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言语行为新分类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言语行为类型及主观交互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的崛起,对外汉语教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广。
作为一门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语言,对外汉语教学不仅仅是教授语法和词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习者与中国文化相互理解和交流的能力。
言语行为类型和主观交互性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本文将探讨这两个概念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对学习者的影响。
一、言语行为类型及其对学习者的影响1.命令型言语行为命令型言语行为是指通过语言表达命令、指令和要求等行为。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这种言语行为类型通常被用于向学习者传授基础知识和技能,如教师给学生下达任务、布置作业等。
通过这种方式,学习者能够清楚地了解学习目标,并按照指令来完成任务。
此外,命令型言语行为还能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2.请求型言语行为请求型言语行为是指通过语言请求别人提供帮助、信息或资源等行为。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常常以请求的方式向学习者提出问题,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动脑筋,从而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请求型言语行为还能让学习者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汉语,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和应对能力。
3.报告型言语行为报告型言语行为是指通过语言报告、陈述事实或观点等行为。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常常通过演讲、陈述等方式向学习者介绍各种文化知识和背景。
通过这种方式,学习者能够了解和接受不同文化的看法和观点,拓宽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倾听型言语行为倾听型言语行为是指通过语言倾听别人的意见、感受和观点等行为。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常常通过鼓励学习者发表个人观点和听取其他学习者意见的方式,使学习者在语言交流中相互倾听和尊重,培养他们的互动和合作能力。
二、主观交互性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主观交互性是指学习者在语言交际中根据自身的思想、态度和经验等主观因素进行交流的能力。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主观交互性能够促进学习者的参与和主动学习,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
言语行为有哪些类型?
1、言内行为:是说出词、短语和分句的行为,它是通过句法、词汇和音位来表达字面意义的行为。
说出了这句话并表达了这句话的意义。
2、言外行为:表达说话者的意图的行为,它是在说某些话时所实施的行为。
通过说这句话提出了请求。
3、言后行为:通过某些话所实施的行为,或讲某些话所导致的行为,它是话语所产生的后果或所引起的变化,它是通过讲某些话所完成的行为。
提出请求后取得的效果或得到的回应。
这三个概念属于语言哲学学说言语行为理论的范畴,由英国奥斯丁提出。
他认为语言是人的一种特异的行为方式,人们在实际交往过程中离不开说话和写字这类言语行为;认为,任何一个完整的言语行为都可以分解为三个方面的行为,即“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扩展资料:
奥斯汀在《如何以言行事》一书中阐述了他的“语言是人的一种特异的行为方式”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
他认为,人类说出的所有话语都是利用语言做事情,即“说某事即是做某事,或通过说某事来做某事”。
如说“天在下雨”是实施了一个判断的行为,说“请递给我那本书”是实施了一个请求的行为,说“明天我一定回家”是实施了一个许诺的行为,说“现在开会了”是宣布了一件事情发生,如此等等,都是用语言做事,都是一个言语行为。
奥斯汀的追随者塞尔也对言语行为理论做过如下的阐发:“作出一个陈述,也和作出一种许诺、打赌、警告等等一样,都是完成一种以言行事的行为,任何话语都是由一个或更多个以言行事的行为组成的。
”塞尔和奥斯汀一样,都强调“以言行事”是一切话语普遍具有的共同特性。
政务微信言语行为类型分析作者:叶惠美来源:《新媒体研究》2018年第21期摘要言语行为是人类实现交际目的的一种活动。
政务微信的言语行为按照交际意图的不同可以分为陈述类、承诺类、指令类和提问类。
陈述行为是政府机构将自己认为是真实的信息传递给公众的言语行为;承诺言语行为是政府机构对未来的一种保证;指令言语行为是政府机构试图让听话者按照某种方式或流程去做某事;提问类行为是为了引起受众的注意,更好地传递信息。
不同的言语行为,不仅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还具有真实准确、赢得信任、主动配合完成言后行为和增强表达效果的语用功能。
关键词言语行为;政务微信;陈述;承诺;指令;提问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21-0024-02关于言语行为理论,许多学者都有过精辟的见解。
最早提出“言语行为理论”这一概念的是英国的哲学家奥斯汀。
奥斯汀认为,“言语行为分为五类:裁决类、行使类、承诺类、阐述类、表态类。
”[1]赛尔在老师奥斯汀的基础上对言语行为进行了修正和发展。
他把言语行为重新分为“断言类、指示类、承诺类、表达类、宣告类”[2]。
韩礼德将言语行为的功能分为提供、命令、陈述、提问四种[3]。
“胡范铸从交际角色和交流物出发,提出了新的言语行为分类。
分别是陈述类、承诺类、提问类和指令类”[4]。
本文基于胡范铸的新言语行为理论,结合政府微信言语行为典型案例,从陈述行为、承诺行为、指令行为、提问行为四个方面对政务微信的言语行为进行分析研究。
本文所采用语料主要来自于中国政府网、微成都,部分来自广东天气、中国消防、广东共青团、广州公安、平安中山。
1 政务微信言语行为1.1 陈述类言语行为陈述类言语行为强调不带有主观感情色彩,客观地有条有理地说明或解释某一问题。
政府微信中的陈述言语行为是政府机构将自己认为是真实的信息成功传递给公众的一种交际活动。
交流物是信息,交流角色是给予。
其特点是:[+完成信息给予]。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第一种分类,按照程度的差异可以分为:1 .不适当行为;一般而言,情节较轻,比如自己偷偷地看课外书和同桌说点话,搞点小动作,对周围人影响不大。
2 .异常行为:对其他同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说,吵架,大声说话等等,他自己没有意识到他的行为会影响到教师,影响到课堂和其他同学等。
只是觉得自己的问题要先解决。
3 .反教育行为:这种行为是有意识的,是学生有意和老师作对,也许是以前和老师发生过冲突,也许是和老师以前吵过架等等。
总之,是有意挑起事端,有意吸引老师的注意甚至激起老师的愤怒。
4 .暴力性行为:这种行为时比较明显,甚至达到暴力的程度。
第二种分类,按照行为的类型去分类,可分为以下两种:1. 外向型攻击性行为例如说话,打架,吵架,随地乱走等。
这种行为相对容易制止。
2. 内向型退缩性行为例如:恐惧、焦虑、做白日梦。
不容易被老师发现。
那么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在哪里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厌烦。
比如老师重复讲很多内容,学生认为自己全都学会了。
厌烦实际上是产生问题的第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压力。
学业压力太大,学生容易产生焦虑,多疑,退缩,敏感等问题。
再次,挫折。
几次考试不顺利,挫折之后,缺乏信心。
第四,寻求注意、承认与地位。
目的就是为了引起教师的注意。
第五,引诱。
比如班级的玩具,课外读物等等。
最后,失教。
教师已经没有能力去控制课堂,教学出现问题等。
以上六条是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直接原因,那么除了这些直接原因以外,还有哪些根本性原因呢?我们在这里总结为三大压力:第一,高度学业压力。
中考,高考压力大,教学内容多,焦虑也就多。
第二,家庭教育的自相矛盾。
独生子女多的现状和让人为难,家长的溺爱与永远不满足的自相矛盾等。
第三,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
孩子来自于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社会背景。
孩子的习惯不同。
searle对言语行为的分类
英国语言哲学家罗素·瑟尔将人类的言语行为分为三类:
语言行为、暗示行为和行为行为。
今天,这种分类模型正在被
用于互联网环境中的认知研究。
首先,语言行为涉及的对象是语音、文字和图片,这些对
象通常用来传达信息。
语言行为包括口头沟通(如讲话、说话、分享)和书面沟通(如填写问卷、发送电子邮件)。
互联网环
境中的语言行为也可以分为口语类型和文字类型,例如使用语
音聊天工具、发布博文等。
其次,暗示行为涉及表情、动作和静止,这些行为能够暗
示出一种满足他人或者改变他人行为的意图,而无需发起有害
的言语行为。
暗示行为的一个例子是通过明星的行为表现来影
响追随者的观点,例如,一位明星以慈善活动的形式发出社会
关注的讯息,这可能对追随者的观点产生重大影响。
此外,互
联网用户也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头像图片来展示自己的言论或
情绪。
第三,行为行为涉及实质性的动作。
行为行为能够被视为
我们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决策,例如注册新账号、关注某
他人、参与活动、评价内容等均属此类。
互联网的行为行为种
类多样,例如推荐新品牌、撰写客观评价、参与博客讨论等。
总而言之,罗素·瑟尔的言语行为模型在互联网环境中显
示了许多复杂性和丰富性。
语言行为、暗示行为和行为行为可
以被用来洞察用户的行为模式和认知特征,提供给企业和用户
更好地互动和体验。
言语行为分类及其语义表现式言语行为分类及其语义表现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言语行为是指人们在语言交流过程中所采取的行为,它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来分析。
根据语言功能,言语行为可以分为接受性言语行为和产出性言语行为。
根据活动性,言语行为可以分为主动性言语行为和被动性言语行为。
根据承诺性,言语行为可以分为承诺性言语行为和非承诺性言语行为。
本文将针对这三类分类,对言语行为进行具体阐述,并提出对应的语义表现式。
一、接受性言语行为接受性言语行为是指一方在接受另一方的言语信息时所采取的行为,包括接受信息、理解信息、回应信息等。
它的典型语义表现式有:"嗯"、"哦"、"是吗"、"原来如此"等。
二、产出性言语行为产出性言语行为是指一方在发出信息时所采取的行为,包括提出问题、传递信息、表达意愿、传递情绪等。
它的典型语义表现式有:"你好"、"我明白"、"我有一个想法"、"我感到很难过"等。
三、主动性言语行为主动性言语行为是指一方在发出信息并带有一定意图时所采取的行为,包括问候、邀请、道歉、道谢等。
它的典型语义表现式有:"你好"、"我邀请你去吃饭"、"对不起"、"多谢"等。
四、被动性言语行为被动性言语行为是指一方在遵循他人意图时所采取的行为,包括应答问候、响应邀请、接受道歉、回应感谢等。
它的典型语义表现式有:"你好"、"当然"、"不用道歉"、"不客气"等。
五、承诺性言语行为承诺性言语行为是指一方在承诺或者保证他人意图时所采取的行为,包括承诺帮助、保证实现目标等。
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的分类
课堂问题行为通常可以按照以下分类:
1. 认知行为:这些行为涉及到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理解和记忆产生负面影响,例如过度做笔记、分心、不集中注意力、难以记忆等。
2. 情感行为:这些行为涉及到学生的情感状态,例如焦虑、沮丧、愤怒、失去兴趣等。
例如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情绪波动,比如大声说话、踢桌子、翻白眼等。
3. 身体语言和行为:这些行为通常与学生的姿态、手势和面部表情有关。
例如,学生在课堂上站起来、请假、离开教室等。
4. 管理行为:这些行为通常涉及到学生与其他学生、教师或管理层的关系。
例如,学生在课堂上攻击其他学生、诋毁教师或管理层等。
5. 合作行为:这些行为通常涉及到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例如小组合作、讨论、分享等。
例如,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和合作可以减少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率。
以上分类只是一些常见的分类方式,不同的教师和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分类方式。
无论哪种分类方式,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课
堂问题行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质量。
举例说明言语行为的分类。
1. 言语行为啊,有一种叫“陈述类”。
就好比我告诉你“今天天气真好”,这就是在陈述一个事实,平平常常的,没什么别的目的,就是单纯把这个事儿说出来,就像把东西摆在桌子上给你看一样。
2. 还有“指令类”的言语行为呢。
比如说妈妈对孩子喊“把你的玩具收拾好!”这就是在发出指令,希望对方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有点像指挥官下命令似的,很直接。
3. “表达类”言语行为可有趣了。
像我看到美丽的风景,情不自禁地说“哇,这景色太美了,我好喜欢!”这就是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就像打开心扉把自己的感受倒出来给世界看。
4. “宣告类”言语行为力量可大了。
牧师在婚礼上说“现在我宣布你们成为夫妻了”,这一句话就改变了两个人的关系状态,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一种新的关系大门。
5. 咱来说说“询问类”的言语行为吧。
你去商店,问售货员“这个多少钱呀?”这就是在寻求信息,就像在知识的宝库里找宝藏一样,想知道某个东西的具体情况。
6. 有一种言语行为是“承诺类”。
朋友找我帮忙,我拍着胸脯说“放心吧,这事儿包在我身上!”这就是做出承诺,就像给对方吃了一颗定心丸。
7. “感谢类”言语行为充满温暖。
别人帮了你忙,你说“太感谢你了,没有你我都不知道怎么办了!”这是表达感激之情,就像给对方送上一束鲜花。
8. “道歉类”言语行为也很常见。
我不小心踩了别人的脚,赶忙说“对不起啊,真不是故意的。
”这就是在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表示歉意,像个做错事的小孩在认错。
9. “威胁类”言语行为虽然不好,但也存在。
小混混对小商贩说“你要是不交保护费,小心你的店!”这是通过言语来施加威胁,像一片乌云笼罩在别人头上。
10. “鼓励类”言语行为能给人力量。
教练对运动员说“加油,你是最棒的,你一定能打破纪录!”这就像给运动员的心中注入了一股强大的能量。
11. “抱怨类”言语行为是情绪的宣泄。
乘客对司机说“你怎么开得这么慢啊,我都要迟到了!”这是在表达不满,就像气球憋不住气了开始漏气。
提问言语行为的新分类
摘要:本文从实施策略角度,研究了提问言语行为的分类,分为目标性提问言语行为,分析性提问言语行为,整合性提问言语行为,评估性提问言语行为。
关键词:提问言语行为问题分类
过通综合考虑并参考了从认知深度方面,学习目标方面,提问的等待时间和回答时间,良构——劣构性,以及有疑而问方面,还有情景化等问题各个的要素。
从实施策略角度方面,再次研究了提问言语行为的分类。
提问言语行为属于言语行为,言语行为有奥斯汀的直接言语行为和塞尔间接言语行为等,之后谭晓云提出有疑而问和无疑而问,提问言语行为分类是提问言语行为的一部分,本文主要对分类进行研究。
提问言语行为(如图1)
期望能多方面对课堂提问言语行为总结分类,从而对课堂提问有更加系统的理解,希望本文能对课堂提问再形成,激发出的新问题有所作用。
二、提问言语行为新分类研究
1、目标性提问言语行为
(1)主体目标性提问言语行为
主体目标性提问言语行为是指主体就是发问者,也就是说提出问题的人问题发出者,在提问中他的目的是为自己事的发出的提
问,提问的问句是为了给自己服务的,自己对问句的事件负责,它常用第一人称。
例:a:“今天晚上我怎么才能最快的到达中心广场?”或b:“他真的不让我当兵吗?”在这里a为了自己询问对方怎样花最少的时间到达中心广场,换句话说,花最少的时间体力成本,获得最好的效益。
同时,它是有疑而问,他具有以言行事的作用,需要受问者根据现实条件(感受到了发问的语力),接受理解了发问者的疑问,并针对疑问句的疑问做到回答,以至于填补了发问者的信息空缺。
在b句中这里的以言行事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不让“我”去当兵一定有原因。
(2)非主体目标性提问言语行为
非主体目标性提问言语行为,相对于主体目标问题来说,它是说发问者提出的问句中不含发问者(主体)自己。
发问者可以根据别人的请求,为帮助别人询问信息,也可以是发问者询问别人的事情、情况等,问句的人称为非第一人称。
主体目标性提问言语行为和非主体目标性提问言语行为最大的区别是主体不同。
例:在速答问题节目的环节中
发问者:“请你回答水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变成冰?”此问句中的主体就不是发问者主体而是“你”,所以是非主体目标性提问言语行为,而在这里他还属于间接言语行为的明知故问,同时他还具有考问的语气,发问者明明知道答案,向受问者发问,请受问者回答。
(3)直接性目标提问言语行为
发问者提出的提问言语行为都有一定的目的性和言语行为的特性,同时根据良构——劣构问题的因素,我们提出的了直接性目标提问言语行为和间接性目标提问言语行为。
直接性目标提问言语行为,他提出的问句具有良构性问题的属性和特点,良构问题是有唯一解解决这类问题需要根据限定的问题条件,
运用所学的概念、规则和原理。
他具有明确的直接性的目标和一定的感情色彩(有时出现,也可以不出现)。
例如:“2+2=?”这个有标准的答案就是等于4。
他是良构问题也是直接目标问题,他具有最简最优最直接的回答的答案。
再如:b:“你难道不知道这里不让随便扔垃圾吗?”
b目的是说的这里不让随便扔垃圾,“难道不知道”又一次加强了b的感情色彩,他在要求被问者判断感受他的意图,给予相应解释。
还有,b问的这句话是间接言语行为,通过字面用意间接看出的言外之力是随便扔垃圾不对。
他具有以问表非问的效果,以言语行为“问”之“事”,实现的却是“问”以外之“事”。
(4)间接性目标提问言语行为:他具有劣构问题的属性和特点,劣构问题是在解决这类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者则需要界定问题,选择有益于形成解决方案的信息和技能。
于此,学习者具有很大的主体能动空间。
此外,他具有还有一些额外的属性,发问者可以用也可以不用。
如发问者发问时的问题比较婉转、意味深长、让人思考、语言温和,
会出现话里有话的现象。
例:a:“大家都不去那个超市买东西了,**最近去买东西了吗?”这句话中的目的是要告诉说话者那超市不好,引导听话者不要去那超市买东西,甚至要说明料人去那买东西要被嘲笑。
在这里a没有直接警告,不具有强迫性和责备感,但却能达到告诉听话者那超市不好的作用效果,这就是话里有话现象。
2、分析性提问言语行为
受问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具体情况,根据提问言语行为的特点和具体事实来回答问题,通过表面现象了解发现问题发生联系、原因、背景、等条件。
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明了化。
分析性提问言语行为是根据人的认识水平来划分的,它具有高水平的认识功能。
要是从实施策略上说,我们先进行目标性提问言语行为研究,之后进行分析,更深一层了解问题的实质。
例:a:“上面一段话主要说了什么内容?”或b:“今天的市场真有什么形势呀?”
发问者a要求我们根据“上面一段话”来分析讲的内容,从而通过表面现象了解分析事物的实质。
发问者b的特定条件是市场形势,目标是分析出市场形势,属于直接言语行为,需要发问者对信息空缺的地方进行填补。
3、整合性提问言语行为
整合性提问言语行为要求人们把各部分、因素、条件、材料或资料等内容,按照一定规律把内容组合起,形成新的相关内容。
通
过概括、总结、综合得到出结果,我们将获得新的内容等。
整合性提问言语行为比分析更加复杂,有时需分析后再整合,这样较符合思想的发展顺序与实践的实施步骤。
例:a:“苹果,橘子,柿子,葡萄,它们都有哪些共同特点?”
b:“它们都是水果,还有……”
在这里a回答者要通过概括分析提问言语行为,就能得出相关答案,并且答案具有一定的规律和条理性,属于直接言语行为。
4、评估性提问言语行为
这样的提问多出现在叫你评价、判断、选择或评估正确与否的问题中,其有强调、肯定否定、等作用,他对自己学习的知识具有反馈作用。
要是按照人的实践的实施策略步骤来算,评估性提问言语行为是比较高水平认识性问题
例:d:“假如这个步骤是错误的,我们是要改正相关步骤完善方案,还是选择立意更新的方案,再重新做起呢?”
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还要在提问言语行为的原因生成,背景等方面进行全面研究。
旧的提问言语行为在实践和原理作用下不断完善、创新、向前发展,出现新的提问言语行为,新的提问言语行为又要经历被证明发展成为旧的提问言语行为,循环不断向前发展。
(如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