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水环境影响评价
- 格式:ppt
- 大小:5.07 MB
- 文档页数:42
第六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一、基础知识6·1·1地表水(了解):存在于陆地表面的河流如江河湖泊水库等水体:海洋、地表水、地下水6·1·3水污染当量:水污染物当量数等于该污染物的年排放量除以该污染物的污染当量值。
(可以理解为污染的贡献值,可能对水体造成的污染程度的大小)#当量值指污染物危害越大,当量值越小。
而当量数=排放量/当量值6·1·4安全余量-----考虑到污染负荷和受纳水体水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的不确定性因素,为保障受纳水体水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安全而预留的负荷量。
双顶格:污染物达标排放限值,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限值双不顶格: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地表水环境安全余量6·1·5污水排放:直接排放、间接排放二、基本程序(重点)6·2·1基本任务确定评价等级(由名录确定等级)和评价范围的确定---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环保措施与监测计划---明确结论6·2·2基本要求分类+分级三、评价等级的确定1、影响因素识别●建设阶段、生产运行、服务期满后(根据项目建设情况选择)等不同阶段●环境影响类别:污染、水文要素,直排、间排2、评价因子的筛选水污染影响型评价因子●行业排放标准有涉及到的水污染物●车间排放口第一类污染物●水温●面源主要污染物●项目有排放且水质超标的因子水文要素影响型评价因子●水面面积●水量、径流过程●水位、水深●流速、水温●冲淤变化水环境评价等级的确定考虑因素:●影响类型●排放方式●排放量●水环境现状●水环境保护目标3、评价等级的确定水污染影响型:排放方式、废水排放量(要求掌握)上图中的W是当量数,当量值的确定以COD作为参考水文影响型:水温、径流、受影响地表径流四、评价范围的确定一级、二级、三级A●若受纳水体为河流:(掌握河流,其余了解即可)覆盖对照断面、控制断面与削减断面等关心断面●湖泊、水库排放口为中心,半径为5、3、1km(一、二、三级)的扇形区域●入海河口和近岸海域按照GB/T19485导则执行涉及水环境保护目标评价范围应该至少扩大到水环境保护目标内受到影响的水域三级B应满足依托污水处理设施的环境可行性分析要求涉及地表水有风险的,覆盖环境风险影响范围所及的5、评价时期确定:河流:一级: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至少丰水期和枯水期二级:丰水期和枯水期,至少枯水期三级:至少枯水期(枯水期是水环境各项指标最弱的时候,在枯水期进行评价)6、水环境保护目标根据国家水环境保护目标名录(国家已经确定,不是自己判断确定的)确定主要水环境保护目标:在地图上标注各水环境保护目标的地理位置,四至范围,并列表相关的信息(坐标、保护对象、要求、相对距离、坐标、高差等)7、评价标准的确定内容不要求记忆五、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1、调查范围:覆盖评价范围、无回水,排放口上游调查范围不小于500m、有回水,上游和下游调查长度相等2、调查因子:应不少于评价因子3、调查时期与评价时期一致4、调查内容项目污染源、区域水污染源、水文特征、水环境保护目标5、调查方法资料收集、现场检测、卫星遥感6、调查要求*建设项目污染源调查确定水污染物的排放量及进入受纳水体的污染负荷量*区域水污染源调查●已建项目、在建项目、拟建项目(已批复)等污染源●一级评价以收集已有排污数据为主,辅助现场检测●二级评价主要收集已有排污数据,必要时进行补充检测●三级A主要收集污染源数据,无需现场检测●三级B分析仅仅依托设备的可实施性*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优先采用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统一发布的水环境状况信息●一、二级评价,应调查近三年的受纳水体水环境质量数据补充检测河流水质断面监测断面布设(原则)●应布设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在拟建排放口上应当布置对照断面(应在500m以内),根据受纳水体水环境质量的要求设定控制断面●控制断面可直接采用国家和地方的水质控制断面,也可以布设在调查范围内重点环保目标(如取水口)附近的水域,水文特征突然发生改变处(如支流汇入处)、水质急剧变化处(如污水排入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范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法的目的是规定环境影响评价的活动,保护环境,预防环境污染,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二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新建、改建、扩建等生产、建设项目以及改个规模的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第三条环境影响评价是对计划或者决策产生环境影响的重大项目进行环境效益与损害的采访、实证分析和科学预测的方法,为项目决策提供环境保护的科学依据。
第四条环境影响评价应当根据国家的环境保护政策、标准和技术规程,充分考虑项目的可行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评价结果应当作为政府决策、项目审批、环境管理的依据。
第五条政府应当依法制定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和标准,加强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环境影响评价的组织与实施第六条环境影响评价应当由环境保护行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协作,依法组织实施。
第七条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条件,经环境保护行政部门注册,并接受监督检查。
第八条环境影响评价应当重视民众的参与,听取公众意见,并充分尊重和保护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第九条环境影响报告书是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项目的基本情况、环境质量现状、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等内容,并应当向社会公开。
第十条项目建设单位应当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要求,采取减少环境影响的技术和措施,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三章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第十一条环境影响评价应当在项目立项前进行,重大项目应当在项目立项前对其环境影响进行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
第十二条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包括项目的申报、报告书审查、公示、听证、审核、批复等环节。
第十三条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应当在环境保护行政部门规定的时限内上报,并按照要求进行公示和听证。
第十四条环境保护行政部门应当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进行审核,认为符合要求的,予以批准。
对不符合要求的,应当要求项目建设单位进行修改完善。
第六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一、基本概念二、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三、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四、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五、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及结论第一部分:基本概念1、水污染、水污染物⏹凡对环境质量可以造成影响的物质和能量输入,统称污染源,输入的物质和能量称为污染物或污染因子。
⏹水污染:水体因某种物质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的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2、污染源的分类持久性污染物:在地表水中不能或很难由于物理、化学、生物作用而产生分解、沉淀或挥发。
非持久性污染物:在地表水中由于物理、化学、生物作用而逐步减少的污染物。
第二部分: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一、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思路1 按照区域水质标准和可持续发展要求,明确环境质量目标;2 根据国家排污控制标准,界定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源强;3 选择水质模型,进行水环境影响预测;4 优化污染源控制方案,实现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5 综合分析得出建设项目的环境可行性结论二、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见课本123页三、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任务重点完成6个方面的工作:明确工程项目性质划分评价工作等级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建设项目工程(水污染源)分析建设项目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提出控制水污染的方案和保护水环境的措施组织公众参与、进行风险分析明确工程项目性质:1、拟建项目是否符合产业政策与区域规划;2、划分拟建工程的环境影响属性,是环境污染型或生态破坏型;3、界定新、改、扩建项目,明确是否有“以新带老”的问题四、评价范围确定包括两方面:1、调查范围2、预测范围1、调查范围的确定原则:(1)工程水污染物外排后可能达标的河段(2)评价等级要求(3)下游有敏感目标时,评价河段要延长到敏感区上游边界2、预测范围的确定:分两种情况(1)当下游存在水环境敏感目标时,预测范围必需把该目标包括在内。
[单选题]1.采用两点法估算河道的一阶耗氧系数。
上游断面COD实测浓度30mg/L。
COD浓度每5km下降10%,上、下游断面距离8.33km,上游断面来水到达下游断面时间为1d,则耗氧数估值为()。
[2018年真题]A.0.10/dB.0.16/dC.0.17/dD.0.18/d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2.3—2018)规定,河流水质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中,耗氧系数K1的单独估值方法中的两点法计算公式为:K1=(86400u/Δx)1n(c A/c B),式中u的单位为m/s,Δx的单位为s。
若上游断面来水到达下游断面时间为1d,则K1=1n(c A/c B)。
根据题中已知条件,计算出在下游断面COD实测浓度为30-(8.33/5)×30×10%=25(mg/L),则K1=1-1n(c A/c B)-1n(30/25)=0.18/d。
[单选题]2.某项目区基岩为碳酸岩,岩溶暗河系统十分发育,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地下水评价等级为一级,下列地下水流模拟预测方法选择中,正确的是()。
[2016年真题]A.概化为等效多孔介质,优先采用数值法B.概化为等效多孔介质,优先采用解析法C.概化为地表河流系统,优先采用数值法D.概化为地表河流系统,优先采用解析法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AB两项,该项目区的岩溶暗河系统十分发育,故不宜将其概化为等效多孔介质。
C项,数值法可以解决许多复杂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开发利用条件下水资源评价问题,但不适用于管道流(如岩溶暗河系统)的模拟评价。
[单选题]3.根据河流排污混合过程段的长度公式岸边排放与中间排放的混合过程段长度之比为()。
[2013年真题]A.0.25B.0.5C.2.0D.4.0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根据河流排污混合过程段的长度公式,B为河流宽度,a为排放口距岸边的距离,岸边排放a1=0,中间排放a2=0.5B,岸边排放与中间排放的混合过程段长度之比为:[单选题]4.采用两点法估算河道的一阶耗氧系数。
第六章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与措施(绿色施工方案)环境保护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对环境进行有效保护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建筑施工作为一个重要的源头活动,如果不加以有效管理和监控,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因此,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实现绿色施工至关重要。
环境保护管理体系的建立1.制定环境管理政策:施工单位应该制定环境保护管理政策,并明确责任部门和人员,确保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
2.环境影响评价:在施工前对施工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制定相应措施,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3.环境监测和记录: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体系,对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影响进行实时监测,并及时记录相关数据。
4.环境培训和宣传:对施工人员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训,通过宣传教育提高施工人员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
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1.节能减排:采用高效节能的施工设备和工艺,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
2.水资源保护: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水的浪费,做好施工废水的处理工作,确保不对水质造成污染。
3.固体废弃物处理:实行分类收集和合理处理固体废弃物,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绿化工作:在施工过程中加强植被保护和植被恢复工作,增加绿化覆盖率,改善周边环境。
环境保护管理体系的监督与评估1.环境保护管理体系的监督: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对环境保护管理体系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环境保护管理体系的评估:定期评估环境保护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不断改进完善环境保护工作。
结语在当今社会,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世界性课题,建筑施工作为一个重要的环境污染源,需要引入绿色施工理念,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实现绿色施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希望各施工单位能够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共同为建设美丽家园贡献力量。
环境影响评价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青岛科技大学第一章测试1.钢铁冶炼排放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有()。
参考答案:烟尘;氧化钙尘第二章测试1.确定建设项目竣工验收重点的依据包括()。
参考答案:国家相关的产业政策及清洁生产要求;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批复规定应采取的各项环保措施;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针对建设项目提出的具体环境保护要求文件;项目可研、批复以及设计文件的要求;国家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及规划确定的敏感区2.环境保护验收调查中,一般来说,对于森林开采问题,应给予严重关注的是()。
参考答案:生物多样性损失;水土流失危害3.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时,下列污染物中,应在车间污水处理设施排放口监测的有()。
参考答案:总镉;总银4.大气环境现状调查内容包括()。
参考答案:污染气象调查分析;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大气污染源调查5.建筑物下洗模式需要输入的参数有()。
参考答案:建筑物高度、宽度;建筑物屋顶处平均风速;扩散参数;建筑物附近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源强;排气筒有效高度第三章测试1.高压文氏管除尘器的原理是依靠()除尘。
参考答案:扩散与凝集;惯性2.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进行废水监测时,监测点位应设在()。
参考答案:污水处理设施出水口;清净下水外排口;雨水排口;污水处理设施进口3.无组织排放源的确定方法包括()。
参考答案:类比法;反推法;物料衡算法4.下列关于混合层说法正确的是()。
参考答案:铅直稀释能力比较强;早晨混合层高度一般较低;在午后最高5.下列属于炼焦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是()。
参考答案:烟尘;苯;酚;烃类第四章测试1.关于湖库定义及其基本水文特征,正确的表述是()。
参考答案:陆地上洼地积水形成的、水域比较宽广、水流缓慢的储水地。
;水位周期性的年变化,主要取决于湖水的补给方式2.关于水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筛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参考答案:评价因子一类包括代表拟建项目将来排水水质的特征水质参数;评价因子一类包括反映水域水质的一般状况的常规水质因子3.废水处理方法中属于物理化学法的是()。
第六章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第一节基本术语1.生物量 又称“现存量” 。
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生物体的重量。
生物量是用来表示 "量"的概念, 而与生长量或生产量用来表示 “生产速度” 的概念不同。
生物量是衡量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标志。
,2.生态因子 生物或生态系统的周围环境因素。
生态因子可以归纳为两大类:非生物因子 (如光照、温度、盐分、水分、土壤和大气等 ) 和生物因子 (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
3.生物群落 在一定区域或一定生境中各个生物种群相互松散结合的一种结构单元。
任何一个群落都由一定的生物种和伴生种组成, 在群落中处于不同的地位和起着不同的生态作用。
分重要。
4.景观 一个空间异质性的区域, 由相互作用的拼块 出现。
景观是高于生态系统的自然系统, 是生态系统的载体。
生态系统是相对同质的系统, 而 景观是异质性 (Heterogeneity ) 的。
景观是一个清晰的和可度量的单位, 有明显的边界, 范围可大可小, 它具有可辨别性和 空间上的可重复性,其边界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地貌和干扰状况(Disturbance regime ) 所决定。
景观生态学着重研究景观的三个特征:结构:具体生态系统或存在‘ ‘元素''的空间关系。
主要指与生态系统的大小、形状、 数量、类型及构形相关的能量、物质和物种的分布。
功能:指空间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即物质、能量、物种在生态系统问的流动。
变化:生态镶嵌体的结构与功能随时问的变化。
5.自然资源 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 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都称为自然资源, 土壤、水、草场、森林、野生动植物、矿物,阳光、空气等。
6.区域环境 包括人工环境在内的占有一定地域空间的自然环境。
7.自然环境环绕着人群的空间中可以直接、 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 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 量的总称。
8.社会环境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 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 加工和改造了的自然物质, 造的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的物质文化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解读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解读第一章总则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保护环境、协调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活动。
第三条: 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应当遵循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依法管理的方针。
第二章环境影响评价第四条: 建设单位在进行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第五条: 环境影响评价应当对项目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价,包括项目对大气、水、土壤、噪声、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生态系统、人群健康等的影响。
第六条: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应当包括项目的基本情况、环境影响预测、环境保护措施和环境管理计划等内容。
第三章核准和备案第七条: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进行核准和备案。
第八条: 建设项目核准机关应当对环境影响评价进行审查,并依法作出核准决定。
第九条: 核准决定书应当明确建设单位的环境保护责任、环境保护措施和环境保护目标,并告知建设单位进行环境保护管理。
第四章环境监督与管理第十条: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核准决定书中的要求,制定环境保护管理计划,并报属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 建设单位在施工、运营、停工和拆除等各个阶段,应当按照环境保护管理计划的要求,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第十二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对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对严重违法行为应当追究法律责任。
第五章罚则第十三条: 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有权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以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还可以给予警告、记过、降级或者撤职等处分。
第六章附件本文涉及附件如下:1.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模板2. 环境保护管理计划填写指南3. 核准决定书样本第七章法律名词及注释1. 建设单位:指承担建设项目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