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五节《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590.50 KB
- 文档页数:3
《自由落体》教学设计【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自由落体运动》是人教版高一第二章第五节内容。
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它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具有特殊地位。
教材将自由落体运动放在此处有两个原因:其一,它是我们前面学习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种特例;其二,在它的定义中,用了“仅在重力作用下”的定义,初步渗透了用力的观点研究运动的方法。
由此可知,本节课的内容既是前面运动学的延续,又是下一章牛顿运动定律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由于受到日常生活的影响,学生对于“重的物体下落的快,轻的物体下落的慢”印象很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做好演示实验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以前,已经在前面的学习中掌握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相关知识,具备了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基本知识。
3、学习任务分析本节内容是对前几节运动学的知识和研究方法的应用和提升。
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合作实验,分析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明确重力加速度的意义,不仅使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有具体、深入的认识和规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而且使学生在独立获取物理知识、探究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等方面获得具体的成果,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愉悦,激发学习的热情和责任感。
本节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思考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原理和方法,特别是利用打点计时器记录运动轨迹和时间的方法及实验数据处理、结论得出、误差分析等实验方法。
本节教学的难点在于实验探究的思路、方法。
4、学习者分析学生前面已认识描述运动的基本物理量──位移、路程、速度、加速度,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并且通过对以上问题的研究,已体会到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些方法,如运用理想模型和数学方法(图象、公式),以及测加速度、处理实验数据等方法。
【三维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明白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主要因素是空气阻力,在忽略空气阻力时物体下落快慢相同;(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及条件。
2.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理想化方法,体验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物理学研究方法,并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自由落体运动的模型进行处理;(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物理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合理地假假设与猜想,最后进行验证,这也是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课题:《自由落体运动》二、教学来源: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五节。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明白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原因。
(2)明白自由落体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3)初步了解探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4)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进行简单计算,能够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2、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影响物体下落快慢因素的过程培养学生抓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建设理想模型的思想。
(2)经历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过程,理解实验在物理研究中的作用。
(3)了解科学伟人的研究工作,认识科学思想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小游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处于积极求知的过程,以一种愉悦的心情参与课堂教学。
(2)让学生认识到从生活经验得到的认识有些是不正确的,而要采纳科学方法来研究问题,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3)通过习题,不仅使学生认识见义勇为的事迹而且从现象和理论数据上认识高空坠物的严重性,树立良好的公德意识和安全意识。
四、教学用具:羽毛、牛顿管(课前抽真空)、硬币、纸片、小钢球、直尺五、学习者分析:学生通过运动学知识的学习,差不多认识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规律,明白运用多种方法判断一个运动是否为匀变速运动、学生已有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但仍存在观察事物抓不住重点,分析停留在表面,自主探究能力不强,概括、推理能力较差等问题。
六、学习任务分析:教学问题从生活中来(通过两个游戏,引起学生的兴趣、质疑,引出课题)→运用合作学习方式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注意直觉经验和逻辑推理的矛盾,使学生明确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利用分组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与情景对话,学生之间协商,积极主动的建构自己的知识和逻辑思维)→探究自由落体运动(对物体情景的分析,实验数据的处理,逐步引导学生探究物理情景之间的物理量的关系) 讨论问题,回到生活。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能用打点计时器或其他实验仪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自主进行分析。
3.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了解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在同一地点,重力加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无关。
4.掌握如何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并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5.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根据现象进行合理假设与猜想的探究方法。
2.会利用实验数据分析并能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的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并能独立思考或与别人进行讨论、交流。
4.进一步了解假设→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敢于积极探索并能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2.通过亲身体验、合作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切身体会科学探究、追求真理的快乐。
3. 通过正确评价亚里士多德在科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引导学生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贡献。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匀变速运动的规律和处理方法,可以说理论知识上已经没有什么障碍。
通过以前测量小车运动速度等实验锻炼,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对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探索的学习心态。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性质、规律及重力加速度;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过程【导入】一、创设情景,趣味引入新课小活动:测反应时间利用课前自制的反应时间尺测量几位同学的反应时间。
提问:为什么这把尺子能测量人的反应时间?仔细观察它上面的时间标度是均匀的吗?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就可以知道这把尺子的测量原理。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 第五节《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知道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教学重点: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和规律。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并验证自由落体运动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教学课件2,3,4) 1) 动的速度公式 答:V=v 0+at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2021at t v s += 3)变速运动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引入:挂在细线上的羽毛和铅球谁下落的快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演示实验:(教学课件5,6) 1:铁片和大纸片由同高度同时下落 (铁片下落的快)重的物体下落的快?2:大纸片和小纸片,且小纸片揉成团,由同高度同时下落asv v 2202=-(小纸片下落的快)轻的物体下落的快?猜想:可能是因为空气阻力的影响问题:若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物体仅受重力作用时,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如何?牛顿管试验演示:(教学课件7)1)充满空气时,轻重物体下落的快慢?(金属片最先下落)2)空气近似抽空时,轻重物体下落的快慢?(几乎同时下落?)结论:快慢不同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
一.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教学课件8)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理想化模型)特点:1)只受重力2)初速度为零二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教学课件9)问:自由落体运动是何运动?学生:可能是匀加速直线运动问:如何验证学生:如果加速度恒定不变就能验证讲:实验方案一: (教学课件10)打点计时器和纸带的方法分析纸带,判断自由落体运动是否为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实验方案二:频闪照相法(教学课件11,12,13,14)判断依据之一:如果ΔX=X2-X1=X3-X2=X n-X n-1则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做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它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请同学们阅读课本44页内容回答问题(教学课件15,16)加速度随纬度如何变化?地点纬度重力加速度赤道 0° 9.780广州 23°06′ 9.788 武汉 30°33′ 9.794 上海 31°12′ 9.794 东京 35°43′ 9.798 北京 39°56′ 9.801 纽约 40°40′ 9.803 莫斯科 55°45′ 9.816 北极90°9.832g 随着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课题:§2.5自由落体运动I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及学情分析本节课编排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I中第二章第五节,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物体做直线运动的种类、相应的概念、规律与特征,初步掌握了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描述物体运动规律的基本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构建落体实验问题环境,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明确重力加速度的意义,使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有具体、深入的认识。
2.设计理念本节课设计坚持“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结合学科特点、突出学科特色,构建新课程理念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本节课设计强调学生思维和体验过程,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主动建构知识的自主学习;通过交流、合作的互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引导学生围绕中心问题展开争论,在争论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发挥教师的课堂机智,适时地引导、启发、质疑、评价。
通过“趣味游戏”构建探究问题环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引导学生开展“不同物体下落的快慢是否相同”和“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两个环节的科学探究,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通过“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了解物理与生活、社会的互动关系,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实验器材选取在实验器材的选取上,结合我校实际,根据取材简单、实用、高效的原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分别从问题环境构建资源、学生自主探究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问题活动资源、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性质活动资源、知识应用资源等,进行丰富有效的探究实验活动资源整合。
II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落体运动规律的探究,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
2.通过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性质,进一步熟练运用打点计时器探究物体的运动性质,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3.通过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关注物理学对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第五章自由落体运动[教材分析]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本节内容是对前几节运动学的知识和研究方法的应用和提升。
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合作实验,分析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明确重力加速度的意义,使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有具体、深入的认识。
为下一节介绍落体运动的研究历史,主要是介绍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过程和他的科学思维方法,使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的认识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学情分析]学生前面已认识描述运动的基本物理量——位移、路程、速度、加速度,掌握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并且通过对以上问题的研究,已体会到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些方法,如运用理想模型和数学方法如图象、公式等,以及测加速度、处理实验数据等方法。
[学习目标]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能用打点计时器或其他实验仪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自主进行分析。
3、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了解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4、掌握如何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并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5、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1、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及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及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在课前需要设计制作好“测反应时间尺”(在一约50cm长的尺有刻度的一面标上自由下落对应长度所用的时间)游戏师:一般情况下,刻度尺是用来测量什么物理量的?生:测量物体长度的!师:大家看到我手里的这把尺子了没有?我这把尺子跟普通尺子是不一样,有特殊的功能,它可以测量出你的反应时间。
不信?我请几位同学上来试试。
找几名同学上来做这个实验。
可通过比比谁的反应时间短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师:相信大家一定非常想知道这把尺为什么能测出人的反应时间呢?是根据什么原理呢?我可以告诉大家,尺子测时间的原理就是利用尺子下落过程中的运动特点制成的。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自由落体运动”是人教版高一物理课本的第二章的第五节,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运动学的知识后编排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一方面是对前面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同时也加强了课本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通过在授课过程中讲授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科学方法,为以后研究比较复杂的运动规律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本节课是本章知识的复习课,培养学生思维的研究课,联系生活的应用课,也是后面课程的知识准备的垫底课。
所以本节课在本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和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3、掌握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并能导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使之会验证匀变速直线运动2、通过分析,归纳出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速度位移公式,培养分析,推理,综合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结合实验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验科学态度,感悟科学精神2、通过应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态度三、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重点: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特点及规律;难点:对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质量无关的理解。
突破的方法:在课堂上精心设计实验,用实验事实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观点。
利用多媒体课件,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物理研究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数据、归纳结论、类比迁移自己推导出自由落体的运动性质和规律。
四、教法和学法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就是来源于实验中的探索。
教学实践证明:探索性实验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能使学生学会一些探索大自然规律的基本方法,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学中创设物理情景教师边演示边提问,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引导学生来探索规律并让学生试着自己得出结论。
采用:“复习提问——直观演示——分析讨论——归纳概念·揭示规律——巩固知识”并辅以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等多种形式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富源县第一中学荣泽有季节中的花开花落,都有自己的命运与节奏,岁月如歌的谱曲与纳词,一定是你。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有些东西,你越是在意,越会失去。
一个人的生活,快乐与否,不是地位,不是财富,不是美貌,不是名气,而是心境。
有时候极度的委屈,想脆弱一下,想找个踏实的肩膀依靠,可是,人生沧海,那个踏实肩膀的人,也要食人间烟火,也要面对自己的不堪与无奈。
岁月告诉我:当生活刁难,命运困苦,你的内心必需单枪匹马,沉着应战。
有时候真想躲起来,把手机关闭,断了所有的联系,可是,那又怎样,该面对的问题,依旧要面对。
与其逃避,不如接纳;与其怨天尤人,不如积极主动去解决。
岁月告诉我:美好的人生,一半要争,一半要随。
有时候想拼命的攀登,但总是力不从心。
可是,每个人境况是不同的,不要拿别人的标准,来塑造自己的人生。
太多的失望,太多的落空,纯属生活的常态。
岁月告诉我:挫败,总会袭人,并且,让你承受,但也,负责让你成长。
人生漫长,却又苦短,幽长的路途充满险阻,谁不曾迷失,谁不曾茫然,谁不曾煎熬?多少美好,毁在了一意孤行的偏执。
好也罢,坏也罢,人生的路,必须自己走过,才能感觉脚上的泡和踏过的坑。
因为懂得,知分寸;因为珍惜,懂进退。
最重要的是,与世界言和,不再为难自己和别人。
《菜根谭》中说:花看半开,酒饮微醉。
就是说,做事不必完美,享乐不可享尽,这是一种含苞待放的人生状态。
即使是最美的月亮,也会有盈亏的自然之道。
否则便是过犹不及,弄巧成拙。
心灵松绑了,活着才自由。
半生已过,走走停停,看透了生活,选择了顺流的方式,行走。
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感谢每一粒种子,每一缕清风,每一个阳光的日子,于时光的碎屑中,静品一盏流年的香茗。
撕开浮云的遮掩,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各自的山水,都有一段难捱的时光,好在,总有一天,你的淡然低调,你的暗自努力,你的理性豁达,终将点燃你的整个世界,让故事的结局,美好而温柔。
苏轼在《水调歌头》里写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
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第二章第五节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具体为: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2.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知道它的大小和方向
3.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进行计算,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牛顿管实验及其他演示、学生实验的观察、分析、思考、学会归纳和总结问题的方法,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2. 通过对落体运动的实验探究,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落体运动的规律,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望。
2.渗透物理方法的学习,在研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抽象出一种物理模型──自由落体。
3.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参与、勇于探索的习惯。
4.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教学用具:牛顿管,纸片,小球,打点计时器、电源、纸带、复写纸、重物、刻度尺、带有铁夹的铁架台。
设计理念:人的每一个认识活动都含有一定的认知结构,它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在主观上的反映。
建构认知结构,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中心环节。
促进新、旧知识的交互作用,对于完善认知结构,使认知结构系统化、综合化、整体化具有重要作用。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地把新概念或规律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概念相联系,把新概念、规律纳入原有概念、规律中,同时使新概念、规律与原有的有关概念、规律进一步分化和融汇贯通,组成一个整体结构。
本课总体设计思想是:本节课从生活实践出发,结合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观察,初步了解自由落体运动,并通过演示实验,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接着,通过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所遵循的规律。
通过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理解加以训练,让学生初步接受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最后,在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后,通过回扣课堂游戏,使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激情引入】
创设情景:教师课前设计制作好“测反应时间尺”(在一约50cm长的尺的一面标记上自由下落对应长度所用的时间,以一面朝向学生)。
引出问题:“一般刻度尺是用来测量什么的?”
学生习惯性回答:测长度。
教师:老师手中的这把尺很神奇,它不仅能测量长度,还能测量时间,并且能测出同学们的大脑反应时间,谁想知道自己的大脑反应时间是多少?可以用我的这把尺来测量。
(选3~4名学生上来玩“测反应时间”的游戏。
)
学生抓住尺同时就报出其反应时间,可采用“比比谁的反应时间短”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同学们一定想知道这把尺为什么能测出你的反应时间。
它的“奥秘”与我们今天要认识和研究的一种运动密切相关。
引入本节课题。
引导学生完成前置测试。
【互动探究,合作学习】
探究一: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教师:取一张纸和一个小球,从同一高度处自由释放。
思考:1.哪一个物体下落的快?为什么?
2.如果把纸团成小球呢?
教师演示真空管实验验证。
学生讨论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结论并相互完善。
板书:一、自由落体运动: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即初速度为零)开始竖直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探究二: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类比前面实验,分组设计实验:选用不同重物,完成学案内容: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分组实验。
每组选一代表出示小组的探究结果,不同小组进行比较。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学案思考内容。
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小组讨论完成学案思考内容并互相补充。
教师小结: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相同,这个加速度叫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重力加速度与物体重力是无关.是一个定值。
方向竖直向下.在计算物理问题时,,g 取9.8 m/s2,在粗略的计算中,,g取10m/s2。
板书:二、1.g=9.8m/s2方向竖直向下
2.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探究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应用
教师引导的学生回扣课堂引入。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实验原理并回答。
教师设定时间让学生完成例题,引领学生展示解题思路,分析可能的多种解法。
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出应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题的一般思路及注意事项。
教师引导学生拓展例题,分析可能的求解量,变化量。
【指导演练,总结全课】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达标演练的题目。
学生自主演练,完成的后互动解疑。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答案及解题思路,小组互相补充。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全课并形成知识网络。
【作业】
1.完成课本P45页第2题,第3题。
2.探究实验:(1)完成课本P44页,“做一做”:估测曝光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