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5
乡愁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xiāng chóu,解释为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1],是一种对家乡眷恋的情感状态。
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移民,谁都会思念自己的故土家乡。
思乡病或乡愁指的是“一个生病的人因为他并非身处故乡而感觉到的痛苦”,或者“再也无法见到故乡的恐惧”。
首先提出这个病名的是瑞士医生让·雅各·哈德(Jean-Jacques Harder,1656-1711),他在1678年以希腊文词根(νόστος = nostos = one's homeland = 家乡, άλγος = algos = pain/longing = 痛苦/憧憬)创造而出这个新词。
另一种说法是由约翰尼斯·霍费尔(Johannes Hofer,1669-1752)在1688年创造的。
(后来这个新词太过于成功地流布,以致于人们忘了它的来源。
当这个词汇进入日常生活用语之后,它的原始意义-指一种疾病-已经丢失。
)从17世纪后期到19世纪后期,医生会诊断并治疗乡愁。
这个词汇在其它的语言里分别为:maladie du pays (country sickness,乡间-疾病,法语),Heimweh(home-pain,家乡-痛,德语)和el mal de corazón(heart-pain,心-痛,西班牙语)。
致死的案例时有耳闻,士兵有时借由解除职务并送返家乡来成功治愈。
1978年,罗伯特·汉米尔顿(Robert Hamilton,1749-1830)报道了一个罹患乡愁的士兵的案例。
思家病的案例,有的时候像流行病一样。
在军队中,当打胜仗时思家病比较不常见,相反地,战况吃紧时则是比较常见的。
史载楚汉战争中,项羽及其军队被困于垓下,汉军士兵唱楚地歌曲以引起楚军思家之情,瓦解战斗力,是为汉语成语“四面楚歌”的来历。
《乡愁》全文与赏析《乡愁》全文与赏析《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乡愁》全文与赏析。
原文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作品品析:在所有的语言中,诗歌是语言的钻石;在所有的情感中,诗歌是情感的铀。
一起来回味品读诗歌的语言美。
《乡愁》一诗语言的质朴之美在于如同口语,富于生活气息;典雅之美又在于精丽,富有独特的韵味,是经过锤炼加工的。
1、时间词美:“小时侯、长大后、后来、而现在”这些词不露痕迹地表示出时间的变化、情感的递增;2、名词的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美在它们选取了代表漂泊、隔离、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抽象的难以捕捉的恋国思家的乡愁;3、数量词的美:“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在于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4、叠词美:“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的使用,增加了句子的音韵感,富有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5、方位词美:“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些方位词,显示了空间的距离,反复应用使人感受到一种字字关情、琅琅上口的韵律。
6、另外,“乡愁是……”这一句式又营造了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赏析:《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短诗巧妙地运用了民歌中部分隔离反复的形式,叙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历程中的几段乡愁,最后一节轻轻一点:“而现在……”诗人善于使用传统民歌的层递层进、互衬对比的手法。
前三节诗逐层描绘了他幼年、成年、成年之后的三段生活经历,母子分离的乡愁,情侣难见的乡愁,皆由生活拮据造成。
生离死别的乡愁,是由生命规律使然。
三段乡愁写个人,却为写中华民族乡愁打好铺垫。
《乡愁》古诗全文诗词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哎呀,你说这乡愁,多像一根细细的线呀!牵着游子的心,一直不放手。
就像风筝飞得再高再远,那线还在地上的人手里头攥着。
小时候,我觉得那邮票就跟魔法一样,能把我的思念带给妈妈,难道不是吗?长大了,船票又成了我和新娘相见的期待,它多像一座窄窄的桥呀!后来,坟墓把我和母亲隔开,这得多让人伤心啊!就好像天突然塌了一块。
现在呢,浅浅的海峡却成了最大的阻碍,我多渴望能一下子跨越过去呀!
在这首诗里,作者把抽象的乡愁,用具体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来表达,这得多巧妙啊!这不就跟画画一样,用简单的几笔,就画出了心里最复杂的感情。
我觉得这首诗真的太让人感动了!它把那种对家乡、对亲人的深深眷恋和无奈,全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读了心里忍不住发酸,真的是一首不朽的佳作!。
乡愁的意思乡愁的意思乡愁是雨后天晴时空气中甘甜的泥土清香,以下是小编整理乡愁诗句解释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乡愁的意思 1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乡愁的意思:正如乡愁这首诗一样的含有情意。
邮票是一种意象,诗中的船票、邮票、坟墓等都是意象,都寄予了思乡情怀。
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
表现乡愁的诗: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小雅。
采薇》2、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
孟郊《游子吟》5、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
宋之问《度大庾岭》6、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
王维《杂诗三首》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
李白《静夜思》8、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
李清照《菩萨蛮》9、每逢佳节倍思亲——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0、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
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11、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
司空图《漫书五首》12、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1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1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
杜甫《月夜忆舍弟》15、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
楚。
屈原《九歌。
少司命》16、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17、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
薛道衡《人日思归》乡愁的解析:“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种意象前修饰的词如下:形容词——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
余光中《乡愁》原文赏析余光中《乡愁》原文赏析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余光中《乡愁》原文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余光中《乡愁》原文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原文赏析一乡愁是一种绵延在心底的苦,是一种伟大的情愫,它占领了我们心灵中最深邃的部分。
余光中的《乡愁》,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关于余光中《乡愁》鉴赏,至今都还有人在细细品味和理解。
我们会慢慢的懂得乡愁是一本历史的巨著,它送给我们的不仅是沙漠甘泉,也给人间的旅人浇灌上心智的露水。
寄愿乡愁伴随人类思想者的新生而在精神的坟冢中重新复苏,不要再让我们人类丢失为数不多的几亩梦田。
第一小节,此时的作者是“少小离家”为读书,未经世事沧桑,略带“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更多的是对母亲的依恋;第二小节,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
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第三小节,恰当运用颤音,表达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哀伤;第四小节,文章最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
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A、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诗人四个人生阶段。
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B、小时侯(少年)——母子分离、长大后(青年)——夫妻分离、后来(中年)——母子死别、现在(老年)——游子与大陆的分离C、运用了独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东西,这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技巧:托物寄情。
余光中《乡愁》原文加赏析乡愁[] 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呀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赏析】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
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
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
”(《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
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
《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
余光中的《乡愁》原文以及赏析余光中的《乡愁》原文以及赏析《乡愁》是现代诗人余光中于1972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诗中通过“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几个时序语贯串全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余光中的《乡愁》原文以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乡愁》原文: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赏析:《乡愁》是余光中诗集《白玉苦瓜》中的一首,和《民歌》《乡愁四韵》《罗二娃子》等,同是余光中以民歌风抒发乡愁的经典之作。
余光中被称为“以乡愁之诗撼动亿万华裔”的诗人,“乡愁”是其众多诗作中念念不忘的主题。
《乡愁》对一个抽象的、很难作出描绘却被大量描绘所覆盖的主题作出了新的诠释。
在意象上,选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生活中常见的物象,赋予其丰富的内涵,使原本不相干的四个物象,在乡愁这一特定情感的维系之下,反复咏叹。
余光中本人曾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
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想到祖国大陆这样“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内容上,按时间顺序,从“幼子恋母”到“青年相思”,到成年后的“生死之隔”,再到对祖国大陆的感情,不断发展的情感,逐渐上升,凝聚了诗人自幼及老的整个人生历程中的沧桑体验。
不同阶段的乡愁,凝聚两端的分别是:我——母亲;我——新娘;我(生)——母亲(死);我(游子)——大陆(祖国)。
乡愁的对象,由具体的“乡”,到抽象的民族的“乡”,从地域之乡,到历史之乡和文化之乡。
余光中乡愁原文及赏析_余光中《乡愁》原文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于年4月22日上午,在福建泉州出席华光学院新校区“文化名人村”奠基仪式,在致词时则表示,自己的《乡愁》传颂海峡两岸,很高兴。
有人反问他,如果存有第五段必须怎么写下呢?他便在现场为他那首脍炙人口的《乡愁》缔造第五段:未来乡愁就是一条长长的桥梁你来这头我去那头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是台湾“乡愁”诗的典型的代表,他的《乡愁》是一首蕴含深刻、脍炙人口的诗,写出了台湾人民与大陆血肉相联的关系和思念家乡而产生心头的楚痛,传达出台湾亲人盼望祖国和平统一的迫切心情。
余光中新写的《乡愁》诗第五段,表达出对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和盼望祖国统一的美好前程。
余光中祖籍福建,长大在南京,母亲的故乡在常州,这三地都就是他的故乡。
余光中年随父母返回大陆,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后赴美国深造,先后在台湾政治大学、台湾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等大学任教。
余光中出版诗集、散文等40余种,自称是“文学创作上的多妻主义者”。
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余光中对故乡怀着浓厚的感情。
至台湾后经常想念故乡,正像鲁迅诗中写下的“梦魂常向故乡驰”。
他说道:“从21岁负笈飘泊台岛,至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至往来于两岸间的探亲、观光、交流,萦绕在我心头的仍旧就是挥之不去的乡愁。
”谈及作品中永恒的怀乡情结和心路历程时,他深情地说道,“不过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现必须就是对包含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留恋。
”余光中在上世纪50年代赴美留学,但在那里,他始终是“无根的过客”。
余光中身居异国他乡,内心引发不可名状的压抑感和对祖国依依的留恋。
他在《迎中国的文艺复兴》一文中深情地说道:“我也曾就是浪子,也曾誓言不要我爱你中国的海岸,但是现在我怀乡了,我已经启程东抵,虽然金足草中国的海岸。
余光中《乡愁》原文及赏析余光中《乡愁》原文及赏析余光中的《乡愁》,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关于余光中《乡愁》鉴赏,至今都还有人在细细品味和理解。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余光中《乡愁》原文及赏析,欢迎查看。
《乡愁》原文: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创作背景:该诗写于1972年。
余光中的祖籍是福建永春,他于1949年离开大陆去台湾。
当时由于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长时间的隔绝,致使余光中多年没有回过大陆。
他一直思念亲人,渴望祖国的统一和亲人的团聚。
在强烈的思乡之情中,诗人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了这首诗。
《乡愁》赏析:《乡愁》是余光中诗集《白玉苦瓜》中的一首,和《民歌》《乡愁四韵》《罗二娃子》等,同是余光中以民歌风抒发乡愁的经典之作。
余光中被称为“以乡愁之诗撼动亿万华裔”的诗人,“乡愁”是其众多诗作中念念不忘的主题。
《乡愁》对一个抽象的、很难作出描绘却被大量描绘所覆盖的主题作出了新的诠释。
在意象上,选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生活中常见的物象,赋予其丰富的内涵,使原本不相干的四个物象,在乡愁这一特定情感的'维系之下,反复咏叹。
余光中本人曾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
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想到祖国大陆这样“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内容上,按时间顺序,从“幼子恋母”到“青年相思”,到成年后的“生死之隔”,再到对祖国大陆的感情,不断发展的情感,逐渐上升,凝聚了诗人自幼及老的整个人生历程中的沧桑体验。
不同阶段的乡愁,凝聚两端的分别是:我——母亲;我——新娘;我(生)——母亲(死);我(游子)——大陆(祖国)。
席慕容《乡愁》原文及赏析席慕容是中国当代文学界著名的作家、诗人和歌手,以他独具一格的文风和情感表达而广受赞誉。
他的诗作及歌曲中融入了对乡愁的深思和表达,成为了他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其中,诗作《乡愁》更是被广泛传诵和喜爱。
下面我们将对席慕容的《乡愁》进行原文展示及赏析。
《乡愁》的原文如下:简单生活童年的瞬间荡秋千追风跑青涩的土里埋下了种子长出我们日后盖房子的木头那时候的陆家嘴是一个只有五颜六色糖供应的糖果店现在却快变成一个金融中心了我小时候喜欢画树在白纸上摇着画笔随意描画好像是个呆大的傻瓜现在这一切却都变成了画家的工具啊谁能将那年的时间拉回小时候的家乡啊农舍和荷塘那时候的自由像附着在双脚的泥土那时候的小伙伴都长大了长大了就迈出那个故乡长大了就会有机会换取欢喜时间过去故乡留下的只有我们的记忆愿你少一些商业的东西多一些绿树和蓝天《乡愁》是一首描写席慕容对童年乡愁的感慨诗。
诗中描绘了童年时代的简单生活和快乐时光,以及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以下是对这首诗进行的赏析。
首先,席慕容通过描绘童年生活的场景,将读者带入到一个纯真、自由的世界中。
在诗中他提到的荡秋千、追风跑等形象,勾起了人们对童年时代的美好回忆。
这些纯真的瞬间构成了他对乡愁的情感基础。
其次,诗中描绘了家乡的变化。
席慕容提到了陆家嘴,它曾经是一个只有五颜六色糖供应的糖果店,如今却变成了一个金融中心。
通过这个比喻,席慕容表达了对家乡变迁的感慨和思考,同时也传达了他对家乡纯真与自由的怀念之情。
再者,诗中反映了时间的流转以及人们的成长与离别。
席慕容提到了小时候喜欢画树的场景,暗示着他童年时代的纯真和天真。
然而,如今这一切都变成了画家的工具,时间带走了童年的无忧无虑。
而小伙伴们也都长大了,离开了故乡寻找更好的机会和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席慕容传达出对故乡的留恋和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之情。
最后,席慕容在诗中表达了对现代社会商业化的担忧,并希望家乡能少一些商业的东西,多一些绿树和蓝天。
一、导入新课:师: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
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梦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一份深沉的苍凉去奔波,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
那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总是漂泊在外的游子们永恒描写的主题,那么现在让我们来一起看看古代的诗人又是如何来倾吐心中的乡愁的!大家读过哪些描写乡愁的诗、词、曲呢?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灏《黄鹤楼》)生: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杜甫《春望》生: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生:“此夜曲中闻折柳i,何人不起故园情。
”师:是啊!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西风的断雁的叫声,都会勾起游子对故乡的眷恋。
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板书课题:乡愁/余光中)二、诗人简介师:首先,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下作者余光中,哪位同学可以给大家简单介绍下这个诗人?生:(简介余光中,略)师:了解作家作品有助于我们对课文的理解,有利于我们对诗人的情感世界的探究。
(板书:余光中是当代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评论家。
)1972年的一个深夜,诗人余光中听着那潇潇的冷雨,淅淅沥沥,愁绪万千,打在诗人的心头,离开大陆二十多年了,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够回去,他此时心潮澎湃用了不到二十分钟就写下了这首让无数人动容的诗歌——《乡愁》,后来,直到60多岁了他才重新回到大陆。
三、深情地诵读,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师:请大家欣赏配乐朗诵,体会诗人的感情。
(播放配乐朗诵)师:大家听得很投入,这样的好诗,想不想读?生:想。
师:那好,现在大家就投入地读两遍。
认真体会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揣摩朗读的语调。
(生自由地朗读)师:诗歌是诗人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无论是闺秀柔情还是英雄霸气,都是美的韵律。
那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应该用怎么样的语调来朗读呢?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愁,应该用深沉哀婉的语调来朗读。
师:嗯!这思乡之愁还是刻骨铭心的,既然是愁,语调需要深沉哀婉,那语速方面又该怎么处理呢?生:语速要舒缓一些。
师:很好!那我们就用热烈的掌声有请这位同学给我们试读一遍。
(掌声响起)生:(试读诗歌)师:这位同学朗读得怎么样?生:语速较舒缓,但是我觉得同时还要根据情感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和重音。
师:(板书:感情语速节奏重音)是的,朗读诗歌的时候,还要注意到感情、语速、节奏、重音。
下面我们再请位同学来试试!生:(举手,试读)师:好的!大家说,是这位同学读得好还是前面一位同学读得好?生:刚刚这位读得好一些!(多数学生一齐说)师:好!老师也是这样觉得。
那么你们想不想试试啊?生:想!师:好的。
下面大家自己自由朗读!同时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生:(自由朗读,教师巡查指导)师:好了!同学们朗读有进步了,现在我们一起来解决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生: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生: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生:盼望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
师:好的。
同学们各抒己见,很活跃,很好!这是思想的碰撞,是智慧的交流,是心灵的对话!老师给大家总结归纳一下:《乡愁》这首诗歌可以说是一首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它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盼望祖国统一的感情。
四、细腻地品读师:余光中的《乡愁》,借助时间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并找出体现时间变化的词语。
生:(阅读课文)师:诗歌中体现时间变化的词语有哪些啊?哪位同学找到了?生:我。
(学生举手,老师示意回答)体现时间变化的词语有: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师:很好。
其实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首诗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表现出来的?生: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事物来表现。
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啊?生:将抽象的情绪形象化了。
师: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寄情。
”(板书)邮票船票乡愁(托物寄情)坟墓海峡师: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
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
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
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
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乡愁”应该是一样很有份量的感情。
同学们找找看诗歌中形象的前面都用了哪些修饰语,它们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它们又突出了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着什么表达效果?学生思考、讨论并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海峡本应该是深深的,而作者为什么在这里说是“浅浅的海峡”呢?5、教师总结《乡愁》(板书)邮票——母子分离船票——夫妻离别乡愁坟墓——母子死别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师:同学们,你能再说出一句把愁绪写得具体形象的古诗词吗?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师:好,这是把愁比作滔滔江水;表示亡国之愁汹涌如春潮。
还有么?生: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师:这句式把离愁比作丝。
其实在古诗词当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诗句,大家在课后可以收集起来,并在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看谁收集的多,理解得准确。
五、优美地解读,以文读诗。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安静地听老师给大家朗读一篇文章,慢慢体会文章的情感。
(教师朗读开始)(一)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
如豆的灯火映照着他那双湿润的眼。
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
信封上,是他母亲的名字。
——他给母亲写些什么呢?是叙说离家求学的艰辛,还是追忆儿时盘恒母亲膝头的亲密?是倾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还是应答母亲日日村头槐树下的翘盼?……他还在恭敬地粘贴着。
他粘贴的哪里仅是邮票,他粘贴的是母子身处两地遥相思念的亲情! 他邮寄的又哪里仅仅是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赤子之心!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这正是一个少年——如烟如梦的乡愁啊!”(二)少年的嘴角长出了短黑的胡须。
此时,他正背手伫立在船舷边,遥看着远方。
手心里,握着那张窄小的船票。
他在遥望着什么呢,是回忆起大红灯笼中迎娶新娘的喜庆,还是想起离家奔波外出谋生的辛酸?是回忆起夫妻聚首恩爱团圆的甜蜜,还是想到一次次独自登船时,妻子朝雾中的挥手别离?……故乡渐渐地近了,近了。
可,想到短暂的聚首后,仍是长久的分离……他不由得又握紧了手心中那张窄窄的船票。
(三)他,又一次地回到了故乡。
他在一座新坟前跪伏着,哭拜着——这次,他面对的是和亲生母亲的生死别离!忘不了啊,幼儿时靠在母亲温暖的怀里贪婪地吮吸她的乳汁;忘不了啊,孩童时玩乐得忘了回家,母亲在村头暮色中声声焦急的呼唤;也忘不了,成人后离家闯荡时,母亲那一句句语重心长的叮咛和慰藉……可,母亲!您怎么就走了呢?这仁爱厚慈的土层,竟活生生地将我们母子分隔开来——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四)人生百年,弹指一挥间。
那半个世纪前的一段兄弟仇怨已成过往,而由此带来的五十多年的骨肉分离理当结束。
到那时啊,我的大陆!我愿手挽起裤腿,在您的牵引下,赤着脚,淌过这一湾浅浅的海峡;到那时啊,我的大陆!我愿匍匐在你宽厚博大的胸脯上,脸贴着你,对你大喊一声:“母——亲!”(朗读结束,学生掌声响起。
)师:这是在网上的一篇文章,它是根据余光中的这首《乡愁》来改写的,你们觉得改写得怎么样?生:好。
师:是的,它同样分为四个时间段来写作,而且能根据原诗的情感内容来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当然,诗歌有诗歌的美,散文有散文的妙。
余光中的《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是一首如泣如诉、动人心魄的真挚的情诗。
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完美的形式,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在给我们强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时,也给我们极强的审美感受。
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要读出我们的感情,读出我们的理解,读出我们的感悟,读出我们的爱国心声!六、拓展练习:师:下面我们来做个仿写练习:(板书例子)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凝望,乡愁是别离时母亲依依的挥手。
师:请同学们也仿写几句诗。
乡愁是---------------------------------------------------(学生当堂练习,教师巡查指导。
)七、课后作业:师:这节课同学们做的很好,表现得很活跃、很积极,老师很高兴,希望大家继续发扬。
回家以后要练习背诵这首诗歌,咱们就小余光中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