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行政系统分析法_可能性、必要性及局限性分析——基于对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的理解
- 格式:pdf
- 大小:208.12 KB
- 文档页数:4
政治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行为主义:该方法认为应该将政治科学研究的对象锁定在实际存在的可观察到的政治行为上。
行为主义非常重视对政治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并要求在进行价值去除的同时,在现象和数据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的掌握和运用数学、尤其是统计学的定量方法和现代计算机技术得出明晰的结论,从而达到对政治行为的解释、预测、控制。
行为主义发展出来的理论形态主要有政治系统论、结构功能主义,政治沟通理论等。
2.政治系统论:代表人物有戴维-伊斯顿、莫顿-卡普兰等,政治系统论运用系统论和控制论的一般原理,不注重使用国家这种模糊的概念,以政治系统作为自己的基本研究对象,从宏观的角度对政治过程,特别是对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中的价值进行研究,其研究过程:首先,确定系统和环境的边界,然后从系统和环境的互动过程来具体分析政治系统的输入、输出和反馈过程。
3.结构功能主义:西方政治学理论及研究方法之一,着重以政治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强调分析结构和功能的相互关系,结构功能主义作为一种分析方法源自社会学,由美国社会学帕森斯在《系统理论的现状和前景》一文中提出。
美国政治学阿尔蒙德在《发展中地区的政治》一书中首次将这种研究方法运用于政治学激起西方政治学结构功能主义研究的热潮。
一般来说,结构功能主义所谓的政治结构是指政治角色之间固定化关系的形式,即政治行为的模式。
所谓的政治功能是指政治结构的活动后果或影响。
阿尔蒙德将整个政治体系,从结构上分为政治体系结构,政治过程结构、政治政策结构三个层面。
从功能上分为体系功能,过程功能,政策功能三个类别。
4.政治沟通理论:沟通理论原理是动力工程学的一种理论。
美国政治学学家卡尔-多伊奇最先把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于政策制定过程的分析。
发表了代表作《政府的神经:政治沟通与控制的模式》形成了系统的政治沟通理论。
政治沟通理论是政治系统通过对信息的沟通达到正确的决策。
从而有效的适应和控制环境的理论,它也以政治系统为研究对象,特点是把政治系统的运行过程看作是信息的交换和控制过程,集中研究政治系统中的决策活动及信息沟通。
浅谈党的群众路线——基于伊斯顿的政治系统理论分析视角范小康
【期刊名称】《青年与社会:下》
【年(卷),期】2014(000)009
【摘要】我国目前存在的官员腐败问题,使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逐渐下降,这使得来自于公民的政治输入明显不足,长此以往必将影响社会稳定。
在这样背景下实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让广大党员干部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有利于促使执政当局改进其工作作风,逐渐扭转政治系统输入不足的态势,实现输入与输出的平衡,最终达到维持政治系统稳定的目标。
【总页数】1页(P35-35)
【作者】范小康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18
【相关文献】
1.我国县域政治系统中公民政治冷漠成因分析——以伊斯顿政治系统论为视角
2.浅析网约车新政出台的政治过程——基于戴维·伊斯顿的政治系统分析方法
3.试论放开二胎政策的政治过程——基于戴维·伊斯顿的政治系统分析方法
4.从伊斯顿的“政治系统论”分析框架看国际上两大政治事变
5.我国公共行政系统分析法:可能性、必要性及局限性分析——基于对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的理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ANHUIWENXUE 安徽文学安徽文学2018年1期总第414期“放管服”改革的过程分析———基于对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的理解丁丽娜孙建丽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摘要:自2015年提出“放管服”改革之后,近几年改革持续释放红利。
放管服改革即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同步进行,但是这种三管齐下的改革思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简政放权到放管结合,再到优化服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政治系统中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每次的循环都是一次新的把要求和支持输入到政治系统当中,然后转换成政策输出再反馈到新一轮的输入当中,并且政治系统的每一次循环都是存在在一个整体的环境中的。
关键词:放管服系统分析输入输出作者简介:丁丽娜,女,上海理工大学2016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府治理、数据共享;孙建丽,女,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社会博览当社会成员提出精简行政审批流程、提高政府服务水平等要求时就可以称作要求已经被输入到系统,当全体社会成员对政府支持的净值为正时才能为要求转换成输出产生可能,也就是说只有当民众支持政府,政府在制定“放”“管”“服”等一系列规则时才能够处于有利地位。
如图一所示,当要求和支持被输入到政治系统当中,通过某种机理和反应,政策会被输出和执行,当然不是所有的要求都会转化为输出,它们当中的大多数都在进入政治系统的过程中或者在政治系统当中被缩减、组合和转换了,很多社会成员提出很多关于行政审批方面的要求,最终合并成了一个并在往后的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当最终政策输出之后,政策本身和政策的执行效果就会反过来对输入形成反馈,再促进和影响新一轮的政策制定过程,先进行了简政放权的改革,当政策及其实施结果反馈到输入环节时又会形成新的要求,再循环往复并最终形成了统一的放管服改革。
图一:政策在政治系统中的循环过程一、“放管服”的整体环境政策是在一个庞大的政治系统的运行中制定的,因此,政治生活被看作是一个行为系统,它处于一个环境之中,本身受到这种环境的影响,又对这种环境产生反作用。
关于公共政策权威性的思考王琦袁妙彧2005年第5期——政策聚焦公共政策是一种同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事物,它作为管理国家的一种重要手段,始终贯穿于国家的各项活动中。
美籍加拿大学者戴维·伊斯顿从政治学系统分析论出发,认为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权威性决定的输出,因而得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的结论。
当前,我国公共政策的权威性在一些地方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因此,增强公共政策的权威性显得十分重要。
一、公共政策权威性的体现第一、公共政策的权威性体现在政策制定者是具有公共权威的政府。
公众对政策权威性认可,首先是由于它的制定者是公共权力的化身。
公共政策要真正体现其公共性,就必须始终代表整个国家的行为方向。
而确定这种方向的是国家的公共权威,即国家的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
只有国家的权威机关制定的公共政策才具有权威性。
第二、公共政策的权威性体现在政策的执行者是具有权威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政策的执行人员必须是被法定的有执行政策权力的党政机关工作人员。
非此类人员不具备执行公共政策的权力。
第三、公共政策的权威性体现在政策制定的合法性上。
公共政策是经过特定的法律程序或依据公认及约定俗成的习惯性程序制定出来,并由法定的公共部门执行的行为规范与准则。
由于制定和执行的主体是取得合法权力的公共权力机关,是通过为大众所认可、接受的合法化过程产生的,那么,只要政策具有合法性,它就必然具有权威性。
第四、公共政策的权威性体现在政策执行方式的强制性上。
由于公共政策是强大的国家力量在支撑公共政策行为,政策对象必须接受和服从,如果违反或不遵守公共政策的规范和规定,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这就是公共政策执行的强制性。
一项政策并不总是符合所有人的利益,有时需要部分对象为了全体利益而做出某些牺牲。
即使它符合所有人的利益,也存在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相冲突的问题。
因而,这种政策的实施对于那些非自愿做出牺牲的对象来说就具有强制性。
公共政策学论述题3、为什麽公共政策学研究发展中的趋前倾向与趋后倾向:(1)形成时期的政策科学一如初创时期的政策分析实践,注重对于政策制定过程的研究,而对于政策的内容则相对不太关心。
但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政策制定后的执行和评估,以及对公共政策的调整甚至终结,都受到了政策科学家的关注和研究。
(2)“趋前倾向”: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美国的政策科学中出现了所谓的“趋前倾向”,即在政策研究中强调政策咨询对于政策制定的意义。
(3)“趋后倾向”:70年代中后期,公共政策研究中出现了“趋后倾向”,即注重研究公共政策的“执行与评估”,以及“政策终结”和“政策周期”等。
14、如何理解下述观点:(1)“公共政策就是政府对社会价值做权威性分配”1)此观点由戴维·伊斯顿提出。
2)所谓“价值”是社会上一般人都想得到的有形的或无形的东西,如权力、财产、技能、知识、安全、声望等。
所谓“权威性分配”是指政治系统经由决策制定,将各种价值分配于体系内的成员。
3)这一观点界定突出了三方面思想:制定公共政策是为了对社会价值进行分配;分配的范围涉及全社会成员;分配的主体是政府这样的社会公共权威,其分配的影响力是权威性的,具有强制性。
(2)“政策活动过程中应当实现政策决定与政策执行的截然两分”1)政策活动过程:政策制定;政策实验;政策执行;政策目标实现;政策评估;政策监督;政策终结等过程。
2)政策决定:公共政策制定是公共政策过程的关键环节,它不单指公共政策文本的起草,还包括围绕形成公共政策方案所进行的一系列公共政策研究和分析。
3)政策执行:政策执行指指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各种行动,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
政策执行是政策过程的中间环节,是将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唯一途径。
4)若然政策活动过程中政策决定与执行不分离,则往往会因为利益纠纷而使得政策制定的目标难以实现,从而使得公共政策失去其“公共性”的本质属性,因此,公共政策难以起到其原本应有的功能作用,从而使得政策失去其应有之义。
第三章公共政策系统分析从系统分析方法来看,公共政策的运行是以公共政策系统为基础的。
公共政策系统是研究公共政策过程的前提。
我国有学者把公共政策系统界定为“由政策的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本章着重探讨公共政策系统的三个构成要素,即公共政策主体、公共政策客体和公共政策环境,以及公共政策工具的含义、构成及选择。
第一节公共政策主体一般而言,公共政策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全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公共政策主体不仅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而且在公共政策的执行、评估和监控等环节都发挥着积极的能动作用。
由于各国在政治体制、经济发展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公共政策主体的构成要素及其作用方式也有所不同。
在公共政策主体的分类上,存在着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参与者、体制内和体制外等划分方式。
公共政策主体一般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集团、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个人等。
从官方和非官方角度来探讨公共政策主体的构成及其行为,前者着重探讨权力配置问题,后者着重探讨政策参与问题。
一、官方决策者一般而言,官方决策者是指广义的政府,即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
在现代政治体制中,这三大系统分别掌握着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权力,各司其职,依据宪法赋予的权力制定各类公共政策,同时相互制约,保持三种权力之间的平衡。
我国执政党在公共政策制定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我国官方决策者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执政党。
1.立法机关立法机关是公共政策主体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其主要职责是立法,即履行制定法律和政策。
立法机关在西方主要指国会、议会、代表大会一类的国家权力机构,在我国则是指全国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由于政治体制的不同,各国的立法机关在公共政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
2.行政机关行政机关是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的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它掌握国家行政权力,运用公共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是立法机构所确立的国家意志的执行者。
论政治系统中的政治环境——基于戴维·伊斯顿的政治系统理论发表时间:2018-09-27T18:56:00.120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上作者:曹宇[导读] 政治环境与政治系统从总体上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关系。
政治环境影响政治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运行,使其与不断演化的政治环境相适应(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海南海口 570228)摘要:政治环境与政治系统从总体上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关系。
政治环境影响政治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运行,使其与不断演化的政治环境相适应。
政治系统改变和利用政治环境,促使其朝着有利于政治系统稳定和发展的方向演化。
政治环境作为政治系统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与条件,对政治系统的生存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政治环境;政治系统;关系;作用第一章政治环境第一节政治环境的概念研究环境(environment)通常是指制约和影响某一中心事物周围的事物或条件,其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
根据戴维·伊斯顿的观点,政治本身构成一个系统,政治之外形成另一个系统。
在这一意义上,政治环境的中心事物就是政治系统。
政治系统与它的环境进行交换,环境向政治系统输人各种政治要求,而政治系统对这些要求进行处理之后会向环境输出自己的产品。
因此,政治环境就可以定义为政治系统之外的一切事物。
国外对于政治环境的研究认识较为成熟,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政治地理环境论。
这是一种应用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制约和影响政治现象存在与发展环境的理论。
作为一种最直接意义的从自然地理环境角度来研究政治的学说,其思想轨迹从古至今都有所记录。
古希腊时期,地理学家斯特拉波在其著作《地理学》中提出了以大陆为着眼点来划分全球政治区域的观点,并认为地理环境是人们品性和政治行为的决定因素。
18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鸿在《论法的精神》中,专门阐述了法和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一卷一、单项选择题BDCDA BCBCC DBDAC1.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是以下哪位学者提出的()A威廉·詹金斯 B戴维·伊斯顿 C托马斯·戴伊 D保罗·萨巴蒂尔2.下列不属于政策行动建议的要素的是()A政策价值 B行动规划 C行动结果 D政策环境3.强调被评估者评估能力的培养,使被评估者产生不断改善和自觉的效果()A回应性评估模式 B焦点效用模式 C授权评估模式 D自我评估模式4.政策问题建构方法中最具有综合性的方法是()A综摄法 B头脑风暴法 C多角度分析法 D假设分析法5.下列不属于利益集团要素的是()A拥有共同价值或信念 B拥有共同利益 C组织在一起 D向决策者提出要求或施加影响6.下列不属于政策客体的是()A政策问题及其情境 B政策环境 C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 D目标群体及其行为7.下列前景预测方法中不是基于演绎逻辑的方法是()A因果模型 B回归分析 C交叉影响分析 D理论图形化8.政策利益相关者之间具有低度合作的可能性,政策利益相关者对于政策制定主体能够高度配合的目标群体是()A支持型目标群体 B边际型目标群体 C混合型目标群体 D反对型目标群体9.下列不属于界定思想库的必要条件或属性的是()A观点是否中立 B状态是否稳定 C是否为营利性组织 D是否以影响或改进政策为目标10.现代政策科学的创立者是()A德洛尔 B林德布洛姆 C拉斯韦尔 D萨巴蒂尔11.从问题的解决方案开始问题建构分析方法是()A边界分析 B层次分析 C头脑风暴 D假设分析12.问题搜索的对象是()A实质问题 B元问题 C正规问题 D问题情境13.目标群体行为的多样性属于影响政策执行的哪一类因素()A政策的规制能力 B政策以外的因素 C政策自身的因素 D政策问题的可处理性14.检测目标与行为表现一致性的评估模式是()A目标导向模式 B决策导向模式 C目标中立模式 D授权评估模式15.政策子系统复杂程度较高且对决策者的限制约束条件较少的决策类型是()A理性探求型 B渐进调整型 C最优化型 D满意型二、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价值:在公共政策活动中指导人们行动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题目:定量分析方法的方法论基础是()选项A:伦理学选项B:经济学选项C:实证主义哲学选项D:数学答案:实证主义哲学题目:定量分析方法的局限性表现在()选项A:在现实社会中,自然界与社会都存在着大量的模糊现象,事物都具有精确性和模糊性所构成的二重性选项B:定量分析方法在为社会问题建模时,往往只关注其中可以量化的变量,不考虑那些无法量化的关键因素选项C:定量方法的科学主义方法论基础遭到了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批判选项D:定量研究以数量分析来解释现象的特征,因之缺少背景和实践材料,对于说明社会现象的特征不够具体,不能给人们理解这些现象提供经验基础答案:定量研究以数量分析来解释现象的特征,因之缺少背景和实践材料,对于说明社会现象的特征不够具体,不能给人们理解这些现象提供经验基础, 在现实社会中,自然界与社会都存在着大量的模糊现象,事物都具有精确性和模糊性所构成的二重性, 定量分析方法在为社会问题建模时,往往只关注其中可以量化的变量,不考虑那些无法量化的关键因素, 定量方法的科学主义方法论基础遭到了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批判题目:研究个人权力和公共权力如何配置、权力资源如何分配的科学指的是()选项A:社会学选项B:经济学选项C:政治学选项D:历史学答案:政治学题目: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出有权威的分配是学者()选项A:莱瑟姆选项B:托马斯·戴伊选项C:拉斯韦尔选项D:戴维·伊斯顿答案:戴维·伊斯顿题目:精英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选项A:戴维·伊斯顿选项B:拉斯韦尔选项C:托马斯·戴伊选项D:莱瑟姆答案:托马斯·戴伊题目: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出有权威的分配,其定义内容包括()选项A:分配是面向全社会的选项B:分配的行为与结果具有权威性选项C:分配的内容是价值选项D:公共政策的实质是分配答案:公共政策的实质是分配, 分配的内容是价值, 分配是面向全社会的, 分配的行为与结果具有权威性题目:公共政策政治学分析模型主要包括()选项A:多源流分析模型选项B:集团分析模型选项C:精英分析模型选项D:政策执行博弈模型答案:精英分析模型, 集团分析模型题目:集团分析模型的理论代表人物是()选项A:杜鲁门选项B:本特利选项C:莱瑟姆选项D:拉斯韦尔答案:杜鲁门, 本特利, 莱瑟姆题目:集团分析模型的理论代表人物是本特利、杜鲁门和哈罗德·拉斯韦尔。
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过程分析公民参与越来越多地见于政府行为的诸多领域,公民参与的各方面设施都在逐步建立与完善,但公民对政府行为的影响力仍然有限。
采用机制加因素的分析方法,分析公民在参与政府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实际影响力,并从中观察我国的政民关系。
标签:公民参与;政策制定;政民关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再次指出“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
”社会分工细化催生多元治理主体,公民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之一,在政府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参与角色越来越明顯。
一、重新审视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公共政策作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管理社会的重要工具,是政府对社会的回应。
当代公共行政越来越关注公民导向,即以公民的不同偏好为基础,以满足公民对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特定需求为目标,重视公共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公民参与。
公民参与通过那些涉及其自身生活的因素,影响他们的社区、环境和公共决策过程。
它是一种广泛的参与,不仅包括公民的政治参与,即由公民直接或间接选举公共权力机构及领导人的过程;还包括所有关于公共利益、公共事务管理等方面的参与。
在代议制民主中,公民在政治上的参与越来越成为次要角色,而在公共行政活动中直接参与关系到公民切身利益的公共决策以及公共事务的处理则日益成为主要角色。
事实上,公民参与表明了一种全新的公民责任、权利以及治理的观念。
公民在政府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参与,提高了政策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可行性,公民参与的重要性得到了各方的认可。
作为政治系统的一种输出,政策的功用就在于及时有效地解决社会公共问题,问题构成了政策的存在根由和逻辑起点。
因此,公民对政策制定的参与就显得十分必要。
但政府公共决策往往依赖于理性的、渐进的、直感的等方法,这些方法明显带有精英主义色彩,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专题阅读资料6论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内容提要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具有涉及面广、因素众多、应用性强的特点,与纯技术的系统分析不同。
公共政策的边界条件主要包括国内法制、国际环境、和公众利益。
美国学者内格尔提出了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的6个方法论问题:新论与传统;实践与理论;交叉性和政治科学;量化与主观性;成果运用程度;保守与自由。
这6个问题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的方法论焦点。
笔者认为,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的方法论的核心是“三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结合;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的结合;可靠性和应用性的结合。
在此意义上,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可以定义为“社会管理中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综合应用分析”。
关键词:公共政策系统分析边界条件内格尔方法论问题三结合公共政策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被西方学者称为“从摇篮到坟墓”的学问。
广义地说,公共管理的一切政策,从大的治国方略到百姓的衣食住行政策都在公共政策的范围之内。
狭义的公共政策主要涉及到与公众利益直接相关的公共事务的社会政策。
美国学者内格尔(Stuart S. Nagel)把公共政策定义为“公共政策研究可以定义为对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所作出的决策的性质、原因和效果的研究。
”([2],p3) 内格尔关于公共政策的定义很简练,具有一般概括性。
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公共政策涉及到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政策方法和政策过程。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公共政策研究是涉及到多种因素的系统分析。
全面理解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有必要从系统分析的边界条件、系统分析的方法论问题和系统分析方法的特点三个方面作出明晰的理论阐述。
一公共政策系统分析的边界条件系统分析能否运用与公共政策研究曾经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
克朗指出:“‘系统分析’这一名词,以及许多在艾森豪威尔和肯尼迪当政时期有影响的分析人员,均出自设在加利福尼亚的桑塔莫尼卡的兰德研究和发展公司。
在1966年至1968年期间,有关系统分析方法的争论曾达到白热化的程度,以至于尼克松总统1969年1月就职后发布的头几条政令之一,就是试图在国防部内部贬低系统分析的意义。
第1章绪论课后答案P571 .为什么说“从一定的意义上说,行政管理学是一门‘借用’的学科。
答:“从一定的意义上说,行政管理学是一门‘借用’的学科”是一个正确的论断。
因为行政管理学在研究公共行政现象的过程中,大量应用了不同时期许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促进了自身的完善和进步。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就起源而言,行政管理学脱胎于政治学学科。
早期的行政管理学虽然从一开始就强调行政执行的特殊意义,但那时所涉及的主要领域是理论的、范畴的和逻辑思辨的,而不是技术的、过程的和实际运作的,且有关公共行政的诸多问题常常是与政治学学科合并讨论的。
目前许多有关公共行政的问题,也仍然是与政治学学科交叉研究的。
( 2 )在研究方法上,行政管理学吸收了大量商业管理的观念。
行政管理在研究过程中引入了商业管理的效率、成本、时间一动作分析等观念和方法,将其应用到关于公共行政问题的研究之中。
这就为公共行政学的学科方法论的丰富化和学科领域的拓展建立了新的基础,推动着公共行政学朝着实证研究的方向不断发展。
2 .公共行政学的一般涵义。
(重点,北科06研,北理05研)答:公共行政学也称行政学、行政管理学,是研究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社会公共事物及自身内部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科学。
公共行政学的一般涵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 )从研究范畴上看,公共行政学是一门研究政府对社会进行有效管理规律的科学。
其包括公共行政制度、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发展性的系统的思想、理论、逻辑、知识和方法。
( 2 )从功能上看,公共行政学的作用在于反映国家行政机关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自身事务的活动,并通过对这些活动的本质与现象、主体与客体、观念与技术、内容与形式、制度与过程、历史与未来的研究,开掘公共行政管理的规律性,帮助和推动这些活动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合理化、效率化和时代化的进程。
3 .公共行政学的学科功效。
答:公共行政学的学科功效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确保政府的行政宗旨。
[最新]国开电大行管本科《公共政策概论》十年期末考试多项选择题库(分学期版)说明:资料整理于2021年7月5日,涵盖了2009年1月至2021年1月中央电大期末考试的全部试题及答案。
2021年1月试题及答案6.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ABCD)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选择B.整合C.分配D.落实7.影响政策目标群体态度取向的环境因素主要有(AB)。
A.政策环境因素B.文化环境因素8.麦克唐奈和艾莫尔根据政策工具所欲求的目标,将政策工具分为(ABCD)。
A.命令型工具B.激励型工具C.能力建设型工具D.系统变迁型工具9.以下分析方法属于利益分析方法的是(BC)。
B.经济分析方法C.阶级分析方法10.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中的重要因素包括(ABCD)。
A.理想化的政策B.执行机构C.目标群体D.政策环境2020年7月试题及答案6.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ABC)。
A.交易费用理论B.产权理论与国家理论C.企业理论7.公共政策政治学分析模型主要包括(BC)。
B.精英分析模型C.集团分析模型8.方案优选过程中决策者形成共识的途径通常有(BCD)。
B.交换C.说服D.强制9.戚廉·N·邓恩从政策问题的结构角度把政策问题划分为(BCD)。
B.结构优良C.结构适度D.结构不良10.强制性政策工具中的工具包括(ABC)。
A.政府管制B.公共企业C.直接提供2020年1月试题及答案6.官方、半官方、民间思想库在政策分析的专业问题上分离出的流派包括(BC)。
B.专家政治指导派 C.专家政治协商派7.公共政策环境主要包括(AB)。
A.国内政策环境B.国际政策环境8.魏墨和维宁认为政策备选方案的基本来源有(ABCD)。
A.现有的政策提案B.通用的解决方案C.调整过的通用解决方案D.非现成的解决方案9.政策效果评估包括(CD)的整合性评估。
C.事实层面D.价值层面10.政府利益的表现形式包括(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