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分GPS(DGPS)原理
- 格式:docx
- 大小:14.21 KB
- 文档页数:2
GPS差分测量技术的原理与应用近年来,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GPS差分测量技术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技术手段,它通过对GPS信号的接收和处理,实现精确的位置测量。
本文将介绍GPS差分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一、GPS差分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GPS差分测量技术的原理主要基于卫星与接收器之间的距离测量。
GPS系统中的卫星通过向地面发射射频信号,并携带着自己的精确的位置和时间信息。
接收器接收到卫星发射的信号后,通过计算从卫星到接收器的信号传播时间,便可得到卫星与接收器之间的几何距离。
然而,由于信号在传播过程中受到大气、电离层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测量的误差较大。
差分测量技术的基本思想是利用同一时刻接收到的信号来消除测量误差。
在差分测量中,一台接收器处于已知位置的基准站点,将其接收到的信号与真实的位置坐标信息进行比较,得到该位置处的接收器误差。
然后,将该误差信息通过无线电或者网络传输给其他未知位置的接收器,其他接收器便可以通过该误差信息对自身测量结果进行修正。
二、差分测量技术的应用领域1. 测量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差分测量技术在测量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测绘和土地测量需要高精度的位置信息,差分测量技术可以提供米级或者亚米级的位置精度,满足精确测量的需求。
地理信息系统(GIS)则需要大量的地理位置数据,差分测量技术可以提供高质量的地理位置数据作为支撑,提高GIS的精度和效率。
2. 船舶定位和导航在航海领域,精确的船舶定位和导航是确保船只安全航行的重要前提。
差分测量技术可以提供亚米级的位置精度,帮助船舶准确确定自身位置、航向和速度,确保船只安全航行。
3. 农业与农村发展差分测量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农业生产需要精确的土地和农田边界信息、作物生长和灌溉信息等。
利用差分测量技术,农民可以获取到高质量的地理位置数据,帮助他们进行种植管理、精确施肥或灌溉,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1. 差分GPS概念与定位原理差分是提高GPS定位精度的有效途径。
差分GPS最早应用于导航用户,所以通常意义下的差分GPS是针对用伪距进行定位的动态用户。
而对用相位进行定位的动态用户,采用差分技术时人们称之为RTK(real time kinematic)。
通过差分的手段把影响定位精度的某些误差消除或减弱,从而提高了导航精度。
要使用差分GPS技术通常需要两台以上接收机,其中至少一台安置在已知坐标的点上(称为基准站或参考站),待定点称为差分站或用户站。
计算基准站的接收数据产生差分改正数通过数据链发送到用户站。
用户站利用差分改正数,可以提高其定位精度。
差分GPS按所采用的技术不同可以分为局部差分和广域差分。
局部差分:对影响定位的卫星星历误差、卫星钟差(含SA影响)、大气影响以及其他误差不进行误差分离,产生的差分改正数是多个误差的总影响(标量改正数)。
由于有些误差的空间相关性,用户站到基准站的距离不能太远(小于100公里)。
局部差分有单(基准)站和多(基准)站之分,但采用的技术是相同的,根据发送的改正数不同分为位置差分和伪距差分。
广域差分:对影响定位的卫星星历误差、卫星钟差(含SA影响)、大气影响以及其他误差进行误差分离,产生的差分改正数包括卫星星历改正、卫星钟差改正和电离层延迟改正(矢量改正数)。
由于空间相关性强的电离层延迟改正已分离为一个独立的改正数,用户站到基准站的距离可以大大增加(达800公里)。
下面介绍常用的位置差分原理、伪距差分原理和相位差分原理。
2. 位置差分原理这是一种最简单的差分方法,也是最早采用一种差分技术,任何一种GPS接收机均可改装和组成这种差分系统。
安装在基准站上的GPS接收机观测4颗卫星后便可进行三维定位,解算出基准站的坐标。
由于存在着轨道误差、时钟误差、SA影响、大气影响、多路径效应以及其他误差,解算出的坐标与基准站的已知坐标是不一样的,存在误差。
把基准站解算坐标与已知坐标的差值作为改正数通过数据链发送出去,由用户站接收。
差分定位的原理及优缺点
差分定位(Differential Positioning)是一种利用接收由多个卫星发送的信号并进行差分计算的定位方法。
它的主要原理是在一个基准接收器(Reference Receiver)和若干移动接收器(Roving Receivers)之间进行信号差分计算,从而消除由卫星和大气传播引起的误差,提高定位的精度。
差分定位的具体原理如下:
1. 基准接收器接收来自多个卫星的信号,并进行精确的位置计算,得到一个准确的定位结果。
2. 移动接收器也接收同样来自相同卫星的信号,并记录各个测量参数。
3. 移动接收器的测量结果与基准接收器的结果进行差分计算,通过相互之间的差异,得到移动接收器相对于基准接收器的位置偏差。
4. 利用差分计算的结果,对移动接收器进行位置校正,得到精确的移动接收器定位结果。
差分定位的优点包括:
1. 可以提高定位的精度,通常可以达到亚米甚至亚米级的精度。
2. 可以消除大气传播、钟差等误差,使定位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3. 可以实现实时定位或者后处理定位,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用性。
4. 可以利用已有的基准接收器进行定位,无需自己建立基准站,降低了成本和复杂性。
差分定位的缺点包括:
1. 需要有一个或多个基准接收器作为参考,如果没有可用的基准接收器,则无法实现差分定位。
2. 移动接收器和基准接收器之间的距离较远时,信号传输可能会有一定的延迟,影响差分计算的准确性。
3. 需要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复杂的计算和处理,对硬件和软件要求较高。
总的来说,差分定位是一种有效的提高定位精度的方法,适用于需要高精度定位的应用场景,如航空、航海、地质勘探等领域。
DGPS原理以及GPS系统的特点知识介绍DGPS原理目前GPS系统提供的定位精度是优于10米,而为得到更高的定位精度,我们通常采用差分GPS技术:将一台GPS接收机安置在基准站上进行观测。
根据基准站已知精密坐标,计算出基准站到卫星的距离改正数,并由基准站实时将这一数据发送出去。
用户接收机在进行GPS观测的同时,也接收到基准站发出的改正数,并对其定位结果进行改正,从而提高定位精度。
差分GPS分为两大类:伪距差分和载波相位差分1.伪距差分原理这是应用最广的一种差分。
在基准站上,观测所有卫星,根据基准站已知坐标和各卫星的坐标,求出每颗卫星每一时刻到基准站的真实距离。
再与测得的伪距比较,得出伪距改正数,将其传输至用户接收机,提高定位精度。
这种差分,能得到米级定位精度,如沿海广泛使用的“信标差分”2.载波相位差分原理载波相位差分技术又称RTK(Real Time Kinematic)技术,是实时处理两个测站载波相位观测量的差分方法。
即是将基准站采集的载波相位发给用户接收机,进行求差解算坐标。
载波相位差分可使定位精度达到厘米级。
大量应用于动态需要高精度位置的领域。
GPS系统的特点GPS系统具有全天候、全方位、高精度、多用途以及方便快捷高效等特点。
1)全天候:指野外观测可不受时间的限制。
不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夏暖冬寒,均可获得满意的观测效果。
2)全方位:指野外作业不受空间的限制,只要能同时接收到四颗以上卫星的信号,即可进行定位。
不要求测站间互相通视,可在陆地、海上、水上、空中(航测)测量定位。
既可静态观测,也可动态观测。
3)高精度:单频GPS接收机静态测量(后处理)精度可达±5mm+2ppm·D。
双频GPS 接收机静态测量精度可达±5mm+1ppm·D。
实时动态测量(RTK)精度可达±20mm+2ppm·D。
4)多用途:不仅用于测量定位,还可用于导航以及测速和授时。
卫星定位导航实验报告题目:差分GPS原理及应用学院: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2014年10月29日GPS技术前景由于GPS技术所具有的全天候、高精度和自动测量的特点,作为先进的测量手段和新的生产力,已经融入了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个应用领域。
随着冷战结束和全球经济的蓬勃发展,美国政府宣布2000年至2006年期间,在保证美国国家安全不受威胁的前提下,取消SA政策,GPS民用信号精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改善,利用C/A码进行单点定位的精度由100米提高到10米,这将进一步推动GPS技术的应用,提高生产力、作业效率、科学水平以及人们的生活质量,刺激GPS市场的增长。
据有关专家预测,在美国,单单是汽车GPS导航系统,2000年后的市场将达到30亿美元,而在中国,汽车导航的市场也将达到50亿元人民币。
可见,GPS技术市场的应用前景非常可观。
二、差分GPS基本原理1. 伪距差分伪距差分是指采用测距码测距,在基准站上(已知点)上,通过已知距离”(测站坐标和卫星坐标反算的距离)与伪距观测值比较,确定距离改正数后传送给用户,用户据此对观测伪距进行改正,然后用改正后伪距观测值解算测站坐标。
各个卫星的距离改正数是不同的,因为距离改正数中包含了卫星坐标误差的因素,因此只有与基准站同步观测的卫星,才可以得到距离改正。
伪距差分是目前应用广泛的一种差分定位技术。
由于伪距差分可提供单颗卫星的距离改正数,因此用户站可选其中任意4颗相同卫星的伪距改正数进行改正,而不必要求两站观测的卫星完全相同。
伪距改正数是直接在WGS-84坐标系上进行的,是一种直接改正数,不必先变换为当地坐标,定位精度较高,且使用方便。
由于伪距差分定位依赖于两站公共误差的抵消来提高定位精度,误差抵消的程度决定了精度的高低。
而误差的公共性在很大程度依赖于两站距离,随着两站距离的增加,其误差公共性逐渐减弱,用户站离基准站的距离越大,伪距差分后的剩余误差越大,定位精度越低。
gps漂移抑制算法
GPS(全球定位系统)漂移抑制是指通过各种算法和技术来减少
或抑制GPS接收器在信号不稳定或环境变化时引起的位置漂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GPS漂移抑制算法:
1.卡尔曼滤波器:卡尔曼滤波器是一种递归滤波器,用于估计状态的动态系统。
在GPS中,它可以用于融合多个传感器的信息((比如加速度计、陀螺仪),以提高位置估计的精度并减小位置漂移。
2.差分GPS(DGPS):差分GPS通过基准站与接收器之间的信号对比来抑制漂移。
基准站具有已知准确位置的接收器,通过比较基准站和接收器之间的信号差异,可以纠正接收器的信号漂移。
3.自适应滤波:一些自适应滤波技术可以根据环境变化或信号不稳定性调整滤波参数,以适应不同的条件,从而减小GPS位置估计的漂移。
4.移动平均:移动平均是一种简单的平滑技术,可以减小GPS位置估计中的瞬时波动,从而降低漂移。
5.航向变化检测:通过监测导航系统的航向变化,可以检测和纠正由于方向变化引起的位置漂移。
6.信号强度检测:基于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变化,可以对位置进行校正或调整,以抑制由信号变化引起的漂移。
7.干扰监测与抑制:监测并抑制外部干扰对GPS信号的影响,以减小干扰对位置估计的影响,进而减小位置漂移。
这些方法可以单独应用或组合使用,以改善GPS定位的准确性并抑制位置漂移。
实际应用中,结合多种方法和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
可以有效地抑制GPS定位中的漂移。
1/ 1。
差分全球定位系统的工作原理嘿,伙计们!今天我们要聊聊一个非常神奇的技术——差分全球定位系统(GPS)。
你们知道吗,这个玩意儿可是让我们在茫茫人海中找到方向的超级神器!那么,GPS到底是怎么工作的呢?别着急,让我慢慢给你们解释。
我们要了解一个概念——卫星。
GPS是由一组人造卫星组成的,它们都位于地球的不同位置。
这些卫星就像一群兄弟姐妹,它们会围绕地球转圈,同时也在不断地发射信号。
这些信号就像是一条条线索,告诉我们卫星的位置。
接下来,我们要说说接收器。
当我们使用GPS时,我们需要一个接收器来接收这些卫星发出的信号。
这个接收器可以是我们手机上的一个小设备,也可以是汽车、飞机等大型设备上的一个大家伙。
接收器会把这些信号收集起来,然后进行处理。
处理过程就像是一场盛大的舞会。
接收器会把收到的信号分成好几类,比如L1、L2、L5等等。
这些信号就像是舞会上的各种舞蹈,它们有自己的节奏和风格。
接收器会根据这些信号的特点,把它们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画面。
这个画面就像是舞会上的一段精彩表演,让我们知道了卫星的位置和速度。
有了这些信息,我们就可以计算出我们自己的位置了。
这就像是在舞会上找到了自己的舞伴,我们知道自己在哪里,也知道自己朝着哪个方向走。
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干扰,比如建筑物、树木等等。
这时候,接收器就需要用到一种叫做“差分”的技术。
差分技术就像是一个聪明的小助手,它可以帮助我们消除干扰,让我们更准确地找到卫星的信号。
这个小助手会观察我们周围的环境,找出那些可能影响信号的因素。
然后,它会用一些方法来修正这些因素对我们的影响,让我们的位置信息更加准确。
我们就可以得到我们自己的位置了。
这就像是在舞会上找到了自己的舞伴,我们知道自己在哪里,也知道自己朝着哪个方向走。
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干扰,比如建筑物、树木等等。
这时候,接收器就需要用到一种叫做“差分”的技术。
差分技术就像是一个聪明的小助手,它可以帮助我们消除干扰,让我们更准确地找到卫星的信号。
简述全球定位系统差分纠正的作用和方法全球定位系统(GPS)是目前用于测量和定位地理位置的最流行的技术之一,它利用卫星系统,通过三维农村技术,可以精确测定物体的精确位置。
然而,GPS信号的精度有限,由于地球大气影响和电离层无线电散射等原因,传输的信号会受到影响而产生误差,这会影响到GPS结果的精度。
为了解决GPS信号中误差的问题,差分纠正技术应运而生。
差分纠正技术,也称为DGPS (Differential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是一种简单但有效的方法,用于精确地定位移动设备,可以消除GPS 信号中的误差。
它的基本原理是将可能受到干扰的信号发送到移动设备,并比较两个不同的信号的精度,以找出误差的量,以将它们校正到更正确的结果。
差分纠正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一个固定的参考站(RO)来抵消GPS信号中噪声和误差。
RO可以是一个专门设计的参考站,也可以是一台具有GPS接收器的电脑。
当RO接收到与移动设备接收到的GPS 信号相同的信号时,它会通过反馈,传递给移动设备的GPS接收器,从而抵消信号中的误差。
但是,对于想要获得更精确位置的应用,例如无人机操作和进行精确的机器人控制,则必须使用更复杂的差分纠正技术,例如RTCM(基于位置的NTRIP实时差分)和RTCA(基于速度的NTRIP实时差分)。
RTCM使用一组明确定义的轨道数据参数,也称为参数集,来抵消GPS误差。
RTCA则使用一组明确定义的速度和位置数据参数,来抵消GPS误差。
这两种系统可以使GPS精度准确到厘米级,目前已经广泛用于无人机操作,机器人控制,车辆定位和实时导航等应用中,可以有效地抵消GPS的误差。
此外,新技术的出现也为GPS跟踪精度的提升提供了新的方法,例如Real-Time Kinematic(RTK),这是一种利用多个GPS时间测量以消除误差的技术,可以实现厘米级的位置精度。
此外,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也可以用于精确定位,其把GPS与GLONASS(俄罗斯全球定位系统),BeiDou(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Galileo(欧洲全球定位系统)等多种卫星导航系统结合起来,提高了定位和导航的精度。
GPS差分技术原理及使用方法详解引言在现代社会,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它不仅为导航提供了便利,还在地质勘探、气象预报、航空航海、农业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GPS的定位精度常常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差分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GPS差分技术的原理和使用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并应用该技术。
一、GPS差分技术原理1.1 单基站差分技术原理单基站差分技术通过相邻两个接收机(基站和流动站)之间的距离差来消除卫星和接收机间的误差。
接收机将基站接收到的GPS信号和自身接收到的GPS信号进行比较,通过计算两者之间的误差差异,得到卫星发射信号的真实误差。
然后,将这些误差差异应用于流动站的GPS信号处理过程中,从而提高了定位的精度。
1.2 多基站差分技术原理多基站差分技术是在单基站差分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更为高级的差分技术。
它通过使用多个基站来进一步减小测量误差。
具体来说,多个基站接收到的GPS信号被同时处理,并通过对比差异,计算出卫星发射信号的真实误差。
然后,这些误差信息被应用于测量对象的GPS信号处理中,从而提高定位的精度。
二、GPS差分技术使用方法2.1 高精度测量中的应用GPS差分技术在高精度测量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地质勘探、大地测量、建筑工程等。
在进行测量前,需要设置好差分基站和流动站的位置,并确保它们之间的通信正常。
接下来,通过差分数据的计算和处理,可以得到更准确、更精确的测量结果。
2.2 车辆导航中的应用差分技术在车辆导航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GPS导航系统常常遇到由于建筑物、电线等遮挡物而导致的定位不精确的问题。
通过使用差分技术,车辆导航系统可以获得更准确的位置信息,减少误差并提供准确的导航指引。
2.3 农业中的应用差分技术在农业领域被广泛应用。
农民可以借助差分技术精确定位农田的边界和位置,从而更好地规划种植布局和施肥浇水。
此外,在农业机械作业中,差分技术也可以提供更精准的定位信息,有助于农民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
DGPS原理以及GPS系统的特点知识介绍DGPS原理目前GPS系统提供的定位精度是优于10米,而为得到更高的定位精度,我们通常采用差分GPS技术:将一台GPS接收机安置在基准站上进行观测。
根据基准站已知精密坐标,计算出基准站到卫星的距离改正数,并由基准站实时将这一数据发送出去。
用户接收机在进行GPS观测的同时,也接收到基准站发出的改正数,并对其定位结果进行改正,从而提高定位精度。
差分GPS分为两大类:伪距差分和载波相位差分1.伪距差分原理这是应用最广的一种差分。
在基准站上,观测所有卫星,根据基准站已知坐标和各卫星的坐标,求出每颗卫星每一时刻到基准站的真实距离。
再与测得的伪距比较,得出伪距改正数,将其传输至用户接收机,提高定位精度。
这种差分,能得到米级定位精度,如沿海广泛使用的“信标差分”2.载波相位差分原理载波相位差分技术又称RTK(Real Time Kinematic)技术,是实时处理两个测站载波相位观测量的差分方法。
即是将基准站采集的载波相位发给用户接收机,进行求差解算坐标。
载波相位差分可使定位精度达到厘米级。
大量应用于动态需要高精度位置的领域。
GPS系统的特点GPS系统具有全天候、全方位、高精度、多用途以及方便快捷高效等特点。
1)全天候:指野外观测可不受时间的限制。
不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夏暖冬寒,均可获得满意的观测效果。
2)全方位:指野外作业不受空间的限制,只要能同时接收到四颗以上卫星的信号,即可进行定位。
不要求测站间互相通视,可在陆地、海上、水上、空中(航测)测量定位。
既可静态观测,也可动态观测。
3)高精度:单频GPS接收机静态测量(后处理)精度可达±5mm+2ppm·D。
双频GPS 接收机静态测量精度可达±5mm+1ppm·D。
实时动态测量(RTK)精度可达±20mm+2ppm·D。
4)多用途:不仅用于测量定位,还可用于导航以及测速和授时。
差分gps的工作原理
差分GPS(Differential GPS,简称DGPS)是一种通过参考站与移动站之间的相对位置差异来确定移动站位置的方法。
DGPS是GPS 的一个扩展应用,旨在提高GPS定位的精度和可靠性。
DGPS的原理是通过在参考站和移动站之间传递校正信号,使移动站的GPS接收机可以对接收到的卫星信号进行更精确的计算。
参考站通过接收卫星信号和确定自身位置后,计算出卫星信号在该点的误差,并将这些误差值传递给移动站。
移动站在接收到参考站传递的校正信号后,对接收到的卫星信号进行校正,从而提高定位精度。
DGPS的实现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建立参考站:参考站需要建立在一个已知的位置上,可以通过精确测量或者使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来确定。
2.接收卫星信号:参考站需要接收GPS卫星发射的信号,并将信号发送给移动站。
3.计算误差:参考站通过对接收到的卫星信号进行计算,确定卫星信号在该点的误差。
4.传递误差校正信号:参考站将误差校正信号发送给移动站,以便移动站对接收到的卫星信号进行校正。
5.校正卫星信号:移动站在接收到参考站传递的误差校正信号后,对接收到的卫星信号进行校正,从而提高定位精度。
DGPS可以提高GPS定位的精度和可靠性。
由于GPS信号在穿过大气层和通过地面等障碍物时可能会发生偏差,因此DGPS可以对这些误差进行校正,从而提高GPS定位的精度。
DGPS广泛应用于海上、空中、陆地等领域,例如船舶导航、飞机着陆、车辆导航等。
DGPS通过参考站和移动站之间的相对位置差异来确定移动站位置,可以提高GPS定位的精度和可靠性,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差分GPS(DGPS)原理
根据差分GPS基准站发送的信息方式可将差分GPS定位分为三类,即:位置差分、伪距差分和相位差分。
这三类差分方式的工作原理是相同的,即都是由基准站发送改正数,由用户站接收并对其测量结果进行改正,以获得精确的定位结果。
所不同的是,发送改正数的具体内容不一样,其差分定位精度也不同。
1. 位置差分原理
这是一种最简单的差分方法,任何一种GPS接收机均可改装和组成这种差分系统。
安装在基准站上的GPS接收机观测4颗卫星后便可进行三维定位,解算出基准站的坐标。
由于存在着轨道误差、时钟误差、SA影响、大气影响、多径效应以及其他误差,解算出的坐标与基准站的已知坐标是不一样的,存在误差。
基准站利用数据链将此改正数发送出去,由用户站接收,并且对其解算的用户站坐标进行改正。
最后得到的改正后的用户坐标已消去了基准站和用户站的共同误差,例如卫星轨道误差、SA影响、大气影响等,提高了定位精度。
以上先决条件是基准站和用户站观测同一组卫星的情况。
位置差分法适用于用户与基准站间距离在100km以内的情况。
2. 伪距差分原理
伪距差分是目前用途最广的一种技术。
几乎所有的商用差分GPS接收机均采用这种技术。
国际海事无线电委员会推荐的RTCM SC-104也采用了这种技术。
在基准站上的接收机要求得它至可见卫星的距离,并将此计算出的距离与含有误差的测量值加以比较。
利用一个α-β滤波器将此差值滤波并求出其偏差。
然后将所有卫星的测距误差传输给用户,用户利用此测距误差来改正测量的伪距。
最后,用户利用改正后的伪距来解出本身的位置,就可消去公共误差,提高定位精度。
与位置差分相似,伪距差分能将两站公共误差抵消,但随着用户到基准站距离的增加又出现了系统误差,这种误差用任何差分法都是不能消除的。
用户和基准站之间的距离对精度有决定性影响。
3. 载波相位差分原理
测地型接收机利用GPS卫星载波相位进行的静态基线测量获得了很高的精度(10-6~10-8)。
但为了可靠地求解出相位模糊度,要求静止观测一两个小时或更长时间。
这样就限制了在工程作业中的应用。
于是探求快速测量的方法应运而生。
例如,采用整周模糊度快速逼近技术(FARA)使基线观测时间缩短到5分钟,采用准动态(stop and go),往返重复设站(re-occupation)和动态(kinematic)来提高GPS作业效率。
这些技术的应用对推动精密GPS测量起了促进作用。
但是,上述这些作业方式都是事后进行数据处理,不能实时提交成果和实时评定成果质量,很难避免出现事后检查不合格造成的返工现象。
差分GPS的出现,能实时给定载体的位置,精度为米级,满足了引航、水下测量等工程的要求。
位置差分、伪距差分、伪距差分相位平滑等技术已成功地用于各种作业中。
随之而来的是更加精密的测量技术—载波相位差分技术。
载波相位差分技术又称为RTK技术(real time kinematic),是建立在实时处理两个测站的载波相位基础上的。
它能实时提供观测点的三维坐标,并达到厘米级的高精度。
与伪距差分原理相同,由基准站通过数据链实时将其载波观测量及站坐标信息一同传送给用户站。
用户站接收GPS卫星的载波相位与来自基准站的载波相位,并组成相位差分观测
值进行实时处理,能实时给出厘米级的定位结果。
实现载波相位差分GPS的方法分为两类:修正法和差分法。
前者与伪距差分相同,基准站将载波相位修正量发送给用户站,以改正其载波相位,然后求解坐标。
后者将基准站采集的载波相位发送给用户台进行求差解算坐标。
前者为准RTK技术,后者为真正的RTK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