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研究综述_陈晓芳
- 格式:pdf
- 大小:156.40 KB
- 文档页数:5
传承与发展:中国近代女子教育评述中国近代女子教育是一段传承与发展的历史。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女性地位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妇女教育也一直被忽视。
然而,在五四运动以及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近代中国女子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在不断传承、创新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传承始于1844年的广州牌坊会馆,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为女性设立的学校。
随后,全国各地纷纷建立了女子学校,并且开始招收女生。
在这些学校中,主要教授文化素质和家政知识。
这些教育机构的建立和发展,是传承中国女性教育的重要历史。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已有的女子教育开始发生变化,并逐渐向着更加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1910年,中国第一家高等女子教育机构——上海女子师范学院成立。
1920年,该校成为国立第四师范学校,标志着中国女子教育走向了更高的阶段。
然而,在女子教育发展的路上还有很多障碍。
国内外战争的影响、政治动荡的局势以及种种社会现实,都对女子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女子教育才得以得到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
从传承到现代化的变革,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在不断发展的历程中有了自己的独特特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注重培养女性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
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女性应该以家庭为重心,而近代女子教育则注重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使其在社会中也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次,注重培养女性的实际能力。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强调实际能力的培养,女性需要知识,更需要用知识改变生活,改善家庭。
最后,注重体现女性的自我价值。
近代女子教育让女性接受了更广泛的知识和学习的机会,从中发掘出更多的潜力,增强了其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
总之,中国近代女子教育是在传承和创新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虽然历经坎坷,但是她在不断变革的过程中日益展示出自己的独特性和发展潜力。
关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文献综述关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文献综述教育10901班熊黎摘要:中国是一个经历了漫长封建社会的国家,妇女在封建家长制的男权社会里只是一个陪衬,她们只能忍辱负重,栖牲自我。
因此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发展历经坎坷,但正是同时代有识之士的呐喊,才使得妇女的教育问题举步维艰地前进着,妇女的地位也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提高。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为女子学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但我国女子教育发展并非尽如人意,总的来说还是有其历史局限性。
本文将从我国近代女子教育的背景、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意义来进行必要论述。
关键词:我国近代解放进步局限女子教育妇女问题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始终处于被遗忘的状态。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延续,使得男尊女卑的伦理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信条,直接导致了时至19世纪末叶的中华帝国尚无一所可供广大女性读书学习的校园。
女性文盲状态的普遍性,与中华民族拥有数千年文明史极不协调的尴尬局面,终于在欧风美雨东渐的晚清时期受到了世人的关注,并且被提到了事关国家存亡的高度。
一、我国近代女子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
关于近代新式女子教育产生的原因的分析和阐述的文献数量很多,并且分析已经很深入,但总体上都大同小异,其中“西学东渐”和“民族危机”是他们大多数的共同点。
余丽芬在《西学东渐和近代女学》中写到:“近代女学是在民族危机刺激下,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政治内容,近代中国的新旧递殖无不带有外力冲撞、浸渗的痕迹,女子教育的兴办即是由西学东渐触发的近代化运动之一”。
[1]程利副教授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女子教育的发展》指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由传统的农业宗法社会向现代工商业社会变迁和转型的开始,接踵而来的民族灾难、亡国灭种的危机,强烈刺激着国人寻求救亡图强的道路因此,争取国家独立富强,实现社会进步,学习发达国家的文明习俗,成为近代先进中国人的执著追求。
传承与发展:中国近代女子教育评述【摘要】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经历了传统与变革,清末民初女子教育开始有所发展,新文化运动对其产生了积极影响,抗战时期女子教育得到进一步推动。
建国初期女子教育政策制定,改革开放以来女子教育有了长足进步。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传承创新,未来发展方向有待深入探讨。
女子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时代的推动和政策的支持,希望未来能够实现女子教育的公平与全面发展。
【关键词】清末民初、女子教育、新文化运动、抗战时期、建国初期、改革开放、传承、发展、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历史背景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
在清朝时期,女子教育一直被严格限制,女性被视为家庭的附属品,只需掌握一些基本的家务和礼仪知识。
直到清朝末年,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和维新派的呼声,女子教育开始受到一些重视和改革。
这一时期,一些先进的家庭开始为女儿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一些女子学校也开始兴起。
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受到了社会变革和政治运动的影响。
辛亥革命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为女子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新文化运动倡导平等、现代和科学,呼吁女子教育要与男子教育同等重视。
在此背景下,一些女子学校开始兴起,女子教育的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
在抗战时期,女子教育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很多女子学校为抗击侵略者做出了积极贡献。
进入建国初期,新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女子教育的水平,包括普及义务教育、废除旧的封建传统等。
改革开放以来,女子教育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支持,女性参与社会建设的机会不断增加。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历史背景复杂多样,经历了传统到现代的演变过程。
1.2 女子教育传统与变革女子教育在中国传统社会中长期被束缚于封建礼教之中,受到男尊女卑的思想影响,女子被视为家庭的附庸,其教育主要以纺织、绣花、乐器等传统女性技能为主,缺乏对女子全面发展的重视。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及思想观念的变革,女子教育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与革新。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女子院校的再兴及发展研究【摘要】:从世界第一所女子学院建校起,女子院校的存在与“女子要不要受教育”、“女子应受何种教育”两个问题相关。
社会由于性别歧视,在男性普遍接受教育的时候,对女性是否要受教育基本上是否定的。
在西方女性主义者的积极争取下,女性获得了受教育权;为了证明女子不但是可以接受教育的,而且是可以和男子学习同样难度的内容,西方女子院校开设与男子院校同等标准和内容相同的课程。
当基督教会女子院校在中国开设女子学院的时候,她们秉持的正是西方女子院校办学理念。
世界各地女子院校的设置成为人类向男女平等社会过渡的重要教育形式。
中国在“强国保重”的政治要求下也积极地倡导女子受教育。
不过,中国自办的女子院校主要是师范院校,其目的是为未来国家培养师资。
开设的课程正是中小学教学所需要的内容,与一般混合院校不同的是,女子院校尤其重视家政学的教学。
“收回教育权运动”后,基督教会女子大学的家事科也受到重视,毕业生主要从事教职。
女子院校是女子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国家权力配置教育资源的模式打开了缺口,社会力量办学被鼓励,消失了三十多年的女子学校在80年代中期再次兴起,教育开始重新思考如何更好地教育学生、因性施教。
女子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小,女子院校也开始出现,主要培养各行各业高级女性人才。
专业/课程内容以文科教育为主。
这种设置被认为是适合女性生理、心理特点的,也符合80年代高等教育学科结构调整的要求,且文科教育可以不需要太多设备就能够办起来。
不过这给女子院校后期的发展留下了隐患。
80年代以来的女子院校发展经过了探索、调整和稳步发展期三个阶段。
这种发展与“教育体制改革”、改革开放深入、高校扩招等事件紧密相联。
不过,由于这些改革并没有触及社会深层的性别(gender)问题,在面对社会变化的时候,女子院校的发展仍然脆弱。
北京“世妇会”和性别平等基本国策是影响女子院校发展的两次重大事件。
浅谈近代中国女性教育的起步与女权革命当今,男女平等已成为普世的价值观念,在我国也早已被规定入宪法。
然而,百年前兴起的女权运动所追求的理想、所倡导的目标,新时代的女性是否能够全部做到?在当今中国社会男女平等的旗帜下,隐形的不平等扎根于社会的每个角落,真正的平权时代还没有到来,因此,回顾过去,重温百年前的女权革命,是非常必要的。
一、旧躯体中的重生之花上海女学堂一百多年前开办的上海女学堂,存在时间不到两年,学生人数也不过百名,却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可以作为微缩的近代女子教育社会化范本来研读。
先从女学堂之创办说起,上海中国女学堂之特殊之处,乃是其为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女学堂,打破了教会女塾垄断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社会化的局面,也带来了质疑与批评。
然而,女学堂的创办人经元善并非视野狭隘之人,并非急躁浅薄之辈,他处于中国新旧交替的历史变革期,有着自己对时代特征的全面而独到的理解,他有着开创者的激情、热血与勇气,也有着实干家的踏实、严谨与缜密。
他巧妙地利用了自己早年从事报刊业的经历与经验,在诸多报刊上为上海女学堂做宣传、打广告,这样的运作手段在今天看来也是有效而成功的。
他利用报刊对大众舆论的导向作用推动了上海女学堂的开办。
在近代中国报刊初创时期,能够订阅且理解报刊内容之人,大多数已具备一定开明之思想与观念,而选择这样一个思想观念较为开放的群体作为主要宣传对象,也更有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近代报刊的兴起与女学堂的创办,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报刊的大力宣传推动了女学堂的创办,而女学堂影响力的与日俱增也增加了人们对报刊的关注。
正是由于创办者经元善的个人经历、开阔眼界以及进步思想,女学堂才得以顺利起步。
然而,上海女学堂空前绝后之创格绝不仅仅局限于报刊宣传一方面,更为人所称道的当属中西女士大会。
中西女士大会讨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上海女学堂的教授内容。
创办人经元善的办学方针就是中西并重,偏重西文。
在西学这方面,经元善本身有着良好的修养,同时利用人脉关系找寻到良好的师资,因此整体来讲,西学课程的教授这方面是比较系统的,可以说是成功的。
收稿日期:2006-08-01作者简介:陈晓芳(1979-),女,安徽泗县人。
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198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研究综述陈晓芳(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摘 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它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扩大了研究领域和范围,更新了研究视角和方法,发表、出版了可观的论著,尤其在中国近代女子教育、教会女学、女子留学、女子教育专项研究等方面出现许多颇有见地的论文,但同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关键词: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G7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021(2007)01-0083-05女性的解放是反映社会进化的基本尺度,从这一意义上,女子教育的开放程度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因此,作为占中国人口一半的女子教育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学者涉足此间。
1928年出版的陈东原5中国妇女生活史6是一部通史性著作,对近代女子教育有所涉及。
同年,舒新城发表5近代中国女子教育思想变迁史6,从贤妻良母教育、女国民教育、男女平等教育阐述近代女子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
认为梁启超是贤妻良母教育之鼻祖。
其教育思想对近代女子教育具有重大影响。
但贤妻良母、女国民教育思想均立足于/强种保国0,并非从妇女自身的利益出发;五四前后兴起的男女平等教育思想在于使男女立于完全对等的地位,民国初年则重视妇女自身的特性和女子对于社会应尽的责任,主张对女子实行特殊教育。
1936年程谪凡出版5中国现代女子教育史6一书,着重探讨清末至20世纪30年代的女子教育发展历程,对学制的变化、沿革、女子教育的发展规模等问题有比较深入地研究,是研究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第一部专著。
同年,上海正中书局又将梁瓯霓、梁瓯第的5近代中国女子教育6付梓。
1939年出版的舒新城5近代中国留学史6侧重于留学政策沿革,其中论及女子留学政策与规模问题。
传承与发展:中国近代女子教育评述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国教育发展历程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近代女子教育的传承主要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个时期,中国开始接触近代科学技术,也开始接受西方的教育理念。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女子教育经历了从传统封建教育到近代教育的转变,通过努力,中国的女子教育逐渐发展壮大。
在传统封建社会中,女子教育是十分有限的,女子被视为家庭的附属品,她们的主要任务是服从丈夫和家庭的安排。
在传统的女子教育中,女子主要学习一些妇女技能,如纺织、绣花和照顾家人等。
这种教育无法满足女子发展的需求,限制了女子的个人发展。
在近代,中国开始接触到西方的教育理念。
西方的教育强调人的平等和个人发展,这对中国的女子教育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清末时期,一批知识分子开始提倡女子教育的改革,他们认为,给予女子教育的机会,可以提高女子的素质,促进社会的进步。
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一系列旨在改善女子教育的运动和组织。
在天津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女子高等学校——北京女子师范学校。
这所学校为女子提供了与男子相当的教育机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女子人才。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女子教育逐渐发展壮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女子教育的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加大了对女子教育的投入。
中国的女子教育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目前,中国的女子大学数量众多,培养了大量的女子人才,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虽然女子教育在中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女子教育与男子教育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女子的教育资源仍然不够充分。
女子在职业发展上仍然受到一些限制和歧视。
为了促进女子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中国需要进一步改善女子教育的环境和政策,提高女子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同时倡导性别平等和性别价值观的变革。
中国近代的女子教育和女子地位改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的地位和教育水平也逐渐在提高。
然而,在中国近代,女性受教育和社会地位却一直落后于男性。
本文将从历史和社会两个角度来探讨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和女子地位的改变。
一、历史角度:女子教育的起源女子教育在古代中国并不重要,男女有别是普遍的共识。
然而,女子教育的萌芽可追溯到唐代。
《太平广记》中记载,唐玄宗皇帝曾在其宫中设立女子学堂,在这里女孩们可以学习诗、书、礼、乐等内容,受到了玄宗的重视和鼓励。
这是中国女子教育史上的第一次尝试。
然而,这样的女子教育只是个例而已,在此后的宋、元、明、清时期,女性的教育水平基本停滞不前。
这是因为古代社会存在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女性一直被认为是“家庭妇女”,只需要懂得家政和礼节就够了。
因此,女性的教育没有得到重视,根本没有机会去学习。
二、社会角度:女子地位的变迁18世纪末,随着现代化思想的传入和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中国女性的地位和角色也逐渐发生改变。
首先,女性的工作范围得到了扩展。
在以前,女性只能在家里做些织纺之类的家务,而现代则提供了更多的工作选择。
女性可以在纺织、制药、印刷、出版等行业中找到工作机会。
这种现代化的经济组织和工业化的产业结构使得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成为可能,她们得到了一份自立的机会。
其次,女性享有的文化和法律权利也得到了提高。
随着现代思想的传播和民主观念的普及,人们对于女性的地位和权利有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在这个过程中,女性的政治、文化、经济和法律权利逐渐得到了承认和保护,她们被认为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后,女子教育的改变也在这个时期开启了。
19世纪末,传教士开始在中国进行教育工作,开创了女学堂和女子大学。
女学堂的课程安排包括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并强调人道主义和奉献精神。
这种女子教育的推动确立了女性受教育的权利和地位,她们被认为不仅是家庭主妇,还是社会中贡献巨大的一部分。
第二次浪潮之后——1980年代以来的性别文化景观第二次浪潮之后——1980年代以来的性别文化景观引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变革,其影响深远而广泛。
这一时期被广泛称为“第二次浪潮”,指的是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后期的第一次浪潮,即女性运动、性别平等和其他社会正义运动的高潮。
本文将聚焦于第二次浪潮之后的时代,探讨1980年代以来的性别文化景观的变化和发展。
一、女性权益的巩固和发展1980年代以来,女性权益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许多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以确保女性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平等参与。
例如,妇女参政权利得到普遍承认和推动,许多国家开始出现女性领导人和政府机构。
此外,工作场所的性别平等问题也得到了关注,一些国家出台了法律,规定了平等的薪酬、产假和女性晋升机会。
女性在教育领域的进步也是显著的。
许多国家对女性教育的投入和机会增加,女性高等教育的比例也大幅提高。
这些措施使得女性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教育和追求自己的职业梦想,进一步推动了性别平等的进程。
然而,尽管女性在许多领域取得了进步,但性别不平等仍然存在于许多社会和文化方面。
仍有许多国家的女性仍面临暴力、性侵犯和歧视。
此外,在某些领域,如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女性的参与度仍然较低。
因此,虽然女性权益在第二次浪潮之后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仍需要进一步的工作来实现完全的性别平等。
二、男性身份认同的重塑与多样性在第二次浪潮之后的性别文化景观中,人们对于男性身份认同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男性身份特征,如强壮、坚强和无情的形象不再是唯一被接受的标准。
相反,人们对于男性的理解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宽容。
社会对于男性身份认同的看法不再将男性局限于传统的性别角色。
男性也越来越被鼓励表达情感、关心家庭和参与家务劳动。
男性在育儿和家庭照顾方面的参与度也逐渐提高。
这些变化反映了社会对于性别角色的重新定义和对多样性的接受。
收稿日期:2006-08-01作者简介:陈晓芳(1979-),女,安徽泗县人。
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198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研究综述陈晓芳(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摘 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它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扩大了研究领域和范围,更新了研究视角和方法,发表、出版了可观的论著,尤其在中国近代女子教育、教会女学、女子留学、女子教育专项研究等方面出现许多颇有见地的论文,但同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关键词: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G7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021(2007)01-0083-05女性的解放是反映社会进化的基本尺度,从这一意义上,女子教育的开放程度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因此,作为占中国人口一半的女子教育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学者涉足此间。
1928年出版的陈东原5中国妇女生活史6是一部通史性著作,对近代女子教育有所涉及。
同年,舒新城发表5近代中国女子教育思想变迁史6,从贤妻良母教育、女国民教育、男女平等教育阐述近代女子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
认为梁启超是贤妻良母教育之鼻祖。
其教育思想对近代女子教育具有重大影响。
但贤妻良母、女国民教育思想均立足于/强种保国0,并非从妇女自身的利益出发;五四前后兴起的男女平等教育思想在于使男女立于完全对等的地位,民国初年则重视妇女自身的特性和女子对于社会应尽的责任,主张对女子实行特殊教育。
1936年程谪凡出版5中国现代女子教育史6一书,着重探讨清末至20世纪30年代的女子教育发展历程,对学制的变化、沿革、女子教育的发展规模等问题有比较深入地研究,是研究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第一部专著。
同年,上海正中书局又将梁瓯霓、梁瓯第的5近代中国女子教育6付梓。
1939年出版的舒新城5近代中国留学史6侧重于留学政策沿革,其中论及女子留学政策与规模问题。
这一时期有关女子教育的论文还有:1931年俞庆棠发表的5三十五年来之中国女子教育6,通过大量数字概括清末民初女子教育的发展概况,叙述重点在于20世纪20年代,认为该时期的女子教育主要是贤妻良母教育。
总的来说,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多局限于女子教育的概括式介绍,研究深度也相当有限。
此后一段时期,国内战乱不断,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女子教育研究趋于沉寂。
唯一值得注意的成果是1961年舒新城编辑出版的5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6,该书下册专列5女子教育6一节,收集整理近代女子教育史的基本资料。
20世纪80年代以后,受平等竞争原则的冲击,女大学生分配难等问题相继出现,加上西方女权思想的影响,中国女性史研究再现高潮,近代女子教育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值得认真回顾与反思。
本文较为详尽地检索了1980年以来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重点缕述几个重要的专题和突出成果,最后讨论现有研究的特点与不足,所引用论著截止2005年底,范围以我国大陆地区为主。
一(一)资料的整理与著作的出版1987~1993年出版的5中国近代学制史料6(朱有瓛主编)一至四辑和1990~1995年出版的5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6(陈元晖、陈学恂主编)10册均辑录了大量女子教育史料,为全面了解近代女学提供了便利。
此外,关于女子教育方面的专著有:1992年黄新宪的5中国近现代女子教育6;1995年孙石月的5中国近代女子留学史6;1993年雷良波的5中国女子教育史6;1995年杜学元的5中国女子教育通史6;1996年阎广芬的5中国女子与女子教育6均是中国近代女子教育方面的专著,它为女子教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理论基础。
(二)论文发表情况据笔者初步统计,自1980年以来,有关女子教育研究的论文就有200多篇。
现列表如下:年份篇数年份篇数年份篇数1980019893199813198101990419991319822199142000121983019922200127198401993120021819852199462003281986019951420043319870199612200524198********资料来源:根据1980年以来的历年5全国报刊索引6统计。
从上表所统计的论文数量可以看出,从1980年到1993年的14年间,只有近20篇的文章,而1994年至2005年间即发表了200多篇论文。
由此可见,女子教育的研究在近十余年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渐入佳境。
值得一提的是:上表各年度的统计数字只是近似值,即女子教育的论文数量的最小值,有关妇女解放、近代教育方面的论文也包含了女子教育的内容,不包括在本文统计之中,但本表的统计使用同一标准,还是可以反映20多年来的研究概况的。
二归纳起来,1980年以来的研究成果主要围绕中国近代女子教育、教会女学及其西方对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影响、女子教育专项研究等主题展开。
下面分专题进行介绍。
(一)关于教会女学及其对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作用之研究1.对教会女学的研究教会女学是研究比较集中的问题。
李永春将教会女学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840年宁波女校创办至1856年为第一阶段;1856至1899年为第二阶段; 1899年至五四运动前夕为第三阶段;五四运动后为第四阶段[1]。
王奇生[2]、吴洪成[3]分别对教会女学产生的背景、特点、影响等进行研究,认为教会女子大学开创了中国高等女子教育的先河,并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近代教会女学对中国女子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抹杀的。
王敬平[4]、陈雁[5]论述了教会女校在客观上冲击了中国旧的教育制度,开创了中国女子教育的先河,为中国培养了最早一批知识女性,从而促进了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张学玲、傅强从女性的觉醒这一视角对教会女学的作用加以阐释,认为教会女学为社会培养了一批从事医药、护士和教育的人才,成为中国最早的职业女性,她们为近代妇女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6]。
此时,也有学者从区域史的角度审视近代教会女学对某一地区社会发展的影响,其中,念烨就从福州这一地区出发,指出了近代教会女学在给福州社会打下时代烙印的同时,也为福州的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7]。
2.西方对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影响之研究研究者普遍认为近代中国女子教育是由西方女学直接推动的。
余丽芬[8]、阎广芬[9]两人便是这一观点的支持者。
此外,关于日本对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作用也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乔素玲较为系统地叙述了日本对中国官方女学思想的启蒙、日本教习对中国女学的扶植以及日本对中国留学生男女平等观念的促成诸方面,探讨日本对近代中国女学的影响。
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对日本与中国近代女学教育关系论述较为翔实的著作[10]。
(二)中国近代自办女子教育研究随着西方女学的传入,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孕育而生。
它的发展演变历程成为这一时期研究的重点。
1.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发展历程及其实践的研究一些学者从近代女子教育总体发展历程的角度来论述分析。
王美秀试图以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为背景,对近代女子教育的兴起和发展进行考察,揭示了社会转型对女子教育的影响以及女子教育的兴起与发展在近代社会转型所起的独特作用[11]。
何黎萍认为近代妇女为获得教育平等权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斗争,在五四时期妇女教育平等权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高度,并最终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达到与男子平等的目标[12]。
此外,一些学者立足于不同时期的女子教育进行研究,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
杨晓通过对戊戌时期启蒙思想家女学思想的分析,总结出中国传统女学的终结与近代女子教育兴起的历史原因及其社会价值[13]。
李兰萍考察了中国在走向近代文明过程中,产生了女子教育,为妇女争取自身的解放提供了机遇,并奠定了辛亥革命时期妇女参政运动的基础。
而知识女性在辛亥革命时期的一系列活动,也折射出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一些特点[14]。
蒋美华则从女性教育角色的变迁着手,探讨了五四时期女子教育的发展历程,并指出女性为争取新型教育角色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并推动了女子教育呈现出现代化的诸多特征[15]。
2.中国近代女子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研究中国近代女子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丰富了人们对女子教育的认识,因此,研究者对此也非常关注,尤其对著名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研究成果斐然。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思潮和教育观念的研究是对不同时期女子教育宗旨和目的的高度凝练。
学者们大多致力于对中国近代女子教育思潮的阶段划分,其中,张莲波将其划为三个阶段:(1)贤母良妻主义;(2)女国民教育;(3)男女平等教育[16],这是对中国近代女子教育思潮在不同阶段特征的高度概括。
而李忠康归纳为/相夫教子0、/保种强国0、/独立自养0、/伸张女权0、/男女平等0等五个方面[17]。
关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观念的研究,林吉玲的研究较为深入,她认为近代女子教育的观念完成了由/女性0的性别教育到/人0的教育观念的转变[18]。
对著名人物教育思想的研究在1990年以后也掀起了热潮。
其中对蔡元培、向警予的研究相对比较集中。
夏蓉[19]、萧琳[20]二人将蔡元培的女子教育思想归因于他的男女平等思想,夏蓉还将蔡元培的女子教育思想归类为:从胎教到母教、从/贤妻良母0型转变为事业型、从全面发展教育到独立完全人格培养、从培养自立意识到社会责任感、从开放/女禁0到男女共校等几个方面。
对于向警予的女子监狱思想研究,张萍主要从女子学校教育、女子留学教育、女子平民教育几个方面阐述了向警予的女子教育思想,探讨了她的女子教育思想特色[21],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教育思想。
(三)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专项研究1.女子义务教育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只有阎广芬一人发表三篇论文对女子义务教育进行研究,她在5中国近代女子义务教育的发展历程6中勾勒了中国近代女子义务教育的发展历程[22]。
她的另一篇文章5夹缝中求发展)))中国近代女子义务教育的定位6选取了三大参照系,即自身的历史发展、男子义务教育、西方女子义务教育,较全面客观地总结、评析近代女子义务教育的成败得失,反映出近代女子义务教育的发展是中国教育近代化乃至整个社会近代化历程的缩影[23]。
在这一研究基础上,她的5简析中外近代女子义务教育发展的特点6一文,通过考察中西方女子义务教育起步与发展的实际,指出了中西方女子义务教育的发展所具有的不同特征[24]。
这三篇文章填补了女子义务教育研究领域的空白。
2.女子高等教育研究女子高等教育作为女子教育的最高层次,从其提出到实现,历经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关于近代女子高等教育背景的研究主要有赵叶珠[25]、万琼华[26]、王媛[27],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究,其中,王媛的分析更具条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