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舒适性
- 格式:ppt
- 大小:2.65 MB
- 文档页数:83
显热:由人体与环境之间的温度差引起的热能交换;潜热:由水和蒸汽相变导致的能量交换,与水蒸气的浓度变化密切相关。
服装与人体的热平衡:包括显热和潜热。
温度性舒适:即指既不感到热(微热),也不觉得凉(稍凉)的状态;热舒适:是人在心理上感到满足时的状态,而相应状态时所处的环境则称为热舒适环境。
边界层:粘附在皮肤表面或衣服表面的空气接近于静止不动。
传导散热:指物质不发生移动,而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体温物体传递的一种接触散热方式。
简称导热对流散热:指随液体(如水)或气体(如空气)等流体的移动而传递热量的一种接触散热方式,也称接触传热。
辐射散热:是一种以电磁波形式传递能量的非接触的散热方式。
不依赖于任何介质且持续不断进行。
所有的物体都向周围辐射散热,大小取决于表面温度和黑度。
蒸发散热:液体的表面产生汽化(即蒸发)会带走热量。
潜热(湿热)传递:蒸发散热伴随水分蒸发的过程。
显热(干热)传递:传导、对流、辐射散热。
不感知蒸发又称非显汗、非显性蒸发:在适宜环境条件下,人体在热舒适状态时,没有感觉到水分蒸发,持续地从皮肤与呼吸道进行不感知蒸发。
感知蒸发,又称发汗:指在温暖的环境下或体力劳动强度大的条件下,感觉到水分蒸发。
热阻:服装层中因温度梯度而产生的热流阻力.湿阻:根据费克方程,在服装(织物)两侧存在水蒸气浓度差(或水蒸气分压差)时,水分通过某一服装的阻抗,一般称之为湿阻。
透湿指数:为了对于服装的透湿性能进行定量研究而引入的用数值表示的标准,与面料的经纬密度透气性成正相关,而与面料厚度,纱线支数,重量,热阻成负相关。
服装内微气候:指为了适应外界大气环境,人在穿着适当的服装时,在人体与服装之间形成的与外界气候不同的特殊的局部气候。
服装压是指由服装垂直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压力。
接触舒适性:包括织物的手感、接触冷暖感、刺痒感和粘体感,是由服装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及表面性能对人体皮肤的作用。
与织物的物理机械性能、皮肤的特性及环境的温湿度等因素有关。
1、服装的舒适性可分为生理上的舒适性和心理上的舒适性。
2、生理上的舒适性包括吸湿性、透气性、保暖性、柔软性、伸缩性、重量和化学性等,它们大都是由制作服装的材料性能所决定的;心理上的舒适性包括色彩、光泽、款式、抗皱性、挺括性、抗起毛起球性、与环境的适合性等,其中很多外观的性能,也是由服装材料的性能所决定的。
吸湿性吸湿性是指物体在空气中吸收或放出气态水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指服装材料能及时吸收人体皮肤表面排出的汗液和蒸汽,并能通过纤维传到织物的另一面,释放到空气中的能力。
这种性能越好,吸湿性越好,人体皮肤越干燥,人不会有闷热感,尤其是在闷热的夏季和剧烈运动时。
服装热湿舒适性是指在热湿环境条件下,显着影响人体舒适的服装的综合散热、散湿性能。
人体散热的途径主要有传导、对流、辐射和蒸发,但在热环境或运动条件下,人体主要是靠蒸发散热来维持热平衡,它占人体总散热量的75%以上。
在人体蒸发散热的同时,必然引起服装与皮肤间微气候区的湿度上升,使人体产生不舒适感。
服装作为人体与环境间的防护层,它应能使热量快速散发又不引起衣内微气候湿度过度增加,因此在热湿条件下,服装的综合散热、散湿性能对人体热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服装材料吸湿性的大小取决于构成服装材料的纤维的结构、纱线的结构、面料的组织和后整理等方面。
服装材料中,天然纤维材料的吸湿性比化学纤维材料好,化学纤维材料中,人造纤维材料比合成纤维好。
因在天然纤维中有的有较多的亲水基团,有的有空腔或毛细管,所以它们的吸湿、透湿性大都较好;纱线较蓬松,材料越薄越稀疏、透孔的材料,缝隙较大,有利于汗液的吸收和挥发,宜做夏季服装。
由于化学纤维的吸湿性普遍较低,为提高化学纤维的吸湿性,通常是将化学纤维和天然纤维进行混纺,或是以包芯纱的形式出现 (如以涤纶为芯纱,棉为包层纱组成的涤棉包芯纱),或用双层织物形式出现 (如涤盖棉,内层为棉,外层为涤),近些年来有些国家又开发出了高吸湿性的纤维织物,超细纤维、改型纤维、异型纤维织物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都增加了织物的吸湿性,从而提高了服装材料的舒适性。
1.服装舒适性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分类:服装舒适性,从广义上来说,是指着装者通过感觉(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知觉等对所穿着服装的综合体验,包括生理上的舒服感、心理上的愉悦感和社会文化方面的自我实现、自我满足感;从狭义上来说,就是指生理舒适性。
生理舒适性主要包括温度舒适性、接触舒适性、适体舒适性等。
温度舒适性是指在外部环境条件与自身活动条件的交互作用下,服装发挥适当的辅助体温调节功能,使人体保持热平衡。
服装舒适性是研究人体、服装和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交叉科学,人体和环境的热交换收到服装的影响,服装的热湿传递性能是描述人体和环境热交换的重要指标。
服装舒适性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纺织品和服装的结构与服装的热湿传递性能之间的关系,人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对服装热湿传递性能的影响,以及如何评价服装的热湿传递性能。
研究方法大致从物理学、生理学、和心理学三个方面着手。
舒适性的分类:①热湿舒适性;②接触舒适性;③压力舒适性;④视觉舒适性。
2.发展演变过程(两个里程碑):①1941年Gagge提出指标克罗(Clo);②1962年Woodcock提出指标透湿指数i m3.温度表示方法:①摄氏度℃(冰水混合物为0℃,沸水为100℃);②华氏温度℉(冰水混合物为32℉,沸水为212℉);③绝对温度oK(零下273℃=0K)。
三种温度的换算关系:℃=5/9(℉-32); K=℃-2734.温度的四个表示方法:①水汽压(空气中水蒸气的分压);②绝对湿度(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水蒸汽的质量);③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存在的水汽压与相同温度下饱和空气的水汽压之比);④露点温度(指空气在含量和气压都不改变的条件下,冷却到饱和时的温度)5.辐射:①太阳常数:太阳常数是进入地球大气的在单位面积内的总量,要在地球之外,垂直于的平面上测量;②玻尔兹曼定律:黑体辐射力j*与其绝对温度T的四次方成正比。
即:j*=εδT^4;③基尔霍夫定律:在给定温度下,对于给定波长,所有物体的比辐射率与吸收率的比值相同,且等于该温度和波长下理想黑体的比辐射率;④黑体:指入射的电磁波全部被吸收,既没有反射,也没有透射。
绪论服装工效学(Apparel Ergonomics):以服装功能为主线,以人体-服装-环境系统为对象,在生理卫生学的基础上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来研究人体、服装、环境三者间的相互关系,正确处理人体-服装-环境系统最优组合的一门科学。
人是服装设计和穿用的主体,服装在各种环境下必须适合人的工作、运动和生产中人体特定活动的生理卫生要求。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体如何作用要用环境卫生学、心理学的知识来予以探讨。
研究内容:人体特性的研究(人体的基本结构、运动系统、新陈代谢、人体机能调节、人的工作能力、基本素质、体力负荷、智力负荷和心理负荷等等);服装特性的研究(款式、结构、造型、形态、色彩、材料、热阻、透湿指数等;环境特性研究(大气、气候、季节、地域、经济、文化、政治、科技、生活方式等);人与服装的关系,包括服装与人体生理机能的关系(调节服装的微气候、热舒适、保护人体安全、保持皮肤清洁),服装与心理的关系(求实、求新和求美心理对服装的体现个性、地位、年龄、性别、地位的需要),服装与人体结构的关系(适合人体、穿着舒适、适合活动),服装与人的感觉器官的关系(色彩、光泽、质地、挺括、重量、压力);人与环境的关系;服装与环境的关系;人-服装-环境系统总体性能的研究(对舒适、美观、经济等的分析、设计与评价)。
学习目的:根据社会环境从人体生理卫生学和社会文化科学出发,设计、穿用合适的服装,达到防护、舒适、装饰审美、道德礼仪、标识类别的目的,使服装适应人。
第一章服装舒适性概论第一节服装舒适性的研究与发展【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了解服装舒适性的研究内容、方法。
【教学重点】舒适性的研究内容【教学难点】舒适性的研究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课时分配】1学时左右【课外作业】了解服装舒适性的发展情况【教学内容】一、服装舒适性的研究范畴1. 服装舒适性是研究人-服装-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边缘科学。
从人体的需要出发,系统研究各种服装及其材料的服用性能,为科学制衣、穿衣,维持一个有利于人类生活与工作的舒适满意的状态提供依据。
1、服装舒适性:从广义定义上说,是指着装者通过感觉(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知觉对所穿着服装的综合体验,包括生理上的舒服感、心理上的愉悦感和社会文化方面的自我实现、自我满足感。
从狭义上来说,就是指生理舒适性。
包括温度性舒适、接触性舒适、适体性舒适。
2、发展演变过程:1941年,生理学家格杰等人提出了通用的服装热阻定量单位--克罗。
1962年,美国服装科学家伍德科克在控制环境温湿度和风速的条件下,将测试织物包覆在一个湿的圆筒上,提出了透湿指数Im。
影响服装舒适性的因素:人体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服装因素环境因素3. 人体、服装、环境对四种散热方式的影响因素方式环境因素;服装或介质因素;人体因素传导温度差;材料或空气层的热阻;人体表面温度对流气温和风速防风性能和服装的密闭程度暴露部分与服装覆盖部分的比率,表面温度辐射环境物体的表面温度、空气温度;物体表面的立体角、辐射率辐射率,表面温度暴露部分、服装覆盖部分的比率,表面温度3、影响服装热阻的因素:覆盖面积衣下空气层服装的开口多层服装着装服装重量风速人体动作与姿势4、透湿指数的影响因素:风速人体运动环境湿度服装的热阻服装的透气性服装的吸湿性5、服装风格与力学性关系:广义的织物风格包括织物的触觉风格和织物的视觉风格,是人们通过触觉和视觉对织物的特性所做的综合评价。
视觉风格是织物的纹理、图案、颜色、光泽剂其他表面特性作用与人的视觉器官并通过人脑产生的织物特性的综合判断。
6、着装条件下辐射散热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衣服表面黑度;衣服表面温度;着装条件下有效辐射面积;平均辐射温度;7、热湿舒适性相关服装因素:热阻透湿指数透气性液态水传递性服装结构设计材料8、功能性服装材料:相变材料纳米材料防水透湿膜材料形状记忆材料9、阻燃服装评价指标:燃烧的难易程度火焰表面传播速度发烟能见度燃烧产物的毒性燃烧产物的腐蚀性。
适合穿着服装设计中的舒适性考量舒适性是服装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考量因素。
一件舒适的服装可以提供穿者良好的穿着体验,使其在各种活动中自如舒展身体,提高工作效率与生活品质。
本文将从面料选择、剪裁设计以及细节处理等方面,论述如何在服装设计中充分考虑舒适性。
一、面料选择面料的选择是造成服装舒适性的关键。
首先,面料应该具备柔软光滑的触感,避免对皮肤造成摩擦和刺激。
天然纤维(如棉、丝、麻)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吸湿性,能够帮助排汗和散热,适合夏季穿着。
而对于冬季服装,羊毛等保暖材质则更加合适。
其次,选择面料时要考虑主要使用场景,如职业装、运动装等。
运动服装应选择具有透气、吸湿快干、弹性等特性的面料,以确保运动时的舒适度。
而职业装则需注重整体纹理和颜色的搭配,以提升着装质感和专业度。
除了面料的性能,还需要考虑其耐久性和易护理性。
面料应具有一定的抗皱性和耐磨性,以延长服装的寿命。
同时,易于清洗和保养的面料能够降低使用者的负担,提供更好的穿着体验。
二、剪裁设计在服装设计中,剪裁决定了服装的合体度和穿着舒适度。
合理的剪裁设计可以保证服装与身体的贴合度,避免束缚感和不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剪裁技巧:1. 合理的版型设计:根据不同服装的功能需求,确定合适的版型。
例如,紧身运动服需要更贴身的剪裁,以保证运动时的舒适度和灵活性;而休闲服装则适合选择宽松的版型,提供自由舒适的穿着感。
2. 弹性设计:合理运用弹性面料和收缩带等设计元素,使服装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和回弹性。
这样可以促进更好的活动自由度和舒适度。
3. 考虑人体工学:考虑到不同身材的人体特点,合理调整服装的片型和剪裁线条。
例如,在女性上装设计中,根据胸部和腰部的曲线,应适当收紧或蓬松,以保证舒适度和美观性的统一。
三、细节处理细节处理在服装设计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到服装舒适度和美观度的提高。
1. 缝合工艺:优质的缝合工艺能够确保服装的质量和舒适度。
平整的缝线、无毛刺、牢固的接缝等都是减轻服装摩擦感的重要因素。
1.1 研究意义首先随着人类涉足的地理空间范围不断地扩大,人们接触到的天然和人为气候条件更为严酷,这就需要在正确的认识服装材料的舒适性。
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装舒适感的追求日趋强烈,处在工作中要需要穿着舒适的工作服、防护服外,休闲、运动中要求有舒适度的服装。
所以,知晓各种因素对服装面料的影响并运用设计到服装上,可满足人们对舒适度的要求,保障人们的身心愉快和人身安全。
服装是人的第二皮肤,服装是否舒适对人的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服装舒适性以人体、服装、环境为系统,以人体为中心,利用物理、生理、和心理的交叉和融合进行研究,追求保证人们身心健康的符合卫生要求的健康服装。
1.2 研究对象服装的舒适性可分为生理上的舒适性和心理上的舒适性。
生理上的舒适性包括吸湿性、透气性、保暖性、柔软性、伸缩性、重量和化学性能等,它们大都是由制作服装的材料性能所决定的;心理上的舒适性包括色彩、光泽、款式、抗皱性、挺括性、抗起毛起球性、与环境的适合性等,其中很多外观的性能,也是由服装材料的性能所决定的。
本文主要研究服装生理上的舒适性。
2.1 舒适性的涵义舒适性定义可以归结为: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协调的、使人在生理、物理和心理方面达到一种令人愉悦的状态。
[1]换言之,舒适性包含生理舒适性、物理舒适性和心理舒适性。
也可以从反面、即不舒适的感觉来描述,有专家对舒适性做了如下定义:无痛、无不舒适感觉的一种中性状态。
2.2 生理上舒适性的组成生理上的舒适性包括吸湿性、透气性、保暖性、柔软性、伸缩性、重量和化学性能。
第三章影响服装材料生理上舒适性的因素及分析3.1 吸湿性吸湿性是指物体在空气中吸收或放出气态水的能力, 具体来说就是指服装材料能及时吸收人体皮肤表面排出的汗液和蒸汽, 并能通过纤维传到织物的另一面, 释放到空气中的能力。
这种性能越好,吸湿性越好, 人体皮肤越干燥, 人不会有闷热感,尤其是在闷热的夏季和剧烈运动时。
服装人体的舒适性优化研究1. 什么是服装的舒适性服装的舒适性是指穿着服装时的舒适感受。
它包括了服装对身体的贴合度、吸湿透气性、保暖性、柔软度、适宜的重量感等方面的因素。
舒适性是衡量一件服装是否适合人体穿着的重要标准。
2. 为什么要进行服装舒适性优化研究服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舒适的服装能够提高我们的穿着体验,使我们在各种活动中更加自在和舒适。
优化服装的舒适性能够提升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此外,随着人们对健康和舒适的追求,对服装舒适性的研究也成为了一种趋势。
3. 如何研究服装的舒适性研究服装舒适性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主观评价和客观测试。
主观评价是通过人们的感受和反馈来评价服装的舒适性,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
客观测试则是通过仪器和设备来测试服装的物理性能,例如透气性测试、吸湿性测试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服装的舒适性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4. 服装舒适性优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服装舒适性的优化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
其中,服装材料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合适的材料应具有适宜的柔软度、吸湿透气性、保暖性等特性,能够与肌肤良好地接触并提供舒适感。
此外,设计和制造工艺也会影响服装的舒适性,如缝制方式、剪裁设计等。
人体的形状和运动也是考虑的因素,服装应能够与人体的运动相适应,不会限制活动或造成不适。
5. 服装舒适性优化的应用前景是什么人们对服装舒适性的需求不断增加,尤其是在运动、户外活动以及特殊工作环境中。
优化服装的舒适性可以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并促进服装行业的发展。
此外,舒适的服装还可以降低身体不适和损伤的风险,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
因此,服装舒适性优化研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将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舒适。
影响服装舒适性的因素一、服装材料因素材料不仅影响设计效果,还直接影响人体穿着的舒适感和服用性能。
材料的含气性、透气性、透湿性、保暖性及后整理的外观风格均对服装的舒适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含气性的大小以含气率来表示,含气率大的材料能充分发挥保温和通气性能。
如羊毛产品的保温性之所以优越,是因为毛纱容易织成多空隙的织物结构,在这种状态下,织物内的空气不会引起热的对流,是冬季理想的保暖材料。
另外织物的后整理对服装舒适性能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如防静电服装,可以消除或控制人体静电的产生,从而减少制造过程中最主要的静电来源。
因此,设计师必须熟识各种材料的性能,根据衣物类型、服用季节及穿着用途来正确选择使用,使服装既美观时尚又具有良好的舒适感。
1、纤维性能由于纤维种类及其结构形态的不同,因而纤维有着不同的性能,这些性能直接影响面料的生产加工和服装的舒适性。
(1)纤维细度。
纤维的细度与纺织加工工艺及所制成的纱线和织物的性能有密切关系,较缅的纤维制成的衣料光泽好,手感较柔软,容易得到丰满蓬松的效果,可以制得轻薄织物,适于做夏季服装,但较细纤维制得的面料易起球。
较粗纤维制得的织物粗犷、厚重。
适于冬季服装。
(2)纤维长度。
除蚕丝外,纤维长度大都以 rr 呷为单位,天然纤维的长度决定于它们的品种和生长条件,化学纤维则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节。
一般来说,纤维长度越长,成纱强度越高,服装坚牢度越好,长纤维纺纱可少加捻,制成的织物和服装手感柔软舒适;此外,纤维越长,纱上的纤维头端露出越少,因而服装外观光洁、毛羽少、不易起毛起球。
(3) 纤维的表面性能。
纤维的表面性能对织物和服装的性能有明显的影响。
表面较为光滑的纤维由于相互之间啮合力小,所以制成的衣料在穿用过程中,纤维较易拉出。
强力较低的纤维,被拉出表面不久就断裂,对服装外观影响不大。
但强力较大的纤维,拉出后不易断裂,则在服装表面相互扭结成球,使服装表面起毛起球,影响了外观和舒适感。
衣服的舒适性测试与改进方案
一、测试
1. 评估标准:舒适性是衣服最重要的属性之一,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标准来评估舒适性:透气性、吸湿性、柔软度、弹性、重量和尺寸稳定性。
2. 样本选择:选择不同材质、款式和尺码的衣服,确保样本具有代表性。
3. 测试方法:进行试穿,记录穿着者的感受,包括透气性、吸湿性、柔软度、弹性等方面。
同时,使用相关仪器进行尺寸稳定性、重量等客观数据的测量。
4. 结果分析:根据试穿和测量结果,对不同衣服的舒适性进行评估,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改进方案
1. 材质选择:选择透气性好、吸湿性强、柔软度高、有弹性的材质。
如棉、麻等天然纤维具有良好的舒适性,可以考虑使用。
2. 面料处理:对面料进行特殊处理,如柔软剂处理、抗菌处理等,以提高衣服的舒适性。
3. 剪裁设计:优化剪裁设计,减少穿着时对身体部位的束缚感,提高舒适度。
同时,设计更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款式,如无袖、露肩、宽松等,以降低衣服对身体的压力。
4. 弹性材料的使用:在衣服中加入适当的弹性材料,如氨纶等,以提高衣服的弹性,减少穿着时的紧绷感。
5. 调整重量和尺寸稳定性:根据测试结果,调整面料和填充物的用量,以达到最佳的重量和尺寸稳定性。
同时,优化生产工艺,提高衣服的尺寸精度和稳定性。
6. 品牌和生产工艺:品牌效应也能提高衣服的舒适度。
好的品牌往往有更严格的生产标准,对原材料和生产工艺有更高的要求,能够保证衣服的质量和舒适度。
综上所述,通过选择优质材质、特殊处理面料、优化剪裁设计、加入弹性材料、调整重量和尺寸稳定性以及注重品牌效应等措施,可以提高衣服的舒适性。
服装舒适性探讨摘要:服装被称为人的“第二肌肤”,其舒适性一直是服装领域研究的重点问题。
本文简单阐述了服装舒适性的概念,并从人体工效学角度分析了服装舒适性的影响因素以及服装舒适性的评价方法。
关键词:服装;舒适性;影响因素;评价服装的舒适性能是指服装这种客观物质在生产、选择、穿着过程中,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需要,从而产生舒适感觉的特性。
服装已有数万年的历史,最初只是用来遮体御寒,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装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视觉效果要好,而且穿着也要舒适。
现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把服装的舒适性作为选择服装的首要条件。
因此,服装的舒适性在当前已成为服装的一个重点研究课题。
1服装舒适性分类服装的舒适性是人体着装后感到舒适的特性,它涉及到心理学、卫生学、美学及社会学等诸多领域。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热湿舒适性、接触舒适性和视觉舒适性。
1.1热湿舒适性服装穿着的热湿舒适性是指在人与环境的热湿传递之间维持人体体温稳定,为人体正常生理机能创造良好条件,从而使人体保持舒适的感觉。
服装在能量交换中通过热、湿传递过程起着调节作用,是人、服装、环境之间的生物热力学的综合平衡,也是影响服装穿着舒适性的基本因素。
1.2接触舒适性接触舒适性是指服装在与人体皮肤接触时对织物的触觉舒适感,对突然变化的幅度要小,光滑且没有刺痒感。
服装织物的接触舒适程度也称服装压力的舒适性。
包括由皮肤触觉神经末梢感觉的力学舒适,如软硬、粗糙、刺痒、刺痛、静电、瞬时接触的冷感、服装尺寸的合体性等。
服装的触觉舒适性对着装者起着最为直接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着装的整体舒适状态。
1.3视觉舒适性视觉舒适性是指服装的款式、色彩、花样要适合不同性格和爱好的消费群体。
使人们在穿着时处于心理上的舒适状态。
服装的色彩、款式、面料触觉等都会刺激消费者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影响消费者的服装行为[1]。
2服装舒适性的影响因素服装人体工效学研究表明,人体–服装–环境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影响与制约,其作用构成了服装的基本要素。
服装设计的六个基本条件1.适应性:适应性是指服装设计与穿着者的身体尺寸、身材和活动需要相吻合,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一款适应性强的设计,能够让不同体型的人都能穿得得体、舒适,并且凸显个人的优点,遮盖不足之处。
2.舒适性:舒适性是指服装的材质、剪裁和设计能够给穿着者带来舒适的穿着体验。
服装应该具有透气性、吸湿性、柔软度等特性,以确保穿着者在日常活动中的舒适度。
3.美观性:服装设计必须具备美观性,即外观吸引力和视觉效果。
服装的色彩、图案、线条、比例等要素需要协调统一,形成美观的整体。
同时,服装设计需要考虑与穿着者的个性和审美观念相匹配,让其在穿着时感到自信和满足。
4.实用性:实用性是指服装设计需要满足穿着者日常生活中的功能需求。
服装应该具备足够的储物空间、易于穿脱、易于保养等特点,以提供方便和实用性。
5.时尚性:时尚性是指服装设计要与时代潮流相符合,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和创新性。
服装设计需要关注时尚趋势、流行元素,同时又要保持一定的独特性,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和购买欲望。
6.创新性:创新性是指服装设计需要具备独特的创新点和特色,突破传统的设计模式,带来新鲜感和颠覆性。
创新的设计可以通过材料、工艺、剪裁等方面的创新来实现,使服装与众不同,具备独特的个性。
创新性的设计能够带动服装行业的发展,推动行业的进步。
综上所述,适应性、舒适性、美观性、实用性、时尚性和创新性是服装设计的六个基本条件。
这些条件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塑造出一件完美的服装。
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需要综合考虑这些条件,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市场的需求。
舒适性服装的测试与产品开发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观念的改变,人们在购买服装时越来越重视舒适性。
服装舒适性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它涉及心理学、卫生学、物理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人们对舒适性的理解千差万别。
Li定义舒适性为:是物理上、生理上、心理上的多元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状态。
[1]Slater将舒适性定义为:人与环境间生理、心理及物理协调的一种愉悦状态。
[2]随着人们对服装要求的不断提高,舒适性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大。
从存在状态来看,服装舒适性可分为穿着舒适性和非穿着舒适性。
服装的易保养性、易存放性均属于非穿着舒适性范畴;我们通常所说的舒适性是穿着舒适性,一般是指人体着装后,在环境、服装和人体三要素组成的系统中,服装具有的满足人体要求并排除任何不舒适因素的性能。
人们早已意识到,从正面描述舒适性很难,但不舒适的感觉却能很容易地用刺、痒、热、冷等表达出来。
因此,关于舒适性可广泛接受的定义是:无痛、无不舒适感觉的一种中性状态。
[3]服装的舒适性不仅仅包括面料的舒适功能,还包括色彩造成的心理舒适性以及由服装结构影响的运动舒适性等多方面。
随着人们文化素养、服装消费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服装的要求和看法正在发生着观念性的变化, 单纯注重美学和装饰功能而忽视人体生理和心理健康的服装已日益受到冷落。
相反, 舒适、美观和经济等功能齐全的现代服装, 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和青睐。
人始终是服装设计和穿用的主体, 服装在各种环境下都必须适合人的工作, 运动和生理卫生要求, 否则就会引起人的不舒适感, 继之引起情绪不快, 以致产生疲劳。
[4]这就表示在舒适性服装的设计与开发中,要对舒适性的影响因素面面俱到,综合测试与评价,方能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二、舒适性服装的测试与开发内容服装的穿着舒适性能是受到物理性因素、生理性因素、人体活动因素、环境气候因素等交叉影响的一种综合性能。
[5]在人体—服装—环境系统中,影响服装舒适性的因素很多。
浅谈服装舒适性作者:韩静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第20期韩静(泉州纺织服装学院,福建石狮 362700)摘要:作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服装有着最为基本的遮体御寒的功能.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人们对于服装的功能需求越来越高,除了基本功能以外,还需要在穿着的时候感觉到舒适合体,已经成为了科学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的产物了.本文将从服装的舒适性出发进行较为详尽的探讨,主要介绍了服装舒适性的几个分类,并指出了影响服装舒适性的几个方面的因素,最后结合这些情况提出了应该在进行服装结构设计的时候,就充分考虑到服装着装时候的舒适性问题,从而使得服装发挥出人体第二皮肤的重要职能.关键词:服装舒适性;基本功能;科学性;艺术性;第二皮肤;服装结构设计中图分类号:TS9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3)10-0109-021 前言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必然离不开服装,千百年来,服装已经经历了最初仅仅是发挥出其遮风挡雨功能的时代,走入了人们还需要服装在进行着装的时候,能够体现出一定的舒适性,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因此,服装已经突破了传统的保护性特征,更要显示出一定的舒适性特征.事实上,服装可以说是人类的第二皮肤,它穿在人体上应该感觉到舒适才是最重要的,否则,不合体的服装将会大大降低服装的实用性功能.那么,所谓服装的舒适性就是指人们在选择服装这种客观物质进行穿着的时候,应该感觉到一定的舒适体验,不仅是生理方面的,也要是心理方面的舒适,从而体现出服装的舒适功能.2 服装的舒适性分类作为已经发展了数万年历史的服装来说,其已经从最初的遮体御寒、适应环境的基本功能向着更高的功能发展,它发展到现在,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穿着物品了,更应该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综合产物.这是由于社会经济获得了长足的突破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日益提高,人们对于服装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注重服装的舒适性和安全性.那么,服装的舒适性到底有哪些类别呢?具体分类如下:2.1 运动舒适性服装穿在人体上,首先它应该符合人体的运动特征,否则,服装将失去其应有的作用,这是因为人的生命就在于运动,任何服装都不能穿在人体上妨碍人体的活动,从而使得人体活动能力受限.这样的服装将是失败的,不具有舒适性.应该来说,这就是服装运动学的基本理念所在.因此,服装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服装对于人体的运动舒适性,要能够做到认真分析人在各项运动中可能存在的与服装有关的运动变化关系,并根据这些运动特征进行服装设计.比如说,服装中的腰身设计应该注意到后腰身的设计应该与前腰身的设计不是完全相同的,男装与女装的腰身设计也应该是有区别的;2.2 热湿舒适性所谓服装的热湿舒适性就是指人体在穿着了一件服装以后,能够在环境、服装本身以及人体自身三者之间形成一种生物热力学的综合性平衡关系,能够维持人体体温的稳定,并为人体发挥出正常的生理机能创设良好的条件,满足人体生理方面对于服装的实际需求,进而让人体感觉到服装的舒适性能.应该来说,服装的这种热湿舒适性也是至关重要的,它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较大的影响,这个时候的服装应该是人体、环境二者之间进行能量交换的载体,并通过传递不同的热、湿程度来调节人体的感觉,进而达到人体的生物平衡.比如说,人体出汗时,服装应该具有良好的汽相缓冲能力和液相缓冲能力,从而让人体在进行运动的时候,不会感觉到阴冷;2.3 触觉舒适性这种感觉主要是指服装跟人体的皮肤进行接触的时候,让人感受到一种对于服装这种材料的生理感觉.从内在来讲,它主要是来自于人体皮肤与服装的材料进行直接接触时,服装材料对于人体表皮层下的神经系统的一种刺激,要让人体能够在感觉到刺激的时候,不能够有一种刺痒的感觉,这种突然变化的幅度也不能过大.一般来说,服装材料的舒适感主要表现为:冷暖感,爽适触感,动态穿着感等,它也被称作为压力舒适感,它对人体的着装来说是最为直接的一种影响.这种触觉舒适性不能给人体过大的压力,否则它将引起服装穿着的不舒适感;2.4 视觉舒适性这种服装的舒适性主要是指服装的款式、色彩以及样子等方面对于不同人们的带来的感受,从而使得这些服装消费群体产生不同的心理舒适感受.一般来说,服装的视觉舒适性是由心理机制引出来的,会通过服装外在的色彩、款式、面料触觉等来对服装消费者产生不同的视觉刺激,进而影响到消费群体对于服装的态度,也会影响到他们的服装消费行为.3 服装舒适性的影响因素分析一般来说,服装的舒适性是受到多重因素影响的,具体有这么几个方面:3.1 生理机能因素对于服装来说,其舒适性受到生理机能因素的重大影响,它主要表现为:服装材料本身所固有的吸湿性、透气性、保暖性、柔软性、伸缩性、重量和化学性等多方面的生理机能因素.比如说,服装的吸湿性机能就是指服装材料是否能够及时吸收人体皮肤表面所排出来对汗液和蒸汽,并通过服装材料释放到空气中去.如果吸湿性能好,服装的舒适性就越高.事实上,近些年来,人们已经对服装的材料进行了改良,以改善材料的吸湿性能,从而提高服装的舒适性.那么,服装的保暖性、透气性、柔软、光滑度、伸缩性以及化学性能因素等,都将对服装的舒适性产生较大的影响,服装的保暖性越好,其舒适性也越高,透气性越好,舒适性也好.服装材料越柔软、光滑度高,服装的表面触觉就越好,其舒适性也越好.此外,人体生理机能也会对服装舒适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光从服装生理机能来考虑其舒适性,是有失全面的.这是因为当人体与服装产生联系后,人体本身也会有一定的生理调节功能,以使人体获得对服装的最佳舒适性.比如说,人体在进食以后,食物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这就要看人体进食的质和量区别,肌肉运动也会对人体代谢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服装的舒适性.当然,人的性别、年龄、体质、遗传、生活习惯等的差异使人对服装舒适性有不同的感受;3.2 心理方面的因素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现代人对于服装的需求除了最为基本的实用功能以外,还要追求其心理感应,看服装是否能够带来一种赏心悦目的情趣,从而更好的展现自己的个性和艺术品位.这就是现代人对于服装的心理追求.因而,人的心理方面也会对服装舒适性产生较大的影响.一般来说,服装心理方面的舒适性包括了色彩、光泽、款式、抗皱性、挺括性、抗起毛起球性、与环境的适合性等因素.就服装色彩来说,它往往是通过人们的视觉来产生一种心理感受,它会影响到人的视觉神经,还会影响到人的心脏等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服装色彩能使人产生冷与暖、兴奋与沉静等多种不同的心理感受.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服装色彩的舒适性将给人带来一种服装的舒适性.甚至有时会因为不同的色彩搭配而产生不同的感情效果.此外,服装的不同风格也会给人带来一种不同的心理感受,这是因为服装作为人体的第二皮肤,是人类表达心理感应的有效语言之一,不仅需要获得生理方面的满足感,也要追求心理上面的平衡感,这就是人们经常提到的服装的社会效果.不同的服装风格将会给人带来高贵感、庄重感、时尚感等多种不同的感受.对于具有高贵感的服装来说,其一定是材料珍贵,做工精细,款式现代的,但是,不一定是舒适的,其更多的是满足人的心理需求.而服装的庄重感和时尚感也是反映出了人的不同文化修养与气质,能够使人产生一种心理上的舒适感.然而,一些时尚感较强的服装却不一定利于人体穿着需要,甚至还会影响到人体皮肤的呼吸,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伤害.因而,我们说,服装在追求审美心理需求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其舒适性能的实现,满足心理需求和生理需要;3.3 服装材料性能因素服装的舒适性显然还会受到服装材料自身性能的影响.比如说,一些服装材料本身就对人体穿着来说,不具有舒适性.根据一项调查表明,化纤材料的服装往往对人体皮肤有一定的异常刺激感,而真丝则更为适合人体的穿着舒适性要求,它不仅美丽轻盈,而且柔软光滑,具有独特的保健性能.棉质的服装则是更利于吸汗、透气,而且它的价格还相对较为便宜.此外,粘胶纤维综合了上述两者的优点,环保材料的服装则对人体健康更为有益,给人一种舒适、自然的感觉.因此,服装的不同材料显然会对服装的舒适性产生较为重大的影响,应该来说,还是较为直接和关键的影响.一些服装材料本身还会有不同的心理感应,这主要是材料的色彩因素产生的保温性有一定的差别.这些服装材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服装的设计效果,从而直接影响到人体穿着时候的舒适感和服装性能.因而,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服装材料来设计服装,还应该根据不同的服装材料来选择和穿着服装,从而使得服装材料既体现出美观又具有良好的舒适性.4 结语总之,服装舒适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应该对服装舒适性进行评价,可以是主观评价,也可以是客观评价,它是衡量服装设计与制作水平最有效的标准,能左右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又能提高服装产品的质量,在进行服装结构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到服装舒适性要求,根据服装材料、人体结构等来具体实施服装的结构设计,从而使得服装满足人们基本的实用功能基础之上,更能够让人们穿出健康、穿出时尚、穿出个性,将服装的舒适性发挥到极致,让服装美与健康美有机结合在一起,满足人们生理需要的同时,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促进人类文明的更快、更好发展,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切不可只重视服装的设计,而忽略其穿着等各方面的舒适性,否则,这样的服装设计将是失败的,无法推广开来,也无法得到普遍消费群体的认可和接受.参考文献:〔1〕孙斌.关于服装舒适性的评价与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09(04):93-95.〔2〕陶海湄,孙莉.浅析服装的舒适性[J].国外丝绸,2004(01):28-31.〔3〕向东.特体服装结构版型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35-70.〔4〕邢旭佳.原型服装结构制图法的特点与适应性[J].丝绸,2004(3):26-30.〔5〕张技术,佟立民.着装舒适性影响因素的探讨[J].北京纺织,2005. 〔6〕张渭源.服装舒适性与功能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145.。
服装的性能一:服装的舒适性一)感官舒适性,穿着合体,雅致美观,使人看起来觉得舒适二)触觉舒适,即服装在与人体接触时,使感觉舒适三)着衣后热湿适中,即热湿舒适保湿型和透气性二:服装的审美性三;服装的安全卫生性微量有害物质,一般都在印染和后工艺处理加工时有残留物质。
这块的对于0-3岁得婴儿装是不能出现的。
也可以按照标准定制所需面料的等级。
四:舒适性热湿,弹力,保暖等等五:耐久性纺织品的使用价值是由纺织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研究纺织品的使用价值就是研究纺织品的自然属性,如:强韧,透气,保暖,吸湿,手感等。
服装面料的英文缩写代码:C:棉T:涤纶N:锦纶A:腈纶(人造毛)R:人棉W:羊毛M:马海毛OP/SP:氨纶(高弹丝)L:亚麻S:真丝Tel:天丝Ws:羊绒CVC:涤棉常用纤维的分类:天然纤维:植物纤维,动物纤维,矿物纤维。
植物纤维:种子纤维:棉韧皮纤维:亚麻,苎麻,黄麻等叶纤维:剑麻,蕉麻果实纤维:椰子纤维动物纤维:毛发纤维:羊毛,马海毛,兔毛等丝纤维:桑蚕丝,榨蚕丝化学纤维:再生纤维,合成纤维再生纤维纤维素纤维:粘胶纤维(人棉)等合成纤维:聚酯纤维涤纶聚酰纤维锦纶聚氨基甲酸脂纤维氨纶植物纤维:从植物中获得的纤维的总成主要组成物质为纤维素动物纤维:从动物身上或分泌物取得的天然纤维素。
主要组成物质为蛋白质。
再生纤维:以天然高聚合物为原料,经化学方法制成的纤维。
合成纤维:以石油,煤,天然气及一些农副产品等低分子物质作为原料,经化学处理合成的纤维。
织物的缩水率是指织物在洗涤或浸水后织物收缩的百分数。
织品产生缩水的因素: ①织物的原材料不同,缩水率不同。
一般来说,吸湿性大的纤维,浸水后纤维膨胀,直径增大,长度缩短,缩水率就大。
如有的粘胶纤维吸水率高达13%,而合成纤维织物吸湿性差,其缩水率就小。
②织物的密度不同,缩水率也不同。
如经纬向密度相近,其经纬向缩水率也接近。
经密度大的织品,经向缩水就大,反之,纬密大于经密的织品,纬向缩水也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