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陋室铭》
- 格式:pptx
- 大小:1.41 MB
- 文档页数:30
人教版七下《陋室铭》知识点梳理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全唐文》。
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哲学家。
被白居易称为“诗豪”。
2.本文体裁是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称述功德或者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本文主要的写作手法是托物言志。
这篇短文通过对陋室到描绘和赞美,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本文的韵脚是:名、灵、馨、琴、经、形、亭。
韵母是:ing。
二、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惟吾德馨.(xīn)苔. (tái)痕鸿儒.(rú) 案牍.(dú)2.解释加点的字。
(1)有仙则名.(出名)(2)有龙则灵.(灵验、神奇)(3)斯.是陋室(这)(4)惟吾德馨.(散布很远的香气,比喻品德高尚)(5)草色入.帘青(映入)(6)谈笑有鸿儒..(大儒,博学的人)(7)往来无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8)可以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9)阅金经..(指佛经)(10)无丝竹..之乱耳(这里指嘈杂的音乐)(11)无案牍..(官府公文)(使身体劳累)..之劳形(12)南阳诸葛庐.(草庐,茅庐)3.词类活用。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名词用作动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验、神奇,名词用作动词)(3)惟吾德馨.(散布很远的香气,比喻品德高尚,名词用作形容词)(4)无丝竹之乱.耳(使……乱,形容词使动用法)(5)无案牍之劳.形(使……感到劳累,动词的使动用法)4.“之”字的用法。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2)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三、文章梳理1.《陋室铭》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山和水;虚写的是仙和龙。
这里的山和水与陋室进行类比,这里的仙和龙与作者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诸葛亮,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扬雄。
《陋室铭》教案(15篇)《陋室铭》教案1【教材简解】《陋室铭》是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几篇__分别表现了人物不同的优秀品质与风范。
《陋室铭》这篇__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陋室进行描绘,极力表现“陋室不陋”,从而表达了作者高洁的品性及安贫乐道的情怀。
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我们通常侧重于文言字词、翻译句子等知识的教授,如何将品德的教育较好地融入这篇文言文的教学中,这是我们这篇教案所要解决的问题。
【目标预设】1、朗读课文,了解“铭”文的特点,感受其押韵美。
2、理解__大意的基础上,发挥想象,体会“陋室不陋”。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作者高洁旷达的高尚情操以及安贫乐道的情怀。
【重难点】1、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设计理念】人一生之中不免会遭受各种不顺与挫折,语文的学习,不应该仅是知识的学习,我们应该从语文课上学到生活的态度,学到为人处世的道理。
有了这个想法,教学安排上就着重让学生多读,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感受__的音韵美,感受作者的乐观与旷达,感受作者高洁的品性与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初读陋室,感音美1、导入我们曾经学过刘禹锡的《秋词》,知道了他对秋天的独特感受。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陋室铭》,看看他对居室又有怎样的认识?(教师板书课题作者,学生齐读课题作者)2、了解“铭”(课件展示)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齐读)3、感音美请同学们速读这篇__,看看文中哪些字是押韵的?所押的韵是什么?__韵脚:名ing,灵ing,馨in,青ing,丁ing,琴in,经ing,形ing,亭ing 押的是ing 和in韵朗读指导:对于韵脚,我们朗读时应该读得响亮些,读得稍微长点,使韵脚能有别于一般的字词。
要想把这篇__读得更有韵味,更美,我们还得了解这篇__的节奏。
下面老师来朗读一遍,请同学们注意字音及节奏,在书上做好标注。
《陋室铭》对比阅读练习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5题。
(19分)【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
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
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日:“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日:。
“信乎其似巢也!”(《陆游筑书巢》)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
②觌:dí,相见。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4分)①有仙则名.:________________ ②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________③妻子..不觌:________________ ④未尝.不与书俱:________________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甲]文填空:(3分)【甲】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后人常用“芝兰之室”来喻指贤士居所。
【甲】文中的“陋室”以及文中提到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都称得上是“芝兰之室”。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陋室铭,》,部,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陋室铭》教材分析文章概述《陋室铭》,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著,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
作品简介:《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
文体介绍“铭”本是古代刻于金属器具和碑文上用以叙述生平事迹的一些赞颂或警戒性的文字,多用于歌功颂德与昭申鉴戒。
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由于这种文体独特的历史渊源,使这种文体具有篇制短小、文字简约、寓意深刻等特点。
根据古文体的分类,“铭”是应用文。
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题意,即对陋室进行歌颂,内接内容,即对陋室内的人的高尚品德进行歌颂。
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思。
托物言志,以此阐明作者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
这一点与《爱莲说》颇为相似。
此处陋室是刘禹锡于长庆四年任和州刺史时所建。
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河南洛阳人。
字梦得,晚年自称‘庐山人’,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世称“刘宾客”、诗豪。
刘禹锡生于嘉兴(当时属苏州),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县)。
唐代大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和进步的思想家。
刘禹锡生活在唐代中后期,晚年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
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其诗现存800余首。
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
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
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
词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著有《刘宾客集》(一称《刘梦得文集》)刘禹锡在洛阳时,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
七年级下册语文《陋室铭》教案七年级下册语文《陋室铭》教案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下册语文《陋室铭》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下册语文《陋室铭》教案1教学目标:1、文言词语的积累。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托物言志的运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现实生活中,有人经常与他人比吃穿,甚至有人埋怨没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家庭。
老师认为:衣不在好,整洁就成;家不在富,温馨就行。
虚荣心是要不得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了解一下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所表现出的情趣,我们从中或许能领悟出一些道理。
二、展示预习成果:题解,作者。
(关于课文题目,谁来展示一下你的预习成果?谁来简介作者呢?)三、朗读:自由读---点名读-----范读----齐读(点名读可以简单点评,大家来听一下名家的朗读,注意节奏和铭文的韵味)四、交流翻译。
(结合课文注释自己译或者与同桌交流,翻译出来后简单评论)五、疑难词句。
(那么大家还有没有哪些不会的词句呢,出示课件)六、出示思考题,四人小组讨论。
(同学们已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我们请男同学来朗读一遍课文。
字面上意思理解了并不等于理解了课文,俗话说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现在根据老师的问题同学们来思考一下,或者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进一步探讨课文。
)1、本文统领全文表达文章主旨的的名子是哪一句?(从此句话来看,陋室陋吗?)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不陋的?各有什么特点?(1)自然环境--------优雅(2)交往人物---------儒雅(3)日常生活---------高雅(各从课文中找出这些句子)“苔……青”:对偶,拟人,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样的环境的话用一个什么词? “谈……丁”:与刘禹锡交往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鸿儒,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之间的性情互赏,切蹉诗文,诗酒唱和,不只给后代留下了丰富的诗歌遗产,而且传递着不熄的精神薪火。
七年级下册《陋室铭》七年级下册《陋室铭》《陋室铭》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作者是刘禹锡。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下册《陋室铭》,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下册《陋室铭》篇1陋室铭唐代: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注释⑴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⑵在(zài):在于,动词。
⑶名(míng):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⑷灵(líng):名词作动词,显得有灵气。
⑸斯是陋室(lòu shì):这是简陋的屋子。
斯:指示代词,此,这。
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
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⑹惟吾德馨(xīn):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不感到简陋了)。
惟:只。
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
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
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上:长到;入:映入。
⑻鸿儒(hóng rú):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
《陋室铭》优质课说课稿《陋室铭》优质课说课稿(精选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陋室铭》优质课说课稿(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陋室铭》优质课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陋室铭》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的第二篇文言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本文作者自述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2、教学目标《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3、教学重难点及确立依据(1)教学重点:多形式的诵读及当堂背诵确立依据:课文的篇幅短小,骈散句结合,韵律十足,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的兴趣浓,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所以把多形式诵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2)教学难点:托物言志的写法确立依据: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述了作者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一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因此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及写法定为教学难点二、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初一上学期的学习,已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对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阅读训练,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本单元的所有课文都要求背诵,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很有必要三、说教法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课我主要采用诵读法、提问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另外还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利用游戏、比赛等方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1、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诵读是解读文言文的敲门砖”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穿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藉此落实教学目的2、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了若干个问题在学生反复朗读中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最后又通过互动设计板书表现出来3、练习法: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一些课堂练习,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4、多媒体及游戏、比赛的运用主要是起到一个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四、说学法: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2、一对一互译课文;3、以答问形式背诵课文,以帮助学生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4、设计板书表现课文,理解文章寓意五、说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采用情景导入,出示陋室图,让学生将图中的居室与自己的居室相对比,说说对其居室的看法,那么身居陋室的人是如何认识的呢?由此引出课题《陋室铭》以及作者简介(二)诵读:1、示范背诵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请学生给老师挑刺(教师故意读错某个词),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2、学生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5分钟内至少读3次3、学生背诵学生在经过反复的听读与朗读之后已基本能做到粗知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即时背诵,教师可以以答问的形式引导学生背诵相关的语句随后采用游戏接龙背诵,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便于短时记忆的发生与巩固(三)学生翻译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采用两人小组讨论翻译的形式,要求学生一对一,一人读一人译,互相帮助指正,教师适时的指导与归纳总结(四)思考阅读此环节要求学生完全不打开课本(作笔记除外)1、作者为什么要为陋室作“铭”通过多媒体展出2、再次背诵全文,鼓励学生大胆指出自己认为是文章主旨的句子,并阐述理由;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抱负和情操3、师生互动设计板书,要求学生抓住中心句,在板书中体现文章是如何“表现中心”——即从哪些方面表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句的为此我又设计了4个问题按序抛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带着学生深入课文力求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陋室”?3)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4)本文引用历史典故的作用?经过的讨论与教师的指导,学生完成了学习“创作”,用多媒体展示师生的板书: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此板书融入了以上所提的四个问题,并体现了本文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使学生能通过板书对短文一目了然,且加深了理解4、激励学生看着板书再背课文,并引导找出文章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5、朗读、背诵比赛:激发学生兴趣6、知识迁移完成下面的对偶创作:上句:品千古美文下句:(五)反馈练习设计《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此我设计了以下课堂练习:1、按要求默写①写出本文的中心句②写出表现陋室环境幽美的句子③写出表现陋室主人所参与事之雅致的句子2、学习文章的写法写一段话,将你的理想或追求通过某些物品(体)表现出来如学生铭、教室铭、寝室铭等3、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通过以上练习,学生检验了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获得了及时的反馈,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相长《陋室铭》优质课说课稿篇2一、说教材(一)地位和作用《陋室铭》选自河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陋室铭》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
可和州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
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2.文题诠释《陋室铭》通过对所居住房屋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从居住环境的宜人、交往人物的高雅和日常生活的脱俗三方面着手,又用古代名贤的居室来自比,表达出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主旨这篇铭文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甘居陋室,不慕荣利,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精神。
4.内容解读《陋室铭》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抒情短文,全文81个字。
文章构思新颖,通篇采取托物言志的方法,借助赞美简陋的居室来表现作者高洁的情趣和安贫乐道的精神。
这篇作品可能谢雨刘禹锡被贬谪之后,文中对官场卑污和世俗喧嚣的鄙弃,反映出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挫折之后的心境。
文章分为三个层次:开头点名主旨,用“山不在高……有龙则灵”先否定后肯定的居室,通过“仙”“龙”能否“名”“灵”的事理类比,烘托“陋室”之非凡的原因——“吾德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