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湖南省重点高中高三下学期(二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格式:pdf
- 大小:577.29 KB
- 文档页数:20
2024年高考考前仿真联考一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曾敏行《独醒杂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元祐初,山谷与东坡、钱穆父阿游京师宝梵寺。饭罢,
山谷作草书数纸,东坡堪称赏之。穆父从旁观,曰:‘鲁直之字近于俗。’山谷曰:‘何故?’穆父曰:
‘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山谷心颇疑之,自后不肯为人作草书。”这个小故事,让我们感觉到当时
人对于“雅”“俗”的敏感。不过,总体上看,在宋代趋于平民化的大环境之下,“雅俗兼备”、精致与
俚俗互通,成为时代的突出特点。
②文化方面兼通雅俗的风格,应该是受到中唐以来禅宗潜移默化的影响。禅宗强调持平常心,注重
“当下”,强调佛法在世间,具有渗透性、普适性,所谓砍柴、担水无非是道。宋代新儒学的产生,实际
上和禅宗的影响有非常直接的关联。正是在和佛教学说、道教学说相互碰撞、相互冲突,一方面相互排
斥,另一方面又相互吸纳这样一个过程里面,新儒学才真正成长起来。我们看到像《景德传灯录》这样的
佛学著述会说:“解道者,行住坐卧无非是道;悟法者,纵横自在无非是法。”北宋的理学家二程则说:
“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
③当时这些人物从理念上觉得天地之间“无非是道”,行、住、坐、卧,纵横自在都是道,万事万物
皆有理。这也像《宋史·道学传》里说的,天地之间、“盈覆载之间,无一民一物不被是道之泽”。这个
“道”是渗透在民间日常生活里面、“日用而不知”的。也就是说,新儒学的影响渗透到方方面面,宋代
士人的日常生活,包括日常的游从方式和他们心目中的理念是交互融通的。
④这些理念渗透在宋代士人的生活之中,在政治生活之外,属于士人的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也愈益丰
富而具体。“宋人从本来属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提炼出高雅的情趣,并且因此为后世奠定了风雅的基
调。”在当时,“风雅处处是平常”,生活俗事、民间俗语,都可能有其雅致趣味、都可以入画入诗。王
安石回忆往事,于平淡中感怀世间沧桑:“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杨万里也曾写:“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这些
篇什以高雅的立意、简朴的语言、习见的俗语,表达出对于哲理的深邃思考。
⑤雅俗相通,诗、书、画也都相通。苏轼曾经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我们讲宋代
的艺术、美学,今天真正能够直接“触摸”到的宋人留下的文化痕迹,除去我们熟悉的史籍,就是传世书
画作品、出土器物和宋代建筑。其中,无论书法还是绘画作品,都蕴含着当时文化精英的学养与情操。
⑥宋人画作对我们观察宋代社会文化生活、体悟士人的思维世界很有帮助。艺术史本来应该是历史学
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被人为分开了。当然,历史学者与艺术史家对画作的认识角度不同。艺术史家往往
是将特定背景下的画卷“拉”出来,进行聚焦式的情境分析;历史学者则倾向于把书画材料“推”进特定
的背景之中,作为观察时代的一个“窗口”。绘画不仅能反映生活,也存在“政治主题”。宋代历来以宫廷
绘画兴盛、职业画家活跃、文人画思潮形成而著称。除了与宫廷或朝政相关的绘画之外,宋代的地方官员
会以画图作为告谕民众的施政手段;处江湖之远的士大夫,也会以图画或直白或幽约地表达心声。文人的
绘画及鉴赏、馈赠、收藏等活动,也渗透着构建人际网络的努力。即便看似超脱于政治的文人画,也是特
定政治文化环境导致的结果,体现着对当时政治景况的直接或间接回应。
⑦作为书画欣赏的外行。从我的角度来观察,会觉得宋代的画作,尤其是山水画,可能呈现着当年画
家“观天下”的方式和感悟。黄庭坚即将人世间的情景与天下、自然界的江山联系起来,他说:“人得交
游是风月,天开图画即江山。”(《王厚颂二首·其一》)这里所说的“风月”,不仅指美好的景色,更是
指心旷神怡的状态。中国传统山水画作,与西方揣摹实景的风景画不同,是“寄情山水”,重在内心情感
的流露沟通。士人画作是文人的业余消遣,技法无法与专业画家作品相比,但正因为如此,更便于抒写他
们的襟怀和心声。
⑧有学者指出,今人提及画卷的时候,通常是说“看”画,但是古人会说“观”。“观”是什么意思
呢?《说文》里说“观”是一种“谛视”,是指凝视、审视,不是写生意义上的透视,而是包含了内心体
悟的凝视和洞察。山水画作的“高远”“深远”“平远”,其实是出自作画者、观画者内心对于山川的全
景式体验。这种“观天下”的方式,反映着他们的“天下观”。正因为如此,当说到宋画意境的时候,我
们会想到画境、诗境、心境,这些是贯通彼此、浑然一体的。
⑨宋代艺术有很多突出的特点,简约,是宋代艺术的重要特点之一。当然,以瓷器为例,我们也会看
到,和清雅端庄的风范同时并存的,也有粗砺朴拙的器具、浅俗庸常的风格,比如说一些瓷器上写着
“忍”,或者“孝子”“贤妻”这类字样,这一些器物肯定也为世俗之人所喜爱。
⑩通过许多实例,我们可以看到,当时雅和俗这两者是并存的,而且某种程度上应该说是融通的。宋
人画作里有描写市井生活的画卷,文学中也有描写市井生活的作品。这就很生动地体现出贯通于两宋的文
化风情或者说文化特质。
(选自《宋·风雅美学的十个侧面》三联书店,有删改)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曾敏行《独醒杂志》中记载的小故事表明,在宋代趋于平民化的大环境之下,“雅俗兼备”、精致与俚
俗互通,已成为时代的突出特点。B. 禅宗强调持平常心,注重“当下”,强调佛法在世间。在中唐以来禅宗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宋代的文
化具有了兼通雅俗的风格。C. 天地之间“无非是道”,万事万物皆有理,诸如此类的理念渗透在宋代士人的生活当中,士人相对独立
的生活空间也因此变得丰富而具体。D. 与西方描摹实景的风景画不同,中国传统山水画重在内心情感的表达;宋代文人为方便自己抒写襟怀
和心声,把士人画作当做业余消遣。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代新儒学的产生与发展都直接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成长起来的新儒学深刻影响着宋代士人的思想
和行为,渗透到他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B. 宋代山水画作画者、观画者“观天下”方式,反映着他们的“天下观”,其思想理念与黄庭坚在《王
厚颂二首·其一》中所体现的理念不同。C. 宋代士人善于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提炼出高雅的情趣,并将其入画入诗,文章中列举的王安石、杨万
里的诗句足以体现这一点。D. 历史学者倾向于把书画材料放到特定的背景之中,借此观察时代的种种风貌,而绘画不仅能反映生
活,也可能是政治文化环境的显现。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支撑宋代“简约之美”的依据的一项是( )
A. 宋瓷多为纯色,不像后世的瓷器那么绚烂堂皇,呈现出独特的审美追求。
B. 唐朝的绘画大红大绿,到宋代竟敢用墨来画画,崇尚淡雅,淡雅反而更形成高贵。
C. 南宋画家梁楷的人物画,体现着“参禅”的兴味,所谓“萧萧数笔”“神气奕奕”。
D. 《朱子语类》记载:“天地与圣人都一般,精底都从那粗底上发现……虽至粗底物,无非是道理发
现,天地与圣人皆然。”4. 古人提及画卷的时候,通常会说“观”。自古诗画同源,请结合材料相关内容,说一说李清照的《声声
慢》(寻寻觅觅)一词的创作是如何体现这种“观”的。5. 某博物馆拟推出一期宋代雅俗美学特展,结合材料内容,请你为本次特展推荐两组不同类型的展品,并
说明推荐理由。
【答案】1. B 2. B
3. D 4. “观”是内心体悟的凝视和洞察。《声声慢》一词所描绘的“寻觅”“饮酒”“独守窗”的行为
和采用的“雁”“黄花”“梧桐”“细雨”的意象,都体现出了作者内心孤独、忧郁的凄惨愁绪。 的5. 宋朝山水画:①观赏者能通过图画能体悟到创作者或直白或幽约的心声和他们的襟怀;②这些山水画能
体现出宋朝雅俗兼通的文化风格。
宋朝瓷器:①观赏者能通过瓷器看到清雅端庄的风范和浅俗庸常的风格同时并存;②这些瓷器体现了宋朝
简约的艺术特点。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表明,……“雅俗兼备”、精致与俚俗互通,已成为时代的突出特点”错,根据“这个小故事,让我
们感觉到当时人对于‘雅’‘俗’的敏感”可知,这个小故事是表明人对于“雅”“俗”的敏感。C.“天地之间‘无非是道’,万事万物皆有理,诸如此类的理念渗透在宋代士人的生活当中”错,根据
“当时这些人物从理念上觉得天地之间“无非是道”,行、住、坐、卧,纵横自在都是道,万事万物皆有
理”可知,“天地之间‘无非是道’,万事万物皆有理”这不是理念,而是由理念而得出的感觉。D.“宋代文人为方便自己抒写襟怀和心声,把士人画作当做业余消遣”错,因果颠倒。根据“士人画作是
文人的业余消遣,技法无法与专业画家作品相比,但正因为如此,更便于抒写他们的襟怀和心声”可知,
原文表达的意思是:因为士人画作是文人的业余消遣,所以更便于抒写他们的襟怀和心声。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其思想理念与黄庭坚在《王厚颂二首•其一》中所体现的理念不同”错,根据“从我的角度来观察,
会觉得宋代的画作,尤其是山水画,可能呈现着当年画家‘观天下’的方式和感悟”可知,在作者看来两
者的思想理念有可能是相同的。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本项讲的是“精致的事物都是从简约的事物中发现的,最简约的事物就是为发现道理而存在的”的这个
道理,并不能体现“简约之美”。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由“《说文》里说‘观’是一种‘谛视’,是指凝视、审视,不是写生意义上的透视,而是包含了内心体
悟的凝视和洞察”可知,“观”是内心体悟的凝视和洞察。在读者读《声声慢》这首词的时候,读者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