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方法治疗靶向药物所致面部痤疮样皮疹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07.61 KB
- 文档页数:2
肺癌靶向药物相关性皮疹的中医治疗及护理研究进展凡国华;孙静云;赵蕾【期刊名称】《护理与康复》【年(卷),期】2018(017)009【总页数】3页(P42-44)【关键词】肺癌;靶向药物;皮疹;中医治疗;中医护理【作者】凡国华;孙静云;赵蕾【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江苏扬州 225001;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江苏扬州 225001;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江苏镇江 21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8.9近年来,肺癌一直位居世界癌症死因的前列[1],我国肺癌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恶性肿瘤的首位[2],根据肺癌的分化程度和形态特征,目前将肺癌分为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和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cancer,NSCLC)。
NSCLC占肺癌患者的80%~90%[3],大多数就诊时已属晚期,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
晚期NSCLC明确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敏感突变阳性的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是首选治疗方案[4-5]。
随着EGFR-TKIs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尤以皮疹发生率最高[6],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的依从性。
目前,EGFR-TKIs相关性皮疹发生机制还未完全清楚,西医治疗多以抗生素和激素的联合使用为主,临床治疗效果欠佳[7]。
中医认为肺癌靶向药物相关性皮疹与“粉刺”“药疹”相似,采用中药内治、外治,中医特色护理在肺癌靶向药物相关性皮疹的预防和治疗中起了重要作用。
本文就肺癌靶向药物相关性皮疹的中医治疗及护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肺癌靶向药物相关性皮疹的中医治疗1.1 中药内治1.1.1 辨体质治疗中医认为肺癌多由正气亏虚,癌毒内蕴所致。
肺主气,肺受邪侵,其气必损,肺为骄脏,喜润恶燥,肺体受病,肺阴必伤,晚期肺癌患者多见气虚、阴虚之候。
部分研究者在对肺癌基本病机认识的基础上,结合皮疹特点,联合清热、解毒、祛风、止痒等治法取得较好的疗效。
EGFRIs所致皮疹的治疗观察及护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存在过表达,使其成为抗肿瘤生物制剂治疗的重要靶点。
针对该靶点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EGFRIs)包括抗EGFR 单克隆抗体(西妥昔单抗、帕尼单抗、尼妥珠单抗)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吉非替尼、埃罗替尼、索拉非尼等),与传统的化疗药物相比,EGFRIs作用特异性强,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接受EGFRIs治疗的部分患者特征性的剂量依赖性皮肤黏膜不良反应,包括皮疹、甲沟炎、皮肤干燥和瘙痒等,其中以痤疮样皮疹最为常见。
60%——80%的晚期肠癌患者在接受EGFRIs治疗时会出现皮疹,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治疗选择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有效的皮肤反应管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抗EGFR治疗至关重要。
一、EGFRIs相关皮肤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在皮肤的正常上皮组织中存在EGFR,EGFR通路调控表皮正常的生长分化过程、促进伤口愈合,与免疫稳态和屏障功能的维持息息相关。
EGFRIs通过抑制EGFR信号通路,导致趋化因子如IL-1、TNFα等表达的增加、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的募集,从而干扰表皮结构,导致正常表皮屏障功能障碍。
二、EGFRIs相关皮疹的识别痤疮样皮疹是最常见且发生最早的皮肤不良反应,通常在治疗后1-2周内发生,在治疗结束4周内完全缓解。
有研究表明,患者使用EGFRIs治疗时,其皮脂腺和毛囊会发生分化改变,在细胞中可以检测到巨噬细胞、单核细胞、树突状细胞,提示皮疹的发生可能与炎症反应有关。
皮疹常累及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面部、头皮、上胸部和背部,严重时可累及臀部和四肢。
痤疮样皮疹形态相对单一,很少形成粉刺和囊肿,伴瘙痒,下肢可受累。
痤疮样皮疹表现为表皮和(或)真皮层炎症以及毛囊炎症(包括毛囊炎和毛囊周围炎),呈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等混合性炎性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三、EGFRIs相关皮疹的分级根据不良事件常用术语评定标准(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CTCAE)5.0版,EGFRIs相关皮疹的分为5级,见下图。
1例结肠癌患者应用西妥昔单抗后出现严重痤疮样皮疹的药学监护孔树佳;李砚文【摘要】目的:探讨对结肠癌肝转移患者行西妥昔单抗联合氟尿嘧啶+亚叶酸钙+伊立替康+奥沙利铂( FOLFIRINOX)方案化疗后出现严重痤疮样皮疹的治疗实施药学监护的切入点。
方法:临床药师参与该患者的临床药物治疗全过程,对患者用药后出现痤疮的原因及治疗用药进行分析,开展药学监护。
结果:经分析,该患者应用西妥昔单抗联合FOLFIRINOX方案后出现痤疮样皮疹,为西妥昔单抗引起的不良反应。
临床药师建议临床医师使用莫匹罗星及头孢克洛对症治疗,减轻了痤疮样皮疹对该患者继续应用西妥昔单抗治疗的影响,确保了患者能够接受足够疗程的治疗,避免了病情延误。
结论:临床药师深入临床开展药学监护,可协助临床医师安全、有效用药,避免或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OBJECTIVE:To probe into the entry point of pharmaceutical care for one 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 patient with severe acneiform rash after the treatment of cetuximab combined with chemotherapy FOLFIRINOX. METHODS:Clinical pharmacists participated in the whole course of the patient's therapeutic regimen,and analyzed the cause of acne and application of acne medication then provided pharmaceutical care for thepatient.RESULTS:With the analysis of clinical pharmacists, acneiform rash was turned out to be the adverse reactions induced bycetuximab combined with chemotherapy FOLFIRINOX.The clinicians were advised to use mupirocin and cefaclor as expectant treatment,which released the effect of acneiform rash on the patients with continuouslyapplication of cetuximab treatment and ensured the patients could receive enough treatment course,avoid delay of the disease.CONCLUSIONS:The clinical pharmacists go into the clinic to develop pharmaceutical care can assist the clinicians with safety and effective medication,and avoid or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期刊名称】《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年(卷),期】2015(000)010【总页数】4页(P1419-1421,1422)【关键词】西妥昔单抗;痤疮样皮疹;药学监护【作者】孔树佳;李砚文【作者单位】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云南省肿瘤医院药剂科,云南昆明650118;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云南省肿瘤医院重症医学科,云南昆明6501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8.1;R979.1西妥昔单抗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阻断剂,为免疫球蛋白G1 单克隆抗体。
2023 年第 9 卷第 11 期Vol.9, No.11, 2023中西医结合护理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Nursing西妥昔单抗致颜面部皮疹1例的中医特色护理体会庄碧云1, 黄金兰1, 农庆龙2(1. 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 肿瘤科, 广东 深圳, 518116;2. 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 骨科, 广东 深圳, 518111)摘要: 本文总结1例西妥昔单抗致颜面部皮疹患者的中医特色护理经验。
基于辨证分型,给予患者中药内服、耳穴压豆、中药外洗、中药喷雾疗法等中医特色疗法,并配合皮肤护理、睡眠指导、饮食干预、情志护理等常规护理措施,减轻患者皮肤瘙痒和疼痛,促进皮损恢复,确保后续化疗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 西妥昔单抗; 皮疹; 中医特色护理; 中药洗剂; 化疗中图分类号: R 473.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709-1961(2023)11-0007-04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aracteristicnursing of a patient with facial rashcaused by cetuximabZHUANG Biyun 1,HUANG Jinlan 1,NONG Qingling 2(1. Department of Oncology , Shenzhen Hospital Beijing University ofChinese Medicine , Shenzhen , Guangdong , 518116;2.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 South China Hospital of Shenzhen University , Shenzhen , Guangdong , 518111)ABSTRACT :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 characteristicnursing of a case of cetuximab -induced facial rash. Based on th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 TCM characteristic nursing interventions including TCM medication , auricular acupoint pressing , TCM spray , TCM aerosols were carried out , in combination of skin care , sleep guidance , nutrition sup⁃port and emotion care , in order to relieve the skin rash and pain , improve the healing of skin dam⁃age and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chemotherapy.KEY WORDS : cetuximab ; skin rash ;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aracteristic nursing ;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ash ; chemotherapy 西妥昔单抗是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人/鼠嵌合型lgG 1单克隆抗体,可以通过阻断内源性配体介导的EGFR 信号传导通路抑制肿瘤的生长。
壮医药线点灸治疗EGFR拮抗剂所致痤疮样皮疹经验举隅痤疮样皮疹是肿瘤患者使用EGFR拮抗剂常见的皮肤毒性反应,可降低生活质量,甚至因不能耐受毒副反应中止治疗而影响疗效。
壮医药线点灸是广西特色民族医药诊疗技术,尤其对皮肤疾病具有良好疗效。
笔者将该法运用于痤疮样皮疹的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予报道。
标签:痤疮样皮疹;壮医药线点灸;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拮抗剂目前恶性肿瘤的治疗已进入分子靶向治疗的时代,其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拮抗剂可阻断EGFR介导的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生长,延长生存时间,已广泛运用于肺癌、结直肠癌等恶性肿瘤的治疗。
国内已上市的具有抑制EGFR途径信号传导作用的药物有: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埃克替尼,大分子单克隆抗体西妥昔单抗等。
但是,EGFR抑制剂在临床应用中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皮肤毒性反应,发生率高达50%~85%[1],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痤疮样皮疹”,可不同程度的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干扰正常治疗,甚至因不能耐受毒副反应中止治疗而影响疗效。
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防治方法,减轻EGFR抑制剂治疗相关皮肤毒性反应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病理分析EGFR拮抗剂所致的“痤疮样皮疹”,常常表现为分布于头皮、面部、颈部和躯干上半部的斑丘疹样小疱疹或脓疱状病变,伴有局部瘙痒或触痛。
EGFR除了在肿瘤细胞表面有表达外,在正常表皮细胞亦有分布。
它可刺激表皮细胞生长,抑制表皮细胞的分化,保护细胞抵抗紫外线损伤,抑制炎症,加速创面愈合,在表皮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EGFR抑制剂阻断正常通路后,干扰了角蛋白形成和细胞生长和存活,并干扰细胞分化、黏附及基底层向角质层的迁移,导致炎症、角化病或皮肤干燥[2],增加皮肤的炎症反应和对紫外线暴露的敏感性,从而导致“痤疮样皮疹”的发生。
中医认为,EGFR拮抗劑所致痤疮样皮疹属“药疹”、“毒疹”范畴,乃药毒侵扰后,化热化火,或湿热熏蒸,毒邪外发,郁于肌表所致。
中药止痒方内服外洗辅助治疗肺癌靶向药物所致皮疹临床研究高亚军1,孙 韬2(1.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北京102400;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100078)[摘要] 观察中药止痒方内服外洗辅助治疗肺癌靶向药物所致皮疹的临床疗效。
选择2021月—2022年10月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诊治的62例肺癌靶向药物所致皮疹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各31例。
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给予中药止痒方内服外洗治疗,2组均治疗4周。
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皮疹疼痛评分(NRS)、生活质量评分(DLQI)、皮疹分级、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和治疗安全性。
2组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积分、NRS评分、DLQI评分、IL-6水平、hs-CRP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皮疹分级均明显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皮疹分级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5%(29/31),对照组为67.7% (21/31),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发生。
中药止痒方内服外洗辅助治疗肺癌抗肿瘤靶向药物所致皮疹疗效优于西药治疗,能够明显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抑制炎症反应,促进皮损修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 肺癌;靶向药物;皮疹;中药止痒方;中药外洗;炎症因子doi:10.3969/j.issn.1008-8849.2023.07.021[中图分类号] R73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8849(2023)07-0970-05 [通信作者] 孙韬,E-mail:doctor_st@ 肺癌中以非小细胞肺癌最为常见,临床预后较差。
传统的肺癌治疗方式包括细胞毒性药物、放射治疗以及手术切除治疗,近年来伴随肿瘤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发现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失调是导致细胞癌变的重要原因,这极大地改变了抗肿瘤药物的研发理念,临床尝试研发对癌细胞内异常信号靶点发挥治疗作用的抗肿瘤药物,即抗肿瘤靶向药物[1]。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对策靶向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对策你知道靶向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有什么吗?你对靶向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了解吗?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带来的靶向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的知识,欢迎阅读。
1.1 皮肤毒性皮肤毒性多见于靶向作用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临床药物,包括主要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及主要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人工合成的单克隆抗体如西妥昔单抗、尼莫珠单抗等。
该类药物对皮肤、毛发和指甲具有特殊的毒副反应,最常见的包括痤疮样皮疹、皮肤瘙痒、手足综合征、脱发和色素沉着等,其中最突出的是类似痤疮的皮疹,一般在用药后两周内出现,多见于头皮、面部、颈部、胸背部等部位,对于轻度皮疹可局部涂抹皮肤外用药,同时保持身体清洁及皮肤湿润,通常可明显缓解。
多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索拉非尼和舒尼替尼亦可引起手足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30%和19%,其中索拉非尼引发3~4 级手足综合征的发生率为6%,其表现为痛感强烈、皮肤功能丧失,对于此类患者需要停药,需待毒性反应降低为1 级后再恢复原用药剂量。
因此,在口服靶向治疗药物之前应先告知病人服药后可能出现的皮肤不良反应相关症状,并叮嘱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且避免日晒。
患者对于皮肤不良反应一般可耐受,其防治首先应确定病变程度,轻度及中度不良反应可进行简单的临床处理,不需要更改药物剂量。
而经处理后不能缓解的'重度皮疹则考虑减量或者停药。
1.2 心血管毒性心血管不良反应主要包括高血压、心肌缺血/ 梗死、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及Q-T间隔延长等,可发生于多种靶向药物。
单克隆抗体曲妥珠单抗主要应用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过度表达的乳腺癌患者,心脏的毒性为该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其主要症状包括心悸、气促、心律失常等。
因此,在使用该药前,应对患者的心功能状况进行评估,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心脏疾病,在治疗期间应监测左心室功能,当曲妥珠单抗与化疗药物同时使用时,心衰发生率显著升高,因此应避免同时使用紫杉醇或蒽环类药物。
肺癌靶向药物相关皮肤不良反应的中西医治疗进展张誉华;龙麟;杨婕;沈洋;孙韬【摘要】肺癌是目前世界上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传统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随着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个体化靶向治疗应运而生.近年来,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等为靶点的靶向药物研制取得重大进展,有些药物已经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但其临床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肺癌靶向药物中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皮肤毒性,运用中医辩证结合西医治疗,患者相应皮肤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可有效降低.故对近年来肺癌靶向药物相关皮肤不良反应进行归纳总结,探讨皮疹、皮肤干燥瘙瘁、甲沟炎等皮肤不良反应的中西医治疗方法,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6(022)002【总页数】3页(P287-289)【关键词】肺癌;靶向药物;皮肤不良反应;治疗【作者】张誉华;龙麟;杨婕;沈洋;孙韬【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肿瘤科,北京 100078;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肿瘤科,北京 100078;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肿瘤科,北京 100078;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肿瘤科,北京 100078;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肿瘤科,北京10007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4.2靶向药物治疗是近年来恶性肿瘤治疗新的里程碑,它的出现使晚期恶性肿瘤疾病无进展生存期明显提高。
靶向药物治疗是指在生物学基础上,具有特异性或相对特异性的肿瘤细胞分子成为治疗靶点,利用配体或抗体与靶点相结合,达到导向或直接治疗目的的临床治疗方法[1],尽管靶向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损伤比传统治疗大大减少,但其不良反应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作用于EGFR靶点上的临床药物如吉非替尼、厄罗替尼、埃克替尼最易发生皮肤不良反应,该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达79%~88%,主要机制在于EGFR在促进表皮生长、抑制表皮细胞分化、抑制炎症、促进伤口愈合、防止紫外线损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
综逋!国民$%&CHINA'S NATUROPATHY, Jan. 2021 ,Vol. 29 No. 2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靶向药物所致不良反应概述黄小玲1&,林久茂2",陈武进(1.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福州350004$.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福建福州350122;3.福建省中西医结合老年性疾病重点实验室,福建福州350122)【摘要】分子把向药物可以特异性作用于肿瘤细胞中的特定把标分子,通常安全性高,耐受性好,但仍会产生较常 见的不良反应,如皮疹、腹泻、血压升高等。
西医对药物不良反应缺乏较好的治疗方案,多采用对症治疗以缓解症 状。
中医药治疗对把向药物所致不良反应有较显著的疗效。
该文总结归纳了临床常见的把向药物不良反应及相 应中医药治疗方法,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更多的参考。
【关键词】恶性肿瘤;靶向药物;不良反应;中医药治疗中图分类号:R246. 5 文献标识码:A DO#10. 19621/ki.11-3555/r.2021. 0243近年来,全球癌症发病率及死亡率持续上升,数据 显示"018年全球有1 800多万新增癌症病例,发病率 达236. 9/10万,癌症死亡人数达950多万人,死亡率 达101. 1/10万,癌症是 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
临床上,常以手 治疗方法,然而大多数中晚期肿瘤患者确诊时已失去手术机会,因此,放射治疗和化 学药物治疗(放化疗)常成 要治疗方法,但放化疗常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肝 功能受损等,临床 。
随着医学 的发展,肿瘤治疗进人一个全新靶向治疗时代,分子靶向治疗 指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设计 能 结合的药物,使之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的治疗方法']。
化疗 ,该疗法有较高的安全性与耐受性,但其不良反应仍不可忽略,常表现为胃肠道毒 性、皮肤毒性等。
相关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可有效减 轻靶向药物 不 ,显著 患者生活质量。
1 例西妥昔单抗致面部痤疮样皮疹的病例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西妥昔单抗致面部痤疮样皮疹的机制和相关处理建议,为临床药师参与药物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通过参与1例西妥昔单抗致面部痤疮样皮疹的诊疗经过,结合文献,阐述相关机制和处理建议。
结果及结论:西妥昔单抗致面部痤疮样皮疹可能与阻断了细胞内EGFR信号转导途径有关,出现痤疮样皮疹的患者提示抗肿瘤治疗有显著效果,可通过对症处理缓解并发症。
1病例介绍病史资料及治疗过程:患者,男,37岁,身高:168cm,体重:62kg,体表面积:1.67 m2,ECOG:0分患者鼻咽癌诊断明确。
于6月8日抗肿瘤治疗方案为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200mg VD D1、D8+卡铂500mg VD D1+西妥昔单抗600mg VD D1。
6月14日患者面部出现痤疮样皮疹伴轻度瘙痒,查体患者颈部包块较前稍缩小,提示抗肿瘤治疗方案有效。
6月15日继续行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200mg+西妥昔单抗400mg方案抗肿瘤治疗,6月17日患者面部仍见痤疮样皮疹伴轻度瘙痒,予以氯倍他索乳膏涂患处。
6月20日查房患者颜面部可见痤疮样皮疹,诉皮疹区瘙痒,换用醋酸地塞米松软膏对症处理后症状好转。
6月22日继续行西妥昔单抗400mg治疗,患者皮疹症状加重,颜面部痤疮样皮疹较前增多,口腔内可见点状溃疡,予以醋酸地塞米松软膏和外用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口腔黏膜恢复等对症处理后症状逐渐好转。
2讨论2.1痤疮样皮疹不良反应事件分析患者本次行西妥昔单抗+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卡铂方案抗肿瘤治疗后面部出现痤疮样皮疹,考虑与治疗药物有关。
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主要不良反应为脱发、中性粒细胞减少、感觉神经毒性、心电图异常、疲劳/乏力、肌肉痛/关节痛,AST/ALP水平升高等。
卡铂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周围神经毒性、其过敏反应(皮疹或搔痒)一般发生于用药后几分钟之内。
西妥昔单抗是EGFR的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通过阻断细胞内EGFR信号转导途径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复方金银花煎液湿热敷联合夫西地酸乳膏外用治疗分子靶向药物所致皮疹的效果观察杨剑霞;孙丽凯【摘要】目的:探讨复方金银花煎液湿热敷联合夫西地酸乳膏外用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所致皮疹的效果。
方法选取42例接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治疗的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治疗中所出现的皮疹,按照皮疹分级给予患者每日2~4次的复方金银花水煎液湿热敷及夫西地酸乳膏外用,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护理原则,重视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
结果皮疹痊愈6例(14%),显效29例(69%),有效7例(17%),有效率为83%。
治疗中无患者因皮肤不良反应终止靶向药物治疗。
结论复方金银花煎液联合夫西地酸乳膏外用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所致皮疹的效果显著。
【期刊名称】《护理学报》【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2页(P61-62)【关键词】皮疹;复方金银花煎液;湿热敷;夫西地酸乳膏;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作者】杨剑霞;孙丽凯【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综合医疗科,湖北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综合医疗科,湖北武汉 43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1;R248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inhibitor,EGFRI)是一类以表皮生长因子为靶点,进行抗肿瘤治疗的分子靶向药物,其包括: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大分子单克隆抗体和兼具有抑制EGFR信号传导通路的多靶点药物,分别在多种肿瘤治疗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显示出较好的临床疗效。
目前已在国内上市的常用药物有厄洛替尼、吉非替尼、舒尼替尼、西妥昔单抗等。
皮肤毒性是EGFRI类药物最常见不良反应,其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有可能导致药物减量或治疗终止。
然而EGFRI相关皮疹的严重程度又与患者总生存期获益相关,因此可以作为EGFRI类药物疗效预测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