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八年级生物下册 各章节复习教案 苏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75.50 KB
- 文档页数:18
第8单元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第二十一章生物的生殖与发育第一节生物的无性生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无性生殖的概念。
2、训练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操作技能。
3、说出生物无性生殖的方式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酵母菌的出芽生殖”的观察和“植物的嫁接”的实习活动,领悟“实践出真知” 的思想,培养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2、观察显微镜,制作临时玻片,提高科学技能,培养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1、举例说出生物无性生殖的方式2、说出酵母菌的出芽生殖方式。
教学难点1、无性生殖的原理2、酵母菌的培养。
教师准备:1、课前准备几张嫁接成活的植物体照片,在上课时供学生观察。
2、有关课件。
3、实习所用的器材。
学生准备:1、准备实验和实习的有关材料。
2、课前尝试嫁接,再把嫁接的动植物拿到课堂准备交流。
教学步骤:一、引出生物的繁殖和发育1、情景创设:同学们都学过一首诗中这样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你们知道这是表达的什么样意思吗?2、诊断性设问:这就是生物的繁殖和发育现象。
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向我们描述了生物千姿百态的生命形式、生物习性及他们的结构特点,但是对各种生物是如何繁衍后代的却是不甚了解,你们能举出几个类似的例子来吗?3、启发问题:你们说的这些例子都是需要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才能生出新一代来。
那么,有没有这种情况,不经过受精作用,同样也能产生出下一代呢?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4、安排实验:现在我这里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器材,有酵母菌培养液、烧杯、显微镜、载玻片、龙胆紫染色液等。
请你们先看书,讨论应如何做实验,列出实验步骤,研究酵母菌的出芽生殖问题。
植物的嫁接和组织培养;实习一一植物的嫁接,课外探究和课外阅读。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举例说出植物嫁接和过程的意义。
2、练习嫁接的技能,初步了解芽接和枝接的主要步骤。
3、说出嫁接的关键步骤。
4、例举出常见的利用芽接和靶接的树木名称。
八年级生物下册苏科版教案全教案章节:一、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学目标】1. 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2. 掌握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
3. 了解遗传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1. 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2. 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
3. 遗传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 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
2. 遗传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册有关遗传和变异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讲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白遗传和变异的存在。
3. 互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遗传和变异,让学生参与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 讲解:讲解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通过图示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基因的传递过程。
5. 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基因传递的意义,让学生参与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6. 讲解:讲解遗传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白遗传变异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7. 互动:引导学生思考遗传变异对生物进化的意义,让学生参与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8.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遗传和变异的概念,以及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和遗传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9.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案章节:二、生物的细胞【教学目标】1. 理解细胞的概念。
2. 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
3. 了解细胞的功能。
【教学重点】1. 细胞的概念。
2. 细胞的基本结构。
3. 细胞的功能。
【教学难点】1. 细胞的基本结构。
2. 细胞的功能。
【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册有关细胞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讲解细胞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白细胞的存在。
3. 互动:引导学生思考细胞的作用,让学生参与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 讲解:讲解细胞的基本结构,通过图示和实例让学生理解细胞结构的组成。
5. 互动: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物品,让学生找出由细胞构成的物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第十九章生态系统的组成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举例说明食物链的富集作用。
4、能根据文字、图片等资料进行观察或分析并探究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生态系统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交流合作、自主创新及学会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爱护生物、保护生态系统和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
二、教学过程1 导课温故而知新1: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有一个共同的家园,这就是——生物圈。
想一想,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呢?(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还有温度和生存空间等)。
温故而知新2:生物在生物圈中生存繁衍,那么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有哪些呢?(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情景引入师:(点击看图片)同学们,假如你现在正置身于这样优美的环境中,你会看到什么呢?你会听到什么呢?你会想到什么呢?生:……师:这时候,你想过这些环境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吗?你想过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吗?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像是一张无形的大网,这张网正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生态系统中的“生命之网”。
2 授课(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板书)师:生物和环境是统一的整体,就像这片树林一样。
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板书)一片树林,一块农田,一个湖泊,一块山地、一个池塘、一个小花园等等,都可以看做是一个个生态系统。
那么,生态系统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呢?下面,让我们来观察并分析两幅图片。
分组讨论下面几个问题,看看哪个小组讨论的最热烈,讨论的结果最准确。
生:观察、讨论、分析并回答。
生1:树干(植物)→昆虫幼虫→啄木鸟。
生2:会慢慢消失。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你们知道植物、动物和真菌等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吗?请同学们自己看书,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并说明原因。
生:(看书)师:在生态系统中,植物扮演什么角色呢?生:生产者。
师:为什么?生:(略)师:在生态系统中,动物扮演什么角色呢?生:消费者。
2019-2020学年八年级生物下册《24.1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教学案苏教版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1 、提出问题:今天我们的空气的主要有成份是什么?学生来回答。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原始大气的主要成份: c o2 cn4 、二氧化碳、甲烷、氨气、氡气和水蒸气等。
2 、今天大气和原始大气的成分有区别:正因为区别在早期地球环境条件,有没有可能发生生命呢?带着这样的问题,阅读“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讨论:米勒实验能够说明什么?、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都写出自己的结论:教师归纳总结地球上的原始大气中各种成分是能够转变为有机小分子,这是生命的第一步、生命起源的第二步,是有机小分子合成蛋白质,核酸等有机大分子。
(二)从有机分子到原始细胞生命起源的第三步是人伴随原始地球上自然条件的演变,地球上的有机大分子在原始海洋中逐渐积累,通过长期的相互作用,最后逐步形成能够生长、生殖、遗传的原始生命,并进一步形成原始的单细胞生物。
(三)、自我评价:米勒的实验开创了生命起源研究的新途径,你能对他的实验过程进行总结吗?1、A、火花放电的作用是_____B、向装置内输入的气体主要是_____C、米勒作出的问题是____D、米勒作出的假设是______E、米勒在实验中搜集到的语气是____F、米勒得出的结论是_____2、思维拓展有人说:地球上的生命是从外星球来的,因为从陨石中发现了有机小分子、如果真是这样,你能用类似“生命起源过程示意图“的方式表示地球生命起源过程吗?自我评价完成学案测评等相关练习第一节生命的诞生导学案思维导航生命是什么?生命是怎样诞生的?从古到今,这些问题争论了几千年。
过去,人们只有通过想像的神话宗教来作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如我国的“女娲造人”,西方的“上帝创世”等,但这些都不能代替科学的答案。
195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一年轻的毕业生斯唐来-米勒获悉了尤利和奥巴林提出的还原性原始大气的假设时,灵机一动,进行了一个别出心裁的模拟实验,竟意外地从无机物中获得了氨基酸等一些重要的构成生命基础物质的有机小分子。
第8单元 生物技术复习一、 本单元知识网络:第20章 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 发酵技术 发酵现象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常见的发酵产品与相应的微生物:酒精----酵母菌,酸奶---乳酸菌。
食品腐败的原因:微生物生长、繁殖活动引起。
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 食品保存 食品保存的原理:抑制微生物在食品中的生长、繁殖。
食品保存的方法 传统方法:晒干、风干、盐渍、糖渍、烟熏、酒泡等现代方法:罐藏、脱水、冷冻、真空包装、添加防腐剂、利用溶菌酶第21章 现代生物技术术。
品种的技术。
生物技术与人类发展的关系。
二、本单元主要考点:1、列举发酵技术与食品生产、日常生活的关系。
2、解释说明食品腐败的原因。
3、食品保存的方法。
4、概述基因工程与转基因技术。
5、分析细胞工程和克隆技术的应用。
第8单元 单元测验(一)一、 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共20分)1、水果放久了会有酒味的生物学原因是:A 、乳酸菌发酵的结果B 、酵母菌发酵的结果C 、大肠杆菌发酵的结果D 、以上都不是2、食物存放久了会腐败变质,其根本原因是:A 、营养物质含量丰富B 、含水量高C 、温度过高D 、微生物大量生长、繁殖3、下列现代食物保存方法中,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的是:A 、冷冻B 、真空包装C 、添加防腐剂D 、利用酶对食物保存4、下列属于传统食品保存方法的是:A 、添加防腐剂B 、风干C 、脱水D 、冷冻5、高温灭菌的食品,置于下列哪种环境中最不容易腐败A 、冰箱冷藏室B 、真空环境C 、恒温箱内D 、干燥环境中6、美国科学家在培育“巨型小鼠”的过程中,向小鼠受精卵内注射的是:A、大鼠生长激素基因B、大鼠生长激素C、大鼠垂体细胞D、大鼠垂体细胞核7、标志着细胞工程取得重大进展的是:A、转基因黄瓜的诞生B、转基因抗虫烟草的诞生C、克隆多利羊的诞生D、“巨型小鼠”的诞生8、下列不能创造出新物种的现代生物技术是:A、基因工程B、克隆技术C、转基因技术D、细胞工程技术9、生产青霉素等抗生素的基础技术主要是:A、发酵工程B、克隆技术C、转基因技术D、酶工程技术10、下列有关生物技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当前生物技术正在引发新的革命B、生物技术是21世纪发展最快的学科C、生物技术已在农业、工业、环保、医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D、生物技术的发展只会为人类带来巨大利益11、产生克隆多利羊的融合细胞的细胞核来自于:A、体细胞B、神经细胞C、生殖细胞D、胚胎细胞12、下列关于克隆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克隆是一种无性生殖过程B、克隆技术可以应用于克隆生物体C、克隆技术不能克隆生物的组织器官D、克隆技术属于细胞工程13、在克隆羊的培育过程中,某只白细毛公羊提供了细胞核,某只黑粗毛羊提供了去核卵细胞,某只白粗毛羊进行代孕,那么克隆羊的体表的毛和性别分别为:A、白色粗羊毛、公羊B、白色细羊毛、母羊C、黑色粗羊毛、母羊D、黑色细羊毛、母羊14、转基因生物细胞中被导入的是:A、内源基因B、外源基因C、内源DNA、D、外源DNA、15、一般地,下列通过现代发酵技术生产的产品是:A、醋B、酱油C、酒D、抗生素16、下列有关食品保存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食品保存能提高食物原有的优良品质和风味B、食品保存的原理是抑制微生物在食品中的生长、繁殖C、食品保存的方法有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之分D、食品保存只能维持食物原有的优良品质和风味17、下列生物学成果均是现代生物技术应用的结果,其中利用的技术原理与其他各项不同的是:A、“巨型鼠”的产生B、具有良好抗虫能力的烟草C、抗虫棉花D、“多利”的诞生18、冰箱的冷藏室可保存食品的原因是:A、低温杀灭了所有微生物B、干燥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长、繁殖C、冰箱内无微生物D、低温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长、繁殖19、利用发酵技术生产下列哪组食品时,必须密封容器A、醋酱B、酸奶泡菜C、醋味精D、酒酱20、克隆是一种获得生物新个体的方法,它的特点是:A、经过了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B、不能用于培育器官C、只能用于培育动物新个体D、产生的个体与该提供细胞(核)的生物几乎相同二、非选择题(30分)(一)、判断题(请判断下列叙述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5分)1、早在4000多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利用发酵技术酿酒、制醋,并认识到发酵现象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第21章遗传信息的延续性第一节生物的遗传教学目标: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说出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说明人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理解生男生女的问题,学会分析色盲病的遗传方式,举例说出人类主要的遗传病,了解近亲结婚的危害和遗传病的预防。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性状的概念,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基因的传递过程,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2、难点:基因与性状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传递过程,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课前准备课前向学生发放一调查表,对自己家庭成员的某些性状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为学生在上课时的讨论分析材料。
调查表见书本:调查前教师应注意:1.要求学生如实填写表格中的内容,不能为完成作业而随便填写。
通过这项活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2.向学生说明如何识别这些性状特征,特别对上眼睑这一特征中的双眼皮、单眼皮,应说明不是美容后的特征。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引言:在了解生物界的丰富多彩之后,有些同学会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各种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是否会有共同的规律?(比如说,每种生物是怎样将自己的特征传给后代的?最初的生物是怎样发生又是怎样演变的?)生物能否孤立的生存,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等等。
我们将在以后的生物课的学习中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1.遗传的现象:对于“遗传”这一词,我们并不陌生。
同学们可以在日常的观察中发现许多遗传的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虎父无犬子;一代没好妻,三代没好子;种下的黄瓜不会成为葫芦;儿子的长相像爸爸,等等。
在课下,同学们对人的一些特征进行了调查。
通过调查,我们看到了这些特征在上下代的连续性。
生物体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具有许多相似特征的现象,叫做生物的遗传。
这些特征在上下代的传递过程中有没有规津?我们先来分析这些特征。
【学生活动】(1)小组讨论。
八年级下册生物《现代生活和人类的健康》复习学案苏教版第3节现代生活与人类的健康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列举食品安全和家居污染的事例,知道食品保鲜的简单方法,描述现代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
能力目标:撰写调查食品添加剂的报告,探究食品保鲜的简单方法,能运用体重指数的评价方法评价自己的体重是否正常。
情感、价值观目标:认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影响人体的健康。
养成和选择良好的生活方式。
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
教学重点:了解食品安全、防止家居污染及食品保鲜的简单方法,能选择良好的现代生活方式,让自己健康地生活。
教学难点:通过设计、调查、探究,认识危害,自觉选择良好的生活方式。
课前准备:⑴指导学生搜集近年有关食品安全、家居污染的报告新闻、及相关重大的历史事件等资料,收集自认为不安全的食品包装袋等。
⑵安放体重计、身高测量仪在教室附近⑶自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课时食品安全一、情景导入由XX年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大头娃娃的照片导入话题。
事件回放:XX年食品安全六大事件XX年十大食品安全事件从啥都敢吃到啥都不敢吃捕鱼打猎,原始人的饮食主要是兽肉;后来,农业兴起了,家庭养殖也出现了,餐桌上的主食是粮食,副食是菜和肉;再后来,人类啥都敢吃了,猛兽如熊、毒物如蛇、异类如老鼠、近亲如猴;到了现在,大家又啥都不敢吃了,福寿螺出现寄生虫、红心咸鸭蛋藏着苏丹红、多宝鱼又发现残留药物……食物含毒,真是不敢往嘴里送啊。
雀巢奶粉碘超标光明回奶敌敌畏火腿福寿螺是否不添加食品添加剂的才是好?有些食品生产厂家为迎合消费者的心理,竟在广告或标签的醒目处印有“本产品不含防腐剂、色素”,甚至还有的以“本产品绝对不含任何食品添加剂”,来标榜自己的产品安全无害。
其实,大可不必,因为食品添加剂并未禁止使用。
我国食品卫生法规定:食品添加剂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或根据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同时规定:“为增强营养成分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的或者人工合成的属于天然营养素范围的食品添加剂”称为“食品强化剂”。
2019-2020年八年级生物下册各章节复习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①复习第二十章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
②通过回顾、梳理、练习掌握发酵技术、食品保存等知识点。
③通过练习掌握解题技巧。
重点和难点1、酿制酒酿基本步骤。
2、食品腐败的原因及保存的方法。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本课相关知识点梳理、练习,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对复习内容进行重温。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讨论法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考点呈现二、回归课本(一)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
1、发酵技术与食品生产:(1)发酵现象的发现及原因:很久以前人们就发现,果酒暴露在空气中变酸,水果放酒了有酒味,并把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__。
直到近代,由于__________的发明和使用,才认识到发酵现象是由的活动引起的。
例如:水果放久了,有酒味是由发酵的结果;果酒暴露在空气中变酸是等发酵的结果。
(2)传统的发酵技术与食品生产:早在4000多年前,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就利用发酵技术、、。
并利用发酵技术生产各种各样的食品。
例如酒酿。
(3)酿制酒酿的基本步骤有:①将洗净并用水浸泡过的糯米蒸熟,并将各种器具在使用前认真清洗,防止污染酒酿。
②用冲洗蒸熟的糯米,为防止温度过高。
③将酒曲,在糯米中,装入广口瓶。
④将广口瓶保温在的适宜环境中,因为⑤2天后,取出酿制好的酒酿液体少许,制作临时玻片标本,使用显微镜观察在酿制酒酿中发挥作用的微生物为。
⑥品尝自制的酒酿有点和,说明在发酵过程中产生 ____和 ____ 等物质。
2.现代发酵技术与日常生活近百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酵技术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已经从利用自然界中原有的微生物进行发酵的阶段,进入到按照人的意愿创造出具有特殊性能的微生物,,以生产人类所需要的发酵产品的新阶段。
发酵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目前生产的产品主要有:、、等,其中 _______ 为现代发酵技术的产物。
(二)食品保存1.食品腐败的原因:食物腐败变质常常是由: ___________ 引起。
食品保存的基本原理就是: __________ 。
2.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食品保存是指让食物以一定形式继续存在,在尽量维持食品原有品质的基础上适当的改变其风味、形式或形状等,例如,腊肉、香蕉干、牛肉干等。
日常生活中,人们一直运用各种方法来延长保存食品的时间。
传统的食品保存方法有等。
现代的食品保存方法有。
其中,可以防止细菌对食品的污染,而且对人体无害的是利用对鱼、虾等水产品进行保存。
三、练习1、下列能使牛奶变成酸奶,使蔬菜变成有酸味的泡菜的是()。
A、酵母菌B、乳酸菌C、霉菌D、枯草杆菌2、制醋要用()A、醋酸菌B、酵母菌C、霉菌D、大肠杆菌3、蒸馒头和酿制啤酒时,利用的是何种微生物的发酵作用()A、醋酸菌B、酵母菌C、霉菌D、大肠杆菌4、通过探究发现:霉菌喜欢生活在有机物丰富、环境条件温暖、潮湿的地方。
为了防止食品长霉,你认为食品最好保存在哪种环境中()A.低温、潮湿 B.低温、干燥C.温暖、干燥 D.温暖、潮湿5、下列关于微生物的用途,叙述错误的是()A.醋酸菌用于酿醋B.利用乳酸菌制酸奶C.酵母菌用于制作泡菜D.利用青霉菌提取青霉素6、下列不属于现代的食品保存方法的是()A.风干 B.脱水 C.冷冻 D.添加防腐剂7、发酵技术是指利用______的发酵作用,运用一些技术手段控制发酵过程,大规模生产发酵产品的技术。
传统的发酵食品有_____、______、______等,现代的发酵技术能够__________创造出具有特殊性能的微生物,以生产人类需要的发酵产品,如_______等。
8、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而引起的,因此,采用一定的方法__________在食品中的生长、繁殖,可避免食品的腐败。
9、传统的食品保存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现代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目前已广泛利用_____对食物进行保存,例如利用______对鱼虾等水产品的保存。
10、利用酵母菌制作面包的过程大致为:将面粉、糖、酵母菌和水混合成生面团,一段时间后,将生面团放入烤箱中烘烤。
(1)生面团烘烤前,应放在0℃还是30℃左可的环境中?__________。
(2)请再举出一项酵母菌的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B、2A、3B、4B、5C、6A、7微生物,酿酒、制酱、制醋,按照人的意愿,抗生素。
8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等,抑制微生物。
9晒干、风干、盐渍、糖渍、烟熏、酒泡。
罐藏、脱水、冷冻、真空包装、添加防腐剂等,酶,溶菌酶。
10(1)30℃左右(2):蒸馒头、制啤酒等。
21章现代生物技术复习教案复习重点1、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2、克隆技术及其应用3、转基因技术和克隆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4、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社会伦理问题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总结、练习教学仪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重点知识归纳现代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等。
1、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的意愿,运用人工方法,对生物的基因组成进行“移花接木”式改造的重组技术。
基因工程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农业、医药、环境保护等方面。
2、转基因技术是指将外源基因直接导入动植物体或它们的受精卵内,并能在细胞内发挥作用的技术。
此技术可以用于培育转基因动植物中,如巨型小鼠、转基因烟草等。
被导入外源基因的动植物称为转基因动植物。
3、细胞工程是指在细胞水平上,有计划地改造细胞的遗传结构,培育人类需要的动植物新品种等的技术。
4、克隆是指不经过受精作用而获得新个体的方法。
5、克隆羊多利的诞生标志着细胞工程取得了重大进展。
6、利用人体细胞克隆出组织或器官,不仅可以消除人体器官移植中的排异反应,而且还可以解决可供移植的人体器官严重缺乏的问题。
7、多利羊和以往的克隆动物的最大区别是它的细胞核来源于高度分化了的乳腺细胞。
8、如果将克隆技术用于人,则会出现的后果是威胁人类社会现有的法律、伦理和道德观念。
二、重点习题讲解1、简要叙述转基因抗虫烟草的培育过程。
分析:首先从苏云金杆菌中提取杀虫毒素基因,然后将此基因转入普通烟草的细胞核中,使其与普通烟草细胞的核物质相互融合,从而培育出具有抗虫特性的烟草新品种。
2、判断:利用生物技术可以促进化石能源的开发,但不能开发生物能源。
分析:错误。
利用生物技术可以开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物能源,但不可以促进化石能源的开发。
3、判断:生物技术可以克隆生物体,但不能克隆生物的器官。
分析:错误。
利用生物技术既可以克隆生物器官,又可以克隆生物体。
4、假如将诺贝尔奖获得者进行克隆,克隆出的人也能获得诺贝尔奖吗?分析:不可能。
原因是人的发展不完全取决于遗传,后天的各种因素也非常重要。
5、如果将克隆技术用于人,则会出现的后果是()A.解决很多科学难题,促进社会加速进步B.使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更加丰富,有利于社会发展C.威胁人类社会现有的法律、伦理和道德观念D.人类的整体素质将明显提高,竞争力增强分析:如果将克隆技术用于人,则会出现的后果是威胁人类社会现有的法律、伦理和道德观念。
选项C正确。
三、练习1、下列哪项不属于现代生物技术( )A.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高蛋白含量的玉米B.利用人工分离培养的微生物制造饮料C.进行生物个体克隆D.我国科学家利用细菌的DNA在短时间内合成大量的人胰岛素2、下列关于人的克隆问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法律、伦理、道德和观念上也是可行的B技术上是有问题的,法律、伦理、道德和观念上是可行的C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法律、伦理、道德和观念上有一定问题D技术上是有问题的,法律、伦理、道德和观念上也有一定问题3、下列哪项不是利用生物技术制造的产品()A.转基因番茄B.蒸汽机车C.多利羊D.巨型小鼠4、现代生物技术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克隆就是不经过_________而获得新个体的方法。
利用人体细胞克隆出组织或器官,不仅可以消除人体器官移植中的__________,而且还可以解决可供移植的人体器官严重缺乏的问题。
答案:1B、2C、3B、4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
5受精作用、排异反应。
第22章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复习课教案复习重点1、生物分类的依据2、生物分类的等级3、植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特征4、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5、我国的珍稀植物6、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7、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8、我国的珍稀动物9、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10、真菌的主要特征11、病毒、细菌以及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总结、练习教学仪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重点知识归纳1、现存的生物估计至少有400万种,生物学家依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营养方式、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在进化上的亲疏远近关系等,将生物分为若干类群。
2、生物分类的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3、种,又叫物种,是生物界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4、生物类群之间,所处的共同分类单位越小,他们之间的相似程度越大,亲缘关系越近。
5、藻类植物有单细胞的(如衣藻、硅藻等),有多细胞的(如紫菜、海带等),结构都比较简单,大都生活在水中。
6、苔藓植物一般只有矮小的茎和又小又薄的叶,没有根,茎、叶中没有输导组织,生殖离不开水。
7、蕨类植物不仅有根、茎、叶,而且在体内具有输导组织,因此能较好地适应陆地生活。
生殖离不开水。
8、裸子植物根、茎、叶都很发达,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生殖不需要水。
适于生活在各种环境中。
9、被子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形成果实,生殖过程不需要水。
适于生活在各种环境中。
10、造成动植物濒临的原因主要是自然条件的变迁或人为破坏。
11、我国的一级保护植物有:桫椤、水杉、金花茶、珙桐等,二级保护植物有荷叶铁线蕨、龙棕、红桧等。
12、、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有:大熊猫、蒙古野驴、金丝猴、白暨豚、丹顶鹤、朱鹮、扬子鳄等。
13、大熊猫被誉为生物“活化石”。
14、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它们的区别是身体内有无由脊椎组成的脊柱。
15、无脊椎动物包括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等。
环节动物的身体是由许多形态相似的体节组成的,体节在外部形态上表现为体表的环纹。
代表动物有蚯蚓、蚂蟥、沙蚕等。
大多数软体动物在身体腹面有块状肌肉足,体外被覆坚硬的贝壳。
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种类做多、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动物类群。
其主要特征是身体分节。
16、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可以为人类提供食品、药物、衣物等;有的昆虫对农业有利或有害,例如瓢虫是蚜虫的天敌;有些昆虫可以传播花粉,保证农作物的好收成;蚯蚓可以改良土壤,疏松泥土及增加耕地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