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巧媳妇工程”产业扶贫联盟
- 格式:pptx
- 大小:472.90 KB
- 文档页数:7
光山县妇联:“巧媳妇”家门口就业,挣钱顾家两不误本刊讯(通讯员黄晓婉)时值仲春,光山县马畈镇徐寨村“巧媳妇”扶贫车间在沉寂两个月后,再次传出巧媳妇们爽朗的笑声。
线上线下招工通知一发出,周边妇女就应声前来。
到3月19日扶贫车间开工当天,报名人数已達70名。
为此,巾帼服饰巧媳妇基地负责人杨世娥喜不自胜。
但是疫情防控马虎不得。
开业第一天,杨世娥没有急着赶订单,而是将姐妹们召集在一起,给她们上了“开工第一课”,教她们怎样正确洗手、戴口罩等。
光山县巾帼服饰是最早一批加入“巧媳妇”工程的民营企业,主要从事校服、工服、羽绒服等的设计、生产和销售,先后在光山县承办了5家多彩田园“巧媳妇”扶贫培训加工基地,为城乡留守妇女600余人提供了就业、创业机会。
眼下疫情态势平稳,在该县政府引导下,除巾帼服饰旗下的5家“巧媳妇”加工基地外,全县各个乡镇的“巧媳妇”基地都在加紧复工复产,积极吸纳周边留守妇女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妇女在家门口就业。
马畈镇徐寨村东湾村民组陈荣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她上有抱病公婆,下有学龄孩子,全家仅丈夫一人在外务工挣钱,生活入不敷出。
自从巧媳妇加工基地开到了家门口,陈荣珍也能挣钱养家了。
去年,她家人均纯收入超过贫困线,光荣地脱了贫。
“我从开厂起就在这儿干。
中午管饭,每月还有两千多元的工资,挺好的。
”巾帼服饰巧媳妇扶贫车间的“老人”吴海霞说。
她是其他县的贫困留守妇女,带孩子来光山县求学,顺便在“巧媳妇”扶贫车间务工赚钱养家。
据悉,近年来,光山县以“巧媳妇+”工程为抓手,结合羽绒服装、生态农业、电子商务和油茶种植等特色产业,先后发展各类“巧媳妇”基地65处,覆盖全县所有乡镇(街道),累计创造产值1.2亿元,带动全县4000余名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业。
“既养了娃,又顾了家,我们心里踏实多了!”这是光山“巧媳妇”们的心里话。
“巧媳妇”“千百亿”工程实施可行性工作报告一、背景资料金融危机以来,随着要素成本持续上涨,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速度加快,纺织服装制鞋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是转移的重头戏,抢抓机遇,承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不仅是加快我省纺织工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改造提升纺织工业的必由之路,我省将以此次全国纺织产业转移工作会议为契机,加快产业链式转移和板块承接,打造产业集群,提升产品层次,推动我省由纺织工业大省向纺织工业强省的历史性跨越。
我省是纺织服装产业及消费大省,但从附加值更高的服装产业来看,我省与沿海服装业发达地区还存在一定差距,所以要使我省服装业转型升级,承接产业转移吸引更多沿海知名服装加工落户中原是一条见效最快的途径。
而在承接转移的过程中,承接地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对于纺织服装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最大的优势就是人力资源优势。
省服装协会执行会长李刚告诉记者,我省是人口大省,具有得天独厚的人力资源优势,河南有1亿人口,大约6.3千万人在农村,其中年龄在25到40岁的“巧媳妇”大约800万人,豫南、豫东最多。
“巧媳妇”的处境可以用“无奈、无助、无聊”来形容,而她们正是河南服装业承接产业转移的一笔巨大财富。
农村“巧媳妇”更是一支不可小视的力量,她们思想稳定、责任心强、渴望工作。
她们如果加入到服装发展大潮中将会加快我省服装产业升级,为我省承接地竞争中加上一个重要砝码。
为了充分发掘农村妇女人力资源优势,将留守在家里的农村媳妇变为服装产业大军,2011年我省开始实施“巧媳妇”千百亿工程,即在全省各乡镇每年建设千人规模、数百家工厂、每家企业实现产值亿元以上的服装加工厂。
现在河南“空巢”家庭非常多,许多巧媳妇都在家安顿,把这些“巧媳妇”号召起来为河南服装发展做出贡献,也解决了上岗难的问题,同时也为河南女裤打开了市场。
这些“巧媳妇”每天的事情就是为老人、儿女做饭,然后赋闲在家。
实际上,她们每天做饭只需要一两个小时,每年夏秋农忙也只需要20天,其他时间就无事可做,打扑克、聊天成为她们的日常生活,这样不仅难以拉动内需,也容易产生很多社会问题。
商水:把“巧媳妇”做成脱贫攻坚大产业本刊记者冯春久卞瑞鹤通讯员魏红刘飞位于河南东南部的商水县,如今是一个有着124万人口的农业大县,是国家级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
然而,在这样一片资源缺乏、经济贫弱的土地上,从未缺少令人激动的精彩篇章。
一个个历史尘封的故事我们暂且不论,就说在脱贫攻坚如火如荼进行的当下,这里由“巧媳妇”演绎的致富创业故事,足以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记。
10月16日至17日,在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谷建全的带领下,来自省扶贫办、省妇联以及高校科研单位的领导、专家齐聚商水,对“巧媳妇”工程进行了深入的参观和调研,对其在产业扶贫方面的可贵探索和成功经验,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研讨。
10月,多雨微凉,但在商水县每一个产业扶贫示范基地里,热火朝天的工作场面传递着激情和活力,每一个“巧媳妇”脸上都洋溢着劳动致富带来的幸福和喜悦。
成果展示厅里,一件件制作精美的产品和一幅幅生动传神的图片,向参观者讲述着商水县“巧媳妇”工程在产业扶贫方面的卓著成绩。
领导、专家们一边认真参观,一边热烈讨论,不时发出啧啧称赞。
一下午的时间,调研组相继参观了华东无纺布、河南阿尔本制衣、瑞祥发制品、商水县龙巢网、化河乡“巧媳妇”工程等8个产业扶贫示范基地。
正是这些点缀在商水大地上的示范基地,支撑起了这里产业扶贫的强大格局。
走出脱贫致富路早饭过后,23岁的王亚丽安顿好老人和孩子,便坐在缝纫机前开始忙活。
王亚丽是商水县“巧媳妇”工程的受益者。
每天忙完家务,她便在家里把服装辅料加工成半成品,然后交给和她签约的制衣公司。
“按件计酬,每月能赚2000多元。
既不耽误农活儿,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比外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谷建全(前排左二)、河南农业大学原党委书记程传兴(前排左三)等领导、专家在商水县委书记马卫东(左一)的陪同下,参观河南阿尔本制衣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出打工强多了。
”王亚丽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如今在商水县,依托“巧媳妇”工程,多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将生产线延伸到农民家门口,点燃起贫困家庭的致富新希望。
“巧媳妇”试用基地企业申请书
县脱贫办:
为了帮助“巧媳妇+”工程的顺利进行,为了使“巧媳妇”能尽快脱贫、过上
富裕的生活,加大对我县贫困妇女的扶贫力度,根据“XXX‘巧媳妇+’工程就业创业示范基地”的申报要求,XXXXXX特向县扶贫办申请将我司纳入潢川县“巧媳妇+”工程的示范基地。
XXXXXX经XXXXXX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于2017年8月18日成立,是一家专
业生产钢质防火隔热门系列、防盗安全门系列、防火卷帘门系列,并集研发、生产、市场销售与安装于一体的综合型现代化企业,位于XXXXXX。
“以XXXXXXX发展”
是我们的宗旨。
我公司建有标准化厂区、科研办公区、绿化设施及员工宿舍,占地面积共26000平方米,产品均已由公安部国家防火建筑材料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国家固定灭火系统和耐火构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检测,检测合格并获得国家强制性
3C认证。
近年来,我公司作为扶贫的龙头企业热心公益,为促进发展我县贫困户事业、为帮助贫困儿童的上学梦,我公司在乡镇为贫困户带来机遇和保障、为拥有上学梦的贫困家庭孩子圆梦,因此我公司荣获“最美爱心企业”。
根据XXXXXXXX“巧媳妇+”万人脱贫行动,我公司符合“巧媳妇+”工程就业
创业示范基地的申报条件,能够提供留守妇女、贫困妇女的就业岗位,特向上级申报。
专此请示,恳请批准。
实施“巧媳妇”工程做大河南纺织服装产业工作报告一、项目背景资料我省是人口大省,大约6.3千万人在农村,其中闲置在家的年龄在25到40岁的妇女大约800万人,豫南、豫东最多。
这些人的处境可以用“无奈、无助、无聊”来形容。
每天的事情就是为老人、儿女做饭,然后赋闲在家。
实际上,她们每天做饭只需要一两个小时,每年夏秋农忙也只需要十几天,其他时间就无事可做,打扑克、聊天成为她们的日常生活,这样不仅难以拉动内需,也容易产生很多社会问题。
这些人其实是“思想最稳定、责任心最强、最渴望工作、最需要花钱”的群体,而且她们中有许多人婚前也在外打工,有不少人拥有在服装厂工作的经历。
这些赋闲的农村妇女就是“巧媳妇”工程的潜在劳动力资源。
是河南服装业承接产业转移的一笔巨大财富。
二、项目内容为了充分发掘农村妇女人力资源优势,将留守在家里的农村媳妇变为服装产业大军,2011年由贸促会及服装协会牵头开始实施“巧媳妇”千百亿工程,即在全省各乡镇建设数百家中小规模的服装加工厂。
把在家安顿的巧媳妇集中起来,授以服装专业技能,使她们成为河南服装发展的主力军。
当前,沿海地区大量的服装订单缺人来完成,如果河南的服装企业能够把沿海的订单拿回来,发挥本地中小企业家的内生动力,把服装工厂建到乡镇、村庄去,每年全省如果建200家千人以上规模的服装厂,让经过培训的“巧媳妇”进厂工作,实现订单与工人对接,优势互补,使“巧媳妇”变为服装产业大军,她们每年预计可创造约1000亿元的工业产值,而且每年每人就能有一到两万元左右的收入,这将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也是实现沿海地区服装订单转移的捷径,进而促使服装加工能力快速成长。
服装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向工人来源地转移。
对于河南来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巧媳妇千百亿工程,是为了加强纺织服装类人才职业教育培训工作,为转移企业提供技能熟练的劳动用工。
目标是将社会闲散劳动力有序的集合起来,为河南引进的服装加工企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走进基层・河南系列CHINESE WOMEN'S MOVEMENT三、书香万家——以文治养民心。
扎实开展“书香万家”活动,推行“巾帼阅读领军”计划,每月发布一份女性阅读书目,围绕阅读广泛征集“女人读书•全家幸福”随手拍、家庭阅读心得,不断激发广大妇女的阅读兴趣;开展"亲子阅读示范”行动,通过家长给孩子阅读绘本、孩子和家长一起讲故事,让家长和孩子体会阅读乐趣;创新开展“名家来身边”“全家一起读美文”"红色故事汇”特色读书、“最美书香家庭”寻找、特色书店定制服务、书香童心中国梦等活动,让读书活动更具吸引力。
四、心暖万家——以情治暖民心。
扎实开展“心暖万家”活动,主动争取党委、政府支持,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投入资金近6亿元,连续10年开展妇女“两癌”免费筛查救助,筛查245.8万人次、救助3973人;连续7年开展出生缺陷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免费筛查孕妇和新生儿80余万人;连续10年建成村(社区)“儿童之家”733所,受益儿童及家长近百万人;连续4年实施“花儿朵朵开”公益慈善项目,建立“花儿”庇护中心、友好学校、友好医院,设立“花儿”安全大讲堂,面向困境儿童及家庭提供专业、及时的关爱帮扶,上万个家庭直接受益,参与"花儿”项目志愿者达4000多人次;开展公益助学活动,资助贫困女生2000多人。
五、绿惠万家——以自治连民扎实开展“绿惠万家”活动,积极争取而嫡馥4年IT绿删妈”社区环保服务项目纳入郑州市重点民生实事,累计投入资金近3000万元,在250个社区建设了项目点,示范引导妇女及家庭开展垃圾分类、清洁家园、社区绿植、变废为宝、环保酵素制作等”五大行动”,目前全市已注册“绿城妈妈”志愿者8000余人,开展环保志愿服务活动近万次,覆盖家庭5万多户;连续7年开展“绿色家庭”创建活动,评选郑州市“最美绿色家庭”1449户;连续10年开展“巾帼林”义务植树活动,推动广大妇女及家庭主动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共建共享美丽家园。
422023.11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走进云南省建水县的早熟葡萄种植基地,处处可见巧媳妇“金剪刀”疏果队工人忙碌的身影,她们凭借一把“金剪刀”,“剪”出了致富路、“剪”出了好生活。
在发展葡萄产业的过程中,建水县培育创建了巧媳妇“金剪刀”疏果队,成为云南省知名劳务品牌并将葡萄精准修剪技术带向全国各地,品牌带动年均输出就业5000余人,创收近2亿余元,带动周边县市劳动力就业600余万人次。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巧媳妇“金剪刀”疏果队如此高的知名度、认可度和美誉度,源自于她们吃苦耐劳、精益求精、诚实守信的品牌密码和成功基因,让她们走出了建水、走向了全国,步入了共同富裕之路。
既然出来打工,就舍得吃苦吃苦耐劳、爱岗敬业是巧媳妇“金剪刀”疏果队品牌特质的根本。
巧媳妇“金剪刀”疏果队,在建水县南庄、临安、西庄、岔科等乡镇分布着300多支队伍、5000多人,仅南庄镇就有160支队伍、3000多人。
来自南庄镇南庄铺村委会的陈丽,起初跟着母亲做豆腐加工,后来在葡萄地里打工,绑枝条、上药水,拉地膜。
她说,有时碰着葡萄白粉病,得拿一个喷壶,围着一串串葡萄不停地喷药,一天工作下来有时连手都伸不直,实在想打退堂鼓。
但一想到母亲的嘱咐——“既然出来打工,就要舍得吃苦”,便咬牙坚持了下来。
后来,陈丽跟着技术人员学习葡萄疏果技术,从挠头不敢下手修剪到现在“信手拈来”,从一名队员成长为队长,带领80人“金剪刀”队员闯天下。
每年春节前后到3月份,巧媳妇“金剪刀”疏果队就忙着为全县10万亩阳光玫瑰、黑提、红提葡萄疏果,在建水县忙完,还去云南安宁、弥勒、曲靖、昭通等地。
建水县临安镇党委委员李堂云说,巧媳妇“金剪刀”疏果队为了不误农时节令,早上天刚亮就开始疏果,晚上要工作到9点多,有的三更半夜还戴着头灯到葡萄地里修剪。
如果路程远,出门就更早一点。
4月份开始,巧媳妇“金剪刀”疏果队就开始纵横驰十年磨一“剪”——记云南省建水县巧媳妇“金剪刀”疏果队□□李熙ⅠⅠ工人们忙着将葡萄打包入库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432023.11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骋在四川、陕西、浙江、新疆、湖南、辽宁等地,帮助当地修剪葡萄、传授技艺。
河南是传统的纺织服装业大省,但长久以来,服装产业并不发达,行业规模一直在全国排在较后位次。
与此同时,我国的服装产业也正在迎来重大变革,纺织服装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特别是向河南这样的人力资源大省转移,成为必然趋势。
能否及时抓住服装产业转移的难得机遇,解决劳动力资源短缺问题成为一个关键。
在河南的广大农村,正有一座劳动力资源“富矿”亟待发掘,这就是因丈夫外出务工而不得不留守在家里的青壮年妇女。
她们因为孩子小、老人老,无法到外地打工,平日里大都处于“无奈地留守家中”“无助地忍受着贫穷”“无聊地打发大量空闲时间”的“三无”状态。
但同时,她们又是“思想稳定、责任心强、渴望工作、需要钱花”的群体。
据测算,河南省这一群体的数量在600万人以上,是真正优质的闲置劳动力资源。
2012年,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组织精干力量,在会长李刚等领导带领下,先后深入鹤壁、商丘、周口、南阳、洛阳、驻马店、平顶山、信阳、许昌等市的近百个县、乡(镇),500多个行政村,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访问了无数个青壮年留守妇女,反响非常好。
于是,把服装工厂直接下沉到乡镇乃至村庄,让众多农村留守妇女直接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的“巧媳妇工程”,开始在河南服装协会的研究、设计、推导下逐渐成型落地。
“巧媳妇”如何运作?2013年,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抽调精兵强将,专门成立了巧媳妇工程办公室,将各方面力量向这里倾斜,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动“巧媳妇工程”实施。
“巧媳妇”工程的基本运营模式,是由行业协会牵头,由大企业带动、大品牌支撑、大订单拉动,“两化融合”起步,把中心工厂建在镇上,把卫星工厂沉到村里,在全省广大农村和新型社区建成星罗棋布的“卫星工厂”和“流水线班组、工段”,在劳力资源丰富的县乡村建设形成服装生产加工产业集群,把众多“三无”妇女组织起来,经过严格认真的工业化培训,从第一产业中解放出来,成为现代产业工人。
“巧媳妇工程”的主要创新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创新制造工厂布局模式。
学习心得·大讲堂· 2020年第3期 - 11 - 领导科学论坛第二部分 优秀案例一、产业扶贫河南商水县:“巧媳妇”工程——平原农区产业扶贫近年来,河南省商水县以“巧媳妇”工程为载体,大力推进产业扶贫,促进了农民增收脱贫,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改变了贫困群众精神面貌,实现了“两不、两促、两确保”(即:儿童不留守,老人不空巢;促进家庭和谐,促进社会稳定;确保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形成支柱产业)的发展目标,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平原农区产业扶贫的新途径。
一、探索“巧媳妇”工程产业扶贫路径商水县是国家确定的扶贫开发大别山片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重点县,每年外出务工人员30万人,仅留守妇女就有20多万人。
为有效解决留守妇女就业问题,自2012年,商水县在选好企业领办人的同时,积极培育一些技术含量低、就业覆盖面广、适合农村发展的“巧媳妇”工程产业项目,让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全县“巧媳妇”工程迅速发展。
县里对“巧媳妇”工程大力扶持,对成绩突出的“巧媳妇”工程加工基地、站点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涌现出阿尔本制衣、龙巢网业、瑞祥发制品、红雷渔具等265家“巧媳妇”工程示范基地、企业,在农村布厂设点,吸纳贫困人口,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
二、创新“巧媳妇”工程产业带贫模式创新发展模式。
采取“协会搭桥、政府引导、企业领办、留守妇女参与、零风险保障、市场化运作”的组织模式,实行“公司+分厂+联系点+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形2020年第3期 ·大讲堂· - 12 - 领导科学论坛学习心得 成了企业总部在产业集聚区、乡村设分厂、家里当车间的发展模式。
积极组织“巧媳妇”工程企业在人员密集、留守妇女较多地方设立加工分厂、联系点,将生产器具、原材料送到地域偏远、因病、因残、因年龄等不能进厂务工的人群手中,送设备材料上门,回收产品上门,让不同年龄、不同技能、不同身体状况的人群均能有活干。
加强政策支持。
倾斜土地指标用于建设渔网编织业等特色园区,盘活闲置工矿用地、村边空闲集体建设用地以及村内空闲宅基地,采取租用等方式,支持创办“巧媳妇”工程加工点。
巧媳妇基地评定标准根据河北省妇联《关于评选全省“巧媳妇”基地的通知》(冀新妇联〔2015〕2号)精神,现对邯郸市邯山区金鑫母婴用品公司“巧媳妇”基地进行评定。
(1)基地的评选程序: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申请“巧媳妇”基地。
女性手工制品加工项目可在省、市妇联组织指导下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和开发;对有意向参加经营活动的女性从事手工制品加工并取得一定业绩者,颁发“巧媳妇”基地牌匾。
(2)基地服务对象:年满18周岁以上女性从业人员。
主要为从事家庭手工饰品加工、家庭生活指导、日用品整理、婴儿喂养护理等活动的各类家政服务人员。
家庭手工制品行业是一项服务性、劳动性强,对技能要求高的产业。
一、生产规模和发展前景手工制品加工项目是我县特色产业之一,全县现有手工制品加工企业50余家。
其中规模以上手工制品加工企业10家,拥有手工产品5000余件(套)。
产品种类主要包括手工艺品、儿童玩具、小饰品、挂件、小摆件、婴儿用品、婴幼儿护理、日用品整理、食品加工、文具产品等多个品种。
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其中以出口为主。
产品远销俄罗斯、意大利、日本等国。
我们按照‘以手工促就业、以手工促发展’的原则,开展了“巧媳妇”手工制品加工项目培训工作。
采取集中培训、集中讲解、分散销售的方式,采取集中授课、现场操作、技术交流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采取“一对一”集中授课、专家辅导、专题讲座等方式对学员进行全面指导、系统培训。
开展小饰品专项技能培训40余期期次以上。
培训后学员纷纷表示受益匪浅:不仅能提高了自身技能水平和管理水平,还学到了手艺,更学会了生活自理以及照顾家庭的能力,为今后更加稳定、健康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培训结束后可以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中,帮助自己创造更大收益。
二、产品质量要求(1)原材料应在有资质的正规厂家生产,无假冒伪劣产品。
产品的材质应符合国家标准规定。
(2)生产工艺:成品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生产。
禁止使用不合格材料和对人体有害的添加剂制作产品。
农村·农业·农民2017.9A 扶贫·深读·特稿·人物栏目编辑:张倩投稿邮箱:hexiesannong@本刊记者杨秋意“巧媳妇”大工程富民安家社会稳“巧媳妇”工程是指由广大农村留守妇女参与、适合在村子里和家里做的以手工加工为主的生产经营项目。
8月17日,记者赴河南省商水县练集镇,随便走进一个村子、一家农户就能看到巧媳妇们在认真工作着,或编渔网,或织毛发,或做玩具,这些乡村妇女不再是留守妇女,而是致富能手,推动着县域经济的发展。
靠产业拔“穷根”治“穷病”商水县地处豫东平原,是国家级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
受资源和小农意识的影响,历届商水县委、县政府虽然为发展经济进行过很多艰辛的探索,也走过不少弯路,但是一直没有走出低谷。
2012年起,商水县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时任县长马卫东经过大量的考察、调研,决定立足外出务工人员多、农村留守妇女多的实际,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开展“巧媳妇”工程建设,走特色发展之路。
一是强化政府引导。
商水县立足产业发展规律,靠产业拔“穷根”、治“穷病”。
该县坚持把“巧媳妇”工程确定为全县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产业扶贫工程,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成立专门机构,制订工作方案,并提出了“协会搭桥,政府引导,企业(能人)领办,留守妇女参与,零风险保障,市场化运作”的运行模式;采取县委书记现场办公,每周一次碰头会,每月一次专题会,半年一次推进会,强力推进;将“巧媳妇”工程纳入年度目标管理,与单位奖惩、人员使用、工作经费相互挂钩。
二是大力宣传扶持。
通过报纸、电视台等媒体,开设“巾帼风采”“巾帼创业”等栏目,宣传“巧媳妇”工程涌现的勤劳致富典型,吸引更多留守妇女参与。
他们对成绩突出的“巧媳妇”加工基地、加工站点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充分调动多方参与的积极性。
三是坚持分类指导。
该县还组织开展了“下基层、访妇情、做妇女群众贴心人”的活动,针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年龄结构和文化程度,选择不同的发展项目,根据企业技术含量要求和工作强度,搞好分类用工对接。
ingji guancha■经济观察/助推脱贫攻坚全力改善民生——对河南省商水县“巧媳妇”工程的调查李文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
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河南省商水县极具特色的扶贫项目——“巧媳妇”工程正是紧紧围绕这句话,帮助农民家门口就业,促进农民增收脱贫。
身为一名新时代的§学¥,我深知自己要做的绝不仅仅是一心只读圣贤书,-是要心系国家时“政治,两耳细听窗外“,关注国内政策变化,了解当前国家的形势,把习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的寄语作为箴言,牢记于心,V力实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为了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巧媳妇”工程是如何惠民的,我走进了商水县“巧媳妇”工程办公室,并下乡走访了该工程下的一些企业,对“巧媳妇”工程进行相关调查。
商水县是农业人县和人口人县,全县123万人,每年外出务工3()多万人,仅耕种农F、赡养老人、照顾孩子的留守妇女就:20多万人。
该县人力发展由留守妇女参与以5工加工为主的“巧媳妇”工程项目,帮助农民家门口就业,促进农民增收脱贫,成为商水县产业扶贫的主要渠道力抓巧媳妇”工程坚持“政府引导、协会搭桥、企业(能人)领办、留守妇女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发展模式,以总部在集聚区、乡村设分厂、车间进农家的形式组织¥产,迅速发展壮§,成为一项重要的民¥工程、民心工程、产业扶贫工程。
现被评为第二届中国优秀扶贫案例。
目前,商水县“巧媳妇”工程项目已覆盖渔网编织、服装服饰、针织纺织、无纺布制品、箱包玩具、毛发加工、工艺电子、草编塑编、食品加工等20多个产业领域,已形成渔网编织、服装服饰、无纺布制品三人主导产业。
其中,规模百人以上的136家,50〜100人的155家,50人以下的344家,全县共:巧媳妇工程示范基地、企业、加工点、635家,稳定从业人数12万人以上,人均增收1.8万元,就业人员年收入总计超过20亿元,年创产值60亿兀,累计带动2万多名贫因人口脱贫致富。
妇女就是半边天!柘城“巧媳妇”工程助力贫困妇女奔向致富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不断革新,妇女早已不再仅仅是待在家中照顾孩子而已,还可以为自己的梦想和工作而努力,不过,对于农村妇女来说,因为会的技能不多,所以更需要给予机会。
在柘城县张桥镇张桥村,就有专门的扶贫车间是吸纳村里的农村妇女来上班,不仅实现了家门口上班,还能够照顾老人和孩子,生活、赚钱两不误。
这是近几年柘城县“巧媳妇”工程的一个缩影。
图:柘城县委常委杜娟(中)与扶贫车间的“巧媳妇”在接受记者采访妇女就是半边天。
柘城县是大别山片区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现有贫困人口106114人,其中贫困女性48985人。
如期实现脱贫目标,妇女同样一个也不能落下。
近年来,柘城县大力推进以妇女就业为主的“巧媳妇”工程,取得良好效果,让柘城县近5万名贫困妇女昂首阔步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小康大道。
柘城县委、县政府把“巧媳妇”工程确定为全县重大的民生工程,探索创新推出“党政领导、妇联搭桥、妇女参与、社会共帮”的工作模式。
成立了“巧媳妇”工程领导小组,采取每周一例会,每月一评比,每季一观摩,半年一考评,全年一总结的方式跟踪推进。
柘城县政府还与河南省妇联、河南省服装协会洽谈合作,签订了战略协议,研究出台了《柘城县“巧媳妇”工程实施方案》,党委政府全力支持发展手工编织产业、服装服饰、电子商务、养殖种植等产业。
同时,柘城县将“巧媳妇”工程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充分调动多方参与的积极性,加快推进脱贫攻坚步伐。
在推进“巧媳妇”工程中,各级妇联还针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留守妇女年龄段和不同文化程度,进行分类识别,根据企业技术含量要求和工作强度,做好分类用工对接,有效地促进了“巧媳妇”工程的进展。
据调查,在柘城县贫困妇女中,30岁以下的青年妇女有4850人,对这部分群体,主要以技术含量较高的服装鞋业、针织纺织加工等为主推荐就业;30至50岁的中年妇女5670人,对这个群体,主要以技术含量一般的无纺布制品、箱包加工等为主推荐就业;50岁以上的5520人,对这个群体,主要以技术含量较低的剪线头、缝纫和扶贫基地做杂活为主推荐就业。
主题采访报道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在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门楼任乡要家村的扶贫车间里,钱慧云麻利地将衣服袖子套在缝纫机上,为袖子车边,几秒钟便车好一件,码在面前的“衣山”上。
每个月,她仅凭服装计件就能挣到2000元,再加上加班费和每月满勤奖等,全年算下来平均月工资额可达4000元。
作为“巧媳妇工程”在兰考县桐乡街道引进的第一家企业——立山服饰的第一批员工,尚惠霞凭着十多年在外从事服装生产的经验担任了生产部经理,实现了不用到大城市就能找到一份理想工作的梦想。
袁春丽是新蔡县宋岗乡长杨庄的一名军嫂。
2013年,她了解到新蔡县恒源制衣需要扩大生产规模,在“巧媳妇工程”的帮助下,她在自己家里办起了一个小小的服装加工厂。
如今,她的欣源制衣厂已发展到厂房1500平方米、员工近200人的规模,被授予“新蔡县巧媳妇生产基地”“新蔡县扶贫产业基地”的称号。
自河南“巧媳妇工程”实施以来,这样生动鲜活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
放眼河南,有成千上万名像钱慧云、尚惠霞、袁春丽这样的“巧媳妇”,也有众多像要家村这样的乡镇村庄。
小车间助力大扶贫共建成6800多个工厂,每年营收达1500亿元从2011年开始,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敏锐把握产业发展趋势,紧密结合河南具体实际,担当责任、主动作为,在全省大力推动实施“巧媳妇工程”,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探索路径。
自此,一个服装行业的转型壮举,一个承上启下的扶贫新模式,由此拉开了序幕。
成立于2018年的博杰巧媳妇服饰加工厂,属于潢川县政府招商引资项目。
该工厂位于春申街道办事处五里村八里桥附近,总投资300万、占地3亩、建筑面积1480平方米,拥有3个服装生产车间和优秀的设计团队,现有员工80人,生产设备200多台,专业技术人员30多人。
企业以设计生产为主,来料加工为辅,实行订单式加工,与全国上百家商超及品牌服装厂家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
该企业自成立以来,发挥了积极的带贫作用,不仅培训了一批心灵手巧的服装产业工人,还主动参与全县脱贫攻坚工作,以吸纳贫困妇女就业为己任,工厂20% 以上女员工均来自全县各乡镇贫困乡村。
精准扶贫,服装产业在行动!作者:刘萍来源:《纺织服装周刊》2019年第02期扶贫攻坚,产业当先;三秦巧娘,就业服装。
2018年12月24日,“三秦巧娘”产业精准扶贫工程推进工作会在西安建国饭店举行,陕西服装行业代表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政府、协会、企业和集群代表270余人与会。
出席会议的领导和嘉宾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服装协会会长陈大鹏,陕西经济联合会副会长潘志玉,陕西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彭安季,陕西省妇联副主席党洁,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会长李刚,江苏省服装协会会长郁冰,陕西省服装行业协会会长陈会安等。
一个推进会,联合起各方面扶贫力量行业协会、扶贫办、妇联以及工信厅等各方人士的到场,充分表明了对“三秦巧娘”工程的重视。
会上,彭安季首先发言,他说打好扶贫攻坚战,抓好扶贫开发工作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政治重任和历史使命。
产业扶贫是一个很好的抓手,“三秦巧娘”工程就是陕西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的一个典型,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紧接着,李刚介绍了河南服装行业发展及实施“巧媳妇工程”情况。
催生“巧媳妇工程”的起因,在于服装行业发展的内生需求。
服装产业由沿海向内地转移方兴未艾,河南省服装产能已经连续6年同比增速30%以上。
这对于河南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河南省服协几年前便组织专业团队,在全省范围跑了39个贫困乡镇、400多个行政村,调研访问了无数个青壮年留守妇女,这个群体在全省有600多万人。
于是,以“中心基地+卫星工厂”形式,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家门口上班的“巧媳妇工程”,把工厂搬到村里,让留守妇女成为新时代的产业工人,既破解了服装行业发展的瓶颈,又解决了农民的脱贫致富难题。
受河南经验启发,陕西也推动实施了“三秦巧娘”产业精准扶贫工程。
陈会安在会上介绍说,陕西省服协积极配合省工信厅、陕西经济联合会、省妇联,专门成立了推进小组,设立了产业扶贫工程示范基地。
目前在10多个县区已建成20多家产业扶贫服装厂,安置3000余名贫困地区妇女就业,还有50多家社区扶贫服装厂正在规划建设中,有力推动了服装产业扶贫工作。
中原农区产业扶贫的商水模式
作者:暂无
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下半月》 2017年第10期
10月16日~17日,2017河南(商水)产业扶贫研讨会在商水县召开,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河南省扶贫办、河南省妇联、河南省发改委及高校科研单位的领导、专家齐聚商水县,对商水县“巧媳妇”工程产业扶贫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调研、参观、交流。
专家们对其探索产业扶贫新路子进行了充分肯定,交流了产业扶贫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模式,同时还对河南增强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加快推进脱贫攻坚步伐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思考。
专家学者现场参观、调研并进行了研讨,认为商水县“巧媳妇”工程遵循产业发展自身规律,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让“巧媳妇”们根植脱贫攻坚主战场,变“输血”为“造血”,切实增强贫困人群自我发展能力,实施稳定脱贫、持续增收、长期受益,创新了精准脱贫、产业扶贫的有效载体;同时,坚持推进“巧媳妇”工程与促进农民增收脱贫、农村产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探索完善了社会治理结构,初步实现了儿童不留守、老人不空巢、家庭和谐、社会稳定、支柱产业突出、农民收入增加的产业扶贫目标,探索出了一条切合实际的农村社会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