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诗经_中桑女爱情模式的文化内涵
- 格式:pdf
- 大小:122.02 KB
- 文档页数:2
诗经卫风氓赏析《国风·卫风·氓》出自《诗经》。
为先秦时代卫国华夏族民歌。
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
接下来店铺给大家介绍诗经卫风氓赏析,希望可以帮到大家!诗经卫风氓赏析《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共三百零五篇。
《卫风·氓》共六章,章六句,二百六十三字,为《诗经·国风》一百六十篇中第一大篇。
《卫风·氓》这首诗一方面抒写了男女美好的爱情生活;另一方面,又揭露、批判了当时社会出现的男女不平等现象,从而表现了中国古代妇女对不平等的家庭生活和遭虐待被歧视的处境的强烈不满和怨恨。
但是,对于这首现实主义的完美里巷情歌,长期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注释者、批评家,总是按照自己特定的时代意识,从封建礼教出发,以儒家“诗教说”的原则,加以曲解和诋毁,称其为“淫乱之诗”,称诗中女主人为“淫妇”,不同程度地遮蔽了作品的本真面目,减损了这首诗的艺术光辉。
为了剔除古人的曲解和附会,还《卫风·氓》这首诗以本来面貌,现对《氓》诗的产生年代与地域、《诗经》时期的婚姻家庭观以及《氓》这首诗的主题思想等方面加以释析。
一、《氓》诗产生的年代与地域根据《毛诗序》言“宣公之时”可推知,《氓》大约产生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公元前7世纪,距今大约2700年左右。
它产生的地域,诗中有“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和“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等,多处提到顿丘和淇水。
对淇水没有异端,即现在从西南到东北,斜贯浚县全境的淇河故道。
但对顿丘,个别古籍注释虽有异说,但大多数群经正史都把《氓》诗“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的“顿丘”,标注在春秋卫地,今河南省浚县。
最具有权威性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11月出版)、《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3月出版),都详细注释着:“《诗·卫风·氓》‘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在春秋卫地,今河南省浚县。
《诗经·鄘风·桑中》请先把《桑中》的诗序和正文阅读三遍:诗序:《桑中》,刺奔(音奔一声)也。
卫之公室淫乱,男女相奔;至于世族在位,相窃妻妾,期于幽远;政散民流,而不可止。
第一章:爰采唐矣,沬(音昧)之乡矣。
云谁之思,美孟姜矣。
期我乎桑中,要(音腰)我乎上宫。
送我乎淇之上矣。
第二章:爰采麦矣,沬之北矣。
云谁之思,美孟弋(音义)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
送我乎淇之上矣。
第三章:爰采葑(音风)矣,沬之东矣。
云谁之思,美孟庸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
送我乎淇之上矣。
一、题解:“桑中”二字是什么意思?《毛传》说是“桑中之野”,没有说“桑中”是地名,但不排除是地名,而且从地名来说,“桑中之野”就是“桑中”这个地方的野外,这也与《诗序》所说的“期于幽远”相符。
朱子《诗集传》说:“'桑中’、'上宫’、'淇上’,又'沬乡’之中小地名也。
”按照此说,“桑中”是属于“沬乡”的一个小地方的地名。
这应当是可信的,因为如果理解为桑林之中,就不符合“幽远”之意。
因为按照“井田”之法,桑树不能栽种在田地之中,而是栽种在“十亩之宅”的周围,以便于妇女采桑,既能保持桑叶新鲜,又能保证妇女采桑的方便和安全;如果是栽种在远离家宅、城邑的“野外”,就只能是野蚕生长的地方,妇女就难以到那里采桑了。
不过,我们固然可以说“桑中”是地名,但是,《诗经》之中的“地名”往往也有“言外之意”,如《邶风·凯风》中“爰有寒泉,在浚之下”的“浚”,《邶风·式微》中“胡为乎中露”、“胡为乎泥中”的“中露”、“泥中”,都是有涵义的。
推究“桑中”这个地名的来历,应该是桑树成林的地方;可是,从“幽远”来说,又是远离乡村、城邑之处。
既然桑树栽种在“宅院”周围,这个地方就应该是人们当初聚居的宅院;后来之所以远离乡村、城邑,只能说明那是一个已经荒废了的无人之地。
无人的村庄废墟,犹如“亡家”,“一国之本在于家”,“亡家”则“国之本”已“亡”,由此可知后世为何说《桑中》是“亡国之音”。
浅谈《诗经·鄘风·桑中》的主题摘要:《诗经·鄘风·桑中》全诗情感缠绵,意境优美,且重章复沓,非常有韵律。
两千年来,学者们基本都认为这首诗的主题是刺淫奔,但近代学者却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观点,认为这是一首男女相悦的赞歌,这是值得探讨的分歧。
本文试将对这首诗进行全面解读,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前期流传过程,综合来看此诗的主题。
关键词:诗经;桑中;主题《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流传至今实属不易。
《诗经》中的每一篇作品都闪烁着古人的智慧与对美的追求,都是值得长久探讨的。
《诗经·鄘风·桑中》这首诗,以优美的语言,朴实的情感,打动了历史上众多的学者大家,即使现在,我们依然可以从另一个侧面看到诗中所描绘的先秦风貌。
一、诗旨评点(一)刺淫奔之诗几乎近代之前的学者都认为这首诗的主题是刺淫奔。
最早的评论可见《诗序》:“刺奔也。
卫之宫室淫乱,男女相奔,至于世族在位,相窃妻妾期于幽远,政散民流,而不可止。
”[1]认为此诗直刺淫乱私奔之事,“刺”是为了扶正,以此来劝谏贵族不可淫乱。
《毛诗正义》说:“作《桑中》诗者,刺男女淫乱而相弃也。
”[2]《诗经原始》也说:“刺淫也。
……此后世所谓无题诗也。
”[3]关于无题暂且不论,就诗旨而言方玉润也认为是“刺诗”。
陈子展的《诗经直解》:“今按《桑中》揭露卫之统治阶级贵族男女淫乱成风之作。
诗意自明。
”[4]也传承了“刺淫乱”这个主题的,清代姚际恒在《诗经通论》和王先谦在《诗三家义集疏》中均罗列前人所论,也认为是刺淫奔之诗。
由此看来,他们都认为这首诗是用来讽刺当时男女淫乱之事。
由于作者和诗中主人公身份不定,所以后世将诗中美女姑且认为是贵族女子,且只要有贵族身份参与其中,就能够引起足够重视,而让世人警觉,也就有“刺淫”一说,所以各家虽有异于他人的见解,但根本的观点都与“刺淫”一致,这是肯定的。
(二)男女相悦之诗可以说从崔述的《诗风偶识》开始,就有了对主题的一种全新阐释,他说:“《桑中》一篇但有叹美之意,绝无规戒之言。
桑中诗经感悟
《诗经·鄘风》中的《桑中》一诗,被普遍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约会的情诗,表达了男子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诗歌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语句和谐流畅,情绪欢快热烈,音韵圆美婉转,读来琅琅上口。
诗中的男子在劳动的时候,回忆起曾经和姑娘约会的情景,表达出对那段美好时光的深深怀念。
他想象着与心爱的女子再次相约在桑中、上宫等地,沉浸在甜蜜的思念之中。
此外,《诗经·周南·汉广》也是一首描写男子在劳作中思念自己喜爱的女子的诗歌,同样展现了深深柔情。
可以说,《诗经》中的这些诗歌,通过生动的描写和表达,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纯真,也让我们对爱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它们告诉我们,爱情是纯洁而美好的,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这些诗歌也向我们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即珍惜眼前人,珍视当下时光,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桑中之约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实用版2篇】目录(篇1)1.桑中之约的意思解释2.桑中之约的典故故事3.桑中之约的历史影响正文(篇1)一、桑中之约的意思解释“桑中之约”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指的是两个恋人私下在桑树下约会。
其含义与“私奔”相似,但更强调两人之间的秘密和浪漫。
二、桑中之约的典故故事据史书记载,桑中之约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氓》中的一则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男子和女子在桑树下私定终身,然后约定将来再见。
这个故事后来被传为佳话,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
三、桑中之约的历史影响桑中之约作为一个历史典故,对中国的文学、艺术和哲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被广泛运用于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中,成为了表达爱情和浪漫的重要象征。
目录(篇2)1.桑中之约的意思解释2.桑中之约的典故故事3.桑中之约的历史影响正文(篇2)一、桑中之约的意思解释“桑中之约”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指的是两个恋人私下在桑树下约会。
其含义与“私奔”相似,但更为含蓄。
在古代,桑树被视为不祥之兆,因为桑与丧谐音,人们认为它会引起灾难。
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约会,意味着两个人要共同面对死亡的威胁,以表达他们对爱情的坚定信念。
二、桑中之约的典故故事这个故事起源于《左传》中的一篇记载,讲述了晋国公子重耳与齐姜私奔的故事。
重耳因政治原因被迫流亡国外长达19年,最终在齐国得到了齐姜的帮助,并开始了他在齐国的政治生涯。
然而,他始终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国,于是决定返回晋国继承王位。
在离开齐国之前,齐姜带他到桑树林中,两人约定在重耳成为国王之后,要接齐姜回晋国共享荣华。
后来,重耳成为晋文公,但他忘记了与齐姜的约定。
齐姜心灰意冷,最终在抑郁中离世。
三、桑中之约的历史影响“桑中之约”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强调了爱情的力量,即使面临死亡的威胁,两个人也要坚定地在一起。
其次,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婚姻和家庭的重视。
诗经《桑中》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诗经《桑中》原文及赏析【导语】:爰采唐矣①? 哪里能把女萝采? 沫之乡矣。
《诗经》中的爱情主题与文化内涵解读引言《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库,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集合。
它不仅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还包含着丰富多彩的爱情主题。
从婚姻、情感到性别,爱情在《诗经》中展现出不同的面貌和特点。
本文将以一位古人的视角,解读《诗经》中的爱情主题与文化内涵,带你领略这部千年之作的魅力。
I. 婚姻的爱情婚姻在古代社会是一种重要的制度,也是爱情的结晶。
《诗经》中有许多诗篇描绘了婚姻的幸福与不幸,展现了其中的爱情主题。
A. 《秦风·无衣》《秦风·无衣》是《诗经》中的一首民歌,来自于古代中国的秦地。
它描绘了一个贫穷的女子因为爱情而嫁给了一位贫困的男子,没有丝毫怨言。
这首诗展现了古代社会中婚姻中的爱情,即使生活清贫,也能倾注真挚的感情。
B. 《国风·周南·关雎》《国风·周南·关雎》是《诗经》中的一篇诗,描述了婚姻关系中的欢愉和痛苦。
诗中的女子用鸟的形象来比喻自己的心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和期望,同时也表达了对纷争和不和谐婚姻的伤感。
II. 情感的爱情除了婚姻之外,《诗经》还表达了丰富多样的情感爱情。
无论是对亲人的深情厚爱,还是对挚友的忠诚友爱,都在《诗经》中有所体现。
A. 《国风·郑风·羔裘》《国风·郑风·羔裘》是一首表达兄弟情谊的诗,描绘了兄弟之间的友好关系和忠诚。
诗中的兄弟连同周围的人们共同为了追逐生活的幸福而奋斗,彼此相互扶持、共同努力,展现了古代兄弟情的真情实感。
B. 《国风·齐民伯·硕人》《国风·齐民伯·硕人》是一首表达家人之间感情的诗,描绘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和牵挂。
诗中的主人公思念远方的家人,希望他们早点归来,展现了亲情的深厚和珍贵。
III. 性别的爱情《诗经》中还反映了性别在爱情中的重要性。
男女之间的爱情关系在古代社会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也承载了许多文化内涵。
从《诗经·国风》中的植物看诗经时代的爱情从《诗经·国风》中的植物看诗经时代的爱情三、桑的静美爱情商代开国之君成汤曾在桑林雨。
《吕氏春秋·顺民篇》:“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于桑林。
”东汉高诱《吕氏春秋注》曰:“桑林,桑山之林,能兴云作雨也。
”闻一多在《神话与诗》中认为桑林即宋的高,与楚的高云梦同类,高这祀典,代表着以生殖机能为宗教的原始时代的一种礼俗。
《墨子·明鬼》曾说,“燕之有祖,当齐之有社稷、宋之有桑林、楚之有云梦也,此男女之所属而观也”,指出这些地方是巫术通神祭祀高之处,这种场所所用之舞也是富于诱惑性的舞蹈。
这“宋之桑林”,以及《桑林》为名的乐舞,具有情爱性质。
《天问》:“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
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大与涂山氏之女在桑林间欢会。
闻一多《神话与诗》中认为涂山氏与高唐神女一样,“在各自的民族里,同是人类的第一位母亲,同是主管婚姻与胤嗣的神道”男女欢会是被当时社会礼俗所允许的,桑林成了男女美丽的伊甸园。
《风·桑中》:“采唐矣,沫之乡矣。
云谁之思,美孟姜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描写了卫国青年男女在桑林中幽期密约。
“桑中”一词成了男女欢会的代名词,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
《汉书·地理志》引此诗,并云:“卫地有桑间上之阻,男女亦聚会,声色生焉,故俗称郑卫之音。
”《魏风·汾沮》:“彼汾一方,言采其桑。
彼其之子,美如英。
美如英,殊异乎公行。
”一位采桑女在汾水河岸采桑时,遇到了一位英俊潇洒品质才能超过贵族将军的青年而赞叹不已。
《魏风·十亩之间》“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这是一首甜蜜浪漫的恋歌。
在春意盎然的桑林内,采桑女子悠闲自在,桑女约会恋人一起同行。
十亩桑林之外,采桑人悠闲自在,桑女希望与意中人同去寻一个幽静之所。
诗中桑女多情而浪漫, 爱得自然而纯真。
《诗经》中的爱情内涵《诗经》中的爱情是意指性的这里所提的意指性主要指《诗经》通过“比”、“兴”艺术手法描写爱情具有含蓄性。
“比”、“兴”是文学家使用的创作手法。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卫风·氓》)是典型的“兴”,借自然界的动物来引发后面的议论,这才是真正的意指。
古人有以山水比德的思维习惯。
作者之所以喜欢借助对自然界的物(意象)的比喻(“比”)来表达情感,其原因与其说因为人们易于感知到自然之美,还不如说因为顺应自然是合乎道德的这一事实。
比如,“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卫风·氓》),作者以“复关"代指意中人.“我"反复望“复关”的行动来表达“我"对他的热切盼望之情,含蓄中藏着恋爱的真实心理.此外,《诗经》中的爱情通常都是女子主动,先向男子开口。
她们有时也很傲慢,有意冷淡那些愣头愣脑的小伙子,但过后又后悔不迭.年轻人按乡村方式表示爱意,互邀对方宴饮。
他们在一起欢娱无限,然后互赠礼物和爱情的标记(信物),许下山盟海誓;当这些订婚仪式结束后,他们就各自返回自己的村落,回到自己家里,只能期待下一次的重聚。
有时候,薄情郎不愿再续旧情,痴情女子会拉着他的手苦苦哀求,而其它时候,女子也会刺激他们的嫉妒之心。
在当时的爱情中,乡村男女的善良天性是最主要的。
真正美满的爱情从来都是合于道德的爱情。
这也是《诗经》中的爱情所具有的另一重“意指性”。
女性形象一、高大丰硕与优雅完美人体美是人类最早的审美对象之一.古希腊人说:“我们所以用人的形象来代表神,因为世界上没有比人更美的形式。
"从历史发展的轨迹看,女人乃人体美之主体。
由于南北地域的差异和本土文化的长期浸染,在人体审美上,以《诗经》为代表的北方更强调女性的高大丰硕。
《诗经》以诗歌的形式第一次完整而鲜明地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以劳动中的妇女为主,其共同的人体审美标准是高大丰硕。
《诗经·卫风·氓》中女子的婚恋观及现代意义朝代:先秦作者:佚名原文: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坐彼垝垣,冀望复关。
不见踪影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去,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下矣,其徐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郁闷,士贰其行。
士也仁者,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新妇,旧并使我恨。
淇则存有岸,隰则存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清静无为,亦已矣哉!译文及注释译文那个人老实忠厚,拿布来换丝。
并不是真的来换丝,到我这来是商量婚事的。
送你渡过淇水,直送到顿丘。
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媒人啊。
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荣登那坍塌的墙,眺望那去的人。
没有看到那去的人,眼泪簌簌地掉落。
终于看见了你,就又说道又苦笑。
你用龟板、蓍草风水师,没不吉利的预兆。
你用车赶回来我,我带聘礼娶你。
桑树还没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
唉,斑鸠啊,不要贪吃桑葚!唉,姑娘呀,不要沉溺于男子的爱情中。
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
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摆脱了。
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纷纷坠落了。
自从我娶至你家,多年来承受贫苦的生活。
淇水波涛滚滚,水花浸湿了车上的布幔。
女子没什么差错,男子犯罪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
男人的爱情没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小再变小。
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劳苦活儿没有不干的,每天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
你的心愿满足后,就凶恶起来。
兄弟不了解我的处境,都讥笑我啊。
静下来想想,只能自己伤心。
原想同你白头到老,但(现在)白头到老的心愿使我愤恨。
年创刊
《诗经》中桑女爱情模式的文化内涵
⊙邓春玲[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广东525000]
摘要:在中国古代的信仰中,桑林被赋予艳情的社会内涵。
《诗经》中桑女的形象美丽多情,而且能邂逅风流倜傥的
男子,诗中桑林、女性、男女恋情搭配形成《诗经》中桑女的爱情模式,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一种独特的文学符号,蕴含
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诗经》桑女爱情模式文化内涵
在《诗经》时代,桑林被赋予艳情的社会内涵。
《豳风·七月》:“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在春光明媚的日子,妇女们挎着筐子,沿着桑间的小路,去采摘桑叶,忙碌一天的采桑女劳动归来边走边唱。
从《诗经》中所记的美丽桑女采桑的劳动生活,我们可以想象出美丽多情的桑女在桑林中邂逅风流倜傥男子的情景,所以,从《诗经》开始,桑女独特的爱情模式,形成了古典文学中独特的文学符号,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相约桑中”体现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桑林在远古本是宗教的圣地。
“在远古时代,桑林在很大程度上流传于神话传说中,此时的桑林作为一种繁殖旺盛的象征,是原始初民实行桑林崇拜的神灵物,散发着原始宗教的神秘气息,尚属于原始宗教范畴。
”①在中国古代传说里,桑树是太阳神树。
每当太阳初升,桑树用自己的枝干把太阳推出海面,扶摇而起,所以在古代桑树又叫“扶桑”。
《辞海》的解释是“扶桑,神木名,传说日出其下。
”还有“生于空桑”的说法,空桑,本是古地名,它是五帝之一颛顼的领土,又是古代圣人的出生地。
《吕氏春秋·古乐》记载:“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
”《淮南子·本经训》:“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
”而《春秋孔演图》:“孔子母征在游大冢之坡,睡,梦黑帝使清与己交。
语曰:女乳必于空桑之中,觉则若感,生丘于空桑之中。
”由此可见,桑树在古代传说中不仅是一种神树,而且具有沟通天人的作用。
《诗经》中表现“相约桑中”的作品有《桑中》《氓》《十亩之间》《七月》《隰桑》等,美丽多情的采桑女在桑林遇上了心上人,毫不掩饰自己内心的快乐,他们在桑中约会……采桑女都是多情而浪漫的,采桑行为成为青年男女邂逅的契机。
②如《魏风·十亩之间》:“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
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
行与子逝兮”,写出采桑女在桑林悠闲自在的情景。
在《风·桑中》反复吟唱的“期我乎桑中”,说孟姜(孟弋、孟庸)美女在桑林中等“我”很久了,两人相见后,她还邀我到上宫去游玩,直到日暮时分,才依依不舍地把我送到淇河的岸边……更值到我们回味的是每章诗的开头,“爰采唐矣,沫之乡矣”“爰采麦矣,沫之北矣”“爰采葑矣,沫之东矣”,纯以比兴手法,以采摘植物兴起对爱情的追求。
“在哪儿可以采到唐(麦、葑)呢?在那沫水之乡(北、东)”,比兴为“在哪儿可以与美人相会呢?在那沫水之圣地”。
诗中男主人公反复咏唱两人在“桑中”“上宫”的销魂时刻和相送“淇水”的缠绵,表达出桑林情爱的喜悦,说明桑林是先秦时期民间男女幽会的场所。
“相约桑中”在人类巫祭文化盛行的时期本质是一种仪式。
男女在祭祀期间媾合成了一种神圣而自由的仪式,甚至得到了官府的允许和支持。
“天地不合,万物不生”,每到春天,万物生长的时候,政府还要“择吉日,命民社”,大加庆祝,与此同时还伴有大型青年男女相会活动。
二、“其叶沃若”象征女性的容颜以及爱情的美好
桑林是男女相悦的场所,桑叶柔嫩、茂盛的生长状况,常常与人类的丰富情感联系在一起,物我通感。
如《小雅·隰桑》展现了采桑女与君子幽会时幸福快乐的心情。
“既见君子,其乐如何”“既见君子,云何不乐”,毫不掩饰自己内心的激动,她们在桑林中幽会,深情相许。
诗以“隰桑”起兴,特别是对桑叶“有难”“有沃”“有幽”的赞美,极力地刻画了桑叶形美、柔美和色美,桑枝的婀娜多姿象征女子的青春美,同时描绘了女性与君子相见时的欢爱之情。
桑树在不同时节转变,因此在《卫风·氓》中以桑叶为喻诉说女性命运的变化。
先是追忆婚前的美好爱情,从诗中的“抱布贸丝”来看,女子家中也是种桑养蚕,“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桑林是当年与氓多次恋爱约会的场所,也是她魂牵梦萦的场所。
再说婚后家庭生活,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桑叶见证了女主人公从容
46
颜美丽、爱情甜蜜,到婚姻不幸的全过程。
“诗经时代的人们在认知世界时主要是以形象感知为中心,通过对表象的感知与体悟来观照自然与社会。
”③因此,这两句的比兴是有深刻内涵的,与诗中女子婚前婚后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我们不妨想象一下:这位女子看着淇水两岸的茂盛桑叶,心中一定有不少的感慨,当年的我与这桑叶一样年轻美貌,容光焕发,一切是那么美好,而多年贫困的生活,让她好像这桑树的落叶,青春不再,年老色衰。
诗歌情感真挚,让人对女子过去的纯真爱情有所体悟,也让人为女子现今的命运扼腕叹息。
三、“鸠食桑葚”树立了中国古代君子的审美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鸟类也与桑有着微妙的关系。
栖息在桑树上的鸟,绝大部分都被赋予一种象征意义,反映了商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现了对国家的期待与愿望。
如《唐风·鸨羽》“萧萧鸨行,集于苞桑”,借不善于栖木的鸨羽停留在桑林中,暗喻国家战事不断,百姓没有时间播种收获,父母不能赡养,传递对国家政策的讽喻。
《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桑”,描写秦穆公死时以子车氏的三兄弟殡葬。
诗用黄鸟栖息桑树不得其所,暗示子车氏兄弟的死不得其所。
而《鲁颂·泮水》:“翩彼飞,集于泮林;食我桑葚,怀我好音。
”歌颂鲁候的仁德。
,即猫头鹰。
用猫头鹰飞落泮林,食我桑葚,来比喻被征服者前来归顺,贡献珍宝。
关于“鸠食桑葚”,这也是桑林中常有的自然现象,诗中也赋予一种象征的意义,表达中国古代君子的审美标准。
关于“鸠”,即“鸠”,亦作“尸鸠”。
自古以来,文献上对“鸠”的解释有三种:一是布谷,二是戴胜,三是八哥。
《诗集传》谓:“饲子朝从上下,暮从下上”,说明鸠对待自己众多孩子能做到不偏不向、用心均一,而人却不能。
关于“桑葚”,桑树的果实,晋代文学家傅玄《桑葚赋》:“繁实离离,含甘吐液,翠朱三变,或玄或白,佳味殊滋,食之无。
”这里说的是桑葚挂满枝头,味道甜而多汁,桑葚的颜色由绿变红再变成紫黑色,让人联想到爱情的甜蜜。
在《诗经》中,把“鸠”和“桑葚”作为两种美好的意象放在一起运用,用栖息在桑树的鸠象征桑林中一种特殊的人文景象。
如《曹风·鸠》,诗中描绘出一个君子的形象。
每章以“鸠在桑”起兴,随即转入对“淑人君子”的赞美。
首章就以“其仪一兮”的仪容之美来赞美男子“心如结兮”内心坚如磬石的品德,在先秦审美文化中,人的仪容就是人的精神品德的外露。
第二章,“其带伊丝”“其弁伊骐”写的是男子的白丝镶边的腰带、缀满珠玉的皮帽。
玉在周代文化中既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人的道德品质的象征,所谓的“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儒家学派对玉的评价是非常高的,认为玉有五德——
—仁、义、智、勇、洁,人只有具备了玉这些高尚品德才能成为君子,实现人的最高境界。
而三四章赞美“其仪不忒”“正是四国”“正是国人”等,歌颂男子高尚的、言行一致的美德。
《诗经》中男性形象都是温文尔雅的君子形象,他们都外貌俊美、风流倜傥,讲究外在的仪表和内在品德的合一。
《魏风·汾沮洳》就是一首对男性美的赞歌,诗中成功地描绘了一位桑女对温润如美玉般男子的爱慕之情。
诗中用“美无度”赞美这位男子美得没法说,“美如英”是说男子外在美像怒放的鲜花,“美如玉”用玉来赞美男子内在的仁德之美。
由于中国男性承担着社会重要的角色,温文尔雅、仪态从容是男性德行的重要体现。
可见,在桑女心目中美男子的形象显现了特殊时代的审美风貌。
在女性心目中的理想男性形象既要文质彬彬、温文尔雅,更要对爱情执着、专一。
在《卫风·氓》中“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诗人用沉痛的语言警告女人不要像男人一样沉溺于爱情。
“鸠食桑葚”的意象表现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追求和向往,也展示了先秦人对理想男性的审美要求。
①崔永锋、姜秀丽:《论桑林意象在先秦两汉的流变》,《大
庆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第62页。
②魏宏灿、王一侬:《从神圣领地到情爱禁区——
—桑文化发展试探》,《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第155页。
③张扬:《诗经植物意象的情爱内涵》,《清远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2014年第2期,第112页。
作者:邓春玲,硕士,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史及作品选。
编辑:康慧E-mail:kanghuixx@
名作欣赏/Works《诗经》研究>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