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掠夺行为的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 格式:docx
- 大小:11.41 KB
- 文档页数:3
《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的利益侵占行为研究》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现象愈发普遍。
大股东通过股权质押方式融资,一方面为公司提供了融资渠道,另一方面也为大股东个人提供了现金流。
然而,伴随股权质押而来的利益侵占行为也逐渐浮出水面,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的利益侵占行为,分析其形成原因、表现形式及其对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的影响,并尝试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二、股权质押的背景及现状在中国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已成为一种常见的融资方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开放,股权质押规模不断扩大,涉事公司数量也日益增多。
然而,部分大股东在利用股权质押融资过程中,存在将公司利益转向个人利益、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
三、利益侵占行为的形成原因大股东股权质押过程中的利益侵占行为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信息不对称:上市公司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大股东可能利用其信息优势进行利益输送。
2. 法律监管不足:相关法律法规对大股东股权质押行为的监管尚不完善,为部分大股东提供了可乘之机。
3. 公司治理结构问题:部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未能有效发挥监督作用,为大股东进行利益侵占提供了条件。
四、利益侵占行为的表现形式及影响大股东股权质押过程中的利益侵占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高比例质押套现:大股东通过高比例质押股份套现,将资金转移至个人账户,损害公司及中小股东的利益。
2. 关联交易转移利润:大股东通过关联交易将公司利润转移至个人或关联企业,损害公司及中小股东的利益。
3. 操纵股价:大股东通过操纵股价进行利益输送,损害市场公平交易原则。
这些行为对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损害公司价值:利益侵占行为导致公司资产流失,损害公司价值。
2. 损害中小股东利益:大股东的侵占行为使中小股东的权益受到侵害,降低市场信心。
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研究摘要:大股东利用控制权,与上市公司之间产生各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经济往来,侵占上市公司的资源,严重影响上市公司的正常经营,扰乱资本市场秩序。
本文,首先阐述了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原因,然后分析了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主要手段,最后给出了如何防范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几点建议,以期提高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
关键词:大股东;上市公司;利益;侵占;建议中图分类号:f276.6;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一、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原因分析(一)股权结构高度集中,一股独大现象严重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是我国上市公司的重要特征,上市公司中最大五位股东的股权集中度远远高于国际水平,比国际上股权集中度最高的德国还高出18个分点,比美国则高出30个百分点。
在公司股权集中的情况下,公司的代理冲突主要表现为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
基于成本效益原则,任何一个中小股东都没有动机去监督大股东,他们也无法联合起来监督大股东,普遍存在“搭便车”的心理,中小股还是通过外部市场监督机制运用“用脚投票”的方式对公司进行治理。
另外,我国上市公司中大多数“脱胎”于国有企业,由于特殊的发审制度,为了达到上市的条件,往往通过剥离或捆绑优质资产来获得上市资格。
国企“脱胎”上市,使得存续企业陷入经营困境,失去竞争能力,而大股东又无法从上市公司获取满意的回报。
股改前,大股东持有的股份不能流通,因而也就无法获取股价变化所带来的收益;股改后,大股东持有的股份能够有限制的流通,但为了维持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也未必大量抛售。
加之我国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普遍不高,通过股利分配获得收益也不现实。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股东是理性的经济人,就会从自己利益最大化出发,在现有制度安排框架下,利用控制权,通过各种“掏空”行为获取收益。
(二)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弊端公司治理结构是借以处理公司中的各种合约,协调和规范公司中各种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
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侵权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越发成熟,上市公司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
而在上市公司中,控股股东是影响公司经营、财务等方面的重要存在。
控股股东在公司决策中的发言权和权力较大,但也有可能会因为自身利益驱动,而侵害公司及其他股东的利益,在此背景下,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侵权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研究意义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存在侵权行为,不仅会损害公司以及其他股东的利益,也会降低公众对于市场的信心度。
因此,对于控股股东侵权问题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控股股东在公司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了解控股股东侵权问题,有助于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提高公司经营质量。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1.研究内容:本课题将重点研究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侵权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控股股东对于公司财务等信息的滥用,控股股东对于公司关键决策的干涉或者投票权的滥用等。
2.研究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案例分析以及实证研究等方法,全面了解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侵权行为的情况,并对控股股东侵权行为的影响及其解决方案进行探讨。
四、预期研究结果预计本研究的主要成果为:1.全面掌握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侵权行为的情况;2.分析控股股东侵权行为的影响及其解决方案;3.提出完善公司治理机制,规范控股股东行为的建议。
五、研究进度计划1.文献分析(1个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全面了解控股股东侵权的情况、影响及其解决方案等;2.案例分析(2个月):选取多家上市公司的案例,分析控股股东在其中的行为,并结合实际情况,探讨解决方案;3.实证研究(3个月):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式,深入探究控股股东侵权行为的现状及其解决方案;4.撰写论文(2个月):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撰写完整的开题报告,并撰写论文。
六、参考文献1.张三. 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权利行使的合法性研究[J]. 商贸经济评论,2017(20):33-36.2.李四. 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侵权行为及对策研究[J]. 湘潭大学学报, 2018(03):39-42.3.王五. 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侵权行为的法律规制研究[J]. 现代法学, 2019(11):46-49.。
《控股股东利益侵占行为研究》一、引言在现代企业治理中,控股股东利益侵占行为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这种行为不仅对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健康发展造成严重威胁,而且也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甚至对整个资本市场的公平性和效率产生不良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控股股东利益侵占行为的研究,揭示其产生的原因、表现及后果,并探讨有效的应对措施。
二、控股股东利益侵占行为的概念及产生原因控股股东利益侵占行为是指控股股东利用其对企业经营决策的控制权,以不正当手段侵占企业或中小股东的利益。
这种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股权结构不合理。
当企业股权过于集中时,控股股东往往具有较大的话语权,容易形成“一股独大”的局面,导致其他股东的利益受到侵害。
2. 内部控制失效。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使得控股股东有机会进行利益输送和侵占。
3. 法律法规不健全。
部分地区法律法规对控股股东行为的约束力度不够,使得部分控股股东有恃无恐地进行利益侵占。
三、控股股东利益侵占行为的表现形式控股股东利益侵占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关联交易。
控股股东通过与企业进行不公平的关联交易,如高价采购、低价销售等手段,将企业利益转移至自己手中。
2. 资金占用。
控股股东通过占用企业资金、挪用企业资产等方式,使企业资金链紧张,甚至陷入困境。
3. 利润转移。
控股股东通过调整财务报表、转移利润等方式,使企业利润减少或消失,从而降低企业价值。
四、控股股东利益侵占行为的后果控股股东利益侵占行为对企业、中小股东以及整个资本市场的后果是严重的:1. 损害企业价值。
控股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会导致企业资产减少、利润下降,从而降低企业价值。
2. 损害中小股东利益。
由于中小股东在股权结构中的弱势地位,往往无法有效抵抗控股股东的侵占行为,导致其利益受到损害。
3. 影响资本市场公平性和效率。
控股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会破坏资本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降低市场效率,对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造成威胁。
《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的利益侵占行为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已成为一种常见的融资方式。
然而,近年来,一些大股东利用股权质押进行利益侵占的行为屡见不鲜,给公司和中小股东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的利益侵占行为,分析其背后的动机、手段及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监管建议。
二、股权质押的背景及动机股权质押是指大股东将其持有的公司股权作为质押物,向金融机构或其他债权人融资的一种方式。
这种融资方式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为上市公司大股东提供了便捷的融资渠道。
然而,一些大股东利用股权质押进行利益侵占,主要是出于以下动机:1. 缓解财务压力:当公司经营状况不佳或大股东面临其他财务问题时,通过股权质押获取资金以缓解财务压力。
2. 套现离场:一些大股东通过股权质押获取资金后,用于其他投资或个人消费,然后通过操纵股价等方式实现离场。
3. 转移公司资产:部分大股东通过股权质押将公司资产转移至个人名下,实现资产转移和侵占。
三、利益侵占行为的主要手段上市公司大股东通过股权质押进行利益侵占的主要手段包括:1. 操纵股价:大股东通过散布虚假信息、制造市场谣言等手段,影响公司股价,从而在股权质押过程中获取更多融资。
2. 关联交易:大股东利用其控股地位,与公司进行关联交易,将公司资产转移至个人名下或与个人控制的企业进行交易,实现资产侵占。
3. 内幕交易:大股东利用其内幕信息,在股权质押前后进行内幕交易,获取不正当利益。
四、利益侵占行为的影响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的利益侵占行为对公司和中小股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 损害公司价值:大股东的侵占行为破坏了公司的正常经营秩序,损害了公司的长期价值。
2. 中小股东利益受损:大股东的侵占行为导致中小股东的利益受到损害,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3. 金融市场风险:大股东的侵占行为可能引发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增加金融市场的风险。
《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的利益侵占行为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持续发展,上市公司已成为经济的重要支柱。
然而,近年来,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行为频发,且逐渐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融资方式。
在此过程中,不乏一些大股东通过股权质押等方式实施利益侵占行为,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的利益侵占行为,并从多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监管部门、投资者等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大股东股权质押概述大股东股权质押是指上市公司大股东将其持有的公司股份作为抵押物,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款的一种融资方式。
这种融资方式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成为了一些大股东的融资首选。
然而,当大股东通过股权质押获得资金后,可能存在将资金挪作他用、损害公司及其他股东利益的风险。
三、大股东股权质押的利益侵占行为分析(一)利益侵占的动机与手段大股东股权质押的利益侵占行为主要是指大股东利用其持股优势和信息优势,通过股权质押等手段侵占公司和其他股东的利益。
其动机主要包括个人利益最大化、转移公司风险等。
手段则包括但不限于资金挪用、内幕交易、信息披露不实等。
(二)案例分析以某上市公司为例,大股东通过高比例股权质押获得资金后,将部分资金挪用于个人消费或投资高风险项目。
同时,大股东利用其信息优势进行内幕交易,获取非法利益。
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公司和中小股东的利益。
四、利益侵占行为的危害与影响大股东股权质押的利益侵占行为对上市公司及市场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首先,侵害了公司和中小股东的利益,破坏了市场的公平性。
其次,影响了上市公司的正常运营和业绩表现,甚至可能导致公司破产。
此外,还可能导致投资者信心下降,影响资本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五、防范与应对措施(一)加强监管力度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行为的监管力度,制定更加严格的法规和政策,规范大股东的行为。
同时,应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提高监管效率。
(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上市公司应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准确地向投资者披露大股东股权质押的相关信息,保障投资者的知情权。
公司治理、制度环境与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的“掏
空”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的“掏空”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大股东通过违规手段获取公司资产,破坏公司治理结构,使得公司
的经营状况恶化,进而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因此,建立有效的
公司治理机制、完善制度环境并加强对上市公司大股东的监管是保障社
会公正、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二、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的“掏空”现象进行分析,探
讨公司治理机制、制度环境对“掏空”现象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
建议,以期为促进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意
见和借鉴经验。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旨在深入探讨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的“掏空”现象,揭示其存在的根源
和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四、研究内容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掏空”现象的概念、表现形式和原因;
2、公司治理机制对“掏空”现象的影响,包括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等机制;
3、制度环境对“掏空”现象的影响,包括市场监管、司法体系、税收政策、会计准则等方面;
4、国外相关经验与我国实践的可借鉴之处;
5、针对“掏空”现象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五、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的“掏空”现象,并通过分析相关的公司治理机制、制度环境,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从
而促进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健康发展,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
市场经济体系提供支持。
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掠夺行为的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的开
题报告
1. 研究背景
在中国的股票市场中,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近年来有不少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涉嫌掠夺公司资源和资产,损害了上市公司及小股东的利益。
掠夺行为一方面是大股东在资本市场上权力的滥用,另一方面也与当前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机制不够健全有关。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大股东掠夺行为成因的分析,探索治理对策,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达到保护广大股民合法权益的目的。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如下:
(1) 研究大股东掠夺行为的成因,从大股东的财务表现、监管强度、公司治理结构等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2) 探讨现有治理机制在大股东掠夺行为中的作用,探究有效防范大股东掠夺行为的治理对策,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提供借鉴意义。
(3) 深入剖析大股东掠夺行为对股东权益和公司长期发展的影响,为投资者提供参考并达到保护广大股民合法权益的目的。
3. 研究内容
(1) 大股东掠夺行为的定义和类型:界定大股东掠夺行为的范围和内涵,归纳总结大股东掠夺行为的常见类型。
(2) 大股东掠夺行为的成因分析:从大股东的财务表现、监管强度、公司治理结构等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大股东掠夺行为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3) 现有治理机制的作用分析:分析目前公司法、证券法、公司治理准则对大股东掠夺行为的规制作用,探讨治理机制的不足之处。
(4) 防范大股东掠夺行为的治理对策:基于对成因分析和现行治理机制作用的分析,提出防范大股东掠夺行为的治理对策。
(5) 大股东掠夺行为对股东权益和公司长期发展的影响:从公司治理结构、融资成本、资本市场评价等方面探究大股东掠夺行为对股东权益和公司长期发展的影响。
4.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大股东掠夺行为的成因和治理对策进行深入剖析。
其中文献研究主要包括对国内外文献、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等资料的梳理和分析;案例分析法则是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的争夺、资产收购和管理行为等的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控制股东的掠夺行为及对策。
5. 预期研究成果
通过本研究,预期将得到以下成果:
(1) 对大股东掠夺行为的成因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导致这种行为出现的根本原因。
(2) 从治理机制的角度提出防范大股东掠夺行为的治理对策,促进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法规制度的完善。
(3) 对大股东掠夺行为对股东权益和公司长期发展的影响进行深入剖析,使投资者更为清晰了解掠夺行为的影响和意义。
6. 研究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文献阅读和资料梳理(6周)
主要任务:收集整理大股东掠夺行为的相关文献、政策文件和数据资料,理清文献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现状,了解大股东掠夺行为的具体内容和成因。
第二阶段:案例分析和数据统计(8周)
主要任务:对国内外大股东掠夺行为案例进行剖析和比较,分类总结大股东掠夺行为的类型和特征,了解上市公司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
此外,还需统计大股东掠夺行为的数据,以为后续的理论分析和论证提供支持。
第三阶段:理论分析和政策建议(10周)
主要任务:从大股东掠夺行为的成因、治理机制的作用、有效防范措施以及对公司长期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论证,提出具体的治理对策和政策建议。
第四阶段:撰写论文和论文答辩(6周)
主要任务:按照学术规范和要求撰写研究报告,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对评审委员会提出的问题和意见进行答辩。
7. 参考文献
[1] 章山凤.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权力的滥用及其控制机制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5.
[2] 史湘源, 李国伟.我国大股东控制下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8,15(03):38-44.
[3] 赵旭红, 于永志.上市公司大股东掠夺行为的成因及防范策略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29(01):67-71.
[4] 王润岭.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掠夺行为的制度机理与防范策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7.
[5] 甘春香.上市公司大股东掠夺和小股东权益保护的法律调节[J].经济与管理研
究,2017(16):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