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道家的生态美学意识
- 格式:pdf
- 大小:117.94 KB
- 文档页数:3
《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研究现状庄子是中国先秦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他是道家学派中的重要代表人物。
在传统的中国哲学中庄子的生态美学具有独特性。
庄子通过对人间苦痛的感受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从而产生了自己的生态美学思想。
“道”是庄子生态美学的最高范畴。
庄子主张顺从自然、敬畏自然,并且超脱自然生命,从而到达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庄子的思想充满了生命的情感,他主张遵循自然运行规律,并且推崇无为无功,执着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美感。
标签:庄子;生态美学;研究现状一、生态美学研究1991年台湾地区的学者杨应风在《建筑学报》上发表《从中国生态美学瞻望中国的未来》,在中国正式提出“生态美学”这a一说法,可是他没有对关于生态美学的有关性质进行说明和界定。
在1994年,李欣复发表了《论生态美学》,讲了关于生态美学的产生、发展前景、基本原则,而且还提出了“建设新的生态文明视野”“生态平衡是最高价值的美”“自然万物的和谐协调发展”等三个美学观点,这是在国内首篇带有一定理论深度的关于生态美学的论文。
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萌芽及其草創阶段以后,生态美学在21世纪走进了初步探索、不断丰富和深化阶段。
一系列有关生态美学方面的论文和专著的出版标志着生态美学的快速发展。
在2000年徐恒醇出版了《生态美学》一书,它是中国第一部生态美学专著,他讲到现代生态观念对美学的拓展就是生态美学。
这本书强调了主体对生态环境的依存关系和审美主体的参与性。
它不仅是以人的生态和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的美学研究。
而且还是以生态价值观为导向从而对审美现象的规律的重新认识。
从此以后众多专著或论文也都纷纷发表,都是从不同视野、不同角度对生态美学来进行阐述,如章海荣写的《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以及岳友熙编写的《生态环境美学》他们分别对环境、禅宗、伦理等方面进行了关于生态美学的细致研究。
曾繁仁《生态美学导论》以生态文明理论作为实践性的指导,来论述有关生态美学的产生、理论内涵、中西资源以及发展路径等。
收稿日期:2008-11-12作者简介:张欣(1973-),女,河北唐山人,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古典美学研究。
第25卷第2期2009年2月商丘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NG Q I U TE ACHERS COLLEGE Vol .25 No .2February .2009老子生态美学思想分析张 欣(南开大学哲学系,天津300071) 摘 要:老子从“自然无为”生态美学原则、“天人合一”生态平等思想以及生态和谐共生意识等方面表达了对生态问题的深刻见解。
老子美学思想成为当代深层生态学和生态美学的重要源头之一,对于当今生态美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关键词:老子;生态美学;美学思想中图分类号:B22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09)02-0029-03 “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的关系,西方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分别对立的关系。
在中国文化里,认为人与自然不是敌对关系,而是亲密关系,人离不开自然,自然也离不开人”[1](P35)。
以老子为代表的先秦道家,不仅深入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以中国古人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对生态问题的深刻见解,正确认识这些生态美学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生态实践将会产生积极的借鉴作用。
一、“自然无为”的生态美学原则老子主张取法自然,强调自然无为。
“道法自然,自然无为”成为老子生态美学的基本原则,其根本特征是心源与造化之间的互相触发,互相感会。
《老子・二十五章》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老子看来,自然是“道”、天、地、人所遵循的根本法则。
老子的“自然”有“自然而然”、“本来如此”的意思,鱼在水中游是“自然”,鸟在天上飞是“自然”,万物都有自然之理,天、地、人、“道”都遵照本身的自然规律发展变化。
“天道”、“地道”、“人道”之本是“生态”之道,“道”遵循的是自然而然的原则。
2009年 第2期兰 州 学 刊No.2 2009 总第185期Lan zhou xue kan General.No.185 先秦道家的生态美学意识张 欣(南开大学 哲学系,天津 300071)[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十分丰富的生态美学资源。
以老庄为代表的先秦道家,从生态美学原则、生态和谐思想以及生态循环意识等方面表达了对生态问题的深刻见解。
先秦道家所蕴含的朴素的生态美学意识对当今生态美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关键词] 先秦道家;生态美学;美学意识[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09)02-0016-03 [收稿日期] 2008-12-09 [作者简介]张欣,女,河北唐山人,南开大学哲学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美学。
生态问题正日益成为人们今天所关注的话题,人们的生态意识在逐步增强。
以老庄为代表的先秦道家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价值,它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生命联系,从审美层面来阐释生命联系中所蕴含的生态意识,“它对人的精神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也就是说它更多的强调是在人敬爱、欣赏大自然的过程中,大自然对人精神的丰富回馈,包括对人心灵的净化和提升以及带给人精神的巨大愉悦。
”[1](P71)正确认识这些生态意识对我们今天的生态实践将会产生积极的借鉴作用,正如西方科学家、思想家李约瑟所说“道家的思想和行为,不外对传统的反抗,对社会的逃避,对自然的热爱与研究……中国人的特性中,很多最吸引人的地方,都来自道家的传统。
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
”[2](P197-198)一、“道法自然,自然无为”的生态美学原则先秦道家认为,人类与宇宙的根源就是“道”。
先秦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认为自然之道是宇宙万物所应遵循的根本规律和原则,人类应遵守自然之道,决不为某种功利目的去破坏自然、毁灭自然。
这里包含着极为丰富的自然无为、与自然协调的哲理。
道家的生态美学智慧作者:陈璐来源:《科技经济市场》2014年第11期摘 ;要:丰富的深层生态美学智慧存在于中国传统的道家学派,其中以老庄所代表的最为典型。
老庄以中国人特有的智慧,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且表达了关于如何处理人与环境关系的主张。
很多著作对于道家文化的生态美学思想及其智慧都有很好的表达,比如先秦时期的《老子》、《庄子》、《吕氏春秋》和汉初的《淮南子》等著作。
现今我们对道家生态美学思想挖掘、探讨和学习,并用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将具有着重要的现实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道家;生态;人与自然;美学1 ;道家生态美学智慧的最高原则:"道法自然"整个道家、道教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法自然",它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是道教自先秦道家及汉唐以来共同宗奉的中心理念和最高法则。
"道"体现和结合顺应自然的思想即 "道法自然"。
老庄认为,自然之"道"是世界万物所应该遵循的根本规律和原则,万物的根源就是"道",万物均生成于道,万物均内蕴着道,万物在不同程度上是道的表现,人类应遵守自然之道,不能肆意妄为。
这蕴含了和谐人与自然共存的必然要求。
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自然万物存在的共同基础,是万物的共同本性,是自然最高的本体。
自然而然是基本规律,天地万物的发展都必须遵循这一规律。
人、地、天都要效法"道";人、地、天效法"道"最终又等同于是效法自然,因而自然是道、天、地、人所遵循的根本法则。
自然而然正是庄子所崇尚的状态,他认为人与自然共同的法则和本源即是"道",宇宙万物正是由"道"把他们联系起来,从而构成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
"道法自然"思想中,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无为"。
老子认为,顺乎自然而无为是人正确的行为,不违背自然的意愿,让万物随其规律和本性发展,达到和谐共生的目的,这就是"无为"。
先秦道家哲学中的生态美学观念探轶作者:孙琳来源:《卷宗》2014年第10期摘要:先秦道家哲学的和谐论重天伦,敬人伦,其中所体现的主体自我悟道知志和亦即天和天乐、人和人乐等观点,内容层次丰富多面、思想含义蕴藉深远,是为生态美学思想的滥觞。
继承发挥这份生态美学思想遗产,对于全球化时代生态和谐、不同民族与阶层间人伦生态和谐秩序与主观精神道德世界的和谐境界建设均有重要借鉴意义,亟应弘扬光大之。
(本文原刊于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8月)关键词:天道;人和人乐;天和天乐和谐论作为中西哲学中源远流长的辩证法思想,本质上均是对立统一之义,但中国传统哲学的和谐论,在宇宙观上突出阴阳对立又相渗相融两重性而非仅有对立冲突一面,在人天和人人关系层面上主张人与天和、人与人和;在精神道德层面上倡导“和而不同”与“和光同尘”及“致中和”等。
这一点与西方讲数、比例合序为和谐(毕达哥拉斯),或主一切皆起于斗争的和谐(赫拉克利特),或讲由上帝安排好的前定或预定和谐(莱布尼茨)均有所不同。
尤其是道家的和谐观点更能够代表东方文明的主流观念,是生态上的和谐,可视为生态美学的滥觞。
一道家学派据《庄子·天下》并列关尹、老聃共建无有、同主太一,最初似发端于他二人。
《关尹子》一卷九篇《汉志》曾有著录,但原本早佚,《隋志》《唐志》起均不载,一般后人均将老子视为道家创始人。
《天下》中引过关尹子“在己无居、形物自著”两句话,并称颂其“动若水”“静若镜”“应若响”及“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尝先人而常随人”,是“博大真人”,可见他也是力主太一、主张顺遂自然。
老聃《老子》中有“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万物得一以生”[1]154论述,太一即指道。
太一之道作为宇宙的本原,老子以为是通过其内部正反强弱两种力量相互作用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种形式形成世界和人类的,而整个世界的构成方法与特点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1]175。
文化研究论先秦道家 和谐 生态美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赵国乾(南京晓庄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1171)摘!要:先秦道家老庄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中蕴涵着丰富的 和谐 生态美学思想。
道家的和谐思想以道论为其理论基础, 道 是老庄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的基本特征就是和谐。
道家的 和谐 生态美学思想主要包括 天人合一,师法自然 的自然和谐之美、 自然无为 的社会生态和谐之美、 复归于朴 的自然人性境界和谐之美、 万物齐一 的平等共生和谐之美。
和谐是道家美学追求的最终价值和最高境界。
关键词:先秦道家;老庄;自然和谐;生态美;现代价值中图分类号:B83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 0964(2010)06 0102 05!!生态问题是当今人类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面对诸多严峻的生态问题,生态美学以新的视角和方法重新思考人和自然的价值,审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从远古时代起,人就注重生态问题。
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人与自然的关系悄悄发生了变化,以致恶化,人类才深刻地认识到生态系统的和谐存在对人类是何等重要。
回过头来,我们发现,两千多年前先秦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庄子通过对人类世界的深刻体察以其敏锐的视角,就预见性地提出了这个问题。
老庄站在美学的高度审视宇宙,建立起以 道 为核心,从 天人合一 、 道法自然 出发,以和谐为中心的生态美学思想,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和人自身的和谐发展。
对道家老庄的生态美学思想进行挖掘、探讨和学习,对今天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天人合一 与生态系统的自然和谐之美 天人合一 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也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的宇宙观和思维方式。
道家的 天人合一 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其核心是它提倡的人属自然的自然和谐观。
在老庄看来,整个世界是一个合一的整体,人与自然混为一体,人性与天道和谐一致,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1]71。
天地万物的化生是自然而然的流变过程,没有意志力的主宰,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然治理,遵循共同的法则∀∀∀ 道 。
先秦道家和谐思想对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和谐”一词意指不同事物之间相辅相成、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是自古以来就被关注和探讨的问题,更是人类一直追求的美好理想。
先秦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思想和文化最为灿烂辉煌的时代,诸子百家互相争鸣,道家和谐思想中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理念,至今仍闪烁着耀人的光辉。
公众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之一,发掘道家和谐思想这一弥足珍贵的思想宝库,有利于加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进程。
一、老子“冲气以为和”思想对公众环境意识的启发老子的和谐思想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和谐上,在老子的《道德经》中记有:“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1] 47在这里,“冲气”意为阴阳互相交合激荡。
“和”则指“和气”、“和合之气”,比喻阴阳协调的状态。
老子在这里认为宇宙万物之中都含有阴阳,阴阳相“冲气”是两者之间和合的时机,阴阳相合意味着天地之间的和气、和谐。
而后“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1] 34,这就是说天地之间互相平衡、协调,雨水充足而分时节,只有如此民众才能生活安定。
而且,老子在关注自然界自身和谐的同时,还关注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道:“上善若水……故几于道”,这里是说“道”作为天地间万物产生的根源,是这个世界运行规律及其本源,而水的德行就最接近于“道”。
这里提倡的上善之人就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包括老子提倡的“常善救人”与“常善救物”等,这些都是人与人相处、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
同时,老子还指出,人要达到与自然的和谐,还要做到“知足”和“知止”,告诫人们在需求上要懂得尺度,在行为上要有限度。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1] 13人们过度的追求?色、美味会导致“目盲”“心发狂”等一系列弊端。
老子还注重维护自然生态间的平衡,主张适度、适量的利用自然资源,反对滥杀鸟兽鱼虫和滥伐林木,并把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社会和谐上升到“道”的高度,他说“天下之道其犹张弓与?……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先秦道家的生态智慧及其当代启示摘要:近现代的三次科技革命为人类带来了极为丰富的物质财富,然而人类却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过于注重眼前利益,盲目地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个人私欲的急剧膨胀,生态环境逐渐恶化,人类的生存及其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人类文明也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
而先秦道家,则从另一方面,认真反省人类文明所取得的丰功伟绩,他们从“道”出发,倡导人类以顺应自然的态度去对待自然万物,合理利用资源,正确认识、处理最基本的人与自然的问题,从而回归一种豁达,达观的本真状态。
先秦道家的理论,对于现代社会解决生态危机,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道、老子、庄子、生态、和谐、反省、启示一、人类所面临的生态问题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期,前后一百年间,三次科技革命为人类文明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活动也达到了从未有过的规模和速度,由此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困扰着人类社会。
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物质财富的快速增长,是现代人对物质利益的不断追求,个人私欲的不断膨胀,以及对我们共同生存的家园的残酷的破坏和掠夺。
而现如今,人类正面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便是人口的快速增长。
2011年,全球人口已达70亿,而到2100年世界人口将会达到104亿,甚至可能达到140亿,这将给已不堪重负的地球以沉重的压力。
另一个问题则是人类对资源的利用和消耗速度过快,人类为了维持生计,砍伐树木,开垦土地,使资源消耗的速度大于其再生速度。
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所排放出的有害气体,则使得大气层不断受到污染和破坏。
滥砍滥杀,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造成全球普遍的温室效应,气候逐渐变暖,自然灾害连年不断的发生,许多濒危物种已面临绝灭的危险。
不仅如此,人类如今所从事的活动也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科技的飞速发展,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也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了身外之物,使人类越来越多地关注外在的东西而忽视了生命本身,正如马克思所提到的必然王国,这样一种社会状态,人们所创造出来的社会关系反过来奴役人们自己。
道家生态美学观略论论文2018-11-21摘要:道家观念以“道”为核心,讲求“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建立了自然、和谐、平衡的生态美学思想,是对人类高层次审美活动的统一概括。
道家的“大美”思想就是主张从无为的角度感受天地自然的魅力,重视建立和谐的生态系统,顺应自然生命的趋势,追求生命的自由。
目前,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老庄道家美学思想体现了自然和谐的价值取向,这对解决当前生态危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道家;生态美学;自然和谐道家思想由先秦时期发展而来,崇尚自然与和谐,主要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和庄子。
老子和庄子从“道”出发,站在美学的角度审视自然,揭示天地间固有的自然规律,力求通过无为达到真正的天人合一、生命自由。
老庄的思想是一种审美自然观,在道家美学的范畴中,人虽然为自然界的主体,但人也是自然界的“外物”,改善自然环境的关键在于人类的作为,无为而非不为,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与自然和谐相处,有为即是无为。
一、“道法自然”是道家美学的基本命题道法自然是对天地万物的产生及演变趋势的深刻解释,是道家生态美学的基本命题,展现了道家生态美学的价值取向,即遵循自然规律,万物皆源自然。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认为人和世间万物都是以自然为根基,皆是从自然界中演变而来,有着共同的生存基础,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宇宙的固有法则。
从道家生态美学的观点来看,“道”即自然界的生存法则,人类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必须以“道”为核心,顺应“道”的选择。
(一)圣人无为则无败道法自然的核心是追求无为而治,老子主张人们应当顺应自然趋势,不能强行改变自然规律,以“无为”的方式达到“有为”的目的。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圣人无为则无败,无执故无失”――《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庄子的道家理论与老子有异曲同工之妙,“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做,观于天地之谓也”――《庄子・知北游》。
道家生态哲学思想探析刘倩摘要: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生态哲学理念蕴含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智慧,对于当今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道家的生态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道法自然,万物平等;知止知足,坚持适度;知常促和,守持柔弱。
关键词:道家;生态哲学思想;生态文明建设道家是中国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一个重要流派,以老子、庄子、杨朱等人为主要代表。
道家思想以“道”“无”“自然”“天性”等为核心概念,强调清静无为、返璞归真、顺应自然、知足常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家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学说含有丰富而深刻的生态哲学思想,可以为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一、道法自然,万物平等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基础,是万物存在的源由。
无论人还是天地万物,都是由“道”所派生的。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有自身的特性,老子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道”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人们可以掌握它的本性和规律,运用“道”的原则办事,走正确的道路。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提出“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他认为“道”不仅是万物的本源,而且创生了万物内在的循环次序、外在的运行规律以及万物之间的关系,人和万物的生存与消亡都是“道”的作用,万物离开了“道”都将停止运动。
正因为人与天地万物同本同源,都由“道”产生,所以道家认为,“物无贵贱”,人与天地万物是平等的,都是宇宙中的一部分,人没有特殊地位,没有凌驾于万物之上的特权。
老子有言:“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意思是人与自然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一处破漏,必然会影响整体。
基于万物平等的理念,道家十分重视保护自然,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保护动植物的理念,《老君说一百八十戒》要求“不得以足踏六畜,不得渔猎伤煞众生,不得冬天发掘地中蛰藏虫物”“不得妄上树探巢破卵,不得惊鸟兽,若人为己杀鸟兽鱼等皆不得食”。
2009年 第2期兰 州 学 刊No.2 2009 总第185期Lan zhou xue kan General.No.185 先秦道家的生态美学意识张 欣(南开大学 哲学系,天津 300071)[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十分丰富的生态美学资源。
以老庄为代表的先秦道家,从生态美学原则、生态和谐思想以及生态循环意识等方面表达了对生态问题的深刻见解。
先秦道家所蕴含的朴素的生态美学意识对当今生态美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关键词] 先秦道家;生态美学;美学意识[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09)02-0016-03 [收稿日期] 2008-12-09 [作者简介]张欣,女,河北唐山人,南开大学哲学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美学。
生态问题正日益成为人们今天所关注的话题,人们的生态意识在逐步增强。
以老庄为代表的先秦道家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价值,它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生命联系,从审美层面来阐释生命联系中所蕴含的生态意识,“它对人的精神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也就是说它更多的强调是在人敬爱、欣赏大自然的过程中,大自然对人精神的丰富回馈,包括对人心灵的净化和提升以及带给人精神的巨大愉悦。
”[1](P71)正确认识这些生态意识对我们今天的生态实践将会产生积极的借鉴作用,正如西方科学家、思想家李约瑟所说“道家的思想和行为,不外对传统的反抗,对社会的逃避,对自然的热爱与研究……中国人的特性中,很多最吸引人的地方,都来自道家的传统。
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
”[2](P197-198)一、“道法自然,自然无为”的生态美学原则先秦道家认为,人类与宇宙的根源就是“道”。
先秦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认为自然之道是宇宙万物所应遵循的根本规律和原则,人类应遵守自然之道,决不为某种功利目的去破坏自然、毁灭自然。
这里包含着极为丰富的自然无为、与自然协调的哲理。
《老子・二十五章》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老子看来,自然是道、天、地、人所遵循的根本法则。
老子的“自然”有“自然而然”、“本来如此”的意思,鱼在水中游是“自然”,鸟在天上飞是“自然”,万物都有自然之理,天、地、人、道都遵照本身的自然规律发展变化。
“天道”、“地道”、“人道”之本是“生态”之道,“道”遵循的是自然而然的原则。
“自然而然”就是美,“道法自然”形成了“生态之道美”的自然主义审美意蕴。
《老子・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
”《老子・五十一章》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法自然”既是《老子》中自然观的体现,又是生态美的重要特征。
“大自然”体现了道的原则和精神,所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3](P118)道之本性是自然、生态,离开了“生态之自然”,也就不成其为“道”,生态之美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王弼《道德经注》说:“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法。
”[4](P278)就是说道本身无所作为,而应顺应事物之自然,表现了一种自然生态的无为之道,这种“道”,体现了生态美的意蕴萌芽,“道法自然”也就成了生态美学的根本原则。
庄子继承了“道法自然”的思想,《庄子・天运》说:“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
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
”所以,《庄子・秋水》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
”《庄子・膳性》说:“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
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
”可见庄子所赞赏的是自然而然的状态,庄子认为,人与万物有着共同的本原和共同的法则,这个共同的本原和法则就是“道”,正是“道”把天地万物联系起来,构成了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道家讲“道法自然”,讲道的本性是自然而然的,落实到人的实际行动之中,就是要做到“自然无为”。
《庄子・应帝王》中说:“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联。
”这里的“无为”显然是“不为”。
又如《庄子・在宥》说:“君子不得已而莅临天下,莫若无为。
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
”这里的“无为”显然是“不为”,但并不是一切都不为,而是为我所为。
庄子明确反对外在的人为强行破坏事物之内在自然本性的做法,呼吁“无以人灭天”(《庄子・秋水》),对待自然,人类就当“不开人之天,而开天之天”(《庄子・达生》)。
庄子强调要顺应自然之道,尊重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顺之以天理,应之以自然”(《庄子・天运》),因为“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庄子・渔父》),“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用天下而不足”(《庄子・天道》),无为,才能使万物滋生,用之不尽。
庄子把既懂得社会发展规律又懂得自然规律的人称为,“真人”、“至人”,“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庄子・大宗师》)“真人”处处与自然协调,叫做“与天为徒”。
而那无视自然规律,随心所欲,叫做“与人为徒”,这种人是注定要失败的。
因为“天与人不相胜也”,人终究战胜不了天,自然的客观规律是人的意志改变不了的。
既然如此,就需要认识自然规律,“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
”(《庄子・天道》)天地、日月、星辰、禽兽、树木都有其内在的本性和规律,所以人类必须顺应自然之道,倘若刻意用外力改变自然,“乱天之经,逆物之情,玄天弗成”(《庄子・在宥》),就必然造成“云气不待足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盖以荒”(《庄子・在宥》),以及“灾及树木,祸及止虫”的灾难性后果和生态危机。
(《庄子・在宥》)对此,李约瑟指出“简单地说,道家确信人们在更多懂得自然运行的规律之前,是没有能力真正治理好人类社会的;道家有两条有名的格言:‘自然’和‘无为’。
‘自然’即事物依其本性自然地发生发展;‘无为’即不要强制而要允许事物依其本性按自己的规律发展,丝毫也不要违背自然意愿。
他们甚至这么认为,如果人们任其自然,遵循自己本性的支配,那么,一切都会和谐地相处。
强迫人们做他们所并不真正愿意做的事情,就有可能使他们受到损害和屈从于压力。
如果每个人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就会有一种自然的合作、自然的幸福,那么世界将成为一个真正的生活乐土。
”[5](P268-269)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生态和谐思想“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天地之大美的根源,就在于万物的和谐与平衡。
大自然只有自在自为的存在,才能保持自身的和谐,和谐的生态环境必然是美的。
生态美学最根本的属性就是它的生命性。
在庄子看来,万物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平等的,他的名言是:“以道观之,何足贵贱”(《庄子・秋水》),以他的观点来看,物各具其性,各得其所,我们不应该把此物视为主,把彼物视为宾。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作为万物中的一分子的人类有什么权利去把现象界的事物分等级、定尊卑呢?我们怎可以视“我”的观点为唯一正确的观点,并把这种观点强加在他人和他物身上呢?在道家看来,只有万物平等,物各自然才能造就真正的天籁,才有真正的美可言。
这就是说自然万物不仅是我们的同类,在本质上与我们是同等的,而且更与我们有一种亲密的关系,它是我们的朋友与知己。
所以古人说:“与梅同瘦,与竹同清,与柳同眠,与桃李同笑,居然花里神仙。
与莺同声,与燕同语,与鹤同唳,与鹦鹉同言,如此话中知己。
”[6](P166)因此之故,古人在与自然接触时,常常能够将心比心,以一种同情的态度为它着想,总是考虑到它的天性、它的要求。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道家从来不以一种粗暴的态度,也不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万物;相反,他们对于自然万物,从来都是尊重的、平等的、仁厚的和细心的。
道家向往回归自然,追求“以天合天”,人与物为一,通过遵循自然规律的方法以求得精神的自由。
因此,他们很少去破坏自然,而总是去力求适应自然。
《老子・二十六章》说:“万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
”就是说从宇宙生态角度看,各种生命形式固然有着千差万别的表现形态,但都离不开生死枯荣,循环往复这一基本形式和规律,故在本质上是平等的、自由的、一致的。
老子还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五章》),老子的这一思想在庄子那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庄子在《齐物论》中,明确指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在《秋水篇》中,庄子假借河伯之口问道:“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恶至而倪贵贱?恶至而倪大小?”他还假借北海若之口答道:“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
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米也,知毫米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
”从道的角度看,万物齐一,物无贵贱;从一己的角度看,势必贵己而轻物;从世俗的观念看,只能“遵循富贵在天,生死由命”的思想;从数量关系看,就会因为它大就说它大,这样万物都会被看做大,就会因为它小就说它小,这样万物都会被看做小,大小是相对而言的,天地之大也可以被看做是一粒小米,毫米虽小也可将其看做大山,这是从数量角度难以比较的。
“人与天,一也”;“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庄子・山木》),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于天在本质是同一的。
也把人看作大自然的一部分,与大自然本为一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要求人的行为都应与天地自然保持和谐统一,“与麋鹿共处”。
在充满诗情画意的中国文化历程中,历代的文人骚客都在他们的诗文中传达着他们对天人合一的真谛的体悟。
程颐的“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表现了诗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怡然自得的心态;王维在他的“明月松间照”、“人闲桂花落”一类的山水诗中传达了人景相依的情怀;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也是在物我为宜的感受中提升着自己的心灵境界。
三、“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生态循环意识老庄生态美学思想不仅注意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的生态平等意识,而且他们还注意到了自然界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循环活动,在动态平衡中实现依生、竞生、共生的和谐之美。
71《老子・十六章》“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指出,“我”从万物的同生长发展中,观察到了循环往复之理,自然万物,纷纭复杂,各自又回到自己的根上。
现代生态学家认为大自然是一个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的生态循环系统,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在系统中分别扮演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不同的角色,维持着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动态平衡,这和两千多年前老子的思想有着深刻的一致性。
而庄子通过对自然界的周密观察,已初步觉察到食物链的存在,“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且甘带,鸱鸦耆鼠”(《庄子・齐物论》),人处于食物链的顶端,以植物、动物为食,麋鹿吃草,蜈蚣吃虫,老鹰和乌鸦则爱吃臭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