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形
- 格式:ppt
- 大小:578.00 KB
- 文档页数:14
梯形的知识点归纳总结梯形是一个几何图形,具有特殊的性质和特点。
本文将对梯形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包括定义、属性、面积计算和实际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1. 定义梯形是一个四边形,其中有两边是平行线段,其他两边不平行。
平行线段称为梯形的底边,而不平行的线段称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
梯形的两条斜边连接了上底和下底的两个对角顶点。
2. 属性(1)两个底角:梯形的两个底角是指梯形的两个底边相对的内角,它们的度数之和为180度。
(2)两个顶角:梯形的两个顶角是指梯形的两个顶点的内角,它们的度数之和为180度。
(3)对边平行:梯形的两对对边分别相互平行,也就是说上底和下底平行,两条斜边也平行。
(4)同底角相等:梯形的两个同底角(即与同一底边相对的两个内角)是相等的。
(5)同顶角相等:梯形的两个同顶角(即与同一顶点相对的两个内角)是相等的。
3. 面积计算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面积 = (上底 + 下底)×高 / 2。
其中,上底和下底分别为梯形的两条平行边的长度,高为梯形两平行边的距离。
4. 实际应用梯形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实际应用场景:(1)建筑领域:许多建筑物的楼顶、屋顶等都是梯形的形状,计算梯形的面积可以帮助建筑师计划建筑材料的用量。
(2)土地测量:在土地测量中,梯形的面积计算可以帮助测量员评估土地的大小和价值。
(3)道路规划:道路的路基、中央隔离带等都可以近似看作梯形,通过计算梯形面积可以帮助交通规划者设计道路布局。
(4)金融领域:金融机构中的利息计算、贷款计算等经常涉及到梯形的面积计算。
综上所述,梯形作为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几何图形,其定义、属性、面积计算和实际应用都是我们需要了解和掌握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梯形的相关概念。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对梯形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梯形的性质和计算梯形是我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常见的几何形状之一,具有一些独特的性质和特点。
本文将探讨梯形的定义、性质以及计算梯形的面积和周长等相关内容。
一、梯形的定义梯形是一个具有两条平行边的四边形,其中两条平行边被称为梯形的底边,其余两条边被称为梯形的腰。
梯形的两个对角线可以相交或不相交。
根据对角线是否相交,可以将梯形分为两类:交梯形和不交梯形。
交梯形:两个对角线相交于一点。
不交梯形:两个对角线不相交。
二、梯形的性质1. 梯形的底边平行:底边是梯形的两条平行边之一。
2. 梯形的腰平行:腰是梯形的两条非平行边之一。
3. 梯形的对角线长度相等:梯形的两对相对顶点之间的距离相等。
4. 梯形的内角和:梯形的内角和等于360度。
5. 梯形的高垂直于底边:梯形的高是从一条底边到另一条底边的垂直距离。
三、梯形的计算公式1. 梯形的面积计算:梯形的面积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面积 = (上底 + 下底) ×高 ÷2其中,上底和下底分别是梯形的两条平行边的长度,高是从一条底边到另一条底边的垂直距离。
2. 梯形的周长计算:梯形的周长计算包括两种情况:- 若对角线不相交:周长 = 上底 + 下底 + 左腰 + 右腰- 若对角线相交:周长 = 上底 + 下底 + 左腰 + 右腰 - 2 ×连接对角线的线段长度其中,上底和下底分别是梯形的两条平行边的长度,左腰和右腰分别是梯形的两条非平行边的长度,连接对角线的线段是指相交的两个顶点之间的线段。
四、梯形的应用举例梯形在实际生活中经常出现,以下是一些梯形的应用举例:1. 建筑设计:很多楼梯的形状可以近似看作是梯形,因此在建筑设计中,计算梯形的面积和周长可以帮助我们合理规划楼梯的尺寸。
2. 农田规划:在农田规划中,梯形的面积计算可以用来确定农田的面积,从而更好地安排作物的种植。
3. 工程测量:在土木工程测量中,梯形的计算常用于测量地形高程等相关信息,有助于工程设计与施工。
梯形的基本认识与绘制梯形,作为一种基本的几何图形,具有广泛的应用和重要的几何特性。
本文将介绍梯形的定义、性质以及梯形的绘制方法。
一、梯形的定义梯形是指有两条平行边的四边形。
其中,两条平行边被称为底边和顶边,两条非平行边被称为腰。
在梯形中,腰的长度可以不相等,底边和顶边的长度也可以不相等。
根据底边和顶边的相对位置,梯形可以分为上梯形和下梯形。
二、梯形的性质1. 对角线的关系:梯形的对角线是连接两对非相邻顶点的线段。
在梯形中,对角线的交点被称为交点。
梯形的对角线互相交于交点,并且交点将对角线等分。
2. 夹角的关系:梯形的内角和为360度。
具体而言,相对的内角之和等于180度。
3. 面积的计算: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面积 = (上底 + 下底) * 高 / 2。
其中,上底和下底是底边和顶边的长度,高是从底边到顶边的垂直距离。
4. 边长关系:梯形的底边和顶边平行,因此它们的长度不会相等。
根据数学原理,底边和顶边之间的距离是个常数。
三、梯形的绘制方法要绘制一个梯形,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确定底边和顶边的长度。
2. 确定腰的长度。
根据梯形的性质,腰可以不相等。
3. 通过连接底边和顶边的两个非相邻顶点,绘制出梯形的对角线。
4. 根据梯形的定义,上底和下底的长度可以确定。
5. 根据需要,标注出梯形的角度和边长。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可以准确地绘制出一个梯形图形。
四、梯形的应用梯形作为几何图形的一种,广泛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下面列举了一些应用场景:1. 土木工程:在建筑工程中,梯形被用作道路、建筑物的地基或梯田的设计。
2. 几何学教育:梯形是初等几何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学生通过学习梯形的性质和绘制方法,加深对几何学的理解。
3. 经济学:梯形被用作衡量经济发展或营销模型中的不同趋势和变化。
总结:梯形是一种基本的几何图形,具有两条平行边和两条非平行边的特点。
梯形的性质包括对角线的关系、夹角的关系、面积的计算方法等。
梯形导读:本文是关于梯形,希望能帮助到您!教学建议知识结构梯形知识归纳1.梯形的定义及其有关概念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底,其中长边叫下底;不平行的两边叫腰;两底间的距离叫梯形的高.一腰垂直于底的梯形叫直角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等腰梯形.2.梯形的性质及其判定梯形是特殊的四边形,它具有四边形所具有的一切性质,此外它的上下两底平行.一组对边平行且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但要判断另一组对边不平行比较困难,一般用一组对边平行且不相等的四边形是梯形来判断.3.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性质: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两腰相等,两底平行,两对角钱相等,是轴对称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底的中垂线就是它的对称轴.判定: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对角钱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梯形重难点分析本节的重点是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梯形仍是具有特殊条件的四边形,它与平行四边形同属于特殊的四边形,它只有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但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而等腰梯形又是特殊的梯形,它的许多性质和判定方法与矩形、菱形、正方形这些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可比性.本节的难点也是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由于等腰梯形又是特殊的梯形,它的许多性质和判定方法与矩形、菱形、正方形这些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可比性,虽然学生在小学时已经接触过等腰梯形,在认识和理解上有一定的基础,但还是容易同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混淆,再加上梯形问题往往要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来处理,经常需要添加辅助线,学生难免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往往会有对题目一讲就明白但自己不会分析解答的情况发生,教师在教学中要加以注意.梯形的教学建议1.关于梯形的引入生活中有许多梯形的例子,小学又接触过梯形内容,学生对梯形并不陌生,梯形的引入可从下面几个角度考虑:①从生活实例引入,如防洪堤坝、飞机机翼,别致窗户、音箱外形等等;②从小学学习过的旧知识复习引入;③从发现的角度引入,比如给出一组图形,告诉学生这就是梯形,然后寻找这些图形的共同点,根据共同点对梯形进行定义以及性质、判定的研究;④可用问题式引入,开始时设计一系列与梯形概念相关的问题由学生进行思考、研究,然后给出梯形的定义和性质.2.关于梯形的概念梯形的相关概念小学就已经接触过,但并不深入,在研究梯形的概念时可设计如下问题加深对梯形相关概念的理解:①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不是梯形?②一组对边平行一组对边相等的图形是不是梯形?③一组对边相等的图形是不是梯形?④一组对边相等一组对边不相等的图形是不是梯形?⑤对角线相等的图形是不是梯形?⑥有两个角是直角的梯形是不是直角梯形?⑦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不是等腰梯形?⑧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不是等腰梯形?一、教学目标1. 掌握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有关概念.2. 掌握等腰梯形的两个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两条对角线相等.3. 能够运用梯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进行有关问题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4. 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二、教法设计小组讨论,引导发现、练习巩固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等腰梯形性质.2.教学难点: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及正确运用辅助线).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小黑板,常用画图工具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教师复习引入,学生阅读课本;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质,归纳小结梯形转化的常见的辅助线七、教学步骤【复习提问】1.什么样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什么性质?2.小学学过的梯形是什么样的四边形.(让学生动手画一个梯形,并找3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并指出上、下底和腰,然后由学生总结出梯形的概念).【引入新课】(板书课题)梯形同样是一个特殊的四边形,与平行四边形一样,它也有它的特殊性,今天我们就重点来研究这个问题.1.梯形及梯形的有关概念(l)梯形: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2)底: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通常把较短的底叫上底,较长的底叫下底).(3)腰: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腰.(4)高:两底间的距离叫做梯形高.(5)直角梯形:一腰垂直于底的梯形.(6)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以上这一过程借助多媒体或投影仪演示)提醒学在注意:①梯形与平行四边形同属于特殊的四边形,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特殊条件,所以必然有不同的性质.②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而梯形中,平行的一组对边不能相等(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不能相等).③上、下底的概念是由底的长短来定义的,而并不是指位置来说的.2.等腰梯形的性质例1 如图,在梯形中,,,求证:.分析:我们学过“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如果能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转化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证明:(略)由此得出等旧梯形的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高上的两个角相等.例2 如图,求证: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已知:在梯形中,,,求证:.分析:要证,只要用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得出,然后再利用,即可得出.证明过程:(略).由此得到多腰梯形的第一条性质: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除此之外,等腰梯形还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过两底中点的直线.3.解决梯形问题常用的方法在证明梯形性质定理时,我们采取的方法是过点作交于,从而把梯形问题转化成三角形来解,实质上是相当于把采取平行移动到的位置,这种方法叫做平行移动(也可移对角线),这是解决梯形问题常用的方法之—(让学生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作辅助线来解决梯形问题,多找几名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总结,可借助多媒体演示见图).(1)“作高”:使两腰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2)“移对角线”:使两条对角线在同一个三角形中.(3)“延腰”:构造具有公共角的两个等腰三角形.(4)“等积变形”,连结梯形上底一端点和另一腰中点,并延长与下底延长线交于一点,构成三角形.综上所述: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就是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把梯形问题转化为已经熟悉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问题来解决.【总结、扩展】小结:(以提问的方式总结)(1)梯形的有关概念.(2)梯形性质(①-③).(3)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4)解决梯形问题时,常用的几种辅助线.八、布置作业教材P179中2、3、4九、板书设计十、随堂练习教材P176中1、3。
梯形一、知识梳理1.梯形的定义: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2.特殊梯形的定义:(1)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2)直角梯形:一腰垂直于底的梯形.3.等腰梯形的性质:1)从角看: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2)从边看:等腰梯形两腰相等;3)从对角线看:等腰梯形两条对角线相等.4.等腰梯形的判定:1)两条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2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3)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5.梯形的中位线:连接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叫做梯形的中位线.6.梯形中位线的性质: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边,并且等于两底边和的一半.二、梯形中的常用辅助线在解(证)有关梯形的问题时,常常要添作辅助线,把梯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问题。
本文举例谈谈梯形中的常用辅助线,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一、平移1、平移一腰:从梯形的一个顶点作一腰的平行线,把梯形转化为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
[例1]如图1,梯形ABCD的上底AB=3,下底CD=8,腰AD=4,求另一腰BC的取值范围。
2、平移两腰:利用梯形中的某个特殊点,过此点作两腰的平行线,把两腰转化到同一个三角形中。
[例2]如图2,在梯形ABCD中,AD//BC,∠B+∠C=90°,AD=1,BC=3,E、F分别是AD、BC的中点,连接EF,求EF的长。
3、平移对角线:过梯形的一个顶点作对角线的平行线,将已知条件转化到一个三角形中。
5,求证:AC [例3]如图3,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D=3,BC=7,BD=2⊥BD 。
【变式1】(平移对角线)已知梯形ABCD 的面积是32,两底与高的和为16,如果其中一条对角线与两底垂直,则另一条对角线长为_____________[例4]如图4,在梯形ABCD 中,AD//BC ,AC=15cm ,BD=20cm ,高DH=12cm ,求梯形ABCD 的面积。
二、延长即延长两腰相交于一点,可使梯形转化为三角形。
梯形的知识点归纳总结一、梯形的定义梯形是一种四边形,其中有两条平行边,这两条平行边称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用a和b 表示,而连接上底和下底的两条非平行边称为梯形的斜边,用c和d表示。
二、梯形的特征1. 两条平行边:梯形必须有两条平行边,分别为上底和下底。
2. 两条非平行边:梯形的两条非平行边可以是任意长度,但不能相交。
3. 对角边:梯形的对角边长度相等。
4. 对角面积:梯形的两对角面积相等。
三、梯形的分类根据上底和下底的长短关系,梯形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分类:1. 直角梯形:梯形的两条非平行边中有一条是直角的。
2. 等腰梯形:梯形的两条非平行边中有一对边相等。
3. 等边梯形:梯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四、梯形的性质1. 梯形的对角线:梯形的对角线是连接两个对角点的直线,它们的长度分别是上底和下底之和。
2. 梯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等于上底和下底之和再乘以高,再除以2。
3. 梯形的周长:梯形的周长等于所有边的长度之和。
4. 梯形的高:梯形的高是从一条平行边到另一条平行边的垂直距离。
五、梯形的计算1. 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S = (a + b) * h / 22. 梯形的周长计算公式:P = a + b + c + d3. 梯形的高的计算方法:可以利用已知的边长通过公式计算,也可以利用三角函数计算。
4. 梯形的对角线计算公式:对角线的长度等于上底和下底之和。
六、梯形的应用1. 房屋屋顶:许多房屋的屋顶呈梯形状,梯形的知识可以用于设计和施工。
2. 地形勘测:地图上有很多梯形形状的地块,梯形的知识可以用于计算地块的面积和边长。
3. 工程设计:在建筑、水利和土木工程中,常常需要计算梯形形状的场地和结构的面积和周长。
4. 数学建模:梯形可以作为数学建模的一个对象,通过梯形的计算和分析,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总之,梯形是图形学中的一种重要几何图形,具有独特的性质和特点。
了解梯形的定义、特征、分类、性质、计算和应用,对于数学学习和实际生活都有一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