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1.78 KB
- 文档页数:5
实验名称:中药有效成分含量测定实验日期:2023年11月15日实验地点:中药分析实验室指导教师:[教师姓名]实验目的:1. 掌握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和测定的一般方法。
2. 熟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
3. 了解中药样品的前处理技术。
实验原理:本实验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中药中某种有效成分的含量。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基于物质对紫外光和可见光的吸收特性来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通过测定样品在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可以计算出样品中有效成分的浓度。
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电子天平、电热恒温水浴锅、离心机、玻璃仪器(容量瓶、移液管、烧杯等)。
2. 试剂:待测中药样品、溶剂(甲醇、乙醇等)、对照品、显色剂、酸碱指示剂等。
实验步骤:1. 样品前处理:- 称取一定量的中药样品,用溶剂溶解并定容至一定体积。
- 使用离心机离心去除不溶性杂质。
- 取上清液,用适当方法进行浓缩或干燥。
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称取一定量的对照品,用溶剂溶解并定容至一定体积,得到一定浓度的对照品溶液。
3. 显色反应:- 将样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分别加入适量的显色剂,混合均匀。
- 在特定波长下测定溶液的吸光度。
4. 数据处理:- 以对照品溶液的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 根据样品溶液的吸光度,从标准曲线上查得样品中有效成分的浓度。
- 计算样品中有效成分的含量。
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标准曲线绘制:- 在特定波长下,对照品溶液的吸光度与浓度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²大于0.99。
2. 样品测定:- 样品溶液的吸光度从标准曲线上查得有效成分的浓度为[具体数值]mg/g。
- 样品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为[具体数值]%。
3. 讨论:- 本实验中,样品前处理方法对测定结果有重要影响,应严格控制样品前处理条件。
- 显色反应条件对测定结果也有一定影响,应优化显色反应条件。
- 本实验结果与文献报道相符,说明实验方法可行。
中药处方分析报告范文一、处方基本信息。
患者姓名:[患者名字]性别:[男/女]年龄:[X]岁。
诊断:[具体病症,比如感冒咳嗽之类的]处方内容:黄芪15g、白术10g、防风6g、柴胡10g、黄芩10g、半夏9g、生姜3片、大枣5枚、炙甘草6g。
二、方解分析。
# (一)君药分析。
1. 黄芪。
嘿呀,这黄芪在这个方子里可是个厉害角色,就像一个部队里的大将军。
黄芪能补气固表呢,对于患者可能存在的气虚问题那是相当对症。
比如说这患者要是身体虚弱,老是容易感冒,黄芪就像给身体筑起一道城墙,增强抵抗力,让那些外邪不容易入侵。
而且黄芪补气的作用很广泛,就像给身体各个部门都注入能量,让身体机能运转得更好。
2. 柴胡。
柴胡这味药呢,它有点像个先锋队。
在这个方子中,柴胡可以和解少阳。
要是患者有那种寒热往来的症状,就像一会儿感觉冷,一会儿又感觉热,柴胡就能够把身体里这种乱了套的寒热情况给理顺了。
它就像一个调节温度的小能手,在身体的小世界里,让冷热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
# (二)臣药分析。
1. 白术。
白术就像是黄芪的好帮手。
黄芪在前面冲锋陷阵补气固表,白术就在后面帮忙健脾益气。
为啥要健脾呢?因为脾胃可是气血生化之源呀。
就好比一个工厂,脾胃就是生产气血的车间,白术能让这个车间运作得更高效,产生更多的气血来支持黄芪的补气大业,同时也能增强身体的运化功能,让吃进去的东西更好地被吸收转化成能量。
2. 黄芩。
黄芩和柴胡可是一对好搭档。
柴胡在调节寒热的时候,黄芩就负责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如果身体里有一些热气,黄芩就像一个灭火器,把那些多余的火给灭掉。
而且黄芩和柴胡搭配起来,在和解少阳这个任务上就更加得心应手了。
就像两个人合作干活,一个负责找问题,一个负责解决问题,黄芩就是那个解决热气问题的专家。
# (三)佐药分析。
1. 半夏。
半夏在这里就像是个和事佬。
患者如果有咳嗽或者呕吐之类的症状,半夏就能降逆止呕、燥湿化痰。
它就像一个交通警察,指挥着身体里那些痰液或者胃气,让它们朝着正确的方向走,别在身体里捣乱。
中药分析心得体会中药分析心得体会中药是我国宝贵的传统药物资源,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作为药学专业的学生,我有幸参与了一项关于中药的分析研究项目。
在这个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首先,中药的分析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
中药的复杂性使得采用单一的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往往难以获得准确的结果。
我所参与的项目中,我们采用了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等多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以确保对中药成分的准确分析。
我们在样品的提取、纯化、分离和定量等方面都进行了仔细的考量和优化,最终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其次,中药分析需要注重样品的源头控制。
由于中药的生长环境和质量会对药材的有效成分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要保证中药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首先要对样品的来源进行严格控制。
在项目开始前,我们对选用的中药药材进行了认真的质量评估,包括外观、气味、含水率、活性成分含量等指标的检验。
只有确保样品的产地、质量和储存条件等各个环节都符合要求,才能得到可靠的分析结果。
另外,中药分析需要注重时间和经济的平衡考虑。
中药复杂性导致其分析过程通常比较繁琐,耗费的时间和人力成本也较高。
因此,在进行中药分析时,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取舍,权衡时间和经济成本的因素。
可以通过优化实验流程、缩短分析时间和改进分析方法等方式来降低实验成本和提高效率。
同时,我们还要善于运用各种现代化仪器设备和自动化技术,以减少人为操作的干扰,提高分析的准确度和稳定性。
最后,中药分析需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推动中药研究的进步。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中药分析研究正朝着更高的精确度和更高的效率方向不断进步。
例如,现代的仪器设备和分析方法使得对中药有效成分的分析更加精确和细致,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数据支持和证据。
我们在中药分析的过程中,也运用了许多现代科技手段,如高分辨质谱、核磁共振等,以提高分析的准确度和可靠性。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丰富了中药分析的方法和手段,也推动了中药研究的进步。
中药分析学就业前景中药分析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质量指标、分析方法及其在生物体内的代谢。
随着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中药分析学的就业前景也越来越广阔。
首先,中药分析学在药品研发及生产方面有着重要应用。
随着人们对中草药和中药制剂的需求不断增加,药品研发和生产企业对中药分析师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中药分析师可以在药品研发过程中对中药进行分离、鉴别和定量,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中药分析师还可以参与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估工作,确保药品符合国家标准和法规要求。
其次,中药分析学在食品安全领域有着广泛应用。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出现,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中药分析学可以应用于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和分析,包括农药残留、重金属、食品添加剂等。
中药分析师可以通过分析方法和仪器设备对食品进行全面的检测和分析,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和合法性。
因此,中药分析师在食品安全监测机构、食品检测实验室等单位都有着广阔的就业机会。
再次,中药分析学在科研机构和教育机构中也有重要地位。
中药分析学不仅要求掌握化学分析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还需要具备中药学和药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
因此,中药分析师可以在科研机构中从事中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为中药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同时,在高等教育机构中,中药分析师可以从事教学工作,培养更多的中药分析人才,推动中药分析学科的发展和研究。
总之,中药分析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具备很好的就业前景。
无论是在药品研发和生产领域、食品安全领域还是科研机构和教育机构中,中药分析师都有着广阔的就业机会。
随着中医药的全球影响力不断增强,对中药分析师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
因此,有志于从事中药分析学工作的人们可以放心选择这个专业,有着光明的就业前景。
中药分析心得体会中药分析是一门涉及中药药材的收集、鉴定、提取、分离、鉴定和定量等一系列综合性实验技术的学科。
在这门课程中,我通过实验学习了中药种植、药材鉴定、提取纯化和化学成分分析等知识和技术。
通过这些实验,我对中药的研究方法和工作流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得到了一些体会和感悟。
首先,在实验中我深刻认识到了中药的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作为一种传统草药,中药一直是我国人民的重要治病方式之一。
然而,由于中药药材的自然生长环境、采收、加工和贮存条件等因素的不确定性,中药的质量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所以,在中药工业生产中,对中药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实验,我学会了一些常见的中药质量评价方法,例如药材的色、香、味、形、质、量等特性评价,以及相关理化指标的测定方法,例如水分、灰分、总黄酮、总皂苷、总甙类的含量测定等。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测定和分析,可以评价中药的质量,为中药的选用和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确保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其次,在中药分离和化学成分分析实验中,我感受到了中药分离提取技术的重要性。
中药中含有众多的活性成分,如多种化学结构的有效成分、多糖、多酚、挥发油等。
通过中药的分离提取和分析,可以将各种化学成分分离提取出来,进而通过质谱、红外光谱等技术对其结构进行鉴定和定量。
这对于了解中药药效物质的种类、数量和功能,以及中药的药理特性和药物代谢机制都非常重要。
通过实验,我掌握了一些中药分离和鉴定常用的方法和技术,例如流动相色谱、薄层色谱等,这对于今后的中药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后,在中药分析实验中,我也意识到了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中药是我国古老的医学宝库,对于疾病的治疗和健康的保健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实验,我深切感受到了科学研究对于中药的质量控制和药用价值的提高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对中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药理作用。
而这正是中药分析实验课为我们提供的机会。
总之,通过中药分析实验课的学习和实践,我对中药的质量控制、药材鉴定、中药分离提取方法和化学成分分析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药制剂分析方法
中药制剂分析方法是用来确定中药制剂中活性成分的含量和质量的科学方法。
常用的中药制剂分析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可以用于检测和测定中药制剂中的活性成分。
通过溶解样品并通过色谱柱分离,再用紫外光或荧光检测器进行测定。
2. 气相色谱法(GC):适用于分析挥发性成分和揮發性油类中的活性成分。
通过将样品蒸发到气相色谱柱中进行分离和测定。
3. 索氏萃取法:用于提取中药制剂中的活性成分。
通过在适当的温度下将样品与溶剂连续地浸泡,使活性成分从中药制剂中溶解到溶剂中。
4. 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SIDMS):用于确定中药制剂中活性成分的来源和质量。
通过分析中药制剂中同位素含量的比值来确定活性成分的来源。
5. 核磁共振法(NMR):用于分析并鉴定中药制剂中的活性成分。
通过检测样品中成分的核磁共振信号来确定其结构和含量。
以上方法仅为常用的中药制剂分析方法之一,根据不同的需求和样品类型,还可以使用其他各种分析方法进行中药制剂的质量评价。
药物分析之中药分析——色谱法中药分析是指对中药药材、中药饮片、中药制剂等进行质量分析与研究的过程。
色谱法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可以用于中药的质量控制和安全性评价。
色谱法是利用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和吸附来实现物质分离和定量的一种分析方法。
对于中药分析,常用的色谱方法有薄层色谱、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
其中,液相色谱法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色谱法。
液相色谱法(HPLC)是指以液体流动相和固定相分离成分的色谱法。
它具有分离效果好、分析时间短、操作简便等优点,适用于中药复杂成分的分离和定量分析。
液相色谱法可以用于检测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多种成分的含量分析、中药质量评价等。
在中药分析中,常用的是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HPLC主要由液相系统、色谱柱、检测器以及数据处理系统组成。
其中,液相系统包括溶剂瓶、进样器、流速泵等,用于将样品溶液以一定速率推动通过色谱柱。
色谱柱是HPLC的核心部分,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色谱柱,如反相色谱柱、离子交换色谱柱等。
检测器用于检测其中一化合物在柱流中的出现,常见的有紫外检测器(UV)、荧光检测器、质谱检测器等。
在中药分析中,HPLC可以通过调整流动相的组成,控制柱温、流速等条件,从而实现对中药中有效成分的分离和定量分析。
同时,HPLC还可以对中药中的多种成分进行带宽分析、杂质分析等。
这样,通过对中药样品的分析,可以获得中药的质量指标,为中药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中药分析中,HPLC可以分析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如黄酮类、生物碱、多糖等。
例如,其中一种中药中含有多种黄酮类成分,可以通过HPLC分析不同黄酮类成分的含量,从而评估中药的质量。
此外,HPLC还可以检测中药中的杂质、微量元素等,以进一步评估中药的安全性。
总之,色谱法在中药分析中具有重要作用。
其中,液相色谱法是最常用的一种色谱法,可以用于中药中有效成分的分离和定量分析。
通过色谱法的应用,可以实现对中药的质量控制和安全性评价,为中药的研究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分析学中药分析学是指研究中药的检验诊断手段、量化技术和认证技术的科学。
它不仅包括检测和鉴定中药成分的方法学,还包括定量测定中药成分的方法学和质量评价中药的方法学。
中药分析学的主要内容涉及中药检验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中药组分定量分析、中药组分鉴定、中药气相色谱分析、免疫检验、毒理学检验、中药中毒诊断、功效评价等。
中药检验是研究中药成分的鉴定、定量测定及质量评价的科学,是指用适当的技术和方法,确定中药活性成分的质量标准,以保证中药质量的高标准和高质量。
中药检验技术主要包括常规分析、生化分析、物理分析和分子生物学分析等。
常规分析主要对中药的外观、性状、气味、味道等进行分析。
主要包括:外观观察、色度测定、质量测定、比重测定、挥发油测定、可溶性测定等。
生化分析则主要依据中药成分的生物学性质,通过不同的生物反应机制,进行化学分析,主要包括:GC-MS、HPLC-MS等。
物理分析主要用于对中药的形态和物理性质进行测定,主要包括:熔点测定、水分测定、粉末细度分析、火焰发光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等。
分子生物学分析是以分子生物学的原理,借助于分子生物学分析技术,利用结构特异性标记物组合,来对中药物质进行检测、鉴定和定量分析。
中药检验作为中药质量研究和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深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能够用于诊断、治疗及分析中药的质量,而且还可以用于指导中药的科学研究。
所以,中药检验在中药质量研究和质量控制方面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实际应用中,中药分析学要求检验者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并配备有高科技仪器设备。
除了常见的常规化学分析手段和检验仪器外,也可以采用一些非传统方法进行中药检验,如核磁共振分析等。
总之,中药分析学结合着中药法医学学科,综合运用化学、生物学和物理学等科学研究,让中药实现质量的提高和质量的改善,以满足患者的需求,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可靠的中药药品。
中药分析学
中药分析学是一门研究中药材及其制剂的分析方法和技术的学科,其目的是研究中药材及其制剂的理化性质,化学成分和含量,以控制质量和安全使用。
中药分析学包括中药本质性研究、中药组分研究、中药活性成分研究和中药毒性成分研究。
中药本质性研究是指对中药材及其制剂物理性状和化学性状的研究,包括外观、旋光性、嗅觉、流动性、溶解性等物理性状,及化学组成和结构、熔点、溶解度、沸点及其子组成物等化学性状的研究。
要进行本质性研究,常用仪器包括容积测定仪、熔点仪、比重秤、易溶度测定仪和光度计等。
中药组分研究是指对中药材及其制剂里面的化学组成物进行研究,确定其各成分的含量、比例及定性、定量。
要研究中药组分,主要应用分光光度法、离子色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中药活性成分研究是指从药物材料或制剂中发现并确定具有特定生物活性的化学组分,以及该组分的特性、含量、活性剂量和形态等。
要研究中药活性成分,主要应用仪器有中药抗氧化活性测定仪、光度计、电导率示波仪和飞行时间质谱仪等。
中药毒性成分研究是指研究中药成分的毒性。
中药制剂分析重点
1.成分分析:中药制剂通常由多个药材组方而成,因此成分的分析非常重要。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超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鉴定和定量中药制剂中的主要成分,如生物碱、氨基酸、黄酮类、多糖类、挥发油等。
2.质量评价:中药制剂的质量评价是确保其安全有效使用的关键。
通常从绿色指标、外观性状、理化性质、微生物限度、含量测定、重金属等方面进行评价。
这部分的分析工作涉及到中药制剂的国家标准和药典规定的测试方法和限度要求。
3.活性成分分析:中药制剂的活性成分是药效发挥的关键。
通过现代分析技术,可以对中药制剂中的活性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和定量。
例如,通过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可以对中药制剂中的活性成分进行鉴定和定量分析,如提取物中的有效成分、抗氧化成分、抗菌成分等。
4.稳定性研究:制剂的稳定性是中药制剂分析中的重要内容。
中药制剂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会受到光、热、湿、氧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其成分变化。
通过对中药制剂的稳定性研究,可以评估其质量稳定性和有效期限,并确定合适的储存条件。
5.耐受性评价:中药制剂的耐受性评价是指对制剂在患者体内的耐受性进行研究和评价。
可以通过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动力学参数的测定,评价中药制剂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总之,中药制剂分析是保证中药制剂安全、有效使用的重要环节,其分析重点主要包括成分分析、质量评价、活性成分分析、稳定性研究和耐
受性评价等。
这些分析工作为中药制剂的研发、生产和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中药的质量分析报告中药的质量分析报告一、引言中药是我国传统的珍贵草药资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中药质量的稳定和可靠性是确保中药疗效的关键。
本次实验对某种中药进行了质量分析,旨在了解该中药的质量指标是否符合国家标准,为其进一步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方法1. 样品的准备:选取不同产地的该中药样品,经过研磨、筛选,得到均匀的粉末状样品。
2. 性状鉴别:通过目测、嗅觉等方法对样品的外观、气味、颜色等进行观察和比较。
3. 指标性状检验:根据国家药典的相关标准,对样品的外观、含水量、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等指标进行检验。
4. 薄层色谱检测: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样品的有效成分进行测定,并与指定参考品进行比较。
5. 重金属残留分析: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样品中的铅、镉、汞等重金属元素的残留含量。
6. 微生物限度检验:采用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和酵母菌等指标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测。
三、实验结果1. 性状鉴别:样品的外观应为细粉末状,无异味,颜色应一致。
经观察与比较,样品的外观、气味和颜色都符合标准,无明显异样。
2. 指标性状检验:样品的含水量为10.3%,总灰分为2.1%,酸不溶性灰分为1.5%。
经比较,样品的含水量、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3. 薄层色谱检测:样品中的有效成分主要为某特定成分,经薄层色谱分析,与指定参考品的色谱图相符,说明样品中含有该有效成分,并且含量也符合国家标准。
4. 重金属残留分析:样品中的铅、镉、汞等重金属残留含量均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限量。
5. 微生物限度检验:样品的菌落总数为1000CFU/g,大肠菌群、霉菌和酵母菌未检出。
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四、讨论和结论通过对该中药样品的质量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该中药样品的性状、含水量、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等指标符合国家标准,说明在制备过程中没有受到污染。
2. 薄层色谱分析结果表明样品中含有特定有效成分,并且含量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中药分析总结范文中药是指以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为原料,经过加工制备而成的药物。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中药一直被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
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中药分析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揭示中药的药理作用、药物成分及其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药分析进行总结,主要从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的化学成分及其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对于探索中药的功效和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是由多种药用植物、动物以及矿物等组成的复方药物,其药理作用是由多个成分共同发挥作用所致。
通过对中药的药理作用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其对各种疾病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制。
例如,黄连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中药,通过对黄连的药理研究,可以发现其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症等多种药理作用,从而为中药治疗临床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次,中药的化学成分研究对于揭示中药的药效物质及其作用机制具有重要作用。
中药包含众多的化学成分,如生物碱、黄酮类、多糖、甙类等,这些化学成分是中药发挥药效的基础。
通过对中药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和研究,可以揭示中药的有效成分及其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
例如,对太子参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发现,其主要活性成分为人参皂苷,它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心肌功能等多种药理作用。
最后,在中药制备和质量控制中,中药分析技术起着重要作用。
中药的质量控制是保证中药疗效和安全性的关键环节。
中药分析技术是对中药药理成分进行鉴定和分析的一系列技术方法,包括色谱分析、质谱分析、核磁共振等。
这些技术方法可以对中药中的有效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纯度鉴定和有害物质检测,以确保中药的质量符合要求。
同时,中药分析技术还可以辅助研究中药的成份变化规律及药效物质的释放规律,为中药的制备方法和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中药分析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揭示中药的药理作用、化学成分及其质量控制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中药的药理作用和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可以发现中药的药效物质及其作用机制,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中药分析第一章1、中药分析学:以中医理论基础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研究中药质量评价与控制的一门学科。
2、中药分析的任务:运用现代分析技术,研究适合中药(药材饮片提取物及成品)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的分析方法,测定有效成分、有毒有害成分、制定质量标准、分析体内过程、评价质量优劣,保证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中药分析的内容:①中药质量评价研究②中药质量控制体系研究③体内中药分析研究④中药分析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⑤中药标准物质研究4、中药分析的特点:①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原则,评价中药质量②中药化学成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③中药质量的差异性和不稳定性④中药杂质来源的多样性⑤有效成分的非单一性(要知道每个小点下面的具体内容)5、中药分析的发展趋势:①建立能控制中药有效性的分析体系②中药分析方法向微量化、快速化发展③有害有毒成分的检测④个体化质量标准研究⑤中药物质基础及标准物质研究⑥整体特征指标研究(中药指纹图谱)6、药品的质量特性包括真实性、有效性、安全性、稳定性、均一性和经济性。
药品标准包括国家药品标准(中国药典、部颁标准)地方药品标准、其他药品标准(不具有法律的约束力)。
(了解一下国外药典)7、国家药品标准:《中国药典》已经出了十版,从2005年版开始分为三部(第一部为中药,第二部为化药,第三部为生药),2015年版分为四部,第四部为通则和药用辅料。
《中国药典》的基本结构:凡例、正文、索引和通则四部分;凡例:解释和正确使用《中国药典》进行药品质量检定的基本原则;正文:分为药材和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剂和单位制剂三部分,品名、来源、处方、制法、形状、鉴别、检查、浸出物、特征图谱或指纹图谱、含量测定、炮制、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用法用量、注意、规格、贮藏、制剂、附注等19项内容;索引:中文、汉语拼音、拉丁名和拉丁学名索引;通则:制剂通则、通用检测方法和指导原则。
(知道每部分包含什么内容就好)8、温度:水浴温度:98~100℃、热水:70~80℃、微温或温水:40飞0℃、室温:10~30℃、冷水2~10℃、冰水指0C。
中药制剂分析重点
一、中药原料分析
1.含量测定:中药原料含量测定是检测中药原料质量的重要技术手段,一般常用的有化学分析法和物理测定法,如红外光谱、多种定性定量分析法,热分析,电位分析、NMR等。
2.活性成分测定:中药原料活性成分的测定,是指检测药物的主要活
性成分,如皂苷、安息香素、甙类等,常用的测定手段为色谱法、物理分
析法、物理化学测定分析等。
3.扩增技术:中药原料扩增技术,是指对中药原料进行DNA或RNA的
测定,以确定原料中的毒素、有害成分和活性物质,常用的扩增技术有PCR技术、组织胞培养技术等。
二、中药制剂分析
1.含量测定:中药制剂含量测定,指检测中药制剂样品所含有效成分
的含量,通常是指药物成分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常用的测定手段有色谱法、物理测定法、电位分析、定性定量分析法等。
2.比重测定:中药制剂比重测定,指检测中药制剂的比重配比,是评
估中药制剂质量的重要技术手段,一般采用重量和体积的测定方法,也可
采用比积仪的测定方式。
3.挥发性检测:中药制剂挥发性检测,指检测中药制剂样品中的挥发
性物质,以确定药物的挥发性物质的含量。
中药分析的特点(一)
中药分析是一门重要的分析化学学科,它与西药分析不同,具有一定
的特点和独特的方法。
以下将分几点来探讨中药分析的特点。
一、复杂性
中药是从天然资源中提取出来的,其成分极其复杂,目前已经发现数
千种有效成分。
由于其中的化学成分涉及的种类不同,数量庞大,因
此分析时要面对的情况要比西药分析复杂得多。
如何有效地分析中药
的成分,精准地分离出目标成分并确定其结构,则是中药分析的难点。
二、分类繁多
中药不同于西药分为几类,而是包含中药材、中成药、保健品等多种
类别,同一类别又包含多种品种,因此中药分析的分类也非常繁多。
根据不同的材料、组织和配方,需要制定不同的分析方法和操作步骤。
三、多样性
中药的种类多且复杂,需要提取的成分也各不相同。
有些成分是水溶
性的,有些成分是油性的,有些成分在中等极性下更容易提取,这都
决定了中药分析需要多种分析方法。
常用的分析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等,需要针对具体的样品结合不同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四、多参数检测
由于中药是一种复杂的天然药材,其中所含有的化学成分的种类多、
量多,因此需要在分析过程中检测的参数很多。
这包括化学成分的含
量和提取质量、纯度、稳定性、安全性等方面。
检测要求严格,需要
多方面进行检测。
总之,中药分析是一项复杂而繁琐的工作,需要对各种药材的成分了
解深入并开发出专门的分析方法。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分析方法也会不断更新和改进,这将带来更加精准和可靠的中药分析结果,进一步推动中药的发展。
中药分析的名词解释中药分析是研究中药药材和中药制剂的组成成分、质量控制及功效评估等方面的科学方法与技术体系。
它是一门综合交叉学科,涉及化学、药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下面将对中药分析涉及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
一、药材药材指用于药物制剂研制的植物、动物、矿物产生的自然材料。
药材是中药制剂的基础,中药分析的对象之一。
中药分析通过对药材的成分与品质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为药材的选择、质量评价及制剂的研发提供依据。
二、中药制剂中药制剂是以药材为原料,通过一系列加工和制备技术制成的中成药、复方制剂和中药饮片等。
中药分析通过研究中药制剂的成分、含量、质量指标等,为制剂的生产和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三、有效成分中药的有效成分是指具有药理活性、可以发挥治疗作用的化学成分。
中药分析通过对中药有效成分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确定中药的主要药理成分以及药效成分的含量,为中药的质量评价和药效研究提供依据。
四、质量指标质量指标是评价中药制剂质量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性状、含量、纯度、溶解度、稳定性等物理化学参数。
中药分析通过对质量指标的测定和分析,了解中药制剂的质量状况,保障中药药品的安全有效性。
五、定性分析定性分析是中药分析中的一项重要技术,用于鉴别药材的真伪和鉴定中药制剂的成分。
定性分析方法包括色谱法、光谱法、质谱法等。
通过与标准物质对照,确定中药的成分组成,为中药的质量控制提供基础数据。
六、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是中药分析中的一项核心技术,用于测定中药药材和中药制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
定量分析方法包括色谱法、光谱法、电化学法等。
通过准确测定中药的成分含量,判断药品的质量和疗效,在中药研发与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
七、毒理学评价毒理学评价是中药研究中的重要环节,用于评估中药的安全性和毒副作用。
中药分析通过对中药制剂中可能存在的毒性成分的检测和分析,预防和控制中药的毒副作用,保证中药的安全使用。
八、活性成分评价活性成分评价是中药研究中的关键内容,用于评估中药的治疗活性和药效。
中药分析名词解释:1.中药材:是饮片、提取物的原料,指取自天然的、未经加工或只经简单产地加工的药用物质。
2.饮片:指药材经过炮制后可直接应用于中医临床或制剂生产使用的处方药品。
3.中药制剂: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饮片或中药提取物等为原料,按一定的处方经制剂加工制成各种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品。
4.中药分析学:即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和信息学等技术和方法,研究中药质量及其控制方法的一门学科。
5.重量分析法:是通过称重物质的某种称量形式的质量来确定被测组分含量的一种方法。
6. 一测多评法QAMS:指用一个对照品对多个成分进行定量。
7.薄层扫描法TLCS:是在薄层色谱法的基础上,用薄层扫描仪扫描,对薄层色谱上被分离的斑点中各组分进行原位定量分析的方法。
8.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ICP-MS:是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作为离子源,得到的样品离子经质量分析器和检测器按质荷比分离,用于元素和同位素分析的一种新方法。
9.DNA分子鉴别:是指通过比较中药材DNA分子遗传多样性差异来鉴定中药材基原,确定其学名的方法。
10.中药指纹图谱:是指中药材、饮片及其制剂经适当处理后,采用一定的分析方法与技术所建立的能够表示其某种特性的图谱。
11.共有指纹峰:12.中药特征图谱:目前主要是指中药化学特征图谱,系指某些药材、提取物或制剂经适当处理后,采用一定的分析手段,得到的能够标示其化学特征的色谱或光谱等图谱。
13.生物活性测定法:是以药物的生物效应为基础,以生物统计为工具,运用特定的实验设计,测定药物生物活性的一种方法。
14.生物活性限值测定法:是在某一特定值的条件下,以出现的某种生物效应作为评价指标,属于定性或半定量测定。
15.生物效价测定法:是比较供试品T和相当的对照品S所产生的特定反应,通过等反应计量间比例的运算,从而测得供试品的效价,即对比检定。
16.杂质:是指一种物质中所夹杂的不纯成分。
17.干燥失重:系指药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干燥后所减失的重量,以百分率表示。
18.炽灼残渣:系指有机药物经炭化或经加热使挥发性无机物分解后,高温炽灼,所产生的非挥发性无机杂质的硫酸盐。
700~800℃500~600℃19.酸值:系指中和脂肪、脂肪油或其它类似物质1g中含有的游离脂肪酸所需氧化钾的重量,但在测定时可采用氢氧化钠滴定液进行滴定20.羰基值的测定:系指每1g供试品中所含羰基化合物的毫克当量数21.过氧化值:系指油脂中的过氧化物与碘化钾的作用,生成游离碘的百分数22.中药质量标准:用以检测中药质量是否达到用药要求,以及其质量是否稳定均一的技术规定。
1.《新修本草》又称《唐百草》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颁布的药典。
2.我国的药品标准除《中国药典》外,尚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简称《部颁标准》,主要收载来源清楚、疗效确切、药典未收载的常用药品。
3.地方标准主要有: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中药材标准》《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以及批准给特定医院的院内制剂标准。
4.中药质量分析的工作程序可分为取样、样品处理、检验、书写检测报告等。
1. 从同批药材和饮片包件中取样的原则是:总包数不足5件的,逐件取样;包数为5~99件的,随机抽取5件取样;包数为100~1000件的,按照5%取样;超过1000件的,超过部分按1%取样;贵重药材和饮片,不论包件多少均逐件取样。
2. 检验主要包括性状观察、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①性状是指中药的外观、质地、断面、气味、溶解度以及物理常数等。
②鉴别是指检验中药真实性的质量分析过程,包括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DNA分子鉴别等。
③检查是指对药品或药品在生产、加工和贮藏过程中可能含有并需要控制的物质或物理参数进行检验,包括安全性、有效性、均一性和纯度四个方面。
④含量测定是指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方法,对中药所含的有效成分、指标成分或类别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的质量控制过程。
5.粉碎的目的:①保证测定所取样品的均匀性和代表性,提高测定结果的准确度;②使样品中的被测成分能更快、更充分提取出来。
注意:①粉碎不宜过细,避免提取时因粘结而不易过滤;②避免样品受污染;③防止粉尘飞散或成分挥发造成损失;④避免丢弃不易通过筛孔的部分颗粒。
6.提取的基本原理,适用条件以及特点1. 冷浸法:将一定量的样品粉末置于具塞容器内,加入提取溶剂后静置,组分因扩散而从样品粉末中浸出的提取方法。
适用于遇热不稳定的有效成分,且操作简便、提取杂质少;但费时,费溶剂,提取效率低。
2. 回流提取法:将一定量的样品置于烧瓶中,上装冷凝管,用单一溶剂或混合溶剂水浴加热提取。
本法萃取效率高;但提取杂质较多,对热不稳定或具有挥发性的成分不宜采用。
3. 连续回流提取法:将样品置索氏提取器中。
本法提取效率高,节省溶剂,无需过滤操作;但对热不稳定成分不宜采用此法。
4. 水蒸气蒸馏法:适用于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的成分,此类成分多具有挥发性。
挥发油、生物碱、某些酚类物质可用此法提取。
5. 超声提取法6. 超临界流体萃取(SFE):目前常用的超临界流体是CO2,加入极性改性剂(夹带剂),如甲醇、乙醇、丙酮等可以增加其溶解能力。
7. 微博辅助萃取法8. 加速溶剂萃取法都不常采用。
7.纯化与富集液液萃取法LLE: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分配系数的不同而达到分离纯化目的的方法。
8.测定中药大类成分如总生物碱,总黄酮,总蒽醌用分光光度法。
中药单体成分的测定,一般应选择色谱法。
9. 定量分析的条件:31页10. 酸碱滴定法适用于中药中所含的生物碱类、有机酸类和内酯类等成分的含量测定。
沉淀滴定法主要用于生物碱、生物碱的氢卤酸盐、矿物药中的无机成分及含有卤素的其他类中药成分的含量测定。
配位滴定法:主要用于鞣质、生物碱,以及含有金属离子等成分的含量测定。
氧化还原滴定法:适用于酚类、糖类及矿物药的测定。
11. 重量分析法分为挥发重量法、萃取重量法和沉淀重量法。
12. 定量测定方法:①吸收系数法②标准曲线法③对照品比较法13. 高效液相色谱法:外标法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系指一种采用小颗粒填料色谱柱(粒径小于2um)和高压系统(压力大于10^5kPa)的新型液相色谱技术,能显著改善色谱峰的分离度和检测灵敏度,同时大大缩短分析时间,因此特别适用于微量复杂混合物的分离和高通量研究。
HPLC的洗脱方式分为等度洗脱和梯度洗脱(适用于分离极性差别较大的复杂混合物样品)。
14. 气相色谱法GC,主要用于中药挥发性成分或经衍生化后能气化的物质以及水分、农药残留、有机溶剂残留等的测定。
15. 检测器的适用条件:①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主要用于含碳化合物的测定。
②热导检测器TCD:主要用于药物中水分的测定。
③电子捕获检测器ECD:用该检测器进行中药材中有机氯类农药残留量的检测。
④氮磷检测器NPD:用该检测器进行中药材中有机磷类农药残留量的检测。
⑤火焰光度检测器FPD:含硫,磷的化合物在富氢火焰中燃烧,生成化学发光物质。
⑥光离子化检测器PID:对大多数有机物都有相应信号,尤其对芳香化合物、H2S、PH3、N2H4有较高的灵敏度。
16. ICP-Ms特点:干扰少,精密度高,多元素同时定性、定量分析等特点。
ICP-MS联用仪由进样系统、离子源、接口及离子光学系统、质量分析器和检测器组成。
17.中药,饮片,中药制剂三种中药在性状鉴别的区别:①中药材:1.形状:形状一般较为固定,通常与药用部位有关。
2.大小:一般以“cm”计,个别较长可使用“m”, 个小的可使用“mm”。
3.色泽:指药材表面和断面的颜色和光泽,多数是复合色,描述时则以一种颜色为主。
4.表面:指药材表面的状态,是光滑还是粗糙,有无沟纹、皮孔、毛茸等,因入药部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面特征。
5.质地:指药材的轻重、软硬、坚韧、疏松、致密、黏性或粉性等特征。
6.断面:折断面是否平坦、纤维状、颗粒状、裂片状、有无胶丝及特异构造,还应该注意皮部和木部的比例,维管束的排列方式、射线的分布、油点的多少等特征。
7.气:药材所具有的特殊的香气或臭气,与含有的挥发性成分有关。
8.味:有药材所含成分及含量决定。
9.水试:放入水中观察其在水中沉浮,颜色变化及膨胀度等特殊的现象来进行鉴别。
10.火试:与火燃烧后产生气味,烟雾,颜色,熔融等特殊的现象来进行鉴别。
②饮片:1.形状与大小:均经切制成片或段,其长短厚薄有所不同但均以“mm”计。
2.色泽:常作为炮制程度及内在质量的标志之一,色泽要均匀。
3.质地:与辅料和炮制方法密切相关。
4.断面:主要为横切面,是主要观察点。
5.气味:与炮制方法和辅料有关。
③中药制剂:包括制剂的外观及内容物的形态、颜色、气味等。
18.薄层色谱法TLC:是以涂布于支持板上的支持物做为固定相,以合适的溶剂为流动相,对混合样品进行分离、鉴定和定量分析的一种层析分离技术。
操作方法:薄层板,点样,展开,显色与检视,色谱记录与识别影响因素:19.《中国药典》以收载蕲蛇、乌梢蛇、川贝母的分子生物学鉴别方法。
PCR PCR PCR-RFLP20.黄酮类化合物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二氢黄酮:非平面分子,水溶性稍好,无共轭体系,无色。
21. 总黄酮含量测定:常表现出两个较强的吸收带。
I带在300-400nm范围内,B环桂皮酰基引起的;II带在240-285nm范围内,A环苯甲酰基引起的。
当加入位移试剂如甲醇钠、醋酸钠、氯化铝有利于含量测定。
黄体酮单体成分含量测定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薄层扫描法。
22. 游离蒽醌的测定:一般而言,样品用非极性溶剂如乙醚、三氯甲烷等提取后即可加碱比色测定游离蒽醌。
结合蒽醌的测定:先用极性溶剂将结合蒽醌提取,在水解成游离蒽醌测定;也可先将样品用酸水解,然后用非极性溶剂提取游离蒽醌测定。
酸可用盐酸和硫酸。
23. 三氯甲烷-浓硫酸反应:三氯甲烷层出现红色或蓝色,硫酸层出现绿色荧光。
24. 薄层色谱法常用的显色剂有10%硫酸乙醇溶液、磷钼酸、三氯化锑。
吸附剂常用硅胶或氧化铝。
多用碱性系统(常加入二乙胺、氨水等)或在碱性环境下(用氨蒸气饱和平衡)展开。
25. 生物碱的沉淀试剂有碘化铋钾试剂,改良的碘化铋钾试剂和硅钨酸试剂等。
生物碱的沉淀反应条件为:①通常在酸性水溶液中生物碱成盐状态下进行;②沉淀试剂不宜加入过量,否则可使产生的沉淀溶解。
26.反相色谱常在流动相中加入二乙胺,三乙胺改变拖尾现象。
或加入离子对试剂辛烷基磺酸钠或十二烷基磺酸钠等表面活性剂。
27. 一测多评法在中国药典中用于测定小檗碱的含量。
28. 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测定黄氏响声丸中浙贝母的生物碱的含量。
29. 气相色谱法的顶空进样法是GC特有的一种进样方法,适用于挥发性大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