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00321
- 格式:docx
- 大小:427.17 KB
- 文档页数:242
202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032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考古发现,黄河流域远古人类文化遗址的建筑结构多是A. 半地穴式B. 干栏式C. 木石式D. 井干式2.先秦时期,法家文化源于A. 齐鲁之地B. 三晋之地C. 荆楚之地D. 闽南之地3.提出“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的农学家是A. 李悝B. 傅玄C. 贾思勰D. 徐光启4.南北朝至唐朝中期,在保护西北地区环境方面作用zui大的是A. huang家园囿的建设B. 山岭资源归wang朝C. 陵墓周边的绿化D. 牧马场地的广布5.秦汉时,连接湘江和漓江的是A. 灵渠B. 阳渠C. 利漕渠D. 平虏渠6.明清时期,桐城人以文章扬名,形成了“桐城派”。
下列属于该流派代表人物的是A. 黄宗羲B. 姚鼐C. 戴震D. 曹雪芹7.据《商君书》和《管子》记载,早期“法”的精义是A. 尚公义B. 尚兼爱C. 以刑去刑D. 以非为是8.武丁以后,殷人祈祷的主要sheng灵是A. chao自然神B. 天神C. 地神D. 祖先神9.“修身、齐家、治guo、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出自A. 《论语》B. 《孟子》C. 《大xue》D. 《中庸》10.西域都护府始设于A. 汉文帝时期B. 汉景帝时期C. 汉武帝时期D. 汉宣帝时期11.先秦名家流派的公孙龙、惠施探讨了事物概念与实际的关系问题,即A. “人”与“物”的关系问题B. “虚”与“实”的关系问题C. “名”与“实”的关系问题D. “主”与“客”的关系问题12.汉武帝为整治商贾,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包括下列选项中的A. 两税法B. 一条鞭法C. 摊丁入亩法D. 告缗法13.《七发》为汉代枚乘所作,其文体是A. 赋B. 绝句C. 律诗D. 词14.隋朝在中yang实行三省六部制,在地方实行A. 分封制B. 行省制C. 州县制D. 亭里制15.宋代有一种“走马灯”游戏,透明的灯笼点上里面的蜡烛就可以自动旋转,该游戏利用的原理是A. 热气的动力学B. 流体的动力学C. 力矩平衡D. 胡克定律16.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起着特殊作用,明朝zhu名的传教士有A. 利玛窦B. 汤若望C. 南怀仁D. 迦叶摩腾17.下列选项中,曲折地表露民族意识的作品为A. 《窦娥冤》B. 《汉宫秋》C. 《西厢记》D. 《赵氏孤儿》18.我国现存di一部完整地记录了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文献是A. 《诗经》B. 《尚书》C. 《淮南子》D. 《汉书》19.在我国sheng话传说中,桑蚕业起源于A. 后稷B. 伏羲C. 共工D. 嫘祖20.在我国传统文化中,xiang征“福寿绵长”的花是A. 月季B. 腊梅C. 荷花D. 菊花21.辛亥ge命后,剪辫子和穿中山装成为“咸与维新”的xiang征,这属于A. jie层标志B. 仪礼标志C. 政治标志D. 职业标志22.我国传统手工业“熟行莫出,生行莫入”之说反映的是A. 祖师崇拜B. 师徒传承C. 行业禁忌D. 合作互助23.下列选项中,产生于宋代的法医书籍为A. 《洗冤录》B. 《难经》C. 《灵枢》D. 《素问》24.周朝王位传递实行A. 昭穆传承制B. 兄弟相及制C. 父子相承制D. 嫡长子继承制25.东汉初年,为避光武帝刘秀讳,将“秀才”改称A. 人才B. 茂才C. 玉才D. 贤才26.中国古代法律的中心任务是A. 政治制裁B. 经济制裁C. 文化制裁D. 刑事制裁27.中国舞蹈的wu舞和乐舞之分始于A. 夏代B. 商代C. 周代D. 秦代28.汉语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吸收各少数民族文化的营养来丰富和发展自己,“金da莱”就是借自于A. 朝xian语B. 蒙古语C. 满语D. 维wu尔语29.提出语言“约定俗成”理论,正确地说明了词的意义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是A. 孔子C. 孟子D. 荀子30.下列选项中,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是A. 《周易·系辞下》B. 《论语·述而》C. 《礼记·王制》D. 《典论·论文》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2分,共10 分。
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重点汇总)传统语文教育包括哪几项主要内容?1) 传统的汉字教学包括识字教学和写字教学;2) 传统的语言教育包括句了训练和作文训练。
汉语的主要特点1) 从语音来看,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2) 从词汇来看,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3) 从语法来看,汉语借助于虚词和词序来表示词与词的语法关系;4) 从音义对应的角度来看,汉语的特点是一个音节对应于多个词。
简述“家天下”的政权模式。
“家天下”指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己有,世代相袭。
1) 所谓“家天下”,是指王朝的更迭往往是新旧家族的代兴与衰亡;2) 秦始皇自命为“始皇帝”,希望其家族子孙世代传袭位;汉代,刘邦与臣僚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3) 在皇位继承上,历代帝王大多遵循嫡长子继承制;4) 从秦始皇到清朝帝制结束达2000年之外,一部中国政治变迁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的兴亡史。
简述“十恶”的内容。
“十恶”是古代社会中很严重的犯罪。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 维护以皇帝为代表的封建统治。
2) 维护父权、夫权为中心的家族制度。
简述“天人合一”的含义。
+1“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主要包括两层意义:1) 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2) 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的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简述“中庸之道”价值观。
“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由孔子提出。
“中”是“中和”,即“经过对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庸”即“用”,“中庸”意为“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典法”,即可常行常用的最高的德。
“中庸”含有深沉广远的价值观念,确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
简述19世纪以来中国文化的现代趋势。
1) “中体西用论”;2) “全盘西化论”;3) “儒学复兴论”与“综合创新论”。
简述禅宗的传播。
禅宗相传为南朝宋末菩提达摩在河南少林寺创立,后分为北、南两宗。
后来南宗成为禅宗正宗。
00321中国文化概论-目录绪论1.“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的定义2.文化产品、文化内涵、文化现象、文化事象、文化观念、文化思潮、文化政策的定义3.文化产品与文化观念的辨析4.文化现象与文化事象概念的辨析5.应用上述概念辨析具体的事物是属于文化现象还是文化事象6.民族文化的定义7.国别文化的定义8.中国文化的性质9.两个文化层面--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10.传统文化的定义11.文化传统的定义。
12.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及其历史阶段13.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辨析14.当前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错误态度的分析15.中国文化的四个类别16.“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17.“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人类文化学的区别18.学习“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应当达到的目的。
怎样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个人修养的意识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19.中国地势和地形特点20.气候变化大势21.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22.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23.地理条件与气候条件对文化系统造成的影响24.地理与中国文明道路的关系25.草原人群的历史变化26.大一统观念27.广阔地域的人群众多28.“天下”观念29.地缘特征与文化命运;地理的历史舞台与文化的悠久30.地域文化与统一文化的关系31.中国现代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432.中国自然区域的现代地理学划分33.古代的“九州”34.形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35.西部开发与文化建设36.构成区域文化的因素37.先秦时期几个重要的文化区域38.秦汉时期农业与农牧交错区的大致界线39.唐初南方文化状况的改观40.典范人物的作用41.区域文化的变迁42.儒家的地域分化43.近代南方的开风气44.稻作农业的起源原因45.地域文化几方面的作用46.历史上一些地域文化所起的作用47.古代起到保护环境作用的措施48.古代利用自然的成就49.黄河、淮河有利变害的原因50.黄河八百年安流的原因51.谈谈环境保护对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52.新石器时代53.三大文化成就54.三皇五帝55.“绝地天通”56.传说时代的文化线索57.农业文明发达与族群凝聚的关系58.敬授民时59.夏商周的年代60.夏、商文化特点61.农耕文化方向的选择62.分封制的历史作用63.重要几家的代表人物64.各家思想特征65.百家争鸣的特点66.孔孟思想的内容与联系67.汉武帝时打击匈奴的几次战争68.西域69.丝绸之路70.经略南方的情况71.打击匈奴的后果72.民族内附的情况73.文景之治74.独尊儒术75.察举制76.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77.官员选拔的文化标准78.士大夫阶层的养成79.汉武帝中央集权措施80.经学的作用及变化81.永嘉之乱82.十六国83.玄学84.《神灭论》85.般若学和涅槃学86.开发江南的过程87.南北民族融合88.佛教的传播及南北特点89.西晋灭亡的文化原因及后果90.南朝士族政治及士族文化91.三省六部制92.科举制93.唐朝的北方文化背景及其作用94.在民族关系上开放精神的体现及给北宋带来的影响95.崇尚诗文的原因96.中唐时期97.古文运动98.新乐府运动99.理学100.王安石变法101.两税法的作用102.南方经济的高涨103.市井文化的兴起104.新党旧党的分歧105.中唐两税法的作用106.士大夫的文化作为107.色目人108.南人109.回族110.孟德高维诺111.八思巴112.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113.儒户114.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传如何115.元朝政治及经济政策116.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117.元朝时期的文人与戏剧118.利玛窦119.徐光启120.一条鞭法121.摊丁入亩122.锦衣卫123.税监124.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情况125.西方对中国的介绍和对中国的学习126.明清的闭关锁国政策127.明清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统治的表现128.朱元璋出身与明初政局的关系129.明清社会经济迟滞的原因130.王阳明131.文字狱132.乾嘉学派133.明朝士大夫群体的分野及学术活动134.清初三先生的思想与著作135.明清之际学风变化的原因136.理解元明清文化的衰变。
2022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032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法家文化的发源地是A. 齐鲁B. 三晋C. 南楚D. 北魏2.“不违农时,谷不胜也”出自A. 《论语·季氏》B. 《孟子·尽心上》C. 《四书训义》D. 《孟子·梁惠王》3.春秋、战国的分期时间是A. 公元前576年B. 公元前476年C. 公元前376年D. 公元前276年4.《天人三策》的作者是A. 董仲舒B. 刘彻C. 朱熹D. 李延年5.魏晋时期,玄学之风的一个重要现象是A. 拜师B. 游历C. 填词D. 清谈6.唐朝诸多宗教派别分流并进,zui终独占天下局面的是A. 天台宗B. 华严宗C. 禅宗D. 净土宗7.葡萄牙人赖占澳门的时间是A. 1573年B. 1543年C. 1563年D. 1553年8.我国现存的di一部完整记录了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历史文献是A. 《农政全书》B. 《万有文库》C. 《淮南子》D. 《农书》9.代表了商代制陶工艺zui高水平的是A. 白陶B. 灰陶C. 黑陶D. 黄陶10.封建社会中,大fu以上的贵族乘的车称为A. 路B. 舆轿C. 轩D. 官轿11.由唐代的燕几演变而来的智力玩具是A. 九连环B. 七巧板C. mo方D. 投壶12.下达di一个全国性的公开选拔人才诏令的huang帝是A. 李世民B. 忽必烈C. 朱元璋D. 刘邦13.《船山遗书》的作者是A. 王夫之B. 顾炎武C. 黄宗羲D. 陈白沙14.后世将其合称为《黄dinei经》的两部著作是A. 《素问》和《难经》B. 《素问》和《灵枢》C. 《灵枢》和《shang寒杂bing论》D. 《难经》和《shang寒杂bing论》15.周朝王位的传递实行A. 嫡长子继承制B. 禅让制C. 父子相承D. 兄弟相及16.中国历shi上di一部初具体系的封建法典是A. 《法经》B. 《刑书》C. 《秦律》D. 《吕刑》17.沿用“周公六礼”的婚礼礼仪程式的民族是A. 蒙族B. 满族C. 汉族D. 朝xian族18.明确提出“天ren合一”这一专有名称的是A. 刘康公B. 董仲舒C. 张载D. 刘禹锡19.提出“中庸”这一价值原则的是A. 孟子B. 孔子C. 荀子D. 庄子20.上元节指的是A. 八月十五B. 十月十五C. 七月十五D. 正月十五21.主张“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jian,诈不欺愚”的是A. 荀子B. lao子C. 墨子D. 朱熹22.把“礼”当作区分人与动物的根本标志的典籍是A. 《荀子·礼论》B. 《左传》C. 《礼记·冠义》D. 《论语·季氏》23.把教育的地位提到“政之本”高度的是A. 董仲舒B. 孔子C. 孟子D. 贾谊24.我国di一部诗歌总集是A. 《大韶》B. 《楚辞》C. 《离骚》D. 《诗经》25.中国绘画艺术的鼎盛时期是A. 元代B. 唐代C. 宋代D. 明代26.zui早讨论“言意关系”的历史文献是A. 《周易》B. 《诗品》C. 《论书》D. 《文心雕龙》27.除汉族外,其他有代表自己语言的文字的民族一共有A. 26个B. 25个C. 24个D. 23个28.zui早提出语言“名实”问题的是A. 荀子B. 孟子C. 孔子D. 韩非子29.周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A. 《仓颉篇》B. 《史籀篇》C. 《百家姓》D. 《急就篇》30.在元朝担任官职达17年之久的是A. 利玛窦B. 马可·波罗C. 马丁D. 汤若望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2分,共10 分。
1、法家文化的发源地是A、齐鲁B、三晋C、南楚D、北魏答案正确答案B解析三晋之地(韩、赵、魏)多法家人物;齐国多儒学、阴阳之士,即便是那里的法家人物如管子,也与三晋法术之士有明显不同。
南楚则是道家的故乡,而它极富地方色彩的楚辞文学,是那样的浪漫,诗人是那样的深怀乡土意识。
没有竞争,就不会有那么强烈的本地意识,也就不会有那么深入的对本土地利、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当然就不会有那么灿烂的文化高潮。
由此也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没有开阔的意识和胸襟,区域文化的建设也不会做得太好。
P552、“不违农时,谷不胜也”出自A、《论语·季氏》B、《孟子·尽心上》C、《四书训义》D、《孟子·梁惠王》答案正确答案D解析在保护自然方面,古代有一个重要观点,非常值得注意,就是孟子提出的不违天时观念。
《孟子·梁惠王》在谈到如何实施王道政治时说过这样的话:“不违农时,谷不可胜用也;数罟(过密的渔网)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木,林木不可胜用也。
”P573、春秋、战国的分期时间是A、公元前576年B、公元前476年C、公元前376年D、公元前276年答案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解析公元前771年,西周的最后一代王幽王被犬戎所杀,西周结束。
第二年周平王率众迁都雒邑,开始了历时500余年的东周时代。
以公元前476年为界,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前后两期;战国结束于秦朝统一。
P694、《天人三策》的作者是A、董仲舒B、刘彻C、朱熹D、李延年答案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A解析公元134年,汉武帝接受重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自此需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年。
P795、魏晋时期,玄学之风的一个重要现象是A、拜师B、游历C、填词D、清谈答案正确答案D解析在嵇、阮等,放浪形骸是精神痛苦绝望、不向世俗低头的表现。
他们超越世俗名利、权位的“大人”精神,还直接影响了鲍敬言“无君论”思想的出现。
中国文化概论(00321适用全国)速记宝典一、简答题命题来源:围绕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特点、内容。
答题攻略:(1)答案内容要简明、概括、准确,即得分的关键内容一定要写清楚。
(2)答案表述要有层次性,列出要点,分点分条作答,不要写成一段;(4)如果对于考题内容完全不知道,利用选择题找灵感,找到相近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作答。
如果没有,随意发挥,不放弃。
考点1:简述理解广义文化定义的三个要点。
答:(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考点2:简述“狭义文化”的特征。
答:(1)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2)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考点3:简述国别文化形成的原因。
答:(1)有着共同的文化源;(2)多元的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渗透,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3)汉民族文化在整个文化中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
考点4:简述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答:(1)广大地域影响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发展的方向;中国文化独特的地理条件,制约着它独特的文明形态和文化方向。
中国文化的发祥地是黄河流域(2)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调,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
(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地缘:它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考点5:简述构成区域文化的因素。
答:1)自然环境。
注意:中国古代文明国家最早在黄河中下游兴起。
(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
0321 -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依据教材《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第一节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第三节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文化得失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第一节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第二节秦汉:统一王朝政治下的文化演变第三节魏晋南北朝:中国文化在曲折中的演进第四节隋唐两宋: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第五节元明清:中国文化的衰变期第三章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第一节中国传统的生产经济文化第二节中国传统的日常生活文化第三节中国的民族科技文化第四章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第一节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第二节中国社会传统的礼俗规约第五章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第一节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第二节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第三节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第四节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第五节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第六节中国传统的艺术审美第六章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第一节语言文字及其文化特征第二节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观念与制度第三节以汉语汉字为载体的文化事象第七章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第一节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第二节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第三节中国文化发展的现代趋势与时代规范第四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绪论“文化”名称的来源。
(1)关于“文”的解释:①“文”的本义是“错画”②“文”的引申义:在人类认知领域,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在政治领域,引申为“文治教化”,主张利用礼乐教化提高人们的修养而使国家安定,与诉诸军事征服他国的“武功”相对;在天文和人文的区别上,天文指的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现象和规律。
(2)关于“化”的解释:“化”的本义是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和“分化”。
(3)“文化”合起来的解释: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在的总和。
(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因此,(2)广)而且以人(2)狭应当(民性的。
全国202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代码】00321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许慎《说文解字》的第一个部首字是(B)A、元B、一C、文D、人2、先秦诸子百家中讲究超然物外的是(A)A、道家B、儒家C、阴阳家D、法家3、中国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是(B)A、诚意、正心、修身B、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C、格物、致知、至善D、齐家、治国、平天下4、中国稻作农业起源于(B)A、黄河中下游地区B、长江中下游地区C、关中地区D、岭南地区5、“书楚语,作楚声”说的是(C)A、巴蜀文学B、建安文学C、屈原文学D、诗经文学6、《西厢记》的女主人公是(A)A、崔莺莺B、杨贵妃C、窦娥D、李香君A、魏晋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8、中国出产和田玉的地区是(A)A、新疆B、西藏C、四川D、云南9、在中国古代传说中,发明居室的是(B)A、神农氏B、有巢氏C、燧人氏D、伏羲氏10、商朝达到鼎盛是在(C)A、太甲时期B、盘庚时期C、武丁时期D、纣王时期11、首先实行“九品中正制”的皇帝是(B)A、刘彻B、曹丕C、司马炎D、李世民12、魏晋之际,佛教在社会上层广为流传,其教义(A)A、以大乘经论为主B、以小乘经论为主C、以神灭论为主D、以明心见性论为主13、春秋战国时期,在逻辑和科技方面有很多发明创造的流派是(A)A、墨家B、儒家C、法家D、道家14、在下列选项中,茶叶成为平民百姓日常消费品的时代是(D)D、唐代15、南戏的发祥地是(A)A、温州B、汴京C、成都D、柳州16、在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医学上“六腑”的是(D)A、脾B、肺C、肾D、胃17、北宋政坛有“新党”与“旧党”之争,“旧党”的领军人物是(A)A、司马光B、苏轼C、王安石D、朱熹18、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审议机构是(B)A、尚书省B、门下省C、内史省D、中书省19、七巧板运用的原理是(A)A、出入相补原理B、勾股定理C、中国剩余定理D、等差原理20、魏晋时期,统治者的日常代步工具是(C)A、路B、栈车C、舆轿D、轩21、古代名画《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城市为(B)A、长安22、在“周公六礼”中,男方以雁为礼品,到女家求婚属于(B)A、请期B、纳采C、纳吉D、纳征23、下列城市素有“荔枝之乡”美称的是(A)A、福州B、苏州C、扬州D、杭州24、儒家认为孝悌的最高层次是(D)A、仁爱B、诚信C、谦让D、无违25、在汉代被视为天帝的星神是(C)A、金星B、天王星C、北极星D、北斗星26、道教定型化始于(D)A、正一道B、北天师道C、全真教D、五斗米道27、下列河流属于珠江水系的是(B)A、赣江B、漓江C、汉水D、济水28、钟嵘认为诗歌创作的最高审美原则是(A)A、自然之美B、藻饰之美D、节奏之美29、识字课本《三字经》的作者是(D)A、仓颉B、李斯C、史游D、王应麟30、在构成民族的诸特征中,最重要的是(A)A、语言B、文字C、饮食D、服饰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全国10月自学考试00321中国文化概论历年真题模拟及答案全国10月自学考试00321中国文化概论历年真题及答案全国10月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032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 B )绪论-7A.文化现象B.文化事象C.文化思潮D.文化观念2.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时间也不算短,但始终追求的政治观念中的基调是( B )1-20A.和睦B.统一C.和平D.友好3.古代中国文明的成功依靠的不是战争而是( D )1-19A.威胁与恐吓B.和亲与共存C.吞并与兼并D.联合与融会4.新石器时代结束于距今40 左右,延续时间长达( A )2-34A.五六千年之久B.四五千年之久C.三四千年之久D.二三千年之久5.中国独特的地理条件,制约着它的独特文明形态和( D ) 1-20A.文化体系B.文化内涵C.文化结构D.文化方向6.周人极端重视的是( B )2-43A.渔业B.农业C.林业D.手工业7.中国清一色农耕形态的形成,实际上与几千年来盛行的“重农主义”是( B )2-44A.毫无关系B.本末关系C.交叉关系D.大有关系8.建国之初编造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的朝代是( C )3-109A.宋B.元C.明D.清9.中国历史上,南方把定期贸易的场所称作( D )3-117A.市B.集C.庙市D.墟10.《周礼·地官·遂人》把大小不同的道路分为五等,下列选项中从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 C )3-140A.径、涂、畛、道、路B.径、畛、涂、路、道C.径、畛、涂、道、路D.畛、涂、径、路、道11.七巧板能够阐明若干重要的( B )3-154A.运算法则B.几何原理C.力学原理D.代数理论12.下列有关制度文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4-159A.它是人们创制出来的一种无序化体系B.它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中介C.它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D.它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13.下列有关“皇帝”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4-164A.始皇帝是秦政B.天子自称“朕”C命令称为“制”或“诏”D.总揽天下大权14.秦朝的中央“三公”是( B )2-53A.太师、太傅、太保B.丞相、太尉、御史大夫C.尚书、中书、门下D.太尉、太常、太仆15.学术界一般认为科举制度创立的年代是( C )4-172A.开皇三年(583)B.开皇十八年(598)C.大业三年(607)D.大业五年(609)16.传说,制定婚姻“六礼”的人是( C )4-196A.周文王B.周武王C.周公D.孔子17.下列文献记载,体现中国传统类比思维模式的是( D )5-218A.“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B.“上下与天地同流”C.“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D.“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壁”18.“天人合一”的观念起源于( C )5-224A.夏B.商C.西周D.汉代19.从殷墟卜辞来看,殷商时期已完成了对天上最高权威神的创造,这种神叫( C )5-233A.日神B.月神C.上帝D.星神20.周代,人们四时祭祀祖先,冬祭叫( D )5-235A.礿B.禘C.尝D.蒸21.在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方面,提出“三纲五常”的是( D )4-179A.周公B.孔子C.孟子D.董仲舒22.有共同来源的诸语言的总称是( D )6-291A.语族B.语群C.语支D.语系23.越南仿照汉字创造的文字是( C )6-298A.假名B.谚文C.字喃D.汉字24.认为中国近代社会与思想文化演变的框架问题表现了一种特殊的二律背反运动的学者是( B )7-337A.陈寅恪B.钱穆C.陈独秀D.胡适25.现代新儒学的鼎盛时期是在20世纪的( B )7-352A.四五十年代B.五六十年代C.六七十年代D.七八十年代。
202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代码00321)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2.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纸)指定位置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3.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2B 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
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1.考古发现,黄河流域远古人类文化遗址的建筑结构多是A.半地穴式B.干栏式C.木石式D.并干式2.先秦时期,法家文化源于A.齐鲁之地B.三晋之地C.荆楚之地D.闽南之地3.提出“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的农学家是A.李悝B.傅玄C.贾思勰D.徐光启4、南北朝至唐朝中期,在保护西北地区环境方面作用最大的是A.皇家园闹的建设B.山岭资源归王朝C.陵墓周边的绿化D,牧马场地的广布5.泰汉时,连接湘江和漓江的是A.灵渠B.阳渠C.利漕渠D.平虏渠6.明清时期,桐城人以文章扬名,形成了“桐城派”。
下列属于该流派代表人物的是A.黄宗羲B.姚鼐C.戴震D.曹雪芹7.据《商君书》和《管子》记载,早期“法”的精义是A.尚公义B.尚兼爱C.以刑去刑D.以非为是8.武丁以后,殷人祈祷的主要神灵是A.超自然神B.天神C:地神D.祖先神9.“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出自A.《论语》B.《孟子》C.《大学》D.《中庸》10.西域都护府始设于A.汉文帝时期B.汉景帝时期C.汉武帝时期D.汉宣帝时期11.先秦名家流派的公孙龙、惠施探讨了事物概念与实际的关系问题,即A.“人”与“物”的关系问题B.“虚”与“实”的关系问题C.“名”与“实”的关系问题D.“主”与“客”的关系问题12.汉武帝为整治商贾,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包括下列选项中的A.两税法B.一条鞭法C.摊丁入亩法D.告缗法13.《七发》为汉代枚乘所作,其文体是A. 赋B.绝句C.律诗D.词14.隋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在地方实行A.分封制B.行省制C.州县制D.亭里制15.宋代有一种“走马灯”游戏,透明的灯笼点上里面的蜡烛就可以自动旋转,该游戏利用的原理是A.热气的动力学B.流体的动力学C.力矩平衡D,胡克定律16.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起着特殊作用,明朝著名的传教士有A.利玛窦B.汤若望D.迦叶摩腾17.下列选项中,曲折地表露民族意识的作品为A.《实娥冤》B.《汉宫秋》C.《西厢记》D.《赵氏孤儿》18,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地记录了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文献是A.《诗经》B.《尚书》C.《淮南子》D.《汉书》19.在我国神话传说中,桑蚕业起源于A.后稷B.伏羲C.共工D.嫘祖20.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福寿绵长”的花是A.月季B.腊梅C.荷花D.菊花21.辛亥革命后,剪辫子和穿中山装成为“咸与维新”的象征,这属于A.阶层标志B.仪礼标志C.政治标志D.职业标志22.我国传统手工业“熟行莫出,生行莫入”之说反映的是A.祖师崇拜B.师徒传承D.合作互助23.下列选项中,产生于宋代的法医书籍为A.《洗冤录》B.《难经)C.《灵枢》D.《素问》24.周朝王位传递实行A.昭穆传承制B.兄弟相及制C.父子相承制D.嫡长子继承制25,东汉初年,为避光武帝刘秀讳,将“秀才”改称A.人才B.茂才C.玉才D.贤才26.中国古代法律的中心任务是A.政治制裁B.经济制裁C.文化制裁D.刑事制裁27.中国舞蹈的巫舞和乐舞之分始于A.夏代B.商代C.周代D.秦代28.汉语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吸收各少数民族文化的营养来丰富和发展自己,“金达菜” 就是借自于A.朝鲜语C.满语D.维吾尔语29.提出语言“约定俗成”理论,正确地说明了词的意义和客观事物之问关系的是A.孔子B.曾子C.孟子D.苟子30.下列造项中,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是A.《周易·系辞下》B.《论语·述而》C.《礼记·王制》D.《典论·论文》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024年4月中国文化概论自考真题课程代码:0032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一句出自A.《易·贲卦》B.《说苑·指武》C.《论语·雍也》D.《礼记·中庸》2.《尚书·禹贡》以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划分为A.五州B.六州C.八州D.九州3.以文章见长的方苞属于A.吴学派B.扬州派C.桐城派D.淮阳派4.清代实行“摊丁入亩”的税收制度,其中“丁”指A.土地税B.盐税C.人头税D.商税5.持“清虚自守,卑弱自持”人生观的是A.老子B.孔子C.孟子D.墨子6.秦朝负责监察百官和司法审判的是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尚书7.呼韩邪单于率部众归降西汉,这一史实发生在A.汉文帝时期B.汉武帝时期C.汉宣帝时期D.汉元帝时期8.“重农主义”作为一种国家观念起于A.商B.西周C.春秋D.战国9.唐朝皇帝被推举为众多民族的A.大单于B.天可汗10.北魏孝文帝将都城迁到A.长安B.大梁C.洛阳D.临淄11.晚唐陆龟蒙撰写的记述各种农具的著作是A.《梦溪笔谈》B.《天工开物》C.《四库全书》D.《未耜经》12.意大利方济各会士乘船到达泉州,后被教皇任命为汗八里大主教的是A.孟德高维诺B.八思巴C.马可·波罗D.利玛窦13.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瓦是A.矩形瓦B.绳纹瓦C.菱形瓦D.琉璃瓦14.有“一菜一格、百菜百格”之称的菜系为A.鲁菜B.川菜C.粤菜D.湘菜15.首次将脉诊法规范化的医学著作是A.《伤寒杂病论》B.《神农本草经》C.《脉经》D.《灵枢》16.依据我国民间计时制度,1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A.0.5个小时B.1个小时C.2个小时D.3个小时17.我国传统铁匠行的祖师是A.鲁班B.李耳C.螺祖D.黄帝18.北宋中期以后形成的新儒学为A.礼学B.明学C.文学D.理学19.依据《礼记·曲礼》,天子死曰A.崩D.亡20.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是A.仁爱B.中庸C.中和D.诚信21.流传于中国的北传佛教属于A.大乘佛教B.小乘佛教C.上乘佛教D.下乘佛教22.明确提出“善政”不如“善教”教育观点的是A.老子B.孟子C.墨子D.荀子23.京剧脸谱的“黑色”表示A.忠烈正义B.阴险狡诈C.刚正稳健D.鲁莽豪爽24.《诗经》中展现朝廷之音的是A.风B.雅C.颂D.兴25.声调是汉语构词的一种手段,表示“给牲畜喝水”的“饮”读A.一声B.二声C.三声D.四声26.朝鲜文属于拼音文字,其字母来源于A.叙利亚字母B.斯拉夫字母C.古印度字母D.独创字母27.《仓颉篇》一般用作A.识字教材B.法律教材C.医学教材D.农耕教材28.“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我国文化概论一、引言在我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孕育着丰富的文化遗产,为世界所瞩目。
我国文化概论作为对这一文化底蕴的系统梳理和总结,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我国文化的历史渊源我国文化概论首先需要深入挖掘我国文化的历史渊源。
从尧舜禹时代的传统文化,到秦汉的统一文化,再到唐宋的开放文化,我国文化贯穿了数千年的历史长河。
这种悠久的历史渊源不仅影响着我国当代社会,也深刻地塑造了我国人民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
三、我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我国文化概论还需要从核心价值观的角度对我国文化进行梳理。
儒家的仁爱、道家的自然、佛家的慈悲,这些核心价值观构成了我国文化的精髓。
这些价值观不仅贯穿于社会各个领域,也深刻地影响着我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四、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与魅力我国文化概论还应当深入探讨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与魅力。
包括我国的书法、绘画、音乐、戏剧、建筑等方面,都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博大精深。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是我国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我国现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我国文化概论中,也需要关注我国现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随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我国文化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创新。
我国的电影、音乐、艺术等领域不断涌现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展现出我国文化的活力与创造力。
六、我国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我国文化概论还需展望我国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
我国文化应当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互鉴,实现我国文化的全球化传播和创新发展。
七、个人观点与总结回顾在我国文化概论的撰写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远影响。
我国文化概论不仅有助于我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文化的历史渊源、核心价值观和传统与现代的特色,也让我深刻体会到我国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之道。
我坚信,通过对我国文化概论的研究,我将更深刻地领略我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为我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自考本科00321中国文化概论00321中国文化概论绪论一、“文化”的界定二、民族文化、国别文化与两个文化层面三、文化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传统四、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和基本内容第一章一、中国地理特征及气候变化二、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三、大地域与地域文化的形成四、古代区域文化简况五、地域文化的作用六、古代保护自然、利用自然的得失第二章一、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二、夏商周时代的文化历程三、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化创造四、秦汉时期的开边拓土五、新王朝政治格局下的政治与文化六、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发展七、唐朝开放的立国精神及对宋的影响八、唐宋间的社会文化变革九、元朝时期政治文化及民族融合十、东西方的相遇与明清时期的政治十一、明清时期的文化政策及士大夫的文化活动目的:1、文化的基本概念、文化的相关概念、民族文化与国别文化的概念与外延、文化的分层、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概念、中国文化的分类。
2、中国地理的特征及气候变化特点,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原因,古代保护利用自然的得失,尤其是黄河问题。
3、中国文化的起源及历史发展脉络,每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及重大事件。
重点与难点:1、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概念2、中国文化的起源及历史发展脉络第三章一、生产生活文化二、农耕灌溉文化的内容三、农政思想的内涵四、市商贸易的以文促商模式五、手工业的行业管理范围六、衣、食、住、行的文化含义七、家庭与社区的文化管理八、传统科技的文化特性九、四大发明的历史启示第四章一、宗法制二、君主制及其特点三、科举制的地位与作用四、古代法律制度的伦理特性五、传统礼俗规约的起源与特点六、皇家贵族礼制七、庶族平民礼俗目的:1、传统生产生活文化的经济基础和经济发展观念,领会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及其影响、传统的市商贸易文化、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文化及其特征、社区组织的文化聚合家庭、家族及其相关活动,民族科技文化的天文历算走向及相关成就,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中医药学的理论即在世界医学史上的地位,四大发明的技术成果和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以及四大发明的历史影响和时代局限。
一、单项选择题1、截至2013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是()。
A、埃及B、印度C、希腊D、中国您的答案:A正确答案:D 得分:0.0 分【答疑编号10585239,点击提问】解析:截至2013年,我国共有30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
参见教材P45。
2、文化传统对社会发展有()。
A、正面作用B、负面作用C、鉴戒作用D、积极作用和负面作用您的答案:A正确答案:D 得分:0.0 分【答疑编号10585234,点击提问】解析:文化传统既有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也有对社会发展起负面作用的。
前者是文化精华,是优秀的传统;后者是糟粕,是不良的传统。
参见教材P43。
3、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
A、核心精神B、集合体C、简要概括D、重要保障您的答案:A正确答案:A 得分:3.0 分【答疑编号10585233,点击提问】解析: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参见教材P43。
4、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分为上层文化、中层文化和下层文化的是()。
A、钟敬文B、许慎C、明陆容D、梁宗懔您的答案:A正确答案:A 得分:3.0 分【答疑编号10585220,点击提问】解析:钟敬文认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可以分为三种干流:即上层文化、中层文化(市民文化)、下层文化。
参见教材P41。
5、文化学研究的基础单位是()。
C、文化思潮D、文化政策您的答案:A正确答案:B 得分:0.0 分【答疑编号10585185,点击提问】解析:文化事象是文化学研究的基础单位。
参见教材P40。
6、打破了束缚人性的僵化的神学,带来了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解放,使人们看到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的是()。
A、产业革命B、文艺复兴C、地理大发现D、殖民主义扩张您的答案:A正确答案:B 得分:0.0 分【答疑编号10585175,点击提问】解析:14-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打破了束缚人性的僵化的神学,带来了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解放,使人们看到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
参见教材P38。
7、以下对广义的文化的概念叙述不正确的是()。
A、广义的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B、广义的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C、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D、广义的文化关注的是经历历史传承积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您的答案:A正确答案:D 得分:0.0 分【答疑编号10585174,点击提问】解析:狭义的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历史传承积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
参见教材P38-39。
8、文化定义的不同,必然会影响到文化学的()。
A、研究方向B、研究方法C、研究成果D、研究范围您的答案:A正确答案:D 得分:0.0 分【答疑编号10585171,点击提问】解析:文化定义的不同,必然会影响到文化学的研究范围。
参见教材P38。
9、“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出自()。
A、《易·贲卦》B、《礼记·中庸》C、《说苑·指武》D、《荀子·不苟》您的答案:A正确答案:B 得分:0.0 分解析:《礼记·中庸》说:“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参见教材P37。
10、“文化”一词中,“化”的本义是()。
A、变化B、改易C、融合D、交流您的答案:A正确答案:B 得分:0.0 分【答疑编号10585158,点击提问】解析:“化”的本义是改易。
参见教材P37。
11、到隋唐时期,沟通()的大运河体系已经形成。
A、东西B、东北C、南北D、西南您的答案:A正确答案:C 得分:0.0 分【答疑编号10585665,点击提问】解析:到隋唐时期,沟通南北的大运河体系已经形成。
参见教材P59。
12、有专家统计,洪武年间的植树总量在10亿棵左右。
这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政绩。
A、朱建文B、朱元璋C、朱棣D、朱高炽您的答案:A正确答案:B 得分:0.0 分【答疑编号10585658,点击提问】解析:有专家统计,洪武年间的植树总量在10亿棵左右。
这的确是朱元璋一个了不起的政绩。
参见教材P58。
13、汉代长安一带皇家大规模的园囿,对保护()环境也有相当意义。
A、东南B、西南C、东北D、西北您的答案:A正确答案:D 得分:0.0 分【答疑编号10585656,点击提问】解析:汉代长安一带皇家大规模的园囿,对保护西北环境也有相当意义。
参见教材P58。
14、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认为()文化是隋唐文化一脉重要的资源。
A、汴州B、涿州C、霸州D、凉州解析: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认为凉州文化是隋唐文化一脉重要的资源。
参见教材P57。
15、黄河、漳水之间的一大都会是(),司马迁说那里的交通方便,各地风俗都有体现,南与郑、卫风俗相近,有桑间襥上之风。
A、长安B、邯郸C、咸阳D、洛阳您的答案:A正确答案:B 得分:0.0 分【答疑编号10585640,点击提问】解析:邯郸是黄河、漳水之间的一大都会,司马迁说那里的交通方便,各地风俗都有体现,南与郑、卫风俗相近,有桑间襥上之风。
参见教材P56。
16、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相当全面地描绘了()各地区域文化特色的。
A、秦汉时期B、汉朝时期C、唐朝时期D、晋朝时期您的答案:A正确答案:A 得分:3.0 分【答疑编号10585636,点击提问】解析:相当全面地描绘了秦汉时期各地区域文化特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
参见教材P55。
17、区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是()。
A、先秦时期B、汉朝时期C、唐朝时期D、明朝时期您的答案:A正确答案:A 得分:3.0 分【答疑编号10585635,点击提问】解析:先秦时期,是区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
参加教材P55。
18、区域文化形成过程中,()是一个地区的“民智资源”。
A、典范人物B、方志记录C、区域意识D、乡土意识您的答案:A正确答案:A 得分:3.0 分【答疑编号10585630,点击提问】解析:典范人物是一个地区的“民智资源”。
参见教材P55。
19、在世界古代文明中,古埃及和巴比伦文明是被毁灭了。
其间原因很多,有一点应当是与其()有关的。
A、人口众多B、地理条件C、族群众多D、族群单一解析:在世界古代文明中,古埃及和巴比伦文明是被毁灭了。
其间原因很多,有一点应当是与其地理条件有关的。
参见教材P52。
20、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回旋的舞台的是()。
A、广阔的地域B、单一的地形C、众多的人口D、多族群您的答案:A正确答案:A 得分:3.0 分【答疑编号10585616,点击提问】解析:广阔的地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回旋的舞台。
参见教材P52。
二、多项选择题21、文化三分法包括()。
A、物质B、制度C、精神D、语言E、风俗您的答案:ABC正确答案:ABC 得分:4.0 分【答疑编号10585295,点击提问】解析:关于文化的分科,三分法:物质、制度、精神。
参见教材P46。
22、下列属于非物质文化的有()。
A、昆曲B、泥塑C、丝绸之路D、口技E、中国功夫您的答案:CDE正确答案:ABDE 得分:0.0 分【答疑编号10585249,点击提问】解析:丝绸之路是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参见教材P44。
23、中国文化又称(),它属于国别文化。
A、江河文化B、黄河文化C、中华文化D、华夏文化E、炎黄文化您的答案:ABC正确答案:CDE 得分:0.0 分【答疑编号10585221,点击提问】解析: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A、文艺政策B、民族政策C、医疗政策D、宗教政策E、语言文字政策您的答案:ABC正确答案:ABDE 得分:0.0 分【答疑编号10585198,点击提问】解析:针对少数民族发展的民族政策、文艺政策、宗教政策、语言文字政策等等,均属于文化政策。
参见教材P40~41。
25、梁启超认为可看作时代思潮的是()。
A、先秦百家B、汉代的经学C、隋唐的佛学D、宋明的理学E、清代的考据学您的答案:ABCD正确答案:BCDE 得分:0.0 分【答疑编号10585195,点击提问】解析:梁启超认为,汉代的经学、隋唐的佛学、宋明的理学、清代的考据学,都可看作是时代思潮。
参见教材P40。
26、黄河是中国文化的母亲河,但以公元10世纪为界,此前黄河虽有改道现象,但不严重,基本是稳定的、安流的。
10世纪也就是唐五代开始,黄河下游迁徙变为常态。
主要原因就是()。
A、中上游地区森林砍伐B、牧场被开垦成耕地C、自然植被破坏严重D、下游地区树木砍伐E、耕地被开垦成牧场您的答案:ABC正确答案:ABC 得分:4.0 分【答疑编号10585678,点击提问】解析:黄河是中国文化的母亲河,但以公元10世纪为界,此前黄河虽有改道现象,但不严重,基本是稳定的、安流的。
10世纪也就是唐五代开始,黄河下游迁徙变为常态。
主要原因就是中上游地区森林砍伐、牧场被开垦成耕地,自然植被破坏严重。
参见教材P60。
27、致使长江三角洲一带湖泊水的吞吐量急剧下降,每当长江汛期一到,中下游地区水患变得十分严重的原因是()。
A、过度追求粮食生产B、大片围湖造田C、减少粮食生产D、冰川融化E、大片毁林造湖您的答案:ABCDE正确答案:AB 得分:0.0 分【答疑编号10585677,点击提问】28、孟子提出的不违天时观念在古代有相当的代表性,例如先秦时期,大规模的()一般安排在秋冬季节进行,都含有着“以时”的观念在内。
A、狩猎活动B、砍伐树木C、祭祀活动D、演练活动E、征兵活动您的答案:BCDE正确答案:AB 得分:0.0 分【答疑编号10585660,点击提问】解析:孟子提出的不违天时观念在古代有相当的代表性,例如先秦时期,大规模的狩猎活动一般安排在秋冬季节进行,砍伐树木也一般在同样的时候,都含有着“以时”的观念在内。
参见教材P57。
29、典范人物带动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
其中,桐城人以文章扬名,()等人物的典范作用不可低估。
A、陈石麟B、方苞C、姚鼐D、张惠言E、恽敬您的答案:ABC正确答案:BC 得分:0.0 分【答疑编号10585632,点击提问】解析:典范人物带动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
其中,桐城人以文章扬名,方苞、姚鼐等人物的典范作用不可低估。
参见教材P55。
30、在北方,中原文明必须长期面对一个由()构成的辽阔的地域和以游牧为基本特征的文明区域。
A、草场B、山地C、沙漠戈壁D、峡谷E、盆地您的答案:ABC正确答案:ABC 得分:4.0 分【答疑编号10585609,点击提问】解析:在北方,中原文明必须长期面对一个由草场、山地、沙漠戈壁构成的辽阔的地域和以游牧为基本特征的文明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