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诗三首
- 格式:ppt
- 大小:834.00 KB
- 文档页数:30
长沙过贾谊宅【教学对象】高中二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了解咏史诗的一般特点,掌握鉴赏咏史诗的一般规律。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总结咏史诗的一般情感3、分析本诗情感的表现方式【教学重点难点】分析诗歌情感的表现方式,归纳咏史诗的一般情感【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余秋雨曾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感。
”能抒发怀古之情、兴亡之感的诗歌自然是咏史怀古诗。
二、知识链接(一)咏史诗简介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二)、咏史怀古诗词基本特点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如《乌江亭》《乌衣巷》《石头城》《隋宫》《金陵怀古》《赤壁怀古》《咏怀古迹》2写作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3【咏史怀古诗的意象】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淮水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E.其他:吴钩、《后庭花》历史名城南京,旧称“金陵”了。
南京早在我国唐宋以前就称“六朝古都”。
所谓“六朝”是指:(1)三国吴。
孙权称王,定都建业(今南京)。
(2)东晋。
公元317年,逃亡江南的西晋皇族司马睿被拥戴在建康(今南京)当皇帝,建立东晋政权。
(3)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均定都建康(今南京)。
故南京史称“六朝古都”。
4诗词内容诗歌的内容一般为: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
金铜仙人辞汉歌教学目标:1、掌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
2、理解诗人充沛而深沉的情感。
3、学习鉴赏诗歌咏古抒怀、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用典、衬托等表达技巧。
教学重难点:掌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理解诗人充沛而复杂的情感。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过程与组织:任务准备:全班分成4个合作小组。
布置课堂学习任务单。
一、任务引入: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有一首诗,初读觉阴森,再读决情深。
这首诗就是——《金铜仙人辞汉歌》。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
首先老师检查一下大家的任务完成情况。
任务设计:(一)请诵读课文。
(全班)(一读,要求准确)(二)参看注解,读懂诗家语。
1.找出诗歌中不能理解的地方,互相答疑。
2.解释诗歌中的红色词语。
金铜仙人辞汉歌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致前殿。
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
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二、任务研讨:(一)多方联系,弄清史实(诗歌写了什么人和事?)1、看题目。
题目反映了什么信息?(对象——金铜仙人,事件——辞汉,歌——古乐府的一种。
)2、看小序。
小序透漏了什么信息?(金铜仙人辞汉原因——魏明帝在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致前殿,所以被拆。
金铜仙人辞汉时的反应——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
)3、看文眼。
金铜仙人辞汉时竟至“潸然泪下”,极为激动,表现了金铜仙人离开故土时万分悲痛的心情。
诗歌中最能表现金铜仙人痛苦心情的句子,应该是哪一个?(对。
天若有情天亦老,何况人乎?可见哀痛之深。
)4、看经历。
金铜仙人离开汉宫时,为什么会这样的哀伤痛苦呢?诗歌具体写了金铜仙人辞汉的什么情形,以表达这种痛苦哀伤呢?请同学们阅读诗歌,小组探究,从诗歌中寻找答案。
12.咏史诗三首文题解读《长沙过贾谊宅》长沙就是今湖南省长沙市。
“过”是拜访的意思。
贾谊宅:西汉贾谊为大臣所忌,贬为长沙王太傅,所以长沙有他的故宅。
题目点明了作诗的地点和歌咏的对象。
《金铜仙人辞汉歌》汉武帝刘彻晚年轻信方士的胡言,在长安建章宫前造神台,作承露盘,高二十丈,大十围,以铜铸之,上有仙人掌,承接空中露水,以为饮服和着玉屑的露水,就能长生不老。
魏明帝曹叡景初元年(237),将铜人从长安搬出,准备移立在洛阳宫殿前。
途中因铜人过重,留在霸城。
金铜仙人临别时的“潸然泪下”,表达的主要是亡国之痛。
这其中隐含了年轻的李贺对历史兴亡之感伤。
《过陈琳墓》陈琳,汉末三国时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其墓在今江苏邳县。
据载陈琳曾为袁绍草拟讨曹檄文,文笔犀利,曹操看到此文后,不觉汗流满头,偏头痛的毛病竟不治而愈。
题目点明了作诗的地点和歌咏的对象。
走近作者刘长卿(709—约780),字文房,世称“刘随州”,河间(今属河北)人。
天宝间登进士第,肃宗时为长洲(今属江苏)尉,摄海盐令,因事下狱,贬为潘州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尉。
刘长卿的诗多写个人穷愁不遇,为大历诗风主要代表,与钱起并称“钱刘”。
善写五律'以“言长城”自负。
代表作有《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等。
李贺(789—816),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昌)人。
唐宗室郑王李亮裔孙。
李贺少有诗名,后为奉礼郎,郁郁不得志,以有病辞归故乡,抑郁而终,年仅二十七岁。
李贺长于乐府,想象丰富奇特,色彩瑰丽,炼字凝句,惨淡经营,后人称为“长吉体”。
题材多写神仙鬼魅,好用“死”“老”“冷”等字,人称“鬼才”。
今存《昌谷集》四卷、《外集》一卷(或名《李贺歌诗编》)。
《全唐诗》编诗五卷。
温庭筠(约812—866),原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才情敏捷,咸通七年(866)任国子助教,竟流落而终。
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人称“温李”。
擅长近体诗,怀古写景诸诗成就较高,闺情诗婉媚香艳,一如其词。
咏史诗歌著名10首《咏史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一类,是以历史为客体来抒写主体情志的诗歌。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咏史诗歌,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赤壁[唐] 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念奴娇·赤壁怀古[宋]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登金陵凤凰台[唐] 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 李白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泊秦淮[唐] 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咏荆轲[魏晋] 陶渊明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黍离[先秦] 诗经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咏史[魏晋] 左思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咏史诗三首》同步练习1咏史诗三首《长沙过贾谊宅》1.清金圣叹评曰:一是久谪似贾谊,二是伤心感贾谊, 三是乘秋寻贾谊,四是空林无贾谊。
“人去后”,轻轻缩却数百年;“日斜时”,茫茫据此一顷刻也。
答:这一评语较恰当地概括了诗人的伤心之由。
诗人与贾谊的遭遇相同,大有千古知音之感,故伤心贾谊,正是自怜。
环境又是如此凄凉,秋风夕阳,空空荡荡,千载悲情,浓缩于“人去后”、“日斜时”之中,正是植此情景之中,不由不悲。
2.课后习题一■命题意图:抓住关键词语并联系相关作品,触类旁通地提高对诗意的理解。
参考答案:此句中的“汉文有道”是反语,表面上写号称中兴之主的汉文帝任用贤才,实际上却是将贤才一贬再贬;下句所对“无情”正是对"有道”的巧妙回应,说是“有道”,实为"无道”。
《贾生》诗中的汉文帝正是如此,表面“有道”,“夜半前席”,一副礼贤下士的样子,但却不是为天下苍生着想,而是问虚无的鬼神之事,这样的君王实为“无道”。
而诗人被贬之时的唐代宗,更是无法与“无道”的汉文帝相提并论。
诗人既有自负,也有伤感。
全句讽刺巧妙,一语双关。
《金铜仙人辞汉歌》1."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用了那些修辞方法表现铜人的远离故都之悲?答:拟人和比喻。
,诗人将金铜仙人写得与人一样有情有义,难离故主故土,一片凄怆中义之怀。
“泪如铅水”,比喻奇妙非凡,这是铜人“人性”的一面,涔涔的泪水,正是其对汉宫、故主的无限依恋之情。
同时,“铅水” 一词, 又与铜人“物性”的一面相吻合,构想新奇独特。
2•“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用了哪些手法表现铜人出长安城后的情景?答:拟人。
衬托。
长安城外的道路上长满了泽兰。
而肃杀的秋风,已把泽兰摧残得枯萎衰谢了。
以“衰兰”的愁衬托铜人的愁,这愁也正是诗人的愁。
凡是有情之物都会衰老的,苍天之上,日出月没,似乎终古不变,但假若苍天有情的话,定会与有情之物一样衰老。
一、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1.诗歌的颔联在句式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这两句的意思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的意思是:在别人离去后我独自在荒草中寻觅,在日落之时只看到空旷冷寂的树林。
从内容不难看出是倒装句。
答案:诗歌的颔联在句式上是倒装句。
按照现代汉语的句式应表述为“人去后独寻秋草,日斜时空见寒林”,表现了贾谊宅的荒凉和对贾谊的凭吊之情。
2.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诗歌前四句写贾谊宅的景象,后四句抒情。
应为借景抒情,又因为这是一首咏史诗,因此应为借古伤今。
答案:借古伤今,寓情于景,既表达了对逝者的同情,同时又从中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以及对当时昏暗现实的不满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