恰好说明它们具有同一种类型的文化内涵。
实际上夹砂陶器和泥质陶器是两种陶系的陶器。
在夹砂陶器中陶罐比较多,还有轮制的有云母的大口炊器,这些陶罐从口到底部、从上到下越是底部越是瘦小,制成口大底足小的器形,色彩基本都是以褐色、黑色和红色为主,中间有点模糊的过渡色彩,是质地比较松软的陶罐。
在纹饰方面,陶罐的口沿都有二至五道凸弦纹。
在泥质陶里,壶形陶器和瓶形陶器比较多,壶形陶器中多有盘口陶器,壶口似大碗口,壶的肩部有一道凸弦纹,壶的腹部呈凹进的瓜棱形。
根据上文有关材料,结合辽宁和内蒙古通辽、赤峰地区有关材料综合来看,说明这种文化是这一地区的土著文化,而且其存在的时间很长,我们也可以看出其文化与上述墓葬所显示的时间差异也是相同的,因此在这个地域和历史时期内,毫无疑问其活动的民族就是契丹人,所以我们认为这批墓葬是契丹人的墓葬,这种文化类型正是契丹人经过了很长的时间所创造的文化类型。
在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大量出现了一种盘口壶,这种盘口壶成为这个时期器物的典型特征。
契丹辽文化特质及其人文历史意义
任笑吟
【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45)3
【摘要】契丹是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部族之一,由其建立的辽朝(907—1125)政权,国号在“大辽”或“大契丹”徘徊不定,甚至与北宋政权以“北朝”“南朝”相称。
契丹人及其建立的政权,在中国古代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均有着重要影响。
契丹辽文化作为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之一,其所显示出的特质及人文历史意义,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总页数】4页(P87-90)
【作者】任笑吟
【作者单位】赤峰学院资源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6.1
【相关文献】
1.关注辽上京推进契丹-辽文化研究
2.依托地方文化资源优势建设社科学报品牌栏目--《赤峰学院学报》“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研究”栏目建设回顾与前瞻
3.消亡民族音乐史研究的新进展——《中国古代契丹-辽音乐史料图文集》、《中国古代契丹-辽音乐文化考察与研究》漫议
4.契丹辽文化暨第三届契丹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巴林左旗举行
5.辽金文化研究取得新进展——中国辽金契丹女真史学会第三次年会学术讨论概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辽朝总结概述辽朝(916年-1125年),又称契丹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北方王朝,其统一了中国北方地区。
辽朝建立于契丹族首领阿保机的统治下,其疆域最大时包括了现在的中国东北、内蒙古、河北、山西、京津地区以及朝鲜半岛北部。
在其近两百年的统治下,辽朝对中国历史、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建立辽朝的建立可以追溯到阿保机在916年称帝建立契丹国的时候。
当时的契丹族是游牧民族,以骑射为主要生活方式,对于中国的农耕文明有着一定的依赖。
在建立辽朝之前,契丹族曾经遭受了西方莫罗国的进攻,这对于契丹族的统一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阿保机建立辽朝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首先,他成立了契丹族的皇族和贵族统治体系,使其成为统治阶级。
同时,他也保留了中原王朝的一些制度,如科举制度等,使契丹族的统治渐渐与中国的政治体制融合起来。
统一北方辽朝的统一北方可以说是其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当时的中国北方地区处于割据状态,有诸多的割据政权争夺控制权。
阿保机在位期间,通过一系列的外交手段和军事行动,先后征服了后梁、后唐、后晋等政权,最终统一了北方地区。
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辽朝采取了灵活的策略。
一方面,他通过与其他政权建立婚姻联姻关系,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另一方面,辽朝还积极向南侵略,扩大自己的版图。
通过这些手段,辽朝成功地成为了北方地区的霸主。
经济发展辽朝的统一北方不仅在政治上有影响,在经济方面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辽朝统一北方后,封建的土地私有制得到了加强,农耕生产逐渐恢复。
此外,辽朝还大力发展商业和手工业,与中国南方和中亚地区进行贸易往来,使经济得到了繁荣。
在农业方面,辽朝推行了一系列的农业政策,如疆域开发、水利工程建设等,使得农业生产得到了提升。
在商业和手工业方面,辽朝鼓励商人和手工业者的活动,建立了统一的市场体系,促进商品流通和手工业的发展。
文化交流辽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交流最为频繁的时期之一。
辽朝的统治阶级和士人阶层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原王朝的文化也在辽朝得到了广泛传播。
兴城契丹博物馆观后感刚进三楼契丹博物馆的大门,我就问里面的工作人员:“请问这次展览有没有小孩子可以参与的活动啊?”很快我就得到了一本绿色的教育小册子,里面是专给我们孩子做的题目。
我翻开第一页,是地图,要求填写与辽国并存的两个国家。
我赶紧在展厅里找,找到了辽国、西夏、北宋的对峙图。
填好了再看下一题,问契丹人用的文具为什么是银质的?我找到他们的砚台、笔筒、盘、洗,发现形状和汉族的略有不同,展品下面有文字说明,原来银质的文具薄而轻,所以我在“轻便耐用”下画了勾。
第三题是问我“臂鞲”有什么用,契丹人用的臂鞲有点像我们的护肘,多了条链子。
乍一看,还真不知道这是干什么的。
我好不容易找到了这件文物,看了底下的介绍,我才知道这是一种架鹰用具——人们在打猎时用已驯化的猎鹰捕捉飞禽。
展出的是一个素面玉臂鞲,护臂的部分是用金子做的。
可是,契丹人究竟是怎样驯化鹰狩猎的呢?我不由得想呆了。
这时一个讲解员奶奶来了,她告诉我们,驯化的鹰捕捉飞禽的方法很奇特:先把飞禽的眼睛啄瞎,再把它们从高空扔下来。
一般的飞禽都死了,但有生命力顽强的飞禽仍活着,人们就用刺鹅锥把它们刺死。
刺鹅锥一般是束在腰带上的,所以展出的刺鹅锥套子上常有一根链子,顶部有一个圆环。
刺鹅锥的柄是玉质的。
看着这些精美而昂贵的狩猎用具,可以想像它的主人一定很富有且声名显赫的。
再看册子下面有介绍契丹人的“皮囊壶”的文字,我的兴趣来了,找到了“皮囊壶”。
啊,居然皮囊壶不是皮质的,而是瓷器,只是样子是模仿皮质的。
从讲解员奶奶那里,我又第一次听说了“皮囊壶”和其他展出的瓷器是“辽三彩”,和众所周知的“唐三彩”不同的是,它的三原色是黄、绿、白。
小册子上接着介绍了“马上行国”,我立刻去找有关马的文物。
生活在草原上的契丹人,马实在是太重要了。
所以出于对马的热爱,契丹贵族不惜花大量金钱来装饰爱马。
马具都是用金、银、玉等贵重的材质制作。
借此机会,我认识了制作精美、华贵的“马鞍、络头、马镫、蹀躞带”等马具,果然是“契丹马具甲天下”啊。
辽金元时期的契丹文化与汉文化的交融与转化引言辽金元时期指的是中国历史上公元907年至1368年之间的一段时期,这个时期主要包括契丹国、辽朝、大辽国、金朝以及元朝。
在这段时间里,契丹族和汉族之间发生了许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现象,对两种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篇文章将探讨辽金元时期契丹文化与汉文化之间的交融和转化。
1. 契丹文化与汉文化的起源在辽金元时期之前,契丹族和汉族分别有着独立而完整的自身文化体系。
契丹族在其建立的大契丹国中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文化体系。
而汉族则依托于唐朝和宋朝建立了强大而成熟的中央统一政权,并形成了相对统一连贯、复杂而庞大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
2. 契丹族对汉文化的接受与融合在契丹族统治下的辽朝和金朝时期,契丹族逐渐接触到汉文化,并开始接受和融合其中一些重要元素。
这种融合表现在多个方面: - 政治制度和官员职衔: 在受到唐朝和宋朝政治制度的影响下,辽朝和金朝兴办了相应的中央集权政府,并以类似于宰相、侍中、尚书等职位来组织国家行政体系。
- 中央策诏与人才选拔: 辽朝与金朝都借鉴了中国君主制度中主管文书、议事的中央行政机构,并采用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使得汉族士人也有机会服务于北方民族统治者。
- 佛教信仰: 契丹族开始接受汉传佛教并将其融入自己的信仰系统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佛教文化。
3. 汉族对契丹文化的影响与转变同时,在辽金元时期,汉族社会也对契丹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推动了契丹文化的转化和发展。
这一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政治制度: 汉族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官僚体系对契丹族形成了示范作用,启发契丹统治者改革政权、建立高效的官僚体系。
- 科学技术与手工业: 汉族社会相较于契丹族社会更为发达,在农耕、手工业和商业等领域有着更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
这些技术和经验通过贸易和交流传到契丹国,推动了契丹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
- 文字传播与书籍出版: 汉字作为唐宋时期主要的文字,在辽金元时期逐渐普及,成为契丹族统治者记录和传播自己政策、法令以及其他重要信息的主要媒介。
辽代契丹萨满教研究辽代契丹萨满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而神秘的宗教信仰,研究这一话题不仅可以探究当时契丹崛起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更可以了解古代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和发展变迁。
本文将从契丹的社会形态、宗教习俗、神灵崇拜、宗教形式和萨满教的传承演变等方面入手,探讨辽代契丹萨满教的研究现状和特点。
一、契丹的社会形态和宗教习俗1.契丹部落社会契丹是一个以部落为基础的游牧民族,其社会结构分为己卯(首领)、贵族、平民、奴隶等阶层。
契丹部落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而形成了一种宗法式的部落社会组织。
契丹人居住在蒙古高原北部和东北亚地区,因此遭受了许多地域上和文化上的压力。
契丹萨满教是契丹人代表性的宗教习俗与信仰活动之一。
2.祖先崇拜契丹人重视祖先崇拜,认为祖先是能够保佑他们的保护神,可以为他们带来好运和平安。
在祭祀活动中,契丹人会用特别贵重的礼品献给祖先,以展示对祖先的尊敬和敬畏之情。
二、契丹萨满神灵崇拜1.神灵体系契丹萨满教崇拜的神灵系统非常庞大,包含天地神灵、民间神灵、动物神灵、自然神灵等各种形态的神灵。
其中,天地灵物被视为萨满教信仰的核心。
2.特定神灵的崇拜契丹人尤其崇拜白狼神,认为其拥有强大的战斗力和防护力,可以保佑他们在战场上获得胜利和平安。
此外,契丹萨满还崇拜诸如天神、山神、河神、海神等神灵,在农业、畜牧业、渔业等方面的社会生产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萨满教的具体形式1.巫术萨满教信仰下的巫术被视为通向神灵的一条途径。
萨满巫师通过与神灵沟通并依靠神力达成自己的愿望。
巫术所使用的工具和技术不仅包括歌舞、打鼓、噬肉等,而且还涵盖了神器、草药和符咒等提高巫师身体和精神水平的方式。
2.宗教仪式契丹萨满教的宗教仪式包括祭祀、祈福、凯旋、祝寿等。
巫师、祭司和各类宗教职务人员通常参加这些仪式,并且监督仪式的场地、搭建道具、布置仪式等步骤。
契丹萨满仪式通常配备动人的音乐和舞蹈,以及隆重的服装和仪仗队。
四、契丹萨满教的传承演变1.契丹族随着辽国的灭亡,契丹族的传统走向衰亡,作为威胁中原的民族,契丹民族虽然在明、清时期又出现了一些。
契丹辽社会风俗习惯对当今赤峰地区的影响作者:闫献冰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年第16期摘要: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面积9.02万平方千米。
在辽代时,辽五京中有二京位于今天的赤峰市境内,分别是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的辽五京和位于赤峰市宁城县的辽中京。
赤峰是辽早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200多年的辽代历史,契丹族的生活习惯影响深远,直到今天对赤峰地区的风俗习惯还有一定的影响,文章选择了节日、饮食、游戏和生产习俗来论述这些风俗习惯对赤峰的影响。
关键词:辽代;赤峰;风俗习惯;影响1 节日习俗1.1 元宵节赏灯元宵节赏灯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春节前后至元宵节时,朝廷会举办大型的灯饰展览活动,并常常附带一些民俗活动,极具传统性和民族特色。
契丹民族在正月十五元宵节也有观赏花灯的习俗。
《辽史》中就有辽穆宗耶律璟于应历十二年(962)正月“夜观灯”的记载。
元宵佳节赏灯的习俗是契丹族深受汉族文化影响的结果,但是契丹族人因为喜爱而保留了下来,并形成了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习俗,每年都会举办花灯会庆祝这个重要的节日。
今天的赤峰地区,其下辖的七旗两县三区都会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举办花灯节,让百姓同享节日的喜庆。
传统的制灯工艺和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特别是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彩灯艺术的花样翻新。
虽然花灯的样式改变了,但赏花灯这种形式一直延续了下来。
1.2 五月节五月节是端午节的俗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契丹民族受汉族文化影响,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也会举办隆重的仪式来庆祝节日。
古代辽人用艾和棉做成艾衣,以备严冬御寒,也会用艾做成艾糕,系五彩丝索于臂以辟邪免灾。
皇帝佩戴的五彩丝索称“合欢节”,也叫“长命缕”。
同时,还有拜天、射柳和击球等习俗。
以彩色丝结成合欢索就是现在赤峰地区的孩子们在五月节这一天佩戴在手臂上的五彩绳。
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早上,家中老人会用五色线结成绳系在孙辈的手腕上,等到第一场雨来临的时候,将五彩绳解开放在雨水中,以祈求孩子身体健康,祛除灾祸。
辽代契丹“四时捺钵”的文化价值辽代契丹民族所创造的“四时捺钵”制度,作为一个绵延二百多年的社会历史现象,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已有诸多的学者对其进行研究。
其中包括古代地理、地名、人物、事件的研究,制度方面的研究,契丹四时捺钵的文化价值等。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傅乐焕(原中央历史语言研究所)先生的《辽代四时捺钵考》,发表于1942年;姚从吾先生(XX学者)编著的《东北史论丛》上下两册,1959年9月XX正中书局发行。
从中透析“四时捺钵”的文化价值。
一、“四时捺钵”是辽代开创的契丹族的中央政府和皇城的迁徙流动制度1、“四时捺钵”的制度框架。
在研究了辽代的“四时捺钵”现象之后,我们首先强烈意识到的,这是一种国家制度。
作为制度,其充分体现了系统性、完整性、稳定性,不是某一帝王率性而为的个人行为,也不是某一阶段出现的偶然现象。
更不是简单的游幸活动。
从制度来看,其结构至少包括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因素,第一,行为主体与留守处的关系方面做出的严格规定。
《辽史•营卫中》里说,“皇帝四时巡守,契丹大小内外臣僚并应役次人,及汉人宣徽院所管百司皆从。
汉人枢密院、中书省唯摘宰相一员,枢密院都副承旨二员,令史十人,中书令史一人,御史台、大理寺选摘一人扈从。
每岁正月上旬,车驾启行。
宰相以下,还于中京居守,行遣汉人一切公事。
除拜官僚,止行堂帖权差,俟会议行在所,取旨,出给诰敕。
文官县令、录事以下更不奏闻,听中书铨选,武官须奏闻。
”作为一个王朝的中央政府,这种捺钵行为主体的X围,几乎完整地囊括了所有的中央机构及官员。
同时,由于契丹人的生活理念是“转徙随时,车马为家”,“无日不营、无在不卫”,捺钵的主体,包括了皇后、太后、皇太子及整个后宫;包括中央机关的主要职员及辅助工作人员,包括了禁卫部队。
第二,行为时间的规定。
在行为时间上,因北方四季分明的特点,每季大体上三个月。
“春捺钵”,正月上旬起牙帐,六十日方至,春尽而还。
“夏捺钵”,四月中旬起牙帐,五月末旬、六月上旬至,居五旬;“秋捺钵”,七月中旬自纳凉处起牙帐。
中国历史朝代辽朝的契丹族文化契丹族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民族,他们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其中,辽朝作为契丹族建立的王朝,对于契丹文化的传承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辽朝契丹族文化的特点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辽朝: 契丹族的伟大王朝契丹族建立的辽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
辽朝的建立标志着契丹族民族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
辽朝的建立者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的首领,他将自己封为辽太宗,确立了契丹族统治中国的地位。
辽朝的统治范围大致涵盖了现在的中国东北、内蒙古地区以及蒙古国部分地区。
辽朝的国力强盛,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
辽朝以其独特的契丹族文化特点,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契丹族文化的独特性1. 语言文字契丹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系统,这是契丹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契丹文字又称为辽文,是契丹族最早的文字记载系统。
辽文以双音节字为主,采用方块字形,有针对性地表达契丹语中的音节特点。
契丹文字的独特性为契丹族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2. 契丹族服饰契丹族在服饰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
契丹族的服饰以盔甲、短裙等为主,采用亮丽的颜色,图案多样,给人一种豪放、武勇的感觉。
契丹族的服饰在辽朝时期非常盛行,不仅代表了契丹族作为统治者的身份象征,也体现了契丹族的战斗精神和文化自信。
3. 宗教信仰契丹族在宗教信仰方面也有独特的特点。
契丹族最早信奉的是萨满教,后来逐渐转向佛教。
辽朝时期,佛教发展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契丹族的皇室和贵族都信仰佛教,建有大量的佛教寺庙。
佛教文化对契丹族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 政治与军事辽朝作为契丹族统治的政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政治与军事影响。
辽朝发展了契丹族的政治制度和军事力量,提高了契丹族的统治能力。
同时,契丹族的统治也给中国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对后来的政治和军事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契丹族四时捺钵制度及其影响契丹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民族,他们在中国境内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
契丹族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包含了很多有趣的内容。
在契丹族的传统文化中,四时捺钵制度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制度。
这个制度在契丹族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时捺钵制度是指,契丹族在每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举行一个集会来纪念和祭拜自己的祖先和神灵。
这个集会中,契丹族人会举行各种活动,如宗教仪式、歌舞表演、体育竞赛等,同时,在这个集会中,契丹族人还会交流他们的文化、经济、政治、历史等方面的信息。
四时捺钵制度对契丹族的历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它促进了契丹族人之间的交流和联系。
在四时捺钵制度中,契丹族人会集结在一个地方,彼此交流他们的文化、经济、政治、历史等方面的信息。
这种交流和联系使得契丹族人更具合作性和互相帮助的精神,从而帮助契丹族人更好地发展和壮大。
其次,四时捺钵制度也促进了契丹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这个集会中,契丹族人会传承和发扬自己的文化,包括歌舞、戏剧、音乐、绘画等等,这些文化不仅体现了契丹族人的审美情趣,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契丹族的文化。
最后,四时捺钵制度还对契丹族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这个集会中,契丹族人会交流他们的政治和经济实践经验,从而促进契丹族的政治和经济发展。
另外,四时捺钵制度还可以帮助契丹族人找到更多的商业和贸易机会,促进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总之,四时捺钵制度是契丹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契丹族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促进了契丹族人之间的交流和联系,促进了契丹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对契丹族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很多人认为,四时捺钵制度代表了契丹族人的信仰和文化,因此它一直被契丹族人视为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
爱家乡活动总结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活动方案、致辞讲话、条据文书、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思想汇报、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activity plans, speeches, documen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hought repor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爱家乡活动总结8篇活动总结是对活动目标实现情况、协作和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的综合性评价,活动总结是对风险管理的一种探讨,有助于规避未来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爱家乡活动总结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辽代契丹文辽代契丹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文字,主要用于契丹族的书写和交流。
这种文字在辽朝统治期间广泛应用于政治、文化和经济生活中,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中国的文化发展。
辽代契丹文是一种带有特殊构造和语法的语言。
它包括中心音节和附属音节两部分。
中心音节通常由一个辅音和一个元音组成,例如“bita”表示“大”,“jula”表示“月亮”。
附属音节是指位于中心音节前或后的音节,它们不单独发音,而是构成一个整体,表示一个完整的含义。
契丹文字的书写形式是由上到下、从右到左。
契丹文字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由一个或多个字符组成的。
每个字符由一个或多个笔画构成,这些笔画的排列顺序和形状都具有特定的含义。
这种文字的书写和阅读需要相当高的技能和知识,是当时的高级技术之一。
在辽代,契丹文字被广泛应用于政治、文化和经济活动中。
政治方面,契丹文字是政治宣传和行政管理的重要工具。
辽朝的各类官方文件、法律、命令、诏书等都是用契丹文字写的,契丹文字也成为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通讯的重要方式。
文化方面,契丹文字是历史、文学、诗歌、歌谣和经典的主要书写形式。
经济方面,契丹文字也有一定的应用,如财务记录、印章、商业交易等。
契丹文字的出现和使用,不仅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而且对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契丹文作为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一种通信工具,在后世不同历史时期和环境下,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和应用,如元代的“回鹘文字”、明代的“满文”等,都是契丹文的一种延续和发展。
同时,契丹文也为中原汉字的创新和变革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摘自中国新闻网)。
契丹进校园活动总结
五年一班我们平北镇中心小学组织为了响应号召,组织了本校的契丹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收获颇丰。
平泉——契丹发祥地之一,目前已发现辽代古文化遗存264处,其中遗址246处,辽代墓葬18处,包括大长公主墓、窦景庸墓、萧公墓、八王沟墓群等曾轰动全国的考古发现。
平泉现有1.8万件馆藏文物中,辽金文物占70%。
辽朝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契丹人建立的一个多民族政权,辽朝统治中国北方长达200多年。
契丹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剽悍勇猛的北方游牧民族,从秦汉时期,由东胡鲜卑族发展而来。
专家称,契丹的本意是“镔铁”,即坚固的意思。
辽朝时,平泉境内生活着奚人、契丹人、汉人以及渤海人,他们为平泉的开发建设做出了贡献。
平泉境内出土的铁犁镜、铁镰、铁锄与今天的劳动工具非常接近,表明了当时契丹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北方农业发达程度;同时,一些冶炼遗址的发现,证明了当时造车业、采矿业、烧炭业等已经达到一定水平。
来自草原的契丹人,主动吸收中原以及其他地区的优秀文化,创造出具有契丹民族特色的辽代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辽文化既有中原文化的内质,又有草原文化的特征。
平泉境内出土的辽代瓷器、墓壁画、乐器、石刻等就反映出这种情况。
上世纪50年代初发现的大长公主墓,位于平泉县蒙和乌苏乡八王沟村。
大长公主是辽景宗与萧太后的长女。
据介绍,大长公主墓被发现时,墓内随葬品已被洗劫一空,只剩下了石棺、墓志以及墓室壁画,石棺由六块青灰岩石板组成,石棺左右分别刻有青龙、白虎纹,前后分别刻有朱雀、玄武纹,棺盖雕刻几何纹加牡丹团凤纹。
契丹文化进校园,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契丹文化,了解自己生长生活的土地上曾经的历史,为传播我们自己的本土文化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