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相关记载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7
寒山和拾得的故事寒山,原名杨雄,是唐代著名的禅宗高僧。
他出生于江西省,少年时便对佛法产生浓厚的兴趣,后来隐居在寒山寺,修行苦行,成为一代宗师。
而拾得,则是一位贩夫走卒,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物。
他们之间的故事,成为了佛教禅宗中的经典之一。
寒山和拾得的故事,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其中的一段对话。
有一天,寒山在山中散步,遇到了拾得,他问拾得,“你从哪里来?”拾得回答说,“我来自南方。
”寒山又问,“你要到哪里去?”拾得答道,“我要到北方去。
”寒山接着问,“你为什么要到北方去?”拾得回答说,“因为南方水土不好,不适合居住。
”寒山听后笑了笑,说道,“南方的水土再好,也比不上北方的水土。
”这段简短的对话,道出了寒山和拾得各自的心境和修行观念。
寒山和拾得的对话,让人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在世,不必执着于一种固有的观念,而应该随缘顺境。
寒山的笑容,是对拾得心灵的一种启迪,也是对世间万物的一种领悟。
他告诉拾得,南方的水土再好,也比不上北方的水土,这句话并非单纯地指南方和北方的地理环境,而是寓意着人生的修行之道。
寒山告诉拾得,不要执着于眼前的困境和不如意,而应该超脱世俗的束缚,放下执念,顺应自然,顺应心灵的本性。
寒山和拾得的故事,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气馁,而应该像寒山一样,笑对困境,超脱世俗的束缚,顺应自然的规律。
我们也要像拾得一样,不要执着于眼前的困境,而应该超脱世俗的束缚,放下执念,顺应自然,顺应心灵的本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坦然,更加从容。
寒山和拾得的故事,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受到各种诱惑和困扰,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迷失自我,而应该像寒山一样,超脱世俗的束缚,顺应自然的规律。
我们也要像拾得一样,不要执着于眼前的困境,而应该超脱世俗的束缚,放下执念,顺应自然,顺应心灵的本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现实生活中,走得更加从容,更加坦然。
寒山寺蜚声海外,但你可知到,寒山只是"和合二仙"中的一人,还有一人叫拾得。
据说唐朝初年,苏州枫桥镇上有一位老和尚,经常为当地施药舍茶。
一天,一对讨饭的夫妻带着一个十来岁小男孩来到老和尚住处,请老和尚发发善心,收养这个小孩,做徒弟。
老和尚见小孩没吃没穿,可怜他,便将他留了下来。
老和尚一次问及小孩的名字,小孩答道,他出生的哪天,在正逢大雪,家中已断食,父亲顶着大雪去山里砍柴,差一点冻死,母亲为了让儿子记住夫妻的苦难,便为他取名寒山。
过了一年,一位病重的老汉和一位十来岁的小男孩来找老和尚。
老汉对老和尚说,这个男孩是忠臣子弟,现在他的家人都被奸臣杀害了,只留下这根独苗,请收下他做个徒弟吧。
于是这个小男孩就留下了。
光阴如梭。
转眼老和沿已八十我岁了,自知须准备后事了,便把寒山、拾得叫到身边,分别给了两人半本真经和一枝荷花。
老和尚"圆寂"后,寒山、拾得分手往名山求仙访门道,相约明年这时在枫桥再会。
到时,两人如约而至,各自从圆盆中取出半本真经和两枝荷花合在一起,两人感悟到:师父临终的遗愿就是要我们俩荷(和)盒(合)一起,友好相处,诵颂真经,得道成仙啊!几年后,拾得再次离开枫桥外出云游传道,相传最后东渡到了日本,在日本还有"拾得寺"一座。
而寒山则仍留在枫桥,为百姓施药舍茶。
寒山圆寂后,枫桥百姓在当地建了一座庙,取名寒山寺,以纪念寒山、拾得这两位高僧。
后民间称他们两人为"和合二仙"。
寻常人家办喜事,都要挂一幅"和合二仙"的画轴。
据说寒山、拾得本是前世冤家,经过丰干大师点化,终于双双成为高僧。
唐朝寒山简介
寒山寺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的寒山寺,始建于南朝,为江南四大名刹之一。
寒山寺不仅是吴地的佛教中心,而且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寒山寺是一座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古刹,自其创建以来,屡毁屡建,目前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寒山与拾得的墓等。
寺内有一株“古藤”,是全国罕见的古树名木。
寒山寺原名“妙利普明塔院”,是由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书的“寒山寺”三个字。
公元758年(唐玄宗天宝元年),张继和他的同窗好友刘长卿到苏州游玩时,写下了《枫桥夜泊》诗。
这首诗描述了当时苏州的夜景和作者在枫桥夜泊时所见之景。
此诗不久即被张继和刘长卿推荐给当时的朝廷高官——苏州刺史张说。
张说一见这首诗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他要把这首诗刻在自己的府衙内壁上。
张继和刘长卿听说张说要刻《枫桥夜泊》诗在自己府上的壁上,便想办法弄到了这首诗。
—— 1 —1 —。
寒山的故事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寒山的简介
2.寒山的故事内容
3.寒山的故事对我们的启示
正文
寒山,是一位在我国民间传说中具有神秘色彩的高僧,他的形象和故事广泛流传于我国的佛教文化中。
寒山的故事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一则,要数他与拾得的那段富有哲理的对话。
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有一天,寒山问拾得:“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答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这段对话,寒山以八种世间的烦恼提问,拾得则以平和宽容的心态一一解答,让人深感敬意。
寒山的这个故事,对我们有很多启示。
首先,我们要学会忍耐和宽容。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扰和困难,如果因为这些就烦恼不已,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痛苦。
其次,我们要学会保持平和的心态。
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最后,我们要学会坚持。
寒山的故事中,拾得说的“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这就是一种坚持的态度,只有坚持下去,我们才能看到最后的结果。
总的来说,寒山的这个故事,是一则充满哲理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如何以平和宽容的心态去面对世间的烦恼,如何以坚持的态度去追求我们的目标。
第1页共1页。
寒山拾得的传说及寒山寺听钟声寒山拾得的传说:1. 传说中的寒山:寒山(公元780年-约850年),俗姓张名衡,是唐代著名的宗教人士和文化名人。
他出生在今天的陕西省寒山县,因此被称为寒山。
据说他早年曾经是个富有的商人,但突然间放弃了一切物质财富,追寻心灵的真实。
他在四川峨眉山附近的一座寺庙修行了几十年,并自号"冷漠的寒山"。
2. 寒山的行迹:据史书记载,寒山深山修行的事迹一直都很神秘,多是以传述为主。
据说他行踪不定,但在他逝世之前,留下了不少极具禅意的诗文,以及道教、佛教思想的传世之作。
3. 寒山的禅宗思想:寒山是中国教派文化中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学说被后来称为"寒山派"。
他主张"方直"和"放逐"两个基本观念。
"方直"强调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深入反省和直面,而"放逐"则强调舍弃世俗的欲望,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越。
4. 寒山的故事传说:寒山出家后曾任开元寺寺主,并以自己的智慧和谦逊深得僧众的敬重。
据说在他进入寒山寺修行时,已经有一千人众。
而当他去世时,只剩下五个人,其中一个人成为他的传人,继承了他的思想。
寒山生前的事迹已经成为后来禅宗宗派的重要文化遗产。
寒山寺听钟声:1. 寒山寺的历史:寒山寺建于唐代,位于四川省峨眉山风景区的寒山村,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庙之一。
寒山寺以其千年古刹和壮丽的自然景观而闻名于世,每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朝圣者前来参观。
2. 寒山寺的钟声:寒山寺的钟声是该寺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寺庙独特的声音特征。
据说寒山寺的钟声久闻不衰,有着超越时空的神秘力量,而寒山的传说更是和这钟声息息相关。
3. 听钟声的修行:寒山寺的信徒和朝圣者都有一个共同的仪式,那就是定期去寺庙听钟声。
因为钟声被认为是佛教修行者心灵的安抚和净化,能够使人心无杂念,达到心灵的宁静和舒适。
4. 钟声的神话传说:关于寒山寺钟声的神话传说有很多,其中最有名的一则是关于寒山的心的故事。
时人见寒山背景
【实用版】
目录
1.寒山的背景介绍
2.寒山的文学成就
3.寒山的影响与评价
正文
寒山是中国唐代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深受后人喜爱。
寒山,本名张志和,字子同,号寒山,唐代苏州人。
他出身于一个贫寒的家庭,年轻时曾为僧,后来还俗,长期隐居于寒岩,因此被称为“寒山”。
寒山的诗歌以写景抒怀为主,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极富感染力。
寒山的诗歌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的主题包括山水、田园、人生等。
寒山的诗歌语言简洁明了,但是他的诗歌中却充满了深刻的哲理,深受后人的喜爱。
寒山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诗歌被誉为“寒山体”,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寒山的诗歌风格独特,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这些都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寒山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深远,他的诗歌被誉为“寒山体”,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
寒山的诗歌风格独特,语言简洁明了,但是却充满了深刻的哲理,深受后人的喜爱。
同时,寒山的诗歌中也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这些都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的来说,寒山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寒山进了美国大学教科书在中国文学史上,寒山是唐代的一个无名者,可是在今天的美国、欧洲地区,寒山和李白杜甫一样出名,甚至进了大学教科书。
请看三位教授、作家眼里的寒山——唐代寒山进了美国大学教科书关于寒山与冷山大约是在2004年的时候,国内有一部很出名的好莱坞大片叫《冷山》,这个片子就是根据美国弗雷泽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小说写于1997年,出版的当年就成为十大畅销书之一,被认为“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与《飘》并称为“20世纪美国文学的双璧”。
2003年12月由著名导演明格拉执导,好莱坞当红影星妮可和齐薇格主演的同名影片公映,齐薇格更是凭借此片获得了第76届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
影片和小说分别在2004年4月、5月被引进到国内,受到了国内观众的欢迎。
唯一遗憾的是片名和书名被翻译成了《冷山》,我想更恰当的翻译应当是《寒山》。
因为在弗雷泽的小说扉页上明显地引用了寒山的诗歌:“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显然是受到了寒山及其诗的影响。
关于寒山与寒山寺张继的《枫桥夜泊》几乎家喻户晓,寒山寺因为这首诗而闻名海内外。
以至于今天说到寒山,不少人第一反应都会想到寒山寺,以为寒山寺就是为了纪念寒山的,或者寒山就是曾在寒山寺出家。
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源于明清之际的传说。
今天如果大家去寒山寺,它的内庭左侧有一块明代崇祯年间石刻,上面有四字“寒拾遗迹”,大雄宝殿释迦牟尼佛背后东墙有扬州八怪之一罗聘所画的寒山拾得像的石刻,寺院里面有很多的石碑刻都是寒山诗,还有寒拾殿等等,这一切就让你觉得寒山寺跟寒山之间是有着非常密切关系。
而实际上寒山寺与寒山本人是没有联系的。
首先,在唐代,那里叫妙利普明塔院,塔院就是墓塔,而墓塔是用来存放高僧尸骨的地方,那根本就不可能有钟声从这里传到张继的耳中。
其次,“寒山”这个词在唐诗里面有很多,基本上都是秋冬之山的意思。
最后,张继写这个诗的时候,远在寒山之前,他根本不可能知道寒山。
寒山的三种精神今天我们在这里讲,再讲寒山和和合文化的时候,有什么意义?这可以从寒山的精神来讲,我认为寒山的精神至少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第一是追求人心的宁静,或者说是精神的超越,他讲“一住寒山万事休”,寒山在现实生活当中是非常痛苦,非常矛盾的,也非常失败、落魄,所以最后选择的隐逸,在寒石山氛围当中他找到内心的宁静,实现了精神的一种超脱,所以他在那里自得其乐,虽然生活很苦,这是第一个。
寒山诞是广西玉林人的一个传统节日,寒山方圆百里,海拔720米。
寒山的由来,见于史册汉《九域志》:“南越王赵佗,夏日遣使入山采橘,经旬日方还。
问其故?曰:‘山中大寒,不得归。
’故名。
”而史书记载秦二世时期,秦将领赵陀于公元前205年率大军击并桂林、象郡,随后以南海自立,建立了南越国,自立为南越武王。
从那时算起,南越国建立距今已超过2217年历史了。
相传,寒山三圣祖居湖南长沙府,是一母同胞的三兄弟,据《中华张氏大典》记载,系汉朝开国功臣张良的后裔。
大哥张桂卿,生于北宋庆历八年戊子岁(也就是公元1048年)农历九月十五。
二哥张桂亭生于北宋皇佑三年辛卯岁(公元1051年)农历二月十二。
三弟张桂成生于北宋至和元年甲午岁(公元1054年)农历四月十五。
他们兄弟三个生得相貌堂堂,身材魁梧,相貌近似,一表人才。
在父母的教诲下,兄弟三人都知书识礼、勤劳孝顺,在家乡是远近闻名的孝子。
不幸的是,他们的父母在壮年就离开了人世。
为了满足父母生前的愿望,孝顺的张氏三兄弟开始了在全国各地寻找风水宝地安葬父母双亲的历程。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张氏三兄弟跋山涉水,披荆斩棘,风餐露宿一路南下行程数百里,到过的地方不计其数,经历了无数的风险和困难,但都没有找到理想的风水宝地。
而这些都动摇不了张氏三兄弟寻穴葬亲的决心,相反地,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习到了丰富的地理知识。
一路走来,利用这些地理知识为无数乡村的民众寻找到了干净水源。
据传有一日,张氏哥仨来到玉林山心沙塘莫村时,已经是黄昏时分。
村里一位大姐热情地把张氏三兄弟请到自己家里嘘寒问暖,并特地准备了一桌好菜好饭招呼他们。
餐间张氏三兄弟了解到这个有200多口人的小村庄,长期以来严重缺乏人畜饮水,村民的日常生活苦不堪言,但是当地人挖了很多井都没水。
张氏三兄弟知道之后就把乡亲们的疾苦记在了心上。
第二天一早,他们就为了这件事奔忙起来。
凭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和经验,一个上午他们就为村民找到了一个泉眼。
一挖,果真挖出了一口哗哗的流水泉井,不但足够全村人饮用,还可以灌溉农田。
寒山的故事【最新版3篇】目录(篇1)1.寒山的简介2.寒山的故事3.寒山的影响正文(篇1)寒山,又称寒岩,是我国唐代著名的高僧,他是中国佛教禅宗五祖弘忍的法嗣,被誉为“禅宗七祖”。
寒山因其奇特的行径和卓越的禅学思想,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的故事广为流传。
寒山的故事,与他的生平一样,充满了神秘和传奇色彩。
据传,寒山原本是名门望族的公子,却因为一次意外的机缘,投身禅门。
他曾在五祖弘忍的门下修行,后隐居于寒岩,因此得名“寒山”。
他以山野为家,过着简朴的生活,却因其深邃的禅学思想和独特的行径,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
寒山的影响深远。
他的禅学思想,尤其是他倡导的“平常心是道”的观念,对后世禅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哲理,被誉为“寒山诗”,影响了一大批文人墨客。
他的行径,尤其是他那种离世独立的生活方式,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的来说,寒山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他的故事,既是他个人的传奇,也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发展史。
目录(篇2)1.寒山的简介和背景2.寒山的故事内容3.寒山的故事寓意和启示4.寒山的故事对我们的影响和价值正文(篇2)寒山,位于我国江苏省苏州市,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名山。
寒山,原名韩山,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作《赋得寒山寺送别》而得名。
寒山被誉为“江南第一山”,是江南地区著名的旅游胜地。
在这里,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即寒山的故事。
寒山的故事源于唐代的一个传说。
相传,唐代有一位名叫崔湜的高僧,在寒山寺修行。
他勤奋好学,深受寺内僧众的尊敬。
某天,崔湜在寒山寺内听到一阵悠扬的钟声,他顿时感到心灵受到了震撼。
这时,他看到了一位衣衫褴褛的和尚,正是这位和尚用一把破旧的木槌敲响了那口巨钟。
崔湜被这位和尚的精神所感动,便决定跟随他一起修行。
这位衣衫褴褛的和尚就是寒山,他是唐代著名的高僧。
寒山出身贫寒,自幼便在寒山寺出家为僧。
他勤奋刻苦,不仅精通佛学,还擅长诗词歌赋。
寒山相关记载主题词:寒山最后修改时间:2012年10月17日参考文献:1、《仙传拾遗》唐末天台道士杜光庭(350-933)寒山子[太平广记卷五十五著录。
三洞群仙录卷二][「寒●贫道」条系删节,引据「广记」,而不记出处。
]寒山子者,不知其名氏。
大历中,隐居天台〔山〕翠屏〔岩〕(山)[「山」「岩」据孙校钞宋本广记补正。
],其山深邃,当暑有雪,亦名寒岩,因自号寒山子。
好为诗,每为诗,每得一篇一句,●题于树间石上,有好事者,随而录之,凡三百余首,多述山林幽隐之兴,或讥讽时态,能警励流俗。
桐●征君徐灵府,序而集之,分为三卷,行于人间。
十余年,忽不复见。
咸通十二年,毘陵道士李褐,性褊急,好凌侮〔于〕人[「于」据孙校补。
]。
忽有贫士诣褐乞食,褐不之与,加以叱责,贫者唯唯而去。
数日,有〔骑〕白马从白衣者〔六〕(云)七人诣褐[「骑」以意补,「六」据孙校正。
],褐礼接之,因问褐曰:「颇相记乎」?褐视其状貌,乃前之贫士也,逡巡欲谢之,●未发言。
忽语褐曰:「子修道未知其门,而好凌人侮俗,何道可冀?子颇知有寒山子耶」?答曰:「知」。
曰:「即吾是矣。
吾始谓汝可教,今不可也。
修生之道,除嗜去欲,啬神抱和,所以无累也。
内抑其心,外检其身,所以无过也。
先人后己,知柔守谦,所以安身也。
善推于人,不善归诸身,所以积德也。
功不在大,立之无怠;过不在大,去而不贰,所以积功也。
然后内行充而外丹至,可以冀道于髣●耳。
子之三毒未剪,以冠簪为饰,可谓虎豹之●,而犬豕之质也」。
出门乘马而去,竟不复见。
2、《太平广记》(977~978)《太平广记》记载:“寒山子者,不知其名氏,大历中隐居天台翠屏山。
其山亦名雪岩,因自号寒山子。
好为诗,每得一篇一句,辄题于树间石上。
有好事者随而录之,凡三百余首。
多述山林幽隐之兴,或讥讽时态,能警励流俗。
序而集之,分为三卷。
(宋代人编的一部大书。
全书500卷﹐目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及释藏﹑道经等和以小说家为主的杂著,属于类书。
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铉、赵邻几、王克贞、宋白、吕文仲等12人奉宋太宗之命编纂。
开始於太平兴国二年(977)﹐次年完成。
因成书于宋太平兴国年间,和《太平御览》同时编纂,所以叫做《太平广记》。
)3、《宋高僧传》(919~1002)释封干师者。
本居天台山国清寺也。
剪发齐眉布裘拥质。
身量可七尺余。
人或借问。
止对曰随时二字而已更无他语。
乐独舂谷。
役同城旦。
应副斋炊。
尝乘虎直入松门。
众僧惊惧。
口唱唱道歌。
时众方皆崇重。
及终后于先天年中在京兆行化。
非恒人之常调。
士庶见之无不倾礼。
以其蹑万回师之后。
微亦相类。
风狂之相过之。
言则多中。
先是国清寺僧厨中有二苦行。
曰寒山子。
曰拾得。
多于僧厨执爨。
爨讫二人晤语。
潜听者多不体解。
亦甚颠狂纠合相亲。
盖同类相求耳。
时闾丘胤出牧丹丘。
将议巾车。
苦头疼羌甚。
医工寡效。
邂逅干造云。
某自天台来谒使君。
且告之患。
干曰。
君何虑乎。
便索净器吮水喷之。
斯须觉体中颇佳。
闾丘异之。
乃请干一言定此行之吉凶。
曰到任记谒文殊。
闾丘曰。
此菩萨何在。
曰国清寺厨执爨洗器者是。
及入山寺。
问曰。
此寺曾有封干禅师。
曰有。
院在何所。
寒山拾得复是何人。
时僧道翘对曰。
封干旧院即经藏后。
今閴无人。
止有虎豹。
时来此哮吼耳。
寒拾二人见在僧厨执役。
闾丘入干房。
唯见虎迹纵横。
又问干在此有何行业。
曰唯事舂谷供僧粥食。
夜则唱歌讽诵不辍。
如是再三叹嗟。
乃入厨见二人烧柴木有围炉之状。
闾丘拜之。
二人连声咄吒。
后执闾丘手亵之若婴孺呵呵不已。
行曰封干饶舌。
自此二人相携手出松门。
更不复入寺焉。
干又尝入五台巡礼。
逢一老翁。
问曰。
莫是文殊否。
翁曰。
岂可有二文殊。
干礼之未起。
恍然失之。
次有木[泳-永+貢]师者。
多游京邑市廛间。
亦类封干。
人莫轻测。
封丰二字出没不同。
韦述吏官作封疆之封。
闾丘序三贤作丰稔之丰。
未知孰是。
寒山子者。
世谓为贫子。
风狂之士弗可恒度推之。
隐天台始丰县西七十里。
号为寒暗二岩。
每于寒岩幽窟中居之。
以为定止。
时来国清寺有拾得者。
寺僧令知食堂。
恒时收拾众僧残食菜滓。
断巨竹为筒。
投藏于内。
若寒山子来即负而去。
或廊下徐行。
或时叫噪凌人。
或望空曼骂。
寺僧不耐以杖逼逐。
翻身抚掌呵呵徐退。
然其布襦零落面貌枯瘁。
以桦皮为冠。
曳大木屐。
或发辞气宛有所归归于佛理。
初闾丘入寺访问寒山。
沙门道翘对曰。
此人狂病。
本居寒岩间。
好吟词偈言语不常。
或臧或否终不可知。
与寺行者拾得以为交友。
相聚言说不可详悉。
寺僧见太守拜之。
惊曰。
大官何礼风狂夫耶。
二人连臂笑傲出寺。
闾丘复往寒岩谒问。
并送衣裳药物。
而高声倡言曰。
贼我贼退。
便身缩入岩石穴缝中。
复曰。
报汝诸人各各努力。
其石穴缝泯然而合杳无踪迹。
乃令僧道翘寻共遗物。
唯于林间缀叶书词颂。
并村墅人家屋壁所抄录得二百余首。
今编成一集人多讽诵。
后曹山寂禅师注解。
谓之对寒山子诗。
以其本无氏族越民唯呼为寒山子。
至有庭际何所有。
白云抱幽石句。
历然雅体。
今岩下有石亭亭而立。
号幽石焉。
拾得者。
封干禅师先是偶山行至赤城道侧。
仍闻儿啼遂寻之见一子可数岁已来。
初谓牧牛之竖。
委问端倪云。
无舍孤弃于此。
封干携至国清寺付与典座僧。
或人来认必可还之。
后沙门灵熠摄受之令知食堂香灯。
忽于一日见其登座与像对槃而餐。
复呼憍陈如曰小果声闻。
傍若无人执筯大笑。
僧乃驱之。
灵熠咨尊宿等罢其堂任。
且令厨内涤器。
洗濯才毕澄滤食滓。
以筒盛之。
寒山来必负而去。
又护伽蓝神庙每日僧厨下食。
为乌鸟所取狼藉。
拾得以杖扑土偶三二下骂曰。
汝食不能护。
安护伽蓝乎。
是夕神附梦与阖寺僧曰。
拾得打我。
明日诸僧说梦符同。
一寺纷然始知非常人也。
时牒申州县。
郡符下云。
贤士隐遁菩萨应身。
宜用旌之。
号拾得为贤士。
又于寺庄牧牛。
歌咏呼天。
当其寺僧布萨时。
拾得驱牛至僧集堂前倚门抚掌。
大笑曰。
悠悠者聚头。
时持律首座咄曰。
风人何以喧碍说戒。
拾得曰。
我不放牛也。
此群牛者多是此寺知僧事人也。
拾得各呼亡僧法号。
牛各应声而过。
举众错愕。
咸思改往修来感菩萨垂迹度脱。
时道翘纂录寒山文句。
于寺土地神庙壁。
见拾得偈词。
附寒山集中。
系曰。
按封干先天中游遨京室。
知闾丘寒山拾得俱睿宗朝人也。
奈何宣师高僧传中闾丘武臣也。
是唐初人。
闾丘序记三人不言年代使人闷焉。
复赐绯乃文资也。
夫如是乃有二同姓名闾丘也。
又大沩祐公于宪宗朝遇寒山子指其泐潭。
仍逢拾得于国清。
知三人是唐季叶时犹存。
夫封干也天台没而京兆出。
寒拾也先天在而元和逢。
为年寿弥长耶。
为隐显不恒耶。
易象有之。
小狐汔济。
其此之谓乎。
(选自:《宋高僧传》又称大宋高僧传,凡三十卷。
宋代赞宁(919~1002)著。
本书的记载上接唐代道宣的《续高僧传》,下迄宋朝雍熙年间,对了解唐宋时期佛教的兴盛发展及其对政治、文化诸方面的影响有重要参考价值。
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册。
)4、《景德传灯录》宋景德元年(1004)东吴道原撰景德传灯录卷第二十七禅门达者虽不出世有名于时者一十人见录:金陵宝志禅师、婺州善慧大士、南狱慧思禅师、天台智顗禅师、泗州僧伽和尚、万回法云公、天台丰干禅师、天台寒山子、天台拾得、明州布袋和尚、诸方杂举征拈代别语。
天台丰干禅师者。
不知何许人也。
居天台山国清寺。
剪发齐眉衣布裘。
人或问佛理。
止答随时二字。
尝诵唱道歌乘虎入松门。
众僧惊畏。
本寺厨中有二苦行。
曰寒山子拾得。
二人执爨终日晤语。
潜听者都不体解。
时谓风狂子。
独与师相亲。
一日寒山问。
古镜不磨如何照烛。
师曰。
冰壶无影像猿猴探水月。
曰此是不照烛也更请师道。
师曰。
万德不将来教我道什么。
寒拾俱礼拜。
师寻独入五台山巡礼。
逢一老翁师问。
莫是文殊否。
曰岂可有二文殊。
师作礼未起忽然不见(赵州沙弥举似和尚。
赵州代礼干云。
文殊文殊)后回天台山示灭。
初闾丘公胤出牧丹丘将议巾车。
忽患头疼医莫能愈。
师造之曰。
贫道自天台来谒使君。
闾丘且告之病。
师乃索净器咒水喷之斯须立瘥。
闾丘异之。
乞一言示此去安危之兆。
师曰。
到任记谒文殊普贤。
曰此二菩萨何在。
师曰。
国清寺执爨洗器者寒山拾得是也。
闾丘拜辞。
方行寻至山寺。
问此寺有丰干禅师否。
寒山拾得复是何人。
时有僧道翘对曰。
丰干旧院在经藏后今[門@具]无人矣。
寒拾二人见在僧厨执役。
闾丘入师房唯见虎迹。
复问道翘。
丰干在此作何行业。
翘曰。
唯事舂谷供僧闲则讽咏。
乃入厨寻访寒拾。
如下章叙之天台寒山子者本无氏族。
始丰县西七十里有寒明二岩。
以其于寒岩中居止得名也。
容貌枯悴布襦零落。
以桦皮为冠。
曳大木履时来国清寺就拾得取众僧残食菜滓食之。
或廊下徐行。
或时叫噪望空慢骂。
寺僧以杖逼逐。
翻身拊掌大笑而去。
虽出言如狂而有意趣。
一日丰干告之曰。
汝与我游五台即我同流若不与我去非我同流。
曰我不去。
丰干曰。
汝不是我同流。
寒山却问。
汝去五台作什么。
丰干曰。
我去礼文殊。
曰汝不是我同流。
暨丰干灭后。
闾丘公入山访之。
见寒拾二人围炉语笑。
闾丘不觉致拜。
二人连声咄叱。
寺僧惊愕曰。
大官何拜风狂汉耶。
寒山复执闾丘手笑而言曰。
丰干饶舌。
久而放之。
自此寒拾相携出松门更不复入寺。
闾丘又至寒岩礼谒。
送衣服药物。
二士高声喝之曰。
贼贼便缩身入岩石缝中。
唯曰。
报汝诸人各各努力。
其石缝忽然而合。
闾丘哀慕令僧道翘寻其遗物。
于林间得叶上所书辞颂。
及题村墅人家屋壁。
共三百余首传布人间。
曹山本寂禅师注释谓之对寒山子诗天台拾得者不言名氏。
因丰干禅师山中经行。
至赤城道侧闻儿啼声遂寻之见一子可数岁。
初谓牧牛子。
及问之云。
孤弃于此。
丰干乃名为拾得。
携至国清寺。
付典座僧曰。
或人来认必可还之。
后沙门灵熠摄受令知食堂香灯。
忽一日辄尔登座与佛像对盘而餐。
复于憍陈如上座塑形前呼曰。
小果声闻僧驱之。
灵熠忿然告尊宿等罢其所主。
令厨内涤器。
常日斋毕澄滤食滓以筒盛之。
寒山来即负之而去。
一日扫地。
寺主问。
汝名拾得。
丰干拾得汝归。
汝毕竟姓个什么在何处住。
拾得放下扫帚叉手而立。
寺主罔测。
寒山捶胸云。
苍天苍天。
拾得却问。
汝作什么。
曰岂不见道。
东家人死西家助哀。
二人作舞哭笑而出。
有护伽蓝神庙。
每日僧厨下食为乌所有。
拾得以杖抶之曰。
汝食不能护。
安能护伽蓝乎。
此夕神附梦于合寺僧曰。
拾得打我。
诘旦诸僧说梦符同。
一寺纷然牒申州县。
郡符至云。
贤士隐遁菩萨应身宜用旌之。
号拾得为贤士(隐石而逝见寒山章)时道翘纂录寒山文句。
以拾得偈附之。
今略录数篇。
见别卷5、释普济《五灯会元》宋淳钓十二年(1252)天台丰干禅师天台山丰干禅师,因寒山问:“古镜未磨时如何照烛?”师曰:“冰壶无影像,猿猴探水月。
”曰:“此是不照烛也。
更请道看!”师曰:“万德不将来,教我道甚么?”寒山、拾得俱作礼而退。
师欲游五台,问寒山、拾得曰:“汝共我去游五台,便是我同流。
若不共我去游五台,不是我同流。
”山曰:“你去游五台作甚么?”师曰:“礼文殊。
”山曰:“你不是我同流。
”师寻独入五台,逢一老人,便问:“莫是文殊么?”曰:“岂可有二文殊!”师作礼未起,忽然不见。
﹝赵州代曰:“文殊,文殊。
.. ”﹞天台寒山天台山寒山子,因众僧炙茄次,将茄串向一僧背上打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