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知识点:风向与风级的判断
- 格式:docx
- 大小:120.64 KB
- 文档页数:8
地理风向图标怎么看有什么方法
1—2级:1竖杠1横;3—4级:1竖杠2横;5—6级:1竖杠3横;7—8级:1竖杠4横;8级以上:1竖杠1三角,像个小旗子。
气象上把风吹来的方向确定为风的方向。
因此,风来自北方叫做北风,风来自南方叫做南风。
地理风向图标怎么看
1地理风向怎么判断
判断某处的风向,先在最靠近的等压线上画水平气压梯度力。
该力垂直于等压线,并从高压指向低压。
再考虑该地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
南半球,风向画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左侧;北半球,风向就画在风向右侧。
最后,风的来向就是风向,便判断好了。
高空的风:先画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然后画风向,北半球向右偏转90度,平行于等压线;南半球向左偏转90度,平行于等压线。
近地面的风:先画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然后画风向,北半球向右偏转约40度,斜穿等压线;南半
球向左偏转40度,斜穿等压线。
2地理风向是什么意思
气象台站预报风时,当风向在某个方位左右摆动不能肯定时,则加以“偏”字,如偏北风。
当风力很小时,则采用“风向不定”来说明。
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一般在测定时有不同的方法。
主要分海洋、大陆、高空进行确定。
利用风向可以在人们的生活、生产、建厂、农业、交通、军事等各种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风向与风力大小的判定一.风1.风:空气的水平运动。
2.风力与风向风力:指风的强弱,风速的大小,用风级表示。
风向:指风吹来的方向。
3.风的符号二.水平气压梯度力1.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做气压梯度。
2.只要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产生了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这个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
在这个力的作用下,大气由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做水平运动,这就形成了风。
3.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三.在等压线图上确定风向、风力1.风向的判定①在等压线图上,做出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画出该点的切线,并过切点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②确定南北半球,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角度为30°~45°,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如下图(以北半球为例)。
2.风力的判读风力的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等压线密集处→水平气压梯度大→风力大;反之,等压线稀疏处→水平气压梯度小→风力小。
如下图,风力:A>B>C>D。
要注意不同图幅上的气压梯度和比例尺两种情况的变化。
如下图,A、B、C、D处风力的大小是A>B>C>D。
【例1】. 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虚线为晨昏线。
读图完成(1)~(2)题。
(1)此时,①地的盛行风向为( )A.东北风 B.东南风C.西北风 D.西南风(2)与①地相比,②地( )A、气温年较差较小B、正午太阳高度较大C、昼长年变化较小D、较早进入新的一天(3)图示现象可能出现在( )A.1月 B.2月 C.7月 D.8月【答案】(1)C (2)D(3)A【解析】(1)考查了风向的判断,意在考查考生灵活运用等值线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图中等压线数值的递变规律可知,①点右侧的气压值高于左侧,故①处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左侧;再根据海陆轮廓可知,该地位于北极点附近,因此①处的空气会受到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①处吹西北风。
初一地理风力知识点归纳总结风力是指大气中空气流动产生的力量,是一种自然界常见的地理现象。
在初中地理学科中,我们学习了与风力相关的知识,包括风的形成原因、风的分类以及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内容。
本文将对初一地理学科中与风力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与掌握这一内容。
一、风的形成原因风的形成是由于大气层内的空气温度、气压、湿度等因素的差异所导致的。
主要的形成原因包括:1. 温度差异:地球表面阳光照射不均匀,造成不同地区的空气温度出现差异,形成气压差,使空气在高温区向低温区流动,形成风。
2. 地球自转:地球自转导致地球表面不同纬度的速度不同,高纬度地区空气运动缓慢,低纬度地区空气运动较快,从而形成风。
3. 地形因素:山地和海洋等地貌特征会对风的形成产生影响,如山地造成的地形阻挡风的流动,形成风的局部变化。
二、风的分类风可以根据产生风的位置和方向分为多种类型,下面是几种常见的分类:1. 平地风:在平坦的地表上,风在地表层和摄氏层之间形成,这种风被称为平地风。
2. 山谷风:山谷风是在山谷内由于地形和日辐射引起的热气流动产生的,白天是由山谷往山顶吹的山谷风,晚上则是由山顶往山谷吹的山谷风。
3. 海陆风:海陆风是由海洋和陆地温度差异引起的,白天由海洋吹向陆地的称为海风,晚上由陆地吹向海洋的称为陆风。
4. 季风:季风指地区在不同季节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通常带有明显的季节性,如亚洲的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三、风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风是自然界中重要的气象要素之一,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气候影响:风的存在和流动决定了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如西风带、东风带等。
风能够调节和影响气温、降水,对农业、交通、能源等领域的发展和人类生活都有深远的影响。
2. 风能利用:风力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现代社会中广泛利用风能来发电,对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和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
3. 航海和航空:风是航海和航空运输中重要的因素,帆船和飞机的运行受到风的速度和方向影响,合理利用和应对风可以提高运输效率。
地理考点:风向的判断与应用大气运动中的水平运动就是风。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有关风的内容很多,也是高考等考试的常考点,就关于风向的基础知识、风向的判断问题及其应用现归纳如下。
一、风向基础知识风向( wind direction ):气象上把风吹来的方向确定为风的方向。
因此,风来自北方叫做北风,风来自南方叫做南风。
气象台站预报风时,当风向在某个方位左右摆动不能肯定时,则加以“偏”字,如偏北风。
当风力很小时,则采用“风向不定”来说明。
风向的测量单位,我们用方位来表示。
如陆地上,一般用 16 个方位表示,海上多用 36 个方位表示;在高空则用角度表示。
用角度表示风向,是把圆周分成 360 度,北风 (N) 是0度(即360度) ,东风(E)是90度,南风(S)是180度,西风(W)是 270度,其余的风向都可以由此计算出来。
如左图所示。
为了表示某个方向的风出现的频率,通常用风向频率这个量,它是指一年 ( 月)内某方向风出现的次数和各方向风出现的总次数的百分比,即:风向频率=某风向出现次数/风向的总观测次数× 100%由计算出来的风向频率,可以知道某一地区哪种风向比较多,哪种风向最少。
根据观测发现,中国华北、长江流域、华南及沿海地区的冬季多刮偏北风 ( 北风、东北风、西北风 ) ,夏季多刮偏南风 ( 南风、东南风、西南风 ) 。
测定风向的仪器之一为风向标,它一般离地面 10-12 米高,如果附近有障碍物,其安置高度至少要高出障碍物 6 米以上,并且指北的短棒要正对北方。
风向箭头指在哪个方向,就表示当时刮什么方向的风。
测风器上还有一块长方形的风压板 ( 重型的重 800 克,轻型的重 200克) ,风压板旁边装一个弧形框子,框上有长短齿。
风压板扬起所过长短齿的数目,表示风力大小。
现在,气象台站普遍采用得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 EIJ 型电接风向风速计。
二、常见的风向判断1. 利用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判断。
七年级上册地理风向知识点地理风向知识点地理中的风向是指风的方向,通常用地理方位或指向地的术语来描述。
在学习和应用地理学时,理解和掌握地理风向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七年级上册地理风向知识点。
一、风向的表达风向通常有以下几种表达方式:1.用指向地的术语表示风向,例如东风、南风、西南风等;2.用地理方位表示风向,比如东北风、西南风等;3.用罗盘方位表示风向,如南风(罗盘方位为南),西风(罗盘方位为西)等。
二、风向的形成在地球上,风向的形成与地球自身和大气环流有关。
地球自身的自转使得地表的各个地方的风向呈现环行状,从而形成了纬向气流和经向气流。
在热力学方面,地球上气温的分布不均衡,导致热量会从高温区流向低温区域,形成热对流现象,这也影响了气流的流向和强度。
三、影响风向的因素地理风向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气候、高度等。
1.地球自转由于地球的自转,海洋和大气两侧的温度差异导致气流的流动,从而出现了母系风和偏向风。
2.地球表面的气候地球表面的温度差异和气压变化也会影响风向和风速。
例如,较暖的空气会上升,造成低气压,较冷的空气下沉,造成高气压。
3.海拔高度海拔高度也会影响风向和风速。
高山的气温一般比低层地区低,所以上升的空气会形成云雾、降下雨雪,这也会对空气流动产生影响。
四、风向的应用地理风向的应用十分广泛。
在农业、航空、建筑等行业中,风向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例如,在农业中,了解风向可以帮助农民了解天气,适时收获作物;在航空中,了解风向可以帮助飞行员计算航程和安全起降;在建筑中,了解风向可以帮助建筑师设计建筑物的朝向和结构。
总结:地理风向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其了解和应用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文对七年级上册地理风向知识点的介绍,相信大家已经对地理风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地理风向知识点总结一、风的形成风是大气中的空气运动,是地球表面上一种空气的水平运动。
风是由于地球表面的不均匀加热所引起的。
当太阳的辐射能照射到地球表面时,地表物体和空气受到辐射能的影响,从而产生温度差异,引起空气的移动,形成风。
二、风的形成原因1.地球自转:地球自转会造成大气层内的空气向东方旋转,产生地转偏向力。
2.地球的不均匀加热:地球表面的不同地区因地形、经纬度和海陆分布等原因,会引起温度差异,形成气压梯度,从而引起风的产生。
地球表面的不均匀加热是风的形成的根本原因。
三、风的分类1.按照风的方向和路径划分,可分为主导风和地转风。
主导风是由于地球旋转而形成的,在低纬度的地区,主导风呈东北、东风;在中纬度地区,主导风呈西风;在高纬度地区,主导风呈西北、北风。
2.按照风的性质,可分为永久风和季风。
永久风是一种相对持续的风,主要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季风是一种随季节变化的风,是由于季节性的大气运动引起的。
四、风向的测定1.风向的测定方法:常见的风向的测定方法主要有人工测定和仪器测定两种。
人工测定:直接通过观察树叶、旗帜和烟囱冒烟的方向等方式来判断风向。
仪器测定:使用风向标、风力计、风速计等仪器对风向进行测定。
2.风向标:风向标是一种用来测定风向的仪器,通常是一个具有箭头的圆盘,在箭头的四周标有不同的方向,在风的作用下环形转动,并指向所经过的方向,通过风向标可以很容易准确地测量风向。
五、风力的描述风力是用来描述风的强度的物理量,通常使用Beaufort风力等级来描述风的强度。
Beaufort风力等级:0级,烟正直上升;1级,烟末烟直上;2级,烟飘离而指向风向;3级,起尘;4级,树梢摆动;5级,小树开始摇动;6级,广泛树摇动;7级,过老树开始摧毁;8级,屋瓦吹飞;9级,移动玻璃;10级,轻飞沙;11级,大大小飞石;12级,树木摧毁。
六、气压和风风的产生主要依赖于气压梯度力。
地球上任何地点的气压都是不断变化的,产生气压梯度力。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必背知识点一、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区别1. 天气:是指一个地区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如阴晴、风雨、冷热等,是时刻在变化的。
2.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气候包含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
二、天气系统及影响1. 风向:风的来向,有东、南、西、北以及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基本方向。
风向的判断通常通过风向标或风羽的指向来确定。
2. 风力:风的强弱级别,共分18级。
风力的判断依据风羽的数量和类型,如每一长横代表2级,短横代表1级,三角代表8级等。
3. 卫星云图:用于表示地球表面的云雨分布。
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且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4. 天气预报:预测未来一日或几日内的阴晴、风、气温、降水等情况。
三、气温及其变化1. 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
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日出前后。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
2. 气温的年变化:北半球陆地上,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7月,最低值出现在1月。
南半球则相反,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月,最低值出现在7月。
海洋上的气温年变化相对平缓,北半球海洋上最高气温出现在8月,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南半球则相反。
3.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
四、气温的分布及影响因素1. 纬度位置:低纬度地区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气温低,大致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2. 海陆位置:同一纬度,夏季陆地气温高,冬季海洋气温高;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3. 地形因素: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约0.6℃。
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五、降水的分布及影响因素1. 降水类型:包括雨、雪、冰雹等多种形式。
2. 降水的分布: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因素影响。
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判断风向的方法
1、利用等压线判断:风由高压处流向低压处,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2、利用当地所处的风带来判断,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大陆西岸地区.信风带大约在南北纬
10-20度左右,北半球为东北风,南半球为东南风;西风带大约在南北纬40度左右,北半球为西南风,南半球为西北风;东风带主要在南北纬70-80度左右,北半球为东北风,南半球为东南风。
3、利用当地的季风气候判断,适用于季风气候区,主要在大陆东岸.北半球夏季为东南风,冬
季为西北风,南半球夏季为东北风,冬季为西南风(注意南北半球的冬夏季是相反的).但有一个地方例外,即南亚、东南亚的中南半岛、我国的海南岛和台湾南部,1月为东北风,7月为西南风。
(另外如果关于热力环流的内容,其近地面风由气温低处(气压高)吹向气温高(气压低)处,再加上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的地转偏向力)。
将风的大小分为13个等级,称为风力等级,简称风级,以0~12等级数字记载。
风向一般用8个方位表示,分别为:北、东北、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
无风:0级风,风速为0~0 2米/秒,表现为树叶不动。
软风:1级风,风速为0 3~1 5米/秒,表现为树叶略动。
软风:2级风,风速为1 6~5 3米/秒,表现为树叶动有微响。
微风:3级风,风速为3 4~5 4米/秒,表现为细小的树枝也摇动不息。
和风:4级风,风速为5 5~7 9米/秒,表现为小树枝摇动。
清劲风:5级风,风速为8 0~10 7米/秒,表现为大树枝摇动。
强风:6级风,风速为10 8~13 8米/秒,表现为整棵树摇动。
疾风:7级风,风速为13 9~17 1米/秒,表现为小树枝折断。
大风:8级风,风速为17 2~20 7米/秒,表现为大树枝折断。
烈风:9级风,风速为20 8~24 4米/秒,表现为小树被吹倒。
狂风:10级风,风速为24 5~28 4米/秒,表现为碗口粗的树木被吹倒。
暴风、飓风:11~12级风,风速大于28米/秒,表现为大树被吹倒或连根拔起。
风级及划分标准一、风的概况和性质风是空气从气压大的地方向气压小的地方流动而形成的,空气流动的原因是地表上各点大气压力不同,存在压力差和压力梯度,空气就从气压大的方向气压小的地方流动。
而气流遇到结构物的阻塞就会形成压力气幕,也就是风压。
一般情况下风速越大,风对结构物产生的风压也就越大。
生活经验也告诉我们,风有不同的等级,不同的效果。
夏天我们期待凉风习习,但又惧怕台风;冬天出门谁也不希望碰到凛冽的北风;放飞风筝时需要有和风。
我们在天气预报中又常常听到诸如“东北风3 到4 级”、“台风中心附近风力12 级”、“强热带风暴紧急预报”等说法。
风的等级一般是根据风速来划分的,分别用2分钟的平均情况表示的平均风速和瞬间情况代表的瞬时风速。
二、风力等级的划分标准很多时候,我们把一些规律性的现象编成歌谣,来帮助记忆和分析。
风的等级也不例外,通俗地理解,风的等级可以归纳为以下的“风级歌”:0 级烟柱直冲天,1 级青烟随风偏;2 级风来吹脸面,3 级叶动红旗展;4 级风吹飞纸片,5 级带叶小树摇;6 级举伞步行艰,7 级迎风走不便;8 级风吹树枝断,9 级屋顶飞瓦片;10 级拔树又倒屋,11、12 陆上很少见。
当然这只是从感性方面对风的等级进行划分。
目前世界上通用的划分标准是《蒲福风力等级表》(the Beaufort Scale)。
这个表于1806年由英国的海军弗朗西斯·蒲福(Admiral, Sir Francis Beaufort)编制。
最开始用于海面上,是以航行的船只状态及海浪为参照,后来也适用在陆上,是以烟、树叶及树枝或旗帜的摇动为参照。
后人在蒲福氏风级表的基础上又加上了13~17 级风,划分的依据也是风速,中国气象局的《台风业务和服务规定》中也明确了扩大的蒲福风力等级表。
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据需要方便的将风力换算成所对应的风速,也就是单位时间内空气流动的距离,用m/s表示,其换算口诀供参考:二是二来一是一,三级三上加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