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
- 格式:ppt
- 大小:247.50 KB
- 文档页数:71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复习要点第一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一、社会保障制度的类型:救助型(非洲)、保险型(德国、西欧、美国、日本)、福利型(英国、北欧包含瑞典及丹麦)、国家保障型(原苏联)、自助型(新加波、马来西亚)五种模式。
二、中国的社会保障内容是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组成。
1)社会救助: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保障公民的最低生活要求。
、2)社会保险:基本保障,保障劳动者失去或暂时推动劳动能力从而中断收入后任能享有基本生活。
3)社会福利:增进城乡全体公民生活福利的高层次的社会保障。
4)社会优抚:特殊性质的社会保障,保障社会上备爱尊敬的军人及其眷属以及因维护国家或社会利益,从事公务活动而致使生命或健康受到损害的人员及其眷属的基本生活。
第二章社会保障理论一、西方社会保障理论主要流派:新老自由主义学派、民主社会主义学派、中间道理学派第三章社会保障基金一、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单位及个人统筹而积累起来的专项基金,当受益人出现生、老、病、死、失业等情况时,提供给他们的一定的社会物质帮助。
二、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有:财政拔款、社会保险费(税)、基金运营收入、其他资金(募捐、发行福利彩票、服务收费)。
三、社会保障基金的特征:1)基金的共担性(由法律明确规定由国家、统筹单位、个人三者按一定比例合理负担社会保障费,建立起社会保障基金。
)2)基金的共济性(社会保障制度所提供的物质帮助的对象是最广大的劳动者,包括企业事单位的职工、国家公务员、城镇个体劳动者、农民等)3)基金的公益性:社会保障基金的建立不以营业为目的,而是为了社会上绝大多数劳动者的福利,为的是社会安定与文明)。
4)基金的强制性:社会保障机构依法强制缴费义务主体参加社会保障,履行法定缴费义务,强化有关主体的法律责任,对违反者给予制裁,这是社会保障基金实现统筹共济目标的关键一环。
5)基金的保值性(社会保障由保险经办机构通过投资收益使其价值量增多)。
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救助和住房保障等。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失业保障和社会救济制度,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
现在,我国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安徽省五种社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本情况(未标明确切日期的均指2007年)一、失业保险基本情况:2006年末全省参加失业保险人数362.6万人,比上年增加2.3万人。
全年失业保险基金征缴9.1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失业保险基金支出5.98亿元,比上年减少15.8%。
全年共有39.8万名登记失业人员按规定享受了不同期限的失业保险待遇。
交纳标准:单位按照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缴纳失业保险费;职工按照本人工资的1%缴纳失业保险费,由单位从其工资中代扣代缴。
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本人不缴纳失业保险费。
支出范围:(一)失业保险金;(二)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医疗补助金;(三)农民合同制工人被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的生活补助金;(四)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的失业人员的丧葬补助金和其供养的配偶、直系亲属的抚恤金;(五)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接受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的补贴;(六)国务院规定或者批准的与失业保险有关的其他支出。
领取标准: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失业人员,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一)被解除、终止劳动关系前,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并履行缴费义务满1年的;(二)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三)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按照规定同时享受其他失业保险待遇。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失业保险经办机构认定后,从次月起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并同时停止享受其他失业保险待遇:(一)重新就业的;(二)应征服兵役的;(三)移居境外的;(四)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五)被劳动教养或被判刑收监执行的;(六)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指定的机构介绍的工作的;(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一、填空题。
(每空1分,共30分)1. 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征税、收费、接受捐赠等手段筹集资金,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方式,防范风险并为丧失劳动能力和暂时无收入者提供基本生活、为贫困者提供最低生活、为军人提供特殊关照、为全体国民增进生活福利的一种社会制度。
2. 在我国,对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分类通常为四种:社会保险型、国家保险型、福利国家型、强制储蓄型。
3.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建立的,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基金的性质、来源、筹集、运营及监管等,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筹集、管理和使用。
4.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保险制度出现在俾斯麦政府时代的德国,即1883年的《疾病社会保险法》。
5.养老保险是政府主办,通过国家立法保障退休老人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构成,其中用人单位缴纳的工伤保险费是最主要的工伤保险基金来源。
9. 生育保险制度是在女性生育期间对生育责任承担着给予经济补偿和医疗保健和的社会保险制度。
10. 1993年6月1日,上海市正式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标志着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正式建立。
11.12. 农村社会保障是相对中国社会保障而言的,它是指以为依据,以财政的投入为依托,对农村社会成员的给予多种保障的一种制度安排。
1. 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保障各项制度的总和,由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社会募集、农民工保障等制度组成。
2. 社会保障最初的目的是未来避免人道主义灾难,是对人权的保障。
3. 从社会保障发展历史来看,目前世界上主要有三种筹资模式:现收现付制、完全积累制部分积累制社会保障基金筹资。
4.社会保障基金监管是指国家授权专门的行政监管机构依法对社会保障基金收缴、管理、支付、投资运营及保值增值等过程进行监督管理,以确保社会保障基金政策稳定运行的制度和规则体系的总称。
7.失业保险是国家根据相关法规,对暂时失去工作的劳动者提供经济保障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10.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针对由遭受自然灾害、失去劳动能力或者其他低收入公民和组成的社会脆弱群体,由政府为其提供物质帮助或精神救助,从而帮助他们摆脱生产危机的一种生活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学各章节答案第一章社会保障体系名词解释1、社会保障:国家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设立的,保护社会成员基本生活和经济、社会稳定,采取保护与激励相统一的原则,对公民在年老、疾病、遭遇灾害而面临生活困难的情况下,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依法给予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
1′2、社会保险:由政府举办,强制从业职工在其就业年份里拨出一部分收入交纳保险税(费)作为保险基金,对由于保险计划规定的原因丧失劳动能力或暂时失去劳动岗位,又满足缴纳社会保险税(费)期限的人,提供的收入保险计划。
3、社会救助:由政府举办的,以反贫困为主旨,对因不能正常劳动等原因致使收入水平低于规定的数额(贫困线)的社会成员,提供的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以解决社会保险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社会问题。
4、社会优抚:社会优抚指国家和社会对为保卫国家安全而做出贡献和牺牲的军属、烈属、残废军人、退伍官兵及其家属等特定优抚对象所给予的优待、抚恤和社会褒扬。
5、社会福利:政府通过免费或低费地提供某种生活用品或劳务,给人以实惠和方便,以提高生活质量。
主要由公共福利事业、局部性或选择性的福利措施、指员工福利和民政福利四部分组成。
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
单项选择1、C2、D3、A4、C5、C四、多项选择1、ABD2、ABC3、ABCD4、ABCD5、ACD6、ABD7、AC五、简答题1、简述社会保障的内涵。
答:①通过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而保持社会稳定的安全项目以及机制、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3′②以社会共同责任为本位,由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分担责任的社会机制和经济机制。
3′③以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形式为公民提供各类保障。
2′④它作为一种国家主导的强制性社会行为,一般通过立法而确立。
2′2、简述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
答:①国家主导性。
1′通过立法和国家行政机器进行规划、组织、管理,并对社会保障财务负有最后的(并非完全的)责任。
1′②法制性。
什么是社会优抚,社会优抚特点及对象是什么社会优抚是什么意思
社会优抚是针对军⼈及其家属所建⽴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军⼈及其家属所提供的各种优待、抚恤、养⽼、就业安置等待遇和服务的保障制度。
⼀、社会优抚特点
1、优抚对象具有特定性
优抚的对象是为⾰命事业和保卫国家安全做出牺牲和贡献的特殊社会群体,由国家对他们的牺牲和贡献给予补偿和褒扬。
2、优抚保障的标准较⾼
由于优抚具有补偿和褒扬性质,因此,优抚待遇⾼于⼀般的社会保障标准,优抚对象能够优先优惠地享受国家和社会提供的各种优待、抚恤、服务和政策扶持。
3、优抚优待的资⾦主要由国家财政⽀出
优抚⼯作是政府的⼀项重要⾏为,优抚优待的资多久要由国家财政投⼊,还有⼀部分由社会承担,只有在医疗保险和合作医疗等⽅⾯由个⼈缴纳⼀部分费⽤。
4、优抚内容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社会优抚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不同,它是特别针对某⼀特殊⾝份的⼈所设⽴的,内容涉及到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等,包括抚恤、优待、养⽼、就业安置等多⽅⾯的内容,是⼀种综合性的项⽬。
⼆、社会优抚对象
优抚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员:中国⼈民解放军现投军⼈和武警官兵;
⾰命伤残军⼈;
复员退伍军⼈;
⾰命烈⼠家属;
因公牺牲军⼈家属;
病故军⼈家属;
现役军⼈家属等。
据有关资料统计,⽬前中国有优抚对象4000多万⼈,其中享有国家抚恤补助的各类优抚对象为450万⼈。
《社会保障教程》名词解释1、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征税、收费、接受捐赠等手段筹集资金,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方式,防范风险并为丧失劳动能力和暂时无收入者提供基本生活、为贫困者提供最低生活、为军人提供特殊关照、为全体国民增进生活福利的一种社会制度。
(P1)②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保障各项制度的总和。
(P3)③社会保障原则:就是关于社会保障利益如何公平分配的原则。
④社会保障立法:就是要界定社会保障各相关主体的社会保障关系、明确相关主体的职责和权利,实现社会保障的各项事务法制化。
(P3)2、社会保险:是指国家依法建立社会保险基金,通过统筹互济,为参加保险的劳动者在丧失劳动能力时提供经济帮助、确保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P4)3、社会救助:又称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对遭受贫困或灾害的国民提供救助,以维持其最低生活的社会制度。
(P5)4、社会优抚:社会优抚是国家通过立法专门为丧亡的军人、人民警察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提供抚恤,为军人和人民警察及其家庭提供优待,为退伍现役的军人予以生活安置和就业安排而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
具体包括优待、抚恤、按照三类项目。
(P284)5、社会福利:国家和社会通过社会化的福利津贴、实物供给和服务,满足社会成员的生活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的一种制度安排。
(此是课本界定的,广义和狭义定义:见课本P255)6平等:是对两项或多项事物客观状态的比较描述,用来回答“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
(P21)7公平:是主观价值,是一种观念,用来评价事情的合理性,回答“应该是什么”、“应该怎么样”的问题。
(P22)8效率:是指对资源的有效利用,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P23)9社会保障效率:两层含义:一是对社会保障制度本身而言的效率;二是就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有效利用而言的效率。
(P24)10社会保障中的公平:就是关于社会保障利益如何分配的原则,即社会保障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